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准备睡觉的时候,刚刚接吻为什么要闭上眼睛睛突然听到小孩子嘻哈笑,我姐姐孩子耶睡着了起来看也没人,什么情况?

人生在世,唯美食与美色不可辜负耶!偶尔多愁善感的文艺,经常神经病式吐槽,欢迎关注,一起做思想的疯子,不饶过岁月,因为岁月不饶人!关注微信:骆冰霓(luobingni11)
今天,不,是凌晨之前的昨天,得到两个故人已逝的消息。一个是大学同学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一个是我喜爱的《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老先生去世了。
突然心里塞塞,好难过,第一次觉得死亡距离我们好近好近,生死无常这句话谁都懂,可是只有体会过,才能深切明白其中的痛和无奈。我的同龄人,年纪轻轻,无端端的就没有了,虽然毕业后没有联系过,但是过往的一切,都是提醒,那是一个与我一样的年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陈老先生的《白鹿原》我非常喜欢,并且打算以后可以反复看的非常好的作品,在我心目中,是可以问鼎诺贝尔的好作品。实在、厚重、灵秀,他稳稳的抓住了黄土高原人的心脉。我想他也可以安慰,总算有一本自己可以垫棺材的作品。
我的好友老马说,人最参不破的就是生死,一旦看破生死,还有什么畏惧呢。
是的,不怕死,更不怕生,每天都当做死亡的最后一天来活,何其珍贵、何其踏实、何其无畏。只是,又有谁能真的看破?
所以,你要怎么过这一生?
每天两点一线,上班赚钱,买房子,结婚生孩子,每天刷手机看八卦,回家做饭看电视追剧,第二天跟同事办公室斗的鸡飞狗跳,跟老公婆婆处的剑拔弩张,跟孩子爱的互相嫌弃,不珍惜时间,不珍爱身体,不重视情感,就这样邋邋遢遢的活着,然后快死的时候,想想自己有多少财产可以留给儿子,儿子有没有生孙子,最重要看一眼孙子……
真的要这样生活吗?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记忆、没有感觉、没有过往,化作泥土,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活着的时候真的要追求那些实际的琐碎的欲望吗?
所以,你要怎么过这一生?
其实也不是没有梦想,也不是没有为梦想努力,可是太多的时间用来对抗全民疾病——拖延症,剩下的时间用来安慰自己,催眠自己:“我这么优秀,为什么你们都看不到,不,总有一天,所有人会看到的!”
不努力,渴望不劳而获,期待一炮而红。
所以,你要怎么过这一生?
这一生由很多每天组成,每天的时间那么具体,我会做什么,怎么度过,都是自己最踏实的感受,所以,要享受的是那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
就好比,我要成为老板,所以享受每天奔波的日子;我要成为作家,所以享受每天在键盘上敲打的日子;我要成为培训大师,所以我享受每天备课讲课的日子;我要成为管理大师,所以我享受每天计划安排的日子;我要成为歌手,所以享受每天唱歌的日子;我要成为主持人,所以享受每天录制节目的日子……
别让自己只为了结果活着,享受过程才会幸福。
所以,你要怎么过这一生?
三个字:断舍离!现在的我们,太多便利去满足自己乱七八糟的小欲望,手机里的八卦,电脑里的综艺,只要你松懈,就会侵占你大把大把的时间。这已经不是发愁如何打发时间的时代,这是一个如何把时间跟欲望抢夺回来的时代,是一个比任何时候都难于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时代。
所以,断掉干扰我们的小欲望,比如手机里的热文、八卦、段子;舍去触手可及的小便利,比如卸载几个无聊的侵占时间的APP,生活不会寸步难行;离开嘈杂的氛围,比如很多八卦你不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忽然对生命感到无力,甚至恐惧,因而生出敬畏心,对于以往蹉跎的日子感到羞愧万分。
印象里,学生时代“胡吃海塞榜”上第一名,就是砂锅。
一般来说,好吃的砂锅大多位于学校门口附近,经常人满为患,广受欢迎,我的学生时代更是不例外,那时候哪管营养否,健康否,好吃最重要,如果店家干净卫生,菜品齐全,那就是上上之选了!
小炉子上大火煮着砂锅,等到汤噗噗滚开,下米线或面条,稍后再放豆腐丝、海带丝、香肠、鱼丸等辅料,最后加入各种蔬菜,加辣放麻,很快就出锅,老板用铁架子提着锅,一路吆喝:“来来来,小心烫哟”。
刚上桌的砂锅咕嘟咕嘟还冒着泡,热气腾腾,大冬天吃,光看着就暖和了不少,第一口下去,烫!第二口下去,辣!第三口下去,麻!口腔里像打了麻药,吃到后面嘴唇都是木的,阿建比我厉害,她不怕烫,刚上桌还在咕嘟冒泡的砂锅,她就能稀里哗啦往嘴里塞,堪称铁嘴!每次都是我先开吃,可最后还是她等我……​
砂锅是粗糙的吃食,味重、混杂、廉价、没有营养,甚至不卫生,上中学的时候,老妈管教严格,从不让吃外面的砂锅,可我就是觉得比家里的饭好吃!攒了零花钱偷偷跟同学去吃,一个月哪怕一次,也很开心,偷吃的感觉真是好啊!
于我,砂锅是初尝自由后不管不顾的肆意,是反抗俗常后收获的禁果,是期待脱离管束的挑衅。尽管它各种不好,内心也并不是热爱到肝肠寸断,但是它带给我的畅快和欢乐已经超越了它本身。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迷恋这种选择的自由。
这种欢畅到了大学发展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可以连着好几天的午饭都跟阿建跑去光顾砂锅居,只换不同的主食:面条、细粉、米线、宽粉……好像吃不腻。每次还要跟老板叫嚣:“麻辣太少啦,多多放啊!”
老大偶尔跟我们疯,每周还是要回家吃住家饭,回归正常,阿建跟我是疯子二人组。直到后来,身体发出警告,我们频频上火,不是长痘痘就是嘴角开始冒泡,甚至牙疼,皮肤开始变得糟糕,找了半天原因找到了砂锅这里,觉得不能长此以往。
而且,通过那段时间对于砂锅的放肆开怀,已经反复确认一个事实:我们终于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可以自己安排生活学习所有的事情!小到买什么颜色的牙刷,大到参加什么样的活动。有时候,放肆是对某种自由的确认,当然,有人确认一次就够,有人要反复确认。​
大学里的女生像春天的花骨朵,不管以前怎么普通,到了这里,都开始伸展腰肢,花枝招展的装扮自己。彼此开始审视评价,男女之间也因荷尔蒙的作用,变得神秘,曾经相识的,变得陌生;互相初识的,都在期待神秘的美好。我们也不例外,因为爱美,开始逐步舍弃砂锅,即使去吃,也是少辣,甚至不要辣。
有一回,班里一姑娘来串门,看到我在吃清汤白水的砂锅米线,惊呼道:“天哪,你过得跟尼姑一样,吃的是什么呀……”换做以前的我,肯定也要大叫,这还是砂锅吗?!
改变是个过程,意识到要改变也是一个过程,形成改变的结果,更是一个过程。这是我妥协和回归的过程,是我反复确认自由后的放松,不愿意继续任意放肆下去,挑衅不存在的约束和权威,开始学会真实的对待自己。也终于明白,自由不是偏偏就要A,而是我可以要A,也可以要B,或者C,最终要看我真正的需求。
工作以后,开始真正独立自主的生活,朝九晚五,学会适应规律的生活,养成让自己舒服的良好习惯,砂锅作为偶尔的点缀出现,营养正餐吃烦了,砂锅是偶尔的怀念和度假,它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骆骆后语:
砂锅于我的意义,是挣脱约束后的自由果实。世间不存在绝对自由,我能做到的,就是理性把关,感性面对。
比现在再早几年,我是看不进去《海上花》的,那时钟意强势的戏剧,强烈的冲突,温温淡淡的东西,白开水般,喝到口里淡出鸟来,不留痕迹。早先候孝贤的海上花给我的就是这印像,一群男男女女围坐饭桌,看不见菜色,复瞧不清人面,只见烟火气弥蔓,还有粘粘答答听不懂的上海话,开场五分钟俺就流着口水睡着了。近年来心境有变,觉得一切事都还是慢一点好,于是能看得进过去好多看了就睡的东西,比如阿巴斯向小津致敬的那部《FIVE》,一部电影统共五个定位镜头,一个镜头十五分钟,拍出来恐怕就是考验人耐性的,可是俺还嫌节奏快了,海水打过来打过去,一幌神没看见沙滩上那截木头怎么一打两段的,倒回头重看,就如同我自己蹲在那海边一样。想起从前真的蹲在海边时,也是如此容易幌神,眼睛发滞的同时,多少截浮木,多少贝壳,多少小石头和沙滩上的孔洞在俺照料不到的水底沉沉浮浮。&
《海上花》素负狭邪之名,它讲的是清末上海租界妓家生活。本来既是描写此等事体,作者必是纨绔子弟,事实也相差无几,作者韩邦庆出身没落家庭,父亲做到刑部主事,他自己屡试不第,后来做了报馆主笔,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小说期刊,《海上花列传》正好在他自己的刊物上连载,奈何其时风气未开,这部心血之作反响平平,至少是表面上反响平平。而韩庆邦没活到四十就死了。据说《海上花》取自真实人事,大可对号入座,李鹤汀就是盛宣怀,黎鸿篆就是胡雪岩,赵朴斋,索性名都没改。韩庆邦生前经济不好,有人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敲诈。时移事异,当初的动机无关轻重,《海上花》近代狭邪小说压卷之作的名头,是谁也夺不去了。但是这部吴语巨著,多年来默默无声,真如沉在海底,好多人试图好好读,终究读不下去,方言固然是个障碍,其枝枝叶叶繁琐无极,恐怕也是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它一点也不狭邪。&
这要从当时的上等妓院开始讲起,越是高级的妓馆,规矩越大,绝不是付了钱就可遂意的。高阳的《红顶商人》里头,古应春在妓院中为初到上海的张郎中接风,当夜想让张郎中在院子里“借干铺”(只是借宿,没有花样),面对如此阔客,管事心里再想拉拢,口头上还是得拒绝:&
  “您想,有没有这个规矩?”&
他的理由是,“头一天叫的局,什么花头都没有做就借干铺传出去不好听”“小姐名声要紧。”情形可见一斑。&
“做花头”就是客人在院子里摆酒请客,为主家妓女捧场。“打茶围”就是喝茶聊天,当时的一等妓女称为“长三”,因为她们无论是出饭局还是打茶围都是三元,二等妓女唤作“么二”,打茶围是一元,出局是二元。长三红倌人自重身价,洪善卿在王莲生那里首次见到张蕙贞,见她“满面和气,蔼然可亲”,就觉得她是么二。伺候倌人,做些洒扫烹饪之事的女人,已婚的叫“娘姨”,未婚的叫“大姐”或是“巧囡”,院子里做事的男人,称为“相帮”,是很丢脸的职业,韦小宝干脆叫他们“乌龟”。我后来才知道,原来乌龟这个称谓也是有来历的,唐代官妓所在的教坊中人役,皆头裹绿巾,那形像就是乌龟。&
旧式宽裕一点人家的主妇都是深养闺中,男客来了要回避,除非彼此结成通家之好才可出面替丈夫做一些应酬,因此男人们谈事,得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就是妓院。在此环境下妓院的功能也绝不是单纯的宣淫,而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场所。尽有人为了应酬方便,特为去“做”一个倌人,这个“做”和现在的意思有所不同,而是有“做人家”的意味在里头,倌人在某个院里挂牌,称为“铺房间”,她的这个“房间”,就是她客人的书房、办公室、会客厅,她自己,在他的交际中俨然就是女主人的角色。客人在院里做一次花头,妓院要出两种票,客票与局票。其实就是请柬。客票由做东的人亲自执笔,写好交给相帮送于他要请的诸如生意上的伙伴、官面上的达人、抑或是一起鬼混的朋友。(清朝有律:官员不准狎妓。但是到了上海这神仙也管不着的地方就百无禁忌了,像盛宣怀胡雪岩都是有顶子的人,却也是上海滩上的花丛阔客。)
有花酒吃少有不凑兴的,客人陆续抵达坐定,想定相熟的倌人,主家妓女动笔写局票(客人有兴致也可亲自写),分送各家堂子。这个情形叫“叫局”。一局一人,有阔佬喜欢新鲜热闹的,一个人能叫上四五个局。如果客人选定的是吃酒这家妓院的倌人,那么他叫的这个局称为“本堂局”。周双玉的第一个局就是王莲生叫的本堂局。若有初来乍到搞不清行情的,同席客人或者主家倌人会帮他引荐一个,多少艳情,就在这局票之上埋下了伏笔。&
妓女接到局票就要“出局”,一般来说只要没病没事,没有拒绝的道理,如同现在的出租车不能拒载一样,是职业道德。出局的工作内容就是陪酒和陪聊。妓女们并非个个都身怀技艺,因此一堂局中总得格外注意叫上一两个会唱曲的,会拉琴的,以助宴饮。当年的长三被人称呼一声“先生”,吴语发音像“sing
song”,她们出席又要唱曲,被外国人误会,sing song girl
由此得名。那时昆曲还是主流,点戏单拿来,上头还是《访普》、《寻梦》、《断桥》之类,但京调已开始流行,黄翠凤书里头一回出局,唱的就是《三击掌》,姚文君更是全副行头上台,一出翠屏山倾倒了才子高亚白。书里讲到一笠园,有一处描写:“突然半空中吹来一声昆曲,倚着笛韵,悠悠扬扬,随风到耳。”几个人循声找去,透过竹篱一望,石阶上原来是葛仲英与吴雪香这一对在合唱,另一对陶云甫和覃丽娟为他们吹笛子,点鼓板。瞧一瞧,如此山川,如此岁月,如此嫖娼啊。&
席面上规矩,妓女坐在“叫她的人”背后,不能同席的缘由是男女杂坐,脚碰脚难免瓜田李下。假如从上往下看,这种酒席的平面图有点像宇宙中的环带恒星,核心当然是菜,里圈是喝酒划拳的男人,外圈是热热闹闹谈论衣服首饰的时髦女人,再外面一圈是捧着烟筒酒壶披风的娘姨大姐们,最外头还有绕场奔忙的相帮杂役,好像卫星。有人被哄酒,他叫的妓女按规矩得代饮。当然,这样大家就哄得更凶了。若是局终而兴致未歇,席面上的客人可能反客为主,请大家去他相熟的妓院再做一次花头,叫作“翻台”。客人会翻台,妓女自然也要“转局”,当红的倌人,一晚上四五张局票都是少的,如何调和节奏,不让前客觉得自己“凳子没坐热就转走了”,是一门技巧。妓女与客人结识在这样的社交场合,在推杯换盏、轻言浅笑中打量对方,情形类似现在的恋爱、交往,女人不仅是以色事人,男人也看她的人品、性情、谈吐,能否在外场替他做面子。和旧时不同,哪怕是李师师,董小宛这一品人物,鸨母不吝重资教养成人,然后千金万金卖她们的初夜,还是视以货物看待。上海的高级妓女有相当的自决权,客人可以选一个倌人来“做”,反过来倌人也可以选择做不做这个客人。虽然出局是工作,叫局的人若有不讨喜的举动,情理上绝对可以拒绝,当然拒绝也有技巧,宛转脱身也可,佯怒假嗔也可,骨头轻的人反而喜欢这一套。这种情形之下男人对女人是有相当的尊重的,他们细细揣摩她们只言片语,从“要走也还早”,“到我那里消夜”的迂回辞令中琢磨出留他们住夜的意思,获得美人青眼可是引为荣誉的事。像罗子富,在长三红倌人黄翠凤家等她半夜,好容易她款款进房,先敬别人瓜子,回过头来冲他嫣然一笑,“子富从未见她如此相待,得诸意外,喜也可知。”&
   当年的长三大多有自己的寓所,在门口贴上写有自己名字的条子,
比如“赵二宝寓”,“孙素兰寓”,就等于告诉别人,这里开门做生意了。当然不是什么人都接待的,赵二宝下海,施瑞生给她摆开台酒,艳名也只在他们那个圈子里传播。长三书寓往往单门独院,起居考究。比她们下一等的“么二”侪身人杂一点的堂子里,比如“聚秀堂”,“绘春堂”。虽然都是上等倌人,身份还是不同,书中的眼线人物赵朴斋有一回想叫聚秀堂里陆秀宝的局,被朋友张小村制止,小村说:他们都叫长三,你叫么二,丢不丢脸呀。后来他还是在孙素兰家叫了陆的局,陆秀宝在席面上闹着要他给打戒指,要不到手,竟哭着走了。被李鹤汀取笑“么二上人自有么二功架,自己做出来也不觉得。”相比起来,罗子富亲送金钏臂到黄翠凤家,黄翠凤还不要,跟他说:我虽是倌人,你拿钱也买不动我,真正对我好,拿块砖头来我也见你的情。罗子富听了“大惊失色,深深作揖下去”,引为风尘奇女子,最后还是求着她收下首饰的。虽然身份有别,要“升迁”也不是没可能,第十回沈小红说张蕙贞是王莲生打的野鸡,娘姨阿珠在旁讲张蕙贞现在不是野鸡,也算长三了,叫了一班小堂名显焕着呢。&
当时管鸦片瘾不叫大烟瘾,有个好名“烟霞癖”,提供妓女的鸦片馆也不叫大烟窑子,叫“花烟间”,算很下等的妓院。其实那时不管是高级会所还是低级俱乐部,没有不设烟榻的,有点钱的几乎无人不好这一口,韩子云自己就是“年未弱冠,已染烟霞癖”。自古有烟花女子这种叫法,大概就是花与烟不分家吧。花烟间为杂佐仆役厮混的地方,《海上花》第五回,王莲生的管家来安安顿好主人之后,自己会同另一个管家张寿也去“白相”,“张寿拐起脚来把门彭彭彭踢的怪响”,“三脚两步,直闯到房间里,来安也跟进去。只见一人从大床帐子里钻出来”,“张寿叫来安去吸烟,自己却撩开大床帐子,直爬上去。只听得床上扭做一团”...这种事在长三堂子里直是不可想像,上等倌人将她们直呼为野鸡,充分表达了蔑视。其实虽简陋些,花烟间里的妓女也还是有自己的房间,还是有娘姨服侍,与么二一样,还是佣工口中的“小姐”。&
比她们再下一等,就是真正的“野鸡”了,类似今天的“站街女”。书里有一座“花雨楼”,其实就是一处打野鸡的所在,外面茶桌,里面烟榻,上榻吸烟叫“开灯”,客人一边“点灯”一边瞧着帘子那头的野鸡穿梭来去。书里形容她们十分不堪,“脸上扑的粉有一搭没一搭,脖子里乌沉沉一层油腻不知哪一年积下来的”,提着手帕一甩一甩进来,跟堂倌打情骂俏。这地方也是仆隶一流会聚的场所,有身份的人打野鸡是很丢脸的事。我不晓得书里的李鹤汀是否就是盛宣怀,假如是的话,这位日后中国首富的堂叔父李实夫偏偏喜欢花雨楼的调调。书里提到他与李鹤汀合买大批牛庄油,那就绝不是没钱,大概是早年在长三那里伤了心,他觉得做长三的都是“铲头客人”,宁愿去打野鸡。他打着一个与众不同的野鸡诸十全,穿一件月白竹布衫,亮晶晶的脸,水旺旺的眼,虽然也上花雨楼,但是“缓缓踅至屏门前,朝里望望,即便站住。”这种良家妇女的做派很合贵人的心意,又省钱实惠。当然得瞒着人做。后来下人匡二发现了李实夫的秘密,故意上门来戳穿,闹得他满脸羞惭。&
又有一种相对隐蔽的场所,落在幽巷小院,绿荫深深半掩门径,多是外埠显贵富商的行辕,行辕内多有女主人,这种外室是瞒着家里讨的,“老爷”一多半时间不在跟前,所以行动比较自由,她们中大多从前就是倌人,过惯了热闹生涯,受不了从良后清清净净的日子,也有人是花费不够出来打工挣零花钱的。她们的称呼叫作“半掩门”,非常形象。只是可惜了林黛玉扬名海棠社的那句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
“半掩门”身份不低,但是要遮遮掩掩,不能像长三那样出局做花头,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
做花头就是图热闹,席面上自然谈不了正事,若有机密事宜,男主人会将客人延入内室细商,一任外面莺燕丝竹,笑闹哄天。那时节的中国呈亘古未有之乱局,内有洪杨割据,外有列强虎视,一面战火烧天,封疆大吏性命不保,一面纸醉金迷,升斗小民街市寻欢,河运断成一截一截,海上还五口通商,在此局势下,官场与漕船帮,与民间,与生意场联系从所未有之紧密,任何天南海北不搭界的两个人都可能坐到一局花酒台上,在这暗流涌动的销金地,多少牵一发而动全身,足以影响一方命运的事,就在这夜夜笙歌中决定了。&
但是妓女们不会了解,在上海,她们坐着他省犯禁的黄包车在新建的马路上,在各个时髦的行院里兜来转去,她们的光景,是生逢不夜天。&
  更有余情低徊顾&
与《海上花列传》的冷遇相比,相同题材的《九尾龟》就风行一时,张春帆一再表示:我这是文学,不是嫖界指南。几十年后胡适说:他那不是文学,就是嫖界指南。胡适认为这样的书为猎奇而作,读时不用心,丢开没余味。相反他大捧海上花,认为这是“海上奇书”,远胜《儒林外史》。中国小说历来不讲究布局,哪怕是章回小说,也是一个一个小故事堆起来的,彼此间全无联系。后来有了红楼梦,它的天衣无缝就不用说了。《海上花》的格局又是另一种奇特,类似电影的闪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因由中穿插另一段情事,叫人欲罢不能,不知不觉就追到底了,再回头想,原来还是一个个小故事呀。但它不是强堆起来的,它像一条河。开头从一个人的梦讲起,结局是另一个人从梦中醒来。胡适赞韩子云心中有全局,一个第一流的作者使出了他的全力。其实我觉得九尾龟也不错,起码要没它,我至今也不晓得龟公这称呼怎么来的。&
俺最不爱的一种旧式俾官小说,开卷就是一股腐朽气扑面而来,好像看见那过去的猥琐文人,一辈子没有金马玉堂,娇妻美妾,满腔的荷尔蒙全发泄到小说里去了,就连李渔这么好玩的人——没事携三五歌伎山野里乱闯,见人就大谈房中术,令董含这种规矩人见到饶着走——也尽写些合影楼、四家茶这种无聊又无味的东西。不过他写过一个故事还算好玩:&
有个冰清玉洁的小姐,镇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闲下来不是教导丫头做人要有贞节观念,就是躲在绣楼上写诗。住在对面的青年目睹倩影,爱上了她,写信来表明心迹、自诩知音,信里还有个附件,就是她平日临窗所写诗词日记的抄件,竟一字不差。小姐大为讶异,这些不入第二人眼的东西他都能知道,一定是神仙,立誓非他不嫁。婚后才发觉丈夫没一点仙风道骨,明明是个明色鬼,盘问之下才知真相,很简单,这男的有个望远镜。李笠翁的呼声是:女人啊,你千万别让人看见!&
还有一个故事,记不得是初刻还是二刻拍案惊奇里的,讲一个老吏,妻悍如虎,六十仍无子息,老头跟妻子商量:我年纪不小了,你就成全我娶个妾,跟她养个儿子。他老婆眼一瞪说:不行,我还有精神,还养得出儿子。老头嘟囔:你都五十七了...老太婆怒道:五十七怎么啦?到六十了吗?再过三年还没儿子,任你寻个淫妇快活去。三年后,大妇只得守诺让丈夫娶妾,自己说是修身养性,搬到山后的小房子去住,老吏也落得清净。这日他对小妾言道,该去给大妇请个安,也是礼数。妾去,良久未回,差人去找,一开拿小室门,一只白额吊睛大虎从内冲出,小妾已给它吃了。后人言道,大妇久蓄虎狼性,深山独居,将那性儿格外修得深了,碰上小妾,正好引发成形,也是该她倒霉。看完俺笑得打跌,谁说中国妇女没地位,男人对老婆之又恨又怕又没办法之根深蒂固,可见一斑。&
看多这种故事,正应了张爱玲一句话:中国自古是个爱情荒芜的国度。所以红楼梦一出,冠绝今古,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同样描写爱情的海上花,遭际就大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两个世界,两种爱情,人们总是倾向于对的那种。琅苑仙葩、美玉无瑕,谁不爱惜。长久以来,一个小心眼、脾气大、动不动就掉眼泪的小姑娘的形像被人们当作珍贵的瓷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因为林黛玉代表理想,代表最不见容于世俗、人心中最不可及的那种东西。几千年来,它一直都在,只是,第一次在中国人的小说中被唤醒了。这种美好,大家共同来捍卫它的冰清玉洁,因此宝玉娶了宝钗、纳了袭人,却没有染指过他最爱的人。曾经有一家牛肉面店取名“潇湘馆”,吴宓提着手杖进去把人家砸个稀烂,还赢来一片喊好声。哪怕是伧俗如俺,看到《九尾龟》里头有个妓女居然叫林黛玉,还嫁了个粗坯邱八,瞧在眼里也像扎了根刺似的不舒服。大概是因为嫖客与妓女间的爱情,难以安放在国人贞节的心头吧。&
海上花开头有个情节,赵朴斋跑去逛全是长三书寓的尚仁里,只见弄内家家门道贴着红笺条子,上写倌人姓名。这个场景如此之立体,俺立刻当自己就站在当时那个弄堂口,抬腿向里走,脚下是细条条的石子路,两边是镶着玻璃轩窗的小木楼房,家家户户门首贴着红纸条,好像过年。时值早上,女人在天井里浆洗衣服,扫地擦玻璃,小孩跑过来跑过去,不留神就撞上来了...拿现在的话来讲,尚仁里是红灯区了吧。这么家常的红灯区,到了夜晚犹如上了彩妆,弦歌不散、高烛长挑。“洞房夜夜换新郎”的景象是不大有的,因为客人一旦作了某个妓女的入幕之宾,便对她的起居用度负有责任,除了日常开销外,年节也要有所点缀,至于平时打首饰、做衣服就不用说了。像黄翠凤,赎身出来自立门户都在一个罗子富身上,沈小红只做一个王莲生,就足以支撑场面,养活父母兄弟,还够她姘戏子的。在一个人身上就要投入这么大花费,所以嫖客普遍有“从一而终”的倾向,寻到一个对脾味的,一年年就做下来了。同样的,妓女得回报等价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不可能应付多少客人。判断哪个妓女生意好不好,主要是看捧她的酒和叫她的局多不多,相互间比的是交际能力和手腕。一个红倌人肯定夜夜宴歌不断,但是同床共枕的可能只有一个人。&
书里好像是汤啸庵说的,两个人越好,越是做不长,彼此不咸不淡的,来了不坏去了不想,倒能长久。讲的眼前就是周双珠与洪善卿,两个人谈不上什么强烈的感情,洪在周家登堂入室四五年了,宛若家中一份子,鸨母什么事都跟他商量,双玉的名字就是他取的,她闹脾气不肯出局,他去调停,双宝被赶到楼下,他不忍心也去安慰。就是这么个人,自己的姐姐病得快死了也不肯去看一眼。周双珠是鸨母周兰的亲生女儿,身份不同,即使生意清淡也还是稳坐头牌。她上头有两个姐姐都嫁了人,听其言语间似乎很羡慕她们,周兰说日后你嫁了洪老爷也是一样,她并不接口。双珠洞悉人情,秉性忠厚,对洪善卿的势利她也许有看不入眼的地方,不然不会几年相处下来也不中意。&
陶玉甫与李漱芳在他们圈中却是一个传奇,两人好是应该的,没见过好成这样的。李漱芳跟陶玉甫说她夜来等他、想他的情状:&
“隔壁人家刚刚在摆酒,划拳,唱曲子,闹得头也疼了。等他们散了台面,桌子上一只自鸣钟,跌笃跌笃,我不要去听它,它一定要钻到耳朵管里!再起来听听雨,下得这么高兴,望望天呀,是永远不肯亮的了。”&
通段不言一个情字,却满溢悱恻,百结柔肠。李漱芳缠绵病榻已久,她揽镜自照,“一张黄瘦面庞涨得像福橘一样”,虽是如此,陶玉甫仍然不离不弃。漱芳小妹浣芳年方十二,天真烂漫,对玉甫亲热依恋。漱芳对玉甫说:将来我死了,你娶她吧。其实当时娶个倌人做小老婆稀松平常,但是陶玉甫一定要娶漱芳回去当正室,家中坚决不允,一直僵持着,漱芳的病就是由此而来。后来她病死,妈妈李秀姐按之前遗言要将浣芳交待给他,权作姐姐替身,玉甫一定不肯,只愿收作义女,教养成人。陶云甫对弟弟的认真不以为然,但也拿他没办法。&
第三十七回陶玉甫请来高亚白给漱芳看病,然后设宴相谢。席间浣芳弹琵琶唱了一曲“小宴”,高亚白跟了一段“赏荷”,陶玉甫无心唱,给钱子刚和了一套笛子“南浦”,触动情肠,竟吹完了一整套。这三个都是《长生殿》里的折子,为日后生离死别,先埋下了预兆。候孝贤的电影只在旁人的对白里透露一些陶李二人的事,最后借双宝的讥诮口吻交待了一句:“先前有个李漱芳,想做大老婆,做到了死。”说者无心,听者怅然。&
旧小说喜欢将一切瓜葛讲得明明白白,某与某有情,某与某离心,就连《红楼梦》也要点明宝玉对黛玉“早存一段心事”,因相互猜度才“本是一个心,变成两个心了”,这一点韩子云却做到“桃李不言”的境地。小说开头王莲生瞒着沈小红做了张蕙贞,张柔媚温驯,对他百依百顺,大约他很满意,托洪善卿给她办头面家私,张蕙贞搬了家,站在门里迎他,他见她簇然一新,“满心欢喜”,两人“恩情美满”。而沈小红性格泼辣,与王的情闷完全相反,王莲生从张家出来,去沈小红家,小红出房相迎,一句话讲不完就哽噎住了。问他这些日子在哪,他心虚地答在朋友家睡,小红劈口说:你朋友是开堂子的呀!“莲生听了不禁笑了”,小红也笑。只这两句就可看出这两个女人在他心中的分别,他与小红的吸引与会心,别人无法比的。其实她不止一次当众坍他的台,她知道王又做了张蕙贞,头也不梳跑到明园去闹,“揿倒蕙贞,仰叉在地;又腾身骑上腰胯,只顾夹七夹八瞎打。”晚间王莲生带了朋友到她那里求情,她“蓬头垢面,如鬼怪一般”朝他扑过来要打,他居然也没厌弃她,还是百般讨好央告,要她回心转意。小红问他,你是我气不气。莲生说:当然气,我会气到天光。他在沈小红身上花费甚巨,因为小红姘戏子,开销大,知情的朋友都劝王莲生回掉她算了,王却不听,捧了首饰巴巴给她送去,也见不到她好脸色,跟着他和朋友喝酒,喝醉了出来,管家问去哪,他歪在轿子里昏沉沉地说:西荟芳里。(沈小红寓)&
王莲生新做张蕙贞那回回目叫“垫空档快手结新欢”,张爱玲分析,沈小红没走没死,何来空档要垫?只能是因为她与戏子小柳儿情热之际,对他不同了。王莲生后来到底发现了这档子事,伤怒已极,砸了小红家,以最快的速度娶了张蕙贞。结果张蕙贞也没给他争气,后来和他的侄儿私通,被狠打了一顿。小红的大姐阿金大得知此事,不由说:要是王老爷娶了我们先生,再也不敢打她。以张蕙贞的温顺居然做出这种事,大概是因为始终得不到他的心。&
沈小红对王莲生也不是像是黄翠凤对罗子富那样一味敲竹杠的关系,王娶张蕙贞,故意叫她的局,她气病了,还是盛装出席,按规矩,同行要送礼,旁人随便送些,唯小红的礼最重,一只戒指、一对耳环。想必是王莲生从前相赠。姘戏子的倌人原本也不少,好多人睁一眼闭一眼也就算了,就是沈小红吃了亏,大约他是真爱她的,唯其如此,所以不能容忍。&
小红的情形后来一落千丈,她的娘姨阿珠到了周双珠家做事,向王问起以前主人的近况,是不是身边只剩一个人跟局,要搬到小房子里去了。莲生一概答不知道,然后,&
“阿珠只装得两口烟,莲生便不吸了,忽然盘膝坐起,意思要吸水烟。巧囡送上水烟筒,莲生接在手中,自吸一口,无端吊下两点眼泪。阿珠不好根问。双珠、双玉面面相觑,也自默然。房内静悄悄地,但闻四壁厢促织儿“唧唧”之声,聒耳得紧。”&
促织儿还是夏天双玉与朱淑人从一笠园捉来的。此情此境,好一幅凄清水墨,无尽弦声在画外。&
遭遇凄凉的还有赵二宝。赵二宝是赵朴斋之妹,因哥哥不争气把家中积蓄糟塌光了,只得以十七岁之年下海,一时成为上海滩上的时髦倌人。二宝的贞操观与同时代女性显然大不相同,还是良家少女的身份时,就跟张秀英施瑞生一起大玩3P,令俺咋舌不下。就是这个前卫的小女孩,肩上担着全家的担子,全家困顿时她跟彷徨无计的哥哥说:&
“你有洋钱开消,我们开消了还是回乡下去。不回去,那就索性爽爽气气贴了条子做生意!”&
赵母病重,想见兄弟洪善卿一面,赵朴斋去请,洪觉得丢脸竟不去,回家说起,二宝冷笑道:&
“他看不起我们,我们倒也看不起他!他做生意,比起我们开堂子做倌人也差不多!”&
听她一句话,我开始欣赏这率性爽利的女子。其实二宝也有她势利,刻薄的一面,但她爱上史三公子,却不能说就是贪他富贵显赫,而是因为他尊重她。有一个情节,赵洪氏送了一筐干果到史公馆,二宝顺手剥了一粒松子送到史天然嘴边,跟他说这是她妈的一点意思,“三公子怃然正容,双手接过”。大概没人会对一个妓女真正平等见爱,她就是为这些小地方打动,对他感激不已,倾心相从。史天然承诺回去就来迎娶,二宝从此闭门谢客,贷金置嫁,末了三公子非但遗弃了她,还漂了巨额局帐不还。心力交瘁的二宝为还债勉力支撑,重操旧业,又遇上有“癞头鼋”之称的赖公子,二宝不肯应承,恶棍脾气发作,将她拳打脚踢,又把不容易聚起来的家当尽数砸烂。这一段写的极为凄酸:&
“房间里七横八坚,无路入脚。连床榻橱柜之类也打得东倒西歪,南穿北漏。只有两架保险灯晶莹如故,挂在中央。二宝思来想去,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暗暗哭泣了半日,觉得胸口隐痛,两腿作酸,踅向烟榻,倒身僵卧。”&
她这一躺下就开始做梦,先是梦到人声嘈杂,她哥哥大喊癞头鼋又来了,“二宝更不惊慌,挺身迈步而出。”却原来是史三公子派人来接她,梦中的二宝又喜又悲,同她妈说了一句话:&
   “妈,我们到了三公子家里,先前的事,不要去提起。”&
   胡适说“这十九个字,字字是血,是泪,真有古人说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风格!”
而俺从梦中二宝挺身迈步而出的朦胧身影里,恍恍也看到那种尘世间“不可及”的东西。就在一个泥潭里摸爬滚打的小妓女身上。&
我是先看电影,再看韩子云的书,屡为对白难倒,总要连蒙带猜,有时猜也猜不到。网上流传张爱玲的《国语海上花译后记》,俺寻思张爱玲难道译过海上花吗,一查,果真。她将书中吴语对白译成国语,又把六十四回书缩编成六十回,于83年分为《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两部出版。俺在网上寻遍,只找到两家有卖的,一家贴出来的图片是残破本,俺选了标注全新的另一家下订,店家说那也是最后一本了。书在路上走了十来天终于到手,打开一看书页都发黄了,刚要发怒,再一看是90年版的,能这样不错了。接下来不用一句一句猜,很痛快地一气看完,竟有点怅怅,懂是懂了,总觉得还是有些东西拦在那头没过来,又说不上是什么。前段时间猜海上花的时候,写字也带了吴腔,把事情写成事体,好了写成好哉。想想文化这种东西,不要说不同国家间的隔阂,就算是使用同一文字的地区,相互间也有这么多不能共有,难以会心的地方。&
对白以外韩子云的文字,张爱玲没去动他的,所以每一章后头大量加注,多亏这些注,又发现书里好多夹案文章,比如我先前一直以为周双玉敲朱淑人那回是真的以命相胁,没搞懂为什么要特意讲她之前从剜空梨子里放走促织,又叫阿德保去买烧酒。看了注释才知道原来喂促织的梨浇上烧酒熬成焦梨膏完全可以冒充致命的鸦片酒!回过头想想双玉当着淑人张开口高高举杯尽力下咽的情形,这才佩服周双玉真是狠角色。书里头有许多掉文的地方,高亚白作的词“燕燕归来香”,尹痴鸳偏说典自蒲松龄的似曾相识燕归来,华铁眉代读者问一句:明明出自晏殊,与蒲松龄何涉?尹轻蔑地叫他回去多读两年书。这就是作者在骂人了。原来他典出《莲香》,狐女为书生转世归来,彼燕是燕子,此燕是人。&
其实光是读注,也打开了一片未知天地,翻开每个章节后排成一列的名词:拉风、荷兰水、吕宋票、洋镜台、火油灯、品蓝、银水烟筒...这些别致的小词后面都跟着一两排句子的解释。这个世界如此之陌生,仿佛我们从未有过。还知道了当时一些好玩的说法,比如三礼拜六点钟就是嫉妒的意思,因为下午六点是酉时,三礼拜是二十一日,正好合成一个“醋”字。可见洋场上西风蔚然。&
大概是爱屋及乌,不欲作者人格有失,张爱玲将认定该书是谤书的刘半农说成是“感性”、“轻信”。刘的依据来自许堇父与鲁迅,许认为赵妹实为娼,赵朴斋买尽其书而焚之。鲁迅的说法是作者受赵朴斋贿,到第二十八回搁笔,赵死乃续,索性放笔写其妹为娼。因为两人的说法有矛盾,所以张认为俱不可信。其实我觉得张爱玲本人也很感性,就凭赵二宝梦中一句话“到了三公子家里,以前的事不要再提。”就断定这不是一部谤书。因为华花同音,就认为书中温文谦逊的华铁眉就是花也怜侬的自画像。又有一种说法,因为韩赵是好友,所以在这部对号入座的小说里特意不为他讳,是亲热的意思。撇开这些说法不谈,要知道在当时,哪怕是现在,骂哪个男人吃行院这碗饭,无异辱人妻女。书中赵朴斋靠妹妹做妓女养活,妹妹挂牌,他给题字,每天吃嫖客剩的酒菜,还如入极乐,实在不是什么有光彩的人。即使事实当真如此,韩又何以不顾好友脸面?不管鲁许二人哪个说法更接近事实,都可以看出赵朴斋本人的态度是无论如何也不赞成的。据说韩子云人聪慧,性落拓,精于奕。说实话俺一向觉得善下棋的人一定会算计。不过俺的依据也不可靠——《笑傲江湖》的黑白子。&
胡适回忆他做小学生的时候,市面上还有绝少的《海上花》小石印本,后来竟绝迹,可见方言文学之难。这使他二十多年后决心将它发掘出来。我在泛黄的纸片上读他1926年饱满激情的文字:
“如果从今以后有各地的方言文学继续起来供给中国新文学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那么韩子云与他的海上花列传真可以说是给中国文学打开一个新局面了。”&
再向后翻一页,是张爱玲的自序,第一句话就问:为什么半个世纪前有胡适的倾力推介,海上花还是沦为一部失落的杰作?&
国语海上花出单行本之前先是在报上连载,删掉了一些用典过密的诗文,张爱玲表示,如果这本译著能成为普及本,甚至引起研究的兴趣,会再出完整的六十四回。&
   结果呢?&
从我这回找书的难度可以看出,一本书真是有它的命。《海上花》首次面世,因为走在时代前头,被它的时代无声无息抛弃。第二次恰赶上五四运动,谁会在意一本“比任何古典小说都更不像西方长篇小说”的旧书呢。第三次碰上大陆的八十年代,我们沉重的大陆有更重要的问题亟盼得到解答:这个春天你为何回忆起人类,以及天空下还有谁在。&
很像是三世不遇的颜驷跟汉武帝说的话: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仿佛前进就是跟过去的一次次了断,一次次动身,总有什么被越丢越远。从韩子云,到胡适,再到张爱玲,他们是一线相承的。我们今天的承袭不是看人们怎么写小说的,而是看人们怎么上电视的。&
张爱玲对这种命运未始没有预感,她在译后记里补了最后一回回目:&
   张爱玲五详红楼梦&
   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言中。&
  候孝贤的海上花&
   张爱玲引过纪弦一首诗,我也引在这里:&
   傍晚的家有了乌云的颜色,&
   风来小小的院子里,&
   数完了天上的归鸦,&
   孩子们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   &
   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   &
   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   &
   我觉出了一些生之凄凉。&
张爱玲说他用色吝惜如墨竹,没有时间性,没有地方性。后来又在朱天文的书里看到候孝贤说的话:&
“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对我而言,这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
候孝贤自认是个背对观众的人,背对观众,并不能说他对观众就没有诚意,只是他的诚意,从来不在说故事上。多少故事、故事中多少曲折都被雨打风吹去,留在我们心里的却是那些细节,章风山上的雨,曼桢的红手套。因为人生之难,没有时间,没有地方,不在惊涛骇浪,而是在孩子的眼睛里,菜汤的淡味中,不着一色,却教人窥见人生的底色。&
那么一部电影的底色该是怎样呢,这是最重的,也是最难触摸到的。好多电影败在这一点,质感不是涂出来的。96年阿城陪着候孝贤在上海为《海上花》找道具,他下令要找没用的小东西。因为有用的东西不过是个功能,没用的东西才是生活的真痕迹。正是这些无数的零碎件铺排出环境的密度,铺排成人物的性格。当初尼科尔森拍向南行也是如此,矿坑只打相当于一个煤气灯的光,微弱的一点亮。这下工作人员不干了,既然看不清,为什么当初叫他们把坑搭的这么好。摄影师说:怎样才能让观众信以为真呢?好办,你是真的就行了。虽然看电影时往往不会去特别注意背景,这个灯啊,那个窗子,但是它们的作用是暗地里的。&
朱天文回忆初会候孝贤的场景,当时她抱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对影视界并不入眼,哪知居然一见如故。候孝贤说起他喜欢向田邦子的散文,朱天文心里讶异,原来电影界也是读书的!《海上花》是朱天文大学时屡攻不克的一本书,她拿去给候看,他却一看就看了下去,而且爱不释手。小说开头相当艳异,作者花也怜侬梦中在一大片花海上行走,喜得手舞足蹈,可是花在海上毕竟没有根蒂,很快就被海水冲散,随波逐流。花也怜侬伤感起来,一梦而醒,却落到上海的华洋交界的陆家石桥上,撞见了本书主人公之一赵朴斋。其实这个臂喻比较浮,海上花,仅此三字已够精当,多述反而鸡肋。候孝贤自然不会在意这种枝节,这本书吸引他的,并不是夜夜笙歌的浮光艳影,而是那下头浓厚的底子。底子对任何一部作品都是重要的,没有底,浮在上面的能是什么东西呢。《海上花》的底子不是情色,而是长三书寓中的家庭氛围。一个嫖客登堂入室四五年,日常的相处不可能不带有家人感觉。洪善卿在周家进进出出犹如姑爷,家务事也指望他调理,电影不可能表现这么多琐琐碎碎,只一个镜头:洪善卿在周双珠家吃完饭告诉她黄翠凤家有局,叫她跟他一起去。周双珠手拿着烟筒子朝他点点头。就让你感觉到他俩完全是夫妇的感觉而非妓与客的关系。&
书中人物浩繁,写本子全凭裁剪功夫,电影只选了周双珠、沈小红与黄翠凤三个人家来说。似乎决意潜入日常,回避激荡与起落。书中别有悲情人物,只在别人对话三言两语间就交待了。周双珠沉稳干练,刘嘉玲演的入骨。周双玉凌辣激荡,可惜电影淡化了这个人。至于沈小红一角,原说定了张曼玉,张因为上海话不好推辞了,结果换了个日本人羽田美智子,美则美矣,不知道是不是语言的缘故,总觉得她这个长三与周双珠,与黄翠凤都不一样,有一种格格不入的调调,假如真是这样,倒也歪打正着,因为沈小红若像别的倌人那样八面玲珑,也不会到末了身败名裂,下场凄凉。电影中的沈小红与书中相比,沉静有余,泼悍不足,看她慵慵地倚着栏杆,长长的裙子垂到地上,自有一种幽淑感,无法想像这样的女人会骑在别人身上又骂又打。梁朝伟也是闷骚型,两人之间像是蒙了一层雾,相对无语时,似乎满镜头都要说出话来。&
李嘉欣的戏很是出彩,黄翠凤本是这一行中翘楚,艳如桃李,手段却狠。在做清倌人的时候就降服了手段老辣的鸨母,她倚靠罗子富,心系钱子刚。电影并没交待钱的事,只在她与罗的对话里做了暗示。&
俺在家看海上花时,家里人在另一房间不认为俺是在看碟,以为俺大开着窗子把隔壁人说话的声音漏进来了。这部电影已经差不多消灭了电影的痕迹,虽然有些枝节砍掉了很遗憾,但是候的电影一向就是不辨首尾,好像把人引到一条河边,手伸进去感觉一下波荡,温度,再抽出来,事如春梦了无痕,不必问去向。候似乎对海上花一直余情未了,他后来在《最好的时光》也加了妓院一节,当初俺看到第二段“自由梦”的介绍,不禁奇怪一向因人成戏的候孝贤怎会如此设计,舒淇演娴雅倌人已不像,张震与追随梁启超左右的旧知识份子这一身份之间更是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是导演很聪明地回避了这一点,把“自由梦”设计成了默片形式,从头至尾,钢琴在贯穿。俺比较喜欢一个细节,舒淇思虑再三,终于开口问张震有没有想过她的终身,她坐下之前还是钢琴,开口之际音乐忽然一变而成幽咽嘹亮的南管,张力呼之欲出。但,也许是个人感觉,相形海上花,自由梦还是轻了,虽然也有要拨亮的玻璃灯,挂着帘子的镜子,可是仍然像是在过家家。&
俺极喜欢朱天文的一句话:有了神采就不用顾因果。这句话不光是对电影,对任何创作都成立。为交待而交待是最糟糕的叙事方式,最好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最高明的故事不是建立一个人,而是他一出现,你要相信他。向空中抛芭乐果的奶奶,在小豪肩头看月亮的薇其,消失在躺椅上的阿清爸爸...甚至是阿巴斯镜底那个黑沉沉的池塘,雷电一闪,水光劈现。&
《我们的大学食堂》
我们的大学食堂活色生香……
它记录了曾经的年少时光,见证了我们的青葱无知,迎来又送走那么多的青春,多年后再回去,它还是没有变,一如既往呆呆的看着又一拨青春的发生……
大学之前我从没住过校,第一回跟7个性格迥异的姑娘共处一室,有欣喜有忐忑有期待。然而,当我赞叹刚刚放下行李的新室友长得真漂亮,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时,另一个姑娘立刻跳出来,煞有介事的告诫我:“在女生宿舍,最好不要说这种话。”我有点莫名其妙,虽然不明所以,还是点点头,都说女人的世界很复杂,第一天我就碰了禁忌,以后如何是好?
幸而,碰到同样不懂禁忌的阿建,我们横冲直撞,天真傻乐。老大嘲笑我们是酒肉死党,混在一起只会吃喝玩乐,是能踩着高跟鞋逛一整天街的疯子,逛到两个人身上只剩下5毛钱,都不够坐公交车。不管怎样,我们的大学生活就在嘻哈笑闹中开始了……
刚开始大家做什么事都是呼啦啦集体出动,去食堂打饭、去水房打水、去超市买零食、早上一起去上课(起初,我还挺装模作样。)……都是集体行动,有一回,貌似是个周末,都在宿舍呆着侃大山,午饭时,不知道谁提议去吃二食堂的刀削面,据说及其美味,为了方便大家,老二自告奋勇去食堂打回来吃,大家拍手称好,各种飞吻相送,然而她有点为难的说:“八个碗,我一个人拿不了哦!老八,就你啦,你最小,跟我走吧。”阿建被调兵遣将,竟然乖乖的跟了去。回来后,兴高采烈的跟大家说:“好多人排队啊,好容易排到我们,一说来八碗刀削面!后面男生倒吸了口凉气——八!碗!哈哈,满脸黑线啊……”乐的我们笑作一团。
学校一食堂最大,上下两层,米饭面条凉菜凉皮稀粥包子一应俱全,竟然还有陕北的洋芋叉叉,阿建第一次见,惊喜不已,尝过一次后,大呼不地道,不停跟我们解释,正宗的洋芋叉叉可好吃了呢,才不是这样的!这个食堂比较实惠,大部分人都来这里吃,每次饭时都是人满为患,常常找不到位子,后来,我们开始搭伴合作,谁三四节没有课,就拎着大家的饭盒先到食堂占位,所以你会经常看见一个姑娘拎着几个不锈钢饭盒,叮呤当啷奔在校园的林荫路上……其他人下了课直接去食堂就OK了。可是这也有问题,那会儿没有手机,基本上都是早上说好,中午汇合,经常要在人山人海中寻找那个同样在张望的人,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后来改良方案:首选左边,然后右边,都没有,那就在楼上咯,终于汇合后,大家分头打饭。有时候闹了别扭,饭盒还是会如约而至,只不过,直接去食堂的人心里会有点忐忑,她还会不会拎过来呢?直到在熟悉的地方看到熟悉的人,挂着一张紧绷的脸……
食堂每天都有新闻,也是八卦汇聚传播的地方,哪个系的系花跟谁在一起啦,你会看见他们一起来打饭;那个不知姓名的帅哥原来是数学系的,他在追教育系那个眼睛大大个子高高的女孩儿;看那个身材超火辣的美女,其实是学校的英文老师……这里不缺乏故事,你听故事,下一个故事没准你就是主角。话说有一回,一对情侣面对面坐下,亲昵甜蜜笑闹不已,边聊边吃不亦乐乎,时不时的互相喂饭,决然不顾旁边还坐了一哥们,那哥们貌似有点不爽,低头吃饭,忽然伸手招呼另一男生坐在他对面,等你再瞧得时候,景象立刻大反转:那对情侣目瞪口呆看着旁边两个互相亲昵喂饭的男生,你一口来,我一口,情侣默默端起盘子闪人……每次我跟阿建遇到类似的情况,都想如法炮制,只是可惜,脸皮修炼的还不够,每次端盘子闪人的,还是我们。
当年吃食堂,总是觉得不甚满意,吃的久了,甚至觉得索然无味。虽然选择多样,每天很痛苦的问题依然是,吃什么呢?反倒是,离开以后,对食堂的那些食物分外想念,我已经分不清,怀念的是食物,还是当年的青春记忆……
一进大门,左边的摊位是卖粥和茶叶蛋的,绿豆汤是我的最爱,我体内胃火旺,又爱吃辣,出去吃砂锅,总跟老板吆喝:“多多放辣椒哦”。搞得经常上火冒痘痘,绿豆汤正好给了心理安慰,再加上,煮的确实美味,豆子酥烂,汤体浓稠,口感绵甜,真是难得一见实在又地道的绿豆汤,自己家里也未必煮成这样。配个茶叶蛋,正好简单又营养的减肥餐。
青椒饼是后来食堂的研发产品,极其成功,广受欢迎,多年后再回母校,一进食堂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块儿刚出炉的青椒饼。外皮焦黄酥脆,油香扑鼻,内层卷着青椒丝,辣味游离;不怕烫着嘴,着急忙慌咬一口,青椒丝立刻在口腔跳舞,一口还没咽下,迫不及待追咬第二口。整块儿饼吃完,意犹未尽,未能满足饱腹之欲,甚至恍惚刚才真的咽下一块儿青椒饼?吃这饼不能贪心,切莫再来第二块儿,达到了饱腹的目的,却失去了美味的享受,再好吃的东西,也要有留白,才能给味蕾留下记忆……
话说前文已经提过二食堂的刀削面,奈何那里平时人满为患,大家嫌麻烦,都不再光顾,反倒是发掘出大食堂二楼一家面食,刀削面也极具特色,面条削的薄,卤汁炒的香,口感方面虽然稍逊二食堂,其实也很好吃。这边中午排队人也不少,大多是男生,一大碗面条,对男生来说才能吃得满足吧。班里一个姑娘,人长得瘦弱,也好这刀削面,中午也不嫌人多候时长,终于排到自己,悄悄跟师傅说:“大碗的刀削面!”她不好意思让人知道,姑娘家家要份大碗,生怕给相熟的同学听见,都悄悄告诉师傅,谁想这师傅太煞风景,转头大声跟里厨说:“下个大碗的!”还是给听见了,大家惊奇一番,笑闹一场,下一次还会帮她叫大碗的!
食堂的炒菜一直不得大家欢心,温温凉凉,看起来冒着热气,盛到自己碗里就变凉,油星寡淡,什么菜吃起来都一股子水煮菜的味儿,让人吃得很没趣儿,大部分都是在发呆的状态下吃完,暗暗下决心,再不打这份菜,吃的不满足,整个下午都是兴致蔫蔫的样子。难得有个特例,偶尔大师傅发挥“失常”会做出很不错的鱼香茄子,尽管油味儿依然寡淡,却正好让成全了“鱼香”,面粉裹起来的茄子,成不规则的块状,是能以假乱真的鱼块儿,吃起来还真有点鱼味儿,这是我和阿建的最爱,如果吃米饭,定要去溜一圈:今天是不是有鱼香茄子……
据说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调料关键在于醋,面条一定是手擀面,薄细弹滑!食堂有好几家供应,跟家里味道十分不一样,酸汤浓香,表面一层红油,胡萝卜切成粒儿,尽管比不了外婆的臊子面,却是接近的口味,虽然不是最爱,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自己打一碗臊子面,吃起来也不过如此,吃到后面甚至有点厌烦。倘若是老大碗里的,耍赖抢一筷子过来,那个滋味就好到冒泡泡!
还有二楼拐角的拌凉菜、一楼的米皮、担担面、小笼包,还有从没吃过的削筋面……我们的食堂很平凡,菜品很一般,但是在这里,我们度过漫长的四年,它喂养着我们,填充着我们的青春,味蕾的记忆从未走远……
食堂,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1) 我们厂的食堂
小时候住厂里,没少吃大食堂的饭,每天早上老爸端着钢筋锅,并两只大碗去食堂打饭,食堂距离我们家属楼很近,绕到楼背后,走过去大概两分钟,沿路有几颗杨柳树,一定要用锅盖,免得花絮飞进汤锅里,食堂周围是层层叠嶂的冬青树,大人走过去,也只能露出脑袋,小孩子钻到里面,就是迷宫,这里是我们的乐园,经常捉迷藏玩。我们必须在老爸回来之前起床洗漱完毕,好在排队人多,食堂只有两个窗口,一个打主食,一个打菜,早先还用过饭票,用了好多年,小时候很痛恨饭票这种东西,大人不在家,就给几张饭票让我们去食堂买饭吃,小孩子嘴馋,食堂的饭吃腻了,想换零食吃,也不能够,饭票不是钱,除了食堂的饭,什么也买不了,心里很懊恼。
食堂的饭,有一种奇特的味道,即使最家常的饭菜,也会有股食堂味儿,面条要煮一大锅,大漏勺做的跟把铁锹似得;炒菜要用大锅铲翻土一样的来回翻炒;大锅里做出来的,有一种混沌的敷衍,是粗糙的风格,比如打菜的师傅永远不会把两勺菜均匀的打到碗里,有时候还会沾到你的手上;土豆丝有细有粗;今天盐多啦明天醋少了……吃的人免不了心里嫌弃,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嫌弃,心情会放松和随意起来,哄自己说吃饱就好啦,只要没吃出半条虫子!隔段时间吃不到,还会抓肝挠肺的想念。
经常在窗口打饭,却对后厨房充满好奇,那不是谁都能进去的地方,只有厂长和书记能大摇大摆的从侧门进去,对儿时的我们来说,是个神秘又权威的地方,有一回趁着大人不在,我们成群结队,探险一样,悄悄潜伏到后厨房的附近,门是锁上的,窗户呢?还有门上面的小窗户呢?大家七手八脚,推开一扇侧窗,爬了进去,惊恐中很刺激,很兴奋也有点紧张,觉得什么都是好玩有趣的,原来蒸馒头的大铁笼垒起来那么高!柜子里放满各种瓶瓶罐罐,后厨房整体散发着奇怪的味道,很干净,却有一股若有似无烂菜叶的腐臭味。
“你们快来看这里——”有个小伙伴忽然喊道,掀开地上一块儿板,下面竟然有个无底洞,黑黑的,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洞口搭着一个梯子,显然可以下去,大家都伸着脑袋探望,就是没人敢下去,“下面是什么呢?”,“放人脑袋的吧!”,“胡说,不可能”,说不可能的却明显语气里冒着害怕,忽然外面大厅一阵脚步声,“糟啦,人来了——”大家一窝蜂的开始往窗口冲,又是七手八脚的往外挤,免不了有人磕了头,有人擦伤了胳膊,有人撞了脚。所幸在大厨叔叔开门进来的时候,大家都翻到了窗户外面,“你们这帮碎娃,哪儿不能耍,下次抓住打断你们小腿——”大厨叔叔气急败坏的在窗口喊,我们吓得风一样的乱跑,嘻嘻哈哈,惊险又刺激,刚才受的小伤都不算什么了,路边的荆棘叶子揪下来,揉出汁敷在伤口,一会儿就不疼了。后来才知道那是菜窖,里面果然放着脑袋,只不过是猪脑袋。
厂厨房有个厨师——峰叔叔,是个奇特的人,他很瘦,比老爸年轻,笑起来两边腮帮子却挂着层层叠叠的皱纹,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是个很和善的人,他极爱喝醋,吃饭要放半瓶醋,某天凉菜拌的很酸,不用问,肯定出自他手。进厨房做饭前,先要来一瓢醋下肚才能干活。他经常来我家串门,老妈会拌几个凉菜给他们下酒,峰叔叔一个人在厂里住,老婆在老家带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大家都说他好福气,他只是低着头微微一笑,他老婆很少来厂里,偶尔他家孩子会来玩几天,儿子疯疯癫癫的喜欢跟男孩子追打嬉戏。
他女儿小我几岁,眼睛明亮,有时候很开朗有时候忽然陷入沉默,个性有点怪,有一回带我们去她家玩,峰叔叔虽然一个人住,但是二楼的小房子收拾的很干净敞亮,我们在楼道里编花环,她忽然拿着家里的很漂亮的玻璃杯伸到栏杆外面,问我们:“你们说,我敢不敢把它扔下去?”大家都一愣,有人劝道:“你别扔了,小心你爸打你”,“打就打吧!”她淡淡的说,“摔碎了多可惜啊”,“碎就碎吧!”她一直盯着杯子看,忽然真的松了手,啪——玻璃四溅,碎在了地上,她还是淡淡的表情看着那些碎片……
没过多久,我从爸妈的聊天中得知,峰叔叔离了婚,儿女都归前妻。那时候离婚是个大新闻,大人们都讳莫如深。我虽然不理解,却隐隐的觉得是个可怕的事情。很久没露面的峰叔叔来家里串门,神情落寞,不停举杯,爸妈在一旁劝慰。“我昨天去那边看两个孩子,一进门儿子还管我叫了声爸,闺女看见我跟没看见一样,问她话也不理我,也不叫我爸……”说到这儿再也说不下去。
再后来,峰叔叔离开了厂子,听爸爸说去了外地做生意,不间断的给我们寄来各个地方的照片,暑假带了儿子去天安门,让人羡慕嫉妒,他像只风筝一样,不断飞在远方,给我寂寥闭塞的生活带来一点点期待和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又过了几年,听说峰叔叔回来了,领了个漂亮媳妇,要在老家安顿下来。我们搬了家,他偶尔会来我们新家做客,每次来都带着我们最喜欢吃的零食——葡萄干,而且是一大包哦!他跟新媳妇生了个儿子,欢喜极了,可后来没几年听爸爸说他们又离婚了。我当时上高中,对这个叔叔的人生很愕然,他总是那么跳跃,完全没有技师的四平八稳,比如住我家隔壁的那个厨师伯伯,不苟言笑,也不严厉,经常安安静静的在家门口抽烟,我偷偷拿来他的木质烟盒子玩,他只是悄悄的跟我要回去,没找我爸妈告状。
也许人与人的生活轨迹本就不同,跳跃的人生有它的曲折坎坷,却收获丰富的人生;四平八稳的人生收获安宁平静,那么就不要嫌弃它的平淡琐碎。不一定非要按照同样的轨迹行走,最终,我们都是奔向幸福的目的地,绕条路或者从桥上过去,也没什么。世界因为不同,所以丰富。
厂里的效益越来越不好,工人越来越少,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对于幼年的我们哪会注意这些,只是发现去食堂吃饭的人越来越少,有段时间甚至都不开灶了,因为吃饭的人实在太少。这却方便了我们一帮小孩,大家有了新的乐园基地,食堂旁边就是两个小花园,里面种满各式各样的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冬,我们经常在里面玩过家家,分出地盘,这块儿是你家,那块儿是我家,为了让自己家看起来更像样子,食堂大堂的大地砖就被顺手牵羊了,悄悄的让大家搬了过来,先是一块儿、两块儿……等到小伙伴的“家”变得豪华,沙发茶几椅子桌子甚至床都配齐了,食堂的地砖已经给拆的七零八落,后来终于给厂长发现,他气急败坏的破口大骂,吓得大家一窝蜂的跑开,再也不敢去那里玩。
食堂还是那个寂寥的食堂,大堂的砖再也铺不回去,就连厂长后来也调走了,大家又放心的去那边玩过家家,收整各自被捣毁的“家”,用花瓣做盘菜,用泥土和面,做一桌菜,招待来串门的小伙伴,玩腻了过家家,就玩千年蛇妖白素贞,当时电视剧正火,里面的曲调台词,小白和小青甩来甩去的古典作风,被大家极力模仿,偷来老妈的长裙子绷头上扮小白,床单披身上就是古装,水袖甩来甩去呼呼起风,竹竿做把剑,玉米杆是剑鞘,还要有剑柄,红毛线做成的剑穗,连动水袖,行云流水般,自我感觉美极了,现在想来,cosplay这种东西我们早就玩过了。我们年纪稍大的几个总是仗势欺人,大家轮着扮小白,年纪小的扮妖精被我们打,最了不起可以扮小青,妹妹到现在都愤愤不平,因为总是让她们扮妖精!
时间过得快,眼看大家都长大,再也不能像儿时那么没型没样的疯闹,我后来转了学搬了家,离开了破败的食堂,离开了已经萧条的厂子,离开了那些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我也只能从爸妈只言片语中了解曾经那些物与人的归宿,谁考上大学了;谁去那儿念书了;谁去打工了,回来后,就只会说半土不洋的普通话,再也不会说陕西话了;谁年纪小小就嫁人了,三年生了俩……而大食堂,再也没能翻身,就那么一直萧瑟下去了。我上高中后,就很少回到厂子,现在更不敢回去,那早就不是我记忆中的地方,真真的物是人非,徒增伤悲。
宁愿,它还是记忆中那般鲜活……
从大学起,我才开始真正的独自生活,离开家没有任何不适,入学那一年,军训中的某天正好中秋节,公用电话亭挤满排队的人,很多人一抽一泣的打着电话,我看得奇怪,哭什么呢?本想打个电话回家汇报汇报,一看这满屋子的人,算了,不凑这热闹,转身回宿舍睡大觉。后来小妹跟我说,老妈等我电话等了一晚上,终于等不到的时候,恶狠狠的说,“真是白眼狼,放出去就不知道回家的路了……”
从此,“白眼狼”开始了自由未知的生活,仿佛冲入一个新天地,畅快地享受新鲜空气带来的舒爽和愉悦,经此多年,一如既往。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股无形的力量开始拉着我不断回到过去,寻找记忆中熟悉安稳的味道,原来不管远行到何处的狼,总会有回望家乡长啸不止的时候……
刚来北京的某年冬天的傍晚,天寒地冻,工作烦忧,人与人之间疏离虚假,未来在何处的渺茫让脆弱充满了心肝脾肺,身心疲惫,脾胃空空,我无奈地飘荡在这座城里的某个角落,恍惚中发觉,前面有家陕西面馆,想也没想,双脚自然而然的就带我到了那里,菜单上各种各样熟悉的陕西小吃,要了碗热汤面,我只想要点温度,不期然,在入口的那一刻竟遇到久违的家乡味……
我开始重新定义并且享受——这些在我生命里留下痕迹却曾经被严重忽略的味道。
陕西地处西北,北边有煤炭,南边是大山,只有关中一带属平原地域,物产不丰富,盛产皇帝陵墓,据说是块风水宝地,天灾少人祸稀。小时候住厂里,厂区外面就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从绿油油到黄灿灿,见过麦浪飘浮的缠绵,领教过大火吞噬麦田的可怕,追在收割机后探索神奇,见得多了就不觉得稀罕,反倒是外婆特别爱那一望无际的宽阔,来我家小住的时候,她老人家总喜欢拎着篮子去拔野菜,她说,就喜欢一抬头的畅快,怎么就那么宽,那么宽呢?比在秦岭山里开阔多啦!
麦子成熟后,经过打磨都成了雪白的面粉,我们厂后面有个小面粉厂,小时候我很奇怪,黄不拉几的麦子倒进去,怎么出来就变白色了,里面上班的叔叔一个个眉毛胡子都是粉白粉白的,特别滑稽。
陕西人餐桌上最常出现的就是各种面食,面条是最普通的,款式也是最繁多的,单从形状上就有:细面、宽面、棍棍面、片片面、麻食等;因做法的不同又有:臊子面、扯面、浇汤面等;还可以在面粉里加上菠菜或者别的,做出彩色的面条。据朋友说,有一回去秦岭玩,附近一家农家乐只做面条,取名“一口香”,量很小,只有一口,他吃了快一百碗,愣是没重样的,凉的、热的、汤的、干拌的、绿色的、黑色的、宽的细的、吃的他眼花缭乱,惊奇不已……
平常,我们倒不会吃那么花俏,普普通通的扯面,或宽或细的,从锅里捞出一两根就是一碗,吃面条要用大碗,我们叫“老碗”,大人小孩都是,姑娘们也一样,非要装样子拿小碗吃,那就自己费劲了,拌不开的时候,手酸的想哭。拌面是个技术活,刚出锅的面条最好拌,加点炒好的菜,华北这边叫“卤”,可以是西红柿鸡蛋、豆腐韭菜、胡萝卜菠菜……任何蔬菜都可以,跟面条都是百搭。这还不够,再依据自己的口味,放盐、醋、酱油等调料,必不可少的当然是油泼辣子,吃面条没有辣子,是非常寡淡的,加了油泼辣子颜色也分外好看,白面条给染成油红色,热气腾腾的,一人一碗,就埋头吸溜起来,一家老少聚在一起,此起彼伏,欢畅极了。夏天吃凉面,饭后配西瓜,凉爽解暑。冬天来碗热面条,吃完后,满脸红光,额头微微发汗,心满意足,身心舒畅。抹干净嘴,忍不住喊一声:“小二,结账!”便是电影里的情节了。
《舌尖上的中国》拍到面条,提到广为人知的臊子面,其实我小时候,很不喜欢吃,臊子面配菜多,讲究色香味,可我就烦吃那些切成丁的一干菜众,嚼得我腮帮子疼,也不喜欢酸辣的口味,酸的人只想眯眼睛。直到某年回老家过年,吃到外婆亲手做的正宗宝鸡臊子面,才重新认识它,手擀面柔韧劲道,又薄又细,汤底酸香扑鼻,要用正宗的宝鸡醋,配上红油辣椒,配菜若隐若现铺在面条上,轻挑一根入口,瞬间酥倒在那酸辣的畅快中,有史以来,我第一次要了第二碗,恨不得把汤都喝了!那是我记忆中吃过最好吃的臊子面,感谢我亲爱的外婆~~想念她……
盛夏期间,北方的大街小巷,不乏“陕西凉皮”的摊位,及其受欢迎,爽口解暑,配上肉夹馍,简直人生无憾了!
正宗的“陕西凉皮”种类很多,有蒸面皮、擀面皮、米皮等。关中往北,常吃蒸面皮,就做法而言,是用特殊的罗锅隔水蒸出来的,一张一张成型,过程缓慢煎熬,蒸面皮口感柔韧,软硬适度,配上黄瓜丝、豆芽和少许面筋,加蒜汁儿再用家常调料拌好,夏天最常吃的面食之一,美味又凉爽。当然,冬天吃,又是另一番风味,就有人说,总见那陕西的女娃娃冬天穿棉袄吸凉皮……之所以吸,一是太冷,二是太辣。小时候,过年逛庙会集市,看见面皮摊位就走不动了,一定要吸溜一盘才罢休!配上挑着扁担卖麻花的大爷用自家菜籽油炸的麻花就太开心了!
宝鸡最出名的是擀面皮,口感劲道有力,第一次吃的人会觉得硬,配上宝鸡特有的醋和辣椒,非常有特色,很可惜,我没有见过擀面皮的制作过程,听当地同学说,因为是擀出来的,力道到位,所以擀面皮霸道有劲,带着西北人的坚韧强悍。大学时候,一位来自湖北的姑娘,死心塌地的爱上擀面皮,几乎每天中午,你都能看见她摇曳身姿拎着一份擀面皮回来……;
吃米皮要去汉中,最出名的是秦镇米皮,米皮可热吃也可凉吃,风味不同,米皮很软,入口柔滑,回味无穷,汉中俗称小江南,从这米皮中也能一探南方人的迤逦柔情。只可惜一直未能去当地尝一尝正宗。大学时候,我极爱米皮,吃惯了蒸面皮的柔韧、领教了擀面皮的劲道,独爱这米皮的温柔,只可惜学校食堂的醋太厉害,酸的人五官都要扭曲,实在是怕,每次我都要强调:“不要醋啊!”而那老板每次都要在惊奇中确认:“不要醋?”阿建笑我是个不吃醋的女人。在我看来,辣椒油才是是绝对的点睛之笔!
自从离开陕西,难得吃到正宗的凉皮,只有一回印象深刻,和先生在北京西站坐等第二天一大早的火车,前一晚住在附近,晚餐他变戏法一样的买来一份米皮,那个味道,那个辣椒油,是记忆中熟悉的美味,瞬间忘了上一秒我们还在拌嘴。自此对那家米皮念念不忘,却总是阴差阳错,没有机会再去吃一次。吃客就是这样,会怀念,却很难只为了美食付诸行动……
近来,吃的问题比较困扰我,免不了花些时间精力来应付,我向来在吃的问题上不在意,吃得饱就行,有什么吃什么,有美味就首选,没有的话填饱肚子即可,大快朵颐很开心,食堂的馒头就凉菜也觉得挺好。所以,算不得时下流行的吃货。
我曾经认真问过一个自诩“吃货”的同事,何谓吃货?爱吃就是吃货么?她说,NO,NO,NO.吃货不仅仅爱吃,还会为了吃付出努力,为了追求美食不辞辛苦,甚至追究美食后面的原理和做法,根据为美食付出的程度不同,吃货可分不同层级,骨灰级的那就是传说中的美食家了!
按这个概念,我一定不是吃货。上周,微信上推荐劲松附近有家米皮店超级正宗,那几天正好我想吃米皮想的要命,简直肝肠寸断,遇见陕西馆子都要冲进去吃一碗,可惜没有吃到称心如意的,红油腻而无味,辣椒没有香味,米皮不够柔软。然而老公一查这店地址,距我们两个小时路程,我瞬间偃旗息鼓:“算了算了,太远啦!”
可我也好美食,好吃的东西让人开心欢乐,心旷神怡,浑身舒爽,这种乐趣我享受得了,称不得吃货,怎么也算个“吃客”吧,吃中之客,遇见就吃,随它缘起缘灭,吃完就走,美味的话留存记忆,满怀感念,下次遇见就看天意咯。趁着最近对吃比较纠结,且回顾我不长不短的人生,有哪些食物留存在了记忆中,顺而感怀那些事那些人……
小时候对肉夹馍的名字百思不解其意,明明是两片馍夹着肉,怎么叫肉夹馍呢?可是怪哉,“肉夹馍”三个字叫起来确实比较响亮畅快,香味四溢的感觉。后来才知道是古汉语的说法,肉夹于馍中之意,竟有文化典故,不仅好吃,还高深了起来。
最好吃的肉夹馍,一定是外面卖的,油漆桶改成的大炉子,里面的炭火烧得旺旺,坨坨馍一个个粘在炉壁上,一会儿工夫就烤的酥脆香软,这馍有讲究,不能太厚,瓤太多了不好吃;也不能太薄,只剩两张皮夹着肉也不好吃,要薄厚适度,就看师傅的手感了。烤成的馍外皮焦黄酥脆,内里一层薄瓤,且看大师傅戴着手套扶着馍,另一只手用小刀从中间划开,噗~~一股面香热气扑出来,在这缭绕中,大师傅从旁边的大锅里捞出一块炖的烂烂的肉,嚯嚯嚯~两三下剁成肉沫沫,再舀点腊汁浇上,小刀片一盛,喂进张开嘴的坨坨馍里,小纸袋子一套,就递到你手里了。
大嘴咬一口,这才是外酥里嫩,肉香在唇齿间滚动,呼呼吹着气,小心烫着,正是在温度的作用下,腊汁油侵入那层薄瓤里,由内及外的香,女孩子吃这个,从不计较形象,一般陪伴左右的男人不是老爸就是老公,满手满脸油腻腻的幸福。我从小不占丁点肥肉,饺子馅儿里也不能有肥肉,愁死我爸,唯独这肉夹馍里的肥肉吃得下肚,不觉得腻。
我妈嫌外面脏,从不买给我们吃,老妈勤俭持家,也舍不得。家里现成的材料,就比不上外面做的?家里没有大火炉,烤不出坨坨馍,烙的锅盔皮虽黄,却是柔韧的香,不适合。只能启用大锅蒸馒头,揉面、发面、馒头成型、上锅,另一边的小炉子上咕嘟咕嘟炖着肉,切成小丁状,肥瘦相间,油汪汪的一锅,俗称臊子,刚做好的最好吃,夹在刚出锅的热馒头里,在家里吃的好处是能挑肥拣瘦啦,当然光是瘦肉也不好吃,太柴,我趁老妈不注意,捞一片肥肉蘸油汤,厚厚地刷在馒头的两面,用力一捏,油滋滋的渗入到馒头里,香的你会咬掉舌头,有一次被老爸发现,他满眼含笑的说:“馋女子,真会吃”。如果想换口味,还可以滴两滴辣椒油,又是另一种风味儿!
现做现吃的机会不常有,老妈蒸一锅馒头要够家里吃三五天,天天蒸就累死了。炒好的臊子放起来,油凉了后会凝固,变成白色。往日里如果吃面条,捣一块儿下来卧在碗底化开,就是干拌臊子面咯!
“肉”夹馍是夹馍系列中的极品,除了肉夹于馍中,还可以换成有其他的食材,在乾县最常见的就是酱辣子夹馍,为了丰富口感,也会配上其他时令蔬菜,比如青椒、土豆丝、豆芽、胡萝卜等等。下午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聚集了众多三轮车,都是附近居民卖酱辣子夹馍的摊位,学生时期我们最常吃的早晚餐,经济实惠,易于填饱肚子,让大家有力气备战漫长的晚自习,各家摊位有自己的特色,这家酱辣子炒得好,那家配菜多,另一家不仅有热馒头还有锅盔……貌似艰苦的学生时代,其实也是有选择的。
馍对我这个陕西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原来在家的时候,天天吃得到老妈亲手做的,不觉得稀罕,直到在外面上大学、工作,从此远离家,远离一切家乡味的时候,才发觉这些原本让我腻味的食物,特别是在饥饿、寒冷、孤单、空虚的时候,最为想念,最能安慰颤抖的身心,原来有一些东西,在你不知不觉间,早已成为你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找不到好图片,自己拍的,没拍出美味来……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让我很忧伤
&&&&如果你很喜欢看庄雅婷的博,那就继续看博吧,blog文实在没必要印成书来骗钱,更没必要买来看,所以,原谅我憋出这么个欠揍的标题。以下全是吐槽,慎入~~~
  经常泡在网上,看有趣的人写有趣的文字,是个消遣,一笑而过后,会寻找下一个目标。倘若这样的blog文印成了书,你又花了全价买回来,注意:不是在当当京东上买的哟。这是一本书,净手翻开,认真的对待它。满篇精明的调侃,置身事外的评判,冷眼旁观,貌似犀利其实连问题都没说清楚,嘲讽的语气,不够宽和,类似的话说多了,显得作者过分自以为是的聪明。以前看她的博客,没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呢?北京女病人说病当治病。
  blog有时候跟专栏差不多,每天一篇,好比蛋糕作为饭后甜点,如果一天三顿都吃蛋糕,不出一天就恶心了。你会发现,花样都是一样的,口味很相似,文中三观貌似连贯,其实没有主线,整本书看下来,你不知道她说了些什么,哪怕随笔散文,也有内在的关系,这本书完全就是博客文章的拼凑。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很喜欢看庄雅婷的博,那就继续看博吧,完全没必要来买书,看完书没准就不粉她了。加上书中时不时冒出来的错别字,你会更加愤怒,恨不得大爆粗口*****,为了逃离碍眼的错别字我从很多年前就下定决心不买盗版书,更何况全价买来的书呀!(机场购买,不该是盗版吧。)
  勉为其难当它是本杂文集吧,写杂文难免就往犀利的路上去了,前人带的,比如鲁迅王小波甚至韩寒。犀利是要把问题精准并且血淋淋暴露出来,撕开心理逃避的遮羞布,逼迫你坦然面对,背后其实是温和甚至是慈悲的,那是一种希望众人清醒明白的宽和慈悲,犀利和讽刺不过是表面的工具。然而庄雅婷只学会皮毛,只顾犀利而去了,就成了尖酸刻薄。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失望,对作者很失望,对这本书特别失望,恨不得从楼上扔下去,这种冲动除了多年前文笔奇差的山楂树之恋再没有过。当然,我对自己最失望,我怎么能挑这么一本书呢?村上春树曾在小说里说他只看死人的书,我当时觉得过于偏颇,但是事实证明,经过时间冲刷,垃圾相对会少一点。我哪怕挑一本畅销小言呢,至少能愉悦看一个故事哄自己开心一下啊,唉,我活该。
  吐槽就此结束,以后挑书要谨慎,千万不要看腰封推荐,那都是互相利用的吹捧。
——我们都要学会如何跟这个世界相处
也许是被保护的太好,一直以来都不是很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父母家人,然后是学校,一路上都像安全绳一样保护着我不被世界的残暴吓到,自顾自的长大,突然有一天,安全绳断了,我需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站稳脚跟,并且保持平衡,就这么硬生生的被推出来面对如此这般鲜血淋漓的世界。
我必须尽快学习如何跟这个世界相处,后来发现,不止我,大家几乎都一样。被仓促的推出来,先是手忙脚乱慌张不已,随手抓住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在黑暗中扔掉不好的,摸索更好的。免不了毕业之初的迷茫,迫不得已在迷茫中不断前进,并且持续迷茫着。慢慢修炼成今日这般金刚不坏之身,但大多数是萎靡不振的。
《看见》中的柴静,从一个热爱电波的文艺女,一步一步走过来,新闻是刚强的,女子是柔弱的,央视里同事的讥诮和讽刺不断,她装作充耳不闻,四处求教,偷偷练习惊世的奇招,快狠准,短平快,用力的做新闻,却慢慢的偏离了自己本真。直到有一天,朋友提醒她:“小心,不要变成你曾经讨厌的人”。那个画着大浓妆,吹高头发,坐在主播台的锋利女子,还会自己吗?柴静开始反思。
你有多用力,世界就有多残暴。你用力的迎合,希望他接纳你,欣赏你,往往只会被摔的更远更疼,忘记自己的人是可悲的,世界不会因此而温柔相待,只会更加残暴。所以尽管她学着锋利,学着主播的姿势,学着腔调,依然避免不了台里的同事嘲笑她,领导怀疑她,挖掘她的伯乐也在担心。“你活的像个塑料,没有真实感”柴静同事如是说。
尊重了自己,世界才会尊重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顺应自己的天份,有些事就会做的不一样。柴静问:善良的人能做刚性新闻吗?为什么不能,善良的人会用柔软的力量温和地守护真相,所以她说“我关注新闻里的人”。撇开新闻的专业度,不说这个关注点对不对,至少她找到一个方法,去平衡自己和外界,并且获得了成绩,然后是尊重,甚至追崇。
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就会知道如何跟它相处,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会安然自如。
凭借本能去选择,便会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因为乐趣的产生会让你不知疲倦,不惧艰难,不怕障碍,不会后退。越年轻的时候,越无所畏惧,越能够依照本心,年纪越大,便会有了取舍,在衡量付出与获得之间,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举步向前。从此一生平淡,无所出,亦无所得。
小小反思,以此自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