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肽温炙液 通络散治疗医院风湿病病效果好不好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张仲景+张学文用药配伍经验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续命汤 +侯氏黑散
民间中医药
张仲景+张学文用药配伍经验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
伤寒论自成书以来,1700余年,其最开始就是以治疗伤寒为最多,也是最擅长手段之一,但是现在我们中医治疗感冒被成千上万的吊瓶所替代,无论大人小孩,一发烧就是输液好几天,身体遭受病邪折磨,经济方面花费巨大。有没有一个简单治疗感冒的办法,可以使一个中医师轻松就可以掌握,而且药不虚发,不3.2剂就可以病去身安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很简单。理论不多,而且实用在张仲景时代,气候是寒冷的,当时环境是恶劣的,人民饱受战乱,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以虚寒型体质最多见,遭受风寒之症也最多,所以伤寒论治疗风寒的太阳篇,篇幅巨大,描述详细,可见当时此病最为多见,又因为人民是虚寒体质,所以以温散为主的治疗方法,是即对环境,又对体质。是当时非常正确治疗风寒的方法。而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夏有空调,冬有取暖,除了室外比较冷,居住的环境比古时候,温暖了数倍,环境发生了变化,老百姓平日吃的是白面米饭,鸡鸭鱼肉,所以我们的体质,大家都知道,肯定不是虚寒体质,最平常的老百姓也是丰衣足食,是找不到穿不暖吃不饱的虚寒体质的,所以治疗风寒的方子,在现在的中医手里使用,有效地少,无效得多,弄一病人,发烧好不了,住一两天反添了咳喘鼻窦炎,现在环境,人体发生了变化,用药是要做出相应变化的,我用经方很多,几乎平时每一个病人都是纯经方,不加减,但有一个例外,唯一的加减就是连翘几乎所有外感的病人我都是使用连翘的,其实连翘的使用从西医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一个人感冒了,西医输液消炎抗病毒是有效,老百姓又能从心理接受,因为其的确是有效地,咳嗽喘的,经过输液消炎,的确是缓解了,我们目前是需要做的是理解使用连翘。那还得从伤寒论说起,使用连翘算是对伤寒论太阳篇的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吧一个人感冒时风寒在体表,所以发烧,畏寒,是需要发汗。发汗的同时,把在体表的风寒之气带出体外,此时治疗彻底,病人会痊愈没有发汗就会风寒进入太阴肺,引起咳喘,在西医就是支气管炎,肺炎,此时是风寒已经化热,需要清热解毒的,。应该外发风寒,里清余热,那么连翘的使用是合适的,连翘的外表看起来也很像一个肺叶的,对呼吸道的清热消炎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国人平时习惯于抗生素大量普遍的应用,所以10克20克的量是绝对不行的.西医输液一次的抗生素的量是惊人的,相对比,这一点清热药物提纯以后,还没有西医输液,抗生素以及清热解毒药物的使用多呢,另外,金银花的使用也很有用处,你看它弯弯曲曲,像支气管,血管,所以在中医传统的脉管炎治疗的,四妙勇安汤,双花的量是相当的大的。在支气管的使用,效果也是很好,非典时期,双花的作用无可代替。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价格太高,金银花目前的价格是连翘的5.6倍。我不愿意一副感冒药,和西医有一拼,还是用了价格便宜的连翘为主,有待一日双花便宜了,我们就可以安心的使用了,我的意见,第一要治病,第二要省钱,,这个是题外话了,有时候可以金银花,连翘合用,量是连翘一半就可以了。连翘最合适的量,2岁20克2岁到5岁30克5岁到10岁40克10岁到15岁50克成人60左右具体的使用如下一,瘦人a 桂枝体质1&&白瘦的人,身体一般情况。桂枝汤原量加连翘60克,如果有咳嗽。桂枝体质初期咳嗽,以微发汗宣散肺气为主,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用连翘,桂枝体质的小孩子,很多久咳不止,既不可以用小青龙再继续发散,也不可以用葶苈子泄肺之品,最合适的就是苓桂味甘汤,既可以来酸敛肺气,又可以轻微解表,,当然也是合连翘的。一般桂枝体质的发烧可以用金贵要略小青龙加石膏再加连翘的。但量以桂枝为主,麻黄的量是不应该超过桂枝的,反过来。体质介于胖瘦之间的,略微健壮的,分不清桂枝麻黄体质,发烧小青龙加石膏加连翘的,麻黄的量应该大雨桂枝的量。桂枝体质流清鼻子属于寒水,合用苓桂术甘汤是合适的,另外茯苓白术可以健脾,对食欲不振很好的效果。流厚鼻子,连翘就可以解决2&&白瘦略微虚弱,无力抵抗风寒,无力做汗,不能将病毒随汗带出体外的,小建中原方加连翘60克,3&& 白瘦体质极虚,有心脑血管病,各种手术术后,感冒的,炙甘草汤,加连翘60克,根据是否瘦弱,加用扶正之品,目的就是鼓舞正气,抗邪外出,扶正祛邪的理论是非常实用的,正气虚弱的病人,反复发表,只会是病人身体越发虚弱,而且病邪入里传变,后果不可收拾。生地不超过10克,有胃不舒服的去生地,生地可以引起胃痛,胃胀饱感服用桂枝类药物,都要遵古法,微汗一时许,没有条件喝热粥的,在微汗的时候,不断喝一杯温度高的热水,热咖啡也是不错的b&&小柴胡体质,面黄肌瘦的人就用小柴胡加连翘60克,小柴胡体质虚弱的可以合用生脉饮再加连翘60克,因为小柴胡体质瘦弱,没有抗病外出的能力,属于正气不足,加生脉饮扶正气之意,c&&那分不清是柴胡体质还是桂枝体质,看起来瘦,白黄分不清的就柴胡桂枝汤加连翘60克二胖人 a&&麻黄体质不必分的过细,只要看起来很壮实,面色黄黑的,虎背熊腰的,就用葛根汤加连翘60克日本人治疗感冒,普遍使用葛根汤,是不准确的,瘦人使用葛根汤是不合适的,背部肌肉结实的尤其合适b黄芪体质肚子比较松软看起来的尊荣人就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连翘60克c&&实在难以区分,黄芪和麻黄体质的,就葛根汤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再加连翘60克d&&大柴胡体质,看起来整体粗短的,胖胖的肚子,胖国字脸。就大柴胡加连翘60克,此时大黄1.2克就可以。避免泄下,引邪入内如果看不出是大柴胡还是麻黄体质的就是大柴胡合葛根汤加连翘60以上所有的方子,在服药以后,都需要发汗的,发汗不是发着玩,是需要把风寒毒邪带出体外为目的的,所以不要以为,感冒了喝汤药以后就可以了,无论西医输液,还是中医服用汤药,感冒不出汗,只能是引起各种各样的变证,老百姓感冒捂汗的方法是很有道理的感冒最关键的治疗方法就是,----------出汗,只要有感冒的症状,无论是否发烧,在最初期,无论咽喉肿痛,流清涕黄脓涕,还是初犯,打喷嚏,鼻塞,必须在出汗的同时把病邪驱除体内为最佳方法的
张学文用药配伍经验
&&&&&&&&&&&&&&&&&&&&&&&&&&&&&&&&&&&&&&&&&&&&&&&&&& && &
&&&&& 张学文(1935~& )系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教育、医疗、科研工作50余年,可谓理论深厚,经验丰富,成果卓著,桃李满园。著作有《中医急症学简编》、《中风病防治研究》、《瘀血证治》、《疑难病证治》、《医学求索集》等。笔者曾多次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其教诲,2006年写赞诗两首:①当代名医张学文,杏苑导师遐迩闻。温热急症多建树,中风脑病勇创新。活血化瘀运用广,通脉舒络成果锦。年逾古稀堪笑慰,弘扬国粹有传人。②温文儒雅学识丰,登坛教诲赢掌声。医林改错任凭说,活血化瘀多运用。妙治急症疑难患,善疗脑疾小中风。欣看桃李满天下,古稀博导人尊敬。最近欣闻他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之一,重读其有关著作,感到获益非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述要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研究学术立治则 &&&&张教授在繁忙的教学、临床实践中,对中风、脑病、急症、温热病及疑难病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并提出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如认为温病的特点是热毒证,可用《千金方》清热解毒十二法:泻火法用青葙子丸和三黄散;益气法用茵陈汤加人参;养阴法用治消渴除肠胃实热方和干地黄汤;辟秽法用太乙流金散;凉血法用犀角地黄汤;疏风散邪法用连翘汤和犀角汤;燥湿法用白头翁汤或地榆汤;祛瘀法则以黄连、犀角与蟅虫、蒲黄配伍;芳香化浊法用五香连翘汤;开窍安神法用紫雪丹等;熄风法用大黄泻热汤;通利法用八正散或地肤子汤等。并指出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之根本,分为先兆、急性发作、恢复、后遗症4期,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6证,分别采用清脑通络汤(菊花、葛根、草决明、川芎、地龙、赤芍、胆南星、山楂、磁石、鸡血藤、丹参、川牛膝等)、通脉舒络注射液、蒲金丹(郁金、蒲黄、丹参等)、通腑化瘀法(生大黄、枳实、玄明粉、丹参、川牛膝、桃仁、菖蒲、胆南星等)、脑窍通口服液(丹参、赤芍、红花、茯苓、水蛭、麝香等)、桃红四物汤加鹿角胶、鹿衔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苁蓉、丹参、黄芪等。内科急症不仅以发病迅速、变化急骤而出现高热、昏迷、谵语、抽风、惊厥、剧痛、癃闭,而且以五脏器官损害而出现的亡阴亡阳、气脱血脱、津液枯竭等危重病证,可采用简便迅速和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具体治法有汗、吐、下、开窍、救逆、祛痰、熄风、解毒、止血、针灸、按摩及外治法。根据颅脑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窍的主要病机,提出“颅脑水瘀”论,属气滞者用通窍活血汤加减(丹参、赤芍、红花、桃仁、益母草、川芎、川牛膝、茯苓、白茅根、水蛭、麝香等);气虚者用补阳还五汤加茯苓、白茅根、川牛膝、丹参或水蛭、三七;善用川牛膝、白茅根、茯苓、益母草、泽泻等具有活血利水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圆机活法,值得借鉴。 &&&&探讨瘀血用多法 &&&&张教授从温病中的瘀血证着手,将之逐渐拓展到内科各种疑难杂症,他发现无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都会造成机体内瘀血形成。因此提出“久病顽疾多瘀血”的观点,归纳出活血化瘀十二法:理气祛瘀用血府逐瘀汤;温经化瘀用少腹逐瘀汤;清热解毒化瘀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或大黄牡丹皮汤;祛风化瘀用大秦艽汤、蠲痹汤或当归饮子;化痰活血用千金苇茎汤、小金丹;渗湿活血用调营饮、益肾汤(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益母草、白茅根、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攻下化瘀用桃仁承气汤;养阴化瘀用桃红四物汤、养血柔肝丸(丹参、当归、赤芍、生牡蛎、玉竹、水红花籽、郁金)或青蒿鳖甲汤;补气化瘀用补阳还五汤;祛瘀止血用小蓟饮子、逐瘀止崩汤;开窍活血用通窍活血汤、犀珀至宝丹或犀地清络饮;温经化瘀用救急回阳汤。临证多用丹参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加减,头部加川芎、白芷;胁肋加郁金、元胡、香附、赤芍、三棱;上肢用桂枝;下肢用川牛膝;久病重用黄芪、当归、鸡血藤;血热加丹皮、紫草;积聚加三棱、莪术;出血疼痛加三七;纳差加山楂、鸡内金;神志方面加琥珀;妇科及水肿加益母草;骨伤加苏木、川续断、自然铜;病情顽固加虫类药物等。&&& 同时,他对9种活血药的运用独具心得:如山楂活血消积,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血脂,强心及收缩子宫,多用于心脑血管病;丹参活血化瘀,上下虚实皆宜,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肝肾功能,软化肝脾,抑菌消肿等作用,广泛用于心脑血管、肝肾、肿瘤及各科疾病,但脾虚便溏、妊娠者均宜慎用;水蛭破血止血,祛瘀生新,因含水蛭素,而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对心脑血管顽症痼疾有良效,但易出血者不宜久用多用;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用于萎缩性胃炎、肝硬化、闭经、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等属于气滞血瘀者,但久服易伤正气;三七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破血,有增强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压止血作用,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中风、乙型、胃脘痛、头痛、风湿痹痛及各种出血疾病,尤适于出血兼瘀滞疼痛者;益母草活血、利水、解毒,适于水瘀互结证,常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尿,高血压、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妇科痛经、产后病、癥瘕等;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有扩张心脑血管、降压、利尿、收缩平滑肌作用,常用于中风、高血压、头痛眩晕、肾炎水肿、心绞痛、颈椎病、老年痴呆及妇科诸证;黄芪补气活血,消瘤散肿,有强心、增加心搏出量,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常用于中风、风湿疼痛、肩周炎、胸痹、肿瘤等,适于气虚血瘀者;黑木耳为食疗保健之佳品,有活血通络之功,含多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服用可预防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于高脂血症、胃结石、血痢、崩漏等。以上均属经验有得之谈 &&&归纳证型选良药 &&&&张教授在长期临证经验基础上,总结诊治疑难杂症的证型,选用确实可靠的方药治疗,从而取得显著效果。如温病厥证为危重证候,病因复杂,可分为肺卫阳郁、痰热壅肺、胃热腑实、湿热蒙蔽、瘟毒内伏、邪闭心包、瘀热交阻、阴液虚竭、阳气暴脱9证,选用辛凉解表、清热化痰、泄胃攻下、豁痰开窍、清热解毒、凉血散血、凉肝熄风、育阴潜阳、回阳救逆的药物化裁治疗。心绞痛分4证:痰湿壅阻、胸阳不展用宽胸通痹汤(瓜蒌、薤白、降香、丹参、三七、麦冬、桂枝、生山楂、炒枣仁、鹿衔草、川芎、赤芍);心脉瘀阻、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冠心2号方,可加降香、乳香、元胡、当归、赤芍、三七,丹参15~30克;阳气虚衰、阴寒凝滞用参附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桂枝、附子、檀香、枳实等;气阴两虚、气机不畅用生脉散或炙甘草汤加丹参、山楂、三七等。喘证分2种:实证属风寒袭肺、肺失宣肃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白芍、厚朴等,外有风寒、内有寒饮用麻黄、桂枝、细辛、半夏、杏仁、苏子等,热邪壅肺、肺失清肃用麻黄、杏仁、石膏、贝母、葶苈子、鱼腥草、瓜蒌等,痰浊壅肺、上虚下实用陈皮、半夏、厚朴、前胡、苏子、黄芩、胆南星等;虚证属肺虚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川贝母、百部、紫菀、冬花等,肾虚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肉桂、蛤蚧、五味子等,气虚欲脱用人参、附子、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加黑锡丹。胃脘痛分5证:肝胃不和用柴胡疏肝散,气滞加郁金、降香、佛手,疼痛加川楝子、元胡、三棱,呕恶加沉香、旋覆花等;瘀阻胃络用丹参饮合失笑散,虚胀加白术、白豆蔻、陈皮、苏梗,实胀加青皮、木香、枳实,瘀重加元胡、丹参、三棱、三七,痰瘀加半夏、陈皮、郁金,便秘加少量大黄;脾胃虚弱用香附、砂仁、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黄芪等;寒热错杂用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呕恶加吴萸,泛酸加煅瓦楞子,郁热加竹茹,苔腻加草果、白蔻仁、砂仁、焦三仙,阴亏加玉竹、石斛,气滞加枳壳、佛手,疼痛加丹参、元胡、川楝子等;毒瘀成痈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苏梗、白芍、香附、三七、元胡等。消渴病分4证:阴虚燥热用黄连、天花粉、生地汁、藕汁、玄参、葛根、知母、麦冬、山萸肉、五味子等;气阴两虚用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茯苓、苍术、龙骨、牡蛎、玄参、黄芪、山药等;阴阳两虚用山药、山萸肉、沙苑蒺藜、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仙灵脾、巴戟等;兼证属脾胃气虚用黄芪、白术、黄精、山药、天花粉、丹参,瘀血用当归、木香、赤芍、川芎、益母草、丹参、葛根,湿热用茵陈、黄芩、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枳壳、栀子等;对于合并症则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适当兼顾治疗。可谓随证施药,精心独到。 &&&&总结经验创新方 &&&&张教授熟稔的用药经验,还体现在自创新方之上:如治中风、痹症偏于气虚血瘀者用通脉舒络汤(黄芪、红花、川芎、地龙、川牛膝、丹参、桂枝、山楂);治中风先兆证用清脑通络汤(草决明、川芎、赤芍、山楂、丹参、磁石、菊花、葛根、地龙、豨莶草、川牛膝、水蛭);治病毒性心肌炎用四参安心汤(西洋参、丹参、玄参、苦参、炙甘草、炒枣仁、麦冬、生山楂、桂枝);治中风、颅脑外伤、脑积水等用通窍活血利水汤(丹参、桃仁、红花、茯苓、川牛膝、白茅根、川芎、赤芍、水蛭、麝香、黄酒、葱白);治内耳性眩晕用眩晕宁汤(橘红、茯苓、姜半夏、磁石、丹参、川牛膝、桑寄生、菊花、钩藤、天麻、女贞子);治胃脘痛属气阴亏虚用强胃汤(香附、砂仁、陈皮、党参、白术、半夏、白芍、山楂、石斛、丹参、三棱、甘草);治肾炎水肿用益肾化瘀利水汤(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丹参、川牛膝、桑寄生、山楂、益母草、白茅根、通草);治冠心病属气滞痰阻血瘀用宽胸通痹汤(瓜蒌、薤白、降香、丹参、三七、麦冬、桂枝、生山楂、炒枣仁、川芎、赤芍、麝香);治外感发热用清解七味汤(生石膏、黄芩、柴胡、葛根、菊花、薄荷、银花或连翘);治食物或药物中毒用绿豆甘草解毒汤(绿豆120克,生甘草、大黄各15~30克,草石斛、丹参、连翘、白茅根各30克);治乳腺增生、淋巴结核等用散结软坚汤(夏枯草、浙贝母、漏蜂房、山慈菇、穿山甲、广郁金、北柴胡、生牡蛎、制香附、血丹参、白僵蚕、净海藻)。这些验方均为水煎服,应用方便,疗效显著,应予师法. &&&&总之,张教授不仅医术精湛,风格高尚,而且为中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其精神令人敬佩之至。本文仅从用药配伍经验予以论述,希望有志之士发扬光大!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风湿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术语,它包括了几百种疾病。《金匮》已有风湿病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金匮》明确地把“风湿”作为一种疾病来命名,对风湿病病名起到奠基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匮》所论风湿病多指湿病、历节病、虚劳病、肾着病、趺蹶病、手指臂肿病等,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强直性脊柱炎等相似。仲景在《金匮》中创立了丰富多彩的治疗方剂,至今仍然指导着风湿病的临床实践。&&& 1 《金匮要略》以祛邪为主的方剂&&& 1.1以祛风湿为主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汤原为伤寒表实证而设,加白术即为麻黄加术汤,用于寒湿在表之风湿,其治法是“发其汗为宜”。麻黄汤得术,则虽发汗但不致过汗;术得麻黄汤,则能行表里之湿。此为微发其汗法的代表方之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中麻黄、杏仁微汗解表,宣散风湿;苡仁清热除湿,并可制麻黄之温;炙甘草和中调药,共成轻清宣化、解表祛湿之剂以治在表之风湿。笔者常用本方治疗兼表证之风湿病,疗效好。“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中以桂枝与附子相配,温经助阳,散寒祛风化湿;炙甘草、生姜、大枣和卫益表,共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之剂以治风湿在表兼卫表阳虚之证。桂枝附子汤加减可治疗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和雷诺氏病,3种病证不同,但致病因素均为寒湿阻滞血脉,影响气血流通,故能异病同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中将桂枝、白术、附子三药同用,以温经助阳、祛风除湿散寒;炙甘草甘平而缓,既可缓和药力以尽祛湿邪,又可益气和中,共成温经助阳,祛风除湿散寒之剂,以治风湿表里之阳俱虚之证。“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中麻黄、桂枝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除湿祛风;知母、芍药养阴清热;生姜祛风和胃止呕;甘草和胃调中,共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之剂,以治风湿历节。本教研室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研制成“通痹灵”系列中成药,以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效果显著。&&& 1.2以祛寒湿为主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外治剂、乌头汤、肾着汤等。“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药鼻中则愈。”“药鼻中”宣通肺卫之气,使寒湿散而病即可告愈。该证治疗采用“药鼻中”之法,开创了嗅剂之先河;原文未指明用何方药,后世医家对此见解不一,有以瓜蒂散搐鼻,有用鹅不食草纳鼻等等,均可资参考。“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本病证是因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所致,方用乌头汤。方中麻黄祛风发汗宣痹;乌头温经散寒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固表除湿,与散寒祛湿药同用,具有扶正驱邪之效,共成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剂。“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肾着在治法上不必温肾,只需使其在经之寒去湿除,则肾着可愈。治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方用肾着汤。方中重用干姜配甘草,以温中散寒,茯苓配白术以健脾除湿。本校已故著名教授刘赤选最善用肾着汤治疗感受寒湿所致肾着病,疗效显著。&&& 1.3以祛风痰为主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藜芦甘草汤。“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手指臂肿动因风痰留阻经络所致。治宜涌吐风痰。方虽未见,但从藜芦、甘草药效来看,藜芦催吐,甘草和中。风痰去则诸症可愈。部分风湿病的患者可有手指臂肿动的表现,可用涌吐风痰之剂治疗。&&& 1.4 以祛热邪为主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白虎加桂枝汤等。“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治疗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止呕,加桂枝以解表邪。唐宗海云:“身无寒但热,为白虎汤之主证。加桂枝者,以有骨烦痛证,则有伏寒在于筋节,故用桂枝逐之也。”&&& 1.5以祛风邪为主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阳旦汤、竹叶汤等。“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产后表虚中风持续不愈,有些可演变为风湿病,故应积极治疗,治以解表祛邪,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解表和里之功。“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产后中风兼阳虚,更易演变为风湿病。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选用竹叶汤治之。方中竹叶甘淡轻清为君,辅以葛根、桂枝、防风、桔梗疏风解表祛外邪;人参、附子温阳益气;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2 《金匮要略》以扶正为主的方剂&&& 2.1以扶正祛邪为主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薯蓣丸等。“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固卫气、祛风湿之剂。“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本方以黄芪为君,补益在表之卫气,充肌肤,温分肉;桂枝解肌祛风,通阳;芪桂同用,固表而不留邪,补中有通,鼓舞正气祛邪气;佐以芍药敛阴和营兼除血痹,使营阴充足,血脉通行,是治风先治血之意;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重用生姜者,以生姜辛温散寒,能助芪桂振奋卫阳,发散表邪,故全方有补益气血,温通卫阳,散寒除痹之功。“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重用薯蓣、甘草、大枣为君,助后天生化之源,以生气血;人参、白术、茯苓补益脾胃;当归、阿胶、地黄补血养阴;桂枝温阳兼解肌;干姜温阳暖中;白芍、川芎调营和血;神曲、豆黄卷宣通运化,又助参术苓草薯蓣等健脾,使补而不滞;柴胡、防风、白蔹、杏仁、桂枝驱风散邪,理气开郁。全方补气养血,滋阴助阳,重在补益脾胃,化生气血,又具调和营卫、疏风散邪之功。故本方为扶正补虚、匡正祛邪之方。凡正虚邪盛,气血虚弱为主者,皆可用之。&&& 2.2以扶正为主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等。“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疾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乃建中气之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所成。方中重用饴糖为君,以建中气,温中补虚;芍药酸甘,滋阴敛营,补阴之虚又可助饴糖缓急止痛;桂枝温阳通阳,得饴糖辛甘养阳,与芍药同用可和营卫,调理阴阳;生姜、大枣调营卫;甘草补中调脾胃,与芍药同用甘酸化阴。综观全方有温中补虚,和阴阳,调营卫之功。其目的在于,调补脾胃,建立中气,化生气血,并能得以四运而四肢酸疼,手足烦热等证得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建中汤,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固表健脾,作用优于小建中汤。由此可见补益中气是治疗阴阳两虚的重要方法,为后世医家制定补中益气汤,奠定了理论基础。“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八味肾气丸以干地黄为主药,滋阴补肾,益髓填精,干地黄乃补肾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山茱萸补肝,敛精气;山药健脾益肾精;附子、桂枝补肾助阳,鼓舞肾气,与地黄相伍则阴得阳生,阳得阴化,阴阳相济,生化无穷;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茯苓与泽泻亦可渗湿利尿。诸药相伍,有补有泻,有开有合。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肾脏阴阳俱虚,腰失所养之腰痛得治。&&& 3 《金匮要略》针对胸痹 心痛的方剂&&& 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薏苡附子散、乌头赤石脂丸等。部分风湿病与胸痹、心痛病相关。“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方中瓜蒌甘苦寒,开胸利气,涤痰散结;薤白苦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散结;白酒辛温轻扬,通阳宣痹,助行药势。薤白、白酒皆辛温通阳之品,可缓瓜蒌寒凉之性,以防伤及阳气。三药相合,使饮去痰化,痹阻得除,胸中阳气宣通,则胸背痛等症得解。栝蒌薤白半夏汤证较栝蒌薤白白酒汤证重,故在治疗时仍当遵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法,在栝蒌薤白白酒汤中加半夏以逐饮降逆。“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本证乃胸阳虚损,寒湿上乘,阻闭胸阳所致。故用薏苡附子散以温阳散寒,除湿止痛。方中重用炮附子温阳祛寒,通痹止痛;薏苡仁除湿宣痹,缓解筋脉拘挛。二药共用为散,则药力宏而取效速,使寒散湿除,阳通痹消,则胸背剧痛而病势急迫之胸痹急重证得以缓解。“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此心痛急重证,非一般的温通散寒之品所能胜任,故仲景治用药力强悍之乌头赤石脂丸,以温阳散寒,峻逐阴邪。其集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于一方,各药相互协同,温阳逐寒止痛之力极强;并用赤石脂温涩调中,收敛阳气,以防辛散太过而伤正;以蜜为丸,既可解乌头、附子之毒,又可和中缓痛。&&& 4小 结&&&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的方剂。《金匮要略》以祛邪为主的方剂:以祛风湿为主的方剂主要有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以祛寒湿为主的方剂主要有外治剂、乌头汤、肾着汤等;以祛风痰为主的方剂主要有藜芦甘草汤;以祛热邪为主的方剂主要有白虎加桂枝汤等;以祛风邪为主的方剂主要有阳旦汤、竹叶汤等;《金匮要略》以扶正为主的方剂:以扶正祛邪为主的方剂主要有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薯蓣丸等;以扶正为主的方剂主要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等;《金匮要略》针对胸痹、心痛的方剂: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薏苡附子散、乌头赤石脂丸等。续命汤
张X X,男,36岁,农民,日诊。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病史摘要 患者素来体健,偶感外邪,发热,头痛,体倦,咳嗽。曾间断服用中、西药物,诸症已经缓解,未尝介意。谁知于丑4天前使用压水机抽水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急送当地县医院。西医抽取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增高,遂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对症治疗;同时配合服中药,曾用过大秦艽汤、三痹汤各3剂,补阳还五汤4剂,疗效不佳。刻下双下肢仍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动排尿,大便艰涩。 因患者转院困难,家属仅带来病历,要求我室开一方试服。 根据以上病史,中医诊断为“风痱”。予(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 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2g。 上方仅服2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改予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连服10剂后,康复如常人。 进修生甲 这个案例有点新奇,如不是亲身经历,很难相信。现在病人已康复,我心中的疑团更多。首先是诊断问题,病人未亲自来诊,老师仅凭病历及西医诊断的“急性脊髓炎”,就诊断为中医的“风痱”,我实在不明白此中奥妙何在。 老师 本例诊断为“风痱”,不是没有依据。什么叫风痱?历代中医文献都有记载。如(灵枢,热病篇)说,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堪”。(医学纲目)说,“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圣济总录)说, “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这些记载说明,古代医家对风痱的认识是一致的:风痱之为病,以突然瘫痪为特征(偏瘫或截瘫),身无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本例患者在劳动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但神志清楚,完全符合风痱的发病及症侯特征。这样的突然截瘫,与“脑血管意外”、癔病、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引起的瘫痪,是迥然不同的。 进修生甲 风痱的诊断我算明白了。但老师使用那样奇怪的方药,依据是什么呢? 老师 本例用的是(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书中记载本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使用本方的依据是方证对应,即张仲景所创立的“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只要证侯相符就可大胆使用,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进修生乙 我一一分析过本方中9味药物的性味功效,实在看不出本方的作用机制。这样的处方,怎么可能迅速治愈截瘫?说得坦率些,这样的高效,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 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我现在把使用本方治疗风痱的历史背景做一简介,让大家来评议一下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 30年代,江尔逊导师初学医时,有唐X,男,年5旬,体丰,嗜酒。一日,闲坐茶馆,忽然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呈弛缓性瘫痪而仆地,但神清语畅。诸医不知何病。江老的业师陈鼎三先生诊之曰:“此病名为风痱,治宜(古今录验)续命汤”。服原方1剂,次日顿愈。那时候,市售食盐为粗制雪花盐,含氯化钡较重,不少人长期食用后,往往突然四肢瘫痪,世人不解其故。陈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1950年,有乔X,正当盛年,一日,忽然双下肢动弹不得,不痛不痒,卧床不起,急请江老诊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剂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针刺,抢救成功1例风痱证。患者,男,18岁,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瘫痪之外,当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西医在抗感染、输液及维生素治疗的同时,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进行抢救,前后救治6天,患者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呈吞咽式呼吸,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 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缺失。西医遂断其难以救治,多次叮咛家属:命在旦夕。家属亦电告家乡准备后事。但为遂家属要求,以尽人事,才勉邀江老会诊。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1剂,危急之象顿除;守眼5剂,诸症消失。继以调补气血收功。 我们治疗本例风痱,便是师承陈鼎三——江尔逊经验,取得了预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进修生丙 如此说来,本方治疗的“风痱”,并不限于“急性脊髓炎”一种疾病? 老师 是的。本方治疗的风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钡中毒之外,还有“多发性神经炎”。有一位西医学习江老经验,使用本方治疗了10余例多发性神经炎,疗效亦佳。 学员甲 本方的药物组成奇特,其作用机制很不好理解。不知当年陈鼎三老先生是怎样理解的? 老师 江老当年目睹本方功效,亦大异之,便向陈老请教方解。陈曰:“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江老又问, “医家都说此方以麻、桂发散外来的风寒,石膏清风化之热,干姜反佐防寒凉之太过。今老师独出心裁处,我仍不明白”。陈老笑曰,“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江老遂不便继续追问了。 学员甲 江老以后悟出了“不可思议之妙”处了吗? 老师 悟出了。江老解释风痱的基本病机,本于《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学员乙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脾胃久虚,四肢才会不得禀水谷之气而痿废,病必起于缓;今风痱起病如此急骤,四肢迅速瘫痪,却也责之脾胃,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吗? 老师 看来还得全部推出江老金针度人之处。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 “病”字与“虚”字,一宇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仁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学员丙 既然如此,就应调理脾胃,复其升降之权。但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换言之,治法与方药是脱节的。这又当怎样解释? 老师 你所说的“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大概是指李东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药物吧? 学员丙 是的。 老师 那是另一条思路。现在继续谈江老的见解。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侯氏黑散
【方药】菊花四十分(30克)& 白术十分(7.5克)& 细辛三分(2.25克)茯苓三分(2.25克)牡蛎三分(2.25克)& 桔梗八分(6克)防风十分(7.5克)& 人参三分(2.25克)& 矾石三分(2.25克)黄芩五分(3.75克)& 当归三分(2.25克)& 干姜三分(2.25克)芎劳三分(2.2s克)桂枝三分(2.2s克)&&& 【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3克,每日1次,黄酒送下)。&&& 【原文】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二)&&& 【解说】本证为阳气不足,大风直中脏腑所致。病位主要在脾,病势却在欲化热而尚未化热之际,故四肢烦重与心中恶寒不足并见。《沈注金匮要略》云:“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用侯氏黑散其玄机主要在于补脾胃、祛风邪。试用白术、茯苓、人参、干姜以补脾益气;菊花、防风、细辛、桂枝以祛风散邪。特别重用菊花,以能并去内外之风邪也;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桔梗、矾石降气化痰,以使风邪无所恋;黄芩、牡蛎清热敛阴,以制风邪之所散。全方药味虽多而不杂,配伍虽繁而严谨,可谓步步为营,丝丝入筘。目前临床将本方广泛运用于痹证、中风、顽麻、痫证、狂证、头痛、眩晕等多种与风邪有关的疾病,疗效卓著。
&&& 【运用】
&&& 一、四肢烦重(高血压)
&&& 何任医案:日诊治赵某,男,54岁。患者平时嗜酒,患高血压已久,近半年来感手足乏重,两腿尤甚。自觉心窝部发冷。曾服中西药未能见效。诊脉弱虚数,苔白。血压160/120毫米汞柱。乃予侯氏黑散。方用:杭菊花120克,炒白术30克,防风30克,桔梗15克,黄芩15克,北细辛3克,乾姜9克,党参9克,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5克,牡蛎15克,矾石3克,桂枝9克。各药研细末和匀,每日两次,每次服3克,以温淡黄酒或温开水吞服,先服半个月。一个月以后来复诊,谓:心窝头冷已很少见,手脚亦有力,能步行来城,血压正常,要求再配一料续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8):18)
&&& 按语:仲景方如能用得适当,其效用十分满意。而侯氏黑散之以菊花为君,其量数倍于他药,必按原方比例用之,方能捷效。仲景方不传之秘,极多在剂量比例上欤!
&&& 二、类中风(腔隙性脑梗塞)
&&& 周志龙医案:丁某,男,58岁。于日入院,住院号3425。患者有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病史三年余。入院时,右手写字颤抖,且头晕胀痛,心慌气短,疲乏易困,畏寒肢冷,足冷至股,足汗不出,指头麻木,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舌体右斜,舌淡胖边有齿痕,舌尖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查体:血压19/12KPa,右手指精细动作不灵敏,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血脂增高。辨证:肝阳上亢,脾虚湿盛,痰瘀内阻。治法:平肝潜阳,息风化痰,温阳化湿,活血通络。《金匮》侯氏黑散主之:菊花40克,白术、防风各10克,桔梗8克,黄芩5克,细辛、茯苓、生牡蛎粉、红参(另炖兑入)、明矾、当归、干姜、川芎、桂枝各3克。日1剂,以水加少量黄酒煎两次服。并嘱停服复方降压片等其它药物。&&& 晚服头剂头煎后,夜寐甚佳,晨起即感头晕胀痛、心慌气短等症减轻,精神转佳,脉转弦而有力。5剂后,头晕胀痛、心慌气短等症除,右手写字已不颤抖,手指精细动作灵敏,精神爽,舌苔转为薄白。又进10剂,下肢浮肿消退,脚汗絷絷,余症皆失。又5剂巩固疗效,复查.BPl9/12KPa,血白细胞正常(四川中医1992;(4&:21)
&&& 按语:肝亢化风,脾虚阳亏,切中侯氏黑散证之病机,投之果效。于此益信仲景之方,乃经验之结晶,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 三、偏瘫
&&& 黄泰生医案:陈某,男,63岁。退休工人,日诊。患脑栓塞,左侧肢体偏瘫已二年。由家属扶持勉强行走。血压160/90毫米汞柱。神清、语言欠流利,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减弱,呈弛缓型瘫痪。自诉头昏,全身沉重,畏寒。舌淡红,体歪、苔薄白,脉沉细。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15剂后自觉头昏稍减,肢体活动稍有进步,病侧上肢略能上举,可柱棍行走,步态不稳,四肢仍觉重着如灌铅,并恶风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50/90毫米汞柱。思《金匮》侯氏黑散可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处方:牡蛎、丹参各15克,菊花、云苓各12克,桔梗、防风、地龙各10克,当归、天麻各6克,黄芪20克,桂枝5克,细辛3克。连服5剂,感左侧肢体如释重负,左手能抬手过肩,端碗嗽口吃饭,晨起可弃棍行走半小时。又续服10剂后,上肢能抬举过头,终日可不用拐杖走路,语言清楚,上下肢功能活动接近正常,血压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左右。嘱继服20剂,以固疗效,随访偏瘫肢体活动良好。(新中医1986;(10):21~22)&&& 按语:(原按)偏瘫一证,重在活血祛瘀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治疗“血痹”的常用方。但本例有四肢苦重、恶风寒的特点,是外邪风寒内侵空虚之络脉,使经脉之气痹阻而偏瘫,故用侯氏黑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疗效颇佳。
&&& 四、顽痹
&&& 王占玺医案:张某,女性,51岁,工人,1981年8月.22日初诊。肢体关节疼痛20多年,周身肌肉窜痛,且伴以麻木,肢体沉重而烦,尤以夜间上述症状加重,一年四季均发,但以夏季连雨天时更加严重,虽经多方服用中西药:如保泰松、止痛片,及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显,因近日加重,来诊就医。目前除上述症状外,偶有口干,但不欲饮水,二便正常,观其舌根苔厚而腻,六脉俱滑。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查血沉,抗“O”均属正常。吾思及良久,如此顽痹以往多种方法治疗无效,一般方剂亦难取效,试按“大风”拟侯氏黑散去矾石改汤剂治之:菊花10克,白术10克,细辛3克,云苓10克,生牡蛎10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4剂。&&& 日二诊,上方服用4剂后,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大为减轻。服用8剂后疼麻等症状基本消失,口亦不干,二便正常,精神转佳。患者自欲停药,然思及如此顽证,仍宜继服4剂以善其后。(《张仲景药法研究》)
&&& 按语:据报道,本方治疗以顽麻不仁、‘四肢沉重为主的痹证,有良效。&&&
&&& 五、麻木
&&& 毕明义医案:孙某,男,75岁,日初诊。宿有肺气肿,一个月前感冒流涕咳嗽,四天后感右上肢酸痛,继则麻木如虫行,手指麻木较甚,触觉减退,得温则感舒适。右上臂外侧中段有五个散在结节,每个结节大小约2×2×3厘米,压痛,活动,外观皮色正常。查白细胞总数9×10。/L,中性72%,淋巴28%,血红蛋白90g/L,血沉4毫米/小时。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弦细。诊为麻木。乃风湿挟痰流注经络,致经络痹阻。治当祛风散寒,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方用侯氏黑散。当归12克,细辛12克,茯苓12克,桂枝12克,川芎12克,人参12克,干姜12克,牡蛎12克,自菊花160克,白术40克,防风40克,桔梗24克,黄芩24克,黑矾6克(冲)。加水2000毫升,煎至800毫升,分3次服。另以本方剂量之比例,为极细末,每服3克,日3次,黄酒送下。健脾化湿。方用侯氏黑散。服药3剂麻木、结节消其半,又服3剂,诸症除,继服4剂巩固之。(山东中医杂志1989;(5&:29)&&& 按语:《素问·风论篇》云:“风气与太阳俱入,循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该患者宿有肺气肿,又受风湿,从而形成内外合邪,风湿引动宿痰,流注经络,经络痹阻,遂致麻木。侯氏黑散功能祛风散寒、解表化痰、健脾除湿。表散湿除痰蠲,经络得以畅行而麻木得除。
&&& 六、狂证 & &&& 朱卓夫医案:邓某,男性,40岁。其弟代诉:初患感冒,迁延数日,变症叠出,延余诊治。证见语无论次,詈骂不休,不避亲疏,口唾白沫,时刻不断,脉象浮缓,舌苔清润。余进以侯氏黑散:菊花24克,防风9克,桔梗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牡蛎9克,人参6克,干姜6克,桂枝6克,矾石6克,黄芩6克,川芎5克,细辛3克。上药共研细末、酒服9克,日一次。&&& 嘱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后四十日改冷服,共服六十日止。时亲朋满座,谓斯病热剧,不堪服此热药,要求易方。余加释疑,强与服之,服一次后,白沫稍减;次日更进一次,詈骂亦渐止。继以六神汤;茯苓15克,半夏12克,旋覆花12克& 胆南星12克,陈皮6克,石菖蒲6克,4剂而安。可见认症既确,立志须坚,斯时倘轻信旁言,改而不用,则病必不愈矣。(《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集)&&&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属风痰上扰之候,故以侯氏黑散熄风祛痰,潜镇心神。继以六神汤,在于理脾调中,以绝生痰之源。本案服药方法亦较有章法,初用温酒调服,在于活血以祛风;继而冷服,乃取药积腹中,排泄迟缓,以达潜肝镇心安神之效。
&&& 七、痛证
&&& 刘炯夫医案:陈某,男,14岁,患痫年余,每月发作3~5次,每次约3~10分钟,日来诊。据诉:发作时两目上窜,牙关紧闭,手足抽搐,口吐涎沫,时有啼声。初认为风火交炽,肝风挟痰,上蒙清窍,予风引汤一付,无效。后认为四肢沉重,胃纳欠佳,内心怯冷,痫以夜发为甚,观面色黯淡,神态迟滞,反应迟钝,舌苔白滑,脉弦滑而缓。脾阳不足,酿湿生痰,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清痰祛风,养血益气,侯氏黑散加减。菊花40克,白术、防风、党参、牡蛎各10克,细辛、桔梗各3克,茯苓、半夏各6克,黄芩、川芎、桔梗、胆星、干姜各5克,当归、礞石各9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一日2次,开水调下。服药一月,其痫停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5):18)
&&& 按语:牙关紧闭、手足抽搐、口吐涎沫、时有啼声,肝风上扰之象;神态迟滞、反应迟钝、舌苔白滑、脉弦滑缓,脾虚生痰之征。总为肝风挟痰,上扰清窍,又见四肢烦重特征,正合侯氏黑散之病机、症状特点。本方对肝风挟痰之癫痫,有良效。&&&&&&&&&&&&&&&&&&&&&&&&&&&&&&&&&&&&&&&&&&&&&&&&&&&&&&&&&&&&&&&&&&&&&&&&&&&&&&&&&&&&&&&&&&&&&&&&&&&&&&&&&&&&&&&&&&&&&&&&&&&&&&&&&&&&&&&&&&&&&&&&&&&&&&&&&&&&&&&&&&&&&&&&&&&&&&&&&&&&&&&&&&&&&&&&&& 八、郁证(神经官能症)
&&& 周志龙医案:穆某某,30岁。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因精神刺激而致全身关节、肌肉呈游走性酸胀、麻木、重着、疼痛,肢体僵硬,畏寒,皮肤干燥无汗,肌肉跳动,自觉有一股冷气在体内走窜,阴雨天症状加重,需经常跳动摇摆方感舒适。伴有心烦少寐,口时苦时干但不欲饮,纳差,时暖冷气,时呕吐少量白粘痰,舌淡红有瘀斑,苔白腻而干,脉弦滑。曾多方求医,诊断不明,中西药物、针灸理疗皆不见效。入院后,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无异常,遂诊为:神经官能症。迭经当归四逆汤、宣痹汤、蠲痹汤、温胆汤等加减治疗四十天,疗效不显,苦无良策之时,突忆起《金匮》侯氏黑散,遂处原方:&&& 菊花40克,白术、防风各10克,桔梗8克,黄芩5克,细辛、茯苓、生牡蛎粉、红参(另炖兑入)、明矾、当归、干姜、川芎、桂枝各3克。日1剂,水煎两次服。1剂后,上半身絷絷汗出,全身遂觉轻松舒适,肢冷显减,呕出许多白粘痰,吐后神清气爽,嗳出诸多冷气,矢气频作而觉畅快。如此怪症,竟然7剂而安,痊愈出院。(四川中医1992;&9&:35)&&& 按语:(原按)四诊合参,病机当为肝郁乘脾,阳郁生热,气血不和,脾虚痰盛,风邪内扰,故治疗用《金匮》侯氏黑散养血补脾,化痰祛风。方中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白术、茯苓、人参、干姜补脾益气,防风、菊花、细辛、桂枝祛风散邪,明矾、桔梗化痰降逆,黄芩、牡蛎清热敛阴,药证合拍,效如桴鼓。
&&& 九、头痛
&&& 韩运琪医案:王某某,女,33岁。头痛已四年,遇冬则发,逢夏即解。时值深冬,症见头痛沉闷如物紧束,头面恶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无华,体质丰腴,舌质淡紫有齿痕,苔薄润,脉沉细无力。曾作脑电图,脑血流图,均提示无异常变化。曾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九味羌活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等均鲜效。本案证属寒痛,然服发散祛寒之剂何故不效?患者阳气素亏,复感风寒,故当两相兼顾,方用侯氏黑散加减。处方:菊花12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桂枝12克,细辛5克,防风12克,干姜10克,茯苓10克,桔梗6克。服药7剂,头痛大减,恶寒亦轻,惟出门时仍须厚帽著头。效不更方,前药继服7剂,病告痊愈。(河南中医1984年;(6):32)
&&& 按语:阳虚受风,加痰湿内蕴,故单服发散之品不效,唯祛风中佐以温阳化痰除湿,最为得法,故侯氏黑散主之。
&&& 十、眩晕(高血压)
&&& 毕明义医案:崔某,女,65岁。日初诊。宿有高血压病史,常头晕目眩,轻时眼前黑花缭乱,重则天旋地转如坐舟车,服降压药,症状可减轻一时,后服清热活血、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之中药,亦不见好转。血压25.3~21.3/14.7~13.3kPa,手足麻木,肩背沉重疼痛,双下肢怕冷,两目干涩,舌胖苔白,脉弦滑。诊为眩晕,乃风湿侵袭经络,肝阳上亢所致。方用侯氏黑散。当归12克,细辛3克,茯苓12克,桂枝12克,川芎12克,人参12克,干姜12克,牡蛎12克,白菊花160克,白术40克,防风4Q克,桔梗24克,黄芩24克,黑矾10克(冲)。加水2000毫升,煎至800毫升,分3次服。再以本方剂量之比例,研极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黄酒送服。&&& 服药3剂后一日腹泻3次,呈黑稀便,头晕、肩背疼痛明显减轻,血压20/13.3kPa。又服5剂,头晕肩背沉痛消失,两下肢无发冷感,测血压20/12kPa。为巩固疗效,将上药按比例制成极细末,每服6克,日服3次,连服1个月,测血压20/12kPa。嘱患者每月服用10日,然后停服20日,1年后血压一直维护在20~21·3/10.7~12kPa。(山东中医杂志1989;(5):29)&&&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该患者之病为风邪外袭,肝经风阳上扰所致。侯氏黑散可使风从外消散之,从内清潜之,故诸症得除。
&&& 十一、脱发
&&& 毕明义医案:康某,男,26岁。日初诊。一年前因情志恚怒,冷水浴头伤风后,遂发觉头发脱落,由头顶部向四周扩散,未给以任何治疗,半年后脱发加重,且头皮瘙痒,曾服用养血补肾之方20余剂罔效,即住院治疗。诊见患者头部毛发全部脱落,头皮光亮,眉毛稀疏屈指可数,阴毛亦有脱落,全身毛发较前明显减少。伴烦闷,失眠,手足汗多,身体沉重乏力,饮食二便如常。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数。诊为脱发。为风寒之邪闭塞毛窍,肝郁风动血燥所致。治以疏风散寒,解郁平肝。方以侯氏黑散:当归12克,细辛12克,茯苓12克,桂枝12克,川芎12克,人参12克,干姜12克,牡蛎12克,白菊花160克,白术40克,防风40克,桔梗24克,黄芩24克,黑矾6克(冲)。加水2000毫升,煎至800毫升,分3次服。另以本方剂量之比例,为极细末,每服3克,日3次,黄酒送下。&&& 服6剂汤药后头部见有黑色发根,睡眠时间较前增多,身沉无力亦减轻。继服8剂,全身毛发及阴毛未再脱落。又服16剂,新发自头顶部长出,他处头发亦渐生。再服18剂头部毛发全部长出,黑而亮。带上方15剂出院继服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未再出现脱发。(山东中医杂志1989;(5&:28)&&& 按语:《外科正宗·油风第八十三》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肝藏血,而喜条达,发为血之余。该患者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又被风寒外袭,致风寒入于血分,血虚不能荣肤,毛窍失养而致毛发脱落。侯氏黑散有疏风散寒,平肝潜阳,补虚养血之功,内外合治,使新发得以生长。
&&& 十二、下利(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 高玉明医案:张某,男,52岁。腹痛、腹泻,粘液便13年。延医多方治疗,遍涉抗生素、激素、柳氮磺胺吡啶、甲哨唑、补脾益肠丸等药,时好时坏,每逢气候变化、饮食不周、情绪波动而症状加重。1周前不慎冷饮后旧恙又作,肠鸣作响,泻下粘液便间夹血丝,日行4~5次,头晕头重,乏力,畏寒。结肠镜检查:肠腔12~14cm处有充血水肿,出血点、颗粒改变,2处糜烂面,触及出血。报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段)。大便常规化验无异常。大便潜血阳性。经用侯氏黑散加蛇舌草、地榆灌肠,合并嚼服乳酸菌素片,27天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腹痛、肠鸣、头晕、畏寒均消失,改为散剂,再服半年,肠镜检查,恢复正常,1年后追访无复发。(江苏中医1993;&10&:10)
&&& 按语:(原按)慢性结肠炎,其证多系本虚标实,寒热(湿)夹杂,中阳不运,升降失调,治宜调补脾胃,升阳除湿为务。调补之法,以甘为主,寒温并调。方中既有参、术、茯苓益气健脾,又具防风、桂枝、杭菊、细辛驱风之剂。肠鸣腹泻,胃肠蠕动异常,中医谓之风入肠胃,故投驱风之剂,此风能胜湿之谓也。《医门法律·飧泄》曰:“……风邪伤人,必入空窍。而空窍惟肠胃为最”。亦寓东垣升阳益胃之理。菊花常施之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现代药理研究,菊花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防风对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黄芩、干姜寒温并调,当归、川芎活血行血。桔梗,《别录》谓:“利五脏肠胃。”《药性论》谓:“治下痢,破血,去积气。”煅牡蛎固涩敛阴。明矾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祛风痰,收湿止痒,有使蛋白质凝固之作用。溃疡性结肠炎既有脾胃气虚,中阳不振,又有湿热留恋肠中,加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地榆与蛇舌草肠道给药,直达病所,效力更宏。
&&& 十三、风隐疹(荨麻疹)
&&& 高玉明医案:李某某,男,38岁,农民,初诊于日。患风块疹8年。躯干四肢泛发粉白色风团样扁平疙瘩,奇痒,遇风、遇寒加剧,每晚入寝更重。平素体弱,身倦,胃纳不佳。脉沉缓,苔白。西医诊作“荨麻疹”。曾用扑尔敏,赛根啶等初时有效,渐之效力不宏,转用中药治疗。治予调和营卫,辛温透表,疏风止痒。侯氏黑散加减:人参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干姜(用皮)4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当归6克,川芎6克,桔梗3克,防风10克,矾石5克(豆腐皮包吞服),生牡蛎30克,加蝉衣6克,浮萍草6克。水煎服。另将上方每3剂药渣作一处煎汤再加矾石10克,每晚趁热熏洗。上方.5剂后皮疹明显减少,晚上基本不发,共服9剂而痊愈,且饮食增加,精神已振。随访一年未发。(河南中医1990;(4):13)
&&& 按语:本案为脾虚受风而致,风盛而痒,脾虚而倦,故用侯氏黑散补脾胃以祛风邪,标本兼治,内服外洗并施,是获良效。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08:26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湿病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