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优秀教案主题是什么?

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
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
学习啦【心理健康论文】 编辑:坚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心理健康本身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而且还有其本质特征。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篇一
  《论心理健康素质》
  摘要:心理健康素质是在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健康素质问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基础;构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框架结构,解释了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要素及其涵义;并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作了简单阐释。
  关键词:实践和理论意义,心理健康素质,影响因素。
  分类号B848.9
  1研究心理健康素质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就明确规定了的。这一规定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新水平。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心理健康本身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而且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实质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可以说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奠基工程。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心理素质是其它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心理素质中,影响或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部分,即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培养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是人生发展所追求的高级境界。素质教育要塑造劳动者的各种素质,使劳动者的各种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作为奠基工程的心理素质培养,根本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因此,心理健康素质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然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急剧变化的年龄段,在学习压力日益加重、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心理上极易出现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平均至少在15%左右,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决定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其中,青少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源自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却多为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的零散研究。因此,要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把握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必须研究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是对传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反思后对研究方向的新选择。心理健康属于心理学的应用范畴。心理健康的直接定义是&非不健康的状态&或&没有心理症状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的定义则是重视心理健康的积极面,如Johoad就举出了9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认为一个人若拥有这些有价值的心理品质,就是心理健康。这些心理品质包括幸福感、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个人的成熟、人格的完整、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有效地适应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保持独立等[2]。心理健康作为一门科学,它是研究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作为一种工作,它包括一切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工作。它的任务有三:一是使健康者继续健康或更健康;二是早发现、早诊断心理问题;三是预防精神疾病。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整个心理学成了一门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的心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Seligman曾经注意到在对人类的情绪研究中,就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3]。有人对美国《心理学文摘》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已有的心理学文献中,有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文章比率数为1:14[4]。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也仍然局限于它的直接意义。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旧注重影响心理症状因子或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素。反思传统心理健康的研究历程,其实际上只研究了心理健康的涵义之一,针对的是少数有问题的人。所以,心理健康素质研究是我们对几十年心理健康研究反思后的新选择。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美国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给了我们研究心理健康素质的有益启示。1997年Seligman就任美国APA主席一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有人称之为一种心理学的思潮或一种新的研究方向[5]。在1998年《APA Monitor 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2)让所有的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6]。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于重视其第一项任务,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受害者的科学。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发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力和力量,成为不仅仅是疾病和健康的科学,更成为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3]。它主张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与积极心理学的思潮不谋而合,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也给了人们非常有益的启发。
  综上所述,开展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健康素质的本质及其结构
  2.1心理健康素质的本质
  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本土化概念。该概念的提出与界定,我们有如下考虑:
  (1)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提出,从内涵上遵循的顺序为: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概念首先具备素质概念的特征,即基本性、稳定性和内隐性。其次,它还属于心理素质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但其功能却是中性的(不做正负或积极与消极之分),对于个体来讲,心理素质存在正性(积极的或健康的)和负性的(消极的或不健康的)两种功能之分。那么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素质中主要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内在稳定因素。
  (2)心理健康素质概念与身体健康素质概念相对应而提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既然有身体健康的素质,也就应有心理健康的素质。如同身体健康素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一样,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是内在的稳定的品质与外在的状态表现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不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低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外在状态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被研究了近一个世纪,而作为与它有直接关系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应提到研究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3)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复合概念,其结构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功能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素质首先指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品质,但也不排除作为在群体当中生活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群体之间关系的品质;既包括作为整体人活动的人格的内容,也包括人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与社会交互作用而达到的和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不能完全割裂内在结构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研究,明确这一概念,并要证实各层次、维度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
  (4)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对象绝不局限于以往心理健康研究的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所有人。因此,所有的人都有心理健康素质,且绝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是高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低的差异。研究这些心理健康素质,使培养和教育人的所有活动可以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
  由此,可以将心理健康素质初步界定为: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2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含义
  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包含心理现象的所有内容。个体在社会群体当中生活,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与他人、群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就应包括与人交往时所需要和所表现的人际交往素质。个人的心理现象中&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既包括指向于自我的各种心理品质,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感;又包括指向于其他对象(包括人和物)时所需要和表现的各种心理品质,如个人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以及个人的认知风格、情绪体验和调节、个体的应付风格等。而作为整体的人在社会当中能否健康地生存与发展,主要表现就是适应,即自我适应、社会适应和自然适应。
  (1)人际交往素质:指个人能与周围的人和群体进行交往、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维持、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品质。包括人际知觉(认知)、人际沟通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以及维持、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2)自我的结构: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和调节,对自己行动控制的知觉和信念。具体来说,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3)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包括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源泉――需要,以及在社会生活当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目标等。
  (4)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主要反映人格中较为稳定的对事物认识及其变化发展的乐观与悲观态度,敢于负责、敢于行事和独立行事且能够克服困难并自我约束的意志品质以及在挫折情景下的挫折容忍力。
  (5)认知风格: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起明显决定作用。它包括认知方式和归因方式两个方面。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场独立、沉思―冲动、发散―辐合、语言―形象、复杂认知―简单认知、具体认知―抽象认知、冒险―谨慎、整体式―分析式,归因方式有内归因与外归因、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等。
  (6)情绪调控能力:情绪是心理健康概念当中的重要因子。从情绪表现上说,一般分为正性的(积极的)和负性的(消极的)情绪,正性的(积极的)情绪对人的活动具有增力作用,对人的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对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那么,如果人有能力通过情绪调节和控制,使积极情绪在个人的情绪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也可视为心理健康素质的一部分。
  (7)应对风格:指在一个人身上较为稳定的、独特的应付应激环境和应激事件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应对风格既是一个人以往应付经验的积累,也是应付策略和方式的学习,是特质也是行为倾向。
  适应:适应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健康者的特征。心理卫生在过去又称为适应心理学,可见,只要适应,就能生存。那么在现代社会,适应还意味着随社会进步、生活节奏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改变环境、改变自身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实。它包括生理适应、情绪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
  3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
  3.1生物学因素
  关于心理本质的探讨遵循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一切心理现象都有其生物学的基础。
  人的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它们的协同活动使个体的心身处于正常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干、中脑、丘脑、大脑皮层;外周神经系统包括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而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人类神经系统的上述两个部分是个体心理健康素质的物质基础。就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已有研究发现,脑干是维持生命的中枢,主要负责个体的呼吸、心脏活动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呼吸以平稳速度进行,可确保个体心神安定。当人的丘脑受损伤后,病人对情绪刺激反应过度,有些人会表现出无法控制的哭泣或狂笑,同时还发现丘脑是感受疼痛的中枢;海马受损伤影响个体的记忆和学习;等等。就外周神经系统来说,已有研究发现,肾上腺分泌激素中的一种皮质醇,如果其分泌过度会抑制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个体对感染和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抑制促皮质释放素(CRF),将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与抑郁有关的情绪;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并经常伴随着很累的感觉,并且难以入睡[7]。
  关于儿童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神经心理学有关脑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脑和神经系统的老化与病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完全异常的心理现象[8]。国外的大量研究也探讨了身体疾病和神经递质异常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且神经递质的异常被视为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的生物学原因,成为目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研究的前沿[9]。身心相互作用,生物学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3.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一切作用于人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人生活在环境中,自然环境的优美与洁净,会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放松,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并可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更加直接,已有许多关于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研究[9,10]。如家庭因素中,家庭的氛围如家长对子女持积极、良好的态度,子女才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不断发展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家长适度、积极的期望,能促使学生适应良好、发展和谐、主动创造。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民主和睦型是最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教育出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社会适应好,容易独立成才[9]。另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家庭所在地(农村或城市)等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如学校的氛围,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如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对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生尝试建立的人生第一次正式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调节学生的行为,并可为学生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和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的人格特征、学校的类型(如重点与非重点),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和态度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也有重要影响。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体、社区的环境与人文条件以及社会风气和各种生活事件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一方面深化人们对心理素质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教育科学研究, ~65, 69
  2 王登峰. 心理卫生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Seligman M E, Csiksizent M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4
  4 Myers D. The funds, friends, and faith of happy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 56~67
  5 张倩, 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 心理学探新, ): 6~9
  6 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 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心理科学进展, ): 321~327
  7 Rice P L. 压力与健康. 石林等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8 Amen D G, Stubblefield M, Carmicheal B, et al. Brain SPECT findings and aggressiveness. Annual Clinical Psychiatry, ): 129~137
  9 Mcgeer & Eccles. Molecular Neurobiology of the Mammalian Brain. New York: Plenum Press, : 25~76
  10 施学忠, 吴敏, 陈姜. 家庭教育方式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中国学校卫生, ): 111~112
  11 李茜茜. 心理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析. 教育探索, ~89
[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18人看了觉得好
672人看了觉得好
673人看了觉得好
【心理健康论文】图文推荐525心理健康节 | 优秀心灵作品创意大征集
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节
理性平和,阳光心态
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挖掘优秀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征集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作品。优秀作品在全校进行表彰,还能参加市级评比,给自己的简历增加一抹色彩!
1.作品征集范围
“情绪双面人”心理漫画创意作品
紧扣活动主题,创作展现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困扰”(如愤怒、悲伤等)和“正性情绪改善策略”两面性的手绘式或电脑制图作品,呈现积极消极两面的情绪状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作品黑白彩色均可,一幅作品不超过6格,提交格式为电子版(建议将手绘版扫描),所有漫画在同一张图片上,格式为“jpg”,像素大于300dpi。
提交截止日期为4月29日。
“用声音传递爱与能量”阳光心理公益广告作品
紧扣活动主题,从“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感情切入,设计并录制一则公益广告,以生动感人的听觉形象、发人深思的广告语言,传递爱与能量。
作品包含200字以内的广告文案、1分钟以内的录音(wav格式,并配有背景声音)以及100字以内的作品介绍,作品参与人数范围为1至6人。
提交截止日期为4月21日。
“听见·心灵”朗读作品
结合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挑选一段契合活动主题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并简要讲述个人感悟,制作不长于5分钟的视频(MP4格式,小于200M),视频制作形式不限,可直接录制朗读过程,也可拍摄微电影进行朗读配音,同时鼓励其他形式创新。
提交截止日期为4月28日。
2.作品征集说明
按照作品要求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品材料及作品信息(作品名称、简介、作者姓名、班级、联系方式、电子邮箱)至学院辅导员处,可上报多项作品。
作品紧扣活动主题,内容积极向上,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严禁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作品必须为原创,严禁剽窃、抄袭。
优秀作品在全校进行表彰,并推荐参与北京市评比。
主编:尹泽群
责编:李函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日的心理健康节的主题是什么?急求@@@@……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日的心理健康节的主题是什么?急求@@@@……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2012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主题:微笑 微爱 微成功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塑造自助助人的个性品格,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_^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当前位置:
2016年心理健康节是什么时候
  导读:健康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健康又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您知道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息时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吗?心理健康又会有什么样的节日来提醒大家呢?在今天(7月24日)万年历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健康的小贴士,希望能够在您日常的生活中帮到您。
健康节图片
  心理健康节简介: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把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定在5月25日,是用心挑选的。因为,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长久以来,5月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和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首选的活动当然是5月。
  心理健康节历届活动:
  2000年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围绕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我爱我,给心理一片晴空!&
  2001年第二届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改善人际沟通能力,口号是:&我爱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空间。& 2002年的第三届活动主题围绕&自我&方面展开,口号是:&我爱我,了解我自己。&
  2003年的第四届活动针对&非典&,以危机干预为主题,口号是:&我爱我,危机、理性、成长。&
  2004年的活动主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问题,口号是:&我爱我,走出心灵孤岛。&这一年的5.25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团中央和教育部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2005年第六届525心理健康节围绕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问题,主题是:&我爱我,放飞理想、规划人生。&
  2006年的主题是:&我爱我,快乐自在我心,健康、自信的心理。&让我们尽情体验快乐的感觉。
  2007年的主题是&人际交往与师生互助&,口号为:我爱我,用心交往,构建和谐。
  2008年的主题是:&和谐心灵 绿色奥运。&
  2009年第十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主题是:&直面压力,放飞理想。&
  2010年的主题是:&和谐心灵,健康成才 。&
  2011年的主题是:&共建幸福校园,共享快乐生活。&
  2012年的主题是:&寻找我&拥抱我。&
  2013年的主题是:&中国梦&校园情&快乐心。&
  健康作息小贴士: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2016年心理健康节是什么时候&,希望可以帮到您。还想要了解更多节日资讯请点击》》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原创,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推荐
··········
··········
本周热文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活动主题名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