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症状能服用莱菔子吗?脾胃虚弱能服

太子参-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证-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脾胃虚寒
发布时间:&&&来源:&&&98人关注
  太子参
  简介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双批七、四叶参、米参。有补气益血、生津、补脾胃的作用。适于小儿夏季久热不退、饮食不振、肺虚、咳嗽、心悸等虚弱之症以及小儿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盗汗、口平等症。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③《中药志》:&甘苦,微寒。&入肺、脾经《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功效分类】补虚药,补气药
  【功效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1.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   2.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
  【用药忌宜】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用药配伍】   1.配麦冬,补肺并润肺养阴,用治肺阴亏虚的肺虚咳嗽最宜。
  2.配黄芪,补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劳倦乏力为效。
  3.配白术,共奏补脾肺之功。同治虚劳,劳倦乏力者。
  常用配方  治自汗方(《陕西中草药》):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古籍考证  1.《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2.《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3.《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4.《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5.《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6.《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健康食谱
  黄芪红枣太子参汤  材料:黄芪15克、红枣7枚、太子参10克。 做法:将黄芪、红枣、 黄芪红枣太子参汤太子参加适量水煮30分钟,每晚临睡前或清晨空腹时代茶给孩子喝。
  功效提示:这款汤有补肺健脾的功效,适宜反复感冒的孩子吃。
  银耳太子参炖鹿肉  材料:银耳50克,太子参15克,鹿肉300克,姜10克,清汤1200克。
  调味料:盐5克,鸡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银耳、太子参分别用温水涨发好,鹿肉切蚕豆丁大小汆水,姜切片待用。
  2.将净锅上火,放入清汤、太子参、银耳、鹿肉、姜片,大火烧开转小火炖50分钟调味即成。
  功效:鹿肉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面黄体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银耳可养阴生精,润肺健脾,对阴液亏虚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太子参炖田鸡  材料:田鸡350克,瘦肉50克,太子参50克,枸杞子10克,姜10克,清汤700克。
  调味料:盐5克,鸡精3克,糖1克。
  做法:
  1.田鸡宰杀斩块汆水,瘦肉切豆丁大小汆水,太子参用清水泡发好,姜切片待用。
  2.将净锅上火,放入清汤丶姜片丶太子参丶枸杞子丶瘦肉丶田鸡,大火烧开转用小火炖30分钟调味即成。
  功效:太子参含多种氨基酸丶果酸丶淀粉丶维生素丶皂苷等成分,能消水肿丶化痰止咳,对心悸自汗丶病后体虚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太子参炖柴鸡  功效:滋阴补虚,温中益气。特别适于秋冬女性进补,调养产后虚弱等。
  原料:太子参8克,柴鸡250克
  调料:盐、葱、姜、料酒适量
  做法:
  1.将柴鸡切块,在沸水中焯后,将水倒掉。
  2.将柴鸡与太子参一起,放入葱、姜、料酒,加清水炖约2个小时,至熟透后加入盐稍煮几分钟即可。
  禁忌:高血压及肾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适合人群:体虚或产后虚弱的女性。
  临床应用  1.(《陕西中草药》)治自汗。太子参9克,浮小麦15克 太子参  。水煎服。   2.(《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主治劳力损伤,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脉细弱。取太子参15-18克,放入碗中,加黄酒、红塘适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剂。   3.清中消痞汤(名医李寿山之方)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
  性状鉴别  块根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2-8cm,少数可达12cm,直径2-6mm,顶端残留极短的茎基或芽痕,下部渐细呈尾状。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较光滑,略具不规则的细纵皱纹及横向凹陷,其间有须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类白色或黄白色,角质样;晒干者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条粗、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4-6列方形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数列,多切向延长。韧皮部窄,射线甚宽。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并有少数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m,于木质部较易察见。
  粉末特征:淡黄白色。   ①淀粉粒极多,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4-24&m,脐点星状、三叉状及裂隙状等,小粒的脐点不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②导管主为网纹导管,直径12-24&m。   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m。   ④木柱细胞淡黄色,表面观长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状弯曲。
  药材伪品  假太子参有数种之多,湖北假太子参最常见的有百合科的粗根宝铎草和石竹科的石生蝇子草,云南则有以石竹科 的云南繁缕的根伪充太子参。
  1.石竹科植物石生蝇子草Sielene tatarinowii Regel的干燥块根。单个或数个簇生,呈长圆柱形,多弯曲或稍扭曲,有时具分枝,长2~13cm,直径0.2~0.8cm,顶端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残基或茎痕。表面粗糙,淡黄色或土黄色。断面具大的裂隙,黄白色或类白色,类角质。薄壁组织中不含簇晶。
  2.百合科植物宝铎草Disporum sessile(Thunb.)D.Dor.Var.pachyrrhizum HandMazz.的根,多数簇生,圆锥形或细长条形,略弯曲,长3~6cm,直径0.1~0.4cm。表面淡黄棕色,质硬而脆,有细纵纹。断面平坦,黄白色,久置灰褐色,折断时常连有细韧的木心。气微,味淡。
  3.石竹科植物云南繁缕Stellaria yunnanensis Franch的根。根数个簇生,顶端有疙瘩状茎基,根细纺锤形,长3~9cm,直径0.2~0.4cm,两端细尾状,外表黄白色,有细纵皱。质脆,断面黄白色,角质样,中柱白色。
  医书记载  《本草从新》:清.吴仪洛撰   《饮片新参》:王一仁 上海千顷堂书局印行   《中药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   《陕西中草药》: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出版   《食疗本草》:唐.孟诜(612&713) 所撰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张璐编著   《本草汇言》:倪朱漠编.公元1624年   《本草新编》:清.陈士铎著
  药方选录  1.病后气血亏虚,神疲乏力: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有一定效果。
  2.脾虚便溏,饮食减少:太子参12克,白术、茯苓各9克,陈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较好疗效。
  3.神经衰弱(神经症)、失眠:太子参15克,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4.糖尿病:太子参、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鸡内金 10克,古瓦(打碎)150克(房上陈旧的老瓦、年代越久越好)。先煎古瓦1小时,取其水煎液,再合其他药同煎。有较好疗效。
  5.盗汗(睡觉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参24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水煎服。
  6.病后虚热,津伤口干:太子参、生地、白芍、玉竹各9克。水煎服。有清热生津止渴之效。
  营养知识  太子参知识介绍: 本品始载于《本草从新》。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分太子参和太子参须两种:太子参呈细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2至1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顶端有茎痕,下部渐细呈尾状。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晒干者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条粗肥润,有粉性、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太子参补充信息: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须根,抢水洗净,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太子参食疗作用: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体润性和。
  补气生津。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症。   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气,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为一味清补之品,适用于脾肺亏虚、气阴不足、气津不足诸症。太子参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太子参做法指导: 凡脾胃虚弱,症见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者,可与黄芪、党参等配伍,以增强补气之功;若兼胃阴不足,再加山药、玉竹、,补脾益胃阴;若气阴两伤,症见气短、自汗、口渴者,宜与五味子、黄芪同用,以增其益气生津之功;若气阴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当与五味、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气养阴安神;若治小儿自汗者,可与浮小麦等配伍。
  太子参的功效?食用方法?适宜人群和禁忌?
  功效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1.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  2.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食用方法
  黄芪红枣太子参汤  材料:黄芪15克、红枣7枚、太子参10克。 做法:将黄芪、红枣、 黄芪红枣太子参汤太子参加适量水煮30分钟,每晚临睡前或清晨空腹时代茶给孩子喝。  功效提示:这款汤有补肺健脾的功效,适宜反复感冒的孩子吃。
  银耳太子参炖鹿肉  材料:银耳50克,太子参15克,鹿肉300克,姜10克,清汤1200克。  调味料:盐5克,鸡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银耳、太子参分别用温水涨发好,鹿肉切蚕豆丁大小汆水,姜切片待用。  2.将净锅上火,放入清汤、太子参、银耳、鹿肉、姜片,大火烧开转小火炖50分钟调味即成。  功效:鹿肉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面黄体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银耳可养阴生精,润肺健脾,对阴液亏虚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太子参炖田鸡  材料:田鸡350克,瘦肉50克,太子参50克,枸杞子10克,姜10克,清汤700克。  调味料:盐5克,鸡精3克,糖1克。  做法:  1.田鸡宰杀斩块汆水,瘦肉切豆丁大小汆水,太子参用清水泡发好,姜切片待用。  2.将净锅上火,放入清汤丶姜片丶太子参丶枸杞子丶瘦肉丶田鸡,大火烧开转用小火炖30分钟调味即成。  功效:太子参含多种氨基酸丶果酸丶淀粉丶维生素丶皂苷等成分,能消水肿丶化痰止咳,对心悸自汗丶病后体虚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太子参炖柴鸡  功效:滋阴补虚,温中益气。特别适于秋冬女性进补,调养产后虚弱等。  原料:太子参8克,柴鸡250克  调料:盐、葱、姜、料酒适量  做法:  1.将柴鸡切块,在沸水中焯后,将水倒掉。  2.将柴鸡与太子参一起,放入葱、姜、料酒,加清水炖约2个小时,至熟透后加入盐稍煮几分钟即可。
  禁忌:高血压及肾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适合人群:体虚或产后虚弱的女性。
  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又称孩儿参,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内含果糖,淀粉,皂甙,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强壮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每次用量:9&30克,要防霉,宜放置干燥通风处或干燥后密封存放
  太子参食用禁忌
  【用药忌宜】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功效分类:补虚药,补气药。功效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食少体倦,口渴舌干;肺虚燥咳,咽干痰粘;气阴不足,心悸失眠。
  别名 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从新》:&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滋补功用,但其力较薄。
  【化学成分】根含果糖、淀粉、皂甙。含皂甙、果糖淀粉(35.10%)。又据报道,含游离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游离氨基酸的30%-40%,还含有麦芽糖(maltose)等。近年从中分得三棕榈酸甘油酯、棕榈酸、&-谷甾醇、△7-豆甾烯-&-醇、胡萝卜甙,△7 -豆甾烯-3-&-D-吡喃葡萄糖甙、肌醇-3-甲醚、&-槐糖和蔗糖。
  【相关选方】治自汗: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功效分类】补虚药 补气药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③《中药志》:&甘苦,微寒。&入肺、脾经《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 【用药忌宜】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用药配伍】
  1、配麦冬,补肺并润肺养阴,用治肺阴亏虚的肺虚咳嗽最宜。 2、配黄芪,补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劳倦乏力为效。 3、配白术,共奏补脾肺之功。同治虚劳,劳倦乏力者。
  【各家论述】 1.《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2.《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3.《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4.《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5.《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6.《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性能]味甘、微苦,性平。能补气益脾,养阴生津。 [参考]含太子参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能明显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加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体重与脾脏、胸腺的重量等。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用途]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食少体倦,口渴舌干;肺虚燥咳,咽干痰粘;气阴不足,心悸失眠。 [用法]一日12~30g。煎汤,泡茶,煮粥,菜肴。
  [附方] 1,太子参煮鹌鹑:太子参30g,玉竹10g,鹌鹑2只。将三者洗净,用水煮熟,加味精、食盐调味。饮汤吃肉。 本方以太子参、鹌鹑补脾益气,玉竹益胃养阴。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所致之症。 2,太子沙参粥:太子参、北沙参、枇杷叶各10g,粳米120g。北沙参、枇杷叶煎水取汁,放入太子参、粳米煮成稀粥。以白糖调味吃。 本方以太子参、北沙参养阴润燥,以枇杷叶清热化痰、止咳。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咽干。
  西洋参
  【性状】   本品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2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可见横向环纹及线状皮孔,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及须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多已折断。有的上端有根茎(芦头),环节明显,茎痕(芦碗)圆形或半圆形具不定根疔或已折断。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浅黄白色,略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本部略呈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
  别名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茎较人参短,根肉质,呈纺锤形,少有分技状。茎圆柱形,长约25厘米,有纵条纹,或略具棱。掌状5出复叶,通常3~4枚,轮生于茎项;小叶片膜质,广卵形至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换形,边缘具粗锯齿。总花梗由茎端叶柄中央抽出,较叶柄稍长,或近于等长。伞形花序,花多数,等片绿色,钟状;花瓣5,绿白色。浆果,扁圆形,成对状,熟时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野山西洋参】西洋参适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阔叶林地带、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3℃左右、无霜期150~2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环境。喜荫湿,忌强光和高温,生长期最适温度18~24℃,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对土壤要求较严,适生于土质疏松、土层较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森林沙质壤上,PH5.5~6.5,忌连作。
  野山西洋参生于北美洲山野森林里,由采参客深入山林采掘所得。成熟的野山西洋参均有十几年以上,二十多年老者较多,五十年以上者已是稀品。进口西洋参资源稀少,已濒于绝种。如今,北美野山西洋参的采挖和出口需经美国濒危植物保护组织的鉴证特许,因此国内市场上正宗的北美进口野山西洋参比较少见。(美国年间平均每年出口20万6千磅野山西洋参。)
  【采集】选取生长3~6年的根,于秋季挖采,除去分枝、须尾,晒干。喷水湿润,撞去外皮,再用硫黄熏之,晒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称为粉光西洋参。挖起后即连皮晒干或烘干者,为原皮西洋参。
  别名  【别名】西洋人参,西参,洋参,佛兰参,正光结参,花旗参,广东人参,美国人参,正面参,顶光参,泡参。
  【商品名】粉光西洋参:又名光西洋参,粉光参、去皮参、全须参、原尾参、去皮西洋参。为西洋参采挖后趁鲜撞去外皮,再用硫磺蒸熏,晒干后,色白起粉者。
  原皮西洋参:又名面参,原皮参、原皮洋参。为西洋参采挖后连皮晒干或烘干者。
  野山洋参:又名野洋参、山洋参。为野生之西洋参。品质优,但产量小,极难得。
  种洋参:为人工栽培之西洋参。品质次,但产量大,药材商品市场多为此种。
  均以表面淡棕黄色或类白色,有密集细横纹、主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者为佳。
  【处方名】西洋参,花旗参,洋参。
  功效中枢神经调节功能  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保护心血管系统  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西洋参,疗效显著。西洋参的功效还在于可以调节血压,可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久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提高免疫力抗肿瘤  西洋参作为补气的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
  促进血液活力  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增加血色素。
  辅助治疗糖尿病  西洋参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中医中的西洋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西洋参有抗疲劳、抗氧化、抗应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另外,对糖尿病患者还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化学成分】根茎含人参皂甙Ro、Rb1、Rb2、Rc、Rd、Re、Rg1以及假人参皂甙F11(pseudoginsenosideF11),尚含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又含挥发油、树脂等。
  【药理作用】动物实验,对大脑有镇静作用,对生命中枢则有中度的兴奋作用。
  【炮制】原药用清水喷潮,覆盖湿布,夏秋润2天,冬春润3天,取出切片,晾干。
  【性味】甘微苦,凉。
  ①《本草从新》:苦微甘,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凉,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功用主治-西洋参的功效】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
  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
  ①《本草从新》: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②《药性考》:补阴退热。姜制益气,扶正气。
  ③《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气虚呵喘,失血,劳伤,固精安神,生产诸虚。
  ④《本草求原》:清肺肾,凉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助气分,并能补益血分。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另煎和服),0.8~2钱。
  【宜忌】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反生寒热。
  ②《纲目拾遗》:忌铁器及火炒。
  【选方】治肠红:西洋参蒸桂圆服之。(《类聚要方》)
  用西洋参注意事项  1.服用的同时不能喝浓茶,因茶叶中含有多量的鞣酸,会破坏西洋参中的有效成分,必须在服用西洋参2~3日后才能喝茶,也最好不要喝咖啡,咖啡对西洋参的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2.不能和萝卜一起服用。西洋参为补气(温补元气),白萝卜是泄气的(清热解毒,清凉等作用),两种食物自相矛盾,不但从营养的角度来讲不能吃,而且这两种食物是相克的,容易起过敏反应甚至中毒,而且从中医的药理上来说,白萝卜不光不能和西洋参一起吃,和许多补品都相克,有点时候生病吃白萝卜也会大大加重病情,比如感冒或者发水泡的时候
  3、 警惕不良反应:有的人服西洋参后,会出现畏寒、体温下降、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也有的会发生痛经和经期延迟;还有的会发生过敏反应,上下肢呈现散在性大小不等的水泡,瘙痒异常,停药后,水泡可自行吸收消退。
  4.中医认为,西洋参属于凉药,宜补气养阴。如果身体有热症,比如口干烦躁、手心发热、脸色发红、身体经常疲乏无力,使用西洋参类补品可以达到调养的目的。反之,若咳嗽有痰、口水多或有水肿等状态时,就应避免服用西洋参,否则就会加重病情。另外,&非虚勿补&。如果身体并无不适,不宜经常服用西洋参含片。
  5.另外,西洋参不利于湿症,服用时还要考虑季节性。春天和夏天气候偏干,比较适合服用西洋参,不宜服用人参或红参;而秋、冬季节更适宜服用人参。
  6.西洋参中含有一种叫人参皂苷的成分,具有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因此,体质较弱的人,如老年人、身患重病的人,时常服用西洋参都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强体质作用;而一些有慢性疾病的人,如患慢性乙肝的人,服用西洋参也会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好转;对于肠热便血者,据《类聚要方》记载,西洋参与龙眼肉同蒸服用,有清肠止血之效。
  7. 西洋参不能与黎卢同服
  西洋参种类  我国目前市场上的西洋参有两种,一是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一种是引种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参型呈锥条状,粗长如指,无芦、无须,近头处有较明显的体纹5~10圈,表面有横向突出的皮孔,体质坚硬,断面呈颗粒状,有一浅棕色环纹,并有棕黄色油点,无臭味,微甘,苦味浓。
  ④甘苦味浓,透喉。
  2. 国产西洋参:
  ①呈长圆柱形,支条较粗壮、芦头较大。
  ②表面较光滑,颜色偏黑,纵纹明显。
  ③质地轻而结,似刚出窑的红砖,粉性差,少有裂开的缝隙。
  ④仅有苦味,甘味少或无,久嚼有棉絮感。
  3. 生晒参冒充西洋参:
  ①根茎长圆柱形或仿锤形,芦头多已除去。
  ②表面土黄色或黄白色,皮纹粗糙,横长皮孔粗而短。
  ③质地较脆而疏松,断面平坦,白色或灰白色,显放射状裂隙,皮部红棕色小点不明显。
  ④味淡带甜或有豆腥味。
  食疗价值  五加科草本植物西洋参的根。主产美国、加拿大、法国,我国也有栽培。秋季采挖,去分枝、须尾,晒干或烘干。或撞去外皮,用硫黄熏后晒干。切片用。
  [性能]味甘、微苦,性寒。能补气,养阴,清火。
  [参考]含十余种人参皂甙、少量挥发油、糖类、氨基酸、无机元素等。
  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以抑制较为突出;能抗疲劳、抗缺氧、增强机体适应能力;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抗利尿及止血作用。
  [用途]用于气虚津亏,体倦乏力,口渴咽干;阴虚火旺,烦热咳嗽,或痰中带血。
  [用法]一日3~6g,或多至9g。泡茶,煎汤,煎膏滋。
  [注意]一般多单独使用。本品成分与药理虽与人参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总的说来其药效和缓、补益作用较人参弱,而性质寒凉,故不能与人参同等使用。
  [附方]
  1,洋参麦冬茶:西洋参3g,麦冬10g。沸水浸泡,代茶饮。
  本方用西洋参益气、养阴生津,以麦冬增强养阴生津之功。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烦热口渴;或老人气阴虚少,咽干口燥,津液不足,舌干少苔。
  2,洋参川贝梨:雪梨1个,西洋参、川贝各3g。将梨削去带柄的部分,挖去梨核,放入西洋参、川贝,盖上带柄的梨,用牙签插定,加水、冰糖适量,放碗中蒸熟。分二次食。
  本方用雪梨、川贝清热润燥、化痰,西洋参养阴清火。用于阴虚肺热,咳嗽痰粘,咽干口渴。
  上班族夏季&防火&吃点西洋参   情绪不好爱发火、口干舌燥食欲差、浑身没劲总犯困,最近一段时间,很多白领一族因为夏季来临引起种种不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主任赵志付教授的建议是:吃点西洋参来&防火&。
  赵志付教授说,这些症状其实是气阴两虚的表现,都市白领一族,平时工作忙碌、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而且睡眠往往不足,很容易使脏腑功能受损,导致气阴两虚。炎热的夏季本来就容易耗气伤阴,普通人都可能有上火、食欲不佳等不适,对于气阴两虚的人来说,感觉则更为强烈。
  西洋参在这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与其它参类不同,西洋参是一种&清凉&参,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除烦躁、清虚火、扶正气、抗疲劳的功效,很适合夏季&清补&。
  西洋参最简单的服用方法是含服或当茶饮用。可于早饭前或晚饭后取2~3克西洋参片含于口中,细细咀嚼。或者取西洋参切片或参须3克,用沸水冲泡,闷约5分钟后,当茶频饮,可反复饮至无味,然后将参片或参须嚼服。此外,用西洋参煲汤也是很好的吃法,比如做个清暑益气的西洋参冬瓜老鸭汤。要注意的是,服用西洋参期间最好不要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赵志付教授提醒说,西洋参最适宜服用的人群是气阴两虚者,正常人如有&苦夏&反应,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但是,如果是脾胃虚寒的人,比如吃东西稍不注意就腹痛、腹泻,不敢吃凉食、手足发凉的人,就不适宜服用西洋参了。
  西洋参食谱  蜜枣西洋参茶
  材料:西洋参10克切片,10个蜜枣。
  做法:将西洋参片,放入焖锅炖,待水滚后将蜜枣放入,用中火煲约1小时即可,喜冷饮者可将之放入冰箱作冷饮用。
  生津开胃西洋参茶
  材料:西洋参片10克,生姜两片,干晒橘子皮10克。
  做法:加入水两杯,一起炖约1小时,即可食用。冷饮口感更佳。
  中医对西洋参的认识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肺、肾经,具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作用。早在清康熙33年《补图本草备要》和清乾隆30年《本草纲要拾遗》中已有西洋参药性的记载。
  西洋参的药性与人参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人参提气助火,西洋参滋阴降火。因此,凡有肺阴不足之咳嗽喘促,胃燥津伤的咽干口渴,最适宜用之。日常生活中感觉有虚烦燥火,喉疼失音,纳呆(食欲差)倦怠,烟酒过多,特别是夏季治理小孩虚热、烦躁、食欲不振,西洋参最合适。
  药方选录  1.后气血两虚:西洋参8克,龙眼肉30克,白糖20克,放瓷碗内蒸膏服用,每次1匙。本法也可作为气血虚弱,阴液不足衰老症的进补良方。
  2.运动疲劳:西洋参30克,五味子20克,麦冬20克,炙甘草15克,水煎。可供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口干而渴,大汗出者,颇有效验。
  3.肺阴虚,咳嗽咯血,反复难愈:西洋参6克,百合30克,加蜂蜜蒸熟食用调治。本法的止咳效果不错。
  4.鼻咽癌:单用西洋参8克,水煎服。对防治团化疗引起的咽干,胃口不好及白细胞下降有较好效果。
  5.肿瘤患者放疗反应:放疗前15日,每日用西洋参10克,水煎服,疗效较佳。要点是必需水煎10~20分钟,泡茶饮用几乎无效。
  6.肺结核患者咯血、潮热、盗汗:西洋参5克,燕窝5克。洋参切片,燕窝泡发,洗净,加水和冰糖适量,共煮沸后文火煨炖半小时左右食用。
  7.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咳喘而痰少或痰中带血:可用西洋参5~10克,每日水煎服用,同时把参片最后也吃掉。需长期应用。
  8.冠心病患者:西洋参50克,三七50克,灵芝100克。共研细末,每服5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与作用  西洋[2]参的功效:
  一、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二、保护心血管系统    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西洋参,疗效显著。西洋参的功效还在于可以调节血压,可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久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三、提高免疫力    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
  四、促进血液活力    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增加血色素。
  五、治疗糖尿病    西洋参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西洋参的作用:
  西洋参具有滋阴补气,宁神益智及清热生津,降火消暑的双重功效。古语云:&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故补而不燥是西洋参的特别之处。
  1. 强化心肌及增强心脏之活动能力;
  2. 强壮中枢神经,安定身心并恢复疲劳, 有镇静及解酒作用,增强记忆能力, 对老人痴呆症有显著功效;
  3. 对血压有调整作用,使暂时性或持久性血压下降。抑制动脉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的份量;
  4. 能调节胰岛之分泌,因此对糖尿病有功效;
  5. 对肝脏有调节副肾上腺素之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6. 能增强体力并对运动员具极大助益;
  7. 抑制癌细胞生长,增加免疫功能;
  8. 助长消化, 对慢性胃病和肠胃衰弱有助效。
  孕期服参应注意  怀孕期间能吃人参吗?这是很多怀孕人群所关心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人参是补气的保健品,合适老人和病弱者使用。而怀孕的妇女,她是年轻强壮的女性,但又是需要补充营养的女人。
  一般以为,多数孕妇怀孕后阴血偏虚,食用参类的补品会引起气盛阴耗,加重妊娠反应、易引起水肿、高血压等,建议您不食为好。不过吃点西洋参,不过建议最好吃进口的。据说国产洋参还是偏热性。
  人参对于孕妇是有益还是有害   中医以为,怀孕后女性母体阴血下聚以养胎儿,机体正气相对不足;同时由于阴血下聚,阳气相对偏盛,准妈妈又处于阳气有余而阴血不足的状态,所以中医有"胎前多热"的说法。
  人参是一味大家都熟悉的中药,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但由于它的药性偏温,有热证、实证者忌用。对于体虚气弱的准妈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如果准妈妈体质偏实、偏热,就不宜服用人参了。
  进补人参视妊娠时期而定
  女人怀孕刚开始的时候,母体各个系统因怀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机体抵抗力下降,轻易发生感冒,此期适当地进补一些人参,对提高准妈妈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感冒的发生是有益处的。在妊娠期间,由于凝血因子的增加,准妈妈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服用人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因此可以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对胎儿宫内的发育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同时,因人参的抗凝作用,有可能会增加准妈妈产时出血的可能性,所以准妈妈在临产和分娩时如果没有气虚症状,就不必服用人参。
  合理选用人参,请遵医嘱服用人参西洋参
  人参药性偏温,若久服或用量过大,会造成气盛阴耗、阴虚火旺,扰动胎儿,导致出血,严重时会危及胎儿的生命。对准妈妈本身来说,固然人参毒性很小,但用量过大也会造成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损害;长期服用还可出现失眠、抑郁、心悸、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因此,准妈妈进补人参要适量,不要看到是补药就以为它对人体有百利而无一害,也不可长期服用。
  在选用人参时,可视准妈妈的体质而定。一般来讲,准妈妈有气短、易感冒、怕冷等体质偏阳虚的症状可选用红参;一般情况下可选用生晒参或西洋参。人参服用方法很多,泡水、煎服、炖药膳等均可。
  总之,准妈妈服用人参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服用人参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失眠、胸闷、憋气、腹胀、玫瑰疹、皮肤瘙痒和鼻出血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服,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女人怀孕时建议吃的食品,有的比吃人参还好
  怀孕期间的营养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要多食用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禽类、奶制品、尖果、豆类;还要多食用矿物质与维生素,如碘、钙、铁、锌,可食用的食物有,海带、紫菜、海虾、海鱼、黑木耳、猪肝、绿色蔬菜、香蕉、苹果。另外,也要留意膳食纤维的摄进,如糙米、全麦面包、葡萄干、豌豆、芹菜。
  参苓白术散 定义:同名方约有14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方。组成: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
  百科名片
  参苓白术散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药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基本信息  汉语拼音: Shenling Baizhu San
  用药分类 :内科用药,虚证类药 参苓白术散  作用类别 :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药物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 :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类属 :中医方剂。
  类别 :补益剂:补气。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异名 :参术饮
  功能分析  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为主药。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助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而止泻,为辅药。以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通上下气机,吐泻可止,为佐药。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入方,如舟车载药上行,达上焦以益肺气。此方对证而兼见肺气虚弱,久咳痰多者,亦颇为相宜,为培土生金之法。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主治病症  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者。亦治小儿脾疳,面色萎黄,形容憔悴,毛发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饮食,睡卧不宁,或脾虚水肿,或脾虚带脉不固,白带过多,绵绵不断,如涕如唾者。
  西医诊为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附件炎、气管炎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均可以此方治疗。
  剂量用法  此药现为水丸制剂,每袋6克。成人每次服6克,日服3次。儿童酌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此药组成中含甘草,不可与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同时服用。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组成  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术(1000克) 山药(1000克)
  方解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化裁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附方: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附注: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  慢性结肠炎:
  用本方每日2次,每次9g,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30日为1疗程。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8岁,平均42.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0年,平均12.4年。大便每日1次4例,2次14例,3-4次9例,5-6次2例,7-9次1例。大便成形带粘液1例;糊状或溏薄25例,伴粘液19例,伴脓血1例;腹痛22例,腹胀22例,肠鸣26例,里急后重感21例。结果:治疗1疗程后,3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
  药理作用  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本方煎剂小剂量对肠管有兴奋作用,能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的部分抑制;大剂量则抑制肠管的收缩,并能拮抗氯化钡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收缩,能增强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
  2.改善代谢:该方治疗脾气虚之肠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前,患者尿中肌酐、尿酸、尿素氮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明显升高,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流变学的指标。
  理化性质  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m。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m,棱角锐尖。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80-240&m,针晶直径2-8&m。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种皮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形状不规则。种皮栅状细胞长80-150&m。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棕红色,表面现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联结乳管直径14-25&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
  (2) 取本品4.5g,加氯仿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弃去滤液,药渣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将残渣用甲醇5ml溶解,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1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溶液振摇提取2次,每次25合并提取液,用水洗涤3次,每次20ml,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甘草对照药材各1g,同法分别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后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热5-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两种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文献摘要  吴昆《医方考》卷4:&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悸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方义:
  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
  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
  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
  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之上僭也。
  煎服法  为末,每三钱,枣汤或米饮调服。
  参苓白术散   药物组成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白扁豆(姜汁炒)1钱半,白茯苓1钱半,山药1钱半,甘草1钱,桔梗1钱,苡米1钱,莲肉(去心)1钱,川芎1钱,当归1钱。
  处方来源:《幼科指南》卷下。
  方剂主治:小儿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名曰哺露。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
  用法用量:米饮送下。
  注意事项  1.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2.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3.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4.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服药2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9.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方歌   歌诀(一)   参苓白术四君底,山药扁豆加薏苡;桔梗砂仁莲子肉,脾虚湿盛此方理。
  歌诀(二)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歌诀(三)   参苓白术薏砂仁,甘桔淮山扁豆陈;再加莲子枣汤送,脾虚湿盛此方珍。
  脾虚湿盛证
  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味,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虚湿盛证的治疗  脾虚湿盛证汗疱疹治疗:治宜健脾除湿法。药用: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0g,白扁豆10g,车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剂。
  食疗药膳:
  【白果黄芪乌鸡汤】 配方: 白果30克,黄芪50克,乌鸡1只(约500克),米酒50毫升。 制法: 将乌鸡去内脏、头足,洗净,把白果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口,与黄芪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酒及水适量,用文火炖熟,调味即可。 功效: 健脾益气,固肾止带。 用法: 分次饮汤食肉。
  【扁豆山药茶】 配方: 白扁豆、山药各20克。 制法: 将白扁豆炒黄,捣碎,山药切片,二者水煎取汁,加糖令溶。 功效: 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用法: 代茶频饮。
  【三味薏米羹】 配方: 薏米、山药、莲子各30克。 制法: 以上三味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熬成粥。 功效: 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用法: 早晚食用,连用7日。
  脾虚湿盛的调理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根据古方参苓白术散制成。主治脾虚夹湿证。证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本方治证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气机不畅,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为法。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的基本方;参苓白术散兼有和胃渗湿作用,并有保肺之效,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亦可用治肺损虚劳诸证,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证者。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临床运用除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脾胃虚弱定义: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百科名片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临床表现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方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症状  脾胃虚弱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以仁理气健脾化湿.
  脾胃虚弱的饮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小儿脾胃虚弱的补养
  中医认为可以从饮食来改善脾胃虚弱的问题,中医食疗方有:
  1.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小儿。
  2.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皮及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小儿。
  3.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脾阴虚小儿。
  混淆症状  脾胃虚寒,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附子理中丸可温中健脾。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方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脾胃湿热定义:湿热内蕴中焦,阻碍脾胃气机,纳运失司,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百科名片
  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临床表现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症状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预防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湿热证  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寒湿证  腕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混淆症状  1 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 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 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脾胃虚寒
  定义:脾胃阳气不足,失其温煦,受纳运化功能减退,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百科名片
  脾胃虚寒,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欢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 脾胃虚寒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证。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病因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症。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中医治疗
  辩证  在中医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 陈皮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症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但是在&大同&之中,又有易被人忽视的小异。
  香砂六君子汤证,属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寒轻微,且兼痰湿、气郁,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胀閟,嗳气吞酸,便溏、苔白润等。胃胀甚于痛,重按痛增为辨证要点。
  理中汤症,乃中阳不振兼寒湿,症见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痛比前症为重。痛甚于胀是辨症要点。
  小建中汤证,系中阳虚兼营阴弱(即中焦阴阳两虚症),症见痛喜重按,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热与喜暧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为辨证要点。
  香砂养胃丸证:系脾胃虚弱,痰湿中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嗳气呕秽,胸中痞閟,或脘腹胀满、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以胃脘隐隐作痛,大便时溏时泻,进油腻后加重,干呕泛酸为辨证要点。
  上述四方,同治脾胃虚寒症,但同中有异,临证不可混淆。属阴阳两虚者用小建中汤,为温润法(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亦属此列);理中汤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则温中之力更强)为代表方,若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则温燥伤阴;若该用理中汤反错投小建中汤,则柔润恋寒湿。同样,理中汤误用于香砂养胃丸症,则不能健脾袪湿、和胃畅中、芳香化浊、消胀除满。临症当辨析无疑而后用之,方能药症合拍,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
  药方  方一
  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适量的水,在沙罐内煎取药汁;再用药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连服3--7天。
  本方适用于胃寒性胃疼。
  陈皮20克,葱白10茎,香附子15克,生姜6克,鸡肉。将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备用,再将陈皮洗净,香附醋炒,放入砂锅中煎取药汁200毫升,把生姜切成粒,葱切成丝,再把鸡肉,药汁同放入铁锅闷煮。以先武火烧沸,酌加料酒、味精、酱油炒拌即成。吃时,以沸米酒50毫升,边饮酒,边吃鸡了。须开怀食饮。
  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胃疼。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将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适用于胃热疼痛。
  丁香1.5克,肉桂1克,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人红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温胃散寒,适用于感寒腹痛。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两者共为细面,酒糊为丸,每服3--6克,温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胃寒疼痛。
  猪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适量。将前述各味一齐放入锅中,再加入一些调料,如姜、葱、盐、酒、酱,文火炖至极烂,粳米煮粥兑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温中,适用于胃部疼痛。
  鲫鱼250克,生姜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生姜洗净,切片,与橘皮、胡椒同包扎在纱布袋中,填人鱼肚,置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盐少许,空腹饮汤食鱼,日2次。
  本方适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丹参30克,三七15克,老母鸡1只。将丹参、三七切片,填人宰杀去毛及内脏的鸡腹内,放人砂锅,加适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煨炖至鸡烂熟,捞去药渣,吃肉喝汤,每次1小碗,1日2次,不可多饮。
  本方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胃痛。
  方九 槟榔胡椒15克,肉桂9克,白术、葱头各15克,猪肚1个,食盐适量。将猪肚洗净,再把药料拌适量盐,填人猪胃中,放人砂锅,加适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炖至猪肚烂熟,空腹吃猪肚,饮汤,每次1小碗,1日2--3次。   本方温中健脾,适用于虚寒所致的胃疼。
  方十   炒麦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钟取汁,用纱布过滤调入白糖,趁热服, 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滞,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腹痛。
  方十一
  槟榔200克,陈皮,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盐100克。诸味同置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熬至药液干涸,停火持冷将槟榔用刀剥成黄豆大小的碎块,饭后口含少许。
  本方适用于食积胃疼。
  方十二
  鸡内金,白糖各适量。将鸡内金焙干研末,与白糖调服,日3次,每次1--2克。
  本方消食健脾,适用于胃脘部胀满疼痛。
  方十三
  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7克,白术5克,炮附子、苹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红枣2枚。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温中祛寒,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方十四
  代赭石、橘红、白茯苓、炒竹茹、旋夏花、瓜蒌、左金丸、金铃于、法半夏、炒薤白、生姜、金石斛各5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为杭州名医王香岩方,适用于胃脘疼痛又呕吐酸水。
  方十五
  百合、丹参各30克,乌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水煎服,每日1剂,1日1次。
  本方为著名中医焦树德方,功能理气散寒,温中和胃,适用于胃脘痛。
  方十六   胡椒15克,肉桂9克,白术、葱头各15克,猪肚1个,食盐适量。
  将猪肚洗净,再把药料拌适量盐,填人猪胃中,放入砂锅,加适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至猪肚烂熟,空腹时吃猪肚,饮汤。每次一小碗,1日2--3次。
  本方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方十八   鲜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猪瘦肉100克,胡椒面1.5克,精盐5克,味精1克 白芍  ,鲜汤1000克。将泡青菜切成细丝,猪瘦肉亦切成丝,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内,鲜嫩豌豆入沸水锅内焊至软熟,再将炒锅置旺火上,放人鲜汤、泡青菜、豌豆、精盐烧沸,捞于汤碗内,最后把肉丝连同清水&起倒人锅内烧沸,摘净浮沫后,加入酱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内即成。每于饭前后饮此汤1小碗。 本方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十九   草果5个,羊肉1500克,大麦仁500克,食盐适量。将淘净的大麦仁放铝锅内,加水煮粥倒出备用;再把洗净的羊肉、草果放锅内加水煎熬至肉熟;捞出羊肉、草果,倒入麦仁粥,合匀,文火炖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块的羊肉,调入食盐,温热食。   本方暖胃除胀,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胀痛症。
  方二十   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4枚,饴糖30克。前5味水煎取汁,人饴糖,文火溶匀,日2--3次温服。   本方适用于虚寒性腹痛。
  方二十一   附片30克,羊肉2000克,生姜、葱段各50克,胡椒6克,食盐]o克。将附片装入纱布代,扎口;羊肉洗净,人沸水锅内,加姜、葱各25克,焯至煅红色,捞出,剔去骨,将肉切成2.5厘米见方的块,再放清水中漂去白水,骨头拍破,余姜洗净拍破,葱洗净捆缠成束;另将砂锅注入清水,置于火上,下姜、葱、糊椒、羊肉、羊骨、附片,烧沸30分钟后,文火炖至羊肉熟烂(约2--3小时),取出附片,分盛碗内,再分别盛人羊肉,倾入汤佐餐食。
  本方温胃壮阳,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脘腹冷痛。
  方二十二
  桃仁1枚,生地黄30克,桂心10克,粳米100克,生姜1克。将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用地黄、桃仁、生姜,以适量的酒绞取汁。先用水煮粳米作粥,沸后下桃仁等汁,继续煮至熟,再调入桂心末,空腹食。
  本方活血,行气,对瘀血所致胃痛有效。
  方二十三   丹参15克,檀香9克,炙甘草3克,蜂蜜30克。将丹参、檀香、炙甘草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调人蜂蜜,再煎之沸,顿饮。
  本方适用于因气滞血瘀所致胃疼。
  方二十四   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壳、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上药每剂煎3次,每日上、中、晚分服,日1剂。
  本方为重庆著名中医陈枢燮验方,功能疏肝和胃,行滞镇痛,在临床可用来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院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脘腹胀满或胀崛气者加广木香10克,青皮、陈皮各12克,加强行气之功;痛如针刺或疼痛较剧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用以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热感或口苦咽干者加炒川楝子、焦栀各12克,用以清泄肝火;口干口苦、苔黄者加黄苓15克,黄连6克,用以清泻郁热;食后痛甚或嗳腐者加鸡内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用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泛酸时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用以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加法罗海12克,以温散行滞。
  方二十五   南、北沙参各3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陈皮、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炒建曲各15克,甘草4克。日l剂,分2次服。
  本方扶土抑木,行滞定痛,适用于脾胃虚损,肝郁气滞所致的胃脘痛。若肝胃不和诸症突出,可用肝胃两和镇痛饮治疗以从其变;标实势衰,即用本方。气虚甚者可加党参、山药各30克,甚则加人参6克,以增强益气之力;若短气、头昏者加黄芪30克,荷叶15克,以益脾升清;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合欢皮各20克,夜交藤30克,以养心安神。
  方二十六
  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红花8克,徐长卿12克,陈皮8克,大贝母12克。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本方为江苏著名中医袁正刚验方。功能安胃,止痛,散结,适用于胃脘痛,滞胀纳呆属气滞络阻者。
  方二十七
  山药、云茯苓、薏米、山植、扁豆、陈皮、神曲、芡实各10克,莲子6克,砂仁5克,黄连2克,麦牙20克,炒米29克。上药共焙干研细末,每餐饭前服1匙(约10克)。
  本方为安徽老中医王正雨验方。功能健脾和胃,祛湿止泻,安神定惊,可用来治疗小儿肠炎、疳积、脾胃不和型胃痛。
  方二十八
  鸭子1只(约重1000克),丁香、肉桂、草豆蔻各5克。葱、姜、盐、冰糖、味精、香油、卤汁各适量。将鸭子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将丁香、肉桂、草豆寇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熬两次,每次待水沸后再熬20分钟,滗出药汁,两次共约3000克。生姜、葱拍破待用。将药汁放人锅中,加鸭子、姜、葱,用小火煮至六成熟后捞起晾凉待用。将卤汁放人锅中,再放人鸭子,用文火卤熟后捞出,揩净浮沫。将卤汁倒入锅中,取出冰糖、食盐、味精搅匀,再放人鸭子,置文火上,边滚动鸭子边浇卤汁,直至卤汁均匀地沾在鸭子上,色红亮时捞出,再在鸭身上均匀地涂上香油即成。 本方和中暖胃,散寒,止呕,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半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治脾胃虚寒3法
  ①鲜姜、白糖治脾胃虚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 半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治脾胃虚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轻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吃苹果可缓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或饮食不当,常泛胃酸,很难受。如果此时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舒服了
  食疗胡椒猪肚汤  原料:胡椒12克,猪肚1个(约600克),蜜枣5枚。
  做法:猪肚用生粉、盐擦洗内外,洗净。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蜜枣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饮汤吃猪肚、蜜枣。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用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欲呕、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者。
  茴香狗肉汤  原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陈皮6克,草果6克,生姜2片,狗肉250克,酱油适量,大蒜头4枚。
  做法:将大回香、陈皮、桂皮、草果、生姜洗净;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头去皮;狗肉洗净,切小块,放鼎内热油炒去膻味。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烂即成,饮汤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连服5天为1疗程。   功效:温中、助阳、暖胃。用于寒胃上脘疼痛、喜热喜按、呕吐清水、神疲乏力。又可用于胃虚胃寒、平素四肢不温者。糯米500克,淮山药50克,共炒熟,研成细末,每早晨用小半碗,加白糖、胡椒末少许,开水冲服。可治脾胃虚寒,久泻,饮食减少。
  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食用,有温补脾胃之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姜15克,适量食盐调味食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脾胃虚寒。
  治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以及肺寒喘咳:鲜生姜10克切片,大枣5枚,粳米150克,同煮粥,适量油盐调味佐膳。
  生姜粥  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 韭菜,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红枣籼米粥  大红枣7枚、籼米50克,共同于清水中以文火久炖至熟烂,加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今日坐诊大夫
宣磊主治医师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中医内科杂病
寒湿下注&是怎么引起的?
寒湿下注&如何治疗?
寒湿下注&吃什么好?
寒湿下注&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胃虚寒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