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人的护理的护理前沿信息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细胞作用时产生迟发性的变态反应,皮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单核细胞浸润,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血浆渗出引起的皮疹。
&&&&潜伏期6~18天。平均15天左右。
前驱期(3~4天)
起病比较急,发热伴头痛、咳嗽、流涕、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
增多等结膜炎表现。90%病人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有时蔓延至口唇及齿龈处。出疹1~2天后逐渐消失,同时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呕吐及腹泻。
出疹期(3~5天)
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至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齐。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互相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肤色正常,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以上。精神萎靡,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肺部可闻少量簟=崮ず熘住⑽饭狻⑸享≈住?砂橛猩舷乐⒆慈绺剐骸⑴煌碌龋卣呤人②尥取
恢复期(3~5天)
皮疹出齐后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麻疹应该如何预防?
向您详细介绍麻疹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日更新浏览数:154955收藏数:25437
【预防】(一)隔离传染源:可嘱病人到传染病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在家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二)切断传播途径: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室内湿式扫除,开窗通风使病毒迅速排出室外。潜伏期为7-21天(10-11天为常见),集体单位应在最后一例病人发病后21天内观察有无新的可疑病例,一旦出现,立即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联系,同时医学观察期从新病例发生时间顺延21天。集体单位发生病例后医学观察期内停止集体活动,减少病毒的传播范围。(三)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对5年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45岁以下无麻疹患病史者,均应尽快应急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1)自动免疫 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时加强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加强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龄剂量相同,于麻疹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最好。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流行时易感者80%接种了疫苗,可于2周内控制流行。接种疫苗后反应轻微,5~14日后可有数日,偶见稀疏淡红。注意事项: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自动免疫;有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都有上升,阳性率可达95%~98%,最早于12天血液中即可出现血凝抑制等抗体,1个月时达高峰,抗体效价在1∶16~1∶128。2~6个月后渐降,一般仍维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种者4~6年后可全部消失,故复种年龄可在4~6岁时。婴儿主动免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时,可形成无病区。有些国家将麻疹疫苗与疫苗,疫苗同时接种,不影响其免疫效果。(2)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疫苗知识:何时接种麻疹疫苗最好根据我国儿童免疫程序,麻疹疫苗初种时间为生后8个月最佳,复种为7岁左右最佳。这是我国医务工作者分别对不同接种时间所产生的免疫抗体进行调查后确定的。调查中发现:4-5个月婴儿接种后抗体的阳性率为43.7%,6个月87.5%,8个月为85%,12个月为98%,说明6个月以前婴儿注射麻疹疫苗后抗体的阳性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胎儿从母体中已获得了对抗麻疹的抗体,生后尚未消失,干扰了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的产生。在60年代,由于当时小儿麻疹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初种年龄定为6个月。以后由于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从1977年起,改为生后8个月初种,但比起美国的初种年龄(生后15个月)还算是较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体内产生的抗体会逐年降低。初种后4年,抗体阴转率为17%,初种后12年达43.6%,所以7岁时应再复种一次最佳。复种后,95%以上小儿抗体转为阳性,又产生了较强的抗病能力。【预后】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关系甚为密切,年幼体弱,患,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诊断,及早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有助于减轻病情。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麻疹预防文章
医生专访陈文静 皮肤科
好评医院医生您的位置:
麻疹的护理体会
http://www.39.net     时间:日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麻疹减毒活疫苗普及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年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他们多未参加计划免疫,导致局部小流行。我院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52例,合理的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28例,女24例;年龄6~8个月2例(3.85%),8个月~1岁4例(7.69%),1~5岁40例(76.92%),5~11岁6例(11.54%)。
  1.2 入院时间 发热1天3例,发热、结膜充血2天6例,发热、结膜充血3天8例,发热、结膜充血、皮疹1天15例,发热、结膜充血、皮疹伴犬吠样、声音嘶哑19例,发热、结膜充血、皮疹伴惊厥1例。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态度和蔼,语言温柔,娴熟的护理操作,可以使婴幼儿及家长配合,顺利完成各种治疗,可以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摆脱紧张、恐惧心理,为患儿创造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患儿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早日康复。&&&   2.2 饮食护理 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予易消化、富有营养、多水分的流食,半流食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的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2.3 环境护理 病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保持安静可使患儿得到充分的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病房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房间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紫外线消毒。对疑似麻疹、麻疹的患儿均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由于环境护理措施得当,在我院未发生一例交叉感染事故。&&&   2.4 发热护理 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热应采取降温措施,但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不利于皮疹的出现,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高热伴有烦躁不安、谵妄者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及时通知医师病情变化。&&&   2.5 皮肤护理 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皮疹形态、出疹顺序及消退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依耳后―发际边缘―面部―躯干―四肢的顺序遍及全身,并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有脱屑、色素沉着。一般经过顺利,但融合成片呈紫黑色,临床中仅有1例,患儿高热,伴有惊厥,经合理治疗、护理痊愈出院。&&&   2.6 并发症护理 52例麻疹中20例有合并症:11例为肺炎,8例为喉、气管、支气管炎,1例高热惊厥。合并肺炎、呼吸道感染者,注意喘息、呼吸困难情况,予以雾化吸入,减轻喉头、稀释痰液。合并高热惊厥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防止误吸窒息,放置压舌板,防止舌咬伤。&&&&   3 讨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054103河北邢台矿业集团总院显德汪医院儿科
(&作者:冯兰英 张保香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如觉得本文有用,请向朋友推荐39健康网 |关于麻疹的护理 - 263医学论文网
医学论文发表_sci论文发表_sci论文翻译—263医学论文网
关于麻疹的护理
浏览: 262 views
摘要: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是否接触麻疹病人。
2、身心状况:(1)症状评估:发热、出疹顺序,是否有并发症,精神状态。(2)护理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变化,皮肤是否有感染情况。(3)心理社会状况:患者情绪变化。
3、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清抗体测定,胸片。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是否接触病人。
2、身心状况:(1)症状评估:发热、出疹顺序,是否有并发症,精神状态。(2)护理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变化,皮肤是否有情况。(3)心理社会状况:患者情绪变化。
3、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清抗体测定,胸片。
【护理措施】
1、隔离与消毒:
单纯麻疹以家庭隔离为宜。重症或有并发症时宜住院治疗,并按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第5天。有并发症者酌情延长隔离时间。麻疹病毒抵抗力弱,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定时更换体位防坠积性肺炎,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湿润,光线柔和,及时更换衣服被褥,防止受凉。
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宜消化流质或半流质,少食多餐,供给充足水分。
4、保持皮肤、眼、口、鼻清洁,勤换内衣,可用温水擦浴以利发疹或发热。保护眼睛,用生理盐水洗净眼痂,滴眼药水一日数次。保持鼻腔通畅,及时清除鼻痂,涂少许石蜡油或抗生素眼膏以润滑。高热进食少,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每日漱口数次。如有溃疡,可用口腔炎喷剂喷洒等。
5、高热护理:
如无并发症、发热不超过39度,可不必处理。如有过高热,可用小剂量退热剂,预防高热惊厥、忌用大剂量退热剂和酒精擦浴,避免体温骤降引起末梢循环障碍。
6、密切观察病情:
麻疹并发症多且重,除注意体温、脉搏、呼吸外,还应密切观察出诊情况,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如皮疹迟迟不出,顺序颠倒、突然隐退或持续高热、抽搐、呼吸困难等,提示有并发症可能,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相应处理。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更新: 您可以通过
还没有和本文相关的文章
电子邮箱: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
会员总数: 1766 位
文章总数: 2683 篇
评论总数: 78 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疹病人的护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