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性头痛有两三年了,精神不振方面的问题。 这是2016年2月5号照的ct影像学所见 以topogram为定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影像学表现
作者:康建武,魏 罡△,韩振杰&&&&作者单位:719315 陕西榆林,榆林市大柳塔神东矿区医院放射科(△通讯作者)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早期无症状肺癌20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早期肺癌X线为斑片状、小结节状。CT表现为斑片状、小结节状、轻度分叶状肿块,小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大多直径在1.5~2 cm。无纵隔淋巴及肺门转移,且临床症状不明显。结论 熟悉并掌握上述征象是提高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影像学表现
&&& X-ray and CT manifestation to display early small peripheral lung cancer
&&& KANG Jian-wu,WEI Gang,HAN Zhen-Jie.Department of Radiology,Daliuta Mine Area Hospital of Yulin,Yulin 719315,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knowledge of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of X-ray and CT in peripheral small lung cancer.Methods To collect twenty cases with no symptom in early time diagnosed by clinic and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ir imaging features.Results X-ray appeared patch,small node.CT appeared patch,small node,light lobulation,peripheral vessel convergence,pleural indentation sign.Most of the diameter was 1.5 to 2 cm,With no mediastinum and pulmonary hilar lymph nodes diversion.Furthermore the clinical symptom was not obviously.Conclusion To be familiar and handling the sign mentioned above is the key to boost the diagnosis of small peripheral lung cancer.
&&& [Key words] peimaging manifestation
&&& 肺癌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日益严重,肺癌的上升幅度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可使患者存活率提高80%,因此肺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X线、CT)检查,尽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十分普及,但对周围型小肺癌要取得病理学资料仍然不易,故影像学达到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1,2]。所以,必须了解小肺癌的特殊表现以及临床症状。故笔者收集20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早期肺癌的影像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早期肺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理来源 收集近年来资料完整的周围型小肺癌(早期)20例,其中低分化腺癌16例,占所有肺癌的83%;鳞癌4例,占本组肺癌的20%。男18例,女2例。年龄41~82岁,平均58.9岁。诊断标准CR及透视发现肺内小斑片状阴影,伴或不伴有肿块形成,均行CT检查,手术或活检穿刺病理证实。
&&& 1.2 透视CR及CT、HRCT检查 采用万东800 mA X线机透视及CR发现病变,行CT 7.5 mm扫描,对感兴趣的区域行2.5 mm HRCT扫描。扫描条件120 kV、160 mAs,1~2 s扫描,肺窗宽2500 HU,窗位-450 HU;纵隔窗宽500 HU,窗位+20 HU。
&&& 2 结果
&&& 20例中,3例患者因有干咳并胸背痛就诊发现。17例为体检发现病变,均为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者,追溯过去X线胸片,其中2例3年前已有病灶出现,当时误诊为结核。6例1年前已有病灶出现,因病灶太小、阴影密度低且与其他正常组织重叠而未引起注意。
&&& 2.1 部位 右肺14例,其中上叶7例,下叶6例,中叶1例。左肺6例,其中左肺上叶4例,中上叶1例,下叶1例。
&&& 2.2 X线、CT基本征象(图1~13) 本组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X线平片的特征为:胸片能显示1 cm以内的病灶,若2 cm时常表现为结节状、球形病灶(图9、图13)。CT的基本形态学多表现在肺叶或肺段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其特征为:分叶征、斑片状,短毛刺征(图3、图4、图6、图7、图11、图12),圆形或不规则小泡状阴影(图8),边缘轮廓较清晰、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图1)。这些征象反映了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周围的病变不同时期的病理过程。
&&& 20个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特征、边缘及周围的改变中,以斑片状模糊阴影及分叶征、形状不规则出现率高,见表1。较以往文献略低,可能是病灶较小所致。表1 病灶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特征、边缘、周围的改变 (例)图1 患者,男,56岁。左肺尖段周围型小肺癌,孤立性结节并血管集束影 图2 与图1为同一患者,可见左肺上叶1 cm肿块,轻度分叶征 图3 患者,男,45岁。右上肺周围型小肺癌,右肺上叶见类圆形肿块影,边界较清楚,有毛刺,并可见胸膜牵缀 图4 图3纵隔窗,可见右肺上叶肿块,轻度分叶征 图5 患者,男,48岁。左上肺(箭头)较小的斑片状阴影。当时误诊为结核 图6 右上肺周围型肺癌,为图9患者MPR平面重建图可见轻度分叶征、胸膜凹陷征 图7 图9患者MPR矢状位图,可见不规则轻分叶征 图8 左肺上野可见大小1.2 cm&1.7 cm,类圆形块影、可见空泡征,边界模糊 图9 患者,男,60岁。右上肺周围型小肺癌(手术病理证实为腺癌),右上肺第二肋前端见不规则斑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 3 讨论
&&&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定义及早期诊断的意义:在临床影像学上,对于早期肺癌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根据美国癌症分期与结果报告协作委员会(ATG)制定的肺癌分期提出:早期肺癌应以TMN分期中的Ⅰ期(T1M0N0)为界限,近年来一般主张,凡直径在2 cm以下的早期周围型肺癌、并发生于段以下的癌瘤,近胸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者属早期周围型肺癌[3,4]。还有学者证明肺癌在直径为1 cm时,向病灶浸润的范围达0.5 cm,因而认为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标准应为直径2 cm逐渐过渡到1 cm,本组以2 cm及以下为标准。原发性肺癌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3%~10%,主要治疗为手术治疗。目前普遍认为肺癌治疗效果与瘤体大小有明显的关系。术后5年生存率为17.39%~29.2%,个别46.29%[5]。我国早期肺癌术后随访表明,肿瘤直径<3 cm,术后5年生存率为59.4%~65.4%,其中周围型肺癌直径<2 cm者,其5年生存率达87.9%,10年生存率为41.6%[6]。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早期肺癌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
&&& 3.1 影像学诊断方法 传统的正侧位X线胸片及数字化CR是发现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检查方法。普通X线平片摄影条件60~80 kV,12~16 mAs,在普通的X线胸片上被纵隔、膈及肋骨遮挡的肺组织不能显示,而数字化CR胸片弥补了普通X线片的不足,能图像后处理的功能,摄影条件80~100 kV、4~8 mAs能显示被肋骨及纵隔遮挡及心脏后的病变。目前CT检查方法简便,密度分辨率高,一般CT扫描不能显示小的病变及结节内部的细小结构,HRCT对细小病变显示较普通CT更清楚,采用薄层、骨窗数字重建和视野缩小,提高了影响空间的分辨率及清晰度,可清晰地显示肺内肿瘤结节的密度、边缘并便于肺血管和支气管的关系(图6、图7),还易于确定有无胸膜转移[7,8]。3.2 X、CT基本征象及临床特点 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X线平片的特征:胸片能显示1 cm以内病灶,若2 cm时常表现为结节状、球形病灶(图13)。其由于肿瘤向部分增殖的速度不同,肿块多表现为分叶状轮廓。肿瘤向外生长和肿瘤间质反应使多数边缘出现短毛刺(图5、图9、图10)。CT的基本形态多表现在肺叶或肺段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肺门或纵隔内可见淋巴结肿大,其特征为:分叶征,斑片状,短毛刺征,圆形或不规则小泡状阴影,边缘轮廓较清晰,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本组病例中最大直径为2 cm。这些征象反映了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周围的病变不同时期的病理过程。当周围型肺癌沿支气管、血管及小叶间隔浸润不均速生长或邻近的支气管、血管暂时阻挡其生长时,其边缘就会形成分叶征。毛刺征形成主要由于癌组织浸润生长于周围肺组织交错不齐和邻近血管、淋巴管癌栓塞形成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形成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肺血管进入肿瘤内或穿过肿瘤;(2)肺血管受牵拉向病灶移位;(3)肺血管到达肿瘤的边缘截断;病理学表明血管集束征系增粗的血管组成,其中进肺门侧的血管束、支气管构成,血管壁多位扩张的小动脉,说明肺癌供血丰富;远肺门侧的血管束扩张的小静脉组成,可能和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 3.3 鉴别诊断 早期周围型肺癌主要应于肺结核尤其小的结核球、小片状炎症及小的良性肿瘤鉴别。
&&& 3.3.1 结核球 多边缘光滑,无细短毛刺,多有钙化或偏心空洞,常可见卫星病灶,这些特点可与肺癌鉴别,与结核鉴别暂时有困难的病例,可用抗结核药物做诊断性治疗,随访观测1~2个月后定性。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原有结核基础上发生的肺癌,最易于误诊为小结核球,由于病灶位于结核好发部位,可见到钙化及卫星病灶,往往形成误诊,应特别警惕。3.3.2 炎症结节病变 CT、X线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模糊,常有较广泛的胸膜反应且与邻近胸膜粘连,综合分析应以病变的形态为基础,注意病变的部位、边缘、邻近组织、胸膜的改变,短期用抗生素治疗病变缩小或消失,密度降低等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笔者认为,在CT图像上观察以下几点,有助于从形态上区分炎性团块和周围型肺癌:(1)测量病灶的横纵径,炎性病变纵径明显大于横径;(2)分别观察病灶的纵隔窗和肺窗,炎性病变肺窗的面积明显大于纵隔窗;(3)观察比较相邻多个层面,炎性病变中心层面与边缘层面大小不成比例,且病变形态变化明显。
&&& 在影像学诊断中,首先应提高对早期周围型肺癌X线、CT基本征象的认识。早期周围型肺癌有价值的CT征象是结节状阴影分叶征、边缘细毛刺及锯齿状、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这五个基本征象。一个征象仅能反映肺癌的部分病理特性,因为这些征象反映了生长方式、瘤体内部结构特点以及瘤周病理变化。如果仅凭一个征象作出诊断,往往准确率不高;而根据多个征象的综合判断便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即使不具有以上特征的肺内孤立结节也应警惕肺癌[4,6]。本组3例具有3种以上,17例具有4种以上肿瘤的基本征象,对这部分的病例,诊断较有把握,即使病变较小,也应警惕肺癌。本组5例初误诊为结核,X线表现为斑片状阴影,周围无钙化灶(图5、图9、图10)。CT表现瘤体仅1.6 cm&1.8 cm大小,治疗6个月瘤体增大3 cm&3 cm,转移至胸椎,淋巴结病检为腺癌,重新阅片,发现首次CT表现为小结节状、分叶状两种征象(图11、图12)。误诊是由于读片者对肺癌早期征象认识不足所造成,加之因病灶内无钙化、周围无卫星灶。另有4例误诊为结核,情况相似。17例具有斑片状、模糊、小结节影伴有毛刺(图1~4、图6~8、图11、图12)。因此熟悉早期肺癌的影像学特征是诊断的基础。一般认为肺野内小结节周边呈短毛刺多为恶性表现。加之临床无症状或有肩背痛,且年龄较大者(40岁以上),综合分析诊断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笔者认为早期周围型肺癌因癌肿直径太小,且又无影像学特征表现易于漏诊或误诊。故根据本组经验结合文献诊断小肺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高质量的X线胸片。曝光不足或过度曝光X线胸片均不利于小病灶的显示;(2)熟悉小肺癌X线征象。周围型小肺癌段表现多发性小结节影,边缘模糊、斑片状影,周围可以有毛糙,可伴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注意血管重叠处是否存在异常病变。故当肺内一旦出现斑片状、模糊、小结节影伴有毛刺,不论其有无纵隔淋巴结肿大,首先考虑肺癌的可能性大。若能结合临床并全面观察分析X线、CT征象可减少误诊,对个别表现不典型者可做CT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增强特征对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注意动态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不应过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一旦发现阴影增大,应及时手术为妥。
【参考文献】
& 1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
2 Zwirewich CV,Vedal S,Miller RR,et al.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high resolution CT and radiology pathologic correlation.Radiology,(2):469-475.
3 李铁一.胸部疾病CT诊断.北京:北京出版社,.
4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廖美琳,林震琼,徐昌文,等.早期TNM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华肿瘤杂志,4.
6 黄佐良,何望春,周继华,等.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50.
7 Brink JA,Farland EC,Heiken P.Helicak/spiral computed boby tomography.Clin Radiol,.
8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与MRI的影像学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年05期
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与MRI的影像学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采用CT与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46例肿瘤患者中42例为单发,其中16例在胃,20例在小肠,6例在结肠,其余4例为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呈现出分叶状或类圆形的肿块,其长径在4~21cm范围内,CT结果显示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大部分出现坏死及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出现强化,静脉期强化比动脉期强化要明显。MRI结果显示平扫病灶T1WI低或信号微弱,信号不均匀,T2WI混杂信号,主要是高或略高信号,且可见长T1与短T2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显示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比动脉期要明显,坏死及囊变区均未显示强化。包膜强化者4例,包膜不强化者6例。全部患者均未见肠梗阻现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35【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报道较多,而通过影像诊断该病的文献报道则相对较少[1]。本组研究对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旨在探讨该病的CT与MRI表现特征以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患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丛建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23期
,岳松伟;[J];临床医学;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华平;张新保;周海军;黄忠雄;郑海军;;[J];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05期
金中高,徐炜,何剑,顾晓丽,祝跃明,吴晓,陈文华,张亮亮,宣浩波;[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年03期
郑春生;[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年10期
张瑞平;李健丁;武志峰;姜增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6年03期
杨永岩;杨利;皮厚山;李天然;吴纪瑞;陈自谦;;[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09期
唐韵,李凤华;[J];上海医学影像;2005年03期
崔法,冯仕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松华,罗叶旋,孟磊,章士正,金梅;[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年04期
侯英勇,王坚,朱雄增;[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建功;张宏彬;胡碧波;华奇锋;;[J];临床医学;2008年07期
胡日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王海霞;;[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26期
包丽薇;;[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08期
于晓明;;[J];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10期
冯春霖;杨川宁;韩发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向正敏;;[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8期
黄文才;李国雄;曾小华;陈信坚;金德勤;;[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年05期
刘伟锋,王海林,丁汉军;[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年05期
刘玲;唐艳隆;杜伟;;[J];华西医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奇新;龙莉玲;黄仲奎;曾晶晶;胡宗永;;[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卜令学;贾暮云;尚伟;袁荣涛;杨学财;;[A];第六次中国国际暨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严诗伟;;[A];第二十七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胡建平;李银官;曹代荣;刘颖;;[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邓海璇;龙莉玲;;[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常青林;鲜军舫;王振常;胡凌;;[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裴丽美;时高峰;;[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郑林丰;;[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尹璐;叶兆祥;刘佩芳;;[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俞炎平;邝平定;张亮;陆方晓;郑家平;;[A];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研究员
罗照春;[N];健康报;2010年
;[N];医药导报;2009年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陈自谦 许尚文;[N];健康报;2010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殷保兵;[N];健康时报;2008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
蔡三军;[N];健康时报;2009年
常丽君;[N];科技日报;2011年
孙国根 通讯员
倪洪珍;[N];健康报;2010年
朱国旺;[N];中国医药报;2010年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志 张文明;[N];健康时报;2008年
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景丽;[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侯晓玮;[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鞠志国;[D];浙江大学;2010年
肖连祥;[D];山东大学;2009年
苏丹柯;[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蔡强;[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李振家;[D];山东大学;2005年
梁玉梅;[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金观桥;[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魏晓慧;[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光宪;[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徐锦锋;[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雷鸣;[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景阳;[D];吉林大学;2010年
侯信明;[D];吉林大学;2010年
宋淑范;[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周小勇;[D];暨南大学;2010年
段超;[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董瑞生;[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邹良英;[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直肠癌肠旁淋巴结CT图像相关影像学参数定量化分析
目的 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分析直肠癌肠旁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的CT 影像学定量化参数,探讨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相关的影像学参数.方法 搜集2008年1月-200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术前行盆腔CT检查的直肠癌病例147例,以病理学诊断转移淋巴结阳性为标准,采用影像工作站对两组病人图像进行复阅,观察肠旁淋巴结情况,由2位放射医生盲法阅片并达成一致.用Matlab软件对肠旁淋巴结的CT图像进行量化分析,计算淋巴结的最大短径、密度、分形维和异质性.统计方法 选用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 单以大小为标准区分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两组间有重叠.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在分形维、密度和异质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形维:转移1.1244,非转移1.0878;P&0.05;密度:转移108.4,非转移98.9;P&0.05;异质性:转移0.3035,非转移0.2225;P&0.05).结论 直肠癌淋巴结有无转移大小有重叠,但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在分形维、密度和异质性参数有差异.综合分析CT检出淋巴结的大小、分形维、密度和异质性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CT直肠癌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学影像介入中心,广东,广州,510060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Thorax, Lunge, Herz, Pleura - Springer
Academic edition
Find out how to access preview-only content
Thorax, Lunge, Herz, PleuraD. Didier
* Final gross prices may vary according to local VA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opogram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