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有多少个开放阅读框

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开放读码框
1)&&open reading frame
开放读码框
chinensis psbD gene open reading frames (Open reading frame,ORF) cDNA sequences was amplified using degenerate PCR method.
从羊草中提取总RNA,采用简并PCR方法,扩增出编码353个氨基酸的psbD基因开放读码框(Open read ing frame,ORF)cDNA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FJ176573,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
2)&&Open reading frame
开放读码框架
Hepatitis B virus (HBV) genome contains four open reading frames (ORF), including S-ORF, C-ORF, P-ORF and X-ORF.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主要包括四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为S区、C区、P区和X区,其中C区编码HBcAg及HBeAg,其调控序列位于前C区及C基因启动子(CP),是HBV变异研究的热点。
3)&&L1 ORF
L1开放读码框
4)&&Opening reading fragment (ORF)
开放性读码框
5)&&Open Reading Frame
6)&&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uORF)
上游开放读码框(uORF)
补充资料:读框移位
分子式:CAS号:性质:& 又称移码,读框移位。这是生物化学内生物合成蛋白质中的概念因为密码是无标点符号的,也就是说两个三联体密码子之间没有任何核苷酸加以隔开,因此要正确地阅读密码,必须从一个正确的起点开始,此后连续不断地一个密码子换一个密码往下读,直至碰到终止信号,如从密码上插入一个碱基或删去一个碱基,就将使这一点以后的读码发生错误,这一现象就称为(密码)位移,或称移码。由于移码引起的突变叫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最想在肝炎学院看到哪方面的栏目?
A、学术新进展 &
B、继续教育 &
C、手术视频 &
D、学术会议报导&
E、专家答疑 &
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目前己知的感染人的最小DNA病毒之一,由HBV所引起的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久远、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多人携带HBV,平均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肝癌。在中国,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HBV感染导致的晚期肝硬化和肝癌,文章从乙肝病毒的特征,基因组结构,变异与分型,复制和转录模式,发病机制,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复制模式;转录模式;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S855.3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
  ProgressofHepatitisBVirusChangXiaoyi,LanXi,BaiYinmei,LiuJixing(AnimalInfectiousDiseasesResearchLaboratory,LanzhouVeterinary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StateKeyLaboratoryofVeterinaryetiologicalBKeyLaboratoryofGrazingAnimalDiseasesofMinistryofAKeyLaboratoryofVeterinaryPublicHealthofMinistryofAgriculture,Lanzhou730046)
  Abstract:HepatitisBvirus(HBV)isknownasoneofthesmallestanimalDNAviruses.ItcancauseHepatitisB,whichiswidelydisseminatedandseriouslyinfectiousdiseases.Atpresent,thereareabout400millionpeopleworldwidecarryingHBV,inanaverageaboutonemillionpeopleoftheinfectedpeoplewilldiefromHBV-relatedlivercancerinayear.InChina,about50millionpeoplediefromtheadvancedlivercirrhosisandlivercancercausedbyHBVinfectioneveryyear.Wesummarizethecharacteristics,genomestructure,variationandclassification,replicationmodelandtranscriptionmodel,pathogenesis,detectionofindicatorsofhepatitisBvirus,andintendtogivesomehintstothestudyofHBV.
  Keywords:hepatitisBpathogenesis
  全世界约有3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而中国就有约1.2亿人。中国作为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占全球HBV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总携带率的近50%,60%的人受过HBV的感染,在某些人群中甚至高达79%[1]。8%~10%的人为HBsAg携带者。现患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约为1000万人,近年发病率约为0.158%。此外,患慢性肝炎的病人中约有80%以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受HBV慢性感染的人群罹患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300倍。据世界卫生组织1983年报告,全世界的原发性HCC中大约80%都与HBV慢性感染相关。中国也是肝癌高发区,因而对HBV的防治已成为中国健康与传染病控制中的首要问题。
  1分类学研究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有2个属: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正嗜肝DNA病毒属代表种为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他已确定的成员还有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和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禽嗜肝DNA病毒属的代表种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同时包括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HBV与WHV、GSHV、DHB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0%、55%、40%[2]。近年来,在牛、马、羊、猪、鸡等多种动物体内检测到与嗜肝DNA病毒相关性抗原或类似的病毒粒子,但均未正式确定为独立的病毒种[3-9]。嗜肝DNA病毒科病毒间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和嗜肝特性以及明确的种属特异性[10-13]。该科病毒与其他已知病毒科病毒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DNA基因组、过量颗粒性囊膜抗原分泌到宿主血液中以及由反转录酶参与形成病毒粒子的独特复制机理等方面[14]。
  2乙型肝炎病毒特征
  2.1病毒颗粒的形态特征
  嗜肝DNA病毒完整的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40~49nm(禽嗜肝DNA病毒为45~65nm)。它由囊膜和核衣壳组成,外面的囊膜厚7nm,无表面突起;内部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27~35nm(禽嗜肝DNA病毒为35~40nm),有180个壳粒,以T=3对称排列[15-19]。在感染动物血清中还可见到无核酸的22nm左右的脂蛋白球型或纤维状颗粒[20-22]。HBV的外膜为脂蛋白结构,约含25%脂质和75%糖蛋白,后者的主要成分为HBsAg。在电镜下,HBV可呈现3种不同的形态结构。①大球形颗粒结构:又称Dane颗粒,是一种完整的球形HBV颗粒,直径42nm,含有双层衣壳,HBsAg镶嵌于其中,具有很强的感染性。用NP40等去污剂处理除去外层衣壳后,暴露出电子密度较大、直径为27nm的20面体核心结构,包含HBcAg、HBVDNA及DNA多聚酶(DNAPoly-merase)等,HBV复制状态不同,Dane颗粒比例可能变化,如中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Dane颗粒明显增加。②小球形结构:为HB患者血清中最常见的颗粒,含量比Dane颗粒高900~1000倍,颗粒直径22nm,呈球形或棒状结构,不含核酸及多聚酶,为组装Dane颗粒时游离到血液中的过剩HBsAg。③管形颗粒:为排列成串的小球形颗粒,直径在50~70nm间[23-24]。
  2.2理化特征
  HBV具有明显的嗜肝性,HBcAg、HBsAg分别在胞核及胞浆中合成后,在胞浆中组装成完整的HBV颗粒,最后释放入血。其他细胞如胆管上皮细胞、肝脏上皮细胞、精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及皮肤、胰、肾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HBV标志物。90%肝细胞中HBV阳性颗粒分布于胞浆,5%在胞核,5%两者兼而有之。HBVDNA在肝细胞中呈弥漫性、小叶性、局灶性等多种分布形式,以局灶性分布为主。完整的HBV颗粒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等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60℃中可耐受4h,37℃可存活7天。但100℃加热10min、0.5%过氧乙酸、0.3%漂白粉、0.2%新洁尔灭可杀灭。
  3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乙肝病毒(HBV)的基因组DNA结构很独特,是一环状的部分双螺旋结构,长约3.2kb。其中的2/3为双螺旋结构,1/3为单链,这就是说,DNA中的2条链不等长。长链的5'端与3'端无共价连接,而是与一种蛋白质共价相连。长链的5'端以250~300对碱基互补结合。长链为负链,短链为正链。短链的长度视病毒而异,一般长约1.6~2.8kb,约为长链的2/3。短链之间的空隙可由病毒颗粒中的DNA聚合酶充填。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类最小的双链DNA病毒。为了能在细胞内独立复制,病毒在很小的基因组中尽量容纳大量的遗传信息。因而HBV的基因组结构显得特别精密浓缩,充分利用其遗传物质。从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看,HBV基因组本身是一个理想的系统[2]。重叠的基因序列比较多,HBV基因组中已确定的开放读框有4个,分别编码病毒的核壳(C)和包膜(S)蛋白,病毒复制酶(聚合酶)及一种似乎与病毒基因表达有关的蛋白质X。在S基因前面的2个开放阅读框(ORFs)与S基因ORF属于同一个读框,可以将ORFS通读下去,编码2种S蛋白相关的抗原,这2种抗原也存在于病毒颗粒的表面,这2个抗原分别称为前-S1(pre-S1)和前-S2(pre-S2)。同样,在ORFC前面也有一短的ORF,称为前-C(pre-C),编码一较大的C蛋白相关抗原。所有这些ORF都在负链DNA(长链)上,其中S基因完全重叠于聚合酶基因中,X基因与聚合酶基因、C基因重叠,C基因与聚合酶也有重叠。最近,Miller等在HBV基因组中又发现2个ORF,即ORF-5和ORF-6,这2个ORFs与X基因重叠,其中ORF6不是由负链DNA编码的,而是由正链DNA编码。这2个ORF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调节序列位于基因内部,这也是HBV节约使用遗传物质的一种方式。与HBV基团组复制有关的序列有:短链顺向复制序列(DR1和DR2)和U5样序列(因与反转录病毒末端的U5序列类似而得名)。DR1和U5位于前-CORF中,是合成DNA长链的起始部位,DR2位于聚合酶基因与X基因重叠处,是DNA短链合成的起始部位。
  与HBV基因表达有关的信号序列有4种:①启动子,②增强子,③polyA附加信号,④糖皮质激素敏感因子(GRE)。由于HBV基因组中的基因分别转录于3种HBVmRNA转录本上,因此,相应地在病毒基因组中每一转录本近5'端也至少应有3种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虽然这些启动子的基因序列尚不知,但这些启动子显然存在于编码蛋白质序列内。增强子(ENH)位于聚合酶基因中;polyA附加信号位于ORFC中;而GRE位于ORFS和聚合酶基因中。GRE是与激素受体结构的DNA片段,结合后能使某一已知基因转录水平增加。
  GRE有许多增强子的特征:①是起顺式作用的因子,②在转录的两个方向均有作用,③在距其调节的基因不同距离处均可起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HBV基因组结构严密,组织高效,在已知的病毒中是罕见的。HBVDNA不但在结构上有其独特的地方,而且其DNA复制过程也非常特别。
  3.1S基因
  S基因位于155~832位核苷酸。长678bp,编码226个氨基酸大小的包膜蛋白[2]。前S基因位于S基因上游.由前S1及前S2组成。前S1基因因基因型不同而有差异,位于位有357bp和324bp,分别编码119个氨基酸或108个氨基酸。肝细胞受体识别的位点位于前S1的21~47表位[25-28]。前S2基因(165bp)位于及1~155位核苷酸,编码55个氨基酸。
  病毒包膜蛋白有3种[29],即小蛋白、中蛋白和大蛋白。这3种蛋白在C-末端具有共同的226个氨基酸,小蛋白(SHBs)仅含S蛋白区,由226个氨基酸组成;中蛋白(MI-IBs)含前S2和S蛋白区,由281个氨基酸组成;大蛋白(LHBs)(前S1、前S2及S蛋白区)由小蛋白的226个氨基酸加上174个氨基酸组成。SHBs是这些蛋白质中最丰富的,MHBs比例为5%~15%,LHBs仅占1%~2%。HBV外膜基因受两种启动子的控制,分别调节2.4kb和2.1kb的mRNAs。2.1kbmRNAs翻译S蛋白和M蛋白。但S蛋白含量高于M蛋白,这是由于前S2起始密码子并不总是出现,同时,它也不易被扫描的核糖体所识别。2.4kbRNAs翻译的L蛋白对Dane颗粒的形成有重要作用。S蛋白为主要的表面蛋白,它的226个氨基酸序列高度疏水,并含有4个透膜区。主要亲水区位于氨基酸99和168位间,包括a决定簇,也是保护性抗体可识别的高度保守区域,这个区域富含半胱氨酸残基(107,121,124,137,138,139,147和149位)和二硫键,模型预测121与124、139与147位之间的半胱氨酸可发生联接,也许还发生于107与138、137与149间。决定簇的侧面含有亚决定簇d或Y和W或r,这些决定簇与122和160位氨基酸多态性有关,由此产生了4种主要的血清学亚型(adw,adr,ayw和ayr)。LHBs和MHBs具有反式因子的转录激活作用。当整个前S基因或前S区的结合位点缺失时,SHBs的产生减少而LHBs的产生按比例增加,LHBs在内质网蓄积,导致肝细胞处于应激状态;而且,在HBV相关的慢性肝炎和肝癌患者的血清和肝组织中,伴随前S2区编码结构内缺失的LHBs越来越流行,并且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的诱导、细胞周期调节蛋白A表达的上调和肝细胞结节性增生的诱导。
  HBsAg是糖基化的主要蛋白,具有完整的抗原性[30-35]。现有的HBV疫苗含主要的HBsAg,保护性免疫针对HBsAg99~170位残基的主要疏水区。
  3.2C基因
  C基因位于HBV位核苷酸,长549bp,编码183个氨基酸。HBcAg是由这183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二聚体。已知HBcAg的1~149位残基形成了一个大α-螺旋的装配区域,其中78~137位残基形成刺突(spike)。150~183位残基形成了一个RNA包装所需的精蛋白样区域。尽管起源于相同的基因,HBcAg和HBeAg在抗原性方面不具有交叉反应性。
  前C区位于C基因的上游,位核苷酸,长87bp,编码29个氨基酸大小的前C信号肽。由前C区和C基因编码产生一个25kD蛋白,即HBeAg前体。前C区信号肽序列引导HBeAg前体至内质网(ealdoplasmicmticulum,ER),在ER,该蛋白前体被细胞分泌器加工处理。细胞信号肽酶从氨基端去除19个氨基酸,将信号肽裂解,进一步去除了富精氨酸C端区域,产生的17kD的HBeAg。当血清中出现HBeAg时,同时会出现Dane颗粒,当HBeAg消失时,Dane颗粒与相关的DNA聚合酶消失或者含量很低。
  HBcAg由C基因编码的的1~183位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二聚体;而HBeAg在149位残基处被截短,是单体,它们的抗原性也不同。
  3.3X基因
  X基因位于HBV位核苷酸,长462bp,编码154个氨基酸大小的HBx蛋白。HBx蛋白的精确功能知之甚少,但已知在体外可激活各种信号通路(AP-1,NF-KB),并可结合p53基因,可反式激活HBV及肝细胞癌基因的转录。X蛋白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对肝内嘌呤和嘧啶代谢有增强作用。核心启动子双变异可导致X蛋白2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即Lys-Val改变为Met-Ile,这种突变型X蛋白和野生型的功能差异仍不清楚。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域所有的缺失变异均使X基因的编码框移位。导致产生截短的X蛋白。此外,在14例肝癌患者中有10例患者在HBV整合体内可见截短的X基因,该发现提示截短的X蛋白也许与肝癌的发生机制和HBV复制有关。
  3.4P基因
  P基因是HBV最长的基因,横跨80%的基因组,与3个其他的基因(表面、核心及X基因)重叠[2-4],位于及1~1620位核苷酸,长约2529bp,含有834~845个密码子,编码90kD的多聚酶(P)蛋白。但至今尚未发现P区起始的mRNA,可能与其含量很低有关。P蛋白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35-37]。P基因至少有4个区域:N-末端区、间隔区、多聚酶区、C-末端区。N-末端区域编码的末端蛋白与病毒体DNA负链的5?-端相连,是引导负链合成必需的;多聚酶区域编码RNA和DNA依赖的DNA多聚酶,即逆转录酶(rt);C-末端区域编码RNase。HBV多聚酶在功能上和结构上与HIV逆转录酶相似,有5个亚区域(A~E)。A和D区域可结合dNTP,其相应于手指结构(325~403和469~519);C区域在活性位点含YMDD(Tyr-Met-Asp-Asp)基序,核苷酸底物的三磷酸盐聚合于此;B和E区域与结合模板或引物相关,相应于手掌结构(404~440和及520~613)和拇指结构(614~699)。
  3.5病毒变异与分型
  HBsAg有“a”“b”“y”“r”“w”等多种抗原决定簇,其中“a”是共同的抗原决定簇,“d”“y”和“r”“w”为主要的亚型决定簇。HBsAg有8种亚型和2种混合亚型,以adr,adw,ayr,及ayw亚型为主,不同亚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37-38]。各亚型的地理分布不同,w亚型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南部、非洲西北部、地中海东部及中部、中东、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次大陆等;adr亚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adw亚型主要分布于北欧、东非、北美、中美洲及澳大利亚等,ayw亚型主要在非洲,中东和印度,ayr亚型罕见,偶见于越南、日本、中国等地区。在中国的主要是adr亚型,但广西的东北部则主要为adw亚型,西藏,新疆及内蒙则以ayw亚型为主。ayr亚型仅在河南省发现。亚型的测定对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及研究有一定意义。
  4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与转录
  4.1乙肝病毒的复制
  HBVDNA病毒的复制,首先是吸附和穿入:HBV感染人体后,随血流吸附到敏感亲和的肝细胞膜上,“穿入”进入肝细胞内。有报道称这种“穿入”过程是HBV和肝细胞表面存在的人血清聚合蛋白(PHSH)受体,由PHSH介导而穿过肝细胞膜。HBV脱去外壳,HBV的核心(核蛋白)进入肝细胞内。先是HBV正链DNA的补满反应(in-fillingreaction)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而后以cccDNA为模板,在DDDP的指导下合成4种mRNA,其中3.5kb的mRNA是HBV的前基因组;在RDDP的作用下,合成子代负链DNA(该过程为HBV所独有,其他双链DNA无此复制现象)。DRI与终止蛋白(terminalprotein)结合,合成负链DNA,同时前基因组RNA被RaseH所降解;不被水解的5?端带帽的短RNA成为正链合成的引物,转位到负链的5?端,与DR2互补,以子代负链DNA为模板,在DDDP的作用下,合成子代正链DNA,由于受到抑制因子的作用,正链的合成很快终止,导致子代的正链DNA较短;子代负链及正链DNA互补,环化成双链HBVDNA,完成子代的复制。
  4.2乙肝病毒的转录
  在HBV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单核苷酸填补HBVDNA正链的缺口,从而形成完整的双链环状DNA,以cccDNA为模板合成4种MRNA[39-41],其中3.5kb的mRNA是HBV的前基因组;近来Yang等[41-43]发现在DHBV和WHV慢性感染的肝细胞中存在cccDNA形成的第二条途径。即cccDNA可通过2种(é型和ê型)不同源线状DNA的重组形成。这种重组的cccDNA在重组部位产生了序列的变化,因而与母代cccDNA不完全一样。这种线状DNA形成的cccDNA转录后的大多数前基因组,只能形成双链线状DNA,而不是形成双链环状DNA。但这种双链线状DNA重组也可以连续产生新的cccDNA。作者称这个过程为“非法复制”(illegitimatereplication),双链线状DNA每次产生的cccDNA都在序列上与其母本在序列上不一样,因而可能产生HBVDNA的突变株。
  5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HBV进入血液中并迅速到达肝组织。正常情况下,网状内皮细胞可把HBV清除。但如果病毒量超过机体的清除能力,或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HBV可在肝组织及其他肝外组织中定居、复制。一般认为是免疫因素,特别是细胞免疫应答,可能是HBV导致免疫病理损伤的关键。
  许多证据表明,CTL应答在HBV的免疫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靶抗原主要为HBsAg及HBcAg。HBsAg是CTL攻击的理想靶抗原[43-44]。最早可检测到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靶抗原为乙肝病毒前SI抗原(pre-SI),在肝细胞损伤前1个月出现,与血清中HBVDNA几乎同时出现。中国学者发现,HBV感染患者的HBsAg特异性细胞免疫检出率与病情大致平行。感染的肝细胞数量较少,免疫应答水平正常,则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acutehepatitisB,AHB);当感染的肝细胞多,免疫应答水平较高时,大量的肝细胞被破坏,常表现为急性暴发性HB或暴发性HB;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低下,HBV的感染及免疫损伤将持续在肝细胞中进行,表现为CHB(慢性乙型肝炎);而当机体对HBV无免疫应答时,即处于一种免疫耐受状态时,HBV不会被清除,也不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表现为HBV携带状态。
  HBsAg对肝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但HBsAg、HBcAg的过度表达、聚集则可导致明显的细胞损伤,也与HBV感染的慢性化、重症化等相关。HBV感染肝细胞引起肝细胞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之并诱发自身免疫损伤,其中肝细胞特异性蛋白(LsP)在肝细胞的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6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指标
  HBV的检测有许多重要的血清学指标,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HBVDNA、血清中HBV表达产物及其相应抗体检测等。
  6.1HBVDNA
  检测HBVDNA是十分重要的血清学标志,是HBV感染最直接、敏感、特异的诊断指标。CHB患者中,HBVDNA可整合到染色体上或游离于血清中。可采用核酸杂交、PCR等方法进行检测,以后者多见。HBVDNA还可作为判定HBV药物疗效的一个极有意义的临床指标。
  6.2HBsAg/抗-HBs
  HBsAg的检测在供血者及供器官者的选择、HBV的防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2]。HBsAg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的存在或HB诊断,可能是HBV被迅速清除、HBsAg的低水平表达、FH出现强烈的免疫应答等。抗-HBs是针对HBsAg的中和抗体,但在感染过程中出现最晚,血清中出现该抗体一般提示HBV的既往感染,患者对HBV的感染已经具有免疫保护力,抗体的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42-43]。
  6.3HBcAg/抗-HBcAg
  抗-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和肝细胞核内,不涉及离子血清中。但由于HBcAg处于病毒的核心部分,抗-HBcAg并无中和HBV的能力,其滴度下降后再受到HBV的感染,效价一般升高不明显。临床表现为重症酒精肝炎(AH),抗-HBcIgM阳性,且效价不断升高,对于HBV感染的诊断十分有意义:①判定是急性原发性肝炎或CHB;②确定HBsAg阴性情况下的HB诊断;③判定HBsAg阳性者是否为HB患者;④慢性AsC一般为阴性,CHB患者则主要以IgG形式出现,并常可维持终生。
  6.4HBeAg/抗-HBe
  HBeAg位于HBV的核心,为一种可溶性抗原,实际上只是HBeAg完整肽链上的一部分。HBeAg有el、e:和e三种亚型。多数情况下,HBeAg仅见于HBsAg阳性的血清中,与Dane颗粒出现的时间相吻合。HBeAg及HBVDNA是HBV在体内活动性复制最主要、最可靠的检测标志,在HBV感染早期,HBV的复制相当活跃,HBeAg、HBVDNA及HBeAg往往同时阳性,提示患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但应注意,HBeAg阴性的患者,并不一定意味着病毒复制的终止。HBeAg还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效应,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性,因此慢性乙肝病毒携带(AsC)的婴幼儿体内常有高水平的HBeAg,却未见明显的肝损害。
  6.5HBxAg/抗-HBx
  HBxAg在AHB及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以CHB患者的检测率较高,是一种独立的HBV复制标志,与ALT的升高密切相关,抗-HBx的出现提示病毒复制停止。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目前中国有3000万乙肝患者。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中国约占1.3亿。因此,在中国,乙肝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结合乙肝病毒特殊的基因结构及复杂的转录复制过程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彭文伟.病毒性肝炎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1997:1.
  [2]高寿征.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
  [3]成军,杨守纯.现代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守仁,1997:1.
  [4]林在尧.家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与肝组织病理学观察[J].江苏农学院学报,):45-48.
  [5]徐文忠.用PCR和ELISA方法分析奶牛血清和奶中类乙型肝炎病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18(l):71-74.
  [6]郑敏.奶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J].中国兽医杂志,):30.
  [7]王川庆.用ELISA和PCR对猪、牛血清中HBy抗原、抗体及DNA的检测[J].畜牧兽医学报,):82-86.
  [8]毕运龙.牛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向血凝试验[J].中国兽医科学,):22-23.
  [9]律样君.黄牛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3-4.
  [10]徐志诚.黄牛血清、肝、肌肉中HBsAg,HBeAg的调查[J].兽医大学学报,):284-285.
  [11]钱小毛.家兔乙肝表面抗原的自然携带和实验感染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13-15.
  [12]徐陈槐.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DHBV在肝脏的定位研究[J].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2-5.
  [13]王禹斌.抗鸭乙型肝炎病毒实验研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4):215.
  [14]顾长海.五种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比较[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3-207.
  [15]许永成.病毒性肝炎的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16]宋清林.病毒性肝炎的防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l7]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用微生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
  [l8]张建营.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1992:5.
  [l9]王秀午.传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2:6.
  [20]李文胜.猪、鸡、鸭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水平调查[J].兽医大学学报,):235-236.
  [21]徐克成.动物类人乙型肝炎的调查[J].中国兽医科学,):17-18.
  [22]高玉国.黑龙江省奶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畜禽传染,9.
  [23]潘玲.用RPHA与ELISA检测牛血清中的类HBsAg物质[J].中国畜禽传染病,-12.
  [24]佘锐萍,郑志伟.屠宰猪血清及肝脏中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8,20(增刊):160-161.
  [25]YokosukaQ,AraiM.MolecularbiologyofhepatitisBvirus:effect ofnucleotidesubstitutionsontheclinicalfeaturesofchronichepatitisB[J].MedMolMorphol,-120.
  [26]BrussV.HepaititsBvirusmorphogenesis[J].WorldJGastroenterol,.
  [27]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8]SchaeferS.HepatitisBvirutaxonomyandhepatitisBvirus genotypes[J].WorldJGastroenterol,):14-21.
  [29]BockCT,KubickaS,MannaMP,eta1.Twocontrolelementsin thehepatitisBvirusS-promoterareimportantforfullpromoter activitymediatedbyCCAAT-bindingfactor[J].Hepatology,):.
  [30]向红,姚火青,杜念兴,等.畜禽类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兽医,):113.
  [31]何长伦,许家璋,畅志国,等.单一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和病理[J].南京部队医药,-10.
  [32]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3]骆抗先,章廉,王珊珊,等.一种新型肠传性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和病毒学的初步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87-90.
  [34]彭文伟.1990年国际病毒性肝炎与肝病会议简介[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385-389.
  [35]彭文伟.病毒性肝炎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36]张铮,郑宦鹤.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7]PrinceP,HirschmanSZ,GarfinkelE.DNAclonedfromtheayw subtypeofhepatitisBvirus[J].JMedVirol,):139-145.
  [38]Courouce-PautyAM,PlanconA,SoulierJP.Distributionof HBsAGSubtypesintheworld[J].Vox.Sang,):197-211.
  [39]KayA,ZoulimF.HepatitisBvirusgeneticvariabilityandevolution [J].VirusRes,):164-176.
  [40]朱克顺,张玲霞,王惠芬,等.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肝组织中分布状况初探[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336-339.
  [41]徐宜为.动物的类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技,):16-20.
  [42]邹叔和,李心坦,曹晋蓉,等.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畜禽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92-93.
  [43]RobinsonWS,GreenmanRL.DNApolymeraseinthecoreofthe humanhepatitisBviruscandidate[J].JVirol,1-1236.
  [44]MarionPL,etal.AvirusinBeechygroundsquirrelsthatisrelated tohepatitisBvirusofhumans[J].ProcNatlAcadSciUSA,1-2945.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传染病室,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常晓依,兰喜,白银梅,柳纪省)
北京健康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
好医生网站 版权所有
免费服务热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