61岁的老奶奶做完了开颅手术术后过三关后大小便失禁下肢瘫痪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关于吃辣木籽的副作用的专题
抽脂减肥是对正常组织的一种创伤,在手术后局部会有些渗血,皮肤可能出现以下情况:青紫,一般在7-15天消失。肿胀、感觉麻木,约20-30天消失。硬结,位于皮下,外观不能察觉,触之可连成硬块,一...
吃辣木籽的副作用热门问答
Copyright?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关于做俯卧撑对颈椎有好处吗的专题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发病率为15%左右。颈椎病居家如何护理呢?
做俯卧撑对颈椎有好处吗热门问答
Copyright?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一、中医是神话不是科学  英国肯斯敦博士所著《医学史》把医学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本能的医学,2)神学的医学,3)玄学的医学,4)科学的医学即当代全世界流行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  中医介于本能的医学、神话医学和玄学医学之间。  淫羊藿的故事属于本能医学。传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而且长时间坚挺不痿。后将此药载入药典,得名“淫羊藿”。  中医的许多药被吹得神乎其神,可视为神话医学。李时珍为了说明人参得“地之精灵”,在《本草纲目》记载了一则故事:“《广五行记》云: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观此,则土精之名,尤可证也。”这是央视《走进科学》的最初版本。人参长得像人形,所以能补人。这不过是原始思维的“以形补形”的幻想。其实,被中医称为“大补之王”的人参,经现代科学几十年严格研究以后,结论是:人参既没有药理作用,也没有营养作用;相反却发现了它对于某些疾病(如高血压、便秘、咯血、重感冒、失眠、过敏)的有害作用。即使是“上好的”人参,对于所有的疾病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一则传奇以证实黄精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徐铉《稽神录》云:“临川士家一婢,逃入深山中,久之,见野草枝叶可爱,取根食之,久久不饥。夜息大树下,闻草中动,以为虎攫,上树避之。及晓下地,其身然凌空而去,若飞鸟焉。数岁家人采薪见之,捕之不得,临绝壁下网围之,俄而腾上山顶。或云此婢安有仙骨,不过灵药服食尔。遂以酒饵置往来之路,果来,食讫,遂不能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是黄精也。”  胆结石的化学成分以胆固醇和胆色素为主,其形成与胆管胆囊的慢性炎症和胆汁淤积有关。西医的解释,浅白易懂。中医的解释则有神话色彩,据《本草纲目》引经据典的解释,结石主要是“精气凝结”而成。“精气”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不是一般意义的物质,而是精神和物质合二为一的东西,现代化学是无法分析其成分的。这也难怪现代中医一直不肯放弃“精气”这个概念。古人认为,精气凝结成石在大自然中是广泛存在的现象。如:如来佛的舍利子,流星陨落为石,都是精气凝结使然。用心过度,专心成癖,这是中医结石的病理机制;所以人的结石叫“癖石”。牛的结石叫“牛黄”,狗的叫“狗宝”,其他走兽不管三七二十一叫做“鮓答”,都是精气过度凝结所致。这些动物结石不仅被认为有神奇的药效,还可以呼风唤雨。明陶宗仪 《辍耕录.祷雨》:“往往见蒙古人之祷雨者……惟取净水一盆,浸石子数枚而已。然后默持密呪,将石子淘漉玩弄,如此良久,辄有雨……”《本草纲目》所引用的故事比之还要离奇得多,比聊斋还要聊斋。李时珍引《世说新语》中的“贞妇登山望夫,化而为石”的故事,做医学分析说:“此盖志一不分,遂入于无情也。”李相信望夫石是美女变化而成的。又引《宋史》记载:“石工采石,陷入石穴,三年掘出犹活,见风遂化为石”,分析说:“此盖吞纳石气,久而与之俱化也。”李信以为真。佛教神迹就多了,李更不怀疑。最美丽的故事来自《程子遗书》:“波斯人发古墓,见肌肤都尽,惟心坚如石。锯开,中有山水如画,旁有一女,凭阑凝睇。”李认为“盖此女有爱山水癖,遂致融结如此。”此女若是潘金莲,心内壁刻的岂不是春宫画?可见,中医是神话不是科学。  阴阳五行学说使中医沦为诡辩的玄学。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没有逻辑。书中充斥着阴阳、占卜、天人感应、风水、巫术等传统迷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一段排比句仿佛战斗宣言,旗帜鲜明地的表明“阴阳”理论不仅是中医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中医无论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片刻离不开阴阳,离开阴阳的中医,就象离开水的鱼,其死必矣!所有的科学技术都与阴阳无关。只有中医药非要阴阳不可,还有算命、风水、星象等上不得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的“在野学科”也是离不开阴阳的。显然,中医与算命、风水、星象具有相同性质。可以说,中医是混进国家队的“在野学科”——伪科学。  中医卫道士们说:科学的模式不止一种。西医是科学主义的医学科学模式,中医是东方人文主义的医学科学模式,是两种不同体系的科学,彼此“不可通约”。因此,不可用西医的眼光或者用西方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个独特的体系。这样一来,中医和科学之间的冲突就合理地解决了。这个“科学多模式论”在国内得到许多人的认同。   科学多模式论者错在哪里?错在他们不知道科学的本质!科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认识有局限性。这是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说:科学对于不能解答的事物可简单地承认未知,但是永远不会臆造出一个神、“智能设计者”、“天”、“更高层次”、“超宇宙”者来解释万事万物。然而,中医却以超自然的“天”作为其理论基点,所以,中医和科学无关。  早期的中国智者曾认为,天与人是共通的。《淮南鸿烈》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观点。该书写道:“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世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又道:“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董仲舒几乎原封不动地把《淮南鸿烈》中的“人副天数”和“天人感应”搬到他的著作里,从而建构起了“天人合一”说。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借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人与人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合于人”。具体说来,“天人合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相通”。“天人同构”——董仲舒鼓吹“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人是天按自己的样式造出来的。《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说:“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譬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因为天有日月。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天有阴阳刚柔,人有君臣男女。  因为“天人同构”,所以“天人感应”。董仲舒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是有喜怒哀乐的天,可以和人感应、能给人以吉凶祸福。自然界出现不寻常的现象,被认为是人事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说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污染了河流土壤之类的影响,而是指因为周幽王宠信了褒姒导致歧山发生了地震。这种“天人感应”,将自然界的变动看成是上天在传递某种神秘的信息。因此,“天人合一”中的“天”,不是自然之天,而是有人格意志的神。  李慎之先生指出:“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房中术……”都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中医理论正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构建的。《黄帝内经》将人体比附为一小宇宙,将五脏六腑与行星、季节、山川、甚至官职一一对应。比如,《灵枢 邪客》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中医认为人是小宇宙,并与大宇宙相通和同构,这在现代科学看来无异于谬论。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的头顶是圆的并不是因为天是圆的;人的脚板是方的并不是因为地是方的。同样道理,并不会因为天有365度(一年365天)而使得人体的骨节也是365块。《黄帝内经》的作者只有四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而且还是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一个如此低水平的数学糊涂蛋,绝不可能整明白错综复杂的人体医学问题。由此可见,属于“人文主义的科学模式”的中医根本不可能是科学,而是迷信神话诡辩的大杂烩。  二、中医的神仙圣人史观批判  在历史观上,中医深信神仙圣人史观。《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天地相参”、“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所谓“知地者智,知天者圣”的神医、圣人是也!《易传.系辞》讲:“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董仲舒讲:“天者,辟物之祖也……圣人法天而立道”。中国古代文人鼓吹圣人决定一切。在他们看来,当时所知道的一切文明,如君臣之分、夫妇之别、礼义道德、赏罚、土地财货之分,乃至科学技术文明,都是圣人君主创造出来的。韩愈说:“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中医认为:“古圣先贤”们都是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仙、圣人,唯有神农、黄帝、歧伯、少俞、雷公、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圣贤”能认识真理。  中医从不怀疑“圣人”、“古人”;总是认为古人比现代人聪明睿智,今人已经在各种能力上退化,因此总是极力夸大古人成就。如果从古墓中挖出一本“古方”就好像挖到了价值千金的宝贝一样,不厌其烦的整理着古人医书仿佛做着多么伟大的事业一样,却少有人探究每个古书的每个说法是否正确。没人实验“古方”是否有效。中医始终默认“两个凡是”,那就是:“凡是《黄帝内经》阐明的理论基础都不能改,凡是动手直接认识人体内部结构的事情都不可以做。”中医就这样一潭死水,却保障其官医的地位,荒唐透顶!  尚古,是中医停滞不前的主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火部》人身君火:“即人元气,能救卒死魇死,以口布气度之即生,散鬼气,呵气吹之即灭。 发痘,凡阴寒不起不浆者,用壮健人气呵之,即起发红活,浆行而毒化。止腹痛腹泻,老年人多有气弱受寒,患此者,用壮年人以手搓极热,频互掩其脐,使手中热气透入丹田自愈。此借君火之力也。”这一段与《本草纲目》中的名药“人气”是一个东西,都是人的元气。只不过李时珍强调要用小于14岁少女的人气:“故老人、虚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借其熏蒸,最为有益。杜甫诗云‘暖老须燕玉’,正此意也。但不可行淫,以丧宝促生耳。近时术家,令童女以气进入鼻窍、脐中、精门,以通三田,谓之接补。此亦小法,不得其道者,反以致疾。” 杜甫《独坐二首》之一云:“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虽然贫到骨,老杜想法是有的。  1999年官方出版的《本草纲目》中的人气条:医家所谓元气相火,仙家所谓元阳真火,一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老人、虚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藉其薰蒸,最为有益。杜甫诗云“暖老须燕玉”,正此意也。但不可行淫,以丧宝促生耳。其出版说明如是说:“以科学态度进行了认真的整理,以求达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目的。”连如此荒诞不经的谬误,都动不得,其食古不化的固执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中医对反对者极尽人身攻击或伤害之能事,从来不就反对者提出的具体事例分析探讨,而是只顾骂人,“反中医者都是卖国贼、是西医利益的代言人、亡我中华医学之心不死。否定中医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1929年就指出:中医不是国粹。中医和其它民族的传统医学相比较,非但不是最好的,有些方面还可以说是最差的。 这是因为1)基于“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或科学几乎没有任何重叠。2)中医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极差,在两千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3)把中医视为国粹,那么同样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的藏医,蒙医,回医,侗医,维医,朝鲜医又算什么?中医并非完全没有向科学靠拢的努力。但是中医内部的每一次尝试都被大多数中医认为是离经叛道,因而胎死腹中。中医最大的问题是内部保守观念顽固,积重难返,回天乏术,只有坐以待毙了。
楼主发言:28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三、阴阳五行学说批判  中医有“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中“气”的概念没有说清楚。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万物有阴阳。阴与阳分别代表着宇宙间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即阴阳二气,“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威.彖传》),这就是说,万物的产生、变化都是这两种对立的物质交配、交合、交接的结果,人体当然也不例外,因而人体的病变也是阴阳二气的作用所致;只要调节平衡阴阳,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在自然界中,许多事物具有相对性。物体位置关系中有动与静,空间状况中有虚与实,动植物的性别关系中有雌与雄,荷电粒子中有正电与负电,化学物品中有酸性与碱性,等等。要揭示这样的相对性,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要求,那就是这两个相对的事物必须处在同一个范畴之内,并且能够不余子项地进行一次性划分,即满足“二分法”的要求。不在同一范畴,且不能进行一次性划分的两类事物之间,不能进行这样的相对性构造。“阴阳”邪说的错误就在于它超越“同一范畴”,并违背“二分法”的逻辑规则。比如,它把“天”规定为阳,把“地”规定为阴;把“火”规定为阳,把“水”规定为阴;把“北方”规定为阳,“南方”规定为阴;把“太阳”规定为阳,把“月亮”规定为阴;在药味中,把“辛、甘”规定为阳,把“酸、苦”规定为阴;在人体中,把“背”规定为阳,把“腹”规定为阴……;都不是在同一个范畴做的。而且,都不能满足“二分法”的要求。  众所周知,“天”属于宇宙范畴,“地”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与“地”相类似的还有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恒星和恒星系。如此复杂多样的天体,怎么可以把“地”与宇宙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呢?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围绕着它有8大行星(冥王星已被开除),地球只是其中之一;各行星至少共拥有165颗卫星,月球平平凡凡只是其中之一,月球并不发光;此外尚有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各种小天体。这样的格局,把月球拎出来和太阳进行阴阳的比较,显然是无比荒谬的事。“日为阳月为阴”的理论在实践中无任何意义。同样道理,把“火”规定为阳,“水”规定为阴,也是错误的。“火”是能量释放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水”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因此,正如“猪”和“牛”不能构成相对关系一样,“水”和“火”也不能构成相对关系。  《周易.系辞》有:“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 《素问》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还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重阳死,重阴死。”明张介宾亦有“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可见中医的一脉相传与中国古典哲学是不可分离的。甚至很多时候,两者描述的是一件事物,一个道理。  “阴阳”只是个抽象的概念。《灵枢》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就是说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只是个抽象的名称而已。“有名而无形”,就是吹牛的意思。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无明确标准。既然万物都可以随意划分阴阳,而阴阳之间又可以随时,这样的学说当然能够解释一切事物及其变化,而实际上还是等于什么也没有解释。荀子在《天论》中对陨石雨的解释:“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但实际上什么没有说清。在古代典籍中,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凡是讲不清所以然的复杂问题,统统都用“阴阳”来解释。如在解释电的起因时,就说阴阳相激而为电;在解释地震的起因时,“也说是阳伏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引起的。如关于磁铁石吸铁的原因,宋代人陈显微说:“磁石吸铁,……皆阴阳相感、隔碍相通之理。岂能测其端倪哉?”关于火药成分硝石、硫黄、木炭的性能,古人也把他们分到阴阳两类物质中去。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说:“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一阴一阳,两物相遇于无隙或容器之中。其出也……魂散惊而魄齑粉”,这样解释当然比鬼神迷信的解释先进,但对探究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是毫无意义的。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得不到数学支持。因为:0+0=0,0-0=0,0×0=0,0÷0=无意义。“无中生有”是类比思维的产物。“一”是指男根,“— —”指女阴,“— —”中间的“空”就是老子说的“无”,那是生命的孕育地,所以说“无中生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阴阳八卦中可知:“一”是指男根,“— —”指女阴,“三”=“一”+“— —”=男根+女阴=性交,性交生小孩,引申为阴阳交合生万物,故曰:“三生万物”。老子的无中生有、无为而治、以及对无的推崇,说明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阴道经。《老子》第6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处“谷”是象征着谷的空虚、接纳、被动、包容等特征,意指女性的性器。谷神,一说为“道”,一说为生殖之神。“牝”指的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是巨大深远的生殖器象征。“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天下。”老聃显然是从女阴的生育功能引伸出天地的起源,又从男女交合引伸出人生思想上的无为守柔,致虚守静。老子的思想来源于古老的生殖(性交)崇拜。  后来道教把“玄牝之门”的哲学发展为房中术。房中术是地道的淫术,其手段是极其龌龊下流不堪入目的,什么同性恋、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烧茅打鼎、进红铅(服用女人月经)、炼秋石(将男人的尿熬成药)、服妇乳、食淫液、服妇尿液,等等。道教以献房中术而获皇帝青睐,成了中国人的灵魂,看看房中术就可以知道中国人的灵魂有多肮脏。
  再说五行。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五行是万物的元素;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试问:水银属金还是属水?金与土构成的化合物算哪一门?)  《黄帝内经》明确地将五行视作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所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中国人钟情于五(五指崇拜),西方人则钟情于四(四肢崇拜)。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构建而成的,分别是:土、水、气、火。通过爱与恨的基本力量,这四种元素结合与分离,吸引与相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四元素”学说的的启发,希波克拉底创立了四体液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体液有热、冷、干、湿四个本原性质,疾病皆因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混合失衡而产生,健康的根本在于体液平衡。  古希腊有土、水、气、火四元素说,古印度也有地、水、风、火四元素说。不开化的中国人捏造了莫名其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四元素说与五行说有何区别?  首先,四元素说是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的。这个实验就是燃烧实验,一些哲学史著作也翻译成“火法分析”。观察树枝在火炉中燃烧的情形,它在燃烧时喷出火焰,证明在它里面含有“火”;烟囱逸出烟雾,证明它里面含有“气”;燃烧着的树枝两端会鼓泡并嘶嘶作响,这就是“水”;灰烬具有重量、不可再燃烧性和干燥性,它被命名为“土”。将世界上所有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用燃烧方法来分析的时候,都会得到这四种元素。由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的,就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五行说则完全没有实验依据。其次,四元素说的每一种元素都有着明确的含义;但是,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指称很模糊。以“土”概念为例。在四元素说中,“土”指的是那些具有重量、不可再燃烧性、干燥性的固体物质。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矿物,经过火法分析实验之后,肯定都能获得这样的物质。可是,古中国人捏造出来的“土”就没有这样明确的含义。你看,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中,中属“土”;在五脏(心、肝、脾、肺、肾)中,脾属“土”;在五德(仁、义、礼、智、信)中,信属“土”;在五色(青、赤、黄、白、黑)中,黄属“土”;在五音(宫、商、角、征、羽)中,宫属“土”;在天干中,戊、己属“土”;在地支中,辰、未、戌、丑属“土”;在五种情志(怒、喜、思、忧、恐)中,思属“土”;在五体(筋、脉、肉、皮、骨)中,肉属“土”。这还只是非常有限的列举。《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中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这样一来,你想要让什么东西属土,只要你能够列举出五项来,把中间的那一项规定为“土”,就可以了。比如,有人将鸡、羊、牛、马、猪列举为“五畜”(其实,鸡属于禽,不属于畜),规定牛“属土”;还有人将麦、黍、稷、谷、豆列举为“五谷”(其实,豆不属于谷),规定稷属“土”;如此等等。完全是诡辩的垃圾,毫无科学价值。  金木水火土之间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现代科学观点来看,这纯粹是一种荒谬的概念游戏,靠的是偷换概念来建立牵强附会的联系。例如,说金能生水,啥理由?金属能熔化嘛。好,就算熔化的金属是水,那么从这种“水”里怎么会长出木来呢?显然后面的一个水又被偷换成了非金属的水。再如,火只是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它本身怎么会成了一种物质呢?再如,“克”是啥意思?既然它与“生”相对立,其含义就应当是“灭”啦?可是,“金克木”不过是改变了一下木的形状,怎能叫灭?木克土,难道植被不是在保护土壤,而倒是在消灭土壤?土克水,那么黄河上游的土壤怎么会被水给克(冲跑)了呢?就是这样一个江湖术士的诡辩游戏,中医居然把它拿来在人的身上胡套。  中医机械地把万事万物跟这五行联系起来。毫无根据的拼凑“五”数,为了对应“五行”就必须硬把春复秋冬改为五季,编出一个“长夏”来;为对应“五行”就得把“六淫”砍掉一个;为了凑成五个,中医本来说的六腑只好舍去一个(三焦),“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只好去掉2个变成“五情”(去掉了“忧”和“惊”)甚至连每一个汉字都有五行之分,荒谬之极!“五色”与现代三原色学说相比,不过是幼儿之论。  即使凑成了五个,要与五行相配,也是随意指定的。例如,为什么肝属木?说是“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归于木”(《中医学(第五版)》,郑守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p.37)。但是肝何以有这样的性情呢?又因为它属于木……典型的循环论证!古人以为地是方的,把东方与肝对应情有可原,今人已知地是圆的,并且不断旋转中,所谓“东”只不过是物理参照系中的一点,与其他四方的物理意义完全相同,这种对应毫无意义。  中医是这样描画以五行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图景的: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向外对应于“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等;在《黄帝内经》里更扩大为五运、五经、五发、五类、五精、五神、五声、五时、五方、五病、五风、五实、五虚、五痹、五疫、五诊、五禁、五恶、五决、五治、五谷、五岳、五礼、五典、五教、五服、五形等。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强分为五类以与人体五脏一一对应。这种对应没有最荒唐,只有更荒唐,比如五岳(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或曰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居然也可以与五脏对应。难道说没有五岳来对应的美国人都活不成了?向外对应于“天”是如此的荒唐,向内对应于“人”也荒唐透顶。五脏向内分别对应于五腑(这时把“三焦”砍了)、五窍(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体液何止5之数)、五声(呼笑歌哭呻)……  我们现在已知的已有108种元素,哪是“金木水火土”能包囊的!随着元素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建立,“五行”理论显然是错的。梁启超在其《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开篇就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所说,中国人既然无论讲什么,都喜欢拿阴阳等等来讲,其结果一切成了玄学化,有玄学而无科学。”就连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师著名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教授也认为,“阳阳五行”这“中国医学的怪兽”是中国医学前进的障碍。五行理论是彻底错误的世界观,任何以其为依据的理论都是荒谬的。我们没有“阴阳五行天文学”、没有“阴阳五行地质学”、没有“阴阳五行生物学”,同样 “阴阳五行医学”也是不可能的。中医不将元素及元素周期表作为其理论基础,中医就不可能科学化。如果中医改将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表作为其理论基础,则中医就不“中”了。今天仍把这种阴阳五行理论奉为圭臬的也只有风水、算命、和中医。  公元前3世纪的荀子,都知道沉溺于五行邪说不好,批评子思和孟子鼓吹五行邪说是一种犯罪,21世纪的年轻人还对这样的歪理邪说津津乐道,就实在不是古人的错误了!
漏洞百出的脏腑理论  古人把人体内脏器官按功能分为两大类:脏和腑。“脏”通“藏”,表示储藏、闭藏的意思,不直接对外,有点幕后工作者的意思,性质多为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属于阴。而“腑”通“府”,就是住宅,有门有窗,常与外界交流,是前台工作者,主管出纳传输,自己却“两袖空空”。性质多为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属于阳。  肝、心、脾、肺、肾,合称五脏,据《黄帝内经》:“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满而不实”,其功能以静为主,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人体的内侧,所以归之为阴、为里;,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些中空性脏器合称六腑,其功能“传化物而不藏”,“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主“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其功能以动为主,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人体的外侧,所以归之为阳、为表。  中医认为,五脏是实心的器官,功能为藏精气,精气必须保持盈满,用“藏”来概括;六腑是中空有腔的器官,功能是受盛和传化,用“通”字来概括。这种分类毫无道理,五脏中的肝和脾貌似“实心”,说它们藏了什么“精气”还好理解。心脏实为空腔器官,与血管相连,血液一刻不停的流穿其中;肺脏由无数管管泡泡组成,也是“空心”的,除了血液,更有气体一刻不停的进进出出;肾脏里有无数的血管球,血液一刻不停的流过,同时一刻不停的产生尿液。这些“脏”们的特点怎么会是“藏精气而不泻”?“腑”们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其中胃、大肠和小肠符合“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的本意。胆不过是暂时储存胆汁的器官,只能藏泄胆汁,而无传化水谷之能。而膀胱不过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肾脏较之于膀胱更像是腑。至于“三焦”,是一个不存在的脏器,今天的中医把它硬解为胸腹腔的三段,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元气是啥不必谈,“水液”总不只是个符号吧,胸腹腔内又哪里有这样的水液运行的通道?中医们神奇的想象力总是可以突破一切障碍,不但“气”,连“水液”也可以在体内随意穿行,中医们觉得“水液”该怎样穿行,“水液”就能那样穿行。可以说,中医是古今中外最纯粹的唯心主义。  以脏和腑来区分人体内脏器官功能是古人荒唐的臆想,而“五”和“六”之数一旦确定,就再不可更改。心、肝、脾、肺、肾对应火、木、土、金、水,已经对死了,即使后人发现了新的脏器也插不进去。比如胰,比脾重要得多,脾切了没事,胰切了难活。但是今天的中医无法面对胰,它插不进那个“五系统”,因为“五行”无论如何不能变成“六行”。  内脏显然不止五脏六腑,所以中医把脑、髓、骨、脉、女子胞(子宫)等称之为“奇恒之腑”。像脑这么重要的器官不但插不进核心集团“五脏”,连“六腑”也排不上。《黄帝内经》里论述五脏六腑的文字几乎页页可见,而脑五六处而已,地位不如大小肠膀胱远甚,仅相当于子宫(女子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奇恒”的意思近于“另类”,相当于武侠小说里亦正亦邪的人物。这些奇恒之腑形态中空,类于六腑;功能“藏而不泻”,又像五脏。以“空”还是“实”“藏”还是“泻”作为脏腑的分类标准非常荒唐。五脏之首的“心”其实既“空”又“泻”;脑虽然不泻,但并不“空”,脊髓和脑组织都是“实”的。脑组织深部虽然有侧脑室、第三第四脑室,但古人于这等精深解剖是一无所知的,脑的作用被忽略不计了。  中医的藏象理论和其他理论一样,都是一个死体系,插不进任何新发现的东西。人体实际存在的还有大量的内脏器官无法排进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除了胰外,其他比如:卵巢(比女子胞更重要)、输尿管、肾上腺、前列腺、睾丸、食管、甲状腺、乳腺、淋巴腺等等,现代中医基本当它们不存在,因为古人没提过。在中医看来,人体器官是为了对应五行而存在的,器官的功能更可以像瞎子算命一样以五行来推演,这是显而易见的玄学!  中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按照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应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维持着五脏系统的正常生化和协调发展。反之,倘若五脏中任何一脏出现了异常,则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人就要生病了。因水(肾)克火(心),若两者间没有达到平衡将使身体得病,如水过于旺则气血将无法正常运行,如火过于旺则将反制水即火气过大“伤身”。在这种五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稳态平衡中,只要一行稍为失衡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可循环而为病!然而,那断肢残人,至少也断了手、足三阴三阳分别六条经络,是为异常,可曾影响了他的脏腑功能?不照样没事活得好好的吗!  中医有一种治疗眼疾的“金克木”理论,简直比直接挖掉你的眼睛还要残酷。它说,“眼乃肝窍,眼之不明,肝之病也。得金之精以制木,而目之暗者从此明矣。”这个立方的逻辑是,眼睛是与肝相联系的,眼睛的病其实在肝,肝在五行中属木,五行之中金克木,所以,应该用“金之精”来治疗眼疾。具体的操作就是,把铜绿用醋调好,点在眼睛里边。众所周知,铜绿(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由于这种铜盐不容易水解,当它与醋调和时,依然是以固体颗粒形式进入眼睛的。不用说铜盐,就是任何一种颗粒状的粉尘进入眼睛都是很有害的,如果清洗不及时,容易引起结膜炎、角膜溃疡、眼睑水肿等。可见,这种“金克木”的理论不但严重脱离实践,而且,如果用它指导实践,会把眼睛搞得更糟。  以五行脏腑学说解释病因,必然漏洞百出。《诸病源候论》在卷五说:“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肾病只是腰疼的病因之一,肾脏并不控制人的腰腿,所谓“肾虚”本身就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中医的“肾虚”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病因,但又不是现代医学上任何一种疾病的确切病因。所以说,中医还是停留在原始医学状态。
  地球人都知道,意识、思维、情感这些都是且只能是脑的功能,医生的临床观察更是铁板钉钉。像脑部损伤导致的植物人,其五脏功能可以完全正常,却没有意识;脑内的出血、炎症、寄生虫、肿瘤等等病变,都可以导致意识的障碍。但中医似乎不是地球人。  中医把心当成了思维器官。先秦思想家大都认为心主管神明、意识、情志。如《孟子?告子篇》说:“心之官则思”。肯定心具有思维的功能。《管子》中的《心术》(上下)、《内业》等篇都论述了心与感官的认识,《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心也者,智之舍也。”《荀子?天论》说:“心者形之君也(即“一把手”,统管其他脏腑),而神明之主也。”《黄帝内经》沿用了这一说法。《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亦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认为人的思维、情感、记忆乃至智慧等均为心所主管和统辖。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也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一样,把今天所有脑的功能也定位在心或肺。但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解剖学家阿尔克迈翁(Alcmaeon)就已经发现,确实有连接物从眼导向脑。他因此断定,这个区域就是思维的发生地。在阿尔克迈翁之后古老西医已认识到脑是意识和思维的器官。  中医认为五脏和其它脏器都分担着人的精神活动。“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擅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这是硬把大脑的功能瓜分给其它器官了。  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控制感觉和运动。比如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出血或闭塞,会导致内囊性偏瘫,表现为右侧的下部面肌、舌肌和上下肢瘫痪。脑干病变则引起交叉性偏瘫,表现为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中医是怎么认识偏瘫的呢?《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瘫)。”古人完全没有想到病在脑内,想当然的以为邪气侵袭于半身偏虚之处导致偏瘫。《素问.大奇论》又谓“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即偏瘫)。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鬲”当系“为(爲)”字之讹,《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作“皆为偏枯”。古人居然说偏瘫有“男左女右”的规律,完全是信口胡说嘛。  脑有平衡的功能。眩晕是由于前庭神经系统病变而导致的运动错觉,或视物旋转,或感自身旋转。其病因有很多,其中中枢性眩晕的病变可发生在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小脑、大脑等部位。《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认为外邪从项经眼球后结构进入脑而引起眩晕,不懂脑的解剖和生理,古人只能这样想当然了。  中医认为脑的功能是流鼻涕。《素问.解精微论篇》:“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王冰注曰:“鼻窍通脑,故脑渗为涕。”若你据此称中医爱好者的脑子是用来流鼻涕的、不会思考,他们又要跟你急,把你骂一通。  记忆是大脑的功能,中医可不认啊。《灵枢.大惑论》“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心肺胃肠都与记忆有关,就是没有脑。难怪王清任感慨“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可见直到清朝后期,说记忆力归脑管,还根本没人信。百度解释“肾藏志”说: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与肾关系密切。肾精不足,则健忘。  中医还认为“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心制造血,这是由于错误的观察所致,古人不知道骨髓是造血器官。中医称“心主血脉”,有人说主血就是指主持血液循环,甚至声称中医比哈维早两千多年发现了血液循环。“心主血脉”只是和相应的“肺主皮 毛”、“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一样 ,是出于五行归类而有的一种说法而已,并非通过解剖发现的。试想,中医对心脏的解剖仅限于“七孔三毛 ”、“形如莲花倒垂”、“心包”、“脉管”等几个粗疏的结构概念,甚至连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对于血液循环理论建立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房室瓣,如何能够发现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与小肠相表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声为笑。“心主神明”的荒唐已说;“与小肠相表里”为什么?何以见得心和小肠是相好的?我们知道,心脏不过是一个动力泵,不断的通过血管把血液送到全身的每个器官每处组织,它何曾偏爱过小肠?这实在是中医对“心”赤裸裸的诬陷;“在志为喜”,人的情绪毫无疑问是大脑的功能,只有中医认为“心”是管情绪中的“喜”的;“在液为汗”,现代医学已经研究的很清楚,汗液是在温度、情绪等刺激下,在植物神经系统的调控下,由汗腺分泌而产生的,没有“心”什么事;“在体合脉”,人体血管系统虽然和心相连,但是二者都主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心房心室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都能分泌一种利钠肽,也参与血管舒张的调控,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在体合脉”的依据,否则的话肝肾(产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器官)更有资格“在体合脉”;“在窍为舌”与小肠一样,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舌比目口鼻耳等更受心脏的宠爱,这也是拉郎配;“在声为笑”,胡说八道……
  六、肾不是先天之本  中医对肾的说法更加荒唐。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左右两肾不一样,左边的是真肾,而右边的是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 》)。这是把肾当成了主要的生殖器官了,这显然是因为注意到精液和尿液都是从尿道排出的,肾的形状又与睾丸相似,才引起错误的联想,把排泄器官当成了生殖器官。   中医不知道肾只是一个排泄器官,而是按照房事之后身体“虚弱”的位置的经验,把肾的作用说得无比重要和广泛,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其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于是许许多多疾病都能被说成是“肾虚”导致,几乎涵盖了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的诸多相关疾病。甚至连传染病,例如“痨瘵”,也被说成与“肾虚”有关。这又是生硬地把肺部的疾患转到膈膜之下了。为此设想了种种“滋阴降火”的疗法都无一有效。只有现代医学才能发现“痨瘵”其实是肺结核杆菌导致的肺结核,并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指出,肾脏是人体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生成尿液,清除体内代谢产物,还有内分泌功能,但并不包括生成精子卵子等生殖功能。  孕育起始于受精卵,卵裂为胚泡在子宫着床。在受精后第2-8周,受精卵不断分裂分化,形成外、中、内三个胚层,以此为基,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最早出现的是原始的心血管系统,在第6周(1个多月),心脏原基就开始跳动了。造血紧接着几乎同时开始。然后第7周,神经管出现,后端形成脊髓,前端膨大为脑原基。到第12周,所有器官原基形成,其后只是内部细胞增殖使其体积不断增大的“塑形”过程。人类胚胎第3个月才形成肾脏,第5个月才有造尿排泄功能。这跟中医的胎儿一开始生成两肾说法完全不同。  中医也有“胚胎学”,它完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中医脏腑生成次序是从肾开始的,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荒谬的是,中医认为男女的肾发生是不一样的,“其脏腑生成之次第,若阴包阳者为男,先生左肾;阳包阴者为女,先生右肾。”其他的五脏是依次从肾生出来的,“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赃由是为阴。”六腑则是从心生出来的,“其次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胜者。小肠属火,故六腑由是为阳。”而经络系统是那个子虚乌有的“三焦”生出来的,难怪经络系统后世也变成了子虚乌有,“其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更奇的是,骨骼系统是经络系统生出来的,而穴位则是骨骼系统生出来的,“孙络生三百二十五骨节,骨节生三百二十五大穴”。而毛孔五官四肢都从穴位生出来,“大穴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明代《医宗必读》指出:“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腑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婴儿初生先两肾。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中医辩护者说,中医肾不是一个具体器官,中医肾可以包括解剖学肾,以及男人的睾丸,女人的卵巢、子宫。其实这种无赖说法出现还不到100年。传统中医对肾定位很明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汉《难经》:“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明《类经图翼》认为“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丽条。”这些书籍的描述完全对应现代解剖学的肾。  当只有中医的时候,怎么胡扯都行,扯得自洽即可;自从西医自清末传入中国,极其清晰地告知大家肾脏功能,人们知道肾不管生殖;心也不管思考;明明是同一器官,中医说的这些五脏腑的功能都是解剖学不支持的,中医学说面临的挑战犹如杨芳将军以尿桶阵迎战洋人的坚船利炮一样不堪一击。余云岫抨击旧医:“《灵枢素问》,数千年前之书,以粗率之解剖,渺茫之空论,虚无恍惚,其谬误可得而胜发乎?”当时中医最直接的危机是五脏六腑与解剖学不一致,面临质疑,“都是那两腰子,人家的明明确确造尿,你的怎么就可以补肾壮阳?”这时民国的名中医恽铁樵站了出来,提出了“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恽铁樵的无赖学说把中医五脏六腑虚幻化,与旧中医籍典割裂开来,也因此逃避了中医肾与解剖肾的对比。恽铁樵的数典忘宗的无赖学说很快就被中医界采纳,此后,肝非肝,肾非肾,中医皆真骗子。即使有活生生的事实彻底否定了其逻辑合理性,仍死不认错。
  七、中医胡说脾和血  中医对脏器的观察和描述是非常粗糙甚至错误的,对脏器的功能描述也大多错误。  西医认为:脾是储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过滤血液、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调节血量、产生淋巴细胞和免疫功能,并无消化功能。但中医至今还声称脾主运化,是消化系的主要脏器,以“脾胃”并称。中医又声称脾主统血,即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作用,如果脾气虚不能统血,会出现便血、尿血、崩漏等疾病。可是,当代一些病人因各种病因而被切除了脾,他们并没有出现中医所说的这些疾病。辩护者说:脾只是个“功能器官”,不是西医的脾。请看《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膜可认为是现代医学中韧带、腹膜或大网膜类结构,古人看的明白啊!《难经.四十二难》记载得更详细:“脾重二斤三两,长五寸,扁三寸,有散膏半斤。”换算成现代度量衡,就是西医的脾嘛!王冰注《素问》:“脾,形象马蹿”;《医贯》“(胃)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脾的色泽“如马肝赤紫”等……无数的证据表明,中医的脾就是西医的脾。  脾储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被中医给按到了肝上面,张冠李戴成了“肝藏血”。实际上肝才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有合成与储存养料、分泌胆汁、解毒、防御等作用,中医把肝和脾的功能搞反了。因此可以断言,“脾主统血、主运化、主升清、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等均是胡说八道!   棒棒医生说:中医两千年对血的认识小学生的幼稚水平。大学教科书第五版《中医学》说:“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运化上输于肺,与肺之清气结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这一段关于血的生成的“理论”基本是古代中医的想当然和现代中医的胡说八道。  营气和津液既然是“水谷精微”,显然它就是经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的模糊说法,亦即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物质。现代科学已经研究得如此清楚明白,为什么中医坚决拒绝用蛋白质等术语。因为若用“蛋白质”代替“水谷精微”,意味着中医接受了“化学”和“微生物学”,中医理论大厦就崩塌了。更重要的是血并非简单由营养物质和水液组成,现代医学已经确认,血由更复杂的细胞成分和血浆组成,细胞由红、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浆由水、低分子物质(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等)、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等)组成……这次第,岂一个“水谷精微”了得!  关于血的生成过程,中医描述为饮食物→水谷精微→脾的运化→上输于肺→与肺之清气结合→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血 。这一过程没有实验的证据,全然的臆想而已!现代医学有如山铁证,血液在出生后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系列演变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下完成。而血浆成分的生成和平衡则与更多的系统有关,如肝、内分泌、肾、肺、神经等等。中医描述的从“水谷精微”到“注之于脉”最后成“血”的中间过程显然不是在血管中进行的,太荒唐了!现代医学确认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先经门静脉到肝进行各种代谢和解毒,然后由腔静脉到心到肺,再回心,由动脉系统输布全身。这一过程不存在任何疑问,而中医的“水谷精微”究竟是怎么走的呢?古人对于门静脉系统一无所知,因此误以为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后直接上输于肺。《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古人的想象力可谓美妙,也许把血液的生成过程当成酿酒了吧,哈哈。  血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主要是“濡养”,这“想”得太简单了。现代医学认为,血有1、运输功能: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代谢废物(到肾)和二氧化碳(到肺);运输各种激素、功能蛋白、药物等。2、缓冲作用:血浆作为一重要的缓冲系统,在维持血浆本身及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中有重要作用。还可通过胶体渗透压调节体液平衡,血浆内的水分可以调节体温。3、调节机体的功能:机体功能的调节,固然主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但内分泌的激素和一般组织的代谢产物,也不断通过血液的传递而对机体的活动发生重要作用。4、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浆中多种免疫物质以及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嗜中性粒细胞对微生物与机体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是重要的防御功能;血小板与血浆凝血因子,在止血和凝血中扮演主角。此外单核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均是重要的免疫细胞。这只是简单一说,在遗传、移植、肿瘤等等领域,血液还有复杂得多的作用。关于血的功能,现代医学还在继续研究;而中医的认识虽然简单得近乎零!  中医还说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的功能无疑是“脑”的,但脑功能的正常维持确实少不了血液的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氧),营养物质和氧本身并无“神”。如果从这一角度理解,中医说“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不错。问题是中医在这里撇开了脑而谈“神”,似乎“神”与脑不相干,而只要“心”和“血”和“气”就行了,这是荒唐的!就临床实践看:诸多颅内疾病出现的“神”的异常都与“血”和“心”关系不大。一氧化碳中毒导致昏迷是因为血液不能输送氧气给脑所致,这也不是中医简单的“濡养”问题。如果照中医的说法,完全可以扩大化:水、电解质、酸碱等均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因为缺了这些东西,人一样会失“神”。中医说“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基本是一句废话。  在救人无数日新月异的输血医学领域,中医竟然连一个字也插不上,这说明中医关于血的理论一无是处。今天所有的中医心里都清楚。不信请看全国的中医院,对贫血出血患者有哪个敢不查血常规?血常规检查的当然不是什么“水谷精微”;对白血病患者又有哪个敢不查骨髓细胞?从骨髓片看到的当然也不是什么“脾的运化”。说的是玄之又玄的中医鬼话,做的是切实可靠的西医方法,这就是现代中医的“死不认错和从善如流”。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中医除了比较正确地认识到“肺主气、司呼吸”之外,又给肺添加了一些它所没有的功能,说它能通调水道,负责体内体液的运行和排泄:“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显然又是把血管的作用套过来了。又说肺主皮毛,“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篇》)。可见,中医关于五脏六腑功能的所有理论都可以彻底推翻。“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大厦就这么脆弱。  由于中国人没有对概念做出精确定义的本事,使得“脏腑”、“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这些中医学的基本概念,非常模糊和模棱两可,概念混乱使得最起码的逻辑分类都无法进行。如:“三焦”既包括五脏六腑在内,本身却又是六腑之一。这就是中医学的自相矛盾之处,根本没法自圆其说。中医最大的问题在其概念无定义,论证不合理,牵强附会,接受它需要信仰。中医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信仰,相信中医等于迷信。
  八、经络——皇帝的新衣  中医虽然对这么宏观的脏器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却有人认为中医认识到了连现代医学都没有认识到的一个神秘的微观系统——经络。  其实经络一点也不神秘,原先不过是中医大小血管的统称。在《灵枢》的描述中,“经”和“络”都是可以通过解剖而观察到的:“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显然,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而数目少的叫经脉(即现代医学的大动脉和静脉),小而数目多得无法数的叫络脉(小的浅表静脉网和毛细血管)。  从功能看,经络里运输的是血和气。古人言之凿凿,“脉者,血之府也”,“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等。中医有“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篇),“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难经?论脏腑》),实际上就是在说经络中走的是血,有气为护。可见,经络就是血管。血液里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但这不是古人所说的气。古人为什么认为经络里会有“气”?这是因为技术所限导致的观察偏差。人死后动脉血管中血液排空快,血液基本淤积在静脉里。因此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在西方传统医学里也有类似的误会:希波克拉底阐述的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与中医极为相似,其刺络的方法与中医针灸类似;统治西方医学千余年的盖伦医学理论认为静脉血管运输血液,动脉血管运输生命精气(vital spirit),二者在心脏借中隔小孔(对此小孔的否定标志着现代生理学的开始)进行混合。我们现在确凿的知道,动脉静脉里运输的都是血液。但在哈维之前,即使最伟大的医学家也没有搞清楚。  因为古人的解剖观察很粗糙,许多是出于想象,所以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又与大血管的实际状况不符。然而,古人的描述并不完全是想象,最初一定也是基于经验观察的。经络系统分经脉和络脉两系,内连脏腑,外连筋肉、皮肤。经脉有正经十二,奇经八脉。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经,其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深入体腔的支脉叫十二经别。十二经首尾相贯,形成一个闭合环道。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纵横联络十二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据《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即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拇指的末端(少商)。其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古人将这一路线描述的何等明白,若是不可见,岂不活见鬼。  现代中医看到现代医学精确的解剖,发现经络和血管并不吻合,中医理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惟一的出路就是数典忘祖,把经络硬说成是现代解剖学没有发现的另一系统。  人体内的“网络”之一是神经系统。这个网络以脑为中枢,一方面收集来自四肢和内脏器官组织的各种信息,一方面发出指令统揽全局。若手术误伤了神经,后果很可怕。另一个“网络”是血管系统。这是以心脏为不竭动力泵的精密“灌溉网络”,通过动脉源源不断输送营养和氧气,达于人体每一角落;再通过静脉收集代谢废物进行处理。如果某一支流堵塞,则其支配的区域田地就会荒芜,医学上叫“梗死”。如果某一分支破裂,血液就会溢出血管造成失血和血肿压迫,严重者足以致命。所以,外科医生下刀稍不留神就会后果严重。  然而,中医称人体内还有一个类似的更高级的“网络”,这就是经络系统。这个网络依阴阳而分布,联络脏腑,四通八达,气血赖以循行,其线路上的功能点就是所谓穴位,针刺这个穴位而产生的生命信息据说会通过经络而发挥神奇的效应。但铁的事实是:全世界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是如此的娇嫩,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难道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经络并不存在。  中医却说,气血运行于经脉中,“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是个闭合的环状结构,其中十二经脉,左右二十四条,尤是环的主干,其重要性相当于主动脉的各大分支。如果二十四条经脉断了十二条,还能活命吗?理论上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上,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经络理论这时展示了它无与伦比的荒谬:要知道双下肢分布了左右三阴三阳共十二条经脉主干,分别络属于脾胃、心小肠、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人身命脉,一半系于此。现在在气血流通的环路上分别于不同路段截掉十二节,居然没事!唯一的结论是:经络系统(包括穴位)根本就不存在!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公开站出来说“人体内无经络”的学者,上海生理学研究所的于宗瀚先生在《人体内哪里有什么“经络系统”》一文中引用一位参与经络研究的学者的信:“经络研究把大把钞票投入深渊,只是经手人揩油而已,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等温线、热像图以伪迹为经络客观显示,笑话开到国外,令天下笑……”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研究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中医研究者用尽现代科技手段如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红外线、电阻测量、高振动声等等,企图在血管之外再找什么经络的实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用某种现代生物技术验证了经络的存在,但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仿佛《皇帝的新装》在中国以非童话的方式上演着,演出了一曲曲旷世闹剧丑剧。  “穴位”根植于经络理论,经络理论皮之不存,“寻穴施针”也就毛无所附。已有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德国科学家针对偏头痛病人,将严格按照穴位下针的“针灸”与不区分穴位的“针刺”之间的镇痛作用相较,结果无显着区别。主流医学科学界目前对针灸的评判是:针灸对任何疾病均没有明确效果,只有安慰剂效应;另一部分作用可能在于刺激内啡肽分泌。王献章说:对人体的那些生命的敏感部位又是“刺”又是“按”,更易“致病”针灸能传播乙肝病毒,传播艾滋病,也能传播比病毒更小的其它病原微生物,无异于杀人。  稍微有些药物代谢常识的人知道,吃进肚里的药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之后,会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其有效成分伴随着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完全不存在药物只循着某些经络运行的可能。可见,中医捏造的药物是循着某经络运行,是极其荒谬的!  总之,无论中医界怎样修饰、掩饰,虚无缥缈的经络理论是错误的。现代解剖学未能发现人体经络系统的单独存在。外科手术不理会经络、截肢残疾人经络中断却能正常生活、针灸试验不扎穴位也有弱镇痛作用,都有力地证明:所谓单独潜在的经络系统是不存在的。
  八、中医四诊与切脉骗术  中医没有解剖的概念,对人体的内部结构茫然无知,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病症之根源,如何治疗?有人说中医有“望闻问切”,当然会知道病症之所在。中医认为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神色(包括舌相、面相、手相等)、气味、言语、脉象表现出来,而且医生能够通过眼、鼻、耳、手感觉出来,所以中医有“把脉看百病”、“观舌看百病”的方法。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生物学逻辑,而具有“玄学”想象色彩,因为并不是所有疾病都有症状,也不是所有的症状都有特异性(对于眼、鼻、耳、手的感觉来说),所以,用眼、鼻、耳、手并不能“感觉”出所有的疾病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因为人的很多器官都是在皮肤之内,通过外观只能看到一些次要症状却看不到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何谈治疗?!  中医“望”的内容包括神、色、形、态以及舌象和排泄物、分泌物等。有望神、望色主、望舌、望分泌物等诊法,是对人体最简单最粗略的观察。视觉观察的诊断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合少数病症,且是直观的、粗略的,必须进行更详细精确的检查才能准确诊断。只有中医把“望”作为几乎适合所有病症的重要诊断方法,其信息量小、模糊性大、主观因素多、盲目虚幻,实际上现在很多中医根本就不使用望诊方法,因为其本身并无多大价值。  中医的“闻”指听觉,即医者通过听觉感知患者的声音特征来获得其生理信息。也有部分医书提到闻还包括以嗅觉获取信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在音为呼”、“心在音为笑”、“脾在音为歌”、“肺在音为哭”、“肾在音为呻”。认为人所发出的声音与其内脏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言语和声音,可以推知患病的脏腑状况。《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记载:“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音应角……角乱则病在肝;心声笑,音应徵……徵乱则病在心;脾声歌,音应宫……宫乱则病在脾;肺声哭,音应商……商乱则病在肺;肾声呻,音应羽……羽乱则病在肾。”一派胡言。人的声音特征主要在于声带本身状态和声门裂的大小,并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除了与声带相关的疾病以外,声音的变化与五脏疾病没什么联系,也无法量化。由于人的嗅觉不灵敏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的成分,相对于现代化检查手段,依靠嗅觉的闻诊就更如同刀耕火种一般原始了。  反观现代医学的听诊倒是极为常用,听诊器就是最为常见和方便的辅助器械,可以准确定位脏器活动的声音并起到放大作用。听诊法的使用范围很广,如心血管系统的心脏搏动音、杂音、心包摩擦音及血管杂音;呼吸系统的肺泡及支气管呼吸音及各种病理情况时的呼吸音、胸膜摩擦音;消化系统的胃肠蠕动音等,为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问诊是所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采用的基本方法,问诊本来就不是什么中医特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有两样东西能治病,语言和药物”。问诊其实没什么好炫耀的,任何医生都知道问诊,现在随便一个医生都会比传统中医的问诊更科学更合理。  一患者曾因多次感冒而多次服用磺胺药预防细菌感染,而多次患“磺胺药过敏症”,出现口角、虎口、肛门、龟头等皮肤粘膜(或器官背腹部)交接处发炎(出现红肿热痛的药物斑,一次比一次严重),而被中医诊断为“大肠阳明筋上火”,诊断医生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治不好病,尽管又是针灸又是拔火罐,又是服中药,只要磺胺药不停服,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而只要停药,即使不用治疗,炎症也会自愈。而懒惰中医根本不懂得询问用药史。  切诊主要指脉诊,又称号脉、把脉、切脉。《伤寒论》记载有浮、大、数、紧、缓、滑、沉、涩、细、微、弱、弦、迟、结、代等脉象。对脉象主病的描述多系一种主观的推测,不乏混乱和玄虚。《脉经》提出有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以28脉论述。源于古罗马医学的伊朗传统医学也把切脉作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其“脉搏的10种特性”与中医的28脉象颇为相似。考古学证据显示,古代中医明显落后于同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医学。  中医切的什么脉?这是一个令现代中医极其困惑所以干脆装聋作哑的问题。首先,作为普通的人,中医切的脉一定也是桡动脉。中医教科书都不得不这么说。可是,中医的经典定义非常明确,中医的寸口脉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在寸口处的脉象。问题是,自从恽鉄樵之后,中医们一致认为经络绝不是血管,经络是独立于血管之外的一套神秘系统。因此,手太阴肺经决不会有实体结构,更不会包括桡动脉,也就不可能被中医们切出什么脉象来。如果承认切的脉就是桡动脉搏动,等于承认手太阴肺经就是血管。如果说切的脉不是桡动脉,而是高级仪器都检测不到的手太阴肺经寸口之脉,现代中医实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可如何是好?  中医关于切脉的主要错误如下:古代中医把桡动脉视作手太阴肺经的一段,由于古人只看到尸体的动脉是空的,古人错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直到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还这样说:“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切脉也因此被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现代中医更无耻,切的是血管(桡动脉),但坚决不承认经脉是血管。  中医把脉真恶心,连医生自己也知道从人的脉象中得不出什么结论;却说:人的脉象可以反应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脉象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病理变化,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脉象的改变。现代医学证明,脉搏的变化受心血管系统的支配,除循环系统某些疾病外,大多数情况下切脉意义不大。即便是循环系统的病变切脉也有很大局限性,如心房纤颤或心跳微弱的病人脉搏很难切到。至于把一小段桡动脉还要分寸关尺三个点来对应不同的脏腑就更荒谬了,完全类似于巫术。脉相描述不精确,没有实际诊断价值,使慈禧太后至今还背负着洗不清的“喜脉案”。而真正怀孕的某女士,竟然被当今的4家中医机构诊断为“腹水”;患者控告了4家中医机构。你一定要清楚:任何医生卖弄切脉的技术和奥妙,都是骗子。  悬丝诊脉是大骗子孙思邈发明的。诊脉要求医生用手摸病人的手腕。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男医生摸别人女眷的手是不可接受的。对宫廷后妃尤其如此。于是孙提出拿一根丝线系在病人手腕上,自己牵着丝线的另一头,就能知道病人的脉象。悬丝诊脉是骗人的,由上个世纪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亲口说了出来。施今墨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说:每逢太后要看病,太医事先必想方设法从太监处打听太后的各种起居生活的详细情况,现场装模作样切脉,甚至悬丝诊脉,实际上心里早有底了。这是“脉学之祖”扁鹊的嫡传绝招,早已用特异功能透视清楚患者的五脏六腑,“特以诊脉为名耳。”如果悬丝诊脉是骗人的,那就引出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中医给尊贵的女眷看病的时候,居然不诊脉就开药!这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中医的医德都很差,四诊只做了三诊就给开药,草菅人命。第二个解释是,诊脉本来就是骗人的,不管用不用悬丝。据说这些历史上的名中医都是医德高尚仁名远播的。那么他们用悬丝诊脉来骗人,正说明了中医本身就是骗人的。联曰:望闻问切,八卦五行,全是弄虚作假;温热寒凉,五经六脉,毫无实据真凭。  中医四诊方法的原始和落后导致获得的信息量非常微弱且模糊不清甚至错误,既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以不着边际的随意猜测,这就是中医诊断的真相。中医在理论上漫无边际的无限发挥却忽视了客观信息获得的真实性。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信息综合研究实验室曾经做过一项试验,让16位资深中医内科专家分别对同一位患者进行四诊。试验结果证明:中医四诊并无客观标准——最后的诊断结果有的断为阳虚、有的断为气虚、也有的断为阴阳两虚;有的说虚劳、有的说水肿、有的说癃闭。该研究还显示,同一位患者病例,同一医生先后两次诊断的结果也存在明显不一致。这个简单的试验证明了中医2000年来几乎不能诊断疾病。由此可见,中医四诊与看手相或相面如出一辙,均是胡乱采集信息再加以看似深不可测实际毫无根据的歪理邪说得出错误的结论。当代的西医认为:疝气是小肠等器官在体腔腹壁薄弱处的梗阻。可传统中医认为是气的於滞。现代中医大专教材也修正了。可见,古中国人连这么简单的事实都认不清,怎么可能认清更为复杂疾病?眼下,又到了吃荔枝的季节。“一只荔枝三把火”是流行的说法,意思是荔枝吃多了,人会“上火”,牙齿痛、口腔溃疡、心火燥……著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先生怎么说:这是因为荔枝残渣留在牙缝中,而荔枝糖分高,刺激了口腔中的细菌繁殖,牙龈发炎、浮肿,就说是上火。如果做好口腔卫生就不会“上火”可见:“上火”是由于懒惰给整的。
  九、中医保胎骗术  《本草纲目》记载了多个治疗不孕症的偏方,特别离奇的一个偏方是:在上元节时偷来富家灯盏放在床下,就能令人怀孕。比天方夜谭还荒诞不经。  历代中医都认为女性受孕时间为月经净后六日内,还胡说什么单日受孕为男,双日受孕为女,而那段时间恰恰是女性最不容易受孕的“安全期”,如果古代中国人为追求多子多福真按中医的指导择日“敦伦”,反而是无意中在搞计划生育了。  在数百条希波克拉底箴言中,有这样一句:“男性胎儿通常居右,女性胎儿通常居左”。希氏还断言:怀龙凤胎的孕妇,如果右侧乳房变小,则男性婴儿流产;如果左侧乳房变小,则女性婴儿流产。《三国志.华佗传》中则说:“使人手摸知(胎儿)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希波克拉底是西医之父,华佗是著名神医,一个男右女左,一个男左女右,谁是谁非?……男右女左律对后世几乎没有影响,男左女右律的影响就大了。华佗之后(也许更早就有),中医把男左女右律扩大到几乎所有涉及男女的领域。连癫痫发作时眼球转左边还是右边,中医都认为男女有别(超级大师钱乙的观点)。超级大师朱丹溪认为“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不仅理论解释了华佗性别鉴定的合理性,也解释了背后喊孕妇根据左回头还是右回头来判断男女的合理性:“盖男胎在左则左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左也。女胎在右则右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右也。”日常生活中的男左女右讲究更是无处不在,比如看手相女人要看右手,进佛殿男人要先迈左脚等等等等。希波克拉底医学的精髓在于,观察观察再观察,记录记录再记录,而下结论时慎重慎重再慎重。中医的特质完全相反。观察浮皮潦草,下结论轰轰烈烈。看《黄帝内经》、《伤寒论》乃至明清医案,无不如此。浅浅的观察一下,大段大段的思辨玄想,大段大段的引经据典,结论总是那些教条结论。  寿胎丸由清末民初“中西医汇通学派”大师张锡纯创制的,其处方为:菟丝子(四两,炒炖)、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罗元恺教授的一个弟子解释说:菟丝子能补肾,肾旺自能营养胎儿,菟丝无根而蔓延于草木之上,善于吸收他物的营养而茂盛,这与胎儿吸收母体的营养一样;桑寄生没根,寄生在桑树上吸取桑树的营养,这就好比胎儿寄生于母腹中;续断也是补肾之药,其节断处都有筋骨连接,流产也恰如胎儿与母体断开,所以用续断来安胎;阿胶滋阴补血,故能安胎,阿胶为驴皮所熬,驴在其母腹中呆得最久,用之是希望胎儿也在母腹中呆久些,不要急着出来(母驴孕期360天,在家畜中最长,张锡纯强调过:“驴历十二月始生,较他物独迟”)。可见,中医是一种胡扯术。  1960年代初,罗元恺教授在张锡纯的寿胎丸配方基础上,加上“健脾补气养血”的人参、党参、熟地、何首乌等几味药,就制成了滋肾育胎丸。成份:菟丝子、砂仁、熟地黄、人参、桑寄生、阿胶(炒)、首乌、艾叶、巴戟天、白术、党参、鹿角霜、枸杞子、续断、杜仲。适应症:补肾健脾,益气培元,养血安胎,强壮身体。用于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所致的滑胎(防治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性流产)。【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  滋肾育胎丸各成分副作用:首乌可致药物性肝炎;菟丝子的毒性成分与被寄生者有关,服后会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全身皮肤发痒及疼痛,强直性抽搐,伴有呼吸困难,偶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桑寄生有肝毒性;艾叶服后出现黄疸、出血、肝脏受损,甚至死亡;服砂仁会导致皮肤出现风团样红色皮疹,奇痒难忍;阿胶服用后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续断含马钱子甙,服用后双手背皮肤出现红色斑块,奇痒难受,且有灼热感觉;续断水煎剂对兔离体子宫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导致流产;巴戟天含蒽醌类成分,有肝毒性。  香港中文大学和威尔斯亲王医院做过一项动物实验,评估常用的20种中药在孕期的安全性。母鼠灌服草药后普遍观察到不良妊娠结果,特别是孕早期;观察到孕鼠孕期及围产期死亡;孕鼠体重增加;胎儿被吸收和骨骼畸形明显增加。这当然还只是一个动物实验,研究者建议在孕期小心使用草药。滋肾育胎丸配方中也有多种成分在这个研究中。  可见,滋肾育胎丸是毒品,却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后,被评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进入国家医保乙类和200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品种,广东省基本药物目录和2010年版广东省基本药物增补品种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孕妇禁忌之多,大概是一项世界之最:孕妇不能在墙上钉铁钉,会把胎儿钉出洞来;不能拿针,会把胎儿刺瞎;不能用剪刀剪东西,会把胎儿剪成“兔唇”;不能捆绑东西,会生下手指伸不直的小孩;不能用夹子夹东西,会让胎儿没有耳朵……这在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仍然有很多人信。有的农村媳妇即使自己不信,也不敢不从,因为怕万一生下的小孩有什么问题,会被老人怪罪。  吃方面的禁忌很多。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危。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俗称吃羊肉会令胎儿“发羊吊”,大概是联想出来的。羊肉富含维生素B12和铁质,孕妇吃绝对有益无害)。“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无音声及缺唇”。这是孙思邈的“以形补形”想当然,在农村流毒甚广——兔子嘴唇当然是兔唇,兔子不发声,所以孕妇不可食,否则产子必兔唇、哑巴。而现代科学认为孕妇可以吃兔肉、犬肉;绝不会因此产下无音声及缺唇的婴儿。“妊娠食鸡子及干鲤鱼令子多疮。”河南一些地区,有孕妇禁食鱼肉的习俗,据说会使婴儿皮肤上生鱼鳞刺。《本草纲目》“妊娠禁忌”条罗列了85种,其中有的是水银、乌头、附子、斑蝥之类的毒药,普通人也吃不得的,何况是孕妇。但是里面也有的是常见的食物,例如生姜、小蒜、兔肉、狗肉、马肉、驴肉、雀肉、蛤蟆、鲤鱼、泥鳅、鳝鱼、螃蟹等。为什么这些食物普通人吃得,孕妇就吃不得?李没有解释,有的则具体说明吃了会有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其理由和禁止孕妇拿针动剪刀的理由并没有什么不同:  孕妇吃生姜会生下有多余手指的孩子,那显然是因为姜的样子像手指。孕妇吃兔肉会让孩子缺唇,仅仅因为兔子“上唇缺”。奇怪的是,李时珍还说兔子的屁股有9个孔,雌兔子是靠舔雄兔子的毛怀孕的,小兔子是从雌兔子的嘴里生出来的……孕妇吃马肉会让孕期过长,那显然是因为马的孕期长达12个月。螃蟹横行,所以孕妇吃螃蟹会让孩子横生即难产。孕妇吃麻雀肉,会让孩子淫荡。李时珍认为麻雀的本性最淫荡。这其实有点冤枉麻雀了,淫荡的麻雀虽然也有,但是有些麻雀是搞一夫一妻制的,在动物中无论如何算不上最淫荡。此外,孕妇吃狗肉,会让孩子哑巴;吃鳖,会让孩子脖子短;吃蛙,会让孩子短命;吃羊肝,会让孩子多厄运;吃驴肉,会难产;鸡蛋和鲤鱼一起吃,会让孩子生疮;鸡蛋和糯米一起吃,会让孩子生虫……其实李时珍也稀里糊涂的,例如他把鲤鱼列为孕妇禁吃的食物,但又说鲤鱼能治妊娠水肿、胎动不安,吃它能“保胎”,让孕妇真不知该吃还是不吃。今人编的《中药大辞典》在生姜、蟹、兔肉等条目都不说孕妇禁食,想必编者担心,说吃了这些东西会让小孩多指、横生、缺唇,在今天要被有文化的人当笑话。《中药大辞典》的“蟹爪”一条,仍然沿用《本草纲目》的说法说它能堕胎。吃某种东西会堕胎,听上去不荒唐,所以得以保留。但是说蟹爪能堕胎的依据是它能破胞,这是由于其尖利的形状产生的联想。类似的,蟹爪因其尖利,还被认为有破血、消积的功效,能治疗难产、产后淤积腹痛等。  《本草纲目》说:“横生逆产:用夫阴毛二七茎烧研,猪膏和,丸大豆大,吞之。”这是形象思维得出的药方。李时珍认为男女做爱时的阳具是直入直出的,于是采用形象思维杜撰了这个药方。而逻辑思维的现代医学方法是由助产士来帮助纠正胎儿位置或剖腹产。  过去生孩子断脐,常常用的是普通剪刀而不是消毒剪刀,甚至还有生锈的剪刀或切菜的刀,也有用牙把脐带咬断的。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细菌会分泌外毒素,引起机体痉挛性抽搐,以前叫“脐风”。一旦发生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中医认为破伤风是由于伤口里进了风,故要求女人生了孩子后都要关7天窗户。即使三伏天也要如此,结果搞得人中暑。殊不知,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关窗户只会让杆菌繁殖更快。由于破伤风杆菌到处存在,所以以前的新生儿死亡率特高。实施西式接生后,破伤风感染不再存在。  很多产妇产后会被开上几盒“产复康”,居说是“补气养血、排瘀生新、促进子宫复原。用于产后出血过多、气血两亏、腰腿酸软、倦怠无力等”。这个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个【尚不明确】的神奇草药成分为:益母草、当归、人参、黄芪、何首乌、桃仁、蒲黄、熟地黄、醋香附、昆布、白术、黑木耳。产复康的这些成分中,何首乌是明确致肝损药材;益母草有肝肾毒性,严重者甚至可致人中毒死亡;象当归、人参、益母草都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乳母不能服用的。其实欧美国家女性产后没没用这类中药调理,身体恢复得比中国产妇还好;很大程度上,某些女性抱怨恶露不尽,没调理好,其实她们服用的这些草药制剂本身就有增加出血风险,某些毛病极可能正是“调理”出来的。
  十、中医是不知“本”的糊涂医  中国的中医电视广告: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自一百多年前西医开始在中国普及,中医们就一直以此说抵制西医。西医不用“标”这个词,用的是“症状”。本,指根茎,引申为本质,医学上指的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即病因。对“本”的迥异认识,使中西医分道扬镳。  中医认为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诊断疾病的总纲就在于善于抓住阴阳这个关键。《黄帝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的致病因素是所谓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疫疠、痰饮、瘀血等等。所有这一切概念皆源自古人想当然。比如某个产妇产后恰好吹风后发生了产褥热,古人不知“细菌”,把它归因于“风”(由此形成坐月子的恶俗)。受凉后容易感冒,古人不知病毒,把它归因于“寒”。瘟疫使成千上万的死亡,古人觉得无法用普通的“风”“寒”等来解释,于是想象有一种比“六淫”可怕得多的“异气”,这就是“疫疠”。这“异气”究竟是什么,古人无法知道,那其实就是细菌和病毒。总之,古人对于疾病病因的认识是原始而落后的,也是不正确的,乃时代之局限。今天的中医继续使用“六淫、七情、疫疠”来分析病因,指导临床,就不仅是泥古不化,而是直接危害生命。六淫、七情、疫疠,皆无法进行客观观察、测量和检验,完全靠医生的主观臆测和附会,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谓“医者,意也”,每个中医流派或者中医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诊断疾病和下药,谓之“千人千方”,却都是糊涂方。除了简单的疾病,如外伤,不夸张的说,中医对几乎一切疾病病因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根本不知“本”,又怎能“治本”?  西医对于病因的认识与中医的主观臆断完全不同,是建立在实验和逻辑的基础上的。在人类漫长的疾病史中,传染病一直是最大的杀手。确定传染病的病因靠的就是实验和逻辑的铁则,不仅仅是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而已。1880年代,病原微生物学开拓者罗伯特.科赫(R.Koch,)制定了科赫法则,法则规定:确定某种微生物是某种传染病病因时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这种微生物必须能够在患病动物组织内找到,而未患病的动物体内则找不到;第二,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的这种微生物能够在体外被纯化和培养;第三,经培养的微生物被转移至健康动物后,动物将表现出感染的征象;第四,受感染的健康动物体内又能分离出这种微生物。科赫总结出来的这四条原则经无数次验证并一直沿用至今。在科赫法则的指导下,科学家们发现了伤寒、结核、霍乱、炭疽、鼠疫等伴随人类至少几千年的各种瘟疫的病因;从此人类不再惧怕各种新型的传染病。因为,每出现一种新的传染病,科学家们都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确定其病原。不仅是传染病,营养缺乏病、代谢病、遗传病、免疫病、基因病等等,越来越多的病因被锁定。如坏血病的病因被锁定为维生素C缺乏;一种俗称蚕豆病的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被锁定为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白化病的病因被锁定为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障碍等等。诚然,还有很多疾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西医承认这一点。中医则不论什么新的疾病出现,他们打定主意就在六淫七情疫疠里打滚,决不出老祖宗划定的圈子,实际上中医也没有能力跨那雷池一步。即使是“病因尚不明确”,如哮喘,其发病的基本原理也研究得越来越清楚,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这比中医的“胎毒”臆想要可靠万倍吧。总之,西医对病因的认识非常可靠,即使尚不明确的,对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也非常清晰。在这种基础上,“治本”才成为可能。  标本既明,且看治疗。西医治病,务求明确病因,从来就是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并重即“标本兼治”。譬如,贫血症,这是国人较普遍的疾病之一。现代西医发现有多达一百多种贫血。最常见的贫血症是缺铁性贫血,多半跟患者的营养环境及身体状况有关。西医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办法很简单,先查找缺铁的原因,比如说铁摄入不足(营养性缺铁),钩虫感染,溃疡萎缩性胃炎,体内慢性失血,等等。然后治疗病因,贫血就根治了。比如说,铁摄入不足,可以补充富铁食物和铁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导致慢性失血失铁者,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子宫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而缺铁者,摘除肌瘤;钩虫病致肠道隐性失血者,予驱虫治疗,等等。这种有的放矢的病因治疗佐以对症治疗才是西医“治本”的精髓。若让中医来治贫血,没有血象、骨穿及其他现代检查术,首先要明确贫血的原因就不可能,更不知道钩虫感染等疾病的存在。于是只有把贫血笼统的说成是“血虚”之类,然后主观臆测,或曰心血虚,或曰肝血虚。治疗则补血、补脾、补肾,千人千方。可无论如何补,能把失去的铁补回去吗?拿简单的钩虫病来说,你不认识这个虫子,不打掉它,怎么吃中药都是白搭。  以“麻风”病为例,“口眼歪斜”是“标”。中医认为“中风”、“中寒”、“中经”、“中络”是“本”,而西医则认为在显微镜下能看得见的“麻风杆菌”是“本”!“本”不同,治疗自然不同。中医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而西医则要消灭“麻风杆菌”。只有“麻风杆菌”消灭了,“面神经炎”才能好转,“口眼歪斜”才会治愈。所以“麻风杆菌”不消灭,再怎么针灸,再怎么服中药也没用。《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压卷之作有死人蛆虫,可以治麻风。《医学指南》有治大麻疯秘方:“用人蛆一升,细布袋盛之,放在急水内流之,干净取起,以麻黄煎汤,将蛆连布袋浸之……。”典型的劳民伤财。  再如肺结核,西医知道咳嗽的“标”是由病菌的“本”引起的,用抗生素抗菌治疗外加止咳就是典型的标本兼治!而中医对结核菌一无所知,吹什么标本兼治?摇头晃脑说的头头是道,却只有开人血馒头药方的本事。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颅手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