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看看我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测试

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超级胆小是不是心理疾病
,学生淹死了怎么办?
如果当收银员吧,要是收了假钱,或者不小心把钱弄丢了,别人叫我赔几十万,我赔不起怎么办?
再者去当个什么保管员之类的,要是一不小心出点差错,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怎么办&&
现在我是连门都不敢出,工作也不敢找,我总觉得外面的人都是很虚伪很阴险的,一想起要出门,我头脑里就会出现我被那些人强暴了,拐卖了,或者杀了的恐惧凄惨的情景。
甚至于有时候看电视,看电视里的人杀猪,杀鸡,我都总觉得我也会被别人这样杀死。
这些例子举不胜举,有时候看见同学们现在在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练,我也很恨自己窝囊,有时我也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豁出去,去外面闯一闯,但这个时候,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我被杀&&那些恐怖的场景。
我真的简直要疯了,好象每天都觉得末日要来了一样。
请各位医生,朋友帮帮忙,我这是怎么了啊?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一下?我怎么办啊
可以看的出来,
您所恐惧的,担心的,
都是,您自己想出来的,
并且,这些担心都是指向未来的,
那么可以说,
您目前是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这种焦虑是和您的性格
有很大的关系,
您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是心理咨询师--文雅。
愿意成为您心灵里的朋友。
市场买一些活的鱼,乌龟之类的东西,然后到江河,或者湖泊去放生,放生后,你再衷心地祝愿它们活得快乐逍遥,得享天年。
当你看到这些动物因为你而免于失去生命时,你自然就会升起一种自豪感:我虽然弱小,但我居然还可以挽救生命!成为其它生命的保护者!&&你的勇气和胆量由此而产生。
当你不断地做类似事情的时候,你的勇气和胆量就不断地增强,最终,你将告别怯弱和胆小!你不但可以成为动物们的保护者,而且你将成为一切弱小者的保护者!
愿你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刚在新浪看到条新闻 -- 原来这年头和尚也炒股了
和尚一样是吃五谷杂粮的
现在没有真真的和尚了
这关己方队员干啥?
你还限制别人带什么道具么?
没错 现在雷铁出场率极高
但是何必要发帖发图出来呢?不觉得小题大作了点?
这次吃了亏 下次他不就知道了...
答: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易激动、情绪低落、孤僻、抑郁及强迫观念等。心脏不受累,患者一般能保持工作能力,寿命不受限。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刘一嫣心理咨询师工作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鞍山市已获聘525辽宁分站主任、鞍山分站主任咨询预约:152-
请问我老公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呢?是不是哪方面的人格障碍?[其它问题]咨询次数:1浏览:8好评系数:0第1次咨询来访者隐藏了此案例的咨询内容您好!&他能与我对话吗,如果不能,我们对话。在这里沟通不利于全面的了解你......查看完整解答,请先或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未评价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4次专业解答已获2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看什么案例热门城市:为什么我感觉搞心理学的人会给人一种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感觉?
按投票排序
我更倾向于认为,具备心理学知识的人比不具备的人,对心理问题会多一份敏感和察觉。或者说,对自身心理状况比较敏感的人,会更敏锐地察觉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努力寻求专业的答案。而大多数对自身精神状况比较迟钝的人,可能深陷某种问题多年而不自知。他们也有很正常的社交面孔,能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但他们的内心并不快乐,常以暴食、抽烟、焦虑、失眠等症状表现出来。但哪怕一些精神引起的生理症状已经到了非常影响生活的地步,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心理产生了什么问题。他们天生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变化不敏感。我身边一位朋友,是公认的美食家,每开一家新店都会去试吃一番,大家找吃的都问她,但她本人却为减肥所苦,对体重的数字有种过分的敏感,每胖一斤都引起她巨大的焦虑。她经常暴饮暴食,稍微吃多就会躲起来呕吐一番,以至于她的肠胃已经有了呕吐的习惯,稍微吃快点就会想吐。她时常边吃边告诉我她想吐,我劝她少吃点,她没法停下,还是往嘴里不停塞,不停说好好吃,想吐。吃完以后她会心情很好,觉得世界很美,生活待她不薄,赐予她这样的美食。过一会进厕所统统吐出来,但她心情不受影响,呕吐在她看来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据我观察,她暴食的频率和她生活中出现挫折的时间点是高度吻合的,但我没法告诉她这是她的内在焦虑所致,一说她就觉得我夸大其词,什么都往心理问题上靠。“我是个吃货好嘛。”她这么给自己评价,“吃货的世界你们这些瘦子懂神马。”她在平时生活里是个非常乐观,健康开朗的人。另外一个朋友,家境优越,嫁给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高富帅,衣食无忧。原生家庭让她深知高品质生活的真谛,选购物品是一把好手,她的家堪称奢侈样板房。她没有工作,结婚后独自在家,丈夫很忙,忙到和她约定一年只见三次。“他很爱我,只是不知如何表达。”她说。每月必去一次国外旅行,朋友圈都是旅游照片,去过南极。旅游是她和周围人聊天的主要话题。婚后三年,她没有孩子,烟瘾很大,独酌酗酒,严重失眠,开始出现幻听,有自残倾向。一天她找到我,说想自杀。我劝她恢复工作,开始社交,努力修复和家人的关系。她拒绝,“我过得很好,很开心,但就是睡不着。睡着了我就好了。”她开始寻找中医调理身体。三个月后她失神摔下楼梯断了腿,在医院里她哭着对我说她需要个心理医生,但出院后又拒绝给我推荐的医生打电话。“我很好,我的生活真的没问题,要什么有什么了,你不懂。”她说,“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这么不开心,我到底还想要什么呀?”她哭,购物,刷掉了三张信用卡。在朋友圈晒40w名牌包和首饰之后,她很长一段时间没来找我倾诉。数月后,她来问我,“生个孩子会不会是我想要的?我该不该生?”她的丈夫不想那么快要小孩,一直不肯生。我力劝她不要在精神状况不好的时候要孩子,先从自己生活入手,把根源问题解决掉。她笑我,“你没有孩子,孩子可以改变生活的,你不懂。”她一直在向外界寻求各种解决办法,药物,烟酒,宗教,珠宝,他人的羡慕,如今又是孩子,我非常确定她这一次肯定又是失败,却无力改变。她不相信我的判断,也不相信自己的表现是源自内心力量的枯竭,她不愿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却很热衷将自己归类为各种生理疾病。最近她刚分娩,便陷入严重产后抑郁,朋友圈一向花团锦簇的生活终于裂开了一条缝,开始充斥她各种歇斯底里的抱怨和发泄。每个人都会有点心理疾病,或者说最起码都会有些过往经历留下的、自我形成的焦虑排解的印记,就像每个人手上都会有细菌一样。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不是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对自身敏感的人会更努力地去寻求心理学上的解答,也会更倾向于用心理学的知识给生活中的问题找到答案。从“正常人”眼里看,这些人确实更像是有心理疾病的。
因为追寻科学的本质就必须考虑常人根本不会考虑的问题,像“为什么父母会爱他们的孩子”、“为什么人会觉得粪便很臭”、“人开心的时候为什么笑而不是哭”....不只是心理学,其它种类的科学也是这样,像“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飘”、“为什么会有风、会有雨”、“为什么人会思考”.....“病态”是相对于“常态”而言的,一般人不会做这些事情,不会研究这些东西,所以会让人觉得他“有病”,但正是有这些“变态”的人,“变态”的问题,才会有这些学科的出现,人类才会进步哇。
有一部分人确实是抱着了解自身、自助的念头来学心理学的,所以就是说进来之前已经有毛病了,光学心理学概念本身是不会改善人的心理状态的,所以说学完之后原来毛病也没好……另外大众对学心理学的人也抱有有定偏见或者说是期待,期待他们学习了这么多心理知识应该无比“正常”才对,事实上“正常”你细想就会发现,是个根本没法定义的标准。结果就是这些人有一点与自身不同,大家就会觉得,这人学心理学还这样,是不是有毛病?所以又有一部分本来没心理问题的人被打上了有心理问题的标签。最后就是在心理治疗这个领域,因为每天接触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做好自我保护和保健(不幸的是,我们心理咨询师培训、包括医科培训,对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保健基本都没啥教育),人是社会动物,自然就会受周围大量接触的人影响,因而之后产生的心理问题的也有。
你所谓的心理疾病是什么意思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观念叫做“印射",比如心理医生,在倾听了病人的心理描述后,会模拟,印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更加清楚了解病人的心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可是”印射“行为多了以后,就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污染,当然心理医生也会经常做自我的心理调节。 话说,”印射“是一个潜意识的行为,不能被完全的忘记,不能被人自己控制的行为。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楼主所说,有一种有心理疾病的感觉。 我就知道这么多了,再深入就要看其他人的了,楼主加油啊。其实学学心理学挺好的。 心理疾病什么的都是浮云啊,谁没有心理疾病啊?
前言部分:CEO与“CEO” A:“去年这时候我当上了某上市公司的CEO。” B:“装逼。” A:“可是我的工资比做CMO的时候低了2/3。” B:“接着装。” A:“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教材与组织培训。偶尔也去名义上由我负责的集团职业技术学校逛逛。另一个CEO和其他C或者D遇到心理或管理经营问题的时候,也时常找我聊天。” B:“不务正业。装不下去了吧,哪家公司有两个CEO的?” A:“人家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我是Chief Education Officer……” B:“哦,怪不得你总装逼,原来你是有名没钱没势的首席卫生巾官啊。你直接说你是心理咨询员不就得了。” A:“偶尔也做培训和咨询的……你说出事实太让我伤心了,你TM一直都是B呢我都忍着没说,你装都不用装了……”正文部分 (作者被传染了遗忘综合征这类心理疾病,同时急性妄想症发作,
歇斯底里地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正文部分……)总结部分:月经与卫生巾 为什么搞心理学的人会给人一种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感觉?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充分性。(简简单单的问题非要分析得这么全面,看得出作者真的有强迫症……)必然性:覆巢之下,岂有完巾? 客户(请允许我对我的服务者使用这样的称谓)的负面情绪就如同月经,月经血不凝固,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脱落的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等。 而作为半个搞心理学的人,我的就是那枚超大、超长、超宽、带护翼、防侧漏、后漏的卫生巾,吸收客户的一切心理问题。 即使我可以使用NLP、教练技术与佛法选择性删减,扭曲,归纳这一切不请自来的负面信息,保持中立客观以迎接下一位男性或女性下一次的经期;但天长日久,我由洁白变为浅红,变为深红,变为褐色,最后漆黑。 你问为什么搞心理学的人会给人一种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感觉,这就是我的答案,必然的。必要性:鼓风机和抽水机太多不解决月经过多的问题,于是卫生巾明显不够用了。 NLP认为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就是制造问题的当事人。 心理问题更是如此。 但如果客户不想解决或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呢?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主观认知的世界里,这时候我要做的,只能是成为他的知己,甚至是他自己;这样才能进入他的主观世界,把他带出来。 以鼓风机(只说不听)或抽水机(只听不说)的角色出现都不合适;唯有像卫生巾一样接受(吸收对方的不良情绪)、分享(分享我的清洁与干爽)、贴合(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正面动机,并与对方的情绪感觉保持一致),客户才会让你成为知己或自己,让你走进他的世界把你带出来。 选择了让我们成为卫生巾的是客户与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阴暗心理……充分性:我愿做一袭白衣飘飘,人垫人爱的卫生巾。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之后,似乎也变得可爱起来……” 既然命运不可避免地使我们这半个搞心理学的“给人一种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感觉”,那就让我们白衣飘飘,人垫人爱吧。 作为可爱卫生巾,我们需要针对对方的改变而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对方。如果对方像@许韵(请原谅作者调戏朋友的秽语综合征,顺便被调戏的朋友表示同情)一样狂躁,流量大我们就膨胀使自己更有张力;如果对方抑郁流量小我们就收缩使自己更有吸力。理论调整自己适应对方的量化指标与操作方法,可以通过BVR来实现,所谓Bacterial(满是细菌的),Virulent(剧毒的),Rubbishy(破破烂烂的),……哦错了刚才说的是“给人一种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感觉”的具体表现形式,请原谅谵妄综合征又急性发作了,所以重说……BVR包括Beliefs(信念,一个人对其他人与事物的观点,就是我们说相信的事情或你认为事物应该是怎样的)、Values(价值观,一个人做事情最终想获得的价值或利益)和Rules(规则,对某件事情具体的行为作法)三个部分。 事例还是以@许韵为例,假设她正被性欲亢进这一心理疾病所困扰,于是她就会有这样的BVR:女人应该天天换男朋友(B,这是信念),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V,这是价值观)。所以我每天都要去夜店(R,这是规则)。 只有像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一样白衣飘飘,才会人垫人爱;而病人心中的白马王子,应该也或多或少是病人吧。此时,如果我要从根本上帮助她摆脱这一心理疾病,主动感染这一心理疾病是最佳选择:这样才能以相同的BVR与她同频共振,不仅尊重,而且理解,进而接受,甚至崇拜她的BVR,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接着,再以知己的身份陪她几次出入夜店收集资料(是什么原因让她有这样的动机?),之后从她的“V:规则”出发引导对方改变B信念:“看了一下你刚才和那黑人做的时候,表情有一丝厌恶,也许你心理上并不愿意这样?也许这就是性瘾,有空做个妇科检查吧?”,或从对方的“R:价值观”出发说服对方改变B信念:“你是因为失恋的事报复男方才这样做的吗?我有个朋友过去也是这样,后来她参加非诚勿扰被曝光这些事丢人丢大了……” 这样的心理辅导过程,不是简单而又完美吗? 只要结果是病人的经期能顺利过去;做一袭白衣飘飘,人垫人爱的卫生巾,不是也湿得其所吗?后记部分:春暖花开 不要问为什么搞心理学的人会给人一种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感觉,那是因为需要被搞心理的人搞的人,他们月经太多,而卫生巾明显不够用了;于是搞心理的人将自己的人生与命运织成一袭白衣飘飘的卫生巾,不为人垫人爱,只愿春暖花开。 此情深处,红黑卫生巾为无色。
这个问题的存在说明心理学的普及任重道远
看了上面的答案,你们扯那么多干什么??只是职业刻板印象而已,就像知乎上呆久了,感觉程序员找不到女朋友一样。其实呢,在江西师大,好多文科的妹子都去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找男友好么!!!
其实不一定如你说的有这么一句名言:我的不正常是因为你的不正常在一个堕落社会,天才与榜样式的、完美人物会因为别人的不完美------而产生消极与对抗可理解为,坏人坦荡荡,好人长泣泣坏人对“人的品质”要求低,对邪恶容忍度高,不敏感而好人则多失落。。。于是向自身挖掘,所谓求真。而心理学、哲学就是一种求真所以,把心灵钻探机钻向自己内心的人往往是正义、善良与道德的因为他们不擅长用邪恶释放自己的焦虑------却把焦虑、愤怒引向自己一旦他们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得到真正治愈,那么他们会成为一种内心丰满的人,得到后半生持久浓烈的幸福
坦白讲,的确很多人都是有一定心理疾病倾向的。这个和心理学在美国以及中国的发展有关。早期的心理学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搞的是理论研究,关心的是心理的基本过程和动机。看看心理学的历史,一般上认为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Wilhelm Wundt) ,冯特同志研究什么呢?研究如何把思维过程分解成基本元素,跟心理干预一点关系都没有。再往后,功能主义的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两位同志都是玩哲学出身的,主要研究大脑的功能。再往后出现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同志们,比如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斯金纳(B. F. Skinner)玩什么呢?人家玩狗玩鸽子,不玩人。到这时为止,以及后来的认知主义都是正常路线,研究的是正常人怎样色声香味触法,怎样处理信息,怎样思考,怎样有情绪……不研究人为什么抑郁,为什么焦虑,为什么精神分裂……另外研究的主体也经常动物,至多也是正常人——就算是不正常人,也是脑损伤的病人,接触心理有问题的人并不多。在二战之前接触心理有问题的人多的是另一类人:心理医生(Psychiatrist),这是和心理学者(Psychologist)完全不同的人:心理医生负责治疗精神病——后来拓展到心理疾病,而心理学者负责研究心理是怎么回事情,两者有交流但远远不是一回事情,区别就好像医生和生理学家一样(从构词上就能看出来,-iatry是“治疗”的意思,-logy是“研究”的意思。)。这个边界在二战后被打破了:大批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有心理疾病,心理医生的数量就捉襟见肘了,而心理医生和其它的医生一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补充,一下子这个缺口补充不上,于是美国国会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心理学者上怎么样?”(How about 'psychologist'?)这个办法显然是当时最靠谱的——总不可能让IT男去解决心理问题吧(当然二战结束的时候电脑还没出现,根本没有IT男),于是大量的心理学学者和学生被送去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然后赶紧出来给士兵们治疗心理疾病。然后,美国是个商业社会,大家懂的,谁都进来掺和一脚:有些干的不错的心理医生开设了心理诊所大赚特赚,原来没有希望上医学院的学生们转而学习心理学好拿到一份高薪的“心理医生”的工作,保险公司推出了关于心理的保险项目……这个职业滚雪球式地增长,越长越大,直到1970年,“临床心理学者”(Clinical Psychologist,就是那些学心理学了之后出来当心理医生的)已经成了美国的第一大职业,而“心理学”也成了美国大学的第一大专业了。心理学阵营分化为两派:学院派和临床派,学院派研究心理机制,临床派研究心里不正常。两派面争斗不休,都觉得自己是正统,由于人数、资金和社会影响上的优势,临床派占了上风,心理学逐渐演变成了“治疗心理疾病”的代名词。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跟随美国,很大程度上也不幸地继承了这种看法和行为,甚至偏得更严重。在美国,心理学者除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之类的职位,还有很多担任业界的心理咨询(Industrial Psychologist,主要负责帮助企业,机关,部队等让雇员变得更加有效率,有满足感,有归属感等等)和教育心理学者(Educational Psychologist,主要负责选拔和培训具有特殊天赋的儿童)。后面这两个方面在国内实际上是非常少的:你见过哪所中学的“天才班”是心理学者去挑选学生的?你见过哪个公司的员工政策是心理学者参与制定的?国内的心理学系毕业的学生大都是三条路,除了和其它专业一样的留校任教以及出国留学之外,主要就是去各个场所担任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了。这样一来就对学心理学的人造成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的教育是“心理疾病治疗训练”,所以对认识各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和征兆非常敏锐。能在普通人察觉不到的时候察觉出来。另一方面,出于某种私心,希望扩大自己行业的影响,甚至希望直接能吸纳更多客户(病人或咨询者),也就希望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希望寻找各种例子证明之。第三方面,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有些还很严重。前面两点造成了他们倾向于“看什么都是心理疾病”的问题,这和经济学家看什么都倾向于是经济问题,律师看什么都倾向于是法律问题是类似的。可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普通人的观点是:你说我经济上处理不好我可以接受,说我对法律拎不清我也可以忽略,可是你要说我有心理疾病,那我可绝对不干——你才有心理疾病呢!于是很多心理学从业人员不自觉地就会给人“有心理疾病”的感觉。第三个方面就更严重了,如果说前两方面还只是造成误解的话,那第三方面就对心理学工作者们的心理确实造成危害了。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干预,最先一个步骤就是要能理解对方,最好能感同身受,这样就给自己造成了疾病:比如经常来咨询的是抑郁症患者,那么心理学者为了治疗必须能体会到抑郁的感觉,而抑郁症是什么来着?去翻翻不管哪一版的DSM或是ICD,主要不就是经常感觉抑郁吗?得,真就有了心理问题了!当然,很多心理工作者能够用各种手段进行自我干预让自己恢复常态,但是往往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有的时候非常严重的病人直接就能影响心理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如果干预病人失败了,自己也往往难以解脱;二是很多时候干预不能彻底解决心理问题,于是问题越积越多,越滚越大,就会造成心理学工作者自身的问题了。
这些原因第一:心理疾病在中国没有很好的量化 ,到现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神经病是公安部干的,心理学界并没有一个系统来量化或是监督 。心理疾病在国外是有临床诊断的,是心理医生干的事,但是国内心理咨询师就可以干 。这一点你看他们的书就可以发现,随便什么大学,甚至是党校的心理辅导员这类破玩意儿出个书,他都会告诉你什么状态是什么症状第二 :东西方的信仰基础、社会结构、道德观念一直不一样,东方人习以为常的状态在西方会被认为是病态的,但是中国大学教育出来的愣头青总会比学术人多上几十个百分比第三:从佛教来讲,任何人和自己总会有对立,譬如是和不是。解决这种分裂是佛教的最高目标,由此,所有人都会表现出来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适应性,极大部分心理学专业人士,其实自身缺乏面对这种现状的能量、譬如说是胸怀和处理这种状态的能力,所以他成为你和他的镜子,不断地投射和呈现,直至这一情况称为病态的第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的文化所呈现的攻击性!譬如:“这个人有神经病”
“黑人还可以这么帅” 在我们的文化里这不被认为是一种攻击,这是我们这种文化下心理学执业者最大的困惑,他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攻击你第五:心理学本身就是一种意志,除了能够成为心理学以外他什么都做不了,作为一种科学,它使用归纳和演绎,用来分析个体它本身就是非常病态的 。唯识学讲和心理学一样的内容。譬如当你昏迷的时候,你既没有意识也没有死,心理学说是潜意识,佛教则说末那识,探究到潜意识的时候荣格分化出来一个概念叫做集体潜意识,但是佛教却讲末那识来源于阿赖耶识,两厢比较,佛教作为意志的层面要比心理学要深刻,而你的阿赖耶识可能是几千万年以前种的种子,任何人用解释一个他并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都会很荒谬。除此以外,心理学确实可以帮助一些人,你知道,经验总是有用的。到了现在,早期弗洛伊德的研究大都不被人承认了,但是,心理学在发展了100多年之后,积累了足够多的案例。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个工作需要它的执行者有更充足的能量,也就是我们说的慈悲心。因此,也不是每一个心理学执业者都表现的很病态,此外,我们可以允许一部分人有职业病。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为什么我说话的时候,只要别人有一丝的生气,我就会特别自责,就会不断的想我哪说错了,特别困扰,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甚至有时候会特别害怕别人生我的气.。
按投票排序
原谅我也许比较邪恶的分析一下:LZ很敏感,并且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希望时时刻刻与别人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因此会自责,会过度反省。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种心理疾病,我有几位与LZ情况相似的朋友,实际上,我也会有这种情况,因此我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结论:1.问题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2.原因是:小时候面临的环境压力过大。这种环境压力可以是:家庭不和睦、家人对自己成就的要求高(比如成绩等)、来自父母的关爱不够、家庭生活环境动荡较大、家庭氛围压抑,生活在别人家(要去思考如何应付与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然而又不是父母的,人的关系);收到外界的关注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像正常孩子那样受到无条件的关爱……另外就是比较早慧,感受到很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对人对人生对生命都略早的有了或朦胧或清晰的认识,因此会比较敏感。过大的环境压力会产生两种极端地人际交往态度:一是选择忽略所有人(就那种叛逆的,不合作的孩子),二是选择迎合团结不伤害所有人(像LZ这种情况)。两者的出发点都是自我保护,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超过“正常量”的“不稳定”和“怀疑”。
我也一样,最近好了一些,主要是明白了其实我自己对别人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即使有些事在我自己看来可能是做错了,或者对不起别人,但事实上未必如此。比如有时候我和我男友会吵架,可能有时我会说一些当时让他觉得不舒服的话,但是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会觉得也许我说的是对的,可能会改掉一些毛病我想这个问题的来源ls很多同学也说了,跟从小到大的家庭和人际关系有关,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完全变好,但是当我和一些友善的人相处的时候确实会感觉好一些,我觉得如果身边确实有些人会让你加重这种倾向,比如有的人说话喜欢损人或者脾气比较大的,可以适当的回避,多找一些性格温和的人相处或者是思想上比较开通能接受不同意见的人,如果能找到会鼓励你讲话的人可能会更能帮助你解决问题想吐槽下,先不说这是不是人类都有的心理问题,至少在中国或者说东方我觉得可能挺普遍的,跟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有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强调群体性,行动思想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过于强调团结和表面的和谐,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我木有去过西方,但我猜可能在欧美等文化思想比较开放包容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强迫观念吗?非常痛苦、影响生活的话去医院开点药吃好了。没到那程度的时候多找几个性格随和的朋友同你消磨时光吧,多和人交流,你可以学到很多:)有苦衷欢迎私信我,我尊重隐私!
你未必需要把每个人都当朋友。分清哪些是友善的大人,哪些是虚伪的小人,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结交的。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主见很重要,自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方向。太在乎别人的感受,说明你很敏感,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学会如何排解压力和疲劳。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子,有的时候朋友会帮助你少受或避免一些感情上得伤害。找朋友谈谈心,聊聊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心理就得到疏导了,心态就阳光、轻灵了。
不是重新建立个人际圈子,或者找友善的人交朋友,就能改变现状的。我也和你有一样的毛病。我觉得这就是自卑造成的。对于我的朋友,友善的人,我同样会害怕她生气,怕自己做错事。我觉得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人都是平等的。我相信他们的小错误或无心之举也曾伤害过你(由于自己比较敏感,这对于我是很正常的),可他们也许没你这么敏感,想这么多。其实人与人的差异很多 ,我觉得这不是病。谦可以,卑就不好了。
太敏感,建议找心理医生沟通
建议做一下 CVI (Core Values Index) 评估。关于 CVI 的简介,对别人生气特别敏感可能说明您有 Merchant 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的人特别在意人际关系的维护。各种性格特点都只是特点,既不是缺点,也不是必然的优点,理解之进而善用之即可。
解决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想,我以前经常这样,现在渐渐少了,因为大多数人从来都不可能因为你的委曲求全而体谅你的,比较常出现的是他们的得寸进尺。。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表现一样,但问题不一定一样),我认为这是自恋,自卑很多时候也是自恋,有兴趣可以看下豆瓣这篇评论。楼主首先应该明白,别人身上发生的事大部分是与你无关的,在你身上发生的事别人十有八九是不关心的或者过后就会忘的,真的,大家都很忙的。不必刻意去关心别人是否快乐还是生气,而是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说这句话是不是正确表达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如果需要的话当然还可以训练一下口才什么的。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即使你有很强大的能力你也无法满足所有人(图片来自谷歌搜索)最后引用武志红的一句话(原文忘了),“你无法改变任何人,你只能改变你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太难了,于是很多人妄想通过改变别人来改变自己”。至于心理疾病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即使正规的心理医生也不会从一点点行为和三言两语就做出判断。
这个应该是幼年时被限制过多,造成做事说话之前先要看父母的脸色,一旦有问题心里便会无限担忧。长大后形成的习惯就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压抑自己,搞清楚这一点可能你会有所改变。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疾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