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猝死猝死后的特征?

深圳市医保定点医院
loading...
耳鼻喉项目
您当前的位置: >
心脏性猝死的预测
心脏性猝死的预测
所谓&猝死&是指突然的、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的死亡。猝死有心脏性及非心脏性两类。人的死亡中约有15%~30%为猝死。猝死中有60%~70%为心脏血管疾病。5%尸检证明心脏无器质性改变,认为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儿茶酚胺血症)的结果。
&&&&&& 心脏性猝死发生快、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率低,所以能够提早的预测和进行积极的防治才是最理想、最有效降低猝死率的有效措施。根据我院近十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病例75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预测内容。
&&&&&& 1 冠心病患者症状&异乎寻常&
&&&&&& 如初发型心绞痛发作、并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变为恶化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时间延长,药物治疗无效,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大,电解质紊乱及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 2 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及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 (1)短阵室速,严重的心动过缓,心室颤动。(2)潜在的致病性心律失常T是指室早二联律,ROnT的室早,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早,成对(串)室早,Q-T间期延长的室早;W-P-W并发快速房颤等心律失常。AMI并发&先兆性&心律失常,常是阵发性室速或室颤的先兆。
&&&&&& 3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 (1)ST段缺血性压低,压低越明显越提示心内膜下缺血,猝死越易发生。(2)ST段明显抬高及T波直立高耸,这种心电图改变为冠脉主干痉挛性闭塞,为心肌梗死的超极期,较易发生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紊乱,心肌细胞膜极其不稳定,易导致猝死。(3)&墓碑性&ST段改变:为AMI早期表现,猝死率较高;心电图特点:①ST段弓背向上抬高;②ST段抬高超过同导R波;③R波时限很短;④R波幅度甚低。此种&墓碑性&ST段改变不仅预后差,而且提示与心脏自主张力异常有关。(4)AMI后ST-T持久抬高,不是并发室壁瘤就是室壁纤维化,前者1年内的死亡率是49%,无室壁瘤者仅为14%。
&&&&&& 4 不稳定型心绞痛
&&&&&& 为AMI的前期改变,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AMI之间的一种病理改变。心电图有以下特征的改变:(1)R波降低;(2)一过性Q波;(3)传导障碍;(4)心律失常;(5)Q-Tc间期延长;(6)Q-Td(Q-Jd)阳性;(7)晚电位阳性;(8)RR间期散点图异常;(9)HRV异常等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44%~70%发展为AMI,16%发生猝死。
&&&&&& 5 左室射血分数(LVEF)
&&&&&& 心电图示ST段压低者有74%LVEF&50%,无ST段压低者仅10%LVEF&50%。LVEF&40%的冠心病,猝死率增加5~10倍,LVEF&30%者3年内30%~50%死亡。
&&&&&& 6 运动后血压下降
&&&&&& 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耐力下降及血压下降为心功能不良之征,3年内死亡率为30%~50%。
&&&&&& 7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 为近年来国内外用于预测猝死的主要方法。HRV有时域(time domain)及频域(frequency domain)两种,前者用的最多。Bigger等指出,HRV降低对预测猝死和心律失常,比LVEF更敏感,比心室晚电位更敏感,更具有特异性,相关性更强。HRV降低有助于预测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的一种有效方法。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长期缺血,必然损伤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及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表现为HRV指数增加;反之,交感神经系统张力降低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高,表现为HRV指数缩小。心肌的电稳定性依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张力的平衡。由于迷走神经活动相对降低,从而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加,于是导致心电不稳定性增加和室颤阈值降低,容易发生室颤而猝死。
&&&&&& 8 Q-T离散度(Q-Td)也可用Q-J离散度(Q-Jd)
&&&&&& 是近年来用于预测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方法。Q-Td的病理基础是因为心肌缺血、炎症、坏死及其他损伤时心肌的不应期长短不一,因而容易发生微小折返,导致心室纤颤而猝死。由于不应期长短不一,所以Q-T间期长短不一。Q-Td检查即在9~12导联心电图上检测Q-T间期,求出最长与最短之差。如果Q-Td之差&60~100ms时室速及室颤极易发生。有人说:Q-Td&100ms者心梗100%发生心室纤颤。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增加Q-Td阳性之弊。
&&&&&& 9 R-R间距散点图
&&&&&& R-R间距散点图也称Lorenz散点图。正常的RR间距散点图呈&彗星状&,以45&角向右上延展,分布于40~1000ms RR间距区域,其尾端逐渐变宽。异常RR间距散点图或呈&鱼雷状&、&短棒状&、&三角状&等形状。AMI、心衰、甲亢、及房颤等情况下,RR间距散点图均异常,猝死率上升。
&&&&&& 10 心脏复苏后再停搏
&&&&&& 所谓&心脏复苏成功&是指心脏跳动恢复骤停前的心律。心脏复苏成功后的患者有40%左右在成功后24~48h再次骤停,复苏成功后,心率&60次/min(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有73%机会再次心脏骤停,95%左右死亡。复苏后心率介于60~100次/min的患者预后较好,最好是心率&100次/min,猝死率明显减少。
&&&&&& 11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
&&&&&& 以下的AMI要警惕猝死发生:(1)广泛性前壁AMI;(2)AMI合并糖尿病;(3)AMI并发AVB及BBB;(4)AMI有25%~50%并发二尖瓣返流,有返流者死亡率高达48%,无返流者仅11%;(5)高龄女性AMI;(6)多发性及多次性(再)梗死;(7)梗死后心绞痛;(8)并发泵衰竭及心律失常者死亡率达91%。
&&&&&& 12 血压变异性(BPV)
&&&&&&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及植物神经损伤,血压有较大的波动。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血管病的危险性与平均血压高度是正比的,也与血压波动幅度有关。因此要减少 高血压病的平均血压高度,同时也要缩小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异性。测定24h降压药物的谷峰(T:P)比值,有助于发现24h平稳降压药物。
&&&&&& 13 情绪激动及离子紊乱
&&&&&& 情绪激动易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增加心肌细胞耗氧量,低钾低镁易造成心肌细胞膜稳定性下降,室颤阈值的降低,增加猝死率。
&&&&&& 服用&-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降低心率,若药物性HRV缩小,并不因此增加死亡率,相反减少猝死率。
&&&&&& 来源:中华首席医学网 作者:郑秀芬 王晓光 黄文祥 编辑:刘海
(责任编辑:admin)
&&&&&&  □ 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大,中青年人群的生活特点,使得他们猝发心脏病的高危因素越来越多
&&&nbsp……
&&&&&&   心脏性猝死发生突然,常常使人措手不及,所以专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或需要我们的帮助。您可以随时拨打深圳博爱医院24小
时免费咨询电话6,或与在线客服医生取得联系。
日下午,美国艾尔建(Allergen)公司在深圳博爱医院四楼隆重举行BOTOX指定医疗机……
·····
《无牙致面部严重变形 她羞于见世人》6月20日经各大网……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红岭中路2056号对话人物 葛均波教授
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国际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
中山医院心内科是我国重要的心脏内科临床和科研基地,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内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中的许多“第一次”……
九成猝死系心脏原因引起
葛均波介绍说,所谓猝死,是指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意外性自然死亡,多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90%以上。发病非常快速,之前24小时没预兆……
高危人群早做检查
诸多青壮年被心脏性猝死"击垮",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喝酒、抽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他们或由于忽略了已经存在……
病因篇:心梗和心衰患者最常见
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中,其中80%为冠心病,特别是心梗后和心衰的患者。纠其直接致死原因,88%为心律失常,通常由心室颤动造成…
救治篇:抢救黄金时间为7分钟
发生猝死后,有效营救时间非常短暂,仅为7—10分钟,然而,八成心脏骤停发生时无旁人在场,即便被发现,也很难在7—10分钟内给予有效治疗…
预防篇:做好八件事防猝死
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多数人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很少有人能幸获生机,做好预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无症状…
“由于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跳骤停引起的,因此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电除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葛均波教授介绍,在国外,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均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并对民众进行除颤方法的培训。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信号1-2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信号3-5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信号6-8
1.不明原因的昏厥: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昏厥或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及卧床或睡眠时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异常鼾声等;2.心肌梗死后频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频发心绞痛或疼痛剧烈,梗死面积广泛或前壁心梗伴有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3.心肌梗死脆弱期:心绞痛首次发作后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达59%;4.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44%—70%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16%发生猝死;5.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室壁瘤,可再次或多次发生心梗,心肌梗死后6—18个月为危险期;
6.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应警惕心脏性猝死;7.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如ST段缺血性低血压,ST段明显抬高及T波直立高耸,巨大U波,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等;8.老年心脏性猝死抢救成活的病人其一年内复发率达30%—40%,应警惕再次猝死。
出品:搜狐健康 编辑:邵沛 Style设计:郑妍 制作:石翔
版权声明:本期设计、图文归属搜狐健康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心脏猝死10导火索-经典重庆新闻中心-经典重庆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心脏性猝死(别名:心脏猝死)症状
心脏性猝死的可能疾病
以上疾病都不是您要找的?
您最近浏览的症状
猜您要查找的疾病是:
近期热门专题心脏性猝死的预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50页免费5页免费4页免费4页¥2.002页¥1.00 3页¥2.002页¥3.003页免费13页免费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0页免费57页免费98页免费81页免费61页免费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671.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支架手术后寿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