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时喜欢自残,并且有时想自杀,吵架自残是什么心理理疾病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分手后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分手后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分手之后就意味着一段感情的终结,虽然这份感情可能刻骨铭心,但小编认为将这份感情深藏于内心当中,偶尔翻出来回味一下也比自残这样的&纪念&行为更好不是吗?更何况自残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更是影响自己的健康。
分手后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就特别愿意走极端,不分男女。在爱情当中,这类人也比较多,当两个人分手后,这些容易走极端的人就会为这份爱情留下一些痕迹,例如割腕自残等等。那么从方面来说,分手后自残这种行为真的很值得吗?
  家住南安的黄某看见刚分手的前女友王某给他发来割腕。
  视频中,王某面容凄惨,手拿着一把折叠的水果刀,悠悠地说道:&既然你不要我了,我就死给看。&说完,王某将刀对自己的手腕割了下去,血从她的手腕流了出来。惊慌失措的黄某从沙发上弹了起来,赶往女友的住所,同时拨打了报警电话求助。
  很多姑娘都认为分手后伤心的程度与深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失恋后不痛苦不自虐一把就好像从没深爱过一样,可是你这不是奇葩吗?
  心理学家认为:自残的行为,并不代表他内心爱的强烈,而是挫败感所引发的,属于受挫后的一种自我攻击方式。
  其实,你一直深陷失恋中出不来,一味的自残,没有人会同情你,可怜你。甚至对方会更加庆幸与你分开,因为你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女孩子,怎么赢得别人的爱,又如何会爱别人呢?就算对方会因为你的痛苦而怜悯你,你也要知道怜悯仅是同情挽回了也并不是爱情,为何不整理好心情去迎接下一个呢?说不好会遇到更适合自己的那个人。
  在彼时的伤痛本质不过是对他人用&分手&这个行为对你特质否定生来的不服气,你彼时的执着也不过是不服气心绪下的强出头。你拼命去搜索那个你自认为深爱过的人的音容笑貌,却捕获一片思维空白。你这时突然对自己曾经大言不惭的&深爱过&感到羞愧。
  分手,可能当时会有一种让人很不舒服,很不自在的感觉,之后就会慢慢明白,原来这种感觉是遗憾。
  遗憾没有能跟对方一起走下去,遗憾吵架之后为何不能和好,遗憾一段很美好的恋情从此告一段落。
  走出一段恋情需要时间,可是等待一段恋情也需要时间。我不知道多久才能等到一段恋情,来了之后,我会好好珍惜,因为我知道茫茫人海,能遇到一个心动,有感觉的人很不容易。
  相关阅读&&
  自残是一种严重的
  很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朋友,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自残的情况。每天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因为工作、情感等原因要自杀的朋友。随着社会物质的不断发展,人们内心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怎样才能远离心理疾病,保健心理健康呢?自残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给个人和家人都带来不小的影响。下文介绍了自残的产生原因。
  60%以上自杀者有精神心理障碍
  近日,传奇球星、威尔士国家队主帅加里&斯皮德自杀的消息让喜欢足球的人震惊,他生前被誉为&英超活化石&,见证了英超从创立到辉煌的荣光,自杀前一天还在BBC的足球节目中谈笑风生。
  对自杀等蓄意自我伤害行为者,人们通常只是从表面分析,如认为当事人承受了压力、受到了挫折、经历了负性生活或生存事件的影响等,甚至认为他们&心眼小&、&想不开&,而其内心的痛苦往往被忽略。
  心理和精神疾病困扰,成为欧洲21世纪&最严重健康问题&。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就疾病给全球带来的负担而言,抑郁症排名第二。
  专家用时3年、调查30个欧洲国家发现,大约1.65亿欧洲人患有精神疾病,占30国总人口的38%,病症表现主要为抑郁、焦虑、失眠和痴呆。美国药物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的报告称,18~25岁之间的年轻人存在精神疾病的比例高达30%。美国逾450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约占美国成年人口的20%,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达到1100万。精神疾病如未得到治疗,可能会导致残障、药物滥用、自杀等问题。
  关于蓄意伤害尤其是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多。我国自杀死亡率较高,数年来处于1.5~2.5/万人/年。自杀未遂者中,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占30%左右;自杀死亡人群中,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则高达60%以上,国外有些研究表明这一数字甚至在90%以上。先前有自我伤害史的自杀未遂者,后续6年内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达20%以上。
  某健康教育中心日前对1.3万名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体力劳动者5类城市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半数人处于抑郁状态,中度和重度抑郁的人也超过了1/4。令人担心的是,职场人群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没有觉察或不会疏导,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加上因有病耻感而回避或掩盖自己的病情,导致我国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到10%。
  提升生活欲生存欲是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大多数自杀行为是可以预防的。蓄意自我伤害者,常伴有抑郁、失眠、无望等精神心理问题或躯体疾病,家人和朋友如果能及早发现症状,或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专家研究认为,对有自我伤害意图和行为的人实行三级预防,可有效改变或提升他们的生活与生存欲,摆脱无望感,有效降低再次伤害风险。
  初级预防:加强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等良好氛围,降低伤害风险。地铁安全门、高楼大厦与外界相连的窗等人性化设计、农药高度使用地区的药品合理管理,在这方面都可起到积极作用。
  二级预防:降低那些有可能导致伤害或自杀行为出现的种种因素或条件,如及时治疗精神心理障碍者,关注患严重躯体疾病、丧失基本功能者,对遭遇重大创伤、生活事件的人,耐心劝导。善于发现可能的伤害线索,做好疏导工作,是二级预防的关键。
  三级预防:高风险人群的心理干预与服务是重中之重,针对已经发生伤害行为的人、自杀未遂者实施服务,可有效降低再次伤害风险。家属、伤害者本人要正确看待伤害现象,不要把很自然的疾病看作是一种&家丑&。尤其是家属,要引导、支持当事人主动就医,寻求帮助,接纳病情及再自杀风险评估,切莫忌讳就医。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分手后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相关推荐
[分手后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453272" data-title="分手后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data-image="">這就是為什麼現代有很多青少年都喜歡自殘,並不是因為想要自殺!
選擇語言: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有很多青少年都喜欢自残,并不是因为想要自杀!
選擇語言:
TEEPR 編輯
在过去几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比例已经逐渐升高,而自残行为中常见的不外乎是用刀子割自己、用打火机烫伤自己等;但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忽略的真相是:他们这么做,并不是真的想死!心理学家研究出这些青少年的动机,其实就只是想让身体受伤?!于是,这样的行为被称之为「非自杀性自残」(Non-suicidal self-injury)。
除了上述的切割、烫伤皮肤外,也有案例是让自己骨折或刻意不让伤口愈合等等。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的研究员 Janis Whitlock 表示:「大部分有非自杀的自残行为者并没有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是设法应付生命,这绝对和自杀相反。」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在8月的会议中,发表了一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非自杀的自残行为从1997年到2007年增加了一倍之多,不过研究者不确定数字增加的原因是真的自残越来越盛行,还是只因为近年来对青少年自残的重视所致。
一些研究人员表示,这样的自残行为可能在90年代到21世纪早期之间增加,现在则到了撞墙期。这样的自残行为是普遍流行的公共健康问题,许多研究发现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有17-28%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曾自残过,通常开始于青春期早期,约在11-15岁之间,最高的比例则落在10多岁到20多岁。
科学家试图回答一些问题:人为什么要伤害自己?有人天生就有自残倾向吗?什么治疗方法能更有效停止自残行为?
虽然伤口对自残者的危害最为明显,并有感染风险。但别忘了这也有心理受伤的后果!包含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恐惧社会排斥等。福德汉姆大学 (Fordham University) 心理学教授佩吉 (Peggy Andover) 也表示这样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远胜于身体上的伤害,如忧郁、焦虑和感到被社会孤立等,可能提高「真的自杀」的风险。
青少年自残行为在高中、大学、社会上都十分普遍,佩吉教授对此表示:「它强调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行为。」
有「神经学圣经」之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 也即将在修订版正式加上非自杀自残的「失调」行为。尽管珍妮丝认为这样的自残是对他们生命的一场抗争,但也有研究指出,拥有非自杀自残行为的人,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因自残过的人已经能克服伤害自己的恐惧与痛苦了。
事实上,专家认为大部分的人都自残过,这么做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许多人表示,自残真的发挥了作用,它为自残者带来了平静与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因脑内啡 (endorphins) 的释放,脑内啡是存在于大脑里的化学物质,能缓解疼痛并产生愉悦感。
珍妮丝表示:「人们透过各种方法自我伤害,如使用药物、酒精、食物或性&#8230;这么做是试图让自己在短期内能够感觉好过一点。」
除了为释放压力而自残,人们也会将自残当作处罚自己的一种方式。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修 (Matthew Nock) 认为有4种主要原因让人自残,分别是:1. 舒缓紧张并停止不好的思想。
2. 为了证明自己还有「感觉」,尽管是痛苦也好。
3. 和他人「沟通」的一种管道,让他人能够知道自己有多痛苦。
4. 让其他人不要再打扰自己。
另外也有研究显示,对自己的身体意象较为负面的人,也会有较强较负面的情绪,且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相对较差,是自残高风险群。威斯康辛大学水清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珍妮佛 (Jennifer Muehlenkamp) 表示,这样的人让伤害自己身体变得十分容易。
一些研究也认为生物学在作怪,7月发表的研究指出非自杀的自残者身体中的鸦片类 (opioids) 物质比没有自残行为的人来得少 (脑内啡便是一种鸦片类物质),他们会自残便是因缺少鸦片类物质,想透过自残来提高身体里鸦片物质的自然标准。
青少年时期为自残行为的黄金期,是因这段期间,他们不但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连大脑和身体也在改变。在青春期早期,大脑中涉及情感部分的杏仁核,以及管理较高阶思考的大脑皮层还未完全连接,它们之间的沟通没有往后的人生阶段来得好。也因此早期阶段的青少年对于感情的处理,并没有太多的方法。
当大脑充分地发展之后,他们就会学到其他更积极的方法来处理情绪。如和朋友聊天、跑步、沉思等。而在青少年时期开始自残的人,有80%的报告显示他们会在5年内停止伤害自己。自残也是对于难以取得药物与酒精的青少年来说,能较轻易接触的行为。
除了青少年是高危险群,早期的研究显示女性自残的比例比男性高,不过最近有研究做出男性自残比例较高!此外,两性的自残方式也不一样,女性较常切割自己,男生则较常烧自己。科学家无法确定造成自残性别差异的原因,但可能是自燃的行为较男性化,自割则较女性化。
两性间自残的原因是否不同也无法确定,有可能男性宁愿展现身体韧性,也不要处理情绪。不过这部分的研究还不完整,需要再进一步的研究投入。
对于非自杀自残行为并没有具体的疗法,不过仍有一种治疗边缘型人格的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成功过。佩吉表示:「这是非常、非常强烈的疗法。」而且可能不适合每个有非自杀自残行为的患者。
大多数自残者不用求医便能克服自残行为,不过治疗对于自残者来说或多或少还是有帮助的。尽管自残者在人生中仅自我伤害过一次,研究指出他们在往后的人生中在生活与心理上,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来源:Livescience 如果身边有人曾有过自残行为,哪怕只有过一次,一定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寻求其他抒发管道。有时候,他们需要的有可能就只是你一句小小鼓励和肯定,便能帮他们前进一大步!
TEEPR趣味新聞著作權聲明: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類:, , ,
搶先收到最新的趣味新聞!請按讚!
不要錯過這些熱門新聞!
此內容只給年滿18歲的讀者觀看,如非18歲請退出!
cwv3_den_title
cwv3_den_msg
登入TEEPR隱藏此視窗、閱讀更多爆紅新聞!
1小時後提醒我初中前后的孩子自残率最高 青春期自残自杀高发
本文导读:近日,一项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比初三和高三学生更高!在调查中发现,初中前后孩子出现自残的比例最高。
偏头痛介绍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
  昨天,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傅宏教授表示,在江苏青少年心理普查中,初中前后孩子出现自残的比例最高。升学期的孩子则通常会出现失眠等心理波动,青春期更应该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关注。
  年龄VS心理
  初中前后的孩子自残率最高
  外地案例》》
  成都五年级跳楼
  &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这句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这起悲剧给所有人都带来伤痛。11月1日上午,语文老师见到孩子的遗体后晕了过去。
  江苏调查》》
  自残自杀更多发生在青春期
  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傅宏教授表示,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在2008年、2010年两次对江苏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年龄段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读初中前后的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
  &初高中升学前后带来失眠、焦虑的问题比较多,但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并不多。&傅宏注意到,严重心理问题跟青春期的关联度更高,&比如有的孩子会自残,用刀片伤害身体,轻一点的在手背上划,重的在肉多的地方划,更严重的用烟头烫。&从调查数据来看,自残、自杀、情绪低落、反社会行为更多的表达在青春期,跟升学的关联度并不高。&这个问题过去是被忽视的,社会更关注升学带给孩子的压力,其实升学本身带来的压力是有限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给家长的话》》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欲望变得强烈,肉体上有欲望,可灵魂还是个孩子,像新手驾驶赛车,必定横冲直撞,不知道如何控制,就会出现焦虑、痛苦的情绪。&傅宏教授认为,如何平衡青春期能量的释放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比如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学会融入社会的方法,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VS压力
  每周补习超8小时,一成孩子会有心理问题
  补习时间和心理问题发生率关系
  外地案例》》》
  云南女孩不想补课上吊自尽
  今年8月5日早上,家住云南景洪市东风农场前哨生产队第五居民点的胶工余某和孔某夫妇上山割胶后,回家时四处找不到女儿,最后却在屋顶发现12岁的女儿已经在太阳能支架上用丝巾上吊自杀了。
  在急忙将女儿解下来的同时,夫妻俩还看到了女儿写好用橡皮筋绑在手指上的一份遗书。大意就说她对读书很讨厌,更不想补课,但是父母的安排不去又不行,只好自杀一了百了算了。
  江苏调查》》》
  过度补习心理问题发生率高
  专家们发现,一周内补习时间不到1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7%,补习1~2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为2.7%,3~4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3%,5~6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5%,补习7~8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升为4.9%。补习8小时以上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9.2%。
  给家长的话》》》
  傅宏教授建议,首先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消耗能量,而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写作业。第二,请家长减少对孩子的说教,&家长应提早接受孩子的成长。
  高三男生大一女生,失眠最严重
  补习时间和心理问题发生率关系
  外地案例》》》
  一做功课就头疼,晚上睡不着
  福建学生小A上高三,发现时不时就头疼。刚开始,只是偶尔头痛,小A也没多大在意,但过了几天,他发现自己头痛的程度越发严重,而且每回都是。小A每每想转移注意力到功课上,头痛就会越严重,他开始紧张起来,&难道是病了?&
  虽然小A回家自我调整了几天,偏头痛却已经影响到睡眠。
  江苏调查》》》
  女生失眠率明显要超过男生
  江苏调查发现,中考、高考前后学生的失眠发生率会明显上升,出现失眠后部分家长选择给孩子吃安眠药。
  女生失眠现象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初三以前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增高的趋势,之后开始下降,进入大一后失眠现象最严重。男生则在高三和大三时期失眠现象最严重。
  给家长的话》》》
  傅宏教授认为,失眠是面临升学考试的孩子们产生的应急反应,&准确地说是一种适应方式,因为碰到高考会紧张,因此睡不好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必因为担心睡不好影响考试而服用安眠药。&傅宏解释说,实际上睡不好觉有时反而有助于孩子考试,&好比小狗要跳过一堵墙,一开始怎么也跳不过去,你假装要打它,它一害怕受了刺激马上就能跳过去了。&
  家庭VS心态
  两成中小学生想过离家出走
  傅宏告诉记者,在离家出走率一项中,24.6%的中小学生曾想过离家出走,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23.7%和25.3%,无明显性别差异。专家们发现,离家出走意念与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处境呈显著负相关,即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学生,不太可能会产生离家出走的意念。&就像你一个人在路上走,很多人在看,你走着走着就会不自在,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心理有先天&缺陷&。&
  父母关系差,孩子容易出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与父母之间关系好坏有极显著的关系。
  中小学生的父母关系极为重要,父母关系越差则儿童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父母关系从和睦到离婚不同水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依次为2.9%、5.2%、8.7%、7.4%、9.3%和4.4%。
  总的来说,父母关系差会直接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受父母关系影响较小,心理问题发生率与父母关系无显著关系。
  重组家庭男孩最易&绝望&
  调查数据表明,江苏10.5%的孩子曾长时间感到伤心绝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9%。小学阶段,女生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进入初中显著上升,初中阶段,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阶段,男生报告率显著高于女生,进入大学阶段,男生报告率在大四达到顶峰,女生在大三时期报告率显著上升。
  男生来自重组家庭的报告率最高,这与全国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达到32.1%。
  &暴力&孩子多有心理问题
  与人打架次数多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概率高。在中小学生中,从不与人打架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5%,打过1次的为5.2%,打过2~3次的为6.3%,打过4~5次的为13.5%,打过6次或更多的则高达17.7%。结果显示,攻击和暴力倾向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更高。
  傅宏认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慢慢没人愿意跟他玩了,他就慢慢会改变。&儿童在欺负与被欺负的环境,比学习知识重要的多。&
  教育部重大课题&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昨天在南师大参加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时透露,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框架有望在年底前&搭建&成。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未来更重视学生的素养。作为中国公民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未来这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莫雷透露说,这一重大课题已经在研究阶段,有望在今年年底搭建出大框架,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具备的素养,都会有明确的指标。&学生核心素养&指标提出出台后,随之变动的将是中小学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明年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重新修订,这次修订就将把&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其中。&莫雷介绍说,过去考什么就努力学习什么,不考就不一定花很长时间学,通过&核心素养&指标改变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比如物理学科,会考试只是评价的一个点,有创新能力、会思考、动手能力强也会是评价的一部分。&(责任编辑:廖露)
新闻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老公吵架后伤心自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