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美国高致病性禽流感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本站视频格式为:real格式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感染与免疫
与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1.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病毒缺乏细胞结构,主要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称核衣壳。部分病毒衣壳外还有一层由类脂及糖蛋白构成的包膜。核衣壳或核衣壳-包膜都是结构完整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病毒核心主要由核酸组成,它携带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病毒的感染、复制、遗传变异等特性。病毒衣壳蛋白及包膜蛋白与病毒的感染、致病及免疫原性有关。
①吸附与穿入;②脱壳;③生物合成;④组装与释放。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会出现一种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斑块结构,称包涵体,有诊断鉴别作用。
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失去感染性,称病毒灭活。灭活病毒的主要方法有:①高温:多数病毒一般加温60℃30分钟或100℃几秒钟可被灭活,肝炎病毒则需100℃10分钟;②酸性或碱性消毒剂;③辐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④乙醚:可灭活有包膜病毒;⑤甲醛;⑥氧化剂。病毒抵抗力特点:①对抗生素不敏感;②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①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于体内,并持续增殖,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潜伏于一定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引起临床症状;③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呈亚急性进行性发展,直至死亡。
①某些病毒可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免疫功能低下;②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后可致免疫应答功能紊乱,表现为免疫细胞识别功能下降,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甚至可发展为自身免疫病。
:①定义:干扰素是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多种功能的糖蛋白;②种类:人IFN可分为α、β和γ三种,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产生;③IFN主要的生物学活性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IFN抗病毒作用特点:间接、广谱、有种属特异性。目前干扰素已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及肿瘤的辅助治疗。
:①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法、免疫荧光法等;②病毒核酸检测,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2)人工被动免疫& 常用制剂:①抗病毒免疫血清;②人免疫球蛋白;③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7.潜伏感染& 8.慢性感染& 9.慢发病毒感染& 10.干扰素& 11.包涵体& 12.整合&
&&&&&&&& 病毒、&&&&&&&&& 病毒及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三大类。
&&&&&&&&& 、&&&&&&&&& 与遗传变异等特性。
&&&&&&&&&&& 、&&&&&&&&&&& 及免疫原性有关。
&&&&&&&&& 及&&&&&&&&&& 的作用为主。
&&&&&&& 、&&&&&&& 等。
15、病毒基本结构仅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又称为___________。
16、构成病毒包膜的类脂来源于___________,而蛋白由___________编码。
17、包膜病毒体对___________剂敏感,用其处理后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___________。
18、病毒诸多性状变异中,与致病性、疫苗制备密切相关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19、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_________。
20、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__________,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称为__________。
21、病毒基因和细胞染色体的结合称为__________,其后果可使细胞发生__________。
22、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以__________为主,同时伴有__________。
23、人干扰素按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型。
(三)单项选择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是( )
&A.核心& B.衣壳& C.包膜& D.核衣壳& E.刺突
2.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错误的是( )
&A.专性胞内寄生& B.只含有一种核酸& C.体积微小,可通过滤菌器
&D.结构简单,非细胞结构& E.可在宿主细胞外进行复制增殖
3.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 )
&A.吸附& B.脱壳& C.扩散& D.复制& E.释放
4.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 )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汉斯巨细胞
5.干扰素的本质是( )
&A.病毒抗原& B.抗病毒化学疗剂& C.是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病毒物质
&D.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产物& E.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蛋白质
6.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B.诱导干扰素产生& C.阻止病毒与易感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病毒毒素& 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7.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着斑块状结构称( )
&A.包涵体& B.空斑& C.蚀斑& D.异染颗粒& E.病毒颗粒
8.病毒抵抗力的特点是( )
&A.耐冷又耐热& B.不耐冷、不耐热& C.耐热不耐冷& D.耐冷不耐热& E.以上均不是
9.决定病毒传染性的结构是( )
&A.衣壳& B.核酸& C.包膜& D.神经氨酸酶& E.脂蛋白
10.病毒的持续感染是指( )
&A.隐性感染& B.慢性感染& C.潜伏感染& D.慢病毒感染& E.上述的BCD
11.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
&A.潜伏感染& B.慢发病毒感染& C.持续性感染& D.慢性感染& E.隐性感染
12.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
&A.病毒基因潜伏于一定组织或细胞中& B.症状多为亚急性&
&C.潜伏状态可向体外排出病毒& D.病毒很快被清除& E.预后不良,最终导致死亡
13.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措施是使用( )
&A.化学药物& B.免疫血清& C.干扰素& D.抗生素& E.减毒活疫苗主动免疫
14.病毒的灭活是指病毒在理化因素作用下失去( )
&A.免疫原性& B.感染性& C.细胞融合性& D.血凝特性& E.诱生干扰素的能力
15.关于抗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 B.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C.体液免疫发挥主要作用 &&&D.NK细胞、干扰素是重要非特异抗病毒因素
&E.中和抗体通过调理吞噬发挥抗病毒作用
16.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受染细胞诱导超敏反应& B.病毒合成的酶类溶解宿主细胞
&C.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阻碍细胞代谢 &D.细胞膜发生改变或融合
&E.病毒整合感染,引起细胞转化
17.垂直感染的正确概念是( )
&A.父亲将病原传给其子女& B.通过性接触而发生的感染
&C.人与人之间的感染方式 D.母亲通过家庭密切接触将病毒传给子女
&E.母体经胎血或产道将病毒传给胎儿
18.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机理是( )
&A.释放穿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 B.能特异识别靶细胞
&C.在补体的协助下溶解靶细胞& D.致靶细胞发生膜融合& E.以上均是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刺突&&&&& E.包膜
20、对病毒衣壳的错误叙述是:
A.由多肽构成的壳微粒组成&&& B.表面凸起称刺突&&&& 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
D.呈对称方式排列&&&& E.可抵抗核酸酶和脂溶剂
21、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范围主要取决于:
A.细胞表面的受体&&&& B.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 C.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D.病毒的衣壳&&&&& E.病毒的包膜
22、灭活下列病毒,所需温度最高的是:
A.流感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D.麻疹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
23、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
A.抗原性&&&& B.感染性& &&C.血凝特性&& D.诱生干扰素的能力&&& E.融合细胞特性
24、病毒基因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称为:
A.互补作用&& B.交叉复活& C.多重复活&&&& D.增强作用&&& E.整合作用
25、从患者体内分离病毒,采集标本时的错误做法是:
A. 在发病早期采集&& B.选取正确部位取材&&&& C.标本冷藏&& D.标本尽快送实验室
E.间隔两周再次采集,两份标本效价相差4倍有诊断意义
26、检查包涵体可以作为:
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标志之一&&&&& B.衡量病毒毒力强弱的标准
C.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D.鉴定病毒的特异性依据& E.测定病毒数量的指标
(四)多项选择题
1.机体抗病毒免疫因素主要包括( )
&A.干扰素& B.中性粒细胞& C.效应TC细胞& D.中和抗体& E.NK细胞
2.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杀死细胞& B.形成包涵体& C.细胞转化& D.细胞融合& E.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3.灭活病毒的理化因素包括( )
&A.低温冷冻& B.高温(60℃30min) &C.辐射& D.氧化剂& E.甲醛
4.病毒水平传播常见的途径有( )
&A.呼吸道 &B.产道& C.消化道& D.血液& E.皮肤
5.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包括( )
&A.抗病毒& B.抗肿瘤& & C.细胞毒性& D.细胞转化& E.免疫调节
6.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包括( )
&A.间接作用& B.广谱抗病毒& C.有种属特异性& D.无种属特异性& E.特异抗病毒作用
7.用于预防病毒感染的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有( )
&A.人免疫球蛋白& B.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C.干扰素& D. 抗毒素& E.抗病毒免疫血清
8.检测病毒抗原抗体常用的方法有( )
&A.PCR& B.核酸杂交技术& C.ELISA& D.放射免疫法& E.免疫荧光法
A.携带遗传信息&& &B.保护核酸 &&C.吸附细胞&& D.引起免疫应答&& E.病毒分类依据
10、与包膜有关的是:
A.由肽聚糖构成&&& B.来源于宿主细胞&&&& C.表面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D.病毒分类依据&&& E.出芽释放
11、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A.吸附&& B.穿入&&& C.整合&&&& D.脱壳&&& E.生物合成
12、可以灭活病毒的因素包括:
A.-70℃&&&& B.抗生素&&& &C.pH2&&& D.甲醛&&&&& E.氧化剂
13、病毒感染早期的快速诊断方法包括:
A.电镜检查标本中病毒颗粒&&& B.光学显微镜观察包涵体
C.病毒分离培养&&&& D.检测体内特异性IgG&&&& E.核酸杂交
14、目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包括:
A.干扰素&& B.叠氮脱氧胸苷&& C.抗生素&&& D.磺胺类药&&& E.中草药
(五)问答题
1.简述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周期。
2.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3.抗病毒感染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4.干扰素有哪些生物学活性?其抗病毒作用特点是什么?干扰素分几类?各类干扰素分别由哪种细胞产生?
5.试述灭活病毒的主要方法。
6.病毒感染的类型有哪些?&
14.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15.核心 衣壳& 衣壳& 16.宿主细胞& 病毒
17.脂溶& 灭活& 18.毒力变异& 抗原变异& 19.干扰现象& 20、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21.整合& 转, 化& 22.细胞免疫&&& 超敏反应(免疫损伤)&& 23.α、β、γ
15.C& 16.B& 17.E& 18.A &19、B& 20、B& 21、A& 22、B& 23、B& 24、E& 25、E& 26、A
9、BCD& 10、BCE& 11、ABDE& 12、CDE& 13、ABE& 14、ABE
①吸附与穿入;②脱壳;③生物合成;④组装与释放。
①致宿主细胞破坏、死亡;②致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或出现新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③细胞转化甚至发生恶性转化;④引起免疫病理损伤;⑤病毒直接损伤免疫系统。
①高温;②酸性或碱性消毒剂;③辐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④乙醚;⑤甲醛;⑥氧化剂
①隐性感染;②急性感染;③慢性感染;④潜伏感染;⑤慢发病毒感染。
(2)抗原变异与流行关系:①抗原漂移, 由基因组发生点突变而引起的变异,变异幅度小,每2~5年出现一个新的变异株,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②抗原转换,由于基因发生重组而引起的变异,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易引起大流行。甲型最易发生变异,故流感流行主要由甲型引起。
:①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病毒随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②流感病毒感染后,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致细胞变性、坏死和粘膜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引起一系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毒不侵入血流,但患者表现有畏寒、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和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关。
:①病毒感染后,呼吸道粘膜局部产生中和抗体SIgA对同一亚型流感病毒有抵抗;②由于流感病毒易变异,机体对新亚型无抵抗力。
2.腮腺炎病毒& 该病毒侵犯一侧或两侧腮腺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有时病毒可侵犯睾丸、卵巢、脑组织等。青春期感染者,男性易合并睾丸炎,女性易合并卵巢炎。
3.呼吸道合胞病毒& 是引起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最重要的病原体。
5.腺病毒& 为无包膜双链DNA病毒,主要引起病毒性肺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6.鼻病毒及冠状病毒& 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毒,分别占50%及10%~30%。其中新型冠状病毒即SARS冠状病毒(SARS Cornavirus,SARS Cov)可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7.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根据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分为高致病性强毒株,低致病性弱毒株和无致病性无毒株。高致病性强毒株以A/H5N1和A/H2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原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病毒的家禽,病毒经呼吸道或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感染。人感染后轻者似普通流感,儿童感染常引起严重肺炎,病死率高达50%以上。禽流感疫苗尚处于临床研究中,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1.抗原漂移& 2.抗原转变& 3.SARS& 4. 高致病性禽流感
1.流感病毒的包膜嵌着两种糖蛋白刺突,即&&&&&&&&&&&& 、&&&&&&&&&&&& 。
2.腮腺炎病毒除引起腮腺炎外,青春期男性易并发&&&&&&&& ,女性易并发&&&&&&&&& 。
3.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及&&&&&&&&&&&& 。
4.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毒是&&&&&&&&&&& 和&&&&&&&&&&& 。
5.流感病毒其RNA呈&&&&&&&& ,使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 ,导致新亚型的出现。
6.甲型流感病毒变异包括&&&&&&&&&&& 、&&&&&&&&&&&& 两种。
7.流感病毒感染后,呼吸道局部产生&&&&&&&&& ,对同一亚型有抵抗,一旦病毒发生变异,机体对&&&&&&&&&& 无抵抗力。
8.新型冠状病毒可引起&&&&&&&&&&&&&& 肺炎,其英文缩写为&&&&&&&& &。
10、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转换可引起流感的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发生_________。
11、呼吸道病毒中,可以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先天畸形的病毒是_________,可以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毒是_________。
12.禽流感病毒据致病性和毒力不同分&&&&&&&&& 、&&&&&&&&&& 及无致病性无毒株。
1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强毒株以&&&&&&&&& 、&&&&&&&&& 为代表。
禽流感病毒抵抗力&&&&&&&& ,对脂溶剂及常用消毒剂&&&&&&& 。
14.禽流感病毒主要经&&&&&&&&&& 和&&&&&&&& 传播。
(三)单项选择题
1.造成流感大流行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型别多& B.流感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C.甲型流感病毒形成了新亚型& D.流感病毒免疫原性不强& E.以上均不是
2.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是( )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多聚RNA酶& E.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3.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注射丙种球蛋白& B.注射干扰素& C.注射成人全血 &D.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E.注射恢复期病人血清
4.抗流感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粘膜局部特异性SIgA& B.细胞免疫& C.干扰素& D.血清抗-HA中和抗体
&E.血清抗-NA中和抗体
5.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小幅度变异称为( )
&A.溶原性转换& B.抗原性转换& C.抗原漂移& D.S-R变异& E.H-O变异
6.孕妇在什么时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先天风疹综合征的危险最大( )
&A.孕期20周& B.孕期最后3个月 C.孕期最后1个月& D.分娩前1周& E.胎儿出生时
7.流感病毒的核酸特点是( )
&A.为一条完整的单负链RNA& B.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C.为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D.为分节段的双正链DNA& E.单正链RNA
8.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是( )
&A.呼吸道合胞病毒& B.风疹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鼻病毒& E.冠状病毒
9.下列哪项最常引起流感流行( )
&A.甲型流感病毒& B.乙型流感病毒& C.丙型流感病毒 &D.甲型与乙型流感病毒
&E.副流感病毒
10.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11.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传染性肝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E.流行性出血热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疱疹病毒&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狂犬病毒
13、下列感染类型多为隐性感染的病毒除外:
A.甲型肝炎病毒&& &&B.疱疹病毒 &&&&&C.麻疹病毒&
D.乙型脑炎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4、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是:
A.腺病毒&&& B.呼吸道合胞病毒&&& C.鼻病毒&&& D.流感病毒&& E.腮腺炎病毒
15、风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A.婴幼儿& B.学龄前儿童&& C.青少年&& D.育龄妇女&& E.妊娠期妇女
(四)多项选择题
1.流感病毒最常发生变异的结构是( )
&A.基质蛋白& B.核蛋白 &C.血凝素& D.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酶
2.下列关于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为有包膜RNA病毒 &B.要经呼吸道传播& C.所致疾病发病率高且传播快
&D.除呼吸道局部病变外,还可导致全身症状& E.感染后免疫力不牢固,可反复感染
3.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儿童为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可( )
&A.注射血浆丙种球蛋白 &B.注射胎盘球蛋白& C.输入成人全血
&D.输入恢复期病人血清& E.接种减毒活疫苗
4.腮腺炎病毒的特性是( )
&A.有包膜. 单负链RNA病毒& B.可导致男性不育& C.对紫外线和脂溶剂敏感
&D.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E.可用减毒活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5.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并发( )
&A.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B.睾丸炎 &C.卵巢炎 &D.脑膜炎& E.流行性乙型脑炎
6.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是( )
&A风疹病毒& B.麻疹病毒& C.腺病毒& D.鼻病毒 &E.柯萨奇病毒
7.冠状病毒是下述哪些疾病的病原体( )
&A流行性感冒& B.风疹& C.普通感冒& D.麻疹 &E.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流感病毒分哪些型?引起流行的主要为哪型?为什么?
2.冠状病毒可引起哪些疾病?
& 4.鼻病毒 冠状病毒
& 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9、RNA& 分段& 10、大流行 NA& HA 变异& 11、风疹病毒& 麻疹病毒
12. 高致病性强毒株& 低致病性弱毒株& 13. A/H5N1& &A/H2N7& 14. 呼吸道 接触
1.C& 2.E& 3.D& 4.A& 5.C& 6.A& 7.B& 8.A& 9.A& 10.C& 11.D& 12.B& 13.C &14.B& 15.D
1.CD& 2.BCD& 3.AB& 4.ABCDE& 5.BCD& 6.ABCD& 7、CE
(五)问答题(要点)
1.流感病毒依据核蛋白及基质蛋白免疫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引起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因为甲型最易发生变异,且变异幅度大小直接与流行规模相关。变异包括抗原漂流及抗原转变两种,前者形成变异株引起中小流行,后者形成新亚型易引起大流行。
2.普通感冒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①无包膜小球形RNA病毒(肠道腺病毒为双链DNA);②抵抗力强,对酸(pH3)、脂溶剂、蛋白水解酶及胆汁中的胆盐耐受性强,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强,对各种氧化剂敏感;③均经粪-口途径感染,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④致病特点:以隐性感染居多,病毒感染后首先在肠道增殖,抵抗力低下者,病毒可侵入血流并播散至其他组织及神经系统,致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同型别的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毒分为Ⅰ、Ⅱ、III三型,三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仅极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轻者导致暂时性肢体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弛缓性麻痹后遗症;极个别病例可发生延髓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具有较牢固的免疫力。目前我国采用三价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免疫程序为:2月龄初种连续3次,4岁时加强1次。
①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所致临床症状多样化,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②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临床特征为严重水样腹泻,俗称”秋泻”,特异性疫苗正在研制之中。
1.肠道病毒对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强,对胃液中的&&&&&&& 、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
2.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机体,病毒主要损害&&&&&& 细胞,引起肢体&&&&&&& 。
3.对脊髓灰质炎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 疫苗,初次接种的年龄为&&&&&&& 。
4.肠道病毒均经&&&&&&&&& 途径感染,易引起流行甚至&&&&&&&&& 流行。
6、轮状病毒是__________的主要病原。
7、脊髓灰质炎病后免疫力__________,其免疫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 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流行最重要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小儿麻痹症的感染方式是( )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粪口途径& C.经呼吸道& D.经输血、注射 &E.经皮肤接触
2.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风疹病毒& E.埃可病毒
3.引起婴幼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
&A.大肠埃希菌& B.轮状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 D.志贺菌& E.呼肠病毒
4.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
&A.胃酸& B.胆盐& C.75%乙醇& D.氧化剂& E.以上均敏感
5.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多数表现为
&A.隐性感染& B.慢性感染& C.轻症感染& D.迁延型感染& E.麻痹型感染
6.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者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
&A.尿& B.泪液、唾液& C.呼吸道分泌液& D.粪便& E.血液
7.下列哪些病毒不经胃肠道传播( )
&A.轮状病毒& B.埃可病毒& C.柯萨基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流感病毒
8.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与免疫特点错误的是( )
&A.传染源为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B.感染后免疫力短暂& C.极重者可死于延髓麻痹
&D.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E.重者可留下肢体驰缓性麻痹后遗症
9.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途径为( )
&A.皮内注射 &B.皮下注射& C.口服& D. 肌注& E.鼻腔吸入
10.我国目前特异预防脊髓灰质炎采用( )
A.三价灭活疫苗& B.三价减毒活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基因工程疫苗 E.丙种球蛋白
11.下列关于轮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体呈车轮状& B.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病原体
&C.病愈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D.双链RNA病毒& E.所致疾病俗称为“秋泻”
1.下列哪些属于肠道病毒( )
&A. 呼肠病毒& B.杯状病毒& C.星状病毒& D.埃可病毒 &E.柯萨基病毒
2.下列关于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型别多& B.临床表现多样化& C.同一型病毒可引起几种不同的临床疾病
&D.不同型别的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 E.隐性感染多见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可引起( )
&A.手足口病 &B.心包炎& C.无菌性脑膜炎& D.流行性眼病& E.婴幼儿腹泻
4.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无包膜RNA病毒& B.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强,在污水及粪便中存活数月
&C.分为三个血清型& D.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免疫力持久
&E.主要侵犯外周神经致肢体驰缓性麻痹
5.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包括( )
&A.无包膜& B.耐酸& C.耐氧化剂& D.临床症状多样化
&E.不同型别的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
6、肠道病毒可以引起的疾病包括:
A.普通感冒&& B.肌肉疼痛、麻痹&&& C.心肌炎&& D.肺炎&&&& E.脑炎
7、预防肠道病毒感染的措施有:
A.粪便用酸消毒&& B.隔离患者&& C.接种疫苗&& D.饮用水用氯消毒&&& E.口服抗生素
8、可从粪便排出的病毒有:
A.甲型肝炎病毒&&& B.腺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胃酸 胆盐& 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弛缓性麻痹& 三价减毒活疫苗& 2月龄
4.粪口& 暴发& 5、无&& 不敏感(抵抗) 6、婴幼儿腹泻
7.持久&& 肠粘膜局部SIgA&& 血清中和抗体(IgG, IgM, IgA) 8. 诺瓦克病毒
1.B& 2.E& 3.B& 4.D& 5.A& 6.D& 7.E& 8.B& 9.C& 10.B& 11.C
1.BCDE& 2.ABCDE& 3.ABCDE& 4.ABCD& 5.ABDE& 6、ABC& 7、CD& 8、ACDE
(四)问答题 (要点)
为①无包膜RNA病毒;②抵抗力强,对酸(pH3)、脂溶剂、蛋白水解酶及胆汁耐受性强,在自界然生存能力强; ③均经粪口途径感染,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④以隐性感染居多;⑤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同型别的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
2.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仅极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轻者导致暂时性肢体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弛缓性麻痹后遗症;极个别病例可发生延髓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具有较牢固的免疫力。
①为无包膜RNA病毒。抵抗力较肠道病毒强,耐热(60℃ 1h)耐酸(pH3),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强,一旦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②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性最强时间为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③HAV侵入人体后,先在唾液腺中增殖,最后定位于肝细胞内进行大量增殖,引起肝细胞不同程度损害;④多数呈隐性感染,显性感染者表现为急性黄疸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⑤检测抗-HAVIgM作为现症感染的重要指征,而抗-HAVIgG阳性表示既往感染。预防措施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注射丙球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①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上述三种颗粒表面,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抗-HBs,能防御HBV感染。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是附加在HBsAg前的抗原决定基,能帮助HBV入侵肝细胞;②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衣壳上,在血中难以检出。能刺激机体产生非中和抗体抗-HBc,不能防御HBV感染;③e抗原(HBeAg)是HBV在复制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抗原。它仅出现于HBsAg阳性者的血清中,且与病毒及DNA多聚酶在血中消长相符。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e,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
:①受染肝细胞膜上存在的HBV抗原,诱发机体产生效应Tc细胞造成肝细胞的损伤;②HBsAg与抗-HBs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肝内外血管壁导致Ⅲ型超敏反应;③受损的肝细胞膜暴露出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引起自身免疫;④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故易使感染迁延不愈。此外,HBV可发生抗原变异而导致免疫逃避,从而使病变加重或转为慢性;⑤慢性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研究表明,HBV可能是致癌的启动因子。
:①抗-HBs具中和游离病毒,有一定保护作用;②效应Tc细胞对受染肝细胞的杀伤有利清除胞内病毒,是机体抗HBV的重要免疫因素。
:①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是HBV现实感染的重要指标;②HBeAg阳性或preS1.preS2阳性提示HBV正大量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①抗-HBs阳性显示患者已恢复或痊愈或接种过疫苗;②抗-HBcIgM阳性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并表明HBV正大量复制。抗-HBcIgG见于慢性感染、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③抗-HBe阳性预示HBV复制停止。
:①用于HBV感染的特异性诊断;②判断乙肝转归与预后;③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判断;④筛选供血员;⑤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①联合感染,即HDV和HBV同时感染,表现急性肝炎预后良好;②重叠感染,即在感染HBV的基础上感染HDV,可使原乙肝症状加重或诱发重症肝炎。
(四)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
&&&& ,加热100℃&&& 分钟可使病毒失去传染性。
&&&& ,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
&&& 和&&& 。
8.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 &&&&&&&&&、&&&&&&&&&&&&& 等途径传播。
10、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或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HBV感染者的血清用电镜观察可见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
13、HBV表面的大分子蛋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三)单项选择题
1.对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HBeAg阳性表明血清具有传染性& B.HBeAg阳性必伴有HBsAg阳性
&C.抗-HBs出现表明机体对HBV有免疫力& D.抗HBc-IgM阳性表明HBV感染早期
&E.HBsAg持续阳性表示肝脏有慢性损害,预后不良
2.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 )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3.属于中和抗体,能保护机体免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抗体是( )
&A.抗-HBe& B.抗-HBcIgM& C.抗-HBs& D.抗-HBcIgG& E.以上均是
4.提示HBV在体内处于复制状态的抗体是( )
&A.抗-HBe& B.抗-HBcIgM& C.抗-HBs& D.抗-HBcIgG& E.抗-Pre
&高压蒸气灭菌法& B.70%乙醇处理10min& C.0.5%过氧乙酸处理10min
&次氯酸钠处理10min& E.100℃处理10min
7.关于HBc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衣壳上& B.不易在血清中检测到& C.免疫原性强
D.可表达在肝细胞表面,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的机制之一& E.相应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8.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
&A.粪口途径& B.血源传播& C. 垂直传播& D.接触传播& E.呼吸道传播
9.下列哪种情况不出现HBsAg检测阳性( )
&A.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 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C.HBV无症状携带者& D.HBeAg阳性者& E.抗HBs阳性者
10.关于肝炎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多种临床类型& B.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输血制品传播
&C.甲型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 D.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可发生爆发流行
&E.丁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且必须在HBV辅助下才能复制
11.对母亲HBeAg阳性的新生儿,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 )
&A.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 B.接种乙肝疫苗& C.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D.接种乙肝疫苗和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以上均可
12.作为判断HBV现实感染的重要指标是( )
&A.HBsAg& B.抗-HBs& C.抗-HBe& D.抗-HBc& E.以上均是
13.甲型肝炎病毒特点正确的是( )
&A.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B.对酸、热、脂溶剂敏感& C.多为隐性感染
&D.引起的甲型肝炎易转为慢性肝炎& E.特异性预防措施是口服减毒活疫苗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下述病毒中,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A.HAV&&& B.HBV&&&& C.HDV&&& D.EBV&&& E.ECHO病毒
16、Dane颗粒是
A.甲型肝炎病毒体&& B.乙型肝炎病毒体&&& C.流感病毒体&&& D.EB病毒体&&
E.脊髓灰质炎病毒体
17、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
A.管形颗粒&&& B.小球形颗粒&&& C.Dane颗粒&&&& D.HbeAg&&&& E.HbcAg
18、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19、关于抗HBc-IgM,正确的叙述是: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为早期诊断HBV感染的依据之一
C.有抗HBV再感染的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20、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粪-口途径& B.日常生活接触& C.血液、性接触和母婴接触& D.呼吸道& E.以上均是
21、对乙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
A.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B.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
C.人受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D.转为慢性及反复迁延的多见&& E.有些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22、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BV的是:
A.煮沸100℃,30min&&& B.高压蒸汽100℃,20min&&& C.0.5%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
D.70%乙醇浸泡,30-60min&&& E.5%次氯酸钠,60-120min
23、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HAV的是:
A.乙醚&& B.加热60℃,1h&&& C.pH3&& D.氯仿&& E.加热100℃,5min
24、HC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 B.日常生活接触&& &C.血液和血制品&&& D.性接触&&&& E.母婴传播
25、HEV与HAV的不同点是:
A.粪-口途径传播&& B.隐性感染多&& C.一般不转为慢性&&
D.潜伏期末至急性期初,粪便排毒最多&& E.患者多为成人,病死率高
26、孕妇感染后死亡率高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27、目前对HEV的预防措施主要是:
A.丙种球蛋白注射&&& &B.灭活疫苗接种&&& C.减毒活疫苗接种&
D.加强血制品的检测&& E.保护水源,切断传播途径
(四)多项选择题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起的临床类型有( )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 C.重症肝炎& D.无症状带病毒& E.隐性感染
2.关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在于HBV的外衣壳上 &B.存在于HBV的内衣壳上& C.是人体感染HBV的重要标志
&D.不存在于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上& E.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对HBV有中和作用
3.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
&A.HBsAg& B.抗-HBs& C.HBeAg& D. 抗-HBe &E.抗-HBcIgM
4.下列哪些指标,提示HBV正大量复制( )
&A.HBcAg& B.HBsAg& C.HBeAg& D.抗-HBcIgM &E.抗-HBs
&垂直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性接触传播& D.家庭密切接触传播& E.血源传播
&效应Tc细胞对受染肝细胞的杀伤& B.免疫复合物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使感染迁延不愈
&病毒基因整合引起细胞转化& E.病毒增殖直接损害肝细胞
&无症状携带者& 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
&&E.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A.是缺陷病毒,与HCV伴随存在&&&& B.包膜由HDAg构成&&&
C.乙肝疫苗可以预防HDV感染&&& D.主要通过输血感染
E.高滴度抗HD-IgG阳性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指标
10、通过血液传播引起肝炎的病毒是
A.CMV&&& B.HBV&&& C.HCV&&& D.HDV&&& E.HIV
11、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五)问答题
3.乙型肝炎病毒&
6.抗-HAVIgM &&
9、HAV& HBV& 10、HAV HEV& 11、HBV HCV HDV&
12、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Dane颗粒
24、C 25、E& 26、E& 27、E
(四)多项选择题
&10、ABCD&& 11、AE
(五)问答题(要点)
1.①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②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2.(1)HBV抗原检测:①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②HBeAg阳性或preS1,preS2阳性提示HBV正大量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2)HBV抗体检测:①抗-HBs阳性显示患者已恢复或痊愈或接种过疫苗;②抗-HBcIgM阳性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抗-HBcIgG见于慢性感染、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并表明HBV正大量复制;③抗-HBe阳性预示HBV复制停止。
:①用于HBV感染的特异性诊断;②判断乙肝转归与预后;③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判断;④筛选供血员;⑤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①对高危人群如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HBsAg阳性者的配偶,接种乙肝疫苗;②加强血源筛查和管理,③避免医源性感染;④实行婚前检查及人群普查并进行随访等。
逆转录病毒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HIV及HTLV。
1.主要生物学性状& ①呈球型,有包膜,其核心含有双正链RNA及逆转录酶;②包膜上嵌有两种病毒特异糖蛋白:gp120及gp41,其中gp120能与多种细胞膜上的CD4分子结合,介导HIV吸附、穿入易感细胞;③HIV分为HIV-1及HIV-2两型.
&&①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及艾滋病人均是本病的传染源;②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源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③感染特点:a.HIV选择性侵犯CD4+ T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原发感染后,HIV依靠逆转录酶复制的双链DNA整合到细胞染色体,呈潜伏状态,即进入为期3~5年的无症状潜伏期;c.当受某些因素激活,病毒开始复制,引起以CD4+T细胞缺陷为主的严重免疫缺陷,即进入艾滋病期,临床表现为致死性机会感染和肿瘤;④免疫特点:抗gp120抗体为中和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效应Tc细胞对HIV感染的靶细胞有杀伤作用,但两者均不能彻底清除细胞内潜伏的HIV。
:①AIDS治疗尚无特效药;②预防尚缺安全有效的疫苗,主要以开展宣传教育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 及&&&&&&& &&。
&&&&&&&&&&& 及&&&&&&&&&& 两型。
&&&&&&&&&&&&& 、&&&&&&&&& 及垂直传播。
&&&&&&&&&&& ,易感细胞上的相应受体是&&&&&&&&& 。
5.HIV的传染源是&&&&&&&&&&&& 和&&&&&&&&&&& 。
7、感染HIV的高危人群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8、反转录病毒是_________包膜病毒,核心含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检查HIV感染的初筛方法是_________,确证方法是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对HIV致病机理叙述错误的是( )
&A.HIV影响受染细胞的生物合成& B.释放过程致细胞膜损伤
&C.受染细胞表面gp120和邻近细胞发生膜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致细胞死亡
&D.通过VI型超敏反应损伤CD4+细胞& E.CD4+T细胞是HIV唯一的靶细胞
2.下列哪项不是HIV的传播途径( )
&A.输血和输血制品& B.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C.吸毒者共用污染HIV的注射器
&D.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 E.母婴垂直传播
3.艾滋病的传染源是( )
&A.性乱人群& B.患 AIDS的病人与HIV携带者& C.静脉毒瘾者
&D.同性恋者& E.HIV实验室工作人员
4.与HIV的感染特点不符的是( )
&A.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 B.潜伏期长,3~5年& C.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
&D.易发生各种肿瘤& E.常因外源性感染而致死
5.HIV的核酸型是( )
&A.单正链RNA& B.双正链RNA& C.单正链DNA& D.双正链DNA& E.单正链DNA
6.HIV的结构蛋白中与易感细胞上CD4分子结合的是( )
&A.gP120& B.gP41& C.P24& D.P7&& E.P17&
7.关于HIV免疫特点正确的是( )
A.无免疫应答& B.可产生细胞免疫清除病毒& C.产生的抗-gP120,能清除病毒
D.可产生中和抗体但不能清除细胞内HIV& E.可产生效应Tc细胞彻底清除细胞内HIV
8.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 )
&A.血液& B.精液& C.阴道分泌液& D.粪便& E.A+B+C
9.关于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逆转录病毒& B.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输血、注射及性接触
&C.为T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 D.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E.A+B+C
10.下列关于HIV抵抗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20℃~22℃下可保存活力7天& B.对75%乙醇敏感& C.对紫外线及电离辐射敏感
&D.高压蒸气灭菌法可灭活病毒& E.0.1%漂白粉、0.3%H2O2处理5min对病毒灭活作用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EB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人乳头瘤病毒& E.乙型肝炎病毒
12、对反转录病毒性状的错误叙述是:
A.病毒形态呈圆形,有包膜&&& B.基因组是正链RNA&&& C.含有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D.复制时通过DNA中间体&& E.病毒的DNA可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
13、慢病毒感染的特点不包括:
A.潜伏期长&& B.病程为缓慢进行性&& C.一旦出现症状,则表现进行性亚急性
D.预后多为死亡&&& E.病毒潜伏在细胞内,遇机体抵抗力降低则反复出现症状
14、对HIV的错误叙述是:
A.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B.HIV基因可长期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
C.感染其它病毒可使HIV基因活化而转为显性感染
D.GP120的配体是CD4&& E.GP120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15、与HIV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A.感染HIV后机体较快进入AIDS期&&&&&&& B.随病程进展,P24抗体量逐渐升高
C.细胞免疫反应早期可以彻底清除病毒&&&& D.GP120易变异使疫苗制备困难
E.GP41吸附细胞表面CD4
16、HIV引起AIDS的感染类型属于:
A.隐性感染&&& B.隐伏感染&&& C.慢性感染&&&& D.急性感染&&& E.慢病毒感染
17、临床筛查HIV感染常用:
A. CD4细胞培养分离HIV&&&& B.PCR测定HIV核酸&&& C.ELISA测定P24抗原&&
D.ELISA测HIV抗体&&& E. 免疫印迹试验测HIV抗体
18、用于确证HIV感染的实验方法是:
A.ELISA& B. 免疫印迹试验 C.免疫荧光检查法& D.放射免疫测定法& &E.火箭电泳法
(四)多项选择题
1. HIV可侵犯人体多种细胞,包括( )
&A.单核吞噬细胞& B.B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CD4+T细胞& E.CD8+T细胞
2.AIDS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损,最终死于( )
&A.恶性肿瘤& B.机会感染& C.自身免疫病& D.肝功能不全& E.超敏反应病
3.预防HIV感染的综合措施包括( )
&A.建立HIV监测机构& B.杜绝吸毒.性滥交& C.阻断母婴传播
&D.加强检疫& E.加强血制品管理,防止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4.下列哪些是属HIV感染高危人群( )
&A.经常输血制品者& B.性乱人群& C.同性恋者& D.静脉毒瘾者& E.HIV实验室工作人员
A.单股负链RNA&&& B.反转录酶&&& C.P24蛋白衣壳&& D.P17蛋白内膜&& E.包膜
6、HIV的感染途径包括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传播&& D.性接触&&& E.母婴传播
7、HIV的致病机制包括:
A.直接杀伤CD4细胞&&&& B.形成包涵体损伤细胞&&& C.引起细胞融合而损伤细胞
D.细胞表达病毒抗原而遭到免疫攻击&&& E.病毒基因整合引起持续感染
8、HIV感染的临床特点有:
A.潜伏期长&&& &B.多为隐性感染&& C.严重的免疫系统损伤&&&
D.并发各种类型机会感染和肿瘤&&& E.病毒可侵犯皮肤和神经等多个部位
(五)问答题
I& HIV-II& 3.血源传播& 性传播& 4.gp120& CD4分子
&& 6、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7.男性同性恋和性乱者& 静脉药瘾者&& 血友病患者
8.有& 两条正链RNA& 逆转录酶&& 核蛋白9.ELISA查HIV抗体&& 免疫印迹试验
1.E& &2.D& &3.B& &4.E &&5.B& &6.A& &7.D &&8.E &&9.E& &10.C& 11、A&
12、C& 13、E& 14、A& 15、D& 16、E& 17、D& 18、B&
1.ACD& 2.AB& 3.ABCDE& 4.ABCDE& 5、BCDE& 6、CDE B 7、ACDE& 8、ACDE
(五)问答题(要点)
①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经血源、性接触及垂直传播三条途径传染;②感染后潜伏期长3~5年;③主要侵犯CD4+细胞,破坏机体免疫功能;④病人最终死于机会感染或恶性肿瘤;⑤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效应Tc细胞对HIV感染的靶细胞有杀伤作用,但两者均不能彻底清除细胞内潜伏的HIV。
①传染源: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主要是家禽和家畜,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②传播媒介与途径:人体是由于被带有乙脑病毒的伊蚊或库蚊叮吸而感染;③致病机制:病毒首先在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增殖,经两次病毒血症后,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内增殖,造成脑实质及脑膜病变。多数呈隐性感染;④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①携带病毒的鼠类为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②传播方式:病毒随动物排泄物污染环境,人经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方式被感染;③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本病毒主要侵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细胞等。主要与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引起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症状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及以呼吸窘迫、呼吸衰竭为特征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 和&&&&&& ,其中幼猪最重要。
&&&&&&&&& 和&&&&&&&&&& 。
&&&&&&& 、&&&&&&&& 及消化道等方式感染人体的。
5、预防乙型脑炎的措施包括_________,特异性预防需接种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
&A.乙型脑炎病毒& B.脑膜炎奈瑟菌& C.汉坦病毒& D.登革热病毒& E.以上均是
2.汉坦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是( )
&A.伊蚊及库蚊& B.蜱& C.虱& D.蚤& E.鼠类动物
&汉坦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登革热病毒& D.埃博拉病毒& E.森林脑炎病毒
&为有包膜RNA病毒& B.传染源主要是伊蚊及库蚊 &多为隐性感染
&D.感染后获持久的免疫力& E.流行季节是夏季
&注射丙种球蛋白& B.防蚊灭蚊& C.接种疫苗& D.注射干扰素& E.隔离病人
&蚤& B.鼠& C.蜱& D.蚊& E.虱
A.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乙型脑炎病毒
D.森林脑炎病毒&&& E.狂犬病毒
8、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错误叙述是:
A.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B.主要传播媒介是按蚊
C.测定体内特异性IgM是主要诊断方法&& D.病后免疫力持久&&&
E.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9、蚊子在乙脑流行环节中的作用是:
A.传染源&&& B.中间宿主&& C.贮存宿主&& D.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E.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10、登革热传播媒介是:
A. 蝇&&& B.蚊&&& C.蜱&&& D.鼠&&& E.蚤
(三)多项选择题
&A.蚊叮咬& B.蜱叮咬& C.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 &D.食入含病毒的水及食品
&E.皮肤粘膜接触感染鼠的排泄物
2.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临床表现( )
&A. 发热& B.出血& C.神经症状& D.肾功能障碍& E.呼吸衰竭
&发热& B.肌肉关节酸痛& C.淋巴结肿大& D.出血& E.休克
A.属于小RNA病毒科&&&& B.有包膜和血凝素&&& C.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
D.蚊、蜱等为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E.所致疾病多较严重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措施包括:
A.婴儿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B. 幼猪接种乙脑疫苗&&&
C.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易感者接种疫苗&& D.防鼠灭鼠&&&& E.防蚊灭蚊
7、汉坦病毒的特点有:
A.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 B.病毒基因分节段&& C.核酸型为双股DNA&
D.传染源是患者&& E.感染后病情严重,隐性感染少见
8、由蚊传播的病毒有: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森林脑炎病毒&&& C.登革病毒&&
&&&&& D.新疆出血热病毒&&&&&&& E.汉坦病毒
(四)问答题
1.家禽 家畜 2.库蚊 伊蚊& 3.接触& 呼吸道 4.有 敏感敏感& 5.防蚊灭蚊 灭活疫苗
1.A& 2.E& 3.A& 4.B& 5.C& 6.C& 7、C& 8、B& 9、D& 10、B
1.CDE& 2.ABD& 3.ABCDE& 4.AD& 5、ABDE& 6、ABCE& 7、AE& AC
①传染源主要是家禽和家畜,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②通过伊蚊或库蚊叮吸而感染;③致病机制:病毒经两次病毒血症后,突破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内增殖,造成脑实质及脑膜病变。大多数呈隐性感染;④病后或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①球形,有包膜DNA病毒;②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形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③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④可经垂直感染引起胎儿畸形;⑤病毒基因可插入宿主细胞的DNA中,致细胞转化;⑥原发感染多呈隐性感染(水痘除外)。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经呼吸道感染,原发感染表现为水痘,再发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潜伏部位为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
3.巨细胞病毒(CMV)& 经垂直感染后,致胎儿先天畸形及新生儿巨细胞包涵体病,后天感染可致单核细胞增多症及肝炎。
4.EB病毒(EBV)& 主要经唾液传播,青春期发生的原发感染主要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毒与鼻咽癌及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又称Burkitt淋巴瘤)关系密切。
&&&&&&& 和&&&&&&&& 两个血清型。
&&&&&&&&& 及新生儿&&&&&&&& 病。
&&&&&&&&&& ,HSV-2主要引起&&&&&&&&&& 。
&&&&&&&&& 和&&&&&&&&& 等。
5.HSV-1主要潜伏的部位是&&&&&&&&&&&&&& 与&&&&&&&&&&&&&&&& 。
7、疱疹病毒中最常引起胎儿先天感染的是_________病毒;与鼻咽癌有关的是_________病毒。
8、通过垂直传播引起胎儿畸形的最常见病毒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9、疱疹病毒感染类型多样,可表现为_________感染、_________感染、_________感染和_________感染。
10、疱疹病毒的核酸类型是_________,衣壳呈_________,_________包膜。
11、与宫颈癌关系密切的病毒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2、带状疱疹只发生于幼年得过_________的成人,发病主要原因是_________下降。
13、EBV的传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方式,也可通过_________途径感染。
(二)单项选择题
A.HSV&& B.VZV&& C.CMV&& D.HBV&& E.EBV
10、对疱疹病毒的错误叙述是:
A.均为双股DNA有包膜病毒&&& B.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C.免疫力低下者在原发感染后形成潜伏感染&&&&& D.婴幼儿感染多为隐性感染
E.病毒基因与宿主基因的整合与致癌有密切关系
11、下列病毒中可以引起潜伏感染的是:
A.麻疹病毒&&& B.疱疹病毒&&& C.风疹病毒&&& D.乙型脑炎病毒&&& E.乙型肝炎病毒
12、带状疱疹的病原是:
A.HSV-1&&& B.HHV-6&&& C.CMV&&& D.HSV-2&&&& E.VZV
13、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疾病不包括:
A.肝炎& &B.先天畸形&& C.间质性肺炎&& D.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E.口唇疱疹
14、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疱疹病毒有:
A.EBV、HSV&&& B.CMV、EBV&&& C.VZV、HSV&& D.HSV、CMV&& E.VZV、EBV
15、HSV-1的原发感染多引起:
A.成人生殖器疱疹&&&& B.儿童口唇疱疹&&& C.6个月以上婴幼儿隐性感染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疱疹性脑炎
16、EB病毒的潜伏部位是: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骶神经节&& E.三叉神经节
(三)多项选择题
A.多途径感染 &B.原发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C.巨细胞病毒的原发感染以显性感染为主&
D.中和抗体可抑抗再感染并阻止病毒复发& E.细胞免疫可彻底清除隐藏在细胞内的病毒
7、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类型有:
A.显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整合感染&& D.潜伏感染&&& E.先天感染
8、巨细胞病毒的潜伏部位有:
A.乳腺&&& B.肾脏&&& C.涎腺&& D.白细胞&&& E.红细胞
9、单纯疱疹病毒的潜伏部位有:
A.大脑海马回&& B.骶神经节&& C.三叉神经节&& D.脊髓后根神经节&& E.B细胞
(四)问答题
6.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7.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8.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9.显性 &潜伏 整合 先天性
10.双股DNA& 有& 11.HSV2 CMV HPV& 12.水痘 机体免疫力& 13.密切接触 输血
1.D& 2.C& 3.A& 4.A& 5.B& 6.C& 7.B& 8.C& 9、D& 10、C& 11、B& 12、E
13、E& 14、D& 15、C& 16、B
1.ABCE& 2.BCE& 3.ABC& 4.ABD& 5.ABCDE& 6、AB& 7、ABCDE& 8、ABCD& 9、BC
①球形有包膜的DNA病毒,②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形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③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④可经垂直感染引起胎儿畸形;⑤可发生整合感染致细胞转化;⑥原发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3.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原发感染表现为水痘,再发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②巨细胞病毒(CMV):经垂直感染后,致胎儿先天畸形及新生儿巨细胞包涵体病,后天感染可致单核细胞增多症及肝炎;③EB病毒(EBV):青春期发生的原发感染主要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毒与鼻咽癌及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有关.
1.主要生物学特性& 呈子弹状,为有包膜RNA病毒,嗜神经细胞,并可在细胞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有诊断价值。本病毒抵抗力弱,对热(60℃30)及脂溶剂敏感。&&&&&
2.致病特点& 传染源为病犬或带病毒其他动物,唾液中含大量病毒;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潜伏期1~3个月,感染病毒先在局部增殖,后沿神经纤维上行至中枢神经细胞内增殖致神经细胞病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强,最终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3.预防要点 人被犬咬伤后及时清创并尽早接种疫苗,严重者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人乳头瘤病毒(HPV)为无包膜DNA病毒,是尖锐性湿疣及多种良性疣的病原体,并能诱发恶性肿瘤,尤其与宫颈癌及皮肤癌关系密切。该病毒主要经接触传播,对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有高度亲嗜性。
朊粒(prion)是一种生物学地位尚未确定的蛋白质传染因子,不含核酸,人主要因食入感染朊粒的动物肉类而感染,主要引起人和动物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防治措施。
1.内基小体 &2.朊粒& 3.HPV
1.狂犬病病毒经&&&&& 上行至中枢神经细胞增殖,并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 。
2.人乳头瘤病毒是&&&&&&&&& 和&&&&&&&&&& 的病原体。
3.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经& &&&传播,因其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 &和粘膜细胞。
4.朊粒为一种传染性蛋白粒子,缺乏&&&&&& ,主要引起人和动物致死性&&&&&&&&& 疾病。
5、从人和自然感染的动物中分离的狂犬病毒株称为_________,用于研制疫苗的狂犬病毒株是_________。
6、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7、感染狂犬病病毒动物在发病前_________天可经_________排毒。
8、诊断狂犬病可取脑组织检查_________。
1.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
&A.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B.清创+抗生素
&C.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D.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接种疫苗
2.狂犬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
&A.儿童& B.犬& C.被犬咬伤者& D.B+ C& E.A+B+C
3.下列哪些疾病是由HPV感染而引起的( )
&A.尖锐湿疣& B.扁平疣& C.寻常疣& D.A+B& E.A+B+C
4.与致癌有关的病毒有( )
&A.HBV& B.EBV &C.HSV& D.HPV& E.以上都是
5.下列哪种病毒可通过神经传播( )
&A.狂犬病毒& B.HPV& C.EB病毒& D.HSV& E.CMV
6.狂犬病毒对下列哪种组织具有亲嗜性( )
&A.皮肤粘膜& B.神经细胞& C.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肾上腺
7.关于狂犬病毒,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传染源是患病动物& B.狂犬咬伤后发病率达100%& C.发病后死亡率几达100%
&D.抵抗力不强,对热及脂溶剂敏感& E.可接种狂犬疫苗进行预防
A.狂犬病毒包涵体&& B.麻疹病毒包涵体&& C.腺病毒包涵体&&
D.疱疹病毒包涵体&& E.衣原体包涵体
9、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恐水症”的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狂犬病毒&&& C.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D.登革病毒&&&& E.黄热病毒
10、下列哪项不含有核酸:
&&&& A、HDV&&& B、朊粒&&& C、核衣壳&&&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四)多项选择题
1.狂犬病病死率极高,其死因可能是( )
&A.伤口化脓引起脓毒血症 &B.中毒性休克& C.呼吸衰竭 &D.循环衰竭& E.昏迷
2.尖锐湿疣的传播途径有( )
&A.间接接触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消化道传播 &E.垂直传播
3.狂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
&A.恐水症& B.神经兴奋性增高& C.呼吸衰竭& D.循环衰竭& E.神经兴奋性降低
4.狂犬病病毒是( )
&A.单负链RNA病毒& B.具有包膜 &C.嗜神经病毒
&D.能形成嗜碱性包涵体,具诊断价值 &E.能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5.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措施有( )
&A.在人群中接种狂犬疫苗& B.对被犬咬伤者使用抗病毒药& C.捕杀野犬、病犬
&D.加强对犬的管理& E.被犬咬伤者及时清创并接种疫苗,严重者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
6.关于朊粒,正确的是( )
&A.为一种缺陷病毒 &B.为一种传染性蛋白因子& C.缺乏核酸
&D.为疯牛病病原体& E.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A.麻疹病毒& &B.乙型脑炎病毒& &C.狂犬病毒&& D. 朊粒&& E.单纯疱疹病毒
8、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包括:
A.呈弹状&&& B. 有包膜病毒 &&&C.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肥皂水亦可将其灭活
D.可在感染细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E. 仅一个血清型
9、狂犬病毒的致病特点是:
A.只有带毒的犬是传染源&&& B.经带病毒的犬咬伤后感染&&
C.病毒在伤口局部肌纤维细胞内增殖 &D.病毒沿伤口局部神经突触向中枢神经扩散
E.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麻痹
10、被狂犬等动物咬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A.捕获动物注射犬用疫苗&&& B.用20%肥皂水反复洗刷伤口&& C.碘酒及70%乙醇涂抹
D.尽早接种灭活疫苗&& &&&&&E.伤口局部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
(五)问答题
1.简述狂犬病病毒的致病特点。
2.被犬咬伤后应如何处理?
&& 5、街(野)毒株&&& 固定毒株
6.犬&&& 猫&&& 7、 5& 唾液&& 8.内基小体
& 8、A& 9、B& 10、B
& 7、ABCDE& 9、BCD& 10、ABCDE
(五)问答题(要点)
1.①传染源,为病犬或带病毒其他动物,唾液中含大量病毒;②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动物咬伤;③潜伏期长,1~3个月;④侵犯部位,病毒沿神经纤维上行至中枢神经细胞内增殖致神经细胞病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强,最终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极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致病性禽流感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