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搭脉看男女福脉

【名中医赵建成专访:为中医搭脉开方】
  中医和西医差别在哪?中医为何渐行渐缩?中医发展数千年,到底凝含了什么样的智慧?为什么这种智慧不能被西方科技所理解,甚至遭排斥?我们如何让这种智慧在21世纪重新闪耀?请看对中医世家出生的赵建成老师独家专访。为您详尽解述中医的理论、困惑、努力和希望。
采访对象简介:  
赵建成,北京景藏健康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景藏虎峪健康圣地高级园丁。
中医主任医师,北京无极光疑难病医学研究院常务院长,北京中研国医馆门诊部主任及疑难杂病中心主任,《京城国医谱》中记载为老北京外科三大名医段氏第八代传人。擅长治疗各种肿瘤病、心脑血管病、风湿类痛证、乳腺病和各种内外妇儿科疑难杂症。
详见本站专家资料库:
/zhuanti/shengdi/zhuanjia/1.shtml
采访整理(为内容紧凑,本站做了一定程度的编辑)
关健网记者(以下简称关健网):赵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出生于中医世家,是京城名医段氏第八代传人。也曾拜著名中医学家段凤舞和余桂清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为师,您本人对中西医的临床研究达30余年之久。那么今天我想问几个关于中西医方面的一些问题。
赵建成老师(以下简称赵老师):好的,请问。
疑问:中医为何渐行式微?解答:因为有六大弊端
关健网: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但是近代,中医渐渐在走向弱势,那么您作为中西医临床方面的专家,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应该更加深刻,您能不能以自身的理解来给我们阐述其中的原因。
赵老师:好的。在西医没有进入中国以前,中华民族全靠中医来防病治病。用中医来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中医,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那么,古代的四大发明,或者其他的发明,不少都有它时代局限性。比如,活字印刷,那么,现代都是激光照排等技术了。活字印刷就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比如指南针,现在都已经精确到GPS,卫星定位了。指南针就有他时代的局限性。而只有中医,几千年来,一直到现在,西医进入中国一二百年以后,它还能够生生不息,能够不被西医所取代,就在于它有它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治疗疾病,能够治疗疾病。
那么为什么说中医在我们国家或者西方各国,不能占主导地位。而主流的医学是西医呢。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现在的西方医学,其实是多学科的。包括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都在帮西医。什么东西在帮中医呢?没有。中医只有古老延续下来的望闻问切。就是通过我们的感观去体会,去了解病人的感受、体征、临床表现。把得到信息通过我们大脑的整合、分析、中医叫“辨症施治”。归纳到一块,就叫一个症。那么中医就靠这个症进行调整。辨症它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然后,反其道而行之。是热症,就要用寒药,是寒症,就要用热药。是虚症,就要用补药。实症,就要用泻药。总而言之,把人体调整到一个阴阳平衡的水平上。阴阳平衡的人,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所以说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来判断的,这和西方医学现在借助于科学仪器是有所不同的。
第二,是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过去对中医重视不够,因为我们学的课本里面,从小学、初中、高中,没有介绍过中医方面的基本原理,也没有中医治病方面的书。教育课本里只有西医的生理卫生。当然,我不是说生理卫生不重要。但是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它有基本的了解。那么在教育方面我们过去没有重视过。宏观方面说,整个民族对中医知识不足,重视不够,微观面来讲,一个人从小到大没学过中医,没有接触过中医,也不了解中医,那么他以后就不太会相信中医,得了病,不会想到去找中医治疗,使中医缺乏市场。人们普遍接触到的是西医,他只知道去找西医看病。
第三,现在的中药和过去的中药不一样。过去的中药,是野生的,另外生长期也比较长。比如说过去的野山参,生长期在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药效就特别好。那么现在,由于人口增多,需要量的增加,那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野生药物资源,对于市场的需求,只能用人工方式弥补,那么同品种的山参,人工养殖的也许3年就产出来了。我记得有一年,大概是东北长白山地区,人参大丰收,人参多得就象萝卜一样,生长期这么短,药效就比较差。而药效一差,人们用药以后,就觉得效果不好,并且觉得治疗过程特别慢,就去用西药。另外,中药的炮制,也没有以前的好。以前是古法炮制,那个时候要求很高,每一副都不能减少。现在,由于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对药物的炮制就比较粗糙,随便一炮制就用了。这是从生产这方面来说的,另外在治疗上,现在的一些老中医,开的方子,还是一二十年前的老思路。用药量就小。过去的药质良好,用那么大量,就能起很好的疗效,那么现在药质量不如以前了,如果还用那么多的量,饮用者血液里的药物有效浓度,有效成分含量,就不够,药效就差。
关健网:不好意思,赵老师,我打断一下,既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为什么不去改变呢?
赵老师:中药的质量标准认定,以及现在的药物药典上,都还是沿袭以前的用量,没有及时修改。它规定的那个量,一般人不愿意超出。如果超不出这个量,效果是不好。但要超出量以后,可能有一些人。象一些敏感的人,和一些特殊体质的人,会出现副作用。那么一旦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大夫就会有责任。所以一般大夫就不愿意用超出药典规定的量去用药。
关健网:好的,您请继续。
赵老师:刚才说了三点,还有
第四,就是社会的节奏快,如果煎药,就比较麻烦。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过快,人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煎药。另外中药的药味比较苦,口感不好,也是个原因。
第五,中医学人才的原因。解放初期,我们国家有50多万的中医,现在只有36万。况且有一部分中医医生不会用中医传统的“辨症施治”方法。部分人老是拿西医的眼光去看待中医,拿西医的那种思路往中医上套用。因为有很多是医生一开始都是学西医的,后来西转中,转中医,但是,由于没有受到传统中医太多熏陶,而且又因为西医的先入为主,就会拿西医的思路,往中医上套用。如果师父或者导师都是这样,自己都没掌握好中医,如果再往下传,他的学生,中医水平就会更差。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博士生,硕士生。其实离真正的中医很远。有一部分可能一毕业就会跑到西医圈子里,也有一部分,不会用中医看病,用一点中医,觉得效果不好,马上就转用西药。真正的中医人才,是越来越少了。
第六,是西医对中医的排斥。西医的那些理论,和西医的那些诊断,人们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这些说客观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照一个片子,可以通过拍的片子,看你体内的表现。比如胃,有一点毛病,可以插一个胃管,就能够在电子监象里看到内部的结构。西医的这种很直观的治疗方式,使人们对西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相对来说比较“玄”一些。
大家都知道的弊端,为什么没有办法改变? 难点何在?如何突破?
关键网:我觉得您这六点总结的很深刻,是您多年来的经验之谈,相信通过交流,也还有其他的中医专家会认识到这些问题,既然现代中医学界对这方面的问题也看的很清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做到振兴中医?中医的发展方向在哪?并且中医药业界的有识之士们,又在做着怎样的努力呢?
赵老师:首先,即使没有主观的努力推广,中医也有它存在的必然基础:
有一些疾病,是西医所认识不到的。是用西医手段查不到毛病。但病人确实会感觉不舒服。这部分病人,西医过去归类于神经官能症,因为通过各种检查,没有发现气质性病变。但是患者却有一些失眠,健忘,烦躁,浑身不适等病状。现在也有把这归类为一种亚健康状态。那么西医对此是没有办法的,而中医对这些用调整阴阳的方法,或者用一些手法,包括针炙,按摩,刮痧,拨罐,药於等,就能给它纠正,病人就可以恢复健康。说这就有些远了。
当然,通过近几年,一些老中医的呼吁,然后再通过2003年的非典中的一些实例,使人们又看到了中医的希望,中医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非典刚开始就用中药的话,就像广东观察的几十例非典病人,用纯中药治疗,结果没有一例死亡的,没有一例出现呼吸循环综合症,而西医的治疗,实际上用的药物,最后通过2003年SARS总结会,各大医院的传染科的主任,聚在一起的时候讲,这些主任专家们自己也承认,这些治疗是不彻底的:抗病毒的药,基本无效;免疫调节剂,疗效不确切;而起到关键作用的激素疗法,不能够大量的应用,也不能过早的应用,因为会造成呼吸循环综合症,而其中气管切开的病人,没有一例抢救过来的,即使病愈的病人,也会留有好多后遗症,大量激素应用以后,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最后腿瘸了,通过这一次,给我们国家教训也很深刻。所以,禽流感出现以后,我们的卫生部,包括高强部长本人,就明确提出,要发扬中医的优势,对于禽流感的治疗,中医要拿出自己的办法,所以,虽然说中医现在在萎缩,但是同时,通过一些例证,通过专家的影响和呼吁,国家政府对中医开始重视。
关健网:有了行政力量的介入,应该可以更快的促进中医的发展了。
赵老师:是啊,不过有时候也不一定。你象有些领导,他也知道重视,但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去重视,比如说上一次,对中医基本理论研究,拨了五千万,但是好多人就要拿着这个钱去做中药的研究,要研究几种新药,那么他就把这个钱拿去干别的用途了,这本来是专款专用的东西,它拿去研制新药,其实这是不对的。
再说回来,至于中医该怎么发展,怎么能够有明显的好转。一个是我们国家要大力的宣传中医,就是让人们对中医有所认识,第二个就是说要尽一步培养一些确实对中医的事业有坚定信念,愿意终生从事中医工作的人,要重点培养他们,他们必须是真正掌握中医的基本知识,真正能够能辩证施治,真正能够汲取老中医的经验,在临床上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的人。
还有一方面,就是中药剂型的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中药剂型直接影响到中医的发展,如果我们吃药每一次都得去用煎药锅去煎,一是麻烦,喝的时候口感也不好,携带也不便,这个方面的工作也在促进中。这是中医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 另外中药的种植和炮制,以及中药质量,我们都要有一个比较严格的一个检测手段,保证上市的一些中医,质量要有保证,不要有次药假药,这个疗效也会进一步提高,然后就要尽快的制定一些中药的质量标准认定,以及通过药物和临床实验,重新制定中药药典手册,重新修改中药的用量,因为中药的用量是中医治疗疾病不传之秘,好多病如果辩症很好,用药量不够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医药改革对中医的致命一击
关健网:那么这些也是比较大的系统工程,现在中医能不能利用一些大环境借力?比如说,当下的医药的改革,您能谈谈现在大环境对于中医是有利有弊?比如,我们进行中的医疗医药的改革,对中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赵老师:现在医药改革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医药分家。医和药分家以后,中医靠什么来生存?现在的中医,主要是靠药里的一部分利润经营,因为除此之外只有挂号费,但又不可能指望挂号费产生利润,几百块钱一个号,很少有大夫能做到,一般的大夫都是几块钱,十块钱,二十块钱,专家号也就贵那么一点点。
医药一分家,就意味着你只管开方子,患者拿药,想到什么地方去拿就去什么地方拿。这个收入就不一定归医院了。而西医呢,刚才讲了,他有多检测设备,这些设备不属于药,有一些治疗设备也不属于药,医药分家对它来说冲击不大,那么这就对中医造成了危机,纯中医的医院,可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如果是这样的话,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少,而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它在综合医院里面受不到重视,因为它只占整个医院的很少一部分,并且它在医院里面只属于附属科室,除了一些老年病或者西医治不了的病,中医属于附属科室和附属治疗,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医的疗效如果用药量用得到位,辨症辨得到位的话,效果是非常好的。
鉴于现在的这种情况,中医社会方面的人才,说起来是很多,每年中医学院,中医学校也毕业了大量的学生,但是毕业以后的分配,好多单位不要,因为全国的中医医院都在委缩,他没有西医的那些仪器设备,光靠纯中药,就很难生存下来,所以每年需要的人数是有限的,而每年毕业的学生,要么就考研究生,要么就转到西医行当里去,所以说中医在萎缩,中医在退步。
中医的质量标准认定,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西药可以做到,但中药不能?
关健网:您刚才也提到了中药的质量标准认定,能跟我们详细谈谈吗?
赵老师:现在在做,去年的一个时候,我们国家在做一千种中医质量的认证标准,就是进展很慢,中医现在有好多困惑,一个是药物和专家两方面如果脱节的话,那么疗效就得不到保证,因为专家再高明,离药太远,开了方子随便什么地方就以有拿,就会有问题,一种药,我开30克,如果质量很好用,30克可能过了,质量差可能不够用,质量中等可能真正好,太过和不及对病人的体质都不好,
黄歧开100克,如果质量很好的话,相当于质量差的200克,量就多了。质量差的话,是相当于50克,就不够。中医药的标准的认定,是很重要的。因为西药的药物规格含量是非常精确的,比如某一种药一片是几克几毫克甚至几徽克,是非常标准的,西医的数字化,量化标准,值得中医学习的,因为我们进入了这个时代,好多东西要有标准化,要数字化,不能说是开30克,但是拿来的药质量不好的,30克不及10克管用,有效成份远不及饮片本身重。
关健网:那什么是饮片呢?
赵老师:饮片是指中药是通过加工以后,能够直接开出来饮用的药叫饮片,比如柴胡采收下来,不能叫饮片,通过切了以后,有的用醋,用醋枝在锅里炒,再经过炮制,这种药放到药房里卖,叫饮片。
如果质量好质量差都是30克,我们怎么能够区分出药是够量不够量的,因为中医不是象西医不是按成份含量作为基准的。30克的饮片,好的里面含了10克有效成份,差的里面只有5克,如果能制定一种方法,是按饮片内含的成份定量,比如我要开柴胡,柴胡里面的成份,就是柴胡素,里面是10克,柴胡素10克,不管饮片是多少,饮片是50克,不管,只要保证柴胡素10克就够了,那就是中医的一个大的进步。相反,尽管你饮片很多,100克,但是柴胡素不够,只有5克,那是不行的。而现在中药就存在很多这种问题。
关健网:为什么不制定一种标准呢?那西药是按的什么样的方法标重呢?
赵老师:期望中的那种标准现在是达不到,西药就是按照成份的含量去定的,1克不是药片重量,而是指药片里面的有效成份,可能会做成总重量为2克的,但另外1克也许是淀粉。比如维生素B12,它是多少徽克一粒,你想徽克的有形成份,用手都捏不着,怎么吃啊?它必须加到一些复型剂里,加一些淀粉啊什么的,把它做大一点,但实际里面的B12含量没有那么多,不是按整个药片的重量算的。
关健网:那为什么西药能做到这一点了呢?
赵老师:因为西药是注重药物的成份,它的成份都是单一的,它好多药物是化学合成的,好多药物是从植物、矿物里面提炼出来的,提炼的时候就是单一的成分。
关健网:那么中医为什么不能提炼出来有效成份呢?
赵老师:中医的质量认证标准理论是可以制定出来的,但是实际操作会非常麻烦,因为好多中药我们都不知道它里头是哪一种成分是起作用,它里面的复合成份非常多,不象西药能提炼出单一成份,我们很难把中药植株或饮片里的成份都取出来。
比如说人参,里面的皂甙大概就有50多种,几乎不可能能把这50多种皂甙都提炼出来,再按单一去人工分类。
关健网:什么叫皂甙?
赵老师:就是人参里面的具有一些治疗作用的成分。
(小链接:皂甙dai
(saponins)又称皂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特殊的甙类,它的水溶液振摇后可生产持久的肥皂样的泡沫,因而得名。皂甙是药物里的一种有效成份,可和饮片的概念区分识别。饮片是加工过后的有效成份载体。)
关健网:我的理解,中医最早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比如说就知道这种植物,只知道吃了这种植物后对治疗有效,但不知道这种植物里究竟是哪种成份对治疗是有效的,但是中医又是经过几千年的经累,现在如果再想把中医几千年中发现的药物进行单一有效成份分类,这种工作是非常庞杂的。
赵老师:是的,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其实是非常多的。再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不能说中药能治什么病,其实科学的说法是中药能治什么症,病和症是不一样的概念,好多人就是把中医和西医混在一块了,其实有好多疾病和说法
,中医和西医的名字都不一样
,中医和西医指的都不是同一种东西,比如说“心”,西医的心就是指实实在在是心脏。那么中医的心,古代人说:我心里想的是什么什么,心就还包含了脑,而西医里的心脏是不会思考的。还有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差得更远。中医的肾,包括沁尿系统,生殖系统,还包括一部分大脑的功能,包括耳朵,也在于肾。
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致使中西医间不通言语,不可理喻?
关健网:是吗?这种说法用西医的思维感觉感觉很新鲜。
赵老师:对啊,比如说中医讲肾,“上开窍于二耳”,肾虚了耳朵要叫,耳朵要聋,耳聋耳鸣是肾虚,就要补肾。还有“腰为肾之腑”,肾虚了可能还会腰疼,“肾思二便”,大小便它也管着呢,肾虚了有时候夜尿多,大便不固而老是一天便好多次,中医里也是肾虚的表现,肾虚还牵扯到人的生殖功能,肾虚则“精关不固”,要滑精,然后精液匮乏,造成不孕症,或者阳萎,这些,都是中医的肾。
那么其实就不能把中医和西医的肾给混成一块,就象肝也一样,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也不一样,西医的肝是管分泌胆汁的,体内好多物质在肝脏里代谢,在肝脏里合成,而中医的肝,应该是包括了神智系统的功能,比如说:“怒伤肝”、“肝气郁结”,情绪不好,“肝火上延”,那么就很烦燥,容易发火,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位置都不一样。过去中医把肝说在人的左侧,实际现在西医解剖知道西医的肝脏是在右侧,过去中医说“两胁涨满”,就是在肝於的情况下,不光是右侧涨,左侧也涨。中医里也有:“肝在右,其形在左”。就是说肝脏自然就在右边,但是它的发挥的功能是在左边,包括刚才说的肾,中医说“肾主骨”,就是说肾虚者能骨质疏松,下肢无力,“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就是说骨质疏松了,骨髓又少,它甚至把大脑也牵扯进去了,人的骨髓少了,大脑就空虚了,而中医里通过补肾,可以治老年痴呆!这些是好多学西医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的道理。
关健网:西医太注重机械了,又不能联系的看待人体,容易把人体分割看待。不能像中医那样总体的去辩症。
赵老师:是,中医注重整体调协,平衡阴阳。那么西医注重客观指标,客观指标好多是不容易查得到的。80%亚健康是查不出指标的,作为西医来说就没有办法治疗了,没有发现,就不能治疗,“无的放矢”,不知道疾病在哪,不知道往哪瞄。吃什么药,打什么针,用什么方法治疗啊?
关健网:刚才您提到了中医是不能带徒的?
赵老师:不是不能带徒,过去为了挽救老中医,老中医很老了,国家有政策,师以带徒
,中医带徒叫徒弟班,就是招收老中医的儿子,孙子,或者一些西医,招收这么一些人跟着老中医去学习快要失传的医学本领,这些年就没有了。
关健网:中医是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非常深奥的,而西医的发展又是非常有动力的,因为它有可托力之处,包括可以借助一些机械,还有就是您刚刚说的现代一些高科技的东西,也在帮西医的忙。而中医以前的发展是很成熟的,可以说非常成熟甚至有点早熟。但成熟以后又接近于保守了,总是那么些理论,没有再创新。发展到现代,就没有像西医那样更进一层。那么现在中医有没有外界可以托力之处了?或者说现代的西方科技能否有中医可以借鉴、托力之处呢?
赵老师:中医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发现的,就是什么草,治什么病,遇到什么伤,於什么药,就这样积累下来了,然后总结出中医的医疗体系,现在中医要想发展,现在,西学中的人,有这么种看法:中医要现代化。
古老的中医,虽然在历史的某一个进程中,它是先进的,能够解除疾病的痛苦,能够治疗疾病,能够保证健康,能够预防疾病,那么,社会发展了,人类进步了,新的疾病产生了,包括那些病原徽生物,也出现了一些抗药性,疾病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就要求医学要有变化,中医作为一种医学,也应该改进,也要在这种过程中,完善自我,那么中医现代化,提出来有好多年了,但是它始终没有很好的付予实质性的东西,就是说中医的好多方法,包括摸脉,看舌苔,像这些主观的去根据经验来看客观的表现,无法用现代的仪器去测量,像舌苔,什么叫淡白舌,什么叫淡红舌,什么是偏红,什么是泛红,什么是深红,什么白的,黄的,腻的,干的,然后脉博,什么脉是浮脉,什么是沉脉,什么是悬脉,什么是紧脉,什么是细,什么是粗,这些东西,很难用现代的医学手段把它客观化,把它数量化。
中医的现代化,无比浩大的工程,一代人努力都不够?
赵老师:谁都能够把一些图片和资料输入电子计算机,但谁能给它一个普遍客观的判定标准,让计算机和机械自主衡量?因为做为人来说,差异的个体非常多。我记得王琦教授四月三十号在景藏健康圣地的专家座谈会上就讲到,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体质完全相同的人。注重人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就决定了中医对疾病治疗的特点。
而西医是把人总结归纳为多少种,老取平均值,比如血压,超过140、150就是血压高了。
那么心跳,平均值是75次,那么76次,算不算高?如果算正常,80次呢?60次呢?当然,这个值,确实可以通过统计计算出一个均值
,比如,心跳,75次是均值,但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适用,因为每个个体都有差别。比如,运动员,身体体质很好,他的心脏每博输出量很多,它可能每分钟50次就能供应全身需要。所以说,他活动以后,心律相对增快一点,他还能够维持身体供血供氧的需要,那么我们就用这个例子说明,不可能用75次这种统一的标准来针对所有人,而说在这个值上下浮动的值,多一次少一次都不正常。应当多考虑到更多的个体差异。
而西医恰恰就忽略了这种因素,再比如说,血糖,空腹血糖6.3,西医就认为胰腺是正常的,超过这个数字,血糖就高,那么,会不会有些人,本来的血糖就高?就象运动员的心跳一样,不是按常规走的。因为个体是有差异的,有时候差异很大,不可能都用这个标准啊,所以说就不好规定一个死数,超过这个数,就一定是什么,一定不是什么,有时候,标准化,就怕流于教条化。
而且人体这个机构,好多时候,人体的指标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不象工厂里的螺丝螺母,必须要多大口径才能正常拧得上,大了小了都不合适,人体就不是这样,在人类里面有一些人,他的能力很强,差异也会显得特别大,同样80岁的人,有的人可能爬一座山都没有问题,有的人上两层楼就气喘吁吁了。
那么,现在的难点就在于,中医怎么能够标准化?机械化?怎么实现现代化?我觉得如果要想把中医现代化,这里面要做很多的工作,大量的工作,但绝对不能是靠西医的头脑带有色眼镜往中医头上套,那最终不可能是让中医又能够科学化,又能数字化,又能客观化,又能确确实实为不同的个体治疗疾病,得靠一种新的中医现代化的一种体系。现在看起来,很难,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搞得起来。
关健网:凭想像,也是非常浩大的一个工程。而且不仅要求快,更要求稳,要求非常平稳的,没有变异的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我也觉得个体差异及人脑判断弹性很大,而一些数字标准的硬性指标很高,电脑判断也是向标准靠拢,电脑和现代仪器处理起数据来,灵活性欠缺,所以中医和现代化接口这个工程看起来是非常巨大和耗时的。
赵老师:是的。
景藏健康圣地,不是医院,胜似医院,手段比最高明的医生还高明
关健网:作为中国人,我也真心希望中华民族的瑰宝,能够很好的传承并发扬开去。因为今天通过赵老师的讲解,让我体会到中医里所包含的几千年的智慧。非常的深奥,很了不起。很多说法我也觉得很有道理,虽然不能用西方科学理论阐述出来。那么,时间也不早了,赵老师也要早点休息。我也要结束这一次的专访了,最后,我想让赵老师您谈一谈对景藏健康圣地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赵老师:人本身来到这个世上,很不容易,人只有一生一世,所以谁都希望能够幸福,快乐,长寿,健康的活着。而要想达到这几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健康,是长寿和幸福的根本,一个人不健康,就谈不上长寿,也谈不上幸福。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对我们是越来越重要,身体为本,健康是心
。没有好的身体,我们将一事无成。
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才想起来健康的重要,要是没有疾病,我该多好啊,一旦他没有疾病的时候,他就忘了。又是喝酒,又是抽烟,又是日夜不睡,又是到处乱跑,又胡吃海喝,中医就讲:“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是喝酒象喝水一样。一些不正常的一些活动,一些生活习惯,象正常的一样进行。那么就会把身体毁坏了,因为人体,人要想毁坏身体是非常容易的。而要想维护好一个好的身体,是非常难的。象汽车一样,想毁坏容易,往山崖下一开,或者往大树上一撞,就坏了。人也一样,你要三天不睡觉,三天不吃饭,或者做一些违反规律的事情,很快就坏,比如,天冷的时候你冻着,天热的时候你在外面晒,该吃饭时候不吃饭,该喝水时候不喝水,该大小便时候不大小便,做这些违反身体规律的事情,就危害身体健康,
关健网:表面上好像说人不可能这么傻,哪会这样折磨自己呢?但确实有些人,比如工作了,或者有事操心了,真的会不思饮食,夜不入寝。
赵老师:是啊,所以说自己平时应该多注意维护自己的身体,看上去简单,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用心,稍不注意,也许疾病就随之而来了,你象我们夏天,冲凉,吃个冷饮,睡觉开大空调,但一受凉,马上就感冒了。重点的可能就发烧,打针吃药,
一折腾就七天八天,所以人需要时时时刻注意,维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那么现在,王雁董事长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倡导健康,人,少得病,不得病,生存质量提高了,人,没有痛苦,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对于国家来说,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健康圣地的理念是关心每一个个体的身体健康,防病于未患,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全民健康,人民总的幸福值就会提高,
另外一个方面呢,高昂的医疗费用就能够降低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费,都是国家的很大开支。
那么我们不能等有了疾病去被动的治疗。我们要在没有疾病的时候去预防,就所谓的,不治疾病治未病,不治已经得的病,而要治还没有得的病,也就是以预防为主,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就不让疾病出来。
能把一些重病的治不了的病人治好了,不能算是好大夫,因为这是补救措施。其实真正的最好的,就是像景藏健康圣地这样,就是平时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授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理念,把人调养得根本就没有机会发病,这才是最高明的。
所有重病,都是平时不注重保健,才造成最终恶果,所以说。现在,提倡健康,不是一个小事情,它是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一个大事,这样好的事情,总得有人先发起,先做起来,而不仅是停留在理论上,那么,王雁董事长,就是最先挑头做起了这件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为人民保持健康。
当然,保证健康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句话,这要实施起来。我也希望有志之士们,有一定的学术能力,有一定的业务专长,懂得科学,懂得医学,懂得保健的一些人中,能有一些不计功利的志愿群体,能加入到景藏健康圣地里来。最终让景藏健康圣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人民的欢迎,得到政府的支持,形成一个气候。
  并且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去做。我们就能够取得胜利!
关健网:好的,感谢赵老师的精彩介绍,也感谢您能够在一天的繁忙之后,来接受我们的专访。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1世纪也将是健康产业蓬勃兴起的一个世纪,相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景藏健康圣地一定能够如大家所愿,办出规模,办出特色,一定能够为国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大家平时多关注健康,多来圣地,多多接受健康知识,多多和赵老师这样的大师级中医药专家进行健康交流。
/zhuanti/shengdi/news/6.shtml
转自:/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2309&PostID=7066212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搭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