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锻炼的较少,有时候觉得头部脂溢性皮炎怎么办血管像炸了似的疼怎么办?

庞明:关于形体锻炼的重要性
[编者按]〖调整身形是气功锻炼的四大要旨之一,但由于很多人对调整身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我们从《智能气功科学精义》的函授辅导材料中节选了庞老师关于形体锻炼的重要性的综合论述,以助同道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智能气功认为,人要活得好,就要充分利用身体里边的能量。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从人生下来之后,就潜存于身体里面了,能不能把它发挥出来,能不能使之成为现实,这跟后天的学习有关。在后天的学习当中,学了什么,就把什么功能强化起来了,就有了这个功能。从宇宙诞生以来的多少亿年里,整个宇宙发展过程留下来的信息,在人体里边都应该有,就看人能不能把它提取出来。这就给现在的人类提出了一个任务:怎么样学会使用人体各方面的机能。使用这些机能的本事,现在的人只是发挥出很少的一点点。练气功就是要把人体里边具有的功能逐步都开发出来。&
人的生命活动,从大的方面分,有精神活动和肉体(形体)活动两方面。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两方面的活动功能,有的强化起来了,有的萎缩下去了,出现了不平衡,即出现了“偏”。精神活动方面的偏为意元体的偏执,需要通过正确地运用意识和修养意识逐步地加以解决;形体方面有没有偏执,如何解决?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健康的胎儿和一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一般形体都比较匀称,身体圆滚滚的,比较健康、正常。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就变了。就拿成年人的脊柱来说,有多少道弯曲!小孩子因为生理遗传的关系也有弯曲,但不那么明显,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生活的习性一点一点变偏了,使得人体固有的很多功能还没有展现出来。比如弯腰,往前弯可以,但往后弯就不如往前弯那么自如;肘、胳膊往里动行,翻过来往外动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的时候,家长的一举一动给孩子脑子里的参照系打上的烙印就是这样活动,所以现在长大了也只能做这样的活动。没这方面的锻炼。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学习,学会纠正形体的偏并正确使用形体各部分的功能。其实我们人在形体方面的能量也是很大的,由于使用不当所以就偏了。&
我们要想把形体各部分功能都开发出来,就需要学会锻炼和使用它,办法就是调身。&
一、调身的含义&
什么叫调身?简单地说,调就是调整、调理,身就是身形,调整身形简称为调身。调身是气功的一个特有名词。普通人调理调理身形,那也可以叫调身,但是从气功来说,不同的功门练功对身形有不同的要求,使身形符合练功的要求,那才属于调身。调身虽然应该从调整姿态入手,但形体的调整,从练功的意义上来讲,就不是一般地把形体姿势调整调整就完了。要使形体动作符合要求,应该在皮、肉、筋、脉、骨的不同层次上发生变化。学过人体解剖的都懂得,这部分形体一动弹,应该是哪些骨头、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在动,它们是怎么动的。当我们用意念放松形体的时候就知道要放松这个地方,那么,这块肉要放松,这个肌腱要放松,神经要放松,关节、韧带都要放松……就会这么去想了。当你不光是用意念放松,还会用意念把里边一块一块地捋一捋,甚至于想肌肉时,肌肉外面那层薄膜都能想到,那样感觉就会大不一样了。这说明有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练起功来效果是不一样的。要十分重视基础文化知识的提高,譬如学习了解剖学,知道了混元气出入于膜络。但你们注意到了吗?不仅肌肉有肌肉的膜,骨头也有骨头的膜。所以,得会把学过的知识连到一块儿,结合着想、结合着用才行。那才叫积极学习,若不会这么想就叫消极学习。再比如,知道骨头有膜,骨头有中没有想过吗?形体的每个部分都有外、有内、有中。所以,同学们要会这么去想,去留意。&
当然,注意形体也包括了细胞这个形;严格地、更深一步来讲,还包括了生殖之精。生殖之精包括自身每个细胞里面的遗传工程——这是自身生殖之精,还有异体生殖之精。书里面没有专门讲“调精”,只是在讲到会阴的时候才简单谈了一下。调形调到一定深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细胞里边就会发生变化。细胞发生变化,整个细胞里边的染色体、遗传工程也就发生变化了。一旦细胞里的染色体、遗传工程发生变化的时候,那也就是自身的精在起作用了。所以,调身到一定深度,真是到了细胞层次,那就到了“形神俱妙”的水平了。而这个水平,里边的气达不到一定的质度和量度,是做不到的。那时光这么调就不行了,那得有功夫。同学们应该从这个高度去领会、去认识调身的含义。更进一步,不仅是在练动功、练站庄时才需调身,在传统功法中,无论哪个功门、哪种练法,都必须在里边贯穿着调身的内容。练静功、练卧功都得有姿式,不调身行吗?这些姿式要求都属于调身的范畴。当然,一开始调身的时候,要从整体身形调起来。&
二、调整身形是智能气功的一大要旨&
由此可以看出,智能功把调整身形的地位提高了。过去练气功对调身不象我们这么重视。唐朝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即智顗,他不是开创祖师,但他是真正的创始人),在讲坐功的时候讲了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虽然这三调是平等地提出来的,但他把调心放在第一位,调身放在最后,实际上调身在他那里还够不上一个重要内容。他对调心、调息讲得比较多,而认为调身就是一个坐势。结双跏趺或单跏趺,身体端正坐直了,下颏回收,舌顶上腭,目似垂帘,手一放,就这么简简单单一个姿式就完了。他并没有把它提到练功的一大要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只是把它放在辅助的地位。智能功对传统气功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把其精义归纳成四大要旨:运用意识、修养意识、调整身形与调息。我们为什么把调身作为一个大的要旨来提?这就必须从人的整体性来认识它的重要性。&
(一)形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般练气功的多强调练神。咱们在《智能气功科学概论》中给气功下定义,着重讲了气功是“内向性运用意识”的锻炼,也引用了古人说的“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为什么现在又讲形与神不可分割呢?我们讲“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内向性运用意识”,讲的是气功的特点是它区别于其它健身方法的最关键的特殊点。这儿讲调身、讲神形合一,是说作为气功锻炼,一方面要懂得它的最特殊的地方,但同时也要懂得,特殊必须寓于一般之中,没有一般也谈不上特殊。所以,不能光讲它的特殊性,还得讲它的整体。好比一株花,它最让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开的这朵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花是最动人的地方,就只要花就完了,别的像叶子、茎、根都不要了。这能行吗?塑料花可以,摆几年都没事,但没有生机,是个死的。真花光要花不行,还得要枝、叶,要不然它开不了花,花、茎、叶、根是个整体的东西。当然它最精华的东西是从花那儿表现出来。气功锻炼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是最根本、最特殊的东西,但是光有它还不行,因为人是整体的人,不能把它分开。单要神,神在哪存在呢?不可能。&
对于人这个整体,在传统气功里有的强调人是神和形的统一,有的强调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一般的讲法是:神是主宰,形体是神的依附(或者说形体是神住的地方),人的肉体是个傀儡。如演傀儡戏(在唐山叫驴皮影),人坐在里边拉着线控制着外面的纸人,纸人的胳膊、腿、脑袋就会动弹。里边那个人,连打锣敲鼓带唱,一个人都包了。这个纸人就叫傀儡。过去练功的说肉体也是个傀儡,精神是里面的指挥,是傀儡戏里面拉线的那个人。过去说的“玄关”、“主人翁”(人里边真正发号施令的)就是这个意思。人是听意识的,而意识识神还得听元神的,元神是个开机关的地方。形体和神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体。如果没有纸人,那个唱戏的光在那唱而没东西动弹,这就不叫一出戏了。对人来说,光有精神活动,没有动弹的,那精神活动也就不叫精神活动了,这个人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整个的生命活动是形和神的统一,谁离开谁也不行。&
神是主宰,形体是生命活动的所在,神得以它作依附,气来充养形神,这三个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分布,各有各的位置,缺了谁也不行。练气功的人是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他的整体性水平低一点,他的形、气、神三者的功能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练气功就是要提高神、形这个统一整体的层次。从人的生命活动来说,形、神是不可分的整体,从练功来说,就是调身与调心是辩证的统一。&
(二)调身与调心是辩证的统一&
练功和不练功的人的形神,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当中都是一个分不开的整体,其区别在于练功是在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上把形和神强化起来了。因此,练功就有了调身和调心两方面内容,二者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但是,现在气功界里边有这么个思想,认为练气功就得练神、练静,而对练形不感兴趣。同学们有时也讲:“太累了,养一养吧!”有的讲:“练大马步庄把气都消耗了。”“我一练站庄,百会冲开,气都跑了。”我说你真能把百会冲开,那真是天大的幸运了。现在你根本冲不开!有的人讲:“我能盘腿打坐一个钟头。”你站一个钟头大马步庄试试看!当然盘腿坐也是调身,但只是调身的一个方面,而练动功、练站庄则是更能强化调身的作用。站庄站得好的也别瞧不起会盘腿坐的,会盘腿坐的也别就练盘腿坐。你看那些老和尚,一般都会双盘坐,但是,他们的身体绝大多数都不是很好,在庙里边,就是那些刚出家的小和尚脸是红红的,他们还没怎么练功,主要还在干活。&
调身有动的调身,也有静的调身。气功界有个潮流,喜欢静功,喜欢静的调身,而不喜欢动功、动的调身。把动功看成是眼中钉,一说动,一说形,心里边就不高兴。我就讲,要练静功,你真能静得了吗?过去讲,真正的静应该达到念住一个杂念没有、息住呼吸没有了、脉住心跳没有了,这才真正算是道家的静。你静得了吗?没有静你练什么静功。静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就光口头唱高调,“静!”可静跟练功有什么关系并不清楚。要慢慢把同学们脑袋中总觉得练动功不大高级,差点劲,这根长歪了的“树杈”扭正过来。智能功本身就是动功。以前在《智能动功讲义》一书中有一句话讲:“待周身气血通畅了,再练静功就比较容易,效果也比较好了。”因此,有些人就产生了误解,认为练动功是为练静功打基础的。其实,我讲的意思是,你要想练静功,身形打不开是绝对静不了的。练盘腿坐,坐一会儿腿麻了,麻得心里边难受,能静吗?还别说呼吸停、心跳停,就连脑子里的意念都停不了。所以,调身和调心是个辩证的统一,不能偏于哪一个。你若不能把形体调整好,练静功也练不了;你真要是练静功练好了,形也应该调得好。&
当然,在调身和调心的过程当中,应该是首先注重调心,也就是调神。神和心是主导的,形(或者说身)是应该服从于神的。农村的老太太很多也会盘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一个练功的意念,没有“我这一盘腿,就是安静练功了”这个意念,虽然不能说一点用处没有,但用处不是太大,那还不是练气功。所以我们讲,身和心(或者说是形和神)这一对矛盾在辩证统一过程当中,应该是神为主导的,这个要明确。没有调神不行,但光有调神也不行。虽然古人讲“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就是说,神真要是静了,形就自然正了。但前提是你得真正静了之后,才能够形正。你要是神总在动,那形还能正吗?真是好好地练过坐功就会知道,一开始坐着觉得累、疲倦,想弯着腰、低着脑袋。练一段之后,你真要是放松入静了之后,身体慢慢自己会不知不觉直起来。那就是“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但是,这还不是真静。真静了以后,坐着坐着,有时“喝儿”一声,吓你一跳。你要不吓一跳,一听“喝儿”一响,意念立即往里边一收,头里边一个气流“呜——”就充起来,把人顶起来了。脖子想往下缩都不行,就是要拉起来,往上挺着;下颏你甭管,它自然就会收起来了;喉头也好象有两股劲往外撑着,你要故意想撑就很累。静了以后,不知不觉,就不那么累了,身上就没什么感觉了。所以,“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很多人还做不到。&
做不到静怎么办?还得要从调身、调形入手。因为调的时候就是在练功,真把形体调好了,调合适了,也就静了。若调得不合适,就不易静。故《管子》里边讲:“形不正者德不来。”形不正,德、道就不到你身体里边来,来了也留不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形正了,就是有了使你身体里边的气能更好地流通的一个基础、一个条件。这就说明练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要求精神集中,从精神入手,通过精神来调整形体;另一个方面,从形体入手,把形体调正了,以姿式来引动气血的流通。不过身体调正了,一开始会不舒服。比如说,平常人弯着腰坐着觉得比较舒服,而一端身正坐,就觉得别扭,还觉得累,腰也酸,胯也不舒服,下颏收住也觉得发紧发胀。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常习惯于那种不正常的姿式了。因此,从练功上来说,调身非常关键。&
我们讲,调身和调心这两者不能分开。在《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书里引用了几家的东西。首先引用了《易筋经》,它属于动功,有人说它是练武术的。人们都说《易筋经》是达摩老祖的,我们分析之后认为不是。达摩既没有留下《易筋经》,也没有留下《洗髓经》。达摩是禅宗的,他那时教和尚们活动活动身体是可能的,因为印度就有婆罗门的导引法,而说他写出《易筋经》不大可能。《易筋经》这本书,成书可能是在明朝或更早一些。尽管如此,其内容相当于汇集了前人的成果加工而成。至于其本源则难以断定。《洗髓经》是后人重写的,前面几章还有点味,后面越说越俗,到最后等于作五官七窍的按摩了。《洗髓经》都是后人编的,成书时间可能是清朝。《易筋经》虽不是达摩所作,可是从明朝到现在也几百年了,也算是古人的书了,而且它是很受推崇的。练少林的功夫,身体也可以练得非常健壮。《易筋经》中说:“证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二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基矣。所谓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又说:“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物也,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它讲的是调身和调心之间的辩证关系。讲练功要得正果,其下手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清虚,一个是脱换。清虚是指意识来说的;脱换就是脱胎换骨,是指形体来说的。当然清虚和脱换不能单独走一个。你光走清虚,光走精神,达不到脱胎换骨也不行。你可以从清虚入手,脱胎换骨以后,新的一结合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你光走脱胎换骨而不修清虚,脱胎换骨也脱不净。&
有人会说:“咱们智能功的练功反应也是在脱胎换骨呢,那咱们也快成正果了吧?”脱胎换骨不知要脱多少次呢!拉拉肚子,发发烧,那只是小意思。我听说有的同学一发烧就不上课了。这么点小事就挺不住,将来再起大的反应,跟扒皮一样的痛苦你还受得了?我带北京老师出去教功,有的发烧到39.7℃,还照样上台打形、作示范。在难受时,你脑子一坚定:“没问题,我能挺得住”,脑子的平衡度就提高了。而且练功的发烧和普通的发烧还不等同,能冲过去就长真本事了。我们讲得脱胎换骨,没有脱胎换骨得不了正果,功夫上不去。咱们智能功的练功反应是小脱,今天脱一点,明天脱一点,跟蚕一样。过去的丹道功不是,在里边养着气,最后一脱,身体一下子起大变化。对此,张三丰就讲:“即使十分好汉,到此也无一分奈何。”十个有九个过不去。练静功得脱换,练动功也得脱换。今天练功腰酸,明天练功腿疼,腰酸腿疼也是在脱换。脱换,先是换力,然后才能换形。&
如站大马步庄,腿上肌肉收缩、收缩,绷着劲,酸疼酸疼的,什么时候肌肉能够松开,不绷着劲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站着,那就开始要放松了,就不是肌肉收缩的力量了。因为肌肉一收缩,把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压迫了,血液不易流通。为什么一开始酸呢?血液循环受影响,里边代谢产生的乳酸未能及时运走。而当以后肌肉能不使劲收缩,松开了,微循环改善了,养料就来得更快了。怎么让它不收缩呀?那就得先使劲收缩,先酸,酸过了份,它自己就松开了。有时候站累了,身体往下坐,但你咬着牙,就不坐下去,就挺着不动弹,拿意识往上提着。也许有人这么一提,意识里面一放松,他的肌肉、筋一放松,“呜”一过去,反映到脑子里边非常舒服,肌肉又进一步放松,这样一下就过去了。但是这样过去的基本上没有,那得是身体素质非常好,意志力非常非常顽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能过得去。脱换还有力的脱换,力一脱换气才能变,形最后变。以前练功的,说老了以后能达到润肤,皮肤润起来,形开始变了,练智能功往往是先变皮肤。练功没多长时间,皮肤就润起来了,有些老人老年斑也很快练没了。但是见效快也不等于一下就脱换了。知了脱皮比较快,过去讲“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咱们人可脱不了那么快,就得靠苦练。这是脱换、调身。&
再就是清虚。这里边同样讲的是形和神。清虚就是脑子里边意识清虚,意识里边没障碍。没障碍是什么?是意识想到哪去就到哪了。比如这屋子里边有东西,你一想,意识过去了,里边有什么东西就都知道了。按道家来说,这叫阴神;咱们现在说就是意识感知、遥知。能清虚则无障,实际是这个东西。&
所以,练形不脱换不行。在过去讲吃药,要用吃药来脱换形体。当然光吃药也不行,还得练功。咱们现在也不象过去要求的那样搞什么飞空之类的,我老师没有教给我药方,也没有给我飞过,智能功也不强调这些。我们讲脱换,把身体练健康,把智慧再提高。脱换了之后才能没有障碍。障是指意识,碍是指形体而言。这两个结合起来,又清虚又无碍,才能真正达到形神俱妙,达到正果的位置。这是从《易筋经》练功的基本功上这么讲的。说是这么说,《易筋经》虽是从少林寺里面传出来的,可是《易筋经》的真正练法他们也不太熟悉了。少林寺有几本真正好的书,据悉在七十年以前都丢了。所以,真正既有清虚又有脱换的,从少林寺的记载中没有发现。古人有些书说的道理很好,然而到最后练功的时候却没有落实下来。但是,古人尤其是佛家,有真正练成了的,但不露相,跟普通人一样,他明明会飞,也慢慢走。&
至于后面引的别的书,那讲的是练气的。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将来有些练丹道的会说我们引的这些书都不是气功正宗,都不是中国的道家传统气功,都不属于练玄关的。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正宗不正宗,对人有好处就行。我有个朋友就说这些都不是正宗,可他最后60多岁就死了。所以我经常说,过去各种法门都是好的法门,关键是你能不能练好,能不能练得更直接。我们讲调身和调心是辩证的统一,应该这么看。&
对于调身和调心,你不能废了精神,没精神就不是气功了。但是,你废了形体就等于零,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两者互相促进,有时候练形多一点,而练形的时候神也是主宰;有时候练神多一点,形是帮助的。这么交错着才能全面提高。可是有些同学就是喜欢好高鹜远,嘴上说一套,却又不去付之于实行。&
我听说有的同学上自习或者别的老师来上课时说话,只是我上课才安安静静地坐着听,上自习的时候能不能按调身要求把身体调好,能不能气功生活化,生活气功化?这都是在练功。同学们不练,还说班主任不管。班主任不管是让你们自觉点,要自己管理自己。将来同学们可以搞自治,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能自己管自己了,肯定比老师管进步快。调身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调,总得注意才能解决问题。&
(三)身心合一是练气功的全部内容&
身、心都不能偏废,练气功要把它们合到一起。如果你练功能身心合一了,就达到基本要求了。能合到什么程度,功夫就到什么程度,最后要求是“神形俱妙”。除了佛家的禅宗和净土宗不讲这个东西,其他哪一门派都讲,连佛家的密宗也讲肉身成佛,肉身成佛就是神形俱妙。道家认为光会出神都不算,到了最后应该是神形俱妙才行。因为世上没有几个神形俱妙的,看不着这样的人。神形俱妙什么样子?什么水平?不知道。所以,这样讲神形俱妙就跟没讲一样。因此,讲身心合一就得跟练功结合起来讲。这得讲道家的了。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就引用了一些说服力强的,气功界一般都公认的内容。如李道纯的《中和集》和白玉蟾《修仙辨惑论》中陈泥丸的观点。他们讲道家功炼丹就是身心相合,性就是心,命就是身,没别的了。真正的功夫就是形神合一。高等层次、上乘的方法中,没什么卦爻、怎么转、什么药物、什么半斤八两、怎么匹配等等,没这么多说法,身心一结合就完事。因此同学们应该懂得,练功夫关键就是练身和心这两个东西。当然还可以解释很多内容,而实质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练智能功,也是练精神(意识)和形体。练捧气贯顶里边还有个气,其实也是让你用形体和意念去练气的。形神庄又是用一个形与一个神来练气与神的。五元庄还是这样。练中脉混元的时候,也还有形。到了中线混元的时候,虽要借助点形,但形已不太多了。到最后就没形了。有人问:“没有形了,这个形神俱妙怎么办?”那个形叫个无不对,说个有也不对,是形和神统一,——妙了。&
三、克服对调整身形(尤其是动功)的偏见&
对这个偏见开始讲课时我就提了一下。因为古人过去练功就是从导引搞起来的。如果看看古时的文字记载,说古代的人就搞导引。不过那时的导引还不是真正的导引,就只是活动活动。那时候没有医生,不会治疗,住在洞里边受点潮湿,着点凉了,一难受就动弹动弹。相当于通过运动来使身体舒服舒服。经过了多少代,慢慢就有点经验了。另外也许有的比较敏感的人,动弹动弹,蹦达蹦达就出了自发功。现在的人有出自发功的,古人也可能有。敏感的人一放松,动、动、动,出自发功了,就变成“神”了,古人称之为巫,夏、商、周都有巫。我溯源考查认为,原始气功就是从自发功来的。有了自发功以后,慢慢有的人就出点功能了。有点功能比一般人就强,逐渐找出一些规律,慢慢就引到气功上来了。所以说气功在最早的时候,是从引动形体中来的。以后,尤其是文化水平高一点了,就觉得这么蹦蹦跳跳不文雅。在战国的时候,《战国策》上还讲要成为巫和觋(男巫和女巫),还得具备几个条件。可慢慢以后不大时兴了,都喜欢当官了,文人墨客也就多了。以前当皇上的得有点本事,不能说百分之百,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特异功能,这样他就比一般人强。古人性格比较纯朴,淳风还没有破,道德诚实,加上有点特异功能,比别人精明,会处理事情,懂得事理,慢慢就当个部落的首领,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成为皇上,所以他们活的年岁也大一些。可是从夏朝以后,就不行了,父传子家天下了,没有功能也可以当皇上。但当官的还得有本事,没有本事当不上官。再以后慢慢皇上的亲眷通过私人关系,走点后门就能当官,当官的也不需要有大本事了。慢慢练功的地位就越来越往下走了。再过些年,这样,连蹦带跳式的练功越来越不为高层人物所欣赏,慢慢从动的就变成静的了。有了静,以静为主,就开始有偏见了,就说动的是初级的了。动功的出现的确也是比较早,而且当时的动功没有完整理论作指导,也确是初级一点。所以,就这样动功在历史上被贬低了。&
虽然在劳动人民当中还存在着很多动功,如导引、治病,但是,在整个上层阶级里边,就不提倡动功了,喜静厌动。这些人本来是好逸恶劳,安安静静呆着觉得舒服,一动累了不舒服。所以,我再给认为练静功好的同学扣个“帽子”:是受过去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是好逸恶劳的表现。本来练功都是一样的,你为什么轻视动功,轻视调形?这种错误思想有着历史上的原因。历史上那些所谓的高贵人认为就不能多动,要练动功还得偷着练,别让人看着。走道的时候都得迈着四方步。你看唱戏里边的皇上,还得带个大圈圈,就是怕把步迈得太大了,套个圈让他迈步有尺寸。当然他还可以显显威风。这些就把人搞僵化了。这种思想到了气功里来,也就使得气功变样子了。实际上,练静功真是那么好吗?不一定。只是历史上形成的偏见,在唐、宋时就开始轻视动功了。不过宋朝的功法有个特点导引特别多,什么呼吸导引、六字诀导引等。那时轻视动功,可这个门派发展特别快,效果也好。但结果却招来一些修行人的谩骂,骂动功。为什么?因为这一门派发展得特别快。现在人们说左派就是革命派,革命派是往前进的,极左就是走得太快了。实际“左道”也有它积极的内容。&
可过去为什么骂“左道”呢?若没有一点可骂的也骂不上。如过去一个正门的老师一生只带10个学生,都考验三五年。刚开始时,扫地、打油、买醋……去干活吧!老师考验徒弟,不聪明的不教,太聪明的搞鬼心眼的也不教;不关心人的不教,害人的、太爱管闲事的也不教。你大发慈悲心,关心人多了,他说你被俗事所累;你要不关心人,又说你没有慈悲心。贪财的不教,老师让你干事,你干不了也不教。他有很多个不教。这样,经过多年的考验,他的徒弟以后干坏事的基本上没有,这就被认为是正门了。而左道练功进步快,出本事出得快,教得也快,教的人也多,老师就没更多的时间去考验了。因此,强调意识修养,强调道德就不够。比如他教了一百,有5个干坏事的,比例数为5%;而那个正门就教了10个,有2个徒弟坏,比例数为20%。这样下来,干坏事的从人数上看,好像左道多于正门,可是他们就没有分析比例数字。一看社会上办坏事的,好像净是那些快的功门,他就骂这个快的为“左道旁门”了。不过“旁门”还不是骂人的。“旁门”是说要进一个屋子,从正门进可以,从旁边开个门进来也行,但不如从正门来得光明正大,不如正门顺当。“左道”呢,说它根本就进不去。过去对这些道门,包括武术气功,都是被道家骂成“左道”的。而在武术气功里边,也都认为只有自己这个门派才是正宗。你看书里边,基本都是说三千六百门,就我这门是正门,其他不是旁门就是左道。&
我们现在搞智能气功,就不能受古人这些偏狭的思想的影响了。对这些偏见,就得反复讲。现在同学们脑子里面或多或少都还有些想法,总觉得动功、调身这些是初级的,觉得全国几百万学员都这么练,而我们上大学的也还这么练,瞧不起它。一般别的门派都瞧不起动功,咱们智能功属于动功类,而且是新编的,人们更是瞧不起,因为人家别的动功还是几辈、十几辈传下来的。在动功挨骂的时候,智能功挨得最多。不过现在不是智能功了,而是另外几家了,但他们挨骂是应该挨。他们坑人、骗钱:磕个头要250块,现在又涨到350块了;磕个头不管有没有功夫都算本门弟子了,等等。这种人应该被批。不过这种批不是批动功,而是批那些人。前些年骂智能功是作为动功骂:比比划划算什么气功、乱七八糟、大杂烩……气功界基本上都是这么骂咱们的。我说大杂烩更好实惠,一盘菜什么都有了。但我们自己可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练功怎么入门?你不从形体入门怎么去练功夫?从形上走易做,而且不影响你练静功。动功也可以静嘛。庄子讲什么是道?墙头是道,墙头下边的泥是道,泥里的蛐也是道。无处不是道!静修是修道,动修也是修道,道无处不在。这本身就是道的根本原理。想修根本大道,应该以这个思想作指导。因此,怎么能说动里边就没有道呢?这个提法就不符合大道本身的意旨了。若说道是静,那为什么还要破顽空?有人说破顽空是要你注意里边的气。那只有坐着才有气,站着、动着就没气了?说动的时候气跑到形体里边来了,得跑到丹田里边去才行。那么我问你,丹田是不是形体,丹田怎么和身体分开?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些偏见就可以想通了。真正练功夫的讲“浑身处处是丹田”,不光肚子里才是丹田。在这一点上,我们意识上要有足够的认识。&
过去谈修道的著作,在秦汉时理论较多而方法不具体;唐宋以后方法具体化了,从理上的叙述却不完整了。越往后世,方法越具体,越忽略理。所以,在书上我引用的文章基本上是秦汉时的材料。越往前去法越少,有人说是“天机不可泄露”。老师说这层不可以泄,可徒弟就给泄出来了;徒弟写书说那层不可泄露,到徒孙那儿可能也给泄了。这就奇怪了:都说世风日下,道德、习惯、心灵,一天比一天脏,那为什么反而天机露得越来越多?古人道德那么淳朴,却怎么不能露天机?这不是矛盾吗?应该是对道德淳朴的人把天机多露点,多说点方法嘛。其实古人不是天机不可泄露,只是那时对“天机”了解的太少,加之也没有竞争。而现在唯恐功法写得不详细,写了又讲,讲了又作注解,注解了再画图,目的就为学他这个门派的人多一点。过去讲修道,现在讲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就得教人多才行。想挣钱的也得多教,多教才能挣钱。无论是为人民服务(按修道的层次)也好,为挣钱也好,都得把书写得细致点,不然没人练。有人说:“现在写的书都是低级的!”那什么叫高级?怎么叫高级?有个和尚讲:“庞老师,你们那个组场,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么干呀!”因此,我们并不低级嘛!实际上是练功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大自然和人体奥秘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过去有些人懂得某些知识却不敢公开传播。以前在西方有个医生研究人体解剖,还不是进行全部解剖,只是解剖了血管、血液循环系统,“仁慈”的教会就把他烧死了。一般人只知道搞物理有被烧死的,不知搞医的也有被烧死的,说他是“上帝的魔民,把神圣的人解剖开了”。以前对人体都不敢讲,说人体是神圣的。以后随着认识深了,慢慢把人体和大自然的很多奥秘都讲了。什么“天机不可泄露”,都是自己脑子里边封的!&
这个例子我也举过。有个老道是龙门派二十几代以后的。跟他谈什么采药、结丹,他就说“天机不可泄露”,都不谈。我有个朋友去找老道谈,也是不讲。过了两天又去了,说:“道长,我这有一套功法向您请教,您给印证一下。”然后他把前三步功怎么练说了一下。问:“我这个功法前几步对不对?”老道说:“我这个功法就这个样子呀!第四步怎么练呀?”我朋友说:“天机不可泄露!不谈道,不谈丹,不谈白日上青天。”其实他第四步功还不知道呢。现在有人总谈“天机不可泄露”,实际上有什么天机,哪点不可以泄露?我就经常跟这些人说俏皮话,我说:“你们都坚持这两个观点(基本上都是练静功的,对这些偏见咱们就说说):第一,大道不是每个人都修得成的,没有几辈的根基修不了;第二,有了根基没有法也修不了。是不是?”他们说:“对呀!”我说:“对什么?你说对,为什么不敢把你的著作、密诀都公开?”“坏人弄去了怎么办?”“不是说坏人练不成吗?没有几辈子的根基给他方法也练不成吗?你怕坏人干什么呀?如果你说坏人也能练成,那你讲的先天大道、根本大道没有几辈子根基练不成,这个道理就不成立;如果这个道理成立,那么你就把功法公布出来也没事,反正坏人修不成。还有,你讲普渡众生,你不教别人,怎么去普渡,你的慈悲心哪去了?”说得他们也没辙。&
不客气地说,在过去那个社会,只能少数人练功。若都去练功,都不搞生产了,本来东西就少,那还不全得饿死。所以,就得保密,不能随便教。赵璧尘说了句实在话:我这诀窍不教,就是为给千佛堂弟子们留下一口饭吃。不教并不是说不能泄露天机,而是都公开了,没有人给钱供着,自己又没修成,就饿死了。尤其过去修大丹的时候,自己要安静修炼,饭谁给你送来?不讲是给弟子们留下个饭碗。赵璧尘这点倒是说了实话,“天机”一泄,饭碗就没了。当然,武功讲打,要比,要争个人高低,他们保密是为了保持个人英雄,保持他们门派的实力与地位。那也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结果。过去练丹道功是要成仙的,所以轻视动功。当然,武功也讲“武道通仙道”,搞医的也讲“医道通仙道”。正是说要往仙那通,反而把自己放低了。&
对轻视动功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个正确认识,不能跟着古人跑。我总觉得同学们脚踏实地地练功做得不够,总是好奇,好高骛远。要想真正改造自己的身心,就得先从形体改起来。别以为脑子一变,人就会全变了。现在人类的类本质已被扭曲了,人的意元体参照系不变化,人就变不了。意识不真变,一般地练练功是不行的。如果你真正把形弄好了,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四、调整身形的效用&
我们为什么这么注重调整身形,它能起什么作用?简单地讲:&
第一,练气功的人要从意识上懂得,练身形也是在练意识。如果你练身形的时候,没有练意识的概念,见效就慢。不练意识怎么去练身形呀?所以,第一,要按照身形要求来调整,使自己的身形符合练功要求。这就需要用意识来支配形体,这本身就叫运用意识。这样的意识活动就已经是在按照气功的要求去运动了。如站庄要把胳膊抬起来,这本身就是身体和意识相结合了。意识一发指令,姿势一动,形神统一了,反馈到脑子里边去,又加强了意识作用。所以,调整身形就是练意识。第二,用身形练功的时候,也是在练意识的力量。练形的时候,要调整自身的意识,尤其在累了的时候。累的时候精神容易跑,“真难受”〖CD2〗想“真难受”去了。应该是一难受,就体会在什么部位、有多深、哪块肉疼,是一块整肉还是肌肉的膜,是纤维束还是肌纤维,体会血管疼不疼,骨头酸不酸,等等。肌肉和血管疼不一样。有时不注意,手腕子一动特别疼,一看是血管的位置变了,俗话叫“筋跳槽”。难受的时候都要体会体会,这也是在运用意识。&
要把调身的过程拿到调神的高度来练,练顽强的毅力、练体察,体察形体正确是什么感觉、不正确又是什么感觉。如果会体察,意识通得就快;不会体察,身体再好,里面你也不清楚。比如玩杂技的,身体非常柔软,身子往后一弯,头可以从胯下探到体前。但她并不能体会里边,因为老师没有让她用意识往那去下功夫。那些人若练练咱们的功进步肯定快,一下子气就整了,马上变了样子。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了他那个基础,却受其局限而不易接受我们的理论,练了半天,没感觉。以前有个练硬气功的(他是家传的,也跟万籁声学过)来学教练员班,他说:“老师,我在这三个月非常受教育,感触很大,可就是没有气感。我发气没感觉,别人给我发气也没感觉。”“你运气有感觉吗?”“有感觉。”“你别练我这个功,练你那个功。往手上运气,想手胀,胀……再想手外面一尺远,就有感觉了。”因为那样把气拖出来了,硬气功的“百步打灯”的练法就是这样。“另外,你练功头顶胀不胀?”“胀。”“那就是气感啊!你练头顶开砖的时候,头顶一跳一打就开,头顶这蹦蹦一跳,就是气感。你以为‘咕噜咕噜’像肚子里的气泡那样才叫气感?”以前,有个同志讲:“我气感很足,你听肚子咕噜咕噜的。”那不是气感,那是因为胃和肠子里边有水、有气,水和气一挤发出来的,是废气。&
同学们练形体的时候必须要把练形的过程看作是练意识,不能光耗着。如练蹲墙,大腿蹲平了,鼻子离开墙,重心往后移,不好平衡了,用意识想要站住,把膝盖放松,意念往脚尖上放,用意念调整虚实,平衡就易调整了。只有用意念调整,你才能不是光练形体而意识上不去。&
第二、姿势正确了,气血容易流通。同学们已练过形神庄,知道哪个姿势能更有效地通哪部分的气血了。正确的姿势能帮助气血流通,而错误的姿势却可以阻滞气血的运行。古人讲“气随庄动”,气的流动随着姿势而起变化。(在武功里,庄当姿势讲,不是跟木头桩似的。站庄是站的姿势。“峨嵋十二庄”就是十二种不同的练功庄法。为什么用村庄的庄?因为庄有容纳和通达的意思。)我们为什么这么强调姿势要正确?过去讲,有没有经过师传以什么区别呢?就在于微细的地方正确不正确。武功练套路,真是师传的,几个学生在没出师的时候打的就像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都一样。当然出师走了,过若干年可能会变样子。我们智能功虽然不练更多的套路,但姿势要正确。有的同学姿势不对,气通不过去,就拿意念把气带过去。现在要求光靠姿势把气带过去,讲各部身形要求就只拿形体来解决它。同学们得认真做,把姿势抠正确。现在同学们会贯气了,当气过不去时,就以开合、开合……来代替了。拿这个代替可不行,你功夫不易往上长,低层次的长点功、发点气、出点感知功能好说,再上一个层次,你形不解决不行。练站庄或其他姿势时,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形,肩、胸、背、胯、腰、尾椎……把姿势调正确,不拿意念去开合,用正确的姿势引动气血的流通,这个气血流通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第三、适当地引动形体,便于入静。一般新学的姿势摆好后都会难受。如练形神庄中的“寒肩缩项”,一开始你要不难受能做得对吗?两个肩膀往一块缩,脖子往回缩,腰往上提,尾闾还往上挤,挤得第四胸椎处都僵了。一个新的姿势,感觉难受了才能做对。如果你会主动运用意识,把精神都集中到难受上去,就不想别的了。“真酸啊”,光想酸了,就不会想“今天下雨还是阴天”了。想下雨、阴天是杂念,和练功没有关系。而光想酸处是意念和形体结合,精神也集中了。所以,练动功有利于入静,平时我们想身体里面想不进去,当哪个地方难受,把意念往那儿集中,慢慢意念就会进去了,会支配这个地方了。身体哪不会动就练意念支配它,使它能灵活运动(比如光动手指第一节)。把精神集中了,这本身就是练功。大家要注意,练形体和练功的根本原则不要脱离。练功运用意识要集中,要静,“动也静,静也静”,要动中求静。当然,这不是练武术,练武术是注意外边。实际练武术真练得好的,形态好像一个弱女,很文静,而不是练得很张狂。&
第四、练动功有利于真气的发动。光用意念“开、合”聚混元气也行,而能再加上动作,加上调身,通过动作便于使意识入静、集中,形体一动,真气就起得更快更强。中山医科大学通过进行脑电相关维数的分析发现,练智能功的人进入“混沌动力系统”的混沌状态非常快,什么道理?智能功就靠动作一开一合,意念一放一收,无限重复,一重复,使得里面高度有序,就叫混沌。否则,意念活动在里边左冲右突,如无缰之野马,一刻不得安宁,乱七八糟,这就不叫混沌。意识一动,脑子里面趋于混沌了,不乱了,自由度降低了,真气消耗就少了,念头集中了,从而产生出共振作用。&
第五、对形体的引动、调整,能使身体各个部分变得灵活、敏感。因为通过练动功、调身,当注意调整某个地方,意念往这来集中,这个地方的气来得就多,功能就灵活,感觉事物就敏感了。为什么手心、手指肚敏感,而手指背就差点?因为你拿东西时经常注意手心这边,而不会反过来拿。在练立掌分指的时候,一撑出去,手指挺起来,指尖再往后一绷,你体会体会手指、手背,就有气往回收往回流的感觉。这样,逐渐就可以提高神意对形气的控制能力。&
第六、正确地调身可收开关通窍之效。关窍的气一充足,里外气就易通了,跟全身的气连通得也好。过去讲,“练功要练关窍”。关窍主要指肘、腋、膝、胯四关。关是“神气游行之室”,神和气在关窍里流行。大的关窍里边气不能很好地流行,滞住了,整个气都会受到影响。过去练动功强调练这四个大的关窍,经常注意它,里边很松,使里边的气能流动自如。当然,每个关节都属关的范畴,而大的穴位属于窍的范围。这个窍包括我们的五官、天门、肚脐、前阴、后阴与会阴。这些再加上中窍,又是一个九宫十三门。这是身体躯窍的九宫十三门,原来也叫“九宫十三窍”。会阴叫 门窍,相当于地户窍里边。对于会阴穴,男的相当于前列腺的射精管处,女的就相当于子宫颈口。后阴叫肛门,天门叫天门窍。给同学介绍了两个九宫十三门,还有一个头部九宫十三门,以前它是练静功的。现在我们不着重练这些东西。就不多讲了。&
智能气功科学 1995年 &第十二期&
来源:智能文化研究中心&& 智能老师提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用内存较少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