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抑郁症患者能治愈吗治愈了

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孙慧)抑郁≠抑郁症,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很容易被误解。在理解的偏差上,又造成了公众谈“抑郁”色变,因为病耻感而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所以了解抑郁症,科学对待抑郁症,是抑郁症治疗和康复的前提。近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辉瑞中国支持的“抑路同行”四方论坛在京举行,旨在凝聚各方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抑郁症大众健康教育方式,让更多公众进一步知晓抑郁症、科学对待抑郁症、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抑郁和抑郁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上班的时候被老板骂,郁闷;丢了钱包,难过等,这一系列问题而伴随的情绪常常被大家理解为抑郁症,其实这是正常人出现的短暂异常现象为抑郁。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是许多人都体验过的情绪,也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心理现象。抑郁不可怕,人生中总会碰到一些不顺意的事情,不能把偶尔的情绪低落划归为抑郁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在会上表示,身体的(硬件)会生病,身体的软件(大脑的精神活动)也会生病,抑郁症是大脑的功能性障碍,是心-身的相互影响,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情感、认识和身体状况,不能望文生义。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凤池教授也疾呼,公众对抑郁症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就是容易混淆“抑郁”和“抑郁症”。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人群的抑郁情绪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有抑郁情绪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遗传因素,性格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必然因素。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抑郁症,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教授指出,作为普通大众,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或自己可能有情绪方面的问题,最需要做的不是冒然做出判断或诊断,而是鼓励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家来做。这一点很重要。
抑郁症可以治疗患者需要好的依从性
季建林表示,抑郁症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高两低”:高患病率(中国情感障碍的月患病率6.2%),高复发率(90%的患者在抑郁首次发作以后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复发,约75-85%的患者五年内会复发);高自杀率(抑郁症终生自杀死亡风险是10%左右,大概有1/10的抑郁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有自杀、死亡的风险)。与“三高”相对的是:低识别率和低治疗率。目前对于抑郁症的认别和治疗均不足10%。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所以抑郁症患者不要拒绝帮助,要及时求医。”季建林表示,约2/3—3/4的抑郁症抗抑郁治疗是有效的,其中近一半患者可达临床治愈(症状缓解)。约70%的治疗患者是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品仍是目前最常用和首选的有效抗抑郁治疗方法。“接受全病程治疗(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复燃率和复发率会明显降低,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季建林说。
资深媒体人张进结合自身的经验谈到:抑郁症患者要打消病耻感,勇于求治。很多患者患病后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可能有了心理问题,觉得自己意志不坚定。其实,抑郁症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不要靠想当然地自己给自己“诊断”、“对症”下药,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千万不要因怕丢脸而拒绝积极就医,不要害怕吃药,疾病不是耻辱,治疗才是出路。同时,坚持全程治疗,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心理“感冒”,如果发现迟迟不见效,心理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需要做到长期心理准备,积极勇敢面对。
勇气和信心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也是重要一环。张进谈到,没有信心就没有了一切。信心来自于科学治疗,自我的信念,以及其他的方法,比如说运动、心理治疗,各个方面一起配合可有有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在谈及身边有人出现抑郁症倾向,作为家属朋友应该怎么办时,王刚提到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通过找到一个正确的社会支持系统,不管是来自亲人还是朋友,有一个倾诉的对象,谈出心里的困惑,周围人给予理解帮助,坚强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应对抑郁症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 仅10%患者在接受治疗
近来,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5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仅有10%的人接受正规治疗,以致出现不少悲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如何防治抑郁症?怎样提高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水平?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近抑郁症群体”连续报道,希望能帮助读者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人前坚毅,人后沮丧学识高、地位高的社会精英,是抑郁症高发群体。遇到负面情绪时,尽管内心痛苦压抑,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面带微笑,不愿向人倾诉“人的心理承受力像一根弹簧,压得过紧,释放时就显得怪异。”北大六院(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老年科主任孙新宇说。一位40多岁的主任医师工作负荷重,长期身心透支,加上在单位跟同事关系不融洽,变得落落寡合。朋友见状,拉他到孙新宇这儿“聊聊”。孙新宇发现这位医生已患中度抑郁症,且有自杀倾向,嘱咐其家属严加防范。病人回去后,家人怎么说,他便怎么做,表面很配合,但私下把药都扔了,并坚持上班。后来,工作坚持不住了。于是,他选择一个夜晚,躲在隐蔽的地方,一次性大量服药。他被发现时,已经无救。“一些重症抑郁患者为了实现自杀目的,会有意识地掩盖痛苦,以逃避亲友和医务人员的注意。”孙新宇介绍,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不愿直面自己的心理困扰,讳疾忌医。受过高等教育者也不例外,甚至更加抵触,不相信会得这种病。“事实上,学识高、地位高的社会精英,是抑郁症高发群体。”孙新宇介绍,机关里的领导、企业中的老板、高职技术人员等,有做事认真、敏感多思、工作紧张的特点,遇到负面情绪时,为了“面子”“尊严”乃至“进步”,强扛着压力,尽管内心痛苦压抑,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面带微笑,不愿向人倾诉。可是“微笑”过后,涌上心头的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独。“人前坚毅,人后沮丧”的恶性循环日久,一些人会罹患隐匿型抑郁症。“近年来,门诊中双向抑郁症患者也在增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主任赵旭东教授指出,躁狂发作时,他们情绪高昂,精力充沛,不畏艰险,能干自信,睡眠较少,觉得自己很优秀。抑郁时,则情绪低落,不想见人,自卑伤感,兴趣索然,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多数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少数人嗜睡、贪吃。饮弹自杀的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这类患者。“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的免疫力。”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跃至全球第二大疾病,自杀是其最可怕的症状。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狂躁抑郁症等心境障碍发病率为6.1%,焦虑障碍发病率为5.6%,酒瘾等物质使用障碍发病率为5.9%,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病型障碍发病率约为1%。中年以上人群抑郁症发病率高,青少年患双向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者多。病症在“身”,病根在“心”抑郁症患者更愿意表现身体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扰。他们可能不会说“我很伤心,我天天哭,我很郁闷”,而是强调“我头疼,我胃痛”等两年前,70多岁的张女士装修家里房子时,因质量问题,与工人发生冲突。留下心结,时常想起。后来她感觉身体不舒服,胃痛,气短,头晕,脑袋像箍了一个圈,身上忽冷忽热。原来勤快、闲不住的她,逐渐变得发懒,不愿出门,也不再去听戏唱曲。在北京天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大医院的心内科、神内科、消化科甚至耳鼻喉科辗转了一年,也没查出什么大病。可她就是身感不适,悲观厌世,总想自杀。“张女士是因抑郁障碍导致的躯体不适。”孙新宇说,我国抑郁症患者更愿意表现身体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扰。尤其是老年人,看病时往往强调“我头疼,血压高,睡不着觉”,很少说“我伤心,天天哭,很郁闷”等。“临床上,一些头、颈、腹、背、关节疼痛的疾病,其实病根在‘心’。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疾病,医学上称为‘心身疾病’。”赵旭东表示,精神障碍常常与躯体疾病共存,交互影响。周先生3年前发生心肌梗塞,病愈后情绪持续低落,有时觉得生不如死。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服用抗抑郁药。令其惊讶的是,此后心脏病再也没犯过。虽然无法肯定这是抗抑郁药的功劳,但当他一度背着医生偷偷停用抗抑郁药后,种种不适症状又很快出现,他不得不继续服用抗抑郁药。“不仅冠心病能伴发抑郁症,高血压、肿瘤等疾病都有伴发抑郁症的可能。”赵旭东介绍,综合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22%—33%的患者伴发情绪障碍,尤其是老年人比例高。随着老龄化加快,我国老年抑郁症发病率上升。一项对3.5万名老年人心理求助电话的统计分析显示,超过40%的独居老人有抑郁症倾向。“退休后失落孤独、慢性病和抑郁症的共病困扰、生理机能丧失等因素,导致一些老人产生厌世情绪,自杀风险比年轻人高。”调查显示,我国55岁以上人群中,每年超过10万人自杀。留守儿童是最大“隐患”未成年人患抑郁症不像成年人唉声叹气,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易激惹、言行冲动暴躁、情绪易失控、生活懒散拖拉、情感淡漠等“抑郁症的病根多在儿童期,5岁前甚至3岁前就埋下了。”赵旭东说,现在无论什么人家的孩子,富二代、官二代或平民子女,不少都缺“爱”。15年前,浙江温州一对夫妻将出生不久的二儿子留给父母,带着4岁的老大去欧洲创业。辛苦打拼10余载后,夫妻俩事业有成,生活稳定,于是从国内接来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二睿睿。头两年,睿睿较乖,第三年开始叛逆不端。他攻击性强,与同学相处不好,跟在国外长大的哥哥和在国外出生的弟妹都合不来。“我是父母亲生的吗?”睿睿时常怀疑,“为什么把我一人留在国内?”最近半年,他又上网成瘾,逃课辍学。父母劝不动很绝望,于是把他哄劝回国,带到温州康宁医院。该院副院长管伟立仔细检查后,确诊孩子患了抑郁症。“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钱都行。”父亲痛心地说。“青少年的抑郁症不易被发现。他们不像成年人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也不总是独自在房间流泪哭泣。”管伟立介绍,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易激惹、言行冲动暴躁、情绪易失控、生活懒散拖拉、情感淡漠等。“6000多万留守儿童是最大的隐患。”赵旭东认为,家庭是孩子体验情感、发展情商的摇篮。孩子无法从“摇篮”中获得必要的安全感、尊重、亲密与爱,就容易出现低自尊、高抑郁等心理疾患。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对收治的5500多病例统计发现,网瘾少年大部分伴发抑郁症。超过95%的网瘾少年觉得生活没劲;94.6%的人具有内向、敏感的个性特质,他们内心自卑,对生活有强烈的无助感;54.8%的人因上网受到阻拦,采取过暴力手段。“许多网瘾少年3岁前,与父母有半年以上的分离,没有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该中心主任陶然指出,有些父母尽管“人在”,但“心不在”,不懂得真正的爱是满足孩子精神、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而把责任等同于爱,教育大于爱,让孩子成了“父母在家的留守儿童”,导致孩子自我评价低,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记者李晓宏)延伸阅读如何诊断是否抑郁?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思维迟钝、情感低落、行为减少;以及“六无”:无趣、无助、无能、无力、无望、无价值。诊断是否患了抑郁症,要以心境低落为主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行为;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明显减退。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李晓宏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一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说说我的抑郁症
对于抑郁症,我们都不甚了解,也容易望文生义。本文是一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希望让大家看到生的光芒。
文章作者:朱熠已连续一周没能有过一天的安睡,终日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昨日睡前特意服了助安眠的药,但临睡前又获知翻译家孙仲旭先生因抑郁症自杀离世,于是挣扎着爬起来决定一定要写点什么,告诉大家得了抑郁症的人到底有一个怎么样的灵魂。其实几个星期前得知罗宾•威廉姆斯因重度抑郁症自杀时,就整个人都不好了,整一周都无法从那种黑云压城般的情绪中跋涉出来,我的抑郁症只是轻度,已让我受困于极大的无力感,我无法想象一位重度患者,该是如何步履维艰地走过每一个24小时,我也不由开始担心若我也有一日病症加重,又当是如何?三年半前,我开始有身体不适感,后脑就如同终日压着一块大石,昏昏沉沉瞌睡不止。相伴随的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开始明显走向下滑,这对刚换了一份新工作的我来说着实艰难。直到有一日清晨我终于头痛难耐到无法上班,于是,我去了医院。坑爹的医生给我的诊断是脑供血不足,并开了一堆对症的药。药有些许的疗效,缓解了我的头痛,但并未卸下我脑中的大石。在那之后的两年间,如那日般的严重症状陆续出现过几次,我自己也开始尝试以各种手段看是否能缓解自己的症状。我每天早睡早起,吃很多的豆制品,每天吃三根香蕉,每个工作日的晚上都要跑步,每个周末都去游泳……但没有一丁点的起色。在这两年间,我无论睡多少个小时,都还是睡不饱,脑袋始终昏昏沉沉就如同熬夜到三四点时的模样,哈欠连天,随时随地都能睡着。但即便如此,当真要我睡觉的时候,我又要辗转反侧许久方能入睡,且睡眠很浅,一风吹草动就会把我惊醒,而在这之前我是一个沾上枕头十秒钟内就能睡着的人。我中午必须午睡,不然下午我的脑袋就会如同要炸裂了一般。而因为此,我开始慢慢不爱与人说话,因为说话很累,开始慢慢不爱与人交际,因为交际很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在床上躺着睡觉,虽然不管我睡多少个小时也仍然睡不醒。我已经快忘了一个清醒的头脑是一种怎样的状态。2013年开年上来,睡眠越来越差,身体也日益乏力,脑中的大石突然开始疯狂生长变得越来越重。每天早上,我都需要与压着我的那块大石全力对抗才能艰难起床,从不迟到的我开始迟到;我无法再维持上班路上读书的习惯,而转为靠着窗户昏睡;下班时我经常需要在上海南站下车歇息一会,因为我开始会晕地铁,坐时间一长就头晕恶心;我变得没有办法工作,整个大脑的回路就如同被堵塞住了一样,那块疯狂生长的大石也压得我有一半的时间只能趴在桌上;每天一进家门,我就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我不想见人,不想接电话,不想与人说话,不想出门,这等简单的事情于我简直苦不堪言,我开始进入如深渊般的社交困境,我的手脚也如同长出了绳索把我彻底捆缚住了。我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彻底无望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已经进入了一种轻度的“抑郁木僵”状态。我看了大量的医生,做了大量的检查,从中医到西医,从脑电图到脑CT,统统无解。我只能回到老家休息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早起爬山,想睡就睡,吃很多滋补的食物,去新疆尝试旅行治疗,依旧无解。终有一日,遇到靠谱的医生建议我去看心理科。初初听到这个诊断,我觉得很可笑,我是一个很豁达开朗之人,而且近几年并不曾有过什么让我郁郁不平的心事,何来的心理疾病,而且我统统都是生理上的症状,与心理疾病又有何干。但我还是去了,果然诊断出来我是抑郁症,而我的所有症状都是抑郁症的肢体症状。初诊时,医生问了我大量的个人问题,为我细细分析我的病因,判定我是因上一份持续三年的工作强度与压力过大,且没能及时调整与排解,而导致在离职后,积攒了三年的疲劳和压力瞬间喷薄而出,从而引发了抑郁症。医生给我开了对症的药,刚吃下两天,我的症状就几乎被全部压制住了,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正常起床、正常洗漱、正常交谈、正常工作、正常睡眠,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得到改善。只是我脑中的那块大石还在,始终无法移除。这种药物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有一次因为医生停诊而停药了几日,我就感到头晕目眩、呕吐不止,身体时不时有一种过电般的发麻感,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中间还有过一段时间的失眠,脑袋累到分分钟就要炸裂,却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夜夜睁着眼到天明,我终于可以理解失眠为何会逼死一个人,幸运的是我的失眠只持续了一个星期。这个过程中,医生尝试了很多不同药物,终于今年7月底的时候,那块大石突然就消失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可惜我只过了三个星期的好日子,那之后石头又回来了,稳稳地压在我的后脑勺上。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患者是一种如何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太多人不了解抑郁症,对抑郁症有误解,从而对周围有抑郁症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应对态度,即便是出于善意,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苦恼。1、抑郁症的对面不是“快乐”,就像我并没有不快乐。抑郁症的对面是“活力”,是我的身体被病困住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我体内的精力好似被榨干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这种话,导致他抑郁的并非心情,开心一点、想开一点并不会减轻他的病痛,更何况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2、因为第一条,所以不要以一个人开心不开心来判断他抑郁不抑郁,这两者之间无法划上等号。“你整天那么逗逼,怎么会抑郁呢“这样的判断是彻底的误读。3、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一种悲观失落的心情,不是矫情,不是故作姿态,是管理情绪的机能坏掉了,是大脑中无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有啥可抑郁的,我还抑郁呢”这种话,你会对一个癌症患者说“你有啥可乏力难过的,我还乏力难过呢”么?4、抑郁症是一种病,是病就要吃药。确实有人有轻度抑郁症自己熬着熬着就熬过去了,但对于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扛不是一个办法,这不是一个用意志就可以与之对抗的疾病。5、抑郁症的外部表现非常复杂,悲观低落的心境固然是一种症状,但更多时候还会通过肢体的症状表现出来,比如头昏、乏力等。所以千万不要以没有心理症状而只有生理症状,来否定一个人抑郁症的可能性。6、不要问抑郁症患者“你为什么要抑郁?“很多人的抑郁症是无法找到确切病因的,就像癌症患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癌症一样。7、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较之常人更差,除了经常不想说话外,时常会忍不住情绪失控、脾气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失控抑郁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恼。8、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这又不是什么好事,有什么好到处说的“这种话。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11%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没什么见不得人,”诉说“会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压力。就好象我终日以一种逗逼式的口吻调侃自己的抑郁症,一方面是在排解自己的压力,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调侃,让大家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病,不要对它有任何的偏见。
9、对抑郁症患者而言,轻如鸿毛的精神负担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会有压力,比如与不熟悉的人的聚会,他人的过度关注会有压力,比如家人对婚姻状况的关切,生活的突然变化会有压力,比如从小养到大的宠物的离开。这些压力对于寻常人而言实在尔尔,但抑郁症患者实在没有力气来对抗这些哪怕极度轻微的负面情绪,从而会把他愈发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处。不要逼他们去做任何事情,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10、抑郁症患者的孤独与绝望,经常来自于外界的误解或轻视。外界不明白你是真的生病了,而且这种病还很复杂,从而产生许多的冷嘲热讽,这会让抑郁症患者本就黑暗的生活雪上加霜。与抑郁症对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而是支持与鼓励,再简单一点,就是理解与关心。我很幸运我有一个树洞可以让我在无力对抗糟糕情绪时有个排解的出口,我有一群朋友对我不离不弃,随时随地陪我吃饭旅游看电影,我有一群逗逼同事随时给我正能量,让我从来不会过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就是这样。
本文来源:网易女人
关键词阅读:
陈妍希怀孕领证,林心如也宣布婚讯,两个年过30的女人都嫁到了人间精品,谁说30以后就难嫁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关于抑郁症,你应该知道的都在这里_医疗大厅_教育健康_千华网
关于抑郁症,你应该知道的都在这里
核心提示:
所谓“特异性”,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亦即多组对象之间对应的选择关系。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意味着这把钥匙和那把锁之间,具有特异的、排他的对应关系。
总结一下对抑郁症问题的完整观点。
1.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不同的患者情况各异;
2.抑郁症疗法多种多样,要打通各种疗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模式;
3.如果采用药物治疗,最重要的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
4.如果采用心理治疗,最高的境界是接纳;
5.如果是运动治疗,就要研究技术环节,让运动能够达到效果;
6.在治疗之外,努力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一方面便于转移注意力,一方面发现自身价值。价值发现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治疗;
7.信心是康复的最后保证。
这七句话,是按照一个逻辑体系递进、环环相扣的。接下来具体阐述。
(一)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不同的患者情况各异
所谓&特异性&,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亦即多组对象之间对应的选择关系。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意味着这把钥匙和那把锁之间,具有特异的、排他的对应关系。
以此推衍到抑郁症,意指抑郁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就是说,抑郁症是多种症状的综合表述,如失眠、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能力下降、社会退缩等,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称之为抑郁症。一位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其中几种症状,另一个患者,可能表现为另几种症状;相应地,这位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另一位患者的治疗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这就叫抑郁症的特异性。
产生这个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最初,我抑郁症病愈后,非常狭隘地认为,自己的症状、自己的治疗方法,就代表着抑郁症的全部。如果别人的症状和我不相符,就不是抑郁症。
后来,接触的患者越来越多,才发现每一个患者都有着自己的特异性。抑郁症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其病因至今没有搞清楚,其症状和治疗方法也复杂多样。对于抑郁症,缺乏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尺度。
比如,失眠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一个标志性症状,但偏偏有人不失眠,反而嗜睡;有人头疼,但也有人从不头疼;有的患者有自杀倾向,有的患者没有;同样一种药,不同的患者吃下去效果不一样;甚至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吃同一种药效果也不一样。
上述种种,就是抑郁症的特异性在患者身上的体现,同时提示着抑郁症的复杂性和难治性。
(二)对抗抑郁症,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模式
认识到抑郁症的特异性,有什么意义?
其意义在于:在抑郁症诊断问题上,要有开放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有某种症状是抑郁症,反之就不是;相应地,对某个患者适用的治疗方式,换到另外一个患者身上,也许就不适合。对于抑郁症,不存在&最好的&治疗方式,只存在&最适合&治疗方式。
既如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以包容的、开放的心态,去寻找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有的人适合药物治疗,有的人适合心理治疗。或者说同一个患者在某个时期需要药物治疗,在另一个时期又适合心理治疗。有的患者运动有效,也有的患者学佛有效,等等。千万不要认为刻舟求剑,唯我正确,排斥别的方法;当然也不要盲从。
这就是说,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但不能认为别的方法就是错的。
在我看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中医治疗,对于不同的人群都会有适用性;其他如阳光疗法、音乐疗法、宗教疗法、瑜伽、灵修等等,也会有辅助作用。不要把一种疗法孤立和封闭起来,而要打通各种治疗方法,以患者为中心,以治愈为目的。
有用的就是最好的,无害的就可以尝试。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句话。
(三)如果采用药物治疗,必须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
刚才提到,治疗抑郁症,要打通各种疗法;各种疗法中,我认为最通用的是药物治疗。
很多人都排斥药物治疗,原因无非是药物治疗并不总是有效、有副作用、不能去根、容易复发,等等。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事情?相对而言,药物治疗毕竟还是最可靠的方法,世界上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靠药物治疗治好的。
心理治疗是另一种主流治疗手段。但心理治疗有很多前提,涉及病情的程度、患者的主动性、患者与咨询师是否匹配等等,同时心理治疗对患者的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药物治疗则相对可控。每一个小小的药片,都是科学的凝聚,采用药物治疗,就相当于把自己交给了科学。药物治疗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都比心理治疗要高一些。
但是,药物治疗也不容易。要采用药物疗法,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相信医生,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
一般来说,西药发挥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可是,抗抑郁药是个例外。这是因为,抗抑郁药物被服用后,首先要通过胃肠,经肝静脉进入肝脏。从肝脏角度看来,这些药物都是毒物,肝脏的功能就是将其降解、破坏。在肝脏的严防死守下,只有一小部分药物能透过各种生物膜进入血液;而后,抗抑郁药物将面对其旅程上最后一道强大的防御体系,叫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道屏障能够阻止异物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它对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保护大脑,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而药物对大脑来说,就是一种异物,血脑屏障无法识别药物是友是敌,只能一概剿杀于门外。
可以想见,抗抑郁药物从被患者服用开始,就走上了漫长的艰难旅程,一路损兵折将,最终只有少部分能够进入大脑组织,作用于神经系统。
这意味着,抗抑郁药物要实现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既需要足够的药量,也需要足够的时间。任何一种抗抑郁症起效,至少需要四到六周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六到八周。这就是&足量足疗程&的由来。
很多患者不知此理,服药三五天后,发现没有效果,就失望而停药;也有的患者坚持服药一段时间,正面效果没有显现,副作用却先期到来。他看不到前景,又难以忍受副作用的痛苦,中途放弃服药,何其可惜。
因此,无论选用哪种药,都必须用足治疗剂量。不要期待奇迹发生,要咬紧牙关,坚持一直到药物起效。
(四)如果采用心理治疗,接纳是最高的境界
比起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更为复杂,光门派就上百种,如精神分析、行为认知、人本主义、团体治疗、催眠、家排等等。即使是同一个门派,不同的心理医生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样。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详细分析心理治疗的各种门派,只想讲一个问题,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修复创伤,解决内心的冲突。如何做到?各种门派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具体的手段,而在此之上,我认为要树立一个观念:抑郁症是人体自我保护,因此心理治疗的最高境界是接纳。
什么是抑郁?很多人会列举出一系列症状:悲观、呆滞、低落、自我贬低、思维迟缓、运动抑制,等等。病情严重时,患者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干不了,连刷牙、洗脸的生活能力都丧失了。
但这一切不过是表象。深入到内核,我们看到:抑郁的本质是人体启动的自我保护。
人的生命能量是守恒的。当你过度使用自己,透支生命,天长日久,便会积劳成疾,体力、精力逐渐流失,终于不能承受。这时,身体便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强制休息,减少消耗,节约能量&&这就是抑郁。
正因为此,很多抑郁症患者在病程中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是他对抗外部世界侵袭的防御方式。这并非主观意愿,而是生命的本能选择。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当你得了抑郁症,就不至于惊慌失措,怨天尤人,心想&为什么是我&?而会把抑郁看成上天给予的礼物,&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正确地认识抑郁&&它是结果,不是肇始;它是必然,不是偶然;它是朋友,不是敌人。接受它,善待它,告别它。
总之,对待抑郁症,我们能做的,首先是相信科学,积极求治;其次,就是寻求内心的平衡,接受得病的事实,接受不堪的经历,接纳自己,包容别人。
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在困境中尝试,在尝试中等待,在等待中改变,在改变中重生。
(五)如果采用运动治疗,要研究技术细节
除了前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运动治疗,尤其是跑步,也越来越成为抑郁症的有效的方式。
道理不复杂:除了能强身健体,跑步能刺激大脑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内啡肽。这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很多患友,比如毛大庆、钟瑜、长风,都曾现身说法,讲述跑步对他们的治愈作用。对此我是相信的;同时我还认为,即使是跑步,也要讲究章法。如果希望通过跑步获得治愈效果,除了决心、毅力,还需要动脑筋,研究方法和技术。
&渡过&公众号5月6日曾经推送一篇文章,题为《跑步是我的信仰&&如何通过跑步治愈抑郁症》,作者智深,患病后千方百计寻求自救之道,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尝试跑步,历尽艰难,终于治愈。这篇文章最可贵的不仅是传达了他的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方法和技术,便于读者学习、效仿。
比如,跑步的最初几天,他膝盖疼痛。经过分析研究,认识到原因在于自己的跑步姿势不对,于是买了一本书《姿势跑法》开始研习,以身体前倾作为前进的动力,用大腿和臀部肌肉拉起小腿。学习了这些方法,他再也没有受过伤,跑步变得更轻松。
此外,他知道跑步可以产生内啡肽。但什么时候会产生?他用心体验,慢慢地摸索到大约跑到6公里可以产生内啡肽。于是他把每天长跑的距离定为6到10公里,既保证产生内啡肽,又不至于因跑得太多给膝关节带来负担。
再往后,他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配速,发现6 分零4 秒是他最舒服的速度。于是,他跑步越来越科学,收效也越来越高。
我之所以特别推介这篇文章,是因为它不仅仅谈了方向,更介绍了方法。有一句俗话,&魔鬼在细节中&,当方向、目标确定之后,技术和细节就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治疗抑郁症如此,别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六)努力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发现人生价值
上述五句话,谈的都是诊断和治疗;第六句,谈的是如何对待生活和自己。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患者和我探讨过,患病之后要不要坚持工作和社交?我的意见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判断依据。这方面没有确定的结论,一切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而言,抑郁症患者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什么人都不见、什么事都不做,是消极的。时间久了,各方面的能力都会退化,即使通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要回归社会、回到正常生活中,也会非常艰难。
另一方面,也确有很多患者,出于病耻感,患病后不敢公开,把病况隐匿起来,强颜欢笑,坚持工作,直到身体完全崩溃。这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认为,抑郁症患者不能整天无所事事,这只会让自己反复品味痛苦而没有任何价值感;也不能过度逼迫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因为患者处于病中,其生命能量是流失的,这时应该把有限的生命能量集中起来,做对康复有用的事情,而不是勉强去工作和社交。那样会过多耗费自己的生命能量,得不偿失。
那么,边界在哪里?我认为,如果你坚持工作,度日如年,回到家就瘫倒在床上;或者说第二天早上不想去上班,经过极其痛苦的思想斗争,强逼着自己起床、出门,就说明你已经不堪承受,最好就暂停工作,安心治疗。等病情好转,生命能量恢复后,再做一些匹配的工作。
因此,是否工作和社交,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此同时,患者还应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
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转移注意力,打发时光,另一方面体现自我价值感。价值感的实现,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理治疗。
根据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我现在回忆,于我而言,临床治愈后研究精神健康问题,写文章、写书、办公号、为患者做咨询,对于我的彻底康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让我获得知识,梳理内心,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一种高层次的治愈。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即便如此,找一件自己有兴趣的事做,也有莫大的好处,至少可以把自己暂时从病痛中解脱出来,使得时间不至于那么难熬。
比如我,在患病前,摄影只是业余爱好;临床病愈后,我就有意识地发展这项爱好,把它和锻炼身体、体验生活、观照内心结合在一起。慢慢地,摄影水平大有提高,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敏锐,精神世界也更加充实,这一切都有助于康复。
(七)信心是治愈的最后的保证
讲完前述七句话,最后一句话也就顺理成章,并不需要特别阐述了。
就是:信心是康复的最后保证。只要相信科学,坚持治疗;方向明确,路径可行;坚持到底,保持信心&&治愈抑郁症的一天总会到来。
责任编辑:杨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能治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