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的特征的患儿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吗?我们该怎么做?

字体:大 中 小
一位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师的内心独白
12:59:08 &&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 && 作者:赵晓军 汪颖奇
自2008年起,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儿童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是一个数目不断增加,却不为社会广泛关注和理解的群体。据研究统计,目前中国的自闭症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千分之六,在帮助自闭症患儿融入社会、自立生活,帮助自闭症患儿家庭重拾信心上,社会正面临巨大挑战。
  虽已是初春,纷飞的细雨还是陡添了几分寒意。记者步入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的大门,迎面看见墙上悬挂着“心中有爱,所以会好”八个大字。拾阶而上,台阶上贴着小脚印,红色的向上,蓝色的向下,扶手上飘扬着象征“爱让天空蓝起来”的蓝丝带,护送孩子们安全上楼。在这家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中心里无处不流动着爱的空气。
  “善良而乐观的年轻人,为星星的孩子点燃温暖的光。”
  一间大约16平米的教室,被分割成6个个训室,在一个2平米左右的空间里,我们见到了正在上课的训练师陈丽,她的对面坐着一个年仅2岁的男孩,纯真的小脸和无邪的眼神,看起来与普通孩子一样。可他想要玩老师手中的iPad时,他不会说“我要”,他只是机械地去拨开老师的手。在25分钟的课程里,陈丽反复引导他说话,教他表达需求,她的脸上挂着笑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问孩子:“你想要什么,你想玩什么,你是想玩游戏吗?”在陈丽悦耳的歌声里,这个羞涩的孩子在“如果感到高兴你就拍拍手”的引导下快乐地拍着小手。
  靠在门边的孩子妈妈林女士仔细观察和记录着老师上课的内容。半年前,当拿到医院的诊断书时,这位年轻的妈妈充满了绝望,“我一个月没怎么睡觉,每天都在问自己,老天为什么选择我?我甚至想过和孩子一起去死,因为我根本看不到希望。”那段时间,她翻阅了大量书籍,在网上和许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最终决定把孩子送到康复中心训练。“孩子以前从来不会用眼神与我们交流,现在慢慢地好些了。”
  “很多自闭症孩子对高度、晃动的敏感超过常人,因为表达障碍,他们的感觉往往难以调适而被放大,只能用哭闹来发泄。玩秋千、吊床、攀绳等游戏可以帮他们适应和缓解一些不适。”游戏课上,陈丽一边帮孩子推着秋千,一边解释说。
  现在有50多名孩子在“爱好”接受康复治疗。全天班的孩子每天上8节课,包括个训课、精细课、游戏课、音乐课等等,都是对自闭症有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一些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后,能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学习,还有的孩子在这里发掘了自己的特殊潜质。“有一个小女孩,她听到我哼一首曲子,就能从钢琴上弹出来。奇怪的是,她没有学过钢琴,就用小手在钢琴的黑白键上逐个点,仔细听,慢慢就能把听过一遍的曲子弹出来了。现在她妈妈带着她在学钢琴呢。”说起这些孩子,陈丽的脸上带着自豪和幸福的微笑。
  “我们怀着爱心一路坚持,其实我们也承受着很大压力。”
  湖北姑娘陈丽,大学就读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刚毕业那会,家人都希望她能进一所离家近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那样的话生活更有保障,可她还是毅然走进了“爱好”。刚进学校的第一年,她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十分微薄,“家里打电话来,我都笑着说‘挺好的’,怕他们担心”。
  2012年夏天,课堂上一个孩子忽然扑上来,一口咬住陈丽的肩膀。因为只穿着短袖,她的肩膀上迅速浮起了一排牙印,还渗出了血珠。“我疼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是你不能像对待一般的孩子一样指责他,因为这可能是他表达快乐的方式,如果被指责,他就会觉得‘快乐是错的’。”“所以我抱起他,笑着问他‘你今天为什么这么开心呀?’再告诉他开心时候应该怎样表达。”
  “最大的压力源自家长的期望。”陈老师说,“自闭症孩子是需要全程监护的,许多家长必须全天候陪孩子做康复训练。经济、生活、期待都成了他们心头的重担。很多家长走投无路,把我们当成救命稻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身心俱疲又对康复训练充满期待的家长,内心积压的情绪就像火药桶。孩子的不听话、无进展往往成为导火线。课堂上也时有家长爆发,动手揍孩子,更多家长会痛哭失声。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次课上,一位辗转过几家培训中心的家长尖锐地指责陈丽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我以前见过那么多老师,比你有方法多了,你这样是不对的,行不通的!”当天下班后,陈丽拼命地啃理论书籍,她希望下一次能把理论和道理说给家长听。
  “其实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能前40天一无所获,毫无进展想要放弃,但是到第41天,你就能听到孩子嘴巴里吐出第一个字,所以耐心很重要。我们只能尽量把家长往好的方向引导,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和老师一条心,共同配合,把康复训练的效果最大化。”
  这群年轻人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懂事和忍耐力,他们从未将疲惫和不耐烦表露在家长和孩子的面前。下班后,他们偶尔会去附近的KTV吼上两嗓子,有时唱着唱着就满脸泪水。他们尽情地发泄完心中的苦闷,到上班时间,又充满能量。
  “我们期待社会的认可,憧憬美好的明天。”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自闭症鉴定系统,一个孩子是不是自闭症在三岁前都无法检测和认定。这对孩子的康复其实是一种耽误。大多数自闭症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被完全治愈,“这么多孩子们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遭遇不同的障碍。最大的问题来自社会交往障碍,很多人不被大家接受,也没有融入社会的机会。”
  目前,全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度较低。上海没有一所专门为自闭症儿童开设的学校,而民间自发组织的康复机构在发展中又时受掣肘。人员流失、资金短缺,不断增加的孩子,让老师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陈丽坦言,“初来的时候,我也迷茫过,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哪,上升空间在哪?我们只有微薄的收入,没有政府的补贴,我们做六休一,没有寒暑假。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残酷。”“不像那些体制内的老师们,他们能评中级、高级甚至特级教师,能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如果民办的特教教师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是挺让人灰心的。”
  “我们也希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出去深造和请专家来为我们上课,都花费不菲。我们实在无力承担。我在这工作了5年了,每个月的工资很少。”她无奈地笑了笑,“社会爱心机构也有捐赠,但也是杯水车薪,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我们,将这些孩子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经济、制度上给予老师和家长们更多的支持。”
  “每年都有老师跳槽,经济压力、家庭的负担和责任,迫使他们放弃了这里,尤其是男老师,这真的很可惜。不过,我倒是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了。总有人该去擦亮星星,我相信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的。”陈丽说道。
责任编辑:陆芸
微博关注:
相关内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是怎样的?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是怎样的?
我想问问,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是怎样的?他们和正常儿童想的是否一样呢?或者他们知道很多,却不愿意或者不能说出来?他们都心里所想的是否可以与年龄的增长而一起增长呢?
我不想说一些大理论,只是想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了解来说说你提的问题,估计会更容易让你理解:
1.首先你要明确孤独症障碍人群的能力差异性,不同的孤独症患者有着差异很大的心理。如有的能力好的他会在康复效果很好的成年以后,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心理问题,是一种明白控制不了的感觉;能力弱的患者也许受智商影响,心理就如同几岁到几岁的孩子心理,也许还有甚者由于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不佳,导致心理现象紊乱等等。
2.有些人说他们中的部分人的视觉阈限和正常不一样,看东西看的片面,想问题也就片面啦!
3.再有,不知道您是做什么的,是家长?是教者?咱们一定要记住:要以正常化的原则去看待他们,也就是一定要想他们和正常孩子是一样的心理,他们同样有性格,有思想,有着自己的欲望。。。。。。
(说的不好,或是有不妥的地方,还请您和看帖的爱心人士见谅!)
其实我是想为的儿童写一篇文章,想反映,让跟多人理解他们。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与正常人一样?这样我就可以用自己的文笔,站在他们的角度更好的讲述他们的故事。所以我还是想知道,有的患者的心理是不是和正常人一样,谢谢!
请恕我直言:由于不清楚您对他们到底了解多少,如果仅凭简单认识,较难站在他们的角度书写东西,而且主观写出的更容易误导读者,您的好心不就事倍功半了么?本就抽象,很多说法不一,建议您看看“自述”这篇文章,我觉得非常好,网上能搜到,也许会对您有所帮助!& :)
非常感谢!
非常感谢!谢谢你的指点!我想等我再了解他们一些,再好好的写他们吧!
其他回答 (2)
一、当前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研究得比较深入,已有三大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和弱中枢性统合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对心理疾病统计手册(DSM-IV)规定的诊断孤独症的几种行为特征作出较好的解释。
(1)心理理论缺陷理论(theory of mind,TOM),不同学者将其译为心理理论、心灵理论或心的理论等。TOM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生活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就是沟通障碍,TOM能力的缺失可以解释孤独症患者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表现,如被动交往、不会撒慌、固执、移情能力差等。因此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2)执行功能障碍理论(executive function)。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一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的指向性行为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注意、工作记忆),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建构。执行功能障碍假说可以较好的解释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如反复的开关门、抽屉,重复的做某一个动作,或迷恋一些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性行为。
(3)中枢性统合不足理论(central coherence)。也称中心一致性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以信息加工不完善为特征的认知障碍,特别是无法依据上下文信息构建含义。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经常为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客体语境缺乏注意,结果使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如较多的孤独症儿童认识大量的汉字,却不能理解由汉字组成的句子或故事。尽管相关证据不多,但是由于该理论涉及孤独症外显学习风格,因此受到很多关注。
(4)相关脑生理机制的研究。从生理心理学、脑成像以及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几个主要的脑区表明,小脑和内侧颞页结构到前额皮质的广大区域,是与孤独症有关的最有可能的区域。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心理理论的损伤与大脑左内侧额皮质有关(布洛卡第8区和第9区)。关于执行功能障碍的一般观点是与额叶受损有关,具体是额叶的哪个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揭示。至于中枢性统合理论的脑生理机制未见详细报道,可能与颞叶和顶叶多感觉区域皮质的异常有关。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的验证,如蔡蓓瑛等人(2000)对49名孤独症儿童及30名弱智儿童进行了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的研究。表明表达障碍、病理现象、与同龄儿童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心理理论(TOM)实验的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明显落后于弱智儿童,但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能够完成更高水平的TOM任务。此外,焦青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了两次连续的研究,在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2000)结果表明,生理年龄大同时伴随较高智力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人的心理,孤独症病症的程度与心理推测能力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同时他对10例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测试分析(2001),证明孤独症儿童能根据他人的愿望预测他人的行为;但在理解他人错误信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困难,且不能理解他人有错误信念导致的认知性情绪。
在我国虽然有一些学者在认知水平上对孤独症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总体上还相对滞后,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验证上。
二、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的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与正常儿童有着很大的不同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认知方式上,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差,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是场独立型的,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被动的,外部世界在他们看来与自己毫无关系,他们所感知的事物有限。他们认知的方式表面上看与正常儿童没有区别,都是通过人的感知觉器官来认知的,但是许多东西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事实上不是这样,因此他们所认知到的事物不是事物原来所应具备的一些属性,而是他们自身赋予事物的。例如积木,他们不能用来搭建一些模拟建筑,而是把它们当成陪自己解闷的一些东西。他们对玩具的玩法并不是原来玩具的玩法。
(2)在认知兴趣上,细心的家长和老师不难观察到,孩子的兴趣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光滑的书刊封面、质地滑软的衣料、柔软的皮毛制品等,甚至产生依恋,但是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他们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3)在认知水平上,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大多少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未经系统训练的孤独症儿童。
(4)在认知时间上,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会长时间的不转移注意力,但是对于家长或老师要求他们学习的东西则较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教育方法的家庭的孩子的训练很难进行,而且极容易使孩子更孤僻。孤独症儿童要认知一些事物的属性要比正常的儿童更久。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属性,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三、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干预
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了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是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的,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人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由此,他们将终身成为家庭的痛苦和社会的负担。本人认为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干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能力一般泛指认识事物的能力、感知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等等。而孤独症儿童从婴幼儿时期起,认知能力发展就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
(1)发展感知能力。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及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因此,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能力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首要环节。主要应做到增进感知觉的反应能力,扩大感知的范围,记住感知的内容。
(2)提高思维的运用能力。尽量让孩子对相同的物体进行归类,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连贯的动作,会寻找丢失的东西,能够记住地点、物品的名称,能够求别人帮助,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增进基本技能的学习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起到有效促进智力发展和丰富语言的作用,还能很好的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认识方位、大小、多少等等。
3.丰富生活常识
同正常儿童一样,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从认识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只是被动些,应加以引导,使他们能认识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物,如知道自己姓名、性别、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家庭住址、家人的姓名及工作单位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一些东西。作为家长在陪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应走到哪,教到哪。
4.具体的几种训练方法
(1)结构化教学法(TEACH),是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的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教学空间、教学设备、时间安排、交往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系统的安排,形成一种模式,使教学的各种因素有机的形成一体,全方位的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学习,TEACH计划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视觉清晰、视觉重整、有规律的工作惯性及视觉指令等方法,使孤独症儿童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校和家庭都可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采用结构化教学。
(2)关系型发展干预,这是一种专门由家长来做的,有详细活动方法和评估方法的社交训练方法。它鼓励分享经历,强调父母的参与。它的目标是理解并欣赏多层次的经验分享;在共同管理的分享经验交流中成为平等伙伴;理解并评估其他人的独特性──他们的观点、意见和感觉;评估并努力保持持久的关系;在社交和非社交的问题的解决上,变得有适应力和灵活性;认识他们自己的能持续成长和发展的独特性。
(3)自然情景教学法,是在训练中创设一段情景,使幼儿处于生动、具体而有趣的情景中,去感知所训练的内容,从而获得知识、调节情绪或改变不良行为。
四、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应用中应注意和强调的方面
1.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利用家庭资源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孤独症儿童的训练的操作者首先是家长,训练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长是否对患儿有爱心、耐心,与孤独症患儿交往,使患儿先对训练者感兴趣,双方能相互沟通,这一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阶段。尤其在早期阶段,把孩子交给“保姆”、“阿姨”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把要学的技能分成若干个细小步骤来完成,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教给他们。如教患儿正确使用筷子,先要把自己拿筷子的姿势展示给他;让他从数只筷子中捡出两只并粗细端对齐;用手握住他的手保持在正确握拿状态;反复进行直到他自己掌握握拿技术。当完成时便给予患儿适当的物质奖励(多为孩子喜欢的食品或玩具)。这种方法可能因患儿烦躁或放弃学习,所以在训练中要边教边做边鼓励。第三,训练时要动作)——言语——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行为治疗中的“阳性强化法”。在教他们某一技能时,要不断讲解以增加孩子对训练的兴趣和减少不愉快情绪的发生。最后,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要有恒心。不可期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一种技能。例如,“上厕所”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蹲马桶、擦屁股、洗手等一系列动作,并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孤独症患儿可能要半年、一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和运用。
(2)孤独症儿童的训练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如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等。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社会教育环境。因此首先尽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较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为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即使他(她)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如果被排斥在同龄伙伴的集体之外,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家长可以让孤独症儿童上一些专门的孤独症儿童训练学校,当然条件允许和适合的话,可以让孩子与正常的儿童一起上学。其次,作为训练学校应在特教专家和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而不应想当然的采用一些训练方法,训练的内容应系统和适合孤独症儿童,主要以让他们溶入正常人的环境为目标,训练时不宜要求过高或急躁,应多给予正面的强化,适当的运用一些适度的惩罚。
2.对能力不同的孤独症儿童应制订不同的认知心理干预方案。认知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认知障碍,但不是所有的孤独症儿童的障碍都相同,有的平衡能力差,有的感知觉能力差,有的听力不太好等等,对于这些并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一种训练方法,例如其注意听的能力很差,那么也就无法适应课堂教学,就应在注意听、听的记忆、听的敏锐度等方面进行训练。对于一些孩子的特殊能力应加以引导训练,例如有的孩子很有画画天赋,家长及教师就应在这方面多给予孩子鼓励。因此,在制定训练目标时,应根据其心理发展水平,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进行。
那么,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认知可以与年龄的增长一同增长吗?他们心里所想的与正常儿童差不多吗?
医学上的治疗:1. 预防性治疗:防止自闭症的出现,包括遗传学上的辅导。 2. 补救性治疗:及早诊断,针对生理因素而加以治疗。3. 症状性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轻征状,例如过份活跃、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暴力倾向、睡眠困难等,但效果有限。 行为心理治疗及特殊教育:(主要的治疗重点)1. 一个一致的治疗计划。2. 尽量令自闭症儿童能明白对他的要求,令他对环境产生兴趣,觉得参予有意义。 3. 要制造一个稳定、一致的治疗结构,与及要主动的帮助他们参予。4. 教他的东西要适合他的能力,尽量帮助家长去学习在家里用同样的方法教导他。5. 教他学习正常行为去代替异常行为。6. 尽量用鼓励的方法,开始时可能需要物质奖励,最重要是令他参予后得到成功感。成功的经验会令他的情绪稳定及有更大的动机去参予。7. 要从多方面去评估他的能力。他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根据评估结果去提供适合他能力的训练方法及学习机会。8. 重复性行为及不愿改变的倾向需要慢慢治疗。通常是帮助他学习其它较好的行为去代替这些行为。另外,他们愈明白得多,这些行为就会愈少。9. 用行为心理治疗方法去应付一些困难行为,例如发脾气、不愿吃饭等。10. 尽量令儿童和家长有愉快的生活经验。 言语治疗:1.言语治疗师的协助十分重要。将儿童言语的发展详细分析,然后订出适当的训练方法,将这些方法融合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另外根据他的进步,将方法调整。帮助每个和儿童经常接触的人去学习这些治疗办法。 社会工作治疗:1. 自闭症儿童对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要帮助家长认识儿童的基本病理,发展程度及治疗方法。另外,减少家庭的压力,例如经济方面、居住方面。还有,帮助其它家庭成员,尤其是兄弟姊妹,去认识及帮助自闭症儿童。2.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家庭都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当他们长大,离开学校的时候,更需要帮助。帮助青少年及成年的自闭症人士,是急需发展的社会工作,例如:提供离校的职业训练、庇护工场、宿舍等。有些高能力的自闭症人士可以独自工作,但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仍然会有很多困难,例如不明白别人的情绪、要求等。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亦需要性方面的辅导。 在治疗方面,还有几点值得提出讨论:1. 均衡的饮食: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养成偏食的习惯。因此在诊断后,即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 牙齿保健:需要定期的牙科检查。一个懂得自闭症儿童心理的牙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十分重要。家长亦可帮助儿童习惯作牙科保健。3. 家长互助会:家长互助会帮助家长互相支持,与及争取社会人士的了解和支持。
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走进孤独症儿童的世界当前位置:&>&&>&&>&
当天使坠落人间……走进东营启蒙特校探望自闭症孩子
09:30:00&&& '>作者:胡爱萍&& 来源:
关键词: 当天使坠落人间……走进东营启蒙特校探望自闭症孩子
[提要]当天使坠落人间……走进东营启蒙特校探望自闭症孩子
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专注地趴在地板一角,痴迷于找出一根头发丝;
另一个男孩在室内围着众人不停地绕圈,嘴里持续地发出呜噜呜噜的声音;
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一动不动地坐在小凳子上,眼神迷茫,众人之中如置身荒野;
短时间内看这些孩子,并没有特别之处,长时间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从不和人交流,即使是同龄小伙伴相处,也不共同玩耍,只刻板地重复着自己的动作,不受任何影响,也看不到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各成一个世界,像有一道无形的墙,把他们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隔离开来。
这些孩子,行为表现虽各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闭症患儿。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对环境改变过于焦虑等。他们性情孤僻,常常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他们从不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够融入社会,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或像天使坠落到人间。在我国,每500人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患者。他们拒绝走出自己的世界,也排斥他人哪怕是亲人的进入。在他们内心那个不为人知的安静世界里,他们宁静或者喧嚣,悲伤或者冷漠,没有人能够破解那小小的世界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
在东营启蒙康复培训中心,我看到这些孩子们,内心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想,也许上帝给这些孩子关上了一些门,或是语言,或是视觉,或是与人沟通的本领。因着上帝的仁慈,他一定也给这些孩子打开了另一扇我们不知道的门,以使他们的那个世界,并不比我们的简单。
一个孩子突然跑向我,身手敏捷,我还来不及反应,他的小手已轻巧地从我的发梢掠过,又迅疾跑去,手里已摘取了我的一根头发。他眼神专注地盯视着那半根头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老师从他手里拿走,他大喊大叫,焦虑的神情让人心疼。“他就是这样,到处找头发或者其它丝状物玩,你看窗纱都给拆成那样了。”
一个孩子,从垃圾筐里抓出几片橘子皮,老师急忙从他手里夺去,他急得躺在地上哭叫。突然他趁人不备,又翻找出苹果皮来玩。“不能让他看到任何水果皮,香蕉皮、苹果皮、橘子皮,看到什么都要拿来玩。只有拿到水果皮,他心里才安定。”
那个一动不动的文静女孩,从来不说一句话。面对别人的询问,总是面无表情,偶尔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话。“她八九岁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
每一位老师介绍这些孩子的时候,语气里满是惋惜和爱怜。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自闭症患儿培训方法,却不可能短时间内把这些孩子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牵引到我们这个社会。与这些孩子短时间的接触,已让我感慨万千,而这些老师,却要每天时时刻刻陪护他们,从起床到晚安,一日三餐,从不间断……
&和这些孩子相处,最累的是老师。首先要细心呵护。由于这些孩子缺乏起码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即使在做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时,他们也无所适从或动作不协调,会出现失误,甚至摔倒。老师们必须保证孩子们在自己的视野内活动,须臾不可大意。其次还要尽到教育培训的责任。教他们与人交流沟通,教他们简单的社会生活常识,在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的前提下,还要教他们一些小学的课程。
一个男孩子不停地淌鼻涕,我一次次给他擦拭。这时,康复中心的隋老师走过来,用额头抵着孩子的额头,说:“好了,现在不发烧了。这孩子昨天感冒了。”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令我感动。那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也许只有母亲才能拥有这样的细致贴心。
“很多孩子半夜不睡觉起来玩,老师都要守着他们,还有些孩子小便到裤子里,老师就得赶紧给他换洗衣服、擦洗身体,这里面的艰辛,用语言是表达不了的。”康复中心的常校长说起这里的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
和这些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理解。老师们用万孩之母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些坠落到人间的天使,因了这样的老师,而奋力挥动着翅膀,寻找着融入社会的航道。
我随手翻看着老师们的训练日志。两个日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孩子们每天每个时间段的活动内容,每个孩子的细微表现,以及老师们教学中的感悟……
一字一句,体现着老师们对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每一点小小的改善和进步,都让老师们感到欣喜。
“她以前还不会穿衣,现在好多了。”
“他现在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他认识很多字,识字量相当于三年级的学生。”
统感训练是为提高神经系统不同部分的整体协调,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而设置的。统感课上,两位年轻女教师在陪护孩子做运动。她们用心指导孩子做每一个动作。在这里,像钻圈、小跳、过桥这样简单的动作,同龄孩子可以得心应手,玩得不亦乐乎,这里的孩子却需要一遍遍练习,才能掌握动作要领。
这里采用最先进的美国ABA教学(即应用行为训练法),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认知、说话。课堂上,老师教大家捏橡皮泥,捏成圆形,球形,孩子们达到这样的要求已属不易。据三年前来过这里的崔墨同学说,这次孩子们的表现,比上次已进步很多。
午饭时间,老师给每一个孩子穿上厚厚的外套,带到饭厅。再给每一个孩子脱下外套,给他们洗手,分配座次,引导他们坐下。生活老师盛好饭,再将每一份饭放在他们面前。谁喜欢吃什么,谁不吃什么,老师们心里都清楚。
“得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吃饭情况,吃不饱的,老师再单独喂。”
“这个孩子不吃肉,看见肉就烦。”
“还有这个,光吃辣椒。小孩子本来就易便结,不能吃那么多辣椒。”
看每一个孩子都安静下来,老师们再坐下吃饭。
然后,她们还要带孩子们回房间休息。接着,下午的活动又开始了。
帮助孩子起床,陪伴孩子吃饭,和孩子一起上课,给孩子理发,洗手洗脸,甚至如厕,老师们一刻不离。“你们很难想象这些老师的工作压力,我特别佩服这些坚持了好几年的老师。”常桂亮校长感慨地说。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常桂亮的人生之路不会发生这样的转向。
1995年,常桂亮满怀欣喜地迎来了自己的孩子。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常桂亮夫妇心中的疑惑和焦虑越来越重。孩子一岁时,彻夜哭闹,一岁多还不会喊爸妈,两岁了还不大会走路。常桂亮和妻子带着孩子辗转就医问药,跑遍了各大医院。直到2003年,孩子才被确诊为儿童自闭症,这种病症在当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此时,孩子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常桂亮和妻子抛下一切工作,只为孩子康复。
“后来,我了解到遭受这种痛苦的不只我们一家,每个患儿背后都有一个痛苦的家庭。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父母,还有祖辈四位老人,盼了那么久,当得知孩子是这种情况时,那种感觉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啊,整个家庭陷入痛苦绝望中。”常校长说起那段日子,依然令人动容。
“然后,我就想到,自己开办这样一个康复机构,一是给自己的孩子尽量好的教养,再者,也给更多的患儿一个温暖的家,给这样的家庭带来希望。”常校长现在说起这些的时候,语气平静。那段最痛苦的经历于他,好像就在昨天。现在,他努力走出来,也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遭此痛苦的家庭。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群体,也让自闭症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常校长说他有一个想法:拍一部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电视剧,把这群孩子的成长经历、家长的艰辛困苦、老师的无私付出都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自闭症,关心、帮助自闭症儿童。
据有关资料,被称为“残疾之王”的孤独症目前尚无措施可根治,即使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与教育,也仅有约10%的孤独症患者能够回归主流社会,成年后独立生活和工作。18周岁以上的重度智残和自闭症孩子,从康复中心或特教学校毕业后已无处可去,将别无选择地留滞在家里,最终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自闭症患者需要终身陪护,家长最担心最怕面对的是孩子长大自己老去。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说,在儿子两岁时,她就辞了工作照顾儿子。“现在我最怕他长大,他小时候我还可以照顾他,可是等他长大了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啊?”因此,建立一种自闭症患者终身可以托付的养护机构,让这些患者以后的人生有所依靠,是这些身心交瘁的家长们的共同愿望。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自闭症儿童尤其需要你我献出爱心。他们的世界纯粹而清澈,他们的眼神简单而明亮,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天真单纯,对生活充满向往。他们在生活上有诸多的障碍和困难,以至无法正常地理解并融入这个社会。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些孩子生活在无爱的沙漠,不能忍心忽略他们纯真无邪的眼神。请理解他们,关爱他们,献出一份爱心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这个社会的温暖!
东营市启蒙特教康复中心网 网址:
新闻热线: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C)
&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
地址:东营市府前大街75号(大众日报社东营分社)112室 邮编:25709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闭症儿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