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 医院感染能感染的物种

“埃博拉”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扫一扫 手机阅读
  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或药物,但有数种产品正在研发中。
  预防感染和传播的方法
  虽然最初的埃博拉病人是在处理受感染动物或其尸体时引起感染,但续发病例的感染是在不安全的病人管理或者丧葬过程中直接接触病人体液而造成的。本次暴发中,大多数病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造成。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感染,控制或阻断疾病的传播:
&&&&(1)了解疾病的特点、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
&&& (2)遵从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文件。
&&& (3)如果怀疑周边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励并支持他们到适当的医疗机构就医。
&&& (4)若选择让病人在家中治疗,要向当地公共卫生官员报告,这样他们才能给您进行培训,并向您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及防护用品用后处置办法。WHO不推荐病人在家庭内治疗,强烈建议个人或他们的家庭成员寻求医疗机构的专业救治。
&&& (5)当探望医院中的病人或在家中照料家人时,建议在接触病人或其体液、周围物品后用肥皂洗手。
&&& (6)处理埃博拉死者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由经过安全丧葬培训的人员将死者立即掩埋。
  此外,在受疫情影响的热带雨林地区,个人应该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如果蝠、猴子或猿)。若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不要再去处理它们。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熟透。
编辑:张恪忞
责任编辑:
资讯点击排行榜
CBox央视影音精彩推荐认识和预防“埃博拉”
您的位置:&--&--&
认识和预防“埃博拉”
来源:&&作者:陆涛&&录入:陆涛&&发布时间: 10:27:03&&
|校长信箱:
管理员信箱:|
电话: 书记室: 副校长室:881815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信息中心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号&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 感染性与传染性疾病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1280|回复: 1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阅读权限2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3.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三)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四)病理特点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二、病例的发现和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当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病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一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三、实验室检测对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血液等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具测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关活动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开展。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四、预防控制措施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一)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各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监测,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的人员信息,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方案》(附件1)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追踪、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二)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附件2)。(三)病例的诊断、转运和隔离治疗。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转运工作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要求执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留观病例后,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病例转运工作。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定点医院和疾控机构开展留观和疑似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标本检测工作,定点医院负责病例的隔离治疗管理和标本采集工作。采集标本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当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各地要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病例的判定工作。根据病例的病程变化、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及时作出诊断或排除。对于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均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的要求,加强个人防护,严格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医疗器械等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并按照规定做好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暂时贮存,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病人死亡后,应当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焚烧。需做尸体解剖时,应当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四)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信息、诊断与转归等,具体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完成调查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五)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阅读权限200
接触传播,只要严格控制好这个环节大家就安全了!
Powered by综述:一条狗的安乐死,引发人们对动物传播埃博拉病毒的团团疑问
日 13:14:49
新华网华盛顿10月10日电(记者林小春)随着西班牙对一名埃博拉患者的宠物狗处以安乐死,一些新的问题浮出水面:狗、猫、豚鼠这些宠物会不会传播埃博拉?猪、羊、马呢?到底要离哪些动物远一些?
专家表示,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和它们传播埃博拉病毒并非一回事。包括狗在内,许多动物本身确实可能会感染埃博拉病毒,但无证据表明它们有能力传播这种病毒。目前该病毒的动物宿主依然被认为是蝙蝠。
把人们注意力引到动物身上的是一条叫Excalibur的宠物狗。它的主人是西班牙一名女护士,在护理从非洲返回的染病神职人员过程中感染,成为首个在非洲以外感染埃博拉的病例。这条狗并未出现染病迹象,但为了安全起见,它于本周被马德里当地政府实施安乐死。
狗到底会不会传播埃博拉病毒?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下属《新兴传染病》杂志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有这种可能性。2001年至2002年,非洲国家加蓬暴发埃博拉疫情,这项研究调查了当时狗的感染情况,发现多达25%的狗体内有埃博拉抗体,说明它们曾被埃博拉感染,不过这些狗都未表现出患病症状。该研究结论是:“考虑到人类与家狗的接触频率,犬类埃博拉感染必须被视为人类感染和病毒扩散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
但这个研究结论并不代表美疾控中心自己的看法。该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本周在记者会上说,不清楚这一研究使用的检测方法是否准确,“我们将研究所有可能性,但尚未把这认定为传播途径”。
猫也是人类常见宠物之一,但迄今未有科学文献记录到猫会传播埃博拉病毒,有人甚至认为家猫可能对埃博拉病毒免疫。另一种宠物豚鼠也未发现有能力传播该病毒。
针对人们对宠物传播埃博拉病毒可能性的疑问,美疾控中心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回应:“尚未有宠物因埃博拉生病或在埃博拉传染给人类过程中起了作用的报告。”该机构还表示,正与美国兽医学会、美国农业部和其他机构制订针对美国宠物的指导意见。
至于家畜,猪须加以注意。埃博拉病毒分为5种类型,此次流行的是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达90%,还有一种是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的赖斯顿型埃博拉病毒。2008年,菲律宾首次在饲养猪身上发现赖斯顿型埃博拉病毒,还有几名农场工人感染,不过由于赖斯顿型埃博拉病毒不致死,上述工人仅是体内检测到抗体,但未发病,无人因此死亡。
2012年,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猪可把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传给食蟹猴,且是在非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病毒主要感染猪的呼吸道,这意味着病毒可能是通过空气中的小液滴传播。
但研究人员也指出:“我们不知道猪是否在非洲埃博拉病毒的自然传播或生态系统中起到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科学界认为,埃博拉的传染途径是体液或接触受污染物品,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上世纪90年代,还有科学家用埃博拉病毒感染马和羊,但均只观察到轻微症状或没有症状。与猪和狗一样,马和羊似乎不会因埃博拉生病或死亡。
鸟类与埃博拉疫情之间有无关系?这方面的数据较为有限,但美国珀杜大学2002年一项研究声称,埃博拉病毒与几种禽流感病毒结构较为相似,意味着鸟类可能会将埃博拉病毒传染给人类。研究人员当时说:“虽然不确定鸟类能传播埃博拉,但这些病毒的相似性说明卫生官员们应该加以警惕。”
至于蚊子和其他昆虫,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会传播埃博拉病毒。
那么,到底什么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源头?现在并没有确切答案,但流行病学家猜测是蝙蝠。在此次疫情最初始的暴发地点几内亚,果蝠汤是一道美食,但疫情暴发后,当地已禁止买卖或食用蝙蝠及其他种类的丛林野生动物。
人类之外的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猩猩等,可能也会传播埃博拉病毒。科学家发现,埃博拉暴发期间,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数量会大幅下降。比如,2002年至2003年,加蓬和刚果(布)共有约5000只大猩猩死于埃博拉。
美疾控中心主任弗里登说:“我们知道在非洲的农村地区,埃博拉能够感染哺乳动物。事实上,病毒就是经这种方式传播的,很可能是从蝙蝠传到了丛林中的其他动物身上。人类也许是在捕猎、煮食这些动物的过程中被感染。”
弗里登提醒说,不要食用野味,避免接触蝙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博拉 医院感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