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炎

热门搜索: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心肌疾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几乎每一组病毒都可引起特异性的嗜心性病毒疾病,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员长病毒感染最多见,但很多呈亚临床型。轻度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少,诊断较难,故病理诊断远比临床发病率为高。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发现多种病...
所属科室:
相关症状:
相关检查:
相关疾病:
相关用药:
病毒性心肌炎
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冠心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
副主任医师
心内科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衰、肺栓塞、先心...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先天性心脏病封...
心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病。
副主任医师
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抢救处理。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症、脑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衰、心律失常、失眠症...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炎与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
副主任医师
冠动脉搭桥、双乳内动脉“Y”形序冠搭桥、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体外循环与...
副主任医师
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心肌病、各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
副主任医师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冠脉搭桥术后、慢...
冠心病 高血压病 心肌病、高脂血症 心律失常等的诊断治疗。
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高血脂、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炎等疾病...
冠心病、高血压、心疾病、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的治疗。
副主任医师
各类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心...
小儿心脏外科临床,小儿复杂畸形的先心病(大动脉错位、法洛四联症、肺动脉...
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和精神心脏病学。
多种老年病的诊治。尤以心脑血管及其相关疾病(如动脉硬化、眩晕症、冠心病...
副主任医师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的诊...
副主任医师
对各类心血管疾患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
高血压、冠心病、风湿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副主任医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尤...
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治疗。
副主任医师
小儿川崎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
副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内科病老年病,特别对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
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副主任医师
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病和重症心...
副主任医师
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风心病、高脂高粘血症、心肌炎、血管性头...
心内科各种介入诊治技术;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高血脂、先...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高血压和各种快和慢心律失常的诊治,心脏双腔起博器的植...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衰及心律失常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
副主任医师
在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脾胃疾病、小儿脾虚营养不良、小儿先天...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临床。
副主任医师
心内科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衰、肺栓塞、先心...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律失常、心衰等心内科疾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内科诊治和介入检查及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的诊断...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病毒性心肌炎
可咨询专家
山东省济南
河南省洛阳
河南省郑州
吉林省长春
河南省郑州
河南省郑州
北京市朝阳
河北省石家庄
黑龙江省哈尔滨
陕西省咸阳
可咨询专家
北京市朝阳
北京市海淀
北京市丰台
北京市海淀
北京市朝阳
北京市西城
北京市海淀
北京市海淀
北京市丰台
北京市东城
可咨询专家
上海市虹口
上海市闸北
上海市徐汇
上海市徐汇
上海市浦东新
上海市浦东新
上海市杨浦
上海市闸北
上海市杨浦
上海市徐汇
可咨询专家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可咨询专家
天津市南开
天津市红桥
天津市塘沽
天津市和平
天津市和平
天津市河西
天津市南开
天津市河北
天津市南开
可咨询专家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江北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沙坪坝
重庆市万州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垫江
重庆市江津
可咨询专家
陕西省咸阳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咸阳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宝鸡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延安
陕西省渭南
病毒性心肌炎
参考价格:¥7.25元起
说明书:益气、扶阳...
参考价格:¥29.29元
说明书:益气养阴、...
参考价格:¥27.8元起
说明书:滋养心阴,...
参考价格:¥5.5元起
说明书:本品用于低...
参考价格:¥7元起
说明书:本品临床可...
参考价格:¥7元起
说明书:本品用于治...
病毒性心肌炎
无需注册,免费咨询专家
提问字数大于10字以上,描述越清楚医生回答越详细哦
向全国15万专家立即免费咨询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小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病毒性心肌炎小儿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病毒性 心肌炎 是指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性炎性浸润和心肌纤维的变性或坏死 性病 变,有的可伴有心包或 心内膜炎 症改变。
心悸,胸痹,温毒。病毒性心肌炎 是指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性炎性浸润和心肌纤维的变性或坏死 性病 变,有的可伴有心包或 心内膜炎 症改变。西医病因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种类甚多,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肝炎 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 疱疹 病毒以及流行性 腮腺炎 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1~5型最常见。本病多见于学龄及学龄前儿童。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纤维引起变性或坏死性病变。通过柯萨奇病毒感染小鼠急性心肌炎实验研究,至少有二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心肌损伤机理已经明确,一种是病毒的溶细胞作用,另一种是病毒诱导产生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感染的心肌细胞的杀伤作用。此外,在本病发病机理中,亦可能有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参与。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中 医学 认为,本病以外感温热邪毒为主要发病因素,而劳累过度、情志损伤等亦可致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肾。病机要点为邪犯人体,心气受损,痰饮内停或瘀血阻络。主要病理产物为痰饮及瘀血。究其病性,在本为心气不足,属虚,在标为热毒、痰饮、瘀血,属实。辨 证:  本病在临床一般先见发热、咽痛、泄泻,继之出现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临证之时应首先分清虚实缓急。若仅见心悸,胸闷,头晕等为轻、为缓,可因证施治。若兼见气喘倚息不得卧,口唇青紫,自汗不止,肢冷畏寒则为急、为重,须急以救逆。  (一)急性期  1.邪毒内蕴  主证:初见发热咽痛,鼻塞流涕,泄泻腹痛,继之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分析:本证由温热邪毒,侵犯人体,袭肺损心所致。外邪犯人,肺卫失调,故见发热,咽痛诸症。热毒内蕴,上犯于心,耗其心气,故见心悸气短。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故见胸闷。  2.心阳虚脱  主证:起病急骤,气喘倚息不得卧,口唇青紫,心悸惕动,烦躁不安,自汗不止,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微欲绝。  分析:本证由素体虚弱,复感外邪,心阳不振,阳气虚衰所致。心阳不振,不能温煦鼓动,血脉运行不畅,故见心悸气短,口唇青紫。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气机逆乱,心阳虚脱,故见气促倚息不得卧,手足不温等症。  (二)恢复期  1.气阴两虚  主证: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自汗乏力,夜眠不安,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久病伤正,气阴两亏所致。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心悸胸闷。阴血亏虚,不能上营于脑,故见头晕目眩。阴虚阳亢,心火内动,扰乱心神,故见心烦易怒。  2.气虚血瘀  主证:心悸不安,胸闷刺痛,面色不华,唇色紫暗,舌质暗紫,或有瘀点,脉沉涩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病程迁延,心气不足,气不行血所致。心气亏虚,鼓动无力,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故见胸闷刺痛,唇色紫暗。血脉不畅,无以上荣,故见面色不华。心失所养,故见心悸不安。  3.痰湿内阻  主证:心悸气促,胸痛不适,头晕目眩,脘闷纳呆,口渴不饮,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肺脾两虚,水津不布,痰饮内停所致。痰饮之邪,上凌于心,故见胸闷气促。上犯清阳,故见头晕目眩。内犯肠胃,故见脘闷纳呆,口渴不饮。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依据  (一)主要指标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  2.有心脏扩大、奔马律或心包炎表现之一 (临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  3.心电图(包括Holter监测)有明显 心律失常 ①,ST-T改变②(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 心肌梗塞 样图形或运动试验阳性之一。  4.发病1个月内血清CK-MB增高。  5.心脏同位素扫描发现异常。  (二)次要指标  1.发病同时或前1个月内有病毒感染史。  2.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不适、手足凉、肌痛或腹痛等症状(至少2项),小婴儿可有拒食、发绀、四肢凉等。新生儿可结合流行病学史考虑诊断。  3.心尖区第一心音明显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  4.心电图有轻度异常③。  5.发病数月内血清LDH1、aHBDH或AST增高。  二、病原学诊断依据  1.自患儿心包穿刺液、心包、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抗体阳性。  2.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3.病程早期患儿血中型特异性lgM抗体滴度在1:128以上。  4.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病毒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法,自患儿心肌或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三、确诊条件  1.具有主要指标2项,或主要指标1项及次要指标2项者(含心电图指标1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2.同时具备病原学指标1项者,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病毒感染者(如流行性腮腺炎等),而无条件进行病毒学检查时,结合病史可考虑心肌炎亦系病毒引起。  3.凡不具备确诊条件,但临床怀疑为心肌炎时,可作为“疑似心肌炎”,给以必要的治疗并长期随诊。在随诊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在考虑上述条件时,应先除外其他器质性 心脏病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川崎病 、β受体功能亢进和迷走神经亢进症,以及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四、临床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发现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内。  2.恢复期:症状及客观检查好转,但  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3.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1年以上。  4.慢性期:病情反复,时有加重,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 心衰 ,病程在1年以上。  ①明显心律失常包括:除单源性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Ⅰ度及以上的窦房、房室、完全左或右及双、三束支传导阻滞。  ②ST-T改变:当R波≥0.6mV时,有TⅠ.Ⅱ.avL低平或倒置,或TavF倒置改变之一。  ③心电图轻度异常:指前述明显心律失常、ST-T改变及房、室增大以外的心电图异常。  症 状:1.前驱症状:病前1个月内有病毒感染史。主要是发热,周身不适,咽痛,咳嗽,肌痛, 腹泻 及皮疹等。  2.心肌受累症状:乏力,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长出气,头晕,严重者可致心力 衰竭 或心脑综合征。  体 征:  1.心尖部听诊可闻第一心音低钝,少数可闻奔马律。  2.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  3.心脏扩大。  4.危重病例可伴有心源性 休克 或心力衰竭体征: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两肺出现罗音及  肝大、水肿等。  电诊断:心电图改变  1.ST段及T波改变:包括有ST段偏移,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  2.各种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滞:窦房阻滞、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  4.其他:个别可见QRS低电压、Q-T延长。  影象诊断:心脏同位素扫描:  核素99m锝MIBI心肌灌注显像已用于心肌炎的诊断。病变部位出现“花斑样”改变,即局部室壁段放射分布稀疏。病变部位分布以左室前壁为最多见,室间隔次之。1.肌酸磷酸激酶 (CPK)及其同功酶 (CPK-MB):CPK有4种同功酶,即CPK-MM(骨骼肌型)、CPK-MB(心肌型)、CPK-BB(脑型)和线粒体同功酶mt。心肌受损时,CPK在起病3~6小时即可出现升高,2~5日达高峰,2周内恢复正常。CPK-MB主要来源于心肌,且较CPK总活力上升快,消退亦快,因此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CPK高。  2.乳酸脱氢酶 (LDH)及其同功酶LDH1、LDH2:心肌受损时,多在发病24~48小时开始上升,3~6天达高峰,8~14天逐步恢复,长者可达2个月左右才恢复。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心肌炎时LDH1、2升高,以LDH1升高为主。  3.谷草转氨酶(GOT):发病6~8小时开始上升,第2周达高峰,多在第4周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炎几乎都有病理性杂音,多有心脏扩大,血沉增快,C反应性蛋白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500u。心电图多表现为P-R间期延长。  2.β受体功能亢进:无前驱感染表现。心脏听诊无心音低钝。心肌酶谱检查及心脏同位素扫描正常。心电图仅表现为ST段偏移或T波平坦、倒置,口服心得安 (0.5mg/kg)后ST-T改变恢复正常。  3.低钾血症:常有进食差或呕吐、腹泻病史。查体除心脏听诊心音低钝外,常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化验血钾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病毒性心肌炎
目录1 拼音bìng dú xìng xīn jī yán2 英文参考vital myocarditis3 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种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是最常见的。自十九世纪中叶Fiediei首先发现此类病例以来,随着病毒学说研究的深入和诊断的改进,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发现多种病毒可引起,但对病毒如何引起心肌损害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现代迄今仍缺乏本病的有效疗法。近二十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似有上升的趋势,是遍及全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成为中、青年常见的病之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而死亡。随着本病在心脏疾病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已广泛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无“心肌炎”之病名,结合本病病位、病性及主症,主要归属于“”、“”之范畴。早在中,就有类似本病的某些症候的描述。如“心中儋儋大动”、“心如人将捕之”,并提出此病与天时不正,感受病邪密切。东汉提出应用、等有效进行辨治,为后世辨证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历代医家多遵《》、的临床思路治疗本病,并有所充实。如元代提出了致病的理论,清代对导致的心悸作了补充,明代张景岳还提出了“患此者速宜节欲,切戒酒色”等护养措施。
现代运用治疗本病的最早论文见于1960年。60年代至70年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处于以为主的初级研究阶段。进人80年代,大量的临床从个案乃至数百例的临床报道及一批质量较高的理论探索性论文不断涌现。许多学者除了从浩瀚的中医典籍中颛取菁华外,还根据现代天时、地理、等特点,结合各自临床实践进行探索,使本病研究日趋深入。方面,在原邪毒侵心之说的基础上,又观察到尚与正虚,尤其是心阴两虚密切相关,并发现在其发病的全过程中始终表现着正邪消长的病理变化,本病的中、往往累及多个。在治疗上,强病治心而不专于心,调整脏腑以利于心。辨证分型逐步趋于一致,并为越来越多的医家所接受。治法方药得较大进展,还进行了对一方一药为主的治疗本病的疗效观察。看来,目前治疗本病的疗效已达85%左右。
为进一步给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近年来还开展了对某些方剂和的药理药化实验研究。目前已得到证实的,如有提高心肌和膜活性;能增强心肌耐缺氧;、生地具有强心利尿作用;能抑制异位,使心肌的性降低等等。这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是确切的。4 疾病名称病毒性心肌炎5 英文名称viral myocarditis6 分类管内科 & 心肌炎7 ICD号I41.0﹡8 流行病学病毒未必都会引起心肌炎,即使心肌受累也未必都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病毒学和的诊断并非简单易行,故该病的准确发病率不详。
由于不同研究所用方法的不尽一致以及诊断标准不统一,各国和各地区有关该病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目于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的报道一般基于以下3种研究:①尸检或心肌报告的心肌炎检出率;②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出现心脏异常症状或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③在某一地区某一人群就诊中病毒性心肌炎所占的比例。尸检证实存在心肌炎病理改变的比率明显大于临床诊断。国外文献对活检和尸检证实的病毒性心肌炎的报道较多,检出率为1%~3l%,据此估计人群中病毒性心肌炎的患病率为3.1%~5%。国外文献报道,在不同人群中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为0%~30%,暴发时可达50%。我国于年,对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14岁以下的调查显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为6.88/10万~29.15/10万,患病率为8.03万/10万~41.86/10万。
病毒性心肌炎可于各个年龄段,但从临床发病情况看以儿童和40岁以下成人居多。由于许多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如感染多发生在冬季,而则多发生于夏秋季,因此,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也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较少。9 病因几乎每一组病毒都可引起的嗜心毒疾病,但很多呈亚临床型,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包括:
①糖病毒:病毒如柯萨奇(Coxsackie)、埃可(ECHO)、、鼻病毒等;
②病毒:如毒、、病毒、病毒等;
③: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δ型肝炎病毒;
⑤流感病毒;
⑥副黏病毒:如病毒、、呼吸合胞病毒等;
⑨:如、-、等;
?呼吸道肠道病毒;
?脑心肌炎(encephalomyocarditis)病毒;
在上述诸多病毒中,以B组1~5型(尤其3型最常见)和柯萨奇A组病毒中的1、4、9、16和23型病毒,中的6、11、12、16、19、22和25型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及脊髓灰质炎病毒最常见。10 病毒性心肌炎的分类按病因心肌炎可分为以下三类:10.1 感染性疾病病程中发生的心肌炎其致病可为、病毒、、立克次体、或。细菌感染以为着,成为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时心肌炎不少见;细菌感染时心肌受的损害。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肌炎可以延及心肌,伴发心肌炎,以、或为主,、脓毒血症等偶尔可侵犯心肌而引起炎症。多种霉菌如放线菌、白色念珠菌、曲菌、菌、隐等都可引起心肌炎症,但均少见。性心肌炎主要见于与弓青工体病。立克次体病如也可有心肌炎症。螺旋体感染中的心肌炎不少见,时心肌中可发生样肿。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显着增多,受到高度重视,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霉菌、寄生虫、立克次体或螺旋体引起的心肌炎则远比病毒和少见。10.2 过敏或变态反应所致的心肌炎就目前所知,的发病以可能最大,性心肌炎属于此类。10.3 化学、物理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化学品或药物如、叁价锑、等,或失调如缺钾或钾过多时,均可造成心肌损害,病理上有炎性变化;心脏区过度放射,也可引起类似的炎性变化。11 发病机制病毒如何引起心肌损伤的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实验和培养搏动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病毒致变模型的建立,其发病机制已逐渐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病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病毒流直接侵犯心肌,病毒本身所致溶作用,亦称为病毒期,是发病早期病毒在心肌细胞内主动复制并直接作用心肌,引起心肌损害和障碍。有人将柯萨奇B病毒感染小鼠3天后,即能发现心肌已发生散在病灶,感染5~7天后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病毒感染机体后所致病变主要靠机体的,业已证实,柯萨奇B型病毒的受体定位在人的第19号上。因人的心肌细胞膜上存在柯萨奇病毒B、A型的受体,又能该,因此该类病毒可在心肌细胞内增殖、复制,导致心肌损伤。此外,病毒也可能在局部产生,导致心肌、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暴发性病心肌炎和病毒感染后1~2周内猝死者,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引起心肌损害可能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其依据为:从尸检发现病毒存在于心肌中,以心肌所得病毒接种动物可引起发病,中同型病毒的中和增高。此外,通过心肌(心内膜)活检,经和法已证实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心肌中有病毒存在。
第二阶段主要为免疫变态反应期,对于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心肌炎,目前认为主要通过免疫变态反应而致病。本期内病毒可能已不存在,但仍有持续性心肌损害,表明免疫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Silber在研究1918年和1957年全世界流感流行的心肌炎时指出:在流感急性期很少有心脏并发症,临床上明显的流感心肌心肌炎多在恢复期出现,即在原发感染完全恢复后发生,流感严重程度与其引起的心脏病变不平行,流感后心肌炎的发生率相当于A型性链球菌感染后风湿热的发生率。在小鼠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模型中,用光镜及电镜,发现杀伤(NK)细胞首先出现反应,继之致病毒性及激活的巨噬细胞在靶心肌区密集,通过细胞介导心肌。晚近,Deguchi对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心内膜心肌活检,在电镜下发现有病损心肌细胞与巨噬细胞、相集聚,有抑制性T细胞增加,表明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人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内可找到()和(β1C),表明有免疫反应的存在。免疫反应的发生,可能由病毒本身,也可由于病毒与心肌形成、抗体复合体所致。业已证实,柯萨奇B组病毒与心肌有交叉,通过免疫反应可间接致病。晚近有人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发现E-环形成细胞(E-rosette forming cell,E-RFC)较正常低,虽免疫球蛋白及总补体(C)无大变化,但C3值降低,免疫球蛋白IgG偏高,20%~30%病例阳性,在心肌纤维膜沉积等。上述资料均支持本病的免疫致病机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同时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调节功能失调。
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细菌感染、、剧烈运动、过度疲劳、和缺氧等,都可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使病毒易感而致病。12 病理改变病变范围大小不一,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随病程发展可为急性或慢性。病变较重者肉眼见心肌非常松弛,呈灰色或黄色,心腔扩大。病变较轻者在大查时无发现,仅在下有所发现而赖以诊断,而病理学检查必须在多个部位切片,方使病变免于遗漏。在显微镜下,心肌纤维之间与四周的中可发现细胞浸润,以为主。心肌细胞可有、溶解或坏死。病变如在下区则可合并,成为病毒性心包心肌炎。病变可涉及心肌与间质,也可涉及心脏的起搏与如、房室结、房室束和束支,成为的发病基础。病毒的越强,病变范围越广。在实验性心肌炎中,可见到心肌坯 煞费苦心之后由纤维组织替代。13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病毒的类型、机体反应性以及病变范围等因素,差异很大,且不特异,易造成或漏诊。轻者几无症状而呈亚临床经过,或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严重心律失常、等,甚至猝死。13.1 病毒感染史50%~80%的患者、倦怠、全身酸痛、流涕等引起的“”样症状或、、等道症状;部分患者因症状轻微而忽略,此时虽无明显的前驱症状,但并不能据此而除外病毒感染;亦有在其他病毒感染(如肝炎、炎等)之后而发病。心脏受累症状常在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出现1~3周后逐渐出现。13.2 症状多数患者症状轻微而呈亚临床型或隐匿型,仅有改变而疑及诊断,或因车祸死亡或死于其他疾病尸解时发现有心肌炎的病理改变。少数患者由于病变弥漫,出现大心肌坏死而呈暴发性发作,表现为、或猝死。
在临床就诊的患者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或首发症状,常诉心悸、乏力、胸闷、等,严重者可出现或。部分患者可有程度不一的,其原因可能有:①伴发心包炎;②心肌坏死广泛;③心排下降引起相对性冠状供血不足;④病毒感染引发闭塞性冠状。13.3 体征(1)心律失常:最常见,且常是引起患者的首发表现。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以期前收缩最常见,其次为。严重心律失常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
(2)改变:可见与不成比例的,若表现为心动过缓则应注意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3)改变:第一心音减低或分裂,呈胎心音,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严重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包炎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4)杂音: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与发热、所致血流速度加快以及心腔扩大有关;亦可闻及舒张期杂音,为心腔扩大引起相对性所致。杂音强度多不超过3级,病情好转后多可消失。
(5)心脏扩大:轻症患者心脏不扩大或扩大不明显,重者心脏明显扩大。
(6)心力衰竭:重症患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13.4 分型与分期(1)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本致可分以下7型:
①隐匿型:指无自觉症状,因健康检查见心脏扩大或心电图异常而发现,或因意外事件死亡尸检中发现。
②猝死型:多为局灶型心肌炎,症状隐匿,多因心室颤动、心脏停搏而死亡,本型是青少年最常见猝死原因。
③心律失常型:常以心悸为主要症状,多为频发性期前收缩,以多见,可呈二、三联律,也可出现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④心力衰竭型:此型心肌损害多较弥漫而严重,心脏常明显扩大,可表现为左、右心或全心衰竭,临床上尤以左心衰竭多见,部分并胸痛,检查有血清酶学改变,心电图亦可出现病理性Q波,可酷似。本型常并发心包炎。
⑤暴发型:常在病毒感染后数天内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病死率高。
⑥慢性心肌炎:表现为病情迁延反复,时轻时重,呈慢性过程,常伴进行性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每因感冒或病毒感染而加重,亦可在病程中猝死。但多数经数年至数十年后因心功能不全致死。本型有时与难以鉴别。
⑦后遗症型:患者心肌炎虽已基本痊愈,但可遗留不同程度心律失常或症状。
(2)根据病情变化和病程长短,病毒性心肌炎可分为4期:
①急性期:指新近发病,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
②恢复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③慢性期: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心电图、X线、酶学等检查呈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的表现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
④后遗症期:患心肌炎时间久,临床已无明显症状,但遗留较的心电图异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交接区等。14 病毒性心肌炎的并发症病毒性心肌炎常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扩张型心肌病等并发症,重症者可危及。14.1 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90%的患者以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占70%,严重者可发生,甚至室速、室颤。14.2 心力衰竭重症急性心肌炎由于心肌受病毒侵害的范围广。心肌细胞损害严重,常常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源性休克,有时快速型心律失常也可导致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致死(10%~20%)。14.3 心脏性猝死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心脏性猝死,病因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很多猝死的患者生前并没有明显的心肌炎表现,只是在尸检时发现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存在。国内报道病毒性心肌炎暴发流行时,心脏猝死可达23.6%。14.4 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迁延,可发展成为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室扩大,以左室扩大为主,或出现左右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国外报道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患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为10%。对病毒性心肌炎随访报道,7%~30%患者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最高的比率达50%。我国学者对急性心肌炎患者进行的随访调查结果,有37%的患者出现早期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7%的患者心脏慢性扩大。15 实验室检查15.1 常规检测及血清酶学免疫学检查(1)可轻度增高,但左移不明显。1/3~1/2病例降率轻至中度增快。
(2)急性期或慢性心肌炎活动期可有血清()、(GOT)、(LDH)、肌酸激酶(CK)及其(CK-MB)增高。
(3)血清心肌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增高(以定量测定为准)有较大价值。
(4)、心肌肌凝蛋白轻链亦可增高,表明心肌坏死,其增高程度常与病变严重性呈正相关。
(5)尚发现病毒性心肌炎者超歧化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低下。
病毒性心肌炎白细胞免疫测定,常发现外周血中自然杀伤 (NK) 细胞活力降低,α低下,而γ干扰素效价增高。E花环及降低,血中总T细胞(OKT3)、T辅助细胞(OKT4)及抑制T细胞(OKT8)低于正常,而OKT4/OKT8比率不变。补体C3及CH50降低,抗核因子、抗心肌抗体、、抗补体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15.2 病毒学检查咽及肛拭病毒分离临床意义不大,因为多数心肌炎是免疫变态反应所致,待临床出现心脏症状时,咽拭或粪便中已分离不到病毒,即使分离到病毒也难以确定是心肌炎病毒。若通过心肌活检,从心肌活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或用免疫荧光、酶染等免疫技术病毒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虽有较高特异性,但多数病人待心脏症状明显时,心肌内病毒多已不存在,仅适用于早期和婴幼儿,临床上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且有一定危险性。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通过双份血清中特异性病毒抗体测定,以证实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常用的有:
(1)病毒中和抗体测定:取急性期病初血清与相距2~4周后第2次血清,测定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若第2次血清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1次≥l∶640,则可作为阳性标准,若1次血清达1∶320作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础者则宜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
(2)血凝抑制试验:在流感流行时,为了明确流感病毒与心肌炎的关系,可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流感病毒的抗体效价,若恢复期血清较早期抗体效价≥4倍,或1次≥1∶640为阳性。此外,尚有人用酶标记免疫试验()法检测特异性及IgG,也可能有所帮助。
(3)病毒特异性IgM:以≥1∶320者为阳性,若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16 辅助检查16.1 心电图对本病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有人认为若无心电图改变,则临床上就难以诊断心肌炎,以心律失常尤其是期前收缩为最常见,其中室性期前收缩占各类期前收缩的70%。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AVB),以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一般在治疗后1~2周内恢复正常。Ⅱ度和Ⅲ度AVB并不少见,有时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多表明病变广泛,多数传导阻滞为暂时性,经1~3周后消失,但少数病例可长期存在,甚至必须安装永久起搏器。此外,某些病例传导阻滞恢复后,若再次病毒感染或由于过度劳累等原因而复发。
约1/3病例有复极波异常,可表现为-T改变。此外,心室肥大、Q-T间期延长、低电压等改变也可出现。病毒性心肌炎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其可能原因是心肌细胞膜性质改变。此外,心肌病变后纤维断裂,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束间被隔开可降低的横向传导速度,坏死心肌中存活的心肌细胞亦易成为传导异常和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搏点。16.2 X线检查约1/4病人有不同程度心脏扩大,搏动减弱,其扩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一致,有时可见心包积液(病毒性心肌心包炎),严重病例因左心功能不全有肺或征象。16.3 超声心动图病毒性心肌炎的改变无特异性,由于本病病谱广,临床表现不一,故超声心动图(UCG)可从完全正常到明显异常,一般可有如下改变:
(1)心脏增大:常呈普遍性增大,但也可以左室或右室增大为主,取决于病毒累及心室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心室壁搏动减弱,多呈普遍性减弱,若为局灶性或局限性心肌炎,则可表现为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表现为运动减弱、运动消失甚至矛盾运动,在中老年患者需与作鉴别。
(2)可有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排出量降低,降低,短轴缩短分数减小,室壁运动减弱,收缩和(或)舒张末期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E峰降低,A峰增大,A/E比值增大,舒张期左室高峰充盈率下降,高峰充盈时间延长和心房收缩期充盈量增加等。
(3)由于有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因此心肌回声与正常心肌不同,可表现为心肌回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性,但缺乏特异性,上述改变也见于各种心肌病。
(4)其他改变包括室壁暂时性增厚,与暂时性间质水肿有关。有时可见室壁附壁血栓。16.4 放射性核素检查应用201铊(201Tl)和99m锝(99mTc)-MIBI,对了解病毒性心肌炎是局灶性还是弥漫性心肌坏死有一定价值。晚近开展111In(铟)标记单抗肌凝蛋白抗体显像来检查心肌坏死情况,有较高的敏感性(100%),但缺乏特异性(58%)。67Ga(镓)显影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也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外,通过放射性核素门电路心血管造影可以估价心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核素属无创性检查,易被病人接受,有较高敏感性,今后必须加强对心肌炎特异性的研究。16.5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大多用活检钳经系统(右颈静脉、股静脉)入右室,在室间隔右侧钳咬心内膜心肌(2~3mm大小)。心肌标本用以提供病理学依据、免疫组织化学及特异性病毒RNA检测等。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虽然迄今仍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赞同1984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Dallas市会议确定的心肌炎指标,包括首次活检与随访活检的分类。
(1)首次活检可分为:
①急性心肌炎(或活动性心肌炎,伴或不伴纤维变):必须具备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紧贴心肌细胞,有时使心肌细胞壁边缘呈波浪形。同时,还必须有邻近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坏死。心肌细胞损伤可表现为空泡形式,细胞外形不整,以及细胞破裂伴淋巴细胞聚集在细胞表面。以上改变有时与难以区别。鉴别要点在于心肌梗死出现淋巴细胞浸润时,心肌细胞已丧失其,而心肌炎,淋巴细胞浸润阶段心肌细胞的细胞核仍较好,除非在明显心肌坏死区。
②可疑心肌炎:炎性细胞浸润数量过少,或光镜下未见肯定的心肌损伤表现,心肌炎性病变的证据不足,宜重复切片或重复活检确定诊断。
③无心肌炎。
(2)随访活检可分为:
①心肌炎进行中:与前次活检,炎性细胞浸润未减轻,甚至加重;伴或不伴纤维变。
②心肌炎恢复中:与前次活检比较,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炎性细胞离心肌纤维略远,从而使“皱褶”消失,恢复其平滑外形,组织轻度增生,早期胶原纤维排列松弛,其间可见炎性细胞,偶尔可见灶性坏死,后期可见纤维变灶。
③心肌炎已恢复:炎性细胞浸润消失,虽然还常可见少数远离心肌纤维的炎性细胞,间质有明显灶性、融合性或弥漫性纤维变。这个诊断仅适用于随访性活检。如果首次活检即表现为这类病理改变,由于较难肯定纤维变系既往心肌炎所致,不能诊断为心肌炎。在这个阶段的早期,即使纤维变与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并存,作为首次活检诊断,最多只能提示既往可能有心肌炎,也不能作出肯定诊断。
尽管心内膜心肌活检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颇有价值,但由于心肌炎可呈灶性分布,可产生,故活检阴性并不排除心肌炎可能。若活检时间过早,心肌炎尚处于早期阶段,心肌细胞周围尚未被炎性细胞浸润。反之,处于心肌炎恢复期时活检,也可以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而难以确诊。即使心肌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也并非病毒性心肌炎所独有,、细菌性心肌炎以及心肌炎均可有类似改变。此外,同一组织切片因诊断标准和认识的不同,观察者之间可有明显差别,如心肌细胞退行性变与坏死有时较难区别,及非性炎性细胞在普通显微镜下,有时可酷似淋巴细胞,可导致上失误。
由此可见,对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必须结史和其他检查判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7 诊断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以及其他有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靠排他法诊断。下面介绍中华心血管病学会1999年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17.1 病史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度乏力、胸闷、头昏(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17.2 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上述感染后3周内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1)、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阻滞。
(2)多源、成对室性期前收缩,自主性房性或交接区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或,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2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17.3 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强调定量测定)、CK-MB明显增高。超声心动图示心腔扩大或室壁活动异常和(或)核素心功能检查证实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减弱。17.4 病原学依据(1)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
(2)病毒抗体:第2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如柯萨奇B组病毒中和抗体或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抑制抗体等)滴度较第1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应相隔2周以上)或1次抗体效价≥640者为阳性,320者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础者则宜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根据不同实验室标准作决定)。
(3)病毒特异性IgM:以≥1∶320者为阳性(按各实验室诊断标准,需在严格质控条件下)。如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对同时具有上述1、2[(1)、(2)、(3)中任何一项]、3中任何两项,在排除其他原因心肌疾病后,临床上可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同时具有4中一项者,可从病原学上确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具有4中(2)、(3)项者,在病原学上只能拟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患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心源性休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或心肌心包炎等一项或多项表现,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在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少数期前收缩或轻度T波改变,不宜轻易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对难以明确诊断者,可进行长期随访,有条件时可做心内膜心肌活检进行病毒及病理学检查。
在考虑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应除外β受体功能亢进、、及影响心肌的其他疾患,如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性疾病以及(克山病地区)等。17.5 附: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一)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1~3周内或急性期中出现心脏表现,如严重乏力(心排血量降低)、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性尽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上述感染后1~3周内或与发病同时新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或)心电图异常而在未服物前出现下列心电图改变者:
1.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2.2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或多个导联S-T段异常抬高或有异常Q波。
3.多源、成对室性,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持续或非持续,心房或心室扑动、颤动。
4.2个以上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倒置、平坦或降低<R波的1/10。
5.频发或室性早搏。
注:具有1~3任何一项即可诊断;具有4或5,以及无明显病毒感染史者必须具有以下指标之一,以助诊断:
1.有下列病原学依据之一:
⑴第2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滴度较第1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应相隔2周以上)或一次抗体效价≥640者为阳性,320者为可疑(如以1∶32为基础者则宜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根据不同实验室标准作决定)。
⑵病毒特异性IgM≥1∶320者为阳性(按各实验室诊断标准,但需在严格质控条件下)。上述⑴、⑵如同时有同种病毒基因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⑶单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可能为其它肠道病毒感染。
⑷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测出肠道病毒或其他病毒基因片段。
2.左室收缩功能减弱(经无创或有创检查证实)。
3.病程早期有CK、CK-MB、AST、LDH增高,并在急性期中有动态变化。如有条件可进行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测定。
(三)对尚难明确诊断者可长期随访。在有条件时可作心内膜心肌活检进行病毒基因检测及病理学检查。18 鉴别诊断18.1 风湿性心肌炎有典型风湿热表现者,则两者鉴别不难,一般可从以下几点作鉴别:
风湿性心肌炎常有或等链球菌感染史,抗“O”增高,血沉降多明显增快,(CRP)阳性,心电图改变以P-R间期延长较常见,咽拭物培养常有链球菌,且多有炎,鉴于风湿性心肌炎常有心内膜炎,因此二尖瓣反流性收缩期杂音多较明显,且可因瓣膜水肿、炎症出现舒张期杂音(Carey Coombs杂音),若心脏扩大不明显,而杂音较响亮,则风湿性可能性更大。,病毒性心肌炎多无舒张期杂音,抗“O”不增高,心电图以ST-T改变及室性期前收缩多见,血沉降正常或轻度增高,但血清酶学多有改变,咽拭物、粪、血中可能分离出病毒,或恢复期毒中和抗体效价比病初增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若临床上仍难以鉴别,则可先用治疗,若属风湿性心肌炎常能奏效,而病毒性心肌炎无效。18.2 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本征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一定因素为诱因,主诉多易变,而客观体征较少,无发热、血沉增高等炎症证据,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及窦性心动过速,口服20~30mg后半小时即可使ST段、T波改变恢复正常;而病毒性心肌炎所致ST-T改变系心肌损害所致,口服普萘洛尔后内不能恢复正常。此外,β受体功能亢进扩大、心功能不全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18.3 心包积液病毒性心肌炎有时亦可累及心包,甚至心包积液,称病毒性心肌心包炎,此时应与其他原因所致心包炎作鉴别。风湿性心包炎常是风湿性全心炎的一部分,常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两者鉴别多无困难。化脓性心包炎常有化脓性感染灶,全身症状重,血培养或心包液培养易获阳性,治疗有效。多有病史和结核中毒症状,较少累及心肌,也很少引起心律失常,心包液糖含量低,有时可呈血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若治疗不当可演变为,而病毒性心肌心包炎一般积液量不多,很少发生征象,心包液阴性,仅少数有可能形成缩窄性心包炎。至于性、尿毒性心包炎,各有其临床特点,易与病毒性心肌炎作鉴别,不另赘述。18.4 原发性心肌病可有家族史,病程长,进展缓慢,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常明显扩大,可有现象,病毒分离阴性,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无短期内增高,心电图常有各种心律失常,较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可出现病理性Q波等。但晚近有更多资料表明,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临床扩张型心肌病,某些所谓可能是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炎的晚期表现,以致两者难以鉴别。19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虽无,但多数病过一段时间休息及后能自行愈,少数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等可以通过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治疗包括以下几点:19.1 充分休息、防止过度劳累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卧床休息,休息的目的是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脏扩大,如果心脏已扩大,经严格卧床休息一段较长时间后,大多数能回缩,早期不重视卧床休息,可能导致心脏进行性扩大和带来后遗症,反而得不偿失。过度劳累一方面增加心脏负荷,另一方面可诱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卧床休息应延长到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一般需3个月左右,心脏已扩大或曾经出现过心功能不全者应延长至半年,直至心脏不再缩小,心功能不全症状消失后,在密切观察下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仍应适当限制活动3~6个月。19.2 药物治疗(1)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药物:该类药物包括、、 50~100U或200~400mg,每天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2次; 15~30mg,每天静脉注射1~2次,该药应先皮试,无过敏者才能注射。()或三磷酸胞苷()20~40mg肌内注射,1~2次/d,前者尚有口服或静脉制剂,剂量相同。每天口服30~60mg或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l0mg,2次/d。晚近尚有人提出对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特别是并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可应用(FDP)5g静脉滴注,1~2次/d,可能有效。一般情况下,上述药物视病情可适当搭配或联合应用2~3种即可,10~14天为1疗程。此外,极化液(GIK)疗法:1~1.5g、8~12U加入10%液500mL内静脉滴注,1次/d,尤其适用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者,晚近提出在极化液基础上再加人25%5~10ml,对疗效更佳,7~14天为1疗程。大剂量维生素C,每天静脉滴注5~15g,注射液40~80mg分2次加于50%葡萄糖液20ml内静脉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用2周也有一定疗效。
(2):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对急性病毒感染应属禁忌,因为激素可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促进病毒繁殖和炎症扩散,但临床上也有应用激素治疗有效的病例报告。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尤其是最初2周内,病情并非危急者不用激素。但短期内心脏急剧增大、不退、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试用10~30mg/d,分次静脉注射,连用3~7天,待病情改善后改口服,并迅速减量至停,一般疗程不宜超过2周。若用药1周仍无效,则停用。激素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效,其可能原因是抑制抗原抗体作用,减少,有利于心肌炎症、水肿,消除过度强烈的免疫反应和减轻毒素作用有关。激素虽有可能使病程迁延,却能使患者度过危险,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对于慢性迁延不愈的病毒性心肌炎,反应可能是发病的主要环节,可考虑用5~10mg,3~4次/d,待病情改善后减量维持,维持量需用6个月至1年,以免因早期撤药而复发。必要时可联用,如100mg/d。晚近有人用(cyclosporine A)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但疗效未肯定,尚待进一步探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直接提供针对病毒的中和抗体,网状系统,对本病有效,但费用昂贵难以推广。
(3)抗生素:抗生素虽无杀灭病毒作用,多主张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细菌感染,后者常是诱发病毒感染的条件,尤其是、柯萨奇及的感染。
(4)物:目前各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均不够满意,该类药物能否进入心肌细胞杀灭病毒尚有疑问,何况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一般而言,若属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心肌炎者可试用(moroxydine,ABOB)100~200mg,3次/d;()100mg,2次/d。疱疹病毒性心肌炎可试用和(),前者剂量为50~100mg/d,静脉滴注,连用1周;后者为100mg,3次/d,根据病情连用数天至1周,必要时亦可静脉滴注,剂量为300mg/d。此外,中如、苦参、、、等也具有抗病毒作用。具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抑制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引起的钙电流增加,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用法为每次2g,3次/d口服。
(5)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① 1.5万~2.5万U,每天肌内注射1次,7~10天为1疗程,间隔2~3天,视病情可再用1~2个疗程。
②应用制成的干扰素 100万U,每天肌内注射1次,2周为1疗程。
③(polyI:c),每次1~2mg,每2~3天肌内注射1次,l~2个月为1疗程。
④聚腺尿苷苷酸(polyA:u),每次1~2mg,每2~3天肌内注射1次,2~3个月为1疗程。
⑤简化(simplified thymosin) 10mg,每天肌内注射1次,共3个月,以后改为10mg,隔天肌内注射1次,共6个月。
⑥ 3mg,每2周皮下或肌内注射1次,共3个月,以后每月肌内注射3mg,连续6~12个月。
⑦1mg加2ml,于上臂内侧或两侧皮下,或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2次。
⑧有抗病毒及调节,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在淋巴细胞中可诱生γ干扰素,还能改善内皮细胞生长及正性肌力作用。晚近研究认为,黄芪尚可通过拮抗柯萨奇B3病毒(CVB3)对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外向钾通道、内向整流性钾通道的影响,来防止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和异常电活动,从而对感染细胞起保护作用。可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内给药。口服用量为黄芪口服液(每支含生黄芪15g)1次,2次/d。(每支含生黄芪4g/2ml)2支,肌内注射1~2次/d;静脉滴注为5%葡萄糖液500ml内加黄芪注射液4~5支,1次/d,3周为1疗程。病情稳定后可改用健心(黄芪15g,苦参6g)2次/d,每次1包,连用3~6个月。19.3 纠正心律失常基本上按一般心律失常处理,对于室性期前收缩、快速型房颤可用200mg,3次/d,1~2周后有效后改为每天100~200mg维持。此外,150mg,3~4次/d,维持量为150mg,1~2次/d也很有效。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扑或室颤,应尽早采用直流复律,亦可迅速静脉注射50~100mg,必要时隔5~10min后再注,有效后静脉滴注维持24~72h。心动过缓可用或()治疗,必要时加用激素。对于莫氏Ⅱ型和,尤其有脑供血不足表现或有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发作者,应及时安置人工。19.4 心衰和休克的防治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并发心衰或休克。有心衰者应给予低盐饮食,供氧也十分重要。视病情选用静脉注射或口服类制剂,心肌炎病人对洋地黄敏感,低,用量应为常规负荷量的1/2~2/3。必要时并用,但应注意,严重心衰或休克可并用、或等血管活性药物。对于顽固性心衰也可应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等。20 预后婴幼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死率较高,有些报道可达50%。成人病毒性心肌炎预后一般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痊愈,不遗留任何症状或体征。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部分患者经过数周或数月情趋地稳定,但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动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变化,此种情况历久不变,大致为急性期后心肌疤痕形成,成为后遗症。还有部分患者由于急性期后炎症持续,转为慢性心肌炎,逐渐出现进行性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经过数年或一、二十年后死于上述各并发症。各阶段的时间划分比较难定,一般可以6个月以内为急性期,6月至1年为恢复期,1年以上为慢性期。急性期不明确的慢性患者与心肌病难区分,据当前认识与已有证据,有一部分心肌病是由心肌炎演变而来。21 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21.1 纠正病因及诱因肠道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与病毒性心肌炎关系已较明确,因此应积极预防,注重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肠道病毒中柯萨奇B组病毒(CVB)与心肌疾病关系最为密切,因此,CVB对预防病毒性心肌炎有重要的意义。疫苗、合成疫苗、、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将对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21.2 注意休息卧床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最好的方法,也是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措施。休息可使心肌炎患者心率、等降低,一般常规全休3个月,半休3个月左右。重症心肌炎应严格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心电图及胸部X线变化恢复正常再逐步起床活动。22 相关药品、A型溶血性链球菌、氧、干扰素、胶原、维生素C、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氯化钾、葡萄糖、硫酸镁、、地塞米松、泼尼松、硫唑嘌呤、环孢素、吗啉胍、金刚烷胺、阿糖胞苷、利巴韦林、板蓝根、牛磺酸、聚肌胞、聚腺尿苷酸、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黄芪口服液、黄芪注射液、胺碘酮、普罗帕酮、利多卡因、阿托品、山莨菪碱、洋地黄、酚妥拉明、多巴胺、硝普钠、多巴酚丁胺、多培沙明、氨力农、米力农23 相关检查抗心肌抗体、、干扰素、淋巴细胞转化率、类风湿因子、维生素C、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病毒性心肌炎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日 10:54:51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