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黑色素瘤和痣的区别要做哪些基因重排

当前位置:
显微镜下看基因分辨癌细胞
&&&&&&&&&&
  □本版撰文 记者 常辉
  病理科,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陌生的,但对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来说,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进肿瘤医院的病人,都要跟病理打交道。
  判断这是良性还是恶性、是什么型,对肿瘤患者来说,是决定命运的一张纸。而且明确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所以,不少知名专家学者曾表示过这样的观点:一个医院病理科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医院的水平。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于庆凯,这位我省较为资深的病理学专家,带我们走近神秘的病理科。
  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两大亮点――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诊断准确率100%
  甲状腺30分钟冷冻病理诊断1毫米的隐匿微小癌
  于庆凯谈道,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很多技术强项,其中有两个最大的亮点。
  第一个就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细胞拓片和冰冻组织切片相结合的快速术中诊断。我们知道,乳腺癌保乳手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能不能保乳,要取决于有没有淋巴结的转移,如果淋巴结没有转移,就可以做保乳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就会提高很多。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并不是随机分散的,而是像烽火传递一样一站一站的,第一站,就被称为前哨淋巴结。找到前哨淋巴结后,把淋巴结做一个横剖,然后像制作古文拓片一样,把细胞都拓到一张片子上,在镜下寻找肿瘤细胞。由于淋巴结拓片技术含量高,很多医院没有开展这个项目,而他们科室的正确诊断率达到了100%。不但如此,乳腺癌免疫组化的检查也非常迅速,切片病理结果第二天出来,免疫组化结果第三天就能出来,通过对激素、基因、细胞增殖等情况来判断恶性程度,才能决定患者是能手术还是先做新辅助化疗,对患者来说价值很大。
  第二个亮点,就是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现。于庆凯告诉记者,曾有研究称,十个尸检九个都有甲状腺肿块,近年来的甲状腺肿块发病率越来越高,但是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生存期还是很长的。手术中的快速冷冻切片检查,30分钟就能出结果,还有手术后的常规病理检查,准确率更高一些。于庆凯团队的医生,可以在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时就准确地找到1毫米的微小肿瘤,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很多医院病理科的医生都来参观学习该项技术。
  23家医院7个病理结果,10个国际顶尖专家7个意见
  病理学本身存在灰色区域,疑难疾病最好做专家会诊
  所谓病理,就是通过组织标本来直观、客观地判断疾病类型,通俗说,就是给疾病做最后的定性。对患者来说,病理结果就意味着人生的岔路口。
  于庆凯说:“以前,病理诊断主要靠镜下观察切片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我们都知道,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长得不一样,而且它们之间的排列、结构也不一样。但是依据这样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因为当有炎症或者病毒感染,细胞形态也会有所改变,对于肿瘤来说,还有一些交界病变,比如乳腺癌的不典型增生、宫颈癌的宫颈不典型增生,这些情况下的细胞形态既不是正常细胞,跟肿瘤细胞又很接近,判断起来非常困难。而且一些恶性程度很低的恶性肿瘤,它的细胞跟良性肿瘤的细胞也很难区分,种种因素导致了病理学本身就存在着灰色区域。所以说,虽然说活体病理学检查是肿瘤检查的最后一站,也是金标准,但这个金标准本身还存在着似是而非的可能。”
  她告诉记者,在一次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上,主办方拿出一个乳腺癌的片子,10个与会的顶尖专家,给出了7个不同的意见。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专家尚且如此,我们的患者更是无所适从。“大家对于肿瘤都会比较慎重,面对不同的意见,患者一般会考虑多去几个医院做病理检查,经常见到患者拿着片子全国跑,我曾经遇到最辛苦的患者,拿着片子跑过23家医院,给出过7种不同的病理结果。7种结果,怎么治疗?病理学的灰色区域难倒了患者。”她说。
  灰色区域难倒的不仅仅是患者,病理学的医生对此也很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多找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会诊,取多数人的建议。为了让患者少折腾,河南省医学会和河南省医师学会联合筹建了疑难病例会诊中心,已顺利运行了七年之久,于庆凯带领的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于今年成为三个分中心之一,其他两个分中心设在郑大一附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
  但于庆凯也谈道,这样的疑难病例毕竟还是少数,多数情况下,只要人员水平高、经验够,设备先进,还是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从切除组织标本开始,切片制作、医生经验、设备水平等很多环节都会影响病理的准确性
  患者会诊最好带着蜡块,需要了解切片部位和原诊断意见
  说到病理检查,就要谈到切片。切片,就是把取到的组织,切成很薄的层,然后固定在玻璃上,便于镜下观察。切片的质量,对病理诊断影响非常大。
  “首先,取组织就很重要,有些切片并不是来源于手术,而是穿刺或者腔镜下取的组织,穿刺的位置准确不准确、取出的细胞数量够不够都很关键,如果取出的细胞量很少,我们很难发现异常细胞。腔镜下如果取的部位不准确,同样很难找到病变细胞。其次,切片的制作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取材的医生要根据肉眼判断,选取制作切片的位置,这就需要丰富的经验,而且切片要切得平、薄,细胞才能看得清,有些带来的切片,上面就有明显的刀痕,看起来像搓衣板一样,肯定影响判断。切得好,还得固定得好,才能看得清。第三,切片也要做全面。切片并不是只有一片,为了让检查更准确,要多方位选取,把所有可能发生病变的部位都制作出来,如果懒省事只做几片,漏诊的可能性就大了。我们最多的切片做过40多片,食管癌,从上到下全部做到。”于庆凯说。
  正是因为很多环节都会影响病理诊断的结果,所以造成了病理诊断的很多乱象。不规范所以不准确,最近,我省卫生厅刚刚成立了河南省病理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于庆凯和付怀平两位专家入选,他们将从切片制作等各个环节制定标准,逐步规范病理诊断的各个环节。
  于庆凯提醒会诊的患者:最好带着组织的蜡块(就是取到的组织标本要用蜡渗透包埋,这样便于保存和切片的制作),可以重新制作切片;如果只带来了切片,必须在制作切片的原医院了解切片是从哪个部位取下来的,以及原单位的诊断意见和病史。
  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和消化道肿瘤病理判断较难
  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解决了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于庆凯说,病理科的医生就像在刀锋上跳舞,每一步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你要为你出的每一份报告负责。“一眼看不到,可能就是一条人命,这样说,毫不夸张。”
  张欣(化名)是位非常漂亮的17岁小女孩,由于淋巴结肿大到医院检查,被医院确诊为淋巴瘤,建议她马上做化疗。她家在河北,跑了很多家医院,也跑了好几个大城市,有人说是炎症,有人说是淋巴瘤,有的甚至没有给出结果。她的家人带着她慕名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于庆凯看过片子,建议她做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的检查,家属同意了,结果出来后,根据检查结果,于庆凯判断是炎症,不必治疗。家属最后半信半疑地离开了,两年后,她的妈妈特意跑来告诉于庆凯,她的女儿19岁当兵了,一直很好。于庆凯非常欣慰。淋巴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如果真是肿瘤,不可能两年没事儿,如果当肿瘤治,化疗白做,还可能有其他的危害。
  另一位患者也是因为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到医院治疗的,做了免疫分化检查,显示不但是恶性的,而且是个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病灶。于是于庆凯问患者,是不是身上长的有黑痣,果然,患者告诉她,自己脚底板上以前有黑痣,半年前做过激光给去掉了。诊断明确后,马上给患者做了生物治疗,疗效非常显著,现在患者还生活得很好。
  于庆凯告诉记者,病理以前靠看分子的形态和结构,现在已经进化到分子和基因的层面,简单点说,细胞虽然长得很像,但是肿瘤细胞、炎性细胞等不同的细胞,本质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细胞的不同基因片段、特殊物质,来确定细胞的性质。免疫组化和基因重组就是这样的检查。“我们科室是省内最早开始做基因重排的,有了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解决了不少问题。就拿淋巴瘤来说,淋巴结肿大,到底是反应性增生(病毒引起的炎症),还是肿瘤,还是结核,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判断起来比较困难,有了基因重排和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的准确率高出很多,这些检查不但可以确诊淋巴瘤,还能明确诊断是不是其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是哪种肿瘤的转移灶。”于庆凯说。
  她指出,除了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和消化道肿瘤的误诊率都是比较高的,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来帮助明确诊断。
  基因的检测也必须规范
  所有的靶向药物治疗之前,都要进行基因检测
  于庆凯谈道,国外的同行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乳腺癌患者,做了基因检测,显示有基因突变,适合用靶向药物,结果用了一段时间,效果不甚明显,再检查,显示无基因突变,可能该靶向药物对她不适合。
  所以任何的检查都不可能是没有一点误差的,关键是检测要规范。靶向药物,价格昂贵,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也因此有滥用的可能。靶向药物到底对患者有效还是无效,做基因检测可以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打个比方,基因突变就是靶向药物的靶子,你如果有这个靶子,用上药就能打到靶子上,虽然并不是说,没有基因突变就一定无效,有基因突变就一定有效,因为也有脱靶和歪打正着的可能,但那都是极低的比率,基因检测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了用药的效果。于庆凯建议,所有的靶向药物用药前,都需要做基因检测,除了乳腺癌之外,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还有肺癌、大肠癌、胃癌、淋巴瘤、甲状腺癌的靶向药物。
  但就像上面发生的事情呈现的那样,做了基因检测,也有可能不准确,为了控制好基因检测质量关,防止药物滥用,卫生部着手设置基因检测的门槛。对于最常用的乳腺癌靶向药物基因HER2基因检测,全国报了近60家实验室,首批全国仅仅批下来了17个实验室,于庆凯的科室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经过审批的实验室每周的检测病例都要上传到卫生部,一旦出现不合格的,随时可以撤销该实验室的资格。于庆凯说,之所以花这么大的精力,就是为了让患者尽量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齐成成
焦点图推荐
大河健康网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大河网、大河健康报联合打造     地址:河南日报报业大厦16楼 电话:6 QQ:我国科学家研发白血病抑癌基因_
我国科学家研发白血病抑癌基因
文章导读: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近期主导研究发现了一个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中有较常见突变的抑癌基因,且揭示其功能异常与多种不同致癌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因而为研发白血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近期主导研究发现了一个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中有较常见突变的抑癌基因,且揭示其功能异常与多种不同致癌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因而为研发白血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项白血病抑癌基因新成果10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上发表。该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以及天津市科委多个重点基金资助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教授程涛、竺晓凡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前飞等率领的多个团队合作完成的。他们通过对一个混合谱系白血病(MLL)患者及其正常同卵双胞胎的血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罕见的功能性MLL-NRIP3致癌基因和H3K36三甲基化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的遗传突变。
程涛说,MLL白血病发生率占婴儿白血病的70%、急性髓系白血病的10%以上,带有MLL重排基因的病人预后差别较大。通常认为这与除MLL融合基因以外的变异基因有较大关系。该研究表明SETD2是白血病的新抑癌基因,而且SETD2-H3K36me3通路的功能破坏是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一种新的表观遗传机制。
程涛介绍,当前癌症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多种致癌基因或机制如何协同导致细胞恶变。他们的发现将促进对白血病乃至其它癌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药物开发。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皮肤淋巴瘤中c-myb、NF-κB的表达与TCRγ基因重排的对比研究及意义.pdf4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的表达与TCR
皮肤淋巴瘤中c-myb、NF―x
基因重排的对比研究及意义
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研究生:王海林
导师:侯建新副教授
目的:检测皮肤淋巴瘤和皮肤炎症性病变中e-myb和NF.Kp65蛋白的表
达水平及皮肤淋巴瘤中TCR
Y的基因重排情况,分析c-myb和NF.K
在皮肤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并与皮肤淋巴瘤基因重排
的结果相比较,研究两者对皮肤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并探讨它们与
皮肤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皮肤淋巴瘤和15例皮肤炎症病变
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淋巴瘤的基因重排技术,检测22
中c.myb和NF.K
例皮肤淋巴瘤病变的TCRY的基因重排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综合分
低表达20例;皮肤炎症性病变中未见表达。c-myb蛋白在皮肤淋巴瘤和皮肤炎
症性病变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O.01 。
2.NF-KBp65蛋白:皮肤淋巴瘤中阳性率90% 36/40 ,其中高表达28
例,低表达8例;皮肤炎症性病变中阳性率73.3% 11/15 ,其中高表达2例,
低表达9例。NF.KBp65蛋白在皮肤淋巴瘤和皮肤炎症性病变中的表达无显著
性差异 P O.05 。但NF-K
p65蛋白高表达 +++ 在皮肤淋巴瘤中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恶性黑色素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