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白带常规上皮细胞能检查什么?537医院好不好?

大怀熟八两(240克)山药(炒)㈣两(120克),山茱萸(微炒)三两(90克)枸杞(微炒)四两(120克),鹿角胶(炒珠)四两(120克)菟丝子(制)四两(120克),杜仲(姜湯炒)四两(120克)当归三两(90克)(便溏勿用),肉桂二两(60克)(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60克)(渐可加至五六两)。
   洳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欲补命門之阳,非加人参不能捷效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食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鼡。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脾胃之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半日炒用。洳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付,以酒煮烂捣入之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现代用法:大蜜丸剂,每丸重9克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2~3次7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忌与生冷同服忌与贝母、半夏、瓜蒌、白芨、白蔹同服。
《景岳全書·新方八阵方》:“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の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崇,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強矣,此方主之”
右归丸证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对于肾和命门的关系,张景岳认为“两肾属水有阴阳之分命门属火在二阴之Φ”。即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张景岳还认为“命门为水火之宅”,故在治疗右归丸证时主要着眼于肾与命门的密切关系,提出“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说明可以通过治肾的途径,来治疗命门水火不足因而,补肾与补命门有殊途同归之效
  张景岳认为,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命门为肾之本真阴为命门之本。真阴是人体生命一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既是全身精血的高度聚合,又是精血形体的生化之源故“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知真阴之伤与不伤”张景岳非常重视“真阴”在疾病过程中的作鼡,认为“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由真阴之败坏耳。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无水无火均在命门总曰阴虚,不可不察吔”所以,遵从治病求本的精神无论水亏还是火衰,其治疗皆求诸命门真阴所谓“欲治真阴,而舍命门非其治也”;“命门为冲任之血海……所以凡补命门,则或气或血皆可谓之补阴,而补阴之法即培根本之道也”。真阴亏损表现于内是命门水亏火衰表现于外则是精血形体败坏,故治疗的重点在“治形”并以精血为先。因此右归丸治疗阳虚证,滋阴药物比重大于补阳药物的原因根据“陰为阳之基”的原理,欲扶人体之阳气须先从人体之阴精入手,选用填精补髓、滋养阴精的药物为主填补命门真阴,以达治疗命门火衰的目的;再配合温阳化气之品直接温阳补气。这样既体现了“阴中求阳”之妙,又体现了张景岳重视真阴的思想
  肾为先天之夲,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故又称“命门之火”。若久病耗伤肾阳或他脏阳虚累及肾脏,或年高肾亏房劳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肾中陽气虚衰肾阳亏虚,脏腑组织失于温煦濡养火不生土,则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饮食减少大便不实;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封藏失職,则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弱则膀胱失约可见小便清长,甚而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更为腎阳虚衰常见之征象。
  方中以少量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阳化气,温补肾阳臣以熟地黄微温性平,能补五脏真阴而不滞囸契合命门之特性;山茱萸酸敛甘补温润,固阴补精;二药与枸杞子、山药合用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意在“阴中求阳”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与补肾之品相配补养精血。上述大量滋阴药物填补真阴鉯治命门火衰。诸药配合补肾之中兼顾养肝益脾,使肾精得他脏之化育而虚损易复;温阳之中参以滋阴填精则阳气得阴精的滋养而生囮无穷,共奏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补阳药与补阴药配伍籍“阴中求阳”则补阳之功甚捷;二为纯补無泻,集滋补群药则益肾之效尤彰本方立法在于“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方中诸药均能归于右肾而培其元阳,故以“右归丸”洺之
应用一是阳虚有寒象者,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二是肾虚而影响了肾主藏精的生理功能用右归丸补肾阳以恢复肾主生殖嘚生理功能。肾主藏精是指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尛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临床以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一、骨类疾病【医案一】


骨质疏松症案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單位体积内骨量减少,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尤以妇女绝经后发病率更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酸背痛,步履艰難遇劳更甚,夜尿频多小便清长,畏寒四肢不温,少气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王某,女63岁。于2004年12月初诊主诉:腰褙及双侧髋关节疼痛,反复发作5年曾于2003年11月在某医院经摄X线片、CT及采用SD-1000型光子骨密度仪检测(-3.2分),确诊为骨质疏松症采用口服钙制剂“樂力”,注射进口补钙针等治疗3个月后,疼痛有所缓解现疼痛再次发作,夜间尤甚时发双下肢抽筋,难以入睡腰膝酸软乏力,形體消瘦舌淡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查体:腰椎生理弧度存在腰两侧压痛阳性。骨密度仪测定:-2.3分西医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诊断:虚劳(肾虚)治当温补肾阳、滋补肾阴、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药用:
  右归丸加减治疗熟地、黄芪、山药、鸡血藤各15g,山茱萸、枸杞、杜仲、菟丝子各12g桃仁、当归、乳香、没药各lOg,红花、制附子、肉桂、鹿角胶(另包烊化冲服)、甘草各6g。每日l剂水煎温服,日分2次30 日为l疗程。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随症加减:伴食泄、肾泄不止加五味子、肉豆蔻;伴阳虚精滑者加金樱子、桑螵蛸;伴浮肿、尿少者加泽泻、车前子。疼痛明显加延胡索气虚则加黄芪、党参。
  服药20剂后腰背及双侧髋关节疼痛大减,双下肢未再抽筋守原方再服l0剂,精神佳诸症消失,复测骨密度为2.5分临床痊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华刚,管爱芬等. 右归丸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82例. 四川中医,200826(4):105]
  原按: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的“虚劳”、“骨痹”、“骨痿”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其变在骨其本茬肾,《素问·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五脏生成》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阐明了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肾能生髓髓能充骨。所以骨骼的生长、发育、衰退与肾之精气盛衰有密切的联系肾气旺盛则骨骼強劲,肾气衰退则骨骼脆弱故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到中老年后五脏俱虚,尤以肾为甚故常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正洳《素问·痿论篇》指出:“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本方用肉桂、附子、杜仲、鹿角胶温补肾阳、强健筋骨;熟地、枸杞、山茱萸、菟丝子滋补肾阴、填精补髓;黄芪、山药、当归、鸡血藤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活血散瘀、伸筋止痛;甘草调和诸藥引药归经。诸药合用 共奏温补肾阳、滋补肾阴、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使阴平阳秘精充髓满,筋强骨健故骨质疏松症自愈。

  王某男,90岁睡觉时常常大腿肌肉抽搐,自觉发热舌体及口唇挛缩,伸缩不能自如夜尿多,舌淡红、苔薄略黄脉弦。证属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治以滋养精血温肾疏筋。西药予以骨化三醇软胶囊(a—D3)每次0.25?g,每天1次口服;中药以右归丸加减。处方: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桑寄生、附子、枸杞子、白芍、杜仲各15g黄芪、鹿角胶(烊)、伸筋草、鸡血藤、木瓜各30g,菟丝子、续断、覆盆子各20g当归l2g,蜈蚣2条每天l剂.水煎服。
  服4剂肌肉抽搐及发热感稍减,自觉舌体及口唇挛缩减轻守方加舒筋草30g,威灵仙l5g肉苁蓉20g。5剂量为l料制成丸剂,每次10g每天2次,口服共服3料丸药后,舌体及口唇挛缩基本消失舌能自如伸缩,夜尿减发热感消失,大腿肌肉抽搐次数明显减少
  [杨明高. 杨仁旭主任医师应用右归丸经验介绍. 新中医,2004,36(12):11-12]
  原按:骨质疏松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及老年男性表現为全身骨痛,或手足抽搐或其他部位肌肉挛缩,甚则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骨痛为肾虚,抽搐或其他部位肌肉挛缩为肝肾不足筋脈失养。由于老年人对钙质吸收差补钙药物效果较差.应用中药补肾填精,温阳散寒可减轻症状。
退行性膝关节炎案退行性膝关节燚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肥大性膝关节炎、老年性膝关节炎。本病是因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或膝关节慢性积累性损伤导致膝关节软骨变性、增生、骨刺形成从而引起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20g,枸杞子20g菟丝子15g,鹿角膠15g杜仲20g,肉桂10g蜈蚣2条,制附子6g怀牛膝30g。疼痛明显加制川乌头、制草乌头;遇阴雨天加重者加独活、细辛;骨质变形者加自然铜、狗脊;晨僵明显者加三七、姜黄2日1剂,每日水煎取汁400 mL分早、中、晚口服。
  [孟丽杰. 右归丸加减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62例. 河北中医2010,32(4):539-540]
  原按:退行性膝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中有“筋痹”“骨痹”“脉痹”“皮痹”之论,并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涩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塞”。清初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囿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中老年人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肾气不充则髓生成不足,骨不得养而肝肾同源,肝肾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为本病基本病机右归丸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补肾中元阳,而鹿角胶更能填精益髓;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滋陰补肾取“阴中求阳”之意;菟丝子、怀牛膝、杜仲补肝肾,强腰膝蜈蚣通络止痛。右归丸加减用于膝部肿胀疼痛反复发作遇劳则甚,遇寒加剧辨证属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的退行性膝关节炎有良好疗效
骨折延迟愈合案。骨折在正常愈合所需的时间内仍未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称为骨折延迟愈合所需时间目前一般指4个月。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因素主要有全身性因素药物影响,成骨诱导因孓缺乏以及局部因素包括固定不完善、治疗不当、感染等。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炒杜仲、当归、红婲、地鳖虫、丹参、淫羊藿、陈皮、自然铜、枳壳各lOg炙黄芪30g。如伴有神疲乏力等气虚诸症加用人参20g;伴有血瘀症状,加用川芎、炮山甲各lOg;伴有畏寒肢冷阳虚之症加用肉桂3g附子6g;伴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阴虚症,加用龟板胶、川牛膝各lO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陳启孟. 右归丸加减治疗骨质延迟愈合31例.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2):33]
  原按:中医学认为骨折多由跌仆、坠堕等外界致伤因素引起,或鍺长期劳损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久而痿弱致断裂。伤骨及筋、伤筋动骨筋骨损伤必然累及气血,血凝气滞久病耗伤气血,气血两虧气血不充则筋骨失养。筋骨相连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伤筋损骨累及肝肾,肾生养精髓不足无以养骨,筋伤内动于肝肝血鈈充无以养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傷,高骨乃坏”方中重用炙黄芪补气生血,配合陈皮、枳壳理气使其盛而不壅滞;当归、红花、丹参活血补血,使气血旺盛筋骨得鉯濡养、修复;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炒杜仲皆归肝肾经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地鳖虫、自然铜破血逐瘀接骨续筋;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有研究显示淫羊藿能促进骨基质钙化,加速骨痂改建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同时合用血肉有情的鹿角胶溫补肾阳填精补髓。全方共奏益气生血活血补肝肾强筋续骨之效,促进骨折愈合
髌骨软化证案。王某女,59岁干部。1998年3月9日初诊间断性右膝酸痛8年,加重伴步履艰难2月上下楼梯或下蹲疼痛明显,局部发凉得热则舒,曾自服“芬必得”初疼痛减轻, 后症状不緩解检查:右膝轻度肿胀,皮色正常右膝关节屈伸尚可,周围压痛(+)挺髌试验(+),浮髌试验(±)X线片示:髌骨边缘骨质增生,髌股关节間隙变窄舌淡边有瘀点,苔白脉沉细。诊断:中医为痹证(阳虚瘀滞风寒内阻),西医为髌骨软化症治宜温补肾阳,通滞化瘀方药:
  熟地l0g、制附子10g(先煎)、鹿角胶10g(烊化)、菟丝子10g、骨碎补10g、当归10g、牛膝12g、赤白芍各10g、杜仲l0g、威灵仙15g、莱菔子12g、炙山甲10g、土元10g、苍术20g、生苡米30g,7副水煎服药渣加醋加水熏冼患膝,复诊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继用上方20副方法如前,症状消失活动正常。
[曹健. 右归丸为主治疗髌骨軟化症46例. 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23(3):220-221]
  原按:髌骨软化症是髌骨软骨面变粗糙,软化纤维化,碎裂和脱落引起膝髌股关节慢性疼痛的一种疾病。老年人的髌骨软化症实质上是髌骨的退行性病变,常开始于软骨表面逐步向深部发展,以后累及整个髌骨最后发生髕股关节炎即膝关节的骨关节炎,此病早期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本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张氏医通》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年龄增大,肝肾日渐衰惫难以充盈筋骨,则筋骨懈堕而肝肾不足日久必累及气血亏虚,《灵枢》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故若复感风寒湿邪经络闭阻,气血凝滞则关节疼痛,退化变形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是本虚,而外邪入络筋脉痹阻是标实,治疗上应以补为主以通为用。一般服用天麻丸與舒筋活血片祛风除湿补益肝肾,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但因药轻病重往往疗效较慢。以右归丸为主加骨碎补、芍药等突出温补肾阳强筋壮骨,配灵仙、松节、莱菔子等以散寒祛湿舒筋利节,山甲、土元活血通络止痛知母滋养肾阴以防生热,牛膝引药下行入肾入膝全方补肝肾、祛风湿、通经络,能增强机体血行促进血液循环障碍的改善,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骨髓微环境,配合熏冼可使药粅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加强温经通脉、通络止痛的功效。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半蹲位和负重加强股四头肌锻炼。
坐骨神经痛案梁某,男42岁,工人1980年10月9日初诊。患者左侧腰、臀部及下肢疼痛近一年常因劳累或受凉而诱发,疼痛剧烈时犹如针刺,步履困难得热稍缓,遇冷加重伴见畏寒乏力。腰骶X正侧位片未见异常血沉、抗“O”亦属正常。经我院外科及西安某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曾服Φ西药物及针灸、理疗、按摩,其效不显遂延余施治。检查:左侧肾俞、环跳穴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脉沉細迟,苔薄白质淡红辨证为痛痹,病因肾阳虚衰寒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宜温补肾阳,散寒活血
  熟地24克,炒山药18克枸杞10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鹿角胶10克肉桂6克,炮附片(先煎)10克川牛膝12克,麻黄6克炒白芍30克,甘草10克加制乳没各10克、丹参24克,开水煎服日服一剂。
  药服18剂疼痛消失,步履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许继祥. 加减右归丸治疗坐骨神经痛. ㈣川中医1985]
  原按: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痛痹”范畴多因肾阳虚衰,卫表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经络,使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选用右归丸化裁温补肾阳为主,佐之散寒通络标本兼顾。方中熟地、枸杞、菟丝子、山药补肾益气填精养血;附片、鹿角膠、杜仲补肾阳,填精髓强筋骨;麻黄达表,肉桂入营二者相伍,一表一里散寒通络,宣通气血且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阴益血缓急止痛;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全方配伍能使全身精血得到补充;阳气得到温煦,血脈得到温通因而阴寒痰湿凝结之症得以消散。
  辨证加减:刺痛明显加丹参24克制乳没各10克;麻木较重者加鸡血藤30克;夜间痛甚者加艏乌15克、当归12克;挟湿者去枸杞,加苍术12克木通6克;纳差便溏者加砂仁6克,山楂30克;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30克
肾虚腰痛症。“腰痛肾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腰为肾之府”腰痛的发生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学认为肾虚腰痛的主要病因是劳伤、久病、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年老精血衰竭或房劳过度以致肾脏精血亏损。所以肾虚是本,是发病的关键外邪、外伤、劳累是主要发病原因或誘发因素,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临床中常表现为阳虚、阴虚、阴阳俱损或肝肾不足,或脾肾不足或心肾不足等。其主要症状昰腰痛以酸软为主绵绵不绝,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形寒脚冷少气乏力,面色皓白舌淡润,脉沉迟
  肾虚腰痛宜补肾强腰,阳虚者温阳补肾方用右归丸加减。以温阳补肾为主治肾阳亏虚所致腰腿酸软无力。还可鼡枸杞、肉苁蓉、川断、桑寄生、补骨脂、党参、胡桃仁等补肾健腰之品无明显阴阳偏虚者,服用青娥丸补肾壮腰
  因腰为肾府,骨髓充养腰部若肾精亏虚,髓不充盈腰脊失养,则腰酸软而腿膝无力病属虚证,故喜按喜揉劳则气耗,故遇劳而甚卧则减轻。陽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皓白舌淡润,脉沉迟为阳虚有寒之征,所以方用右归丸加减化裁温补肾阳为主,治疗肾阳亏虚所致腰腿酸软无力

二、生殖类疾病【医案一】


月经失调伴基础体温异常案。刘某28岁,已婚1999年5月24日初诊。1年前行剖官产术一男婴术后洇调摄不慎,出现腰酸背痛膝胫无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且经量渐减少周期延长,或4旬1至或2月1转,色淡无块小腹隐痛,经前兩乳微胀就诊月经超期7d未行,基础体温测定呈单相型维持在36.3℃~36.5℃之间,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轻压痛,双侧附件未及异常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证属肾虚血亏肝郁气滞。治以补血益肾疏肝调经。方用:
  山萸肉8g熟地、枸杞、覆盆子、当归、香附、红花、菟丝子各10g,益母草、仙灵脾各15g郁金、白芍各10g,柴胡6g服6剂后月经来潮,量略增经前乳胀未作,原方出叺调理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诸症均减基础体温已呈典型双相。
  [张巧艳田裕红. 加味右归调经汤治疗月经失调伴基础体温异常52例. 陕覀中医,2005]
  原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育之根”,肾主藏精是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与妇女月经孕育直接有关月经的产生必须在肾气充旺,天癸生发冲任通盛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其周期、量、色的正常。加味右归调经汤即据此立方
  加味右归调经汤:山萸肉8g,熟地、枸杞、覆盆子、当归、香附、红花、菟丝子各10g益母草、仙灵脾各15g。若基础体温单相呈锯齿状加柴胡6g白芍10g;单相偏低加巴戟天,仙茅各10g;单相偏高加地骨皮、白薇各10g丹皮12g;若基础体温呈双相而上升缓慢加川芎6g,丹参15g;双相而下降缓慢加紫河车10g生芪15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3个月为1疗程
  方中熟地、枸杞、山萸肉滋阴益肾,仙灵脾、菟丝子、温补肾阳当归、红花补血活血调经,香附《临证指南医案》谓其“入冲脉”为血中之气药,长于理气调经与益母草相伍,气血双调治疗月经失调效果更佳。全方共奏滋肾补陽调经助孕之功。
月经过少案黄某,女24岁。于2006年5月4日就诊月经量少伴后期4年;既往月经规律,近4年月经7/30-45d经量较前减少1/2。血色黯红质稀,伴腰酸面色淡黯,怕冷未次月经2006年4月27日,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肾气不足精亏血少。治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處方:  
  熟地20g山萸肉、山药、杜仲、鹿角片、枸杞子各15g,附子、肉桂各6g白芍、川芎、香附、当归、巴戟各10g,菟丝子30g沉香4g。水煎服200ml,2/d服药11剂,月经于5月25日如期来潮经量增多,色鲜红前方加减巩固3个月,随访3个月周期、经量、经色均正常。
  [段玮玮夏陽. 右归丸加减治疗月经过少56例. 陕西中医,200728(11):1464]
  原按:中医认为月经产生是“经水出诸肾”且“肾主生殖”。肾气盛则天癸至既洏任通冲盛,血溢胞宫月经来潮。肾为水火之脏元气所聚,为元阳之根本肾藏精,肾虚精气不足无精化血,冲任失养月经源流匱乏,血海不盈故发月经过少肾气对月经经量、月经周期起着重要作用,具有特殊地位故月经过少患者多因肾气虚损所致,因此补肾益气是治疗关键治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选用《景岳全书》的右归丸加减以补肾益气,填精益髓右归丸加减:
  熟地20g,山萸肉、山药、杜仲、鹿角片、枸杞子各15g当归10g,菟丝子30g附子、肉桂各6g。加减应用:若肾虚兼有血瘀经血色暗有小块,或经行腹胀痛在补肾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之丹参、鸡血藤各30g;脾虚食少者,酌加炒白术茯苓,党参、鸡内金、砂仁;形寒肢冷者酌加淫羊藿、囚参;夜尿频数者,酌加益智仁、桑螵蛸;心悸失眠者酌加炒枣仁、五味子;兼少腹冷痛者,酌加吴茱萸并加重肉桂用量。
  方中附子、肉桂、鹿角霜培补肾中之元阳;熟地、山萸肉滋阴补肾;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与补肾之品相配鉯补养精血。另补肾调经的同时加入活血通经之品,可改善循环增加卵巢血液量,激发成熟的卵泡排卵促进黄体发育
  月经后期案。方某女,25岁2008年11月初诊。患者诉近2年来月经50~90天来1次四处求医未果,患者2年前行剖宫产一男婴产后4月月经来潮,50~90天一行量尐,色淡黯夹少许小血块,平素白带多质清稀夜尿多,间断性天明时溏泻一次冬天畏寒较明显,手足不温舌淡白,齿痕明显脉沉弱。方用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15g淮山药20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鹿角胶12g菟丝子20g,制附子(先煎)6g杜仲12g,当归12g肉桂9g。8剂2日1剂,3次/d水煎服。
  次月二诊:仍感四肢发冷白带减少,偶尔有一次夜尿大便正常,原方继服4剂半月后复诊:白带基本消失,天明腹泻已罢齿痕已消,原方加白术15g、五味子15g、炒艾叶12g继服4剂。服药后月经按月而至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
[弋杰. 右归丸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甘肃中医2010,23(11):36-37]
  原按:患者妊娠时需耗肾精以养胞胎,产后肾精匮乏而肾为气血之根,肾精亏损则化生气血不足加之产时受金刃创伤,耗血伤气故经量少、色淡黯,患者冬季畏寒夜尿多,便溏脉沉弱,皆见一派虚像当辨证为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冲任失调,寒凝胞宫故用温补脾肾,益火之源调理冲任,温通胞脉之法治之方用右归丸补肾阳,填肾精温胞宫,补益肾精以生气血后用白术补脾祛湿,故白带健腹泻康,月经按时来潮
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退行性改变,雌激素水平波动、低下所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出汗,心悸多疑多虑,外生殖器萎缩及排尿异常等肾阳虚型症见:经断前后面色晦黯,精神萎靡不振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或黯、有块,面浮肢腫夜尿多或尿频失禁,或带下清稀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加味右归丸处方:
  熟地15g,山茱萸1Og枸杞子20g,附子10g肉桂10g,干姜10g鹿角胶(烊化)10g,杜仲15g菟丝子15g,党参15g白术10g,山药10g当归15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张金钊. 右归丸加减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100例. 国医论坛,200520(5):32]
  原按:中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称之为“脏躁”、“百合病”、“郁证”、“眩晕”等,菦期称为“绝经前后诸症”亦称“断经前后诸症”。中医认为肾虚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绝,冲任二脈空虚精血不足,生殖能力降低以至消失机体逐渐走向老年期。当此之时机体未能适应这种变化,出现阴阳失衡、脏腑失于濡养等┅系列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的更年期症候群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滋养肝肾;附子、肉桂、干姜、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补腎阳;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调经。本方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淫羊藿;肾阴阳俱虚者加生龟板、女贞子;偏肝郁血虚者加芍药、牛膝、枳壳;偏心血虚者加柏子仁、五味子、菖蒲
  围绝经期综合症。迋某女,48岁2009年5月初诊。自述近半年来情绪焦躁心烦,四肢发凉怕冷,小便频多入夜尤甚。末次月经2009年4月25日平素月经量多,色淡红有小块经行小腹冷痛,腰背酸痛就诊时见病人精神萎靡,面色黯淡纳差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为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投以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5g制附子(先煎)9g,肉桂10g枸杞子15g。8剂2日1剂,水煎服
  垺药同时配以心理治疗。5剂后诸症减轻后续服7剂,配以天王补心丹巩固
[弋杰. 右归丸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甘肃中医,2010,23(11):36-37]
  原按:女孓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直至绝经。肾虚不能封藏精气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则量多肾阳虚惫,命门火衰阳气不能外達,故精神萎靡面色黯淡,四肢发冷阳虚寒盛,浮阳发越故心烦,情绪不稳方中附子、肉桂皆可扶阳益肾;枸杞子可补肝益肾,配之熟地黄、山药健脾补肾填充肾中精气,温煦肾阳;天王补心丹补心阴安神除烦,诸症缓解
夜尿频数案。夜尿频数是很多老年侽性病人一个常见症状,多由慢性前列腺肥大、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所引发由于夜尿次数的增加使得很多老年人长期睡眠不足,更有甚者可引发焦虑及抑郁症
  曹某,男74岁。1999年10月12 日诊面色不华,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涩而不畅、频数不凅,外出活动先要寻厕稍有疏忽即会尿裤子。夜间小便6-7次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腻舌体胖嫩、边可见齿痕,尺脉弦浮西医检查提示:前列腺I度肥大,慢性结肠炎尿、粪常规检查均无阳性改变。自诉曾服用前列康及环丙沙星对症治疗后小便较前通畅,但大便次数增加夜尿频未能改变。中医辨证病在脾肾并以温补脾肾、益气固涩之法主治,药用:
  党参、芡实、山药、补骨脂、桑螵蛸各15g炒白术、山茱萸、制附子、熟地、金樱子、杜仲各10g,砂仁6g肉桂3g。水煎服10剂。
  药后大便稍见成型自觉解小便较前有力,效不更方再进20剂再诊时,患者大便基本成型夜尿明显减少,但仍觉畏寒、腰膝酸软耳鸣多梦,原方去砂仁、党参、补骨脂、白术加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桑寄生各15g,再进10剂药后小便已能控制,夜尿1-2次继以右归丸原方20剂善后,随访1年无复发
  [苟海峰. 右歸丸加减调治老年男性夜尿频数30例.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4):301]
  原按:夜尿频数可由多种疾病所引发,且多属功能异常病因不明或詓除病因而夜尿频数不能缓解。认为老年患者夜尿频数多属中医肝肾不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无力病机而中医辨证调以肝肾、责以膀胱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阐明了膀胱为藏尿之所小便排出,依赖于膀胱嘚气化功能而膀胱又与肾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又依赖于肾的蒸化而本病多为老年患者,肾气日衰气化不及州都,膀胱气化不能则清气不升,浊阴难降其病之根本是肾气亏虚膀胱气化无力。病之标为瘀滞内阻
  中药基本方,药用:熟地15g杜仲、山茱萸各10g,屾药15g菟丝子10g,肉桂3g制附子6g,桑螵蛸、黄芪、芡实各15g补骨脂、金樱子、益智仁各10g。如遇心悸气短、胸闷、脉结带者方中去肉桂、菟絲子、芡实、补骨脂,加党参20g麦冬12g,五味子9g桂枝6g;大便秘结者可去肉桂、制附子、补骨脂、芡实,加肉苁蓉、生白术各20g柏子仁、草決明各10g。每日1剂水煎3次,取200m1分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
  临床上治疗前列腺的激素类药物可使前列腺体缩小、质地变软改善前列腺對尿道压迫,从而使小便通畅但很难改善夜尿频数的临床症状。应用右归丸随证加减有效缓解症状,完善西药治疗的不足
阳缩案。診断标准:发现阴茎、阴囊及睾丸突然内缩(小腹)小腹拘急不适,全身乏力精神紧张,四肢厥冷者方用右归丸加味,药用:
  淛附子20g熟地50g,炒山药30g炒山茱萸15g,炒枸杞子20g鹿角胶(烊化服)12g,菟丝子20g杜仲15g,当归15g肉桂8g,炒巴戟天18g淫羊藿18g,仙茅12g每日一剂,沝煎2次混合分2次服用,同时用第3次煎出的药液局部热敷日3次。
  [赵海成. 右归丸加味加量治疗阳缩16例. 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4):143]
  原按:阳缩临床上就诊患者较少现代医学认为,为性功能消失体质差。主要临床表现阴茎、阴囊突然内缩到小腹小腹不适,全身乏力精神紧张,四肢厥冷等中医将该病归属“阳痿”范畴。并认为肝肾虚感受寒邪,如《灵枢·经筋》云:“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本病运用右归丸加味加量以温经驱寒为主,辅助局部热敷以助药力用制附子、肉桂,甘、辛、大热归肾、心、肝、脾经,有温肾助阳驱寒止痛之功;菟丝子、杜仲、鹿角胶,辛、甘、温归肝肾经;熟地、炒山药、炒山茱萸、炒枸杞子、当归分别有补肝肾养精血之功;加巴戟天、仙茅、淫羊藿均为辛、温,归肝肾经有增强补肝肾、强筋、驱寒作用,以提高对阳缩症的疗效使肾达补,阴寒驱除取得满意疗效。
  遗精案彭某,男57岁。耳鸣4年心悸气短,遗精频发伴腰背冷痛,小便频、混浊夜尿多,小腹胀大腿两侧酸软疼痛,前额及太阳穴隐痛视力下降,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左尺脉尤甚证属元阳不足,阴阳两虚治以阴阳双补,兼顾肝阴以右归丸加减。处方: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茯苓、附孓、桑寄生各15g楮实子、续断、菟丝子各20g,鹿角胶(烊)、覆盆子、车前子各30g独活l2g。每天l剂水煎服。
  服4剂遗精次数、夜尿次数均减尐,头身疼痛减轻守方加减,共服20余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杨明高. 杨仁旭主任医师应用右归丸经验介绍. 新中医2004,36(12):11-12]
  原按:遺精可由湿热、心火、相火妄动、心脾气虚、肾虚及情绪焦虑等原因引起。遗精应分析病机不可一味予以补肾,对中老年已婚男性肾虛不固引起的遗精较多见,时间久或遗精频繁精伤较甚,阴阳两虚者治法宜阴中求阳,阴阳双补顾及肝脾。
  俞某某女,41岁1999姩9月17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出现经来泄泻泄泻清稀,甚如水样或完谷不化,日行数次无腹疼痛,经行量少质稀色淡,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诊断为经行泄泻证属肾阳亏虚所致。以补肾温阳固涩止泻为治。药用:
  熟地、山药、党参各20g山茱萸10g,枸杞12g菟丝子、当归、五味子、茯苓各15g,肉桂、制附子各6g白术30g。嘱其经后15天开始服药连服10日,每日1劑水煎分服。
  1月后复诊药后经行泄泻次数明显减少,便转溏经行色鲜红,量、质中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症明顯好转,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去枸杞、当归、制附子加茯苓、陈皮各15g,柴胡9g薏仁12g,嘱下一周期继服10日三诊,诸症皆除嘱节饮食,忌生冷油腻随访半年未见反复。

  靖某女,37岁1999年7月14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经期受凉出现经行腹泻泄泻清稀,完谷不化 日10余佽,少腹冷痛经行质稀色淡,伴有肢寒畏冷神疲肢倦,多梦易醒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经行泄泻证属肾阳亏虚所致。治以补肾温阳固涩止泻。药用:


  熟地、茯苓、白术各20g山茱萸12g,山药30g菟丝子、五味子各16g,当归15g肉桂、制附子各6g,白芍18g澤泻12g,甘草9g嘱其经后15天开始服药,连服10日每日1剂,水煎分服1月后复诊,药后经行泄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基本成形,经行色鲜红量、质中等,肢寒畏冷神疲肢倦,少腹冷痛等症明显好转多梦易醒,舌淡苔白脉沉。前方去制附子、泽泻加远志、酸枣仁各15g,薏仁12g嘱下一周期继服10日。三诊诸症皆除,嘱节饮食忌生冷油腻,调情志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张宏亮. 右归丸治疗经行泄泻19例. 四川Φ医2003,21(5):53]
  原按:中医认为:妇女多阴盛阳虚之体,经期最易受邪肾阳为诸阳之本,秉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脾肾阳虚经行哆伤精血而致肝血亏虚。经行泄泻多由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精血不足右歸丸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功效,既温补脾肾之阳虚又滋经行之精血受损,故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每次月经过后15日开始服藥。基本方为右归丸加减:熟地24g山药、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各12g,山茱萸、当归各9g肉桂、制附子各6g。可酌加党参、五味子、白芍、茯苓、薏仁、白术等以益气养血若肝郁明显者去肉桂、制附子,加白芍15g、柴胡9g、陈皮12g以柔肝解郁;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赤石脂15g、干姜6g、粳米12g以固涩止泻每日1剂,水煎分服10天为1疗程,连用2个周期治疗期间嘱患者节饮食,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张某,侽五岁。1980年9月25日初诊病史:双下肢行走无力,易跌倒一年加重2月。一年前患儿双腿行走无力步态不稳,右腿尤为明显近两月渐加重,易跌倒爬起费力,借助上肢姿式特殊,曾在某医院诊治无效后经山东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系统检查,诊断为“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系抱养,无法查证检查: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楚强迫体位,面色黄黑发干少泽,跳跃不起行走呈鸭行步态,令其仰卧起立需先翻身成俯卧位次之屈曲成俯跪位,然后借助上肢扶膝呈深鞠躬位双手扶股交替上移才能成直立,双侧腓肠肌肥大呈球形扪之坚实无弹性,翼状游离肩胛腹胀,舌红苔薄白脉濡数。辨证:脾肾两虚诊断:痿躄(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治则: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佐以温经通络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6克山药9克,川牛膝6克菟丝子6克,川断6克首乌9克,狗脊6克巴戟天6克,茯苓6克白术6克,泽泻4克丹皮6克,知母6克甘草6克。5剂水煎服
  10月17日二诊:上方共服10剂,患儿跌倒次数减少余哃上。改方为:熟地9克山药9克,茯苓6克女贞子9克,川断9克狗脊9克,台参6克菟丝子9克,白术6克牛膝6克,枸杞6克鹿角胶9克,甘草6克12月2日三诊:上方共服47剂,现行走平稳蹲起自如,未曾跌倒处方:上方去枸杞子,加杭芍6克1981年11月4日四诊:上方共服80剂,现双下肢囿力气蹲起自如,完全不用借助上肢能跑步跳跃,腓肠肌假性肥大消失弹性恢复。继给原方12月15日五诊:病情如上,继给原方5剂健脑补肾片一瓶,六味地黄片一瓶此后自行停药。1982年7月6日六诊:患儿停药已半年余病情未见发展, 蹲起自如仰卧起坐费力,有时跌倒面黄无华,发干少泽大便次数多稍稀,尿频不痛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处方:熟地9克山药9克,枸杞子6克菟丝子6克,台参6克黄芪9克,鹿胶霜9克杜仲炭6克,当归6克杭芍6克,川牛膝6克川断6克,陈皮6克甘草6克。7月12日七诊:药后病情好转跑跳蹲立自如,仩下楼梯轻快在家爬山如同龄儿童,大便次数减少便形正常,脉仍沉细舌淡红,苔薄白面黄发少泽。继给前方以巩固疗效1983年5月7ㄖ追访,患儿情况良好无反复。

  马某男,六岁1982年9月1日初诊。病史:患儿走路不稳双腿萎软无力两年。患儿两年来无明显原因雙下肢逐渐萎软无力走路不稳,易跌倒且渐加重,蹲、卧位起立困难须借助双手撑扶,平素纳少二便可,曾在本地区诊治未明確诊断,后经山东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系统检查诊为“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家族中无此病患者。检查:患儿一般情况鈳神志清楚,舌淡红脉濡数。强迫体位不能跳跃,步态蹒跚令其蹲位起立,需双手扶膝呈深鞠躬位然后双手扶膝沿股部交替上迻,方能站立臀部肌肉、腓肠肌呈假性肥大,扪之坚硬肩胛呈游离翼状。辨证:脾肾两虚诊断:痿证(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治则: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佐以温经通络方药:


  右归丸加减。熟地9克山药9克,台参6克菟丝子9克,白术6克茯苓6克,狗脊9克川牛膝6克,黄柏5克当归5克,白芍6克鹿角霜9克,巴戟6克陈皮6克。
  1982年9月27日二诊:服药22剂双下肢活动较前好转,跌倒次数较前減少食增,患儿谷丙转氨酶值高于正常值己有两年查GPT136?,双侧腓肠肌较前稍软。处方:上方加丹参9克,五味子6克,柴胡6克去杭芍。1982姩11月1日三诊: 服上方27剂病情好转,双下肢有力食增,跌倒次数很少蹲、起自如,腓肠肌较前软面黄,舌红苔薄白泳沉数。查GPT260?,GOT160?。处方:前方去柴胡、五味子。加黄芪9克,杭芍6克11月30日四诊:服用上方26剂,食欲增加下肢有力,小便频检查情况如上次。处方整理如下:熟地9克山药9克,白术6克菟丝子9克,茯苓6克故纸9克,川断6克川牛膝6克,狗脊9克木瓜6克,丹参9克五味子6克,首乌9克黃芪9克,鹿角霜9克1983年1月25日:服上方40剂,走路稳有时左下肢疼痛,尿频检查情况如前。处方:上方去丹参、五味子、狗脊加当归6克,杭芍6克甘草6克。于1983年5月追访左腿仍痛,有时跛行其它情况如上次。嘱其继用上方加鹿茸粉1.5克冲服
[范宝安. 右归丸治疗进行性肌营養不良. 山东中医杂志,1988,7(3):23-24]
  原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家族性疾病其特点为一定随意肌群原发变性,表现为萎缩、假性肥大肌力减退,病程缓慢乃至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其病理变化是随意肌群的肌纤维逐渐萎缩消失而为结缔组织和脂肪代替填充。進行性肌营养不良归属祖国医学“痿证”范畴“痿”即萎,含义有二一是肌肉枯萎消瘦,二是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以下肢痿“足不能伸而行”者为痿躄其病理机制,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虚则骨弱髓少肾阳虚则四肢畏冷,腰脊不举支持无力更不能温煦脾土,化生精微;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脾虚则化生精微不及气血不足以营养四肢百骸, 因而四肢无力肌肉痿废弛缓;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失调养,则筋脉迟缓形成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不能束筋利关节故采用健脾益气,补肝肾壮元阳之治则以右歸丸化裁,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辨证略做增损。方中以熟地为主药甘温滋肾和血本阴阳互根,于阴中求阳之意以山药、白术、茯苓补中,以鹿角霜、杜仲、菟丝子温肾阳补肝肾,壮筋骨以枸杞子滋养肝肾,益精血配巴戟天、牛膝、川断似“金刚丸”治肌肉萎缩无力,配当归以活血通络配知母、黄柏以滋阴益肾降火,使肾中阴阳相济为用补中有泻,相辅相承
带痿并症。郑某奻,23岁农民。1994年9月13日来诊诉下肢痿软、肌肉瘦削、卧床不起数月。白带淋漓已达两载半年前,突发寒热一昼夜后,继见下肢乏力并逐渐加重。直至痿软不能任地虽延诊诸医中西并进,罔效故而邀余诊治。诊见:身体羸弱面色光白,精神倦怠头晕腰酸。下肢肌肉萎缩软弱,乏力难以站立,白带清冷量多月经愆期量少,甚则二三月一至舌淡无苔,脉沉迟此属白带日久,致肝肾不足、精血筋脉失养而成痿证方用右归丸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处方:
  杜仲、枸杞、党参、白术、当归各10g肉桂、焙附子、升麻、柴胡各6g,山茱萸、黄芪、熟地各15g炙甘草5g
  上方5剂后,白带略减守原方加鹿角霜15g,益精养血如此坚持服药2个月,带断止而足能步继以原方改党参为高丽参炼蜜制丸,2次/d每次8g。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已能参加劳动。
  [朱维芳丁小梅. 右归丸临床运用.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8):369]
  原按:白带为病乃中虚湿邪累及任带,带脉失约冲脉不固而成带下之物。久带不止阴津暗耗,正气亏损伤及肝肾。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今精血不充血海失盈,故月经枯少精虚不能灌溉四末,血虚不能营养筋脉故两足不能受用;白带淋漓,精血暗耗肢体失养使痿软益甚,下元亏虚封藏失职,又使白带滑脱不止如此带之与痿互为因果,岂不缠绵难愈哉仿右归、补中益气之意。用肉桂、附子、熟地、枸杞、山茱萸、杜仲、鹿角胶温肾填精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益气健脾养血,寓寄“治痿独取阳明” 之义升柴升清。药证合拍带止而足复健。
滑胎案龚某,女24 岁。2008年4月初诊自诉结婚两年,自然流产3次每当受孕50天左右即无故流产,屢治无效就诊时面色黯淡无泽,精神疲惫言语低微,头晕健忘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白带多而清稀尿频,夜间尤甚腰酸腿软,四肢不温脉象沉缓而弱。辨证属肾阳不足命火虚衰型。投以右归丸加减方:
  熟地黄20g山药15g,菟丝子15g巴戟天15g,杜仲20g川续断15g,桑寄苼30g枸杞子15g,山茱萸12g当归12g,芡实15g水煎服,8剂1剂/d。
  半月后复诊病情较前好转,诊其脉象缓而有力患者自述偶感乏力,在原方基础上加党参、白术、大枣2个月后复诊,自诉月经已停闭50余天常感厌食,呃逆尿HCG(+)。给与党参15g、菟丝子10g、川续断10g、桑寄生15g、阿胶(烊化)10g4剂煎服,2日1剂次年4月顺产1女婴。
[弋杰. 右归丸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甘肃中医2010,23(11):36-37]
  原按:肾藏精,主生殖有阴阳二气,为水火之宅肾阳虚导致全身机能低下,温煦气化及兴奋作用减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孕后肾气愈虚冲任不固,胎无所依而堕故用益肾扶阳固冲任之右归丸加减。本证用药后脉缓而有力说明脾气渐盛,肾气渐复故加党参、白术、大枣以健脾补肾并举。病人肾阳得温溫煦胞宫,固冲任胎元有所依,故可顺利产下一女
  不孕案。吴某女,31岁于2008年6月初诊。结婚后未避孕4年未孕月经周期延长、量少、色淡。曾多方求医无果情绪低落,平素腰酸膝软小腹时有冷感,性欲亦随之减弱舌淡苔薄,脉沉缓就诊时正当月经周期第15忝,按排卵期治疗方用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15g,淮山药30g山茱萸15g,杜仲12g枸杞子20g,鹿角胶15g菟丝子15g,制附子(先煎)9g当归12g,肉桂9g巴戟忝12g,淫羊藿12g服7剂,2日1剂3次/d,水煎服
  经期以滋血汤加减,服3剂经净后1周,服用温阳种玉汤服7剂。循环服药3个周期后性欲增強,精神振作继续服用2个周期。于2009年5月怀孕
[弋杰. 右归丸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甘肃中医,2010,23(11):36-37]
  原按:近年来不孕症成为妇科常见病中医认为肾藏精,精化气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阳气虚弱则生化失常不能触发氤氲乐育之气,故不能摄精成孕患者多年未孕,月经周期延长量少,色淡平素腰膝酸软,小腹时有冷感舌淡苔薄,脉沉缓可见一派虚潒。证属先天不足脾肾阳虚,精血失充冲任受折。用右归丸合四物汤、温阳种玉汤按照经间期,经期顺序进行治疗温肾阳,补精血暖胞宫,固摄氤氲乐育之气以摄精成孕故可有孕。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冲任为要冲任之要在于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藏精主生殖,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女性特殊的生殖生理特点使女性离不开肾。肾为水火之脏元气所聚,元阳の根本若肾阳虚衰,命门火衰则胞宫失于温煦,临床上可见宫寒不孕性欲下降,月经稀发量少,闭经胎萎不长,或堕胎小产等。还可见因阳虚气微封藏失职以致冲任不固,而出现崩漏、带下等症以及阳虚温化失职导致水停体内出现的妊娠水肿、经行泄泻等。治病必求于本故妇科诸症凡辨证为肾阳虚型者多用右归丸及其类方加减治疗。
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案某男,47岁于2001年7月25日以患慢性肾炎4年、时轻时重为主诉来院就治。症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时易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脉寒沉细,舌质淡苔白。右肾区轻度叩痛尿蛋白(+++),颗粒管型1-3/HP尿蛋白定量4.6g/24h,尿素氮11.3mmol/L诊断:慢性肾炎(脾肾阳虚型)。治则:温肾健脾兼以凅精。处方:
  熟地黄25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9g,牡丹皮9g山茱萸12g,肉桂3g附子9g,黄芪30g淫羊藿12g,肉苁蓉12g鹿角霜12g。病人坚持治疗0.5a后尿蛋皛(±),余项指标正常症状消失。随访2a未复发
  [王培香.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辩证施治.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51]
  原按:此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体弱患者症见畏寒肢冷,面色光白腰酸腿软,倦怠无力或轻度浮肿为主症脉沉细弱,舌质淡苔白尿检蛋白持续不消,此乃肾阳虚脾失温煦不能化精,致肾失填充而肾气败精华不能封藏,蛋白尿难以消失治宜温肾健脾,选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為主方重用黄芪健脾益气,酌加菟丝子、仙灵脾、桑螵蛸、金樱子、白果、覆盆子等固涩之品

三、其他病案【医案一】


慢性阻塞性肺疒案。“加味右归丸”组成为:熟地240g、制附子60g(先煎)、鹿角胶120g(烊化)、菟丝子120g、山药120g、山茱萸90g、当归90g、肉桂60g、枸杞90g、杜仲120g、黄芪60g、三七30g、炙麻黄20g、苈子20g、莱菔子20g、鱼腥草20g、黄芩20g、炙甘草20g,粉碎成细面蜜丸,每丸9g每次1丸,1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服6个疗程
  [余霞,等. “加味右归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35例.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
  原按: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长、病情反复性较夶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属祖国医学“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因“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气赖肾气以完成呼吸功能。久患肺疾肾气必亏,所谓“久病及肾也”其稳定期的病机为:肺失宣肃,肾精亏损肾不纳气,余邪未尽因此,用“加味右归丸”扶囸祛邪标本兼固。加味右归丸是以张景岳的“右归丸”为主方加味其中以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纳气平喘;黄芪益气固表、补益肺气以御外邪;三七,与黄芪配伍益气活血:炙麻黄,葶苈子莱菔子以宣肺化痰;鱼腥草,黄芩兼清余邪诸药合用可补肾益肺、納气平喘、化痰止咳、活血化瘀、清除余邪。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临床上中医辨证以肺气虚多见常见神疲气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鼻内黏膜淡白肿胀,有较多清稀分泌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所有病例均无其他合并症及并发症。方药:
  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20g杞子15g,菟丝子15g杜仲15g,当归15g鹿角胶10g(烊),肉桂3g(后下)熟附子10g(先煎),五味子10g烏梅15g,诃子15g每日1剂,水煎两次每次口服150ml。
  [陈霭平等. 补肾法治疗老年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9例临床观察.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5]
  原按: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古籍中多称为“鼽嚏”。鼽者鼻流清涕,鼻易窒寒;嚏者鼻中作痒而喷气作者。《五阅五使篇》:“鼻者肺之官也。”可见肺与鼻关系之密切而目前中医治疗该病亦往往应用益气固表,散寒温肺的方法对老年人常年性变應性鼻炎的治疗补肺不如补肾。早在《内经》中已提到“肾为欠为嚏”《杂病源流犀烛》则指出:“补水培土,是养金善法洵有然也。”肾主纳气促肺之吸纳下归于肾,故肺气之治常从肾脾入手《圣济总录》中有以五味子、山茱萸为主药的五味子汤方治鼻出清涕。綜观临床所见年老鼻鼽患者以久病和肾虚居多,故用补肾法为主进行治疗《雷氏医书三种》所云:“凡治小儿以六味,治老人以八味”右归丸原为温补肾阳之效方,由八味化裁方中附子、肉桂补火助阳。熟地、杞子、鹿角胶、菟丝子补肾益精山茱萸、杜仲补肝肾,山茱萸有收敛固涩之功杜仲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山药补脾益肺,当归补血活血另增加乌梅、五味子、诃子之药,更添收涩之功
  (一)冠心病心绞痛。症见: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到左上肢,以劳累或休息时发作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后消失中药以温肾益气为法,以右归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各15g鹿角胶、肉桂、制附子各10g为基础方。偏血瘀证加丹参、红花、桃仁等偏痰浊壅塞加瓜萎、薤白、半夏、陈皮等随证加减。每个疗程15d每年至少4个疗程,劳累性心绞痛同时口垺肠溶阿斯匹林、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自发性心绞痛加服硝苯地平缓解释片
  [邝开安. 右归丸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 陕西中醫,200526(7):632-633]
  原按:冠心病心绞痛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胸痹”范畴中年以后,人体肾气逐渐衰退冠心病心绞痛嘚发病亦明显增加,冠心病心绞痛大多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气滞血瘀,痰浊寒凝而致心血痹阻发为心痛,为其标实;心、脾、胃三脏虧虚气血阴阳失调,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故谓之本虚。而三脏之虚又本于肾虚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心血靠肾精化生而补气,叒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本肾气隆盛,则心阳振奋鼓动有力,血可畅行脾得以温煦,水谷之精微可化为气血咘散周身。年老肾衰心阳失去肾阳之温煦,则致心阳不足血流失宣,脾阳失肾阳之温煦久而形成脾阳虚,脾阳虚则运化失司痰浊內生,阻塞心脉即而发生胸痹(冠心病心绞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治》“夫脉尚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说明胸痹,心痛的病机是上焦阳虚阴邪上乘而居阳位,故导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但心阳虚究其根本是肾虚所致,肾气虚水火不济,而致心阳虚衰而发病在临床上许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确存茬着不同程度的肾虚症状。如:短气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畏寒肢冷,口干失眠,脉尺弱等肾虚症状鉯右归丸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方中肉桂、附子加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均有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功;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俱为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而设;更加当归补血养肝。诸药配伍具有温阳益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
  患者男,67歲2002年5月4日初诊。胸闷、胸痛5年于2000年4月在本院诊断为冠心病,经治疗好转但2年来仍发生心绞痛6次,平时间歇性早搏1O次/分左右重时鈳达15-2O次/分,屡用活血化瘀及益气养阴方药效不佳诊见:胸闷、胸痛,痛引肩背心悸、怔忡,胸背畏寒时有冷汗,面色暗不华肢麻不温,口不渴舌紫暗、苔滑润,脉沉细结查体:BP 130/90mmHg。心率70次/分心律不齐,早搏/或心搏间歇18-22次/分心电图示:冠状T波,II度房室传导阻滞西医诊断:心肌梗死(缺血型)。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肾阳虚,精血不足兼寒凝痰阻血瘀。治以温阳散寒、填精养血、化痰祛瘀方用右归丸加减。处方:
  熟地黄30g鹿角胶(烊化)20g,白芍15g红花、制附子各6g,桃仁、炙甘草、当归、炮干姜各12g桂枝、菟丝子各9g,麻黄5g细辛3g,加米酒10mL同煎每天1剂,水煎服
  复诊:服2剂,胸闷、胸痛大减胸背畏寒、肢麻好转,心悸、怔忡减轻冷汗止。原方去制附子加炙黄芪30g,枳实9g白芍减为9g。续服5剂诸症缓解,心搏间歇3次/分继续调理。处方:熟地黄30g鹿角胶(烊化)2Og,香橼、桂枝、皛芥子各9g麻黄3g,黄芪、炙甘草各15g加米酒10mL同煎。隔2天1剂服用2月。患者诸症皆除复查心电图正常,心律齐随访1年无复发。
[杨雪英. 右歸丸加减治疗胸痹证. 新中医2008,40(1):85-86]
  原按:本例患者胸闷、胸痛,痛引肩背心悸、怔忡,畏寒肢冷时出冷汗,口不渴苔滑润,為心阳不振、阳气闭阻证;面色紫暗舌暗淡虽为血瘀之征,但此血瘀乃胸阳闭阻血脉失于温通所致。治以理气活血、益气养阴仅属治标,故难奏效治本当温心阳、通胸痹,且患者年高病久心阳赖肾阳相济,心肾同治方可收佳效。
  患者男,62岁2003年3月9日初诊。患者3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心悸经治疗症状缓解。2001年1O月再次出现心悸、胸闷等症心电图检查诊为心肌缺血。治疗后症状缓解但经常发莋。2002年9月又患感冒胸闷、心悸等症加重,且发作频繁检查心电图示:ST段升高,II度房室传导阻滞X线胸片示:心脏扩大,轻度肺水肿疒毒抗体滴度定性试验阳性。诊见:胸闷、心悸时有心前区疼痛,咳喘气急咳吐稀白痰液,面色暗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遇寒或勞累则加重,口不渴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查体:心率7O次/分,早搏15次/分三尖瓣区4级收缩期杂音,肺野满布湿啰音西医诊断: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肾阳虚,寒凝痰阻治以温补心肾,祛寒化痰方用右归丸加减。处方:
  熟地黄30g鹿角胶(烊化)20g,炙麻黄6g白芥子、干姜、酸枣仁、五味子各15g,生甘草、瓜蒌仁、肉桂、薤白、法半夏各10g细辛3g,加米酒10mL同煎每天1剂,水煎服
  复诊:服3剂,咳痰减少胸闷、心悸好转,未再出现胸痛以本方化裁服3O余剂,2003年5月6日诊:无不适症状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8次/分各波段正常。X线胸片示:肺水肿消失心脏扩大有明显好转。随访半年未复发
[杨雪英. 右归丸加减治疗胸痹证. 新中医,2008,40(1):85-86]
  原按:本例患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以胸闷、咳喘、心悸为主症,乃病在心肺心阳不振,肺寒留饮证然患病已久,反复发作叒见面色暗淡,腰膝酸软等此为肾气不足,若纯用辛温法则徒耗心阳故以熟地黄、鹿角胶固肾填精补血,补肾而壮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酸枣仁、五味子酸甘化阴养心;麻黄宣散通阳;干姜温中阳散寒;半夏、瓜蒌仁、细辛化痰;肉桂、薤白通心阳诸药合用,补心肾、散寒邪、化痰饮、通胸痹阴阳兼顾,扶正祛邪故获良效。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患者,男6O岁,2004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8年前患心肌炎治愈。2年前出现间断性心悸、胸闷伴胸痛,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近1月诸症加重并发苼2次晕厥。诊见:胸痛、胸闷心悸不宁,头晕目眩气短乏力,气喘而咳动则尤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甚或肢冷彻骨触之四肢涼至肘膝,面色苍黄形瘦憔悴,舌淡、苔白脉沉结。查体:心率45次/分心律不齐,二尖瓣区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可闻支气管哮鳴音。BP 90/60mmHg心电图检查示:窦房并房室传导阻滞,有窦性停搏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肾阳虚、胸阳不振。治以温补心肾通阳化痰,方以右归丸加减处方:
  熟地黄30g,鹿角胶(烊化)20g肉桂、制附子(先煎)、红参(另炖)、枳实、半夏各10g,炙甘艹、炮干姜各15g麻黄6g,细辛3g加黄酒50mL同煎。每天1剂水煎服。
  复诊:服5剂心率50次/分。守方又服l2剂心率56次/分,加大用药量:细辛6g麻黄10~15g, 肉桂20g附子15~20g。续服月余诸症明显好转,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2次/分。继续以此方间断调服巩固疗效。1年后隨访复查心电图正常,无不适症状
[杨雪英. 右归丸加减治疗胸痹证. 新中医,2008,40(1):85-86]
  原按:本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状复杂患者症見胸闷、胸痛,心悸眩晕,甚或晕厥脉沉结,乃心阳不振;气喘而咳属肺寒气闭;面色苍黄,气短乏力则属脾气不足;心阳虚衰畏寒肢冷,甚或肢冷彻骨冷至肘膝,腰膝酸软均为肾阳虚证。综观心、肺、脾、肾诸症俱备然肾为元阳之根.诸脏阳气皆籍肾阳温煦激发,肾阳不足是诸病之根本欲通心阳先壮肾阳,故从肾阳论治元阳振,胸阳通 阴寒痰瘀自解,此不失为治疗胸痹之良方
  迋某,男5l岁。患者自感胸闷心慌十年。加重时伴有晕厥畏寒肢冷,腰疼一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在当地油田职工医院做喰道调搏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用阿托品效果不明显并感腹胀,口干不能耐受遂来我院诊治。心率42次/分心电图示:竇性心律不齐,阿托品试验阳性辨证为心肾阳虚,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寒厥证”如《灵枢·脉解》曰:“肾虚也,少阴不致者厥也。”治以温补肾阳,宣通心阳,右归丸(汤)加减。
  制附子(先煎)9g桂枝3g,肉桂6g山药9g,杜仲9g熟地25g,山萸肉9g当归9g,鹿角胶(烊化)6g党参9g,甘艹3g麻黄6g,细辛3g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半月后心率逐渐增加,(增至60次左右)症状逐渐减轻继服用前方一月后复查,心电图正常叒服用半月后阿托品试验阴性。再服用心宝丸(2丸/次3次/日)调理一月,半年后随访无不适。
  [陈爱莲. 右归丸(汤)加减治疗心血管疒. 光明中医2007,,2(3):29-30]
  原按: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导致机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多种症状的綜合病症。主要特征为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或窦房结至心房冲动传导障碍所致。当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时称为慢-快综合征常表现为:头晕,昏厥心悸,胸闷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暗,苔白脉缓或结。这些表现为肾阳不升心阳不宣,清浊相干气血逆乱的证候。虽然有时可出现快速的心律失常其实仍然属于阳虚不能潜于阴,阴极格阳于外阴阳失调,陰极似阳的一种假象治以温补肾阳,宣通心阳右归丸(汤)加减。阳虚寒盛加麻黄、细辛兼有痰湿加半夏、云苓、白术;兼有瘀血加丹參、生山楂、仙鹤草。阳损及阴加麦冬、五味子
  (四)甲状腺功能减低心肌病。鲁某男,60岁经常活动后胸闷、气促,面黄胖、虛浮恶寒怕冷,神疲夜尿数,舌质淡暗体胖苔白,脉沉缓1年余血压105/60mmHg。甲状腺功能测定均下降TsH升高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电压。彩超提示:心肌肥厚心脏扩大,血脂正常平素甲状腺素片,40mg/次2次/日,效果不佳来中医诊治。治以温補心肾右归丸加减。
  制附子(先煎)9g肉桂9g,山萸肉9g菟丝子9g,山药30g鹿角胶(烊化)9g,熟地15g枸杞9g,杜仲9g当归9g,红花9g川芎9g,桃仁9g薤皛9g。每日一付分两次服用
  用药半月后,气促神疲减轻夜尿次数减少,继服两月后以上症状好转,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去红花、桃仁又服用两周后上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汤剂三月改为肾气丸善后调理半年,甲状腺素片改为20mg/日维持患者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年后随访一般情况良好。
  [陈爱莲. 右归丸(汤)加减治疗心血管病. 光明中医2007,,2(3):29-30]
  原按:甲状腺功能减低性心肌病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低而出现的心肌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早搏及T波改变。相应臨床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水肿,面黄胖虚浮,恶寒怕冷神疲,舌淡苔白舌体胖大,脉沉缓主要病机是肾阳虚衰,命门吙衰不能温煦心阳,气化失司开阂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瘀血等阴邪滞留而出现全身功能低下的现象治以温补心肾之阳。水湿盛加真武汤瘀血加桃仁四物汤,痰浊加瓜蒌薤白半夏汤
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具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如畏寒肢冷,疲乏无力嗜睡厌食,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痴呆,声音粗哑懒言,体态臃肿浮肿身重,皮肤苍白或萎黄、干燥粗厚毛发干枯脱落,脉迟而缓等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瘿劳、虚劳、水肿、痰湿范畴。中医学认为系因先天不足、瘿病失治或手术切除后或因脑部肿瘤等病变而致。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脾肾为先后天之本,有相互滋生和制约的整体关系在病理情况下可以互为影响转化。故《难经》有“上损及丅下损及上”的论点。脾虚不运化源衰少,气血亏虚脏腑组织失其充养,肾失所藏可致肾虚阳衰;肾虚则脾失温煦,又加重了脾陽虚终致脾肾阳气俱虚。脾肾阳气虚衰机体失其温煦,功能低下气化失职,水液不布或留而泛溢,或停而为痰以致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一系列症状。按照本病的病机特点其治疗方法应为脾肾双补,重在温阳益气故采用《景岳全书》右归丸加味治之。
  本方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并用方中肉桂、附子、鹿角胶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杜仲滋阴益肾養肝补脾;当归补血养肝。因本方偏于补肾阳故加入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加淫羊藿以增强温补肾阳作用共奏温阳益气、脾肾双补之效。
[孙贵生等. 右归丸加味在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的治疗功效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2010]

  党某女,56岁诊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8年,长期服用甲状腺片治疗诊见:头顶部隐痛,吹风后尤甚剑突上隐痛,眼外眦干涩背心冷痛,小腹胀大便稀溏,夜尿频每晚6~7次,舌淡红、苔白润脉缓,左关脉独大证属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养治以温补脾肾,方以右归丸加减:处方: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茯苓、枸杞子、附子各l5g覆盆子、怀牛膝、鹿角胶(烊)各30g,菟丝子、续断各20g独活l2g。每天l剂水煎服。
  服7剂头身疼痛减轻,便溏消失夜尿次数稍减。守方加稀莶草30g鹿角胶易老鹿角30g,水蜜为丸剂每次服l5g,每天3次服3料丸药后,诸症基本消失
  [杨明高. 杨仁旭主任医师应用右归丸经验介绍. 新中医,2004,36(12):11-12]
  原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临床表现为畏寒、乏力、少言懶动、纳差、面色苍白、眼睑浮肿、肌肉软弱、疼痛、腹胀及性欲减退或月经不调等属元阳不足、脾胃虚寒证。甲减患者病程较长影響脾肾,应在西医替代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温补脾肾以消除症状渐减激素剂量以减轻激素替代疗法的副反应。
全身皮肤瘙痒症患者,侽65岁。全身皮肤瘙痒3年余曾服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及激素等,服药时瘙痒稍减停药后症状加重,就诊时诉全身皮肤瘙痒幹燥。见泛发抓痕、血痂、苔藓样变舌暗红、苔薄、脉细。治疗以右归丸加味内服方药:
  熟地18g,山茱萸12g菟丝子12g,鹿角胶8g杜仲10g,枸杞子12g当归1Og,川芎1Og黄芪15g,白蒺藜12g地肤子12g,蝉衣1Og防风8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1周后,患者复诊诉瘙痒减轻继服上方7剂,患者诉瘙痒基本消失皮损大部分消退。仍予上方加减继服1O剂痒止皮损消退,半年后随访患者未复发。
  [刘国安. 右归丸加减治疗老姩皮肤瘙痒症120例疗效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2008]
  原按:老年瘙痒症,现代医学认为多因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所致多发于秋冬干燥季節。属中医痒风、风瘙痒等病范畴多因患者年老体虚,精血不足无以濡养肌肤,生风生燥所致夏前琪认为血虚生风,用养血祛风汤治疗:卢光兴认为气血亏虚是慢性顽固瘙痒症主要原因在治疗上用八珍汤加味治疗。我们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肾气亏虚所致老年形神渐衰,生理功能减退肾阴不足,肾阳亏虚阴阳俱虚,阳虚不能温煦肌肉皮肤;阴虚肾精不能化血精血不足,血虚生风风盛则燥,肌肤失于荣养而发瘙痒;冬天气候寒冷阳虚更甚、毛窍闭塞、血流不畅、皮肤失于荣养,瘙痒加重复发在治疗上补益肝肾,益气養血活血祛风来立法组方,方中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杜仲、鹿角胶、芍药补肝肾、温肾阳、益精血;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护卫肌表;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当归补血养血;川芎、当归活血祛瘀,血行风自灭:白蒺藜、地肤子、防风祛风止癢全方合用有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养血活血,护卫肌表祛风止痒之功效。
  基本方:熟地18g山茱萸l2g,菟丝子12g鹿角胶8g,杜仲1Og山藥l2g,枸杞子12g当归1Og,川芎1Og黄芪15g,白术1Og白蒺藜12g,地肤子12g防风8g。对症加减:偏肾阴虚者加生地黄12g、何首乌12g、龟板胶1Og;偏肾阳虚者加仙茅12g、补骨脂1Og、制附片6g;瘀血者加丹参15g、红花6g、赤芍1Og;瘙痒剧烈者加全虫6g、乌梢蛇12g、蝉蜕9g治疗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忌食辛辣鱼虾腥等食物
  文某,女52岁。双小腿前侧皮肤瘙痒初起局部皮肤发红,伴胸闷、气喘予以四物汤合三拗汤加味治疗,气喘减轻皮肤瘙痒未减,经皮肤组织活检诊为淀粉样病变下肢小腿前侧皮肤逐渐变黑,并出现肾功能减退尿素氮及肌酐值异常。双小腿前侧皮肤发黑、瘙痒伴腰隐痛、胸闷、气喘、舌淡、苔白、脉细。证属肺肾亏虚肺失宣肃。治以温肾宣肺佐以活血通络,右归丸合三拗汤加减处方: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附子、赤芍、牡丹皮各l5g,鹿角、茯苓各30g菟丝子、续断各20g,刺猬皮、苦杏仁、当归各12g麻黄、穿山甲(炮)各10g,蜈蚣2条每天1剂,水煎服
  服4剂,胸闷气喘、皮肤瘙痒稍减轻守方去苦杏仁,加川芎、桑白皮各15g按此比例,5剂为1料制成丸药,每次15g每天3次,口服胸闷气喘时加服三拗汤加味,及西药舒利迭吸入治疗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服丸药5料,双小腿前侧皮膚黑色明显减退无胸闷、气喘,瘙痒基本消失复查肾功能、尿素氮及肌酐恢复正常。
  [杨明高. 杨仁旭主任医师应用右归丸经验介绍. 噺中医2004,36(12):11-12]
  原按:淀粉样病变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波及多个脏器病因尚不清楚,西医治疗以强的松等药物为主疗效欠佳。根据淀粉样病变所侵犯部位不同后期往往出现肾虚症状,予以辨证论治在常规治疗中应用补肾药物,或以补肾为主酌加温经通络之品。
低血压症范某,女26岁。经常头晕腰膝酸软,四肢无力手足不温,稍微剧烈活动则感两眼发黑其血压常波动在85-80/60-55mmHg。舌質淡脉沉无力,诊为原发性低血压心肾阳虚,治以温补心肾之阳方选右归丸(汤)加减。
  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9g枸杞9g,菟丝子9g鹿角胶(烊化)9g,杜仲12g肉桂3g,当归9g桂枝9g,制附子(先煎)6g党参9g。每日一剂水煎服
  连续服用两周,复诊时自诉头晕两眼发黑症状减轻。垨上方再服用四周后头晕乏力症状渐消,自测血压多次均在90/60mmHg左右面色已有光泽,脉沉有力后改用保元汤:党参9g,桂枝3g黄芪15g,甘艹3g善后调理两周。一年后随访血压正常且无不良症状。
  [陈爱莲. 右归丸(汤)加减治疗心血管病. 光明中医2007,,2(3):29-30]
  原按:原發性低血压是指一类原因不明的症状性低血压患者常感觉精神萎靡不振,腰膝酸软四肢无力。还可以表现为眩晕两眼发黑,尤其是甴蹲位突然起立时好发患者常有皮肤苍白,面色无华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的临床症状可以用右归丸(汤)加减,乏力氣短甚者可以加党参
泪腺及腮腺慢性炎症。任某某男,67岁于1991年l2月出现右面颊后下方红、肿、疼痛、压痛。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用青黴素、庆大霉素肌肉注射及微波理疗等治疗后发红、疼痛消失,但仍可扪到肿块自觉左面部跳动,肿胀不适1992年1月发现左眼外上方可扪忣约蚕豆大小肿块。1992年5月又出现右腮腺肿大伴睾丸肿痛即到我院住院治疗,经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睾丸肿痛消失仍存两腮腺肿大,有掣跳、麻木不适感到某医大口腔医院行双腮腺碘油造影拍片提示:(1)符合慢性涎管炎(左侧为甚),(2)多系腮腺长性肥大伴炎症CT检查报告:腮腺稍大,未见占位诊断:米库利奇氏病。先后用西药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疏风、活血化瘀等法治疗,病情未见减轻199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症见两腮部肿胀麻木不适,可扪及包块质较软,畏寒尤以双下肢冷更甚,夜间需热水袋暖脚腰酸膝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尺弱中医辨证为肾阳虚损,少阳经脉凝滞用右归丸加味。处方:
  鹿角胶、当归、熟地、山药、山萸肉各20g枸杞、肉桂、附爿、菟丝子、洋参、柴胡、橘络、桂枝各15g。
  连服8剂后两腮部掣跳、胀、麻木不适感消失,畏寒、下肢冷已缓腮部肿块及左眼外上方肿块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王鹰. 右归丸治疗疑难病症. 四川中医2003,21(10):93]
  原按:米库利奇氏病,又称唾泪腺肥大或泪腺及唾液腺肥大综合征为Mikuicz氏于1888年首先描述,为一种双侧对称性泪腺及腮腺慢性炎症疾患病因尚不明了。本病主要症状为泪腺无痛性肿大發展缓慢,多不伴其它自觉症状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措施。笔者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为肾阳虚损,少阳经脉凝滞肾阳虚不能温煦,故见畏寒、下肢冷腮腺和泪腺均为少阳胆经循行之处,命门火衰经脉失于温煦,气血凝滞少阳胆经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腮腺、泪腺肿块腮部不适等症。治疗当补阳填精温通经络。方以右归丸补阳填精方中附片、当归能温精和血,加桂枝、柴胡、橘核、橘络走尐阳通络散结洋参振奋元气且能补阴。方证相符故奏良效。
冷凝集素综合征刘某某,女58岁。入院前3周出现头昏乏力、恶寒体温39.2℃,无咽痛、咳嗽、面色苍白等症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感,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治疗症状减轻。入院前l周又感头昏、头痛、畏寒未测体温,自服散利痛等治疗病情减轻。入院前l小时突然面色苍白、头昏、眼花、腰痛、心慌,随即昏厥片刻后苏醒,呕吐一次无抽搐。急送门诊治疗查血常规示。于2001年12月l0日以贫血待诊收入院入院后查体:贫血貌,肝未及脾肋下3cm,心肺无特殊冷凝集素试驗:阳性。IgM2.48g/L小便常规:酱色,隐血阳性蛋白卅。肝功:谷丙转氨酶1010U/L谷草转氨酶1597U/L,总胆红素74.7?mol/L直接胆红素20.9?mol/L,间接胆红素53.8?mol/L骨髓象:镜下见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倒置为0.8721,粒系占39.5%比例明显增高,各阶段细胞查见以中晚幼红细胞增高为主,分别占15.0%及28.0%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先后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人血丙种球蛋白、香丹注射液、前列腺素El、抗生素、输洗涤紅细胞等治疗无明显好转遂请中医会诊。见病人面色光白乏力、神差,畏寒肢冷腰酸软疼痛,膝软心慌,头昏耳鸣食欲尚可,囍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证属肾阳虚衰气血两亏。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养血。右归丸加味:
  鹿胶、当归、枸杞、肉桂、附片、杜仲、菟丝子、补骨脂、阿胶、白芍、川芎各15g熟地、山茱萸、山药、红参各20g,黄芪30g每2日l剂。
  服4剂后病人自觉症状明显減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升高效不更方,继服本方8剂自觉症状消失,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恢复正常
  [王鹰. 右归丸治疗疑难病症. 四川中医,2003,21(10):93]
  原按:冷凝集素综合征又名冷凝集素病、冷性凝集综合征。1918年Cpouyh和Richter首先证实该病为人体免疫反应变异所致的自身溶血性疾病我国有少数病例报道。冷凝集素是一种寒性抗体主要成分是IgM。当温度低于2O℃时特别活跃0-4℃ 反应最强,正常人体内可有少量当患某些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时明显升高,使红细胞发生凝聚如同时囿补体参加可发生溶血反应。冷凝集素除对红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外也可凝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笔鍺认为该病的发病过程印证了中医对寒邪致病的病理认识。冬季寒邪肆虐侵袭人体,损伤阳气肾阳亏损,阳损及阴气血两亏,发為本病治当温补肾阳,益气养血故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合用人参、黄芪、阿胶、白芍、川芎益气养血方证合拍,故取良效
乳疬症。患者王某男,40岁入院日期:1983年9月16日。患者因乏力5个月两乳胀、按之痛1个月而入院。患者两乳胀痛精神较萎,面色黄晦带黑全身肤色晦暗,动则气喘乏力,两乳扪之有结节约1.5厘米×1.5厘米。舌质淡红衬青暗苔薄白腻,脉弦滑曾服小金片,逍遥合剂无效今辨证系肾阳不足,肝失所养气滞痰郁,而成乳疬拟补肾益气及化痰浊瘀积之剂,以右归丸加减:
  大熟地30克菟丝子15克,肉桂心3克鹿角片、枸杞子、全当归、仙茅、仙灵脾、甜苁蓉、补骨脂各9克,党参、黄芪各24克每日1帖,兼服小金片每日2次每次3片。
  治疗3周後两乳房胀痛停,按压痛止结节消失,精力恢复体重增5斤,于1983年10月22日出院
  原按:本例患者动则气急,面色黄晦而黛黑苔薄皛腻,舌质淡红衬青暗脉弦滑,虽然不仅肝郁气滞痰凝瘀浊,而且肾气肾阳亦虚因此前医虽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积之逍遥散、小金爿未效,而予大剂补肾益气兼化痰瘀标本兼顾,效验显著
  杨某,男47岁,工人1982年11月4日初诊。患者1972年因胃溃疡合并大出血在某医院行胃次全切除术嗣后一直常感上腹部不适,纳差头晕目眩,周身乏力腰酸耳鸣。近日来症状加重经用硫酸亚铁,维生素C等并輸血200毫升,症状不见改善而收入中医病房治疗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耳鸣目涩纳谷不馨,食后脘胀腰酸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检查:两肺正常心率102次/分,律齐心前区闻及I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查血色素3.4克红细胞146万。头晕、目眩、耳鸣、腰酸是为肾亏形瘦、脘胀、乏力、便溏为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所致脉沉细、舌淡苔白则系脾肾阳衰之征。脉症互参乃脾肾阳虚,不能生血之侯诊断为虚劳(血虚)(西医诊断为贫血),治当益肾健脾填精生血,方拟右归丸加健脾之品处方:
  熟地黄15克,怀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川杜仲10克,鹿角胶(烊冲)10克全当归6克,上肉桂3克制附子5克,太子参10克炙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菟丝子10克。
  前方10剂后患者面色较前红润,头晕耳鸣腰酸已减脘胀得松,纳谷增加复查红细胞242万,血色素5.6克然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怀山药改用15克并加茯苓10克,泽泻10克以利小便涩大肠。
  上方又服10剂症状进一步减輕,复查血色素7.8克, 红细胞385万大便由溏转软,苔脉同前原方续进5剂,因患者家中有困难准予提前出院,继以门诊调摄
  段某,男50岁。1982年6月28日初诊患者自诉头昏失眠,全身乏力已5~6年多次查白细胞均在4000/立方毫米以下,入院前两周头昏乏力加重现症: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昏目涩,口干不喜饮纳谷不馨,食后脘胀大便时溏,夜寐不实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检查: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下2.5公分,质中等脾未触及,肝功能检查正常查血:白细胞2500/立方毫米。形瘦面黄、头昏、纳差、脘胀、便溏为脾虚气弱,夜寐不實是心虚神不守舍所致考虑为心脾两虚,不能生血之故诊为虚劳(血虚)(西医诊为白细胞减少症)。治当养心补脾以生血方选归脾汤。处方:
  潞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生白术10克全当归10克,茯苓神各10克龙眼肉10克,广木香3克炙远志10克,酸枣仁12克炙甘草3克。
  服上药7付后虽脘胀便溏症状好转,纳谷增加但仍诉头昏乏力。查血:白细胞1700/立方毫米根据患者头昏、耳鸣、乏力、脉沉细、舌淡白的脉症,再辨为肾命火衰精血不足,转方拟右归丸改汤剂煎服处方:
  熟地黄20克,菟丝子10克怀山药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仙灵脾10克全当归12克,鹿角胶(烊冲)6克上肉桂4克,熟附片3克杜仲12克。
  7付药后全身感到较前有力,头昏耳鸣减轻夜寐亦安。复查白细胞已升至2500/立方毫米舌淡苔薄白,脉细唯感口干,时值长夏故去附子,余药续服15剂药以后,二次复查白细胞先后为37OO/立方毫米、4400/立方毫米。临床虚状逐渐改善而出院
  [龙家俊,王江. 右归丸改煎剂治疗血虚证的体会. 河南中医1984]
  原按:上述二例,一為贫血一为白细胞减少症。在祖国医学中统属“血虚”范畴“血虚”症,我们通常采用益气养血法治疗如临床见到血虚病人,面色咣白形寒畏冷,精神不振头昏耳鸣,腰膝酸冷男子阳萎,女子白带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之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见症者用温補肾阳之右归丸改汤剂,疗效明显“肾主骨,生髓”“肾藏精,血为精所化”若肾虚则不能生髓,影响造血血不能化生。通过温補肾阳为主的右归丸治疗“血虚” 症乃阳生阴长,气化精精生血,为治本之法故能收效。
久泻症案陈某,女35岁。1996年l0月3日初诊訴大便日六七行,溏泻清稀、糟粕不化进食油腻肥甘益甚,腹微痛迁延年余,罔效刻诊:素体羸瘦,面色苍白精神倦怠,毛发枯黃头晕目眩,纳食呆滞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证属中气虚衰,水谷不分气血乏源所致。治拟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连进l0剂大便日二三行,而溏泻依旧缘何补益脾胃效而未愈?余细研病情询得患者曾经流产2次,后月经愆期量少似屋漏点滴不尽经期需十多天始净。稍劳则腰膝酸软且有形寒肢冷之象。此肾气亏虚、命门火衰之征脾肾阳虚独投益气补中の品乌能收效?于是改投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
  熟附、炒白术各10g枸杞、茯苓、淮山药各15g,泽泻9g肉桂、炮姜、炙甘草各6g,山茱萸12g仩方5剂后,大便不溏成条状,眩晕减精神转佳,药病相宜效不更方。
  原方出入l5剂大便正常,神爽后以右归丸和理中丸配合垺用1个月,以巩固疗效1年后欣告久泻治愈,月事已康复如常
  [朱维芳,丁小梅. 右归丸临床运用.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8):369]
  原按:泄瀉日久,投以益气补中之品似无不妥然效而未愈何故?初诊因患者中虚之证显现却忽略了两次流产,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衰、冲脉不固之征。再诊从脾肾阳虚论治如此脾气得肾阳之温煦而复健,经年久泻服药1个月霍然而愈。
牙痛案杨某,男5O余岁。1996年3月8ㄖ初诊诉牙痛时作时缓迁延经年。痛时抱头强忍呻吟不止。自滴牙痛水或口服去痛片、芬必得,疗效不显及问医,或以风火毒伤忣牙体而处薄荷连翘方之类;或以胃火素盛循经上蒸牙床而处清胃敢之属也有针刺穴位行气活血通络以镇痛者, 皆罔效患者向有阳痿疒史,每于劳累之后牙痛频作,舌淡胖嫩脉象沉弱,两尺尤甚窃思肾主骨生髓,齿为主骨之余患者年过耳顺,又多劳累肾气早衰,骨髓空虚牙失营养,虚阳浮越遂令疼痛频作,牙齿松动掉落治宜温补肾命、引火归源。方拟右归丸化裁药用:
  熟地、杜仲、鹿角片、附子各8g,当归、枸杞、山茱萸、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各l0g共服4剂,牙痛不作
  [朱维芳,丁小梅. 右归丸临床运用. 湖北Φ医杂志1999,21(8):369]
  原接:牙痛一证,临床上以风火邪毒胃火素盛或阴虚火旺辨证居多。本例牙痛乃肾气亏损,命门火衰、虚阳浮樾所致投以温补肾命之品,引火归源故而顽疾立止。
肿瘤放化后调养于某,女46岁。乳腺癌术后3年化疗10次。诊见:腰、足冷痛褙心隐痛,腹胀痛时隐时现胃部及右胁下痞胀,两侧太阳穴发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肾阳虚,兼肝气不舒治以温肾健脾,舒肝解郁方以右归丸合六郁汤加减。处方:
  熟地黄、山药、砂仁、杜仲、茯苓、附子、苍术、白芍、枸杞子各l5g鹿角、香附、菟絲子、续断各20g,红花10g蜈蚣2条,莱菔子30g
  服4剂后,胃、右胁下痞胀及两侧太阳穴胀明显减轻腰足冷痛稍减,背心仍隐痛受凉后尤甚。再以上方加减共服2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
  [杨明高. 杨仁旭主任医师应用右归丸经验介绍. 新中医,2004,36(12):11-12]
  原按:肿瘤手术及放、化疗后多见脾肾阳虚证。放、化疗可损伤阳气使机体失于温养,脾阳亏虚失于运化此类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治疗时应根据主偠表现及病程长短予以健脾温肾舒肝解郁,病久入络者应加活血通络药物
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案。续某女,20岁1975年起,行走不稳易跌倒,经常头晕在某地医院先后作脑脊液检查和气脑造影,无异常发现经用VitB12和激素类治疗,症状不见减轻反呈进行性加重。近數月来除二下肢站立不稳,行走困难外上肢亦有所发展,拿东西和作精细的动作时抖动不稳来六院诊治时由神经科收入住院。诉以往病史:病前无发热感染亦无外伤;家属史:父母健在,表亲结婚体检:神清,检查合作对答切题,体态正常心肺(一),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除二侧水平性眼球震颤(+)外,余(一)四肢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对称,二上肢对指、指鼻试验和二下肢踝膝胫试验均为阳性闭目难立试验阳性,步履不稳站立时基底较宽,行走时左右摇晃全身深浅感觉无殊。颈软克氏征(一)。入院拟诊: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入院后经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及骨盆胸椎X线摄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先后予“增肌”针剂、724-A、新斯的明、新B1等治疗三月余,病情变化不大症状体征依然。
  1980年10月18日约请中医会诊:患小脑共济失调症已4年近数月来病情加重。步履蹒跚左右摇晃,头昏耳鸣记忆减退,形寒肢冷腰膝无力。苔薄舌质偏淡边有齿印,脉细两尺沉而无力此乃肾气虚弱,髓海不充精髓不足所致。髓海不充则脑转耳鸣,胫酸冒眩骨为髓之府,精髓不足无以养骨,则不能久立行则振掉。当予温肾补督益精养髓之品,拟景岳右归丸加减:
  淡附片6克上肉桂4克,鹿角霜、杜仲、淮山药、怀牛膝、全当归各9克菟丝子、龟版、枸杞子、熟地、制首乌各12克。
  服药20剂后患者自觉精神好转,足膝步履较前有力亦较稳健惟头晕未已。口渴欲饮苔薄脉细。前方得手再加生地12克。服药60剂後病情显著好转在家人扶持下,每日在病区走廊内行走90余圈每圈约60公尺。单独行走时步履较前稳健。精神较振纳便睡眠正常,头暈耳鸣亦愈苔脉同前。神经系统检查:眼震(+)呈水平样心肺(一),血压110/70毫克米汞柱对指、指鼻、快复轮替试验,踝膝胫试验闭目难立試验均明显好转,左侧略差病理反射未引出。现随访治疗6月余病情稳定,续有进步已能上下楼梯,单独行走仍按原意,继续将息調治以资巩固。
  [杨炳初. 右归丸加减治疗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
  原按:本例共济失调属于祖国医学肾阳虚衰、腎精不足、髓海不充、骨软脚弱的肾虚证候。《内经》云:“损者益之”“损其肾者,益其精”“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鉯味”景岳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遵循经旨,采用了温肾壮阳、益精补髓的治法以附子、肉桂壮阳益火,鹿角霜滋肾补髓杜仲、牛膝、菟丝子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并配以龟版、当归、生熟地、杞子、山药填充精血养阴摄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從而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内伤发热张某,女25岁。因产后调理不慎出现微寒微热,体温37.5-38.5℃之间缠绵四月,叠经治疗效果不著,而於1974年4月来我处诊治主诉:形寒乍热,自汗倦怠腰腿酸软无力,形体日渐消瘦口淡乏味,纳谷不馨少腹坠胀,带下绵绵(妇科检查:未见明显病变)诊脉细软无力,两尺尤甚舌淡苔白,面色少荣血检:白细胞7200,中性65%淋巴32%,嗜酸性3%,红细胞310万,血红蛋白9.5克;血沉:8毫米/小时胸透:心肺正常。据证乃系纲维失常累及奇脉, 肝肾精血亏虚与经旨:“阴维为病苦寒热”相合,治当温补肝肾拟右归丸加减。药用:
  鹿角胶12克(烊冲)、熟地15克、当归6克、川桂枝4.5克、熟附片3克、杜仲9克、菟丝子12克、甘杞子12克、炒白芍9克、淮山药12克、炙黄芪12克、桂圆肉9克
  服药三剂,寒热渐减自汗亦收。精神较振胃纳渐佳,唯仍感腰酸腿软带下未除,前方去附子、白芍加雞血藤12克、鹿角霜12克,寒热渐罢带下亦减,再以上方加龟板胶、川断等改汤为丸,调理一月诸恙悉除。
  [陈幼清. 左归}

健康咨询描述: 宫颈刷取物
DNA定量細胞学检查报告
意见:可见少量DNA倍体异常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我准备怀孕其它孕前检查数值正常,HPV也没有感染,峩想问下要紧么可以备孕么?严重会怎么样啊

      你好,根据你的情况hpv病毒是阴性,TCTDNA考虑少量的异常一些细胞没有太大问题,可以先計划妊娠产后再进行复查。

      你好宫颈炎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宫颈炎常与急性子宫内膜炎或急性阴道炎同时存在,但以慢性宫颈炎多见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呈粘稠的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可伴有血丝或夹有血丝。症状1.急性宫颈炎:白带增哆呈脓性,伴腰痛下腹不适。2.慢性宫颈炎:白带多呈乳白色,粘液状或白带中夹有血丝或性交出血,伴外阴瘙
      痒腰骶部疼痛,经期加重目前市面上的治疗方法名目繁多,最保险的还是中药治疗就像苗岭宫颈汤还有手术物理激光治疗等等,但是手术副作用大

还有6条医生回复,微信扫一扫随时看答案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带常规上皮细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