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卧睡姿呼吸有沙沙声位置在章门穴是怎么回事

《易筋洗髓经》
白话《洗髓经》
09:26阅读(243)
&|返回日志列表
白话《洗髓经》
《洗髓经》见于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内。先以慧可的口吻来了一篇序文这样道:
易筋经洗髓经都不是中土的武学而是西方武学的精妙真谛,如果不是达摩祖师的传授我慧可是不能得闻的何况是将其翻译过来。达摩祖师发大慈悲心自西向我东土而来,连饭都吃不上水都喝不着,一路颠连不知道多少年的旅途,路上山高海深重重阻隔……达摩祖师为什么这样不辞劳苦的远来呢?不是因为达摩祖师喜欢这样,而是感叹大道没落成了360旁门,旁门无不将道义引入歧途弄得大道支离破碎,达摩恐怕大道后继无人,就是有能载道之人也淹没在360旁门的环境里。而360旁门无不就道求道反为道误,没有能正本清源追溯道源的路数。但是达摩祖师看到东土有霞朝是冲天的白光,知道这是中土有个能昌明大道之人所显示的祥瑞,为了提点这个人所以达摩祖师东来中土。达摩初来中土到得是陕西、敦煌后来辗转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面壁也不为了修炼什么功夫,就是为了等待这个能昌明大道之人,达摩讲的都是禅宗思想的东西,来学道的人们先入为主的学识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接受禅宗。
我慧可是什么东西?没好象就是达摩要等的那个人,我慧可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个人,反正达摩祖师把易筋经洗髓经都交给我了。洗髓经是很深奥的没基础的初学者不宜学习,没基础就算妄自学习了也没什么效验,所以一定要有基础之后再说。但是洗髓经是很厉害的,虽然很厉害但不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来,要一步步慢慢来。易筋经是很浅显的,效果非常显著立竿见影,初学者学来很容易。可以作为基础,要把这基础打牢了就是把易筋经练成了再修炼洗髓经。
我慧可得到达摩祖师传授易筋经洗髓经,易筋经我已经练成了所以把易筋经这本书留在了少林寺的墙壁里以待有缘的人能得传。洗髓经则随身携带云游期间终于练成了,效果果然是那么的厉害,但是不敢轻易显示,但是怕年深月久失传了,辜负了达摩祖师远来传我的情意,所以斗胆翻译成汉语,只是严格按照原西方文字的洗髓经逐句翻译,没有加进文饰的东西,就作了这一篇序文写在洗髓经前面说明前因后果,这篇慧可翻译的洗髓经就留给后来能闻道者玩味玩味。
这个序文和易筋经的序文就有了一点出入,易筋经里说达摩西归以后留下了易筋经洗髓经二经后洗髓经被慧可携去,这里慧可却说是他得到了易筋经洗髓经二经并留易筋经在少林寺。
在易筋经序文里达摩说某某得吾皮、某某得吾肉、某某得吾骨,唯慧可得吾髓。这个髓不是指洗髓而言,而是暗把易筋经分为皮、肉、骨、髓四层功夫隐喻在此。
周述官的书里提倡的是易筋经完成后再修炼洗髓经的,其实易筋经好比饭洗髓经好比汤,可以北方人的吃饭吃八成饱,剩两成饱拿汤溜缝儿好吃的瓷实,也可以南方人吃法,饭前先喝汤饥饱永无伤。易筋经最后练出洗髓经的效果,洗髓经最后练出易筋经的效果是为全功。
接下来是翻译的洗髓经总义,开篇是如是我闻一句,这是佛经的开卷语,因为传说经文都是阿难尊者记录的佛语,就是说我阿难听如来佛这么说的意思,就好象论语里的子曰一样的开场白。
我阿难听我佛这么说的,如来佛和他的十大弟子之一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易筋经大功告成才可以从事洗髓经的修炼,这是夜里修行的功夫,不妨碍日常生活。白天照常工作,为衣食奔忙。吃完晚饭安排好起居、洗完澡、排完大小便,因为这是佛家的经文佛家弟子都讲究晚课,要不忘做完晚课之后,就要上床睡觉的时候,平常人就倒头呼呼大睡了,不关心贪睡和生死会有啥关系。而明白生死关头厉害的人正好趁着这黑夜暗地里修炼。摸着身体感叹活一天就少一天,索命无常很快就会来到,就像在水坑里的鱼身边的水却不断减少难免最后干死,不知怎么办那才好。福德和智慧如何都修行到了,父母养育之恩、众生照应之恩、国家栽培之恩、“佛法僧”三宝照耀之恩未曾报答。因缘、等无见缘、所缘缘、增上缘诸因缘未离开。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种种智慧没有显现。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三生未曾归依。默观宇宙万有一切事物,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欲界、色界、无色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六道轮回的火途地狱界、血途畜生界、刀途饿鬼界的三恶道,人界、天界、阿修罗界的上三道,六道各有各的去处。真谛和俗谛未能融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到彼岸的方法不能具备还。
肉眼看见的不是真见,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未能熄灭。眼睛未具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眉毛没有掉落地上(对佛、佛经妄加谈论的人要遭掉眉毛的因果报应。)怎么样能不被知见障[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所障,通晓“无我法”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达磨大师悟性论》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要是能见到不可眼见而可智知的是肉眼所见不能企及的——蜗牛的触首里有大千世界(在大海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四方四大部洲,即: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庐洲,由一日月所照的范围为一世界。千个的世界为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即属一尊佛陀的教化单位。)小虫儿的眼睛里容纳须弥山(在佛教中又称须弥楼、曼陀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任光阴荏苒生老病死如何脱离这深重无比的苦难?我佛如来发大慈悲心[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指给一条明路洗髓经,要在易筋经修炼完毕后夜深人静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心观窍,回光返照。呼吸绵绵密密,气沉丹田,盗取天地正气。
星宿上人岔评:此洗髓经的作者实在是佛道释迦三家贯通的高士,经中“两目内含光”一句《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乃借助含光剑之名映出止观之要旨并且谙合鈡吕传道之“两支慧剑插真土,引得黄河水逆流。”之口诀。言简意赅如此颇有点儿本上人的风采。
每年的朔日望日、上弦下弦(朔望两弦均以太阳及太阴视黄经为准,凡日月同度为朔,相差半周天为望,相距一直角为弦,月东日西为上弦,日东月西为下弦。朔指的是每个月最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望是其相对180度,也就是一个月里面月亮最圆满的那一天。以月亮绕行地球的圆周来看,每九十度为一分野,如果0度是朔,180度是望,那麼中间的90度与270度便是上弦与下弦,一般统称两弦。)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主要代表了昼夜的长短与日照的时间。)日月对人身的影响最大尤其要在当时修炼以人天相应事半功倍。
要行四正沐浴。《入藥鏡》云“四正”:卯在正東,酉在正西,子在正北,午在正南。《註悟真篇》云“卯酉不進火,但以真炁薰蒸而為沐浴”者(何为沐浴?何名沐浴?答曰:沐浴者,炼精炼炁之要法,火候之秘机。机之秘法之要,故不能直言,以轻洩。而托喻为沐浴也。)万事万物的生成都有赖于心作基础,心要常警觉清醒不昏愦不糊涂保持心无旁念的心境,不要被睡眠影响了。日夜坚持不断,腹部不用于消化饮食才有利于这种修炼,所以要饮食清谈而减少。要保持谦虚平和远离恶疠。修炼应借假修真,才能成功。(何谓借假修真?即是借人身之假体,修道成真。)。(地水火风构成的)身体需要安定而巩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持身要柔和谦顺不可残暴凶狠粗暴乖张。过河要用木筏,到了彼岸这木筏才用不着。(就是要借假修真也要先有个好的身体,这造个好木筏就是易筋经洗髓经的真意,实在不是为了造好木筏,不过是为了有个能抛弃的顺利渡河工具,要是径直能渡河这工具其实也不用要的。)自然界自身发展繁衍的功能就是这么个道理,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就这一句话就是自然界的秘密,要循序渐进仔细琢磨时间长了自然能完善出来,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洗髓经练到能见效是1000日见效以后要持续练3000日反正决不超过12年。
心中明了空性自然道成身化可以尽情的蝉蜕度世不再有牵挂惦念,自身修为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可以在明在暗尽力救济如溺海中之营营扰扰的大众以便他们登上彼岸。弹指间(《僧祗律》: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换算:一日一夜=30须臾=1.2万弹指=24万瞬间=480万刹那;一日一夜为86400秒,一“须臾”为2880秒,合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得以越过,父母养育之恩、众生照应之恩、国家栽培之恩、“佛法僧”三宝照耀之恩慢慢得以报答。永远不会堕落到六道轮回的火途地狱界、血途畜生界、刀途饿鬼界的三恶道。得到洗髓经得人要把此经奉持为主旨,不要肆意传授扉人否则必然遭受天谴。
评:这里总义里粗粗的推看可以知道最起码洗髓经是夜晚在屋宇内修炼的一种功夫,应该不离坐卧的姿势,因为谁也没有大黑夜在屋里戳大杆儿或拽拳飞腿的。
第一篇原始不可得凝聚天地间灵秀之气
四方上下古往今来有着最正确的道理,靠耳濡目染是无法验证的。凡是能探究并有所领悟的就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古人给起个名字叫做元气)这道理与元气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不可单独割裂出来独立存在的。理气传播不断凝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靠它才有生活能力,纵贯金石水火可与之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产生生命的暗藏着失去生命,失去生命的蕴含着产生生命。(自生自化,自生自灭。)气是理的显现作用,理是气的本原本体。就本原本体显现作用,从显现作用求本原本体,不是单纯的本原本体也不是单纯的显现作用,本原本体与显现作用是一物两体(《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不是本原本体或显现作用单独的那一面而是二者的协调统一。这一句话就泄露了自然界的秘密,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持续的努力不断的提高,最初的原始替代了原始不可得(道不可以无始),理解明白觉醒到了这个心思才可以说有了可以学习洗髓经的基础。
第二篇地水火风肉体
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交会和合生出水、火、土。水从昆仑顶(《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引《洞神经》:“头为三台君,又为昆仑。)由高就下填满低洼的地方,水放在火上有暖气生成是这样一个原理——水被火加热蒸发变成雨云才有雨露,雨露滋润才有世间万物生长,这好处遍布人间世界。水时间长了沉淀为土,火是气的暖热。人身就是缩影的天地这是宙间的一切事物不能比的。具备如此奇异的变化都是因为全是气变化来的,本来不是我所有的,就还分散离散成元气(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生也没有生过,死也没有死过。人的躯体怎么保存年将至老到天荒地老的时候?要借人身之假体修道成真超脱凡尘。领悟琢磨通达了洗髓经就会长生不老。没有假表现不出真,真假之间简直没有间隙。对于真假的看法应该看成是一体的,地水火风形成的身体其间的关系就是上面说到的除了我慧可谁还能详细摆列出来呢?
人身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圆觉经》直接将“四大”指称为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地以坚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地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体温)均属火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佛说胞胎经》中,详细描述了四大和合而成人身的具体过程。佛说,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与四大。“因父母缘则立地种,谓诸坚者;软湿水种;热暖火种;气息风种。地水火风究竟摄持,水种分别,火种因号,风种则得长大因而成就。”胚胎发育以七日为一周期,总计三十八周。胎儿在风种的作用下不断成长,四大的种性逐步显露成熟。如地大的坚性,最初由精(精液)转坚,犹如酪上的奶脂,转就凝坚,再由坚精变为体形,最后成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佛接着说:“地水火风,一增则生百病。风适多则百病生,热多则生百病,寒多则生百病,食多则增百病。三事合会风寒热聚,四百四病同时俱起。”
第三篇未见四谛之理的凡庸浅识者和才德全尽品德智慧极高的人一样得到相同的结果。
未见四谛[痛苦(苦)、痛苦的原因(集,)、消灭痛苦(灭,)、消灭痛苦的方法(道,),合称“四谛”。]之理的凡庸浅识的人只重视修真者假借的肉身,穿着华丽的衣饰只是为给他人看着好看,天天吃味美的食物每个人都是这样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空闲关心生死大事,荣名厚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等到有朝一日神气消耗殆尽就像油灯里的油耗干了,人也就死掉了,尸体埋葬在墓穴星罗棋布的坟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就像让人惊魂未定的一场噩梦。这好似虚幻的梦境没有停止的时候。才德全尽品德智慧极高的人不重视这肉体,衣着朴素饮食清淡,不放任自己的物欲,不让肉体的享乐拘系住自己,领悟琢磨通达了天地和人身互为缩影的道理,虽然天地很大人身很小,但是天地人身的构架是一样的不分大小个。天上的日月就好比人的两个眼睛,日月有明有暗,日月暗了还有星星和灯能照亮,就是星星和灯灭了照不了亮了,人色相上的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还在,人变瞎了也知道鼻子在哪摸到鼻子也知道那是鼻子。人的觉性知性更是象浑身长了眼睛一样,接触到一个物体就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人的性灵它能通达天地之外。看不是肉眼看,听不是耳朵听,没有被眼、耳、鼻、舌、身、意分去的心才是清静心,人才不贪恋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欲念。没有发生眼、耳、鼻、舌、身、意的心是最初的那个地方,要认清这个地方回到这个地方来,未见四谛之理的凡庸浅识者和才德全尽品德智慧极高的人都是两眼是一横鼻子是一竖一个“十”字(眉毛和耳朵是草字头再加地下嘴那个“口”人的脸正好是个“苦”字)来的地方都是这个地方却只有才德全尽品德智慧极高的人才能回去,因为未见四谛之理的凡庸浅识者都是尽情的施放恣纵六种性,用生老病死的可怕提醒之,使之收束对六种性的施放恣纵,努力练习坚持不懈的锻炼洗髓经打理好这个肉身,能和才德全尽品德智慧极高的人一样回也回到这个地方去。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何?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污染的意思。
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是“内界”,六尘是“外界”,六识是“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而生“十八界”。
《佛学大词典》
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二鼻根谓鼻能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尝于香。是也。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佛家的“六尘”指什么?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六尘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 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 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 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 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言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的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六识者:
一、眼识 即见色之(见)是。
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是。
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是。
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是。
五、身识 即感触之(感)是。
六、意识 即知法之(知)是。
此之六识,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又有六情之名,兹不赘及。
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这是佛门中的专有名词,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能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修行的人绝对不能脱离六尘境界而独居,若能脱离六尘境界可修成佛道者,无有是处。不修行是没话讲,一旦讲修行,就不得不讲到六根对六尘的问题;如果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本性受不了六尘的迷惑,因而染于六尘境界,使本性不得自在,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受尽一切苦难了。同样的理由,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当下不染污本性,六根当下清净无染,本性光明因此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我们说,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要明白,放光真正的意义,就是心对境界不生染污,清净自在,解脱的意思,不要胡思乱想,以为六根真的在放光,毫光万丈,照天照地,这样说是不对的。而是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生染污,本性能清净而得自在,这就是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之义,相反的,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六根生了染污心,而且不能自在,这就是六根门头常黑暗,虽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本性也如同长夜黑暗一般,所以我们要明白,心对五欲六尘起了染污念,心地当下就是黑暗的世界,天天造业,迷惑颠倒,因此沉沦六道。我希望大家都永恒不变的在放光,所放的光是光明的、圣洁的,自由自在的,能够保持现在放光,未来放光,永恒放光,现在解脱,未来解脱,永远解脱。
第四篇外物与己身彼此没有分歧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人身不是割裂的而是和人身有机结合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辅佐帮助才有人身的生机生命力。人身必须依靠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谋得衣服和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药物日常用具等少一样就不完备,鱼、鸟和动物、植物有生命的万物都给人用来生存。自然界给人的恩惠何其宏大,不按需所取乱杀生灵是凶恶残暴的行径。蜉蝣和蚊蝇这类的小飞虫生命短暂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龟鹤麋鹿之类的灵兽都擅长呼吸吐纳的锻炼功夫(鹿运尾闾通乎督,
龟运鼻息通乎任。鹤交以气,龟交以神。)都能长生不老,人怎么还能不如这几种动物?只知道鲜衣美食的享受,忘却生死大事。如果能断绝自己的这些嗜欲(嗜欲深则天机浅,物欲少则心智明。)人就能象那些龟鹤等长生类一样长生不老的。
第五篇走、站立、坐、卧等一举一动应该如何。
走路就象没有拿明杖探路的盲人,以智慧静观照见自己的天性本分。迈步抬脚要低而且缓慢,安稳了才往前走。每一步都要这样走,不要走快了。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急速地做事才出现过失,慢慢走才能没有事故危险。站住就像悬崖边收住缰绳的马,又象到达彼岸的船。快检查自己的身心自我反省认记得跺脚的地方,离不开当前的念头,不要怀着别的心思或打算。要达到禅定要先了解禅定在于注意当心空旷幽深的山谷一样的地方。站姿要直不要偏斜,不歪斜自然不偏斜。眼睛耳朵和心一样象放置的水杂念象杂质一样会沉淀下去;象镜子一样杂念只是映照在镜面上。虽然杂念多而杂乱我根本不去管它是怎么回事。坐象山岳一样沉稳不动,容貌举止正直恭敬。嘴不用来出入气息舌反顶上颚吐纳全靠鼻子。气息每次都要达到脐息的程度,气足神就足,气象水一样湿透浸润人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和其空腔中像胶状的东西。要想日后神能自由出入肉身就要先修好这坐禅的方法。卧身形要保持一定的弧度(卧如弓),要侧俯卧不要仰卧,左侧右侧着床都可以。两腿一伸一屈,脚尖钩着一点。两手要一手盖住肚脐一手兜握睾丸,兜握要保持一定力度,但又不可太用力就像龙戏珠一样吞吞吐吐的。累了就放开手入睡,这样是蛰不是常人的昏睡,醒来才放开身体保持的弧度,这时仰卧一会也没关系。照这样睡法睡梦的时候和清醒的时候没什么不一样的,3000天见到它的好处——打破生死关、知道如何作佛。这就是这篇走、站立、坐、卧等一举一动应该如何真实的道理意义。
出菩萨善戒经。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一得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味。华言正定。)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实。法宝。僧宝也。)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佛门中的威仪,即是戒行清净,僧相威严,仪表端庄,举止合度。因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如此才“堪作人天师范,普令神鬼钦伏”。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养成的,这也是学佛弟子所应学习的依循。
第六篇说说洗髓经
修炼完易筋经身体象矿物中最精最坚之金刚石一样牢固不易毁坏,不会感染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吃喝不怕过量。但是还难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的伤害,元神难以固守。虽然能象矿物中最精最坚之金刚石一样牢固不易毁坏但是还是血液和肌肉的人类躯体。需要按照洗髓经,逐步减少饮食的摄入改为以服气为主。摩擦皮肤眼部、鼻部、面部、耳部。眼垂帘观鼻,嘴不张开由鼻出入气息,强度和尺度自己慢慢摸索掌握,身体能不动心神自然达到不动,每天凌晨3到5点起床,吐出浊气吸进天地正气。睁开眼睛就去大小便千万别懒床。垫的软厚一点双盘坐,腰部衣物宽松腰带不要勒紧,来上一套坐式八段锦,以作洗髓经后的整理,完后摩擦头部皮肤一段时间之后慢慢放开双盘的两腿,站起身跺跺脚这样一夜的洗髓经就算练完了。慢慢站稳了缓步行走,猛的快走怕出事,一定要缓步慢行,4000天这样下来彻底改变过去不好的身体内部状况,气象水一样湿透浸润人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和其空腔中像胶状的东西,脱离肉身飞升极乐世界,逐渐能人天一体,能步佛菩萨的后尘。就来上一首佛家唱的小曲儿:嘴里少说话,心里不搁事儿,肚子里食物不多,不贪酣睡,有这四样长生不老不是难事。
坐式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
坐式八段锦练法
1、宁神静坐 采用盘膝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静坐3-5分钟。
2、手抱昆仑 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3、指敲玉枕 接上式,以两手掩位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4、微摆天柱 头部略低,使头部肌肉保持相对紧张,以左右"头角"的颈,将头向左右频频转动。如此一左一右地缓缓摆撼天柱穴20次左右。
5、手摩精门 作自然深呼吸数次后,闭息片刻,随后将两手搓热,以双手掌推摩两侧肾俞穴二十次左右。
6、左右辘轳 接上式,两手自腰部顺势移向前方,两脚平伸,手指分开,稍作屈曲,双手自胁部向上划弧如车轮形,象摇辘轳那样自后向前做数次运动,随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数次环形运动。
7、托按攀足 接上式,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双手作上托劲;稍停片刻,翻转掌心朝前,双手作向前按推劲。稍作停顿,即松开交叉的双手,顺热作弯腰攀足的动作,用双手攀两足的涌泉穴,两膝关节不要弯曲。如此锻炼数次。
8、任督运转 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导内气自中丹田沿任脉下行至会阴穴接督脉沿脊柱上行,至督脉终结处再循任脉下行。
慧可翻译洗髓经的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的短文
翻译这梵文的经文尽量按照梵文的原意一字一句翻译,但是很多地方实在不能按梵文的字句逐字句原意翻译了,我慧可就把梵文所表达的意思翻译讲出来了,这两种翻译形式结合再加上我慧可的这种表达方式,洗髓经的大概意思应该不会错吧,反正我慧可就是这种能力了,请多多包涵。达摩祖师的梵文原经被我翻译成汉字了,搞得面目全非真是罪过。但是汉字是多义的,文言文太言简意赅,希望不要有歧于梵文的原义就好了。看洗髓经不要持着于洗髓经的文字,要弄清楚洗髓经的道理。道理弄通就一通百通,持着于文字终究不通,不单是洗髓经看别的经文也是一样的这个道理。不能固执己见而且把这固执的见解形成派别还要。这样是不能最后殊途同归的,尤其是派别间的习气教义相同的就臭味相投连接一气,教义不同的相互攻击。只在自己自以为是的理解里面出不来,只是白耗时间苟延到自己的死期而已,到死也不能得见大道。这些人愚昧而让人瞧不起,就像水井底部生活的蛤蟆只能看到井口大的一片天,眼界小而见识少,就像夏天的小蝉生命短暂活不过秋天。我禅宗智慧通达大道的始祖达摩大师,从西方来此一番传道后又东归而去。显示世人的是寂灭于熊耳山,实际上是拎着一只鞋逍遥而去。达摩祖师不单理论上达到大道,身体也实证实修的达到了大道的境界,内心没有任何牵挂得证身心清逸的涅槃境地。达到进退无碍、心离烦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我的老师达摩啊!真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是从上天下界的人!只能说他大道得自天授。少年时就归一了印度的种种教派的道义为惟一的大道,提议倡导广大的众生遵循大道的主要思想和意图。而且不辞辛苦远来东土,把大道就是修心修身的根本传授在此。解除困扰达道的枷锁,真是上天派来的老师,感谢达摩祖师远来授道的恩情,把大道的精妙真谛传授在此,以后见到这大道所书的人千万不要冷淡地对待不放在心上啊!
白话洗髓经跋
洗髓经其实就是胎息配合静式的一种调息锻炼,在道家就叫伏虎,在释家就称为洗髓。
道家将调息称为伏虎——
“入虎穴寻虎酪酥,其中滋味胜醍醐。”牛奶第一转叫作酪,第二转叫作生酥,第三转叫作熟酥,第四转叫作醍醐。醍醐是牛奶中精华所结成的。
李涵虚在《道窍谈》中说:“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荡,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又说:“盖其存神于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
心息相忘,神气合一。先天大道,神气合一。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于心;气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气寓居于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欲将神气合一,必先将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经中喻为“龙虎”。丹经谓“龙情缠绵,虎性狰狞”,不过喻心息的燥动不宁。所谓“降龙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心息相依”。
道家的调息比较笼统没个一二三四的步骤。
释家的调息与道家不同,洗髓经的前1000天内有若干的步骤可以逐步强化深邃呼吸,使一步一阶,寻之有路的达到胎息,这些步骤里胎息前的那一步调息的锻炼,身体的息态比胎息的时候还要强化还要深邃,经过若干时日的锻炼,最后的那一步胎息自然就不在话下。
在洗髓经后3000日里是要每晚7点到凌晨5点10个小时胎息五心朝天的双盘打坐。这几乎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但是练到胎息配合一定的静卧、静站或静坐的锻炼是对身体好处极大的,胎息配合卧式可以修习蛰龙法获得很好的精神,胎息配合站式可以健全脏腑坚实四肢百骸。
《易筋经》口诀和基本招式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1、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祥,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2、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
  1、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1、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2、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四、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动作姿势
  1、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2、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2、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3、4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七、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
  1、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2、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
  1、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九、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
  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十二、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孕妇右侧卧睡觉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