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尊手机国际优惠申请次数?是不是合法的公司合法的经营啊?

“专车第一案”开庭&司机问专车是否合法遭制止
&&&&来源:&&&&
原标题:“专车第一案”开庭 司机问专车是否合法遭制止
  原告陈超(左)观看被告提供的视频证据。昨日,“专车第一案”在济南开庭,被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认定为非法运营的陈超要求该中心撤销处罚。新华社发
  “专车第一案”开庭 没谈专车合法性
  济南专车司机被罚2万起诉运管中心,质疑其处罚程序合法性;运管中心称非法营运事实证据充分
  备受关注的“专车第一案”昨天上午在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开审。今年年初,专车司机陈超载客被以从事非法运营为由处罚2万元,事后他向市中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要求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运管中心”)撤销该处罚。
  开庭前,陈超表示,他是兼职的专车运营司机,在经过滴滴公司培训后上路。事发时车上有两名乘客,但由于执法部门的拦截,当时并没有交易。他认为自己不是非法营运,运管中心也无权认定自己的车是黑车。
  昨天的庭审进行2个半小时并未宣判。庭审中,并未涉及“专车是否合法”这一问题。
  客运管理中心有无处罚资格?
  无行政处罚主体资格VS经交通局授权
  昨日上午九点庭审开始,被告一方济南公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公路管理科副科长以及代理律师出庭应诉。
  在法庭上,陈超对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的处罚主体资格提出质疑。陈超一方提出,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内设机构显示,运管中心属于自收自支的处级事业单位,不具有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而对非法运营的处罚权应属于交通局,运管中心并不属于交通局的行政机关。
  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答辩称,该单位作为济南市交通运输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负有全市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责。运管中心得到了济南市交通局的授权,具有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和行政权限。
  陈超的代理律师还对处罚程序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都提出了异议,比如说在案件处理意见书的多处签字是不一致的。
  被告方认为,由于是多人统一执法,才导致了案件处理意见书上的多人签字,并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对此,合议庭表示将对双方的质证进行考虑。
  认定非法运营证据是否充分?
  未收费可以是好人好事VS无“双证”拉客
  法庭上播放的当天处罚的视频资料显示,运管中心首先向陈超及乘客进行发问,在发问过程中,有“我们是联合执法,你没带驾驶证怎么开车”等用语,陈超认为这些话语带有逼迫威胁口吻。
  同时视频中也显示,陈超先开始对执法人员表示自己搭载的乘客是同事,并没有使用打车软件招揽搭载乘客。但最终承认自己使用了打车软件,两名乘客系从八一银座利用滴滴打车叫车。在运管中心的三段视频中,没有证明陈超有收取费用的行为。
  陈超代理律师认为,录像中没有陈超收取费用的行为,运管中心一直称陈超在使用滴滴打车软件进行运营的行为,但是使用打车软件而没有收费是不是也属于违法行为呢?陈超是否构成非法营运还有待商榷,没有收费,将其界定为好人好事也可以成立。
  运管中心的代理律师表示,执法录像中,陈超与乘客并不认识,乘客也承认是使用滴滴打车软件找到陈超。在解释与乘客关系时,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陈超也没有车辆运营证和驾驶员客运资格证,非法营运的事实证据充分。
  罚款2万适用法律是否准确?
  无明确证据VS实际提供预约出租车服务
  陈超代理律师认为,《山东省道路交通运输条例》69条第二款,未经许可从事出租车运营和租赁业务的,处5000到3万罚款。但运管部门没有证据证明,陈超到底从事的是出租车运营还是汽车租赁经营,因此,2万元的处罚决定没有任何依据。
  而运管中心的代理律师表示,陈超用叫车软件为不认识的乘客提供专车服务,实质上提供的就是《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范》明确定义的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按照《出租汽车经营管理规定》陈超使用的车辆不具备合法客运营运资格,运管中心适用法律正确,2万元的处罚符合《山东省道路交通运输条例》的规定。
  庭审进行2个半小时后,法官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 “专车第一案”回顾
  ●2014年7月和8月
  快的和滴滴公司相继推出一号专车和滴滴专车服务。
  使用滴滴专车软件在济南西客站送客的陈超,被执法人员查处,车辆被暂扣。陈超申请召开听证会。
  听证会举行。几天之后,陈超收到处罚决定书,他交了2万元罚款将车提出。随后,他递交诉状,要求济南市运管中心撤销该处罚。
  全国“专车第一案”在济南开庭。
  - 背景
  私家车禁参与运营
  日,交通部称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但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日全国两会上,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被问及对专车管理有何打算时,他表示正在制定指导意见,今年应该可以出台。他重申私家车不能参与运营。
  - 追访
  滴滴“承担”部分罚款
  庭审结束后,陈超接受了新京报采访。
  陈超说,他的本职工作是在一家制药厂上班,平时利用上下班以及节假日的时间开专车。上岗前,他经过了滴滴公司的培训。在被查处时,他刚上岗一个月,大概收入在两三千元。
  他说,被查处后,为了不影响生活,他缴纳了2万元罚款。滴滴公司与他对接的车辆管理人员跟他商谈过此事,滴滴向陈超表示,如果他每月接单超过100单,滴滴公司愿意每月返还5000元的奖励给他,这在陈超看来,算是帮他化解了一些罚款的负担。
  陈超坦言,这起案子对他而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经常要接媒体的电话”。他认为,专车价格透明,应该把专车和黑车区别开来对待。
  问专车合法性被叫停
  陈超的代理律师李文谦表示,在庭审过程中,回避掉了专车合法化的问题,当他向运管中心提出专车到底合不合法这个问题时,被法庭制止,对方也没有作答。
  在李文谦看来,目前案件的走势以及行业的发展,都首先需要一个前提,即界定什么是专车?目前没有界定这个问题,也就无从确认专车的法律地位。专车行业在城市蓬勃兴起,在日后的执法检查中,可能还会出现陈超案件的情况,不排除引发大量行政诉讼的可能。
  案件意义超越普通诉讼
  滴滴公司
  案件审理后,滴滴公司表示,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了济南专车第一案的相关情况,暂无法对于案件本身做任何评论,希望法律能给予公正合理的裁决。
  专车第一案由专车而起,案情简单却受到广泛关注,原因在于案件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司法诉讼,而变为创新事物的法律监管、执法者应坚守执法边界、旧法无法适应新情况等多重复杂问题的探讨。
  该公司认为,专车作为一种进步的创新事物,改善了百姓出行,推动了中国城市交通的转型升级,终将让民众、行业、政府等各方受益。
  记者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滴滴公司专车业务目前没有停止。
  新京报记者 刘夏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王巍
(责编:值班编辑、夏晓伦)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车事件|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2013国际投资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一、论坛名称  2013国际投资论坛
  二、论坛主题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三、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央电视台
  四、承办单位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
  五、举办时间  日9:00-11:00
  六、举办地点  厦门国际会议中心1E
  七、论坛规模  250人(当地政府,企业家及学者)
  八、论坛语言  英文(同声传译)、中文
  九、主 持 人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雨霏
  十、嘉宾
  主旨演讲  
  李毅中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
  台上对话  
  卡洛琳(Carolyn Ervin )
经合组织(OECD)金融与企业司司长
  马蓉露(Anne MARION-BOUCHACOURT)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董事长
  赵忠秀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常务副总编辑、瞭望智库负责人
  台下讨论  
  黄纪法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
美驰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集团董事总经理
  王芊霖
港银博源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合伙人
09-09 9:00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雨霏主持本次论坛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这场论坛,主题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首先掌声欢迎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先生。经合组织金融与企业司司长卡洛琳女士,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董事长马蓉露女士;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先生;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常务副总编辑、瞭望智库负责人吴亮先生;同时也要感谢今天在场的各位观众的到来,首先我们有请李毅中先生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题目是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以及防范。
09-09 9:16
经合组织(OECD)金融与企业司司长 卡洛琳(Carolyn Ervin)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董事长 马蓉露(Anne MARION-BOUCHACOURT)
【李毅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本次论坛的主题刚才主持人已经讲要谈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对此我做了一些回顾和调研,想谈几个初浅的认识。第一是成果,第二是对面临的风险做一些分析,第三怎么样防范、避免、化解提几点建议。
  首先说第一点
  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家知道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持续走向低迷,反过来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一个机遇和空间。下面有一组数据,去年非经营类对外投资772亿美金,同比增长了28.6%,对外工程承包1166亿美金,同比增长了12.7%,今年上半年形势也不错,累计实现非金融投资456亿美金,同比增长29%,累计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了3172亿美金,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析一下,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89%,在国外共设立了1.8万家中资企业,我们统计一下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主题,不过总的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占了三分之二,但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的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的提升,行业的水平明显的提高,一些重点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比如石油石化行业掌握着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有比较雄厚的工程技术队伍。多来年走出去在获取国际资源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比大家知道中海油用150亿美金收购了加拿大的尼克森公司,储量增长了30%,产量增长了20%,我们的机械制造行业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精密机床、大型的专用设备、轨道交通制造等等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11年度机械制造排行前50强中,其中三家在前10位。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很迅速,现在彩电、手机、计算机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比如新一代的宽带无线通讯等等这些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比如知名的华为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它的海外业务占全部业务的65%。工程承包发挥了我国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装备、人员的优势。比如中国建筑、中铁建在海外的工程都有良好的信誉和品牌。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使以上这些行业和纺织轻工业行业共同形成了我们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力军。
  但是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不利因素制约着走出去的规模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下面我再说一说与合作方互利共盈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当今对外投资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必须贯穿互利共盈的原则,如果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从东道主的利益出发,就很难被对方接受,因此尤其要重视科技进步,重视市场开拓,使双方都得到实惠,这样才能走出去站稳脚跟。比如吉利2011年收购沃尔沃,正好那天我去参加了并购案例,欧洲和瑞典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动荡之中,我们也看到沃尔沃的员工还打着旗帜发表意见,当时吉利公司为了保证并购,提出不裁员,不关闭、不移的政策,这是非常正确的。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心沃尔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坚持安全环保和全球领先的基础上,沃尔沃的汽车一是注意安全,一是注意环保,新的沃尔沃巩固欧美的市场,同时开拓国内市场,李书福告诉我,2010年实现了盈利,员工派发了奖金,大家很高兴。预计2015年沃尔沃全球的销量将超过80万辆,实现了互利共盈,得到了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09-09 9:35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发表演讲
  【李毅中】  这是国家电网2010年通过股权的收购接管了巴西7家有特许权的电力公司,成为巴西第5大电力运营商。今年我去巴西访问特别看了一下,他们做了工作的汇报。他们结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引入当地的先进的技术,特别重视安全和环保,没有出现任何的事故,所以2012年巴西评选优秀行业,获得了最佳企业的称号,社会的信誉很好,由于他们建立的良好的信誉,从收购了以后这两三年近一步收购了巴西的供电公司、水电合作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如今已经在巴西累计收购了17家特许电网公司。
  我在说一说我们与战略合作伙伴怎么样合作走出去,拓展了空间,提高了水平。在全球化的时段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合作开发,合作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建立全球的产业链。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相互合作,比如上海汽车与通用汽车在我们国内已经有多年的合作,09年他们两家商量在印度建立合资公司,借助通用公司在印度有产业,有品牌,有销售网络,还有两个整车厂和一个发动机制造厂,在印度就生产和销售双方共同研发的小型和微型车,市场很欢迎。两家公司由在中国国内的合作拓展到印度到国外合作,为上海汽车打开国际投资的大门提供了便利。
09-09 9:40
  【李毅中】  2008年2月中铝和美国铝业合作收购了力拓英国公司12%的股权,这样就持有力拓集团的9.3%的股份,成为了单一的最大的股东。
  这些都表明通过相互合作既可以弥补走出去经验不足的弱项,也是化解国外抵制中国企业的有效途径。我们和世界著名大公司一起合作,通过合作合资企业获得战略伙伴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也吸引了国外的优秀人才,提升了我国同行业的经济技术水平。
  我们在合规合法方面,在尊重当地文化方面的一些提升,当今,先进的公司理念已经成为了企业致胜的软势力,应该借助强化公司责任来强化我们的合规经营,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海尔公司,他们已经进入了欧美市场,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他们创新品种进行个性化的技术。09年出现了一件事,海尔在美国的冰箱自己标明能耗低、符合美国的哪一个等级,但是经过美方的检验机关检查没有达标,这样海尔没有掩饰,也没有辩解,而是认真的查找问题,召回产品,认真整改,经过整改达标的产品仍然保持了市场份额。我们要尊重当地的法律和规律。这种为用户负责,遵守当地法规的经营行为得到了美方的认可,这个事情我们国家领导人还做了批示,借助这个事情来改进我们出口产品的质量。
  企业走向世界必须融入世界,融入投资所在国,融入的关键在于文化的融合,华为在走出去的时候,融入了文化,目前华为公司有12万名员工,来自于150个国家的国籍,其中外籍员工达到了23000多人,占了近20%,所以华为这个队伍是个多元化、开放的一个工作人文环境。公司对外籍员工还开放了管理岗位,注重实现管理团队的多元化,员工的本土化,从2010年开始,华为公司把全球的资源重新整合,联为一体,重新设置了形式和人员结构还有企业文化。
  企业走向世界必须融入世界,融入投资所在国,融入的关键在于文化的融合,华为在走出去的时候,融入了文化,目前华为公司有12万名员工,来自于150个国家的国籍,其中外籍员工达到了23000多人,占了近20%,所以华为这个队伍是个多元化、开放的一个工作人文环境。公司对外籍员工还开放了管理岗位,注重实现管理团队的多元化,员工的本土化,从2010年开始,华为公司把全球的资源重新整合,联为一体,重新设置了形式和人员结构还有企业文化。
  第二个问题,我们走出去的主要风险因素做一些初步的分析,与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相伴随是境外投资风险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社会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项目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中外员工融合等方面都存在着风险,在持续的上升。
  我首先说说社会安全风险,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由于受到当地冲突的影响,在高风险地区的投资遭受到一些挫折,甚至在少数国家曾经发生过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还导致发生伤亡的事件。高风险地区安全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是往往又是具有比较好的商机,那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关键还在于我们要预防和化解风险,成功企业的做法证明,这个地区要投资的话首先要对当地的投资风险特别是潜在风险要有足够的调查和分析,如果发现企业难以控制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应当理性的决定是不是还要在这些地区投资,这个一定要慎重。一旦决定和实施在这个地区投资就一定要按照商业行为准则做事,与当地交往要防范一些不合法的做法,要做到合规经营,要与地方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地方组织建立合作的关系,进行社会责任的投资给当地民众带来利益。此外东道国的稳定情况以及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的关系,比如汇率的变化、社会的动荡等等,都会对我们企业走出去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应当对此做出预判。但是这些事情有些超过了企业的操控范围,所以还应该依赖于政府要发挥作用。政府要告知企业有关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状况,指导和帮助企业与东道国相关的机构办理事宜,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尽量给予疏通,发生问题的时候要予以交涉,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人身的安全。
  第二说说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风险,某些跨国并购和投资项目可能会涉及到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东道国的政府对这些投资往往比较慎重,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往往会对并购方、投资方严格审查,这也是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情况我们也应该加以分析,比如美国专门设立了海外投资委员会,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跨国投资进行审查。我国的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均被或者曾被拒之在门外。其实真正的原因我说的直截了当一点,由于华为、中兴的技术实力已经相当强了,他们或者已经成为美国企业的竞争对手,美方的目的是保护本土的行业。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隐含着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压制。另外美方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三一重工在美国俄罗港洲建立风力发电厂,并于美国总统的行政另签发。
  由于各国的法律体系法律规定很不一样,企业到海外投资需要熟悉东道国的相关法律,关注东道国相关政策的变化,从早期的案例来看,法律禁止性规定和政策变动而遭受损失的不乏其例,尤其是存在两套法律和政策变动和两套政策体系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法律法规不同,涉及到他们之间的一些规定情况更加的复杂,所以客观上要求我们企业在前期进去调查的时候,对法律法规对政策动态应该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梳理。
  第三个风险是项目投资风险,在走出去并购或者投资项目的时候由于目标企业和目标资产、目标项目离我们很远,因此我们进行考研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说目标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债权债务的关系、经营管理的情况、财务状况,以及这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等等,这些情况我们并不是太了解。还有说目标投资项目的资源、市场、地理位置、交通、社会环境等情况我们也不是太了解,考察起来难度都比较大,所以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要足够的重视。基于不同的会计准则和货币兑换因素,我们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的时候,或者对项目投资的收益进行评价的时候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这就要用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来进行评价了,请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帮忙,千万不要出现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应该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认定程序来精确的评估,尽量的减少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项目融资中往往还存在着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汇率和利率的风险。在直接融资方面我们统计了以下,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和投资项目主要还是自有资金、或者是银行的贷款。至于在国际上发股和换股方式我们还是很少利用,这是我们的局限性。所以单一的融资方式不仅加重了我们的财务负担,而且会带来一些财务风险。在跨国投资中还要注意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选定的项目应该使用自己的强项和主业,技术应该是先进,但是我提醒,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尤其注意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这个项目起来要安全、稳定长周期的发展,所以不要把实验中在对外投资项目中盲目的放大采用所谓的新技术。项目是不是可行还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落实你的产品将来的市场在哪里?潜在的容量有多大?防止出现市场空乏,对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要有所预防。
  第四,就是文化的融合和整合的风险,企业跨国并购以后需要对两个企业进行整合,新项目从工程、设计、建设一直到投产也都需要和当地的机构、人员打交道,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员工人事的整合和融合等等都相对比较困难。企业长期形成的理念、思维和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内部不协调,甚至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并购和项目投用的前后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做好整合的工作,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整合计划,包括机构、人员、技术、装备,既要有进步有改革,又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是分步渐进。对原来的管理方式要调整,取长补短,充分吸收双方成功的经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要加强沟通、交流增强信任,构建新的企业文化要尽可能的多雇佣本地的员工,逐步实现本土化。
  第三个问题我想说说提高我国企业走出去风险防范能力提几点建议。第一国家层面应该制订走出去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我想应该包括发展定位、产业选择、区位的抉择、投资趋向和合作的方式等这些内容。进而制订主要行业的专项规划,可惜的是由于目前这个规划还缺位,或者不到位,难免会造成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些盲目性和无序性,在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调整变革的时候,同时保护主义也在盛行,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建议政府要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投资框架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不同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科技实力、社会状况等作出综合的评价,用来指导企业走出去,防范风险,对外投资还应该注意结合我们的国情,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比如说要巩固和加强对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这些产业的投资,比如纺织、服装、家电、食品,这些都是我们的强项,也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
  另外像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这些产业的产能是严重的过剩,当然我们不是转嫁落后,我们要把先进的生产力通过向外转移,也可以化解我们的产能过剩。我们的制造业是全球第一了,我们制造业对外投资要重视引入先进的技术,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可以去并购国外的研发机构,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在境外产品的开发来带动国内的产品升级。
  另外通过对外投资获取我们国内紧缺的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铁矿、有色金属等等,要权衡选择重点合作区域,因为各地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更要全面的衡量选择我们的重点作为我们的投资重点,通过并购、参股、投资等方式达到双赢互利。我想从国家层面制订这个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应该包含这些内容。
09-09 9:50
  【李毅中】  第二个建议,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严格的执行。尽快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并购投资项目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涉及的审批程序、外汇管制、资金支持、保险支持、税收政策等等应该制定出有适应性的操作办法,实现海外投资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借鉴国外的经验还要建立比如金融协助、投资保险、信息服务、税收优惠等这些保护性政策,建立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海外投资的风险保障制度,建立要积极的与相关的国家签订双边的投资保护协议,并且把这个协议的内容和覆盖面逐渐的扩大,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企业防范和化解海外的投资风险。
  作为企业来讲要充分的了解并且遵守东道国当地的法律和规定,除了去了解企业大的法律,比如《反垄断法》《公司保障法》《破产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比较了解,但是有些法律关注的不够,比如《知识产权》、《劳动法》《合同法》重视不够。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劳动保护方面恰恰是最敏感的地方,必须严格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
  第三个建议进一步加强防范风险的服务保障能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往往掺杂一系政治因素等等。企业当然是应对风险的责任主体,但是政府要为企业体有利的支持,对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国际舆论、国际干预等方式给予解决,建议政府要积极参与制订协议,提高话语权。政府还应该支持和培育专业服务中介机构,积极搭建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比如前期指导、解决争端这些服务的机制,要发挥外交机构的作用,加强与国外商业机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他们的联系,发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及各类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建立信息网络体系,可以进行产业预警、动态监测,把这些情况告诉我们的企业,在针对我国企业各类危机、风险可能要发生的时候提出警示,发生以后要积极的应对。
  最后一个建议,要进一步落实支持走出去的政策,鼓励企业培养复合型的国际人才。企业是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政府也一贯的给予我们支持。在实际运作中大家还有一些意见。据反映,政府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干预较多,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扶持还不够,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在变化多端、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缺乏自主的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希望政府进一步的放权,这样也可以减少国外对我们国有企业有政府背景减少顾虑。民营企业在海外业务迅速的成长,但是仍然存在着规模小、门槛高、审批慢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民营起义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制度性的安排。
  要引导企业不要分所有制,在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融资本、生产、技术、贸易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大家联起手来走出去。无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关键一个要有一个国际化管理经验丰富、理念先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管理团队。一个要有一支精通外语,精通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但是目前来看,企业这方面是人才严重匮乏。有关机构做了一个测算不一定准确,未来三年全口径计算这方面的人才需要200多万。仅靠应届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要求,所以我们要在员工中选拔培养,建议选派有一定基础和功底的优秀人才到国外大公司学习培训。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者与高等学校合作,定向的培养专门人才和复合人才。
  以上意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09-09 9:50
嘉宾就中国企业全球化机遇和挑战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李部长非常详细的分析以及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我们的讨论部分。我们的四位讨论嘉宾分别是:
  经合组织金融与企业司司长卡洛琳女士、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董事长马蓉露女士、对外经贸大学附校长赵忠秀先生、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常务副总编辑、瞭望智库负责人吴亮先生。
  2013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化仍然是大家讨论的热词,也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进行全球化的战略,很多的并购案甚至是以前我们不曾想象,因此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更多的期待,所以今天我们请上的各位嘉宾他们既是全球市场的参与者也是研究者,更是观察者。我首先想问大家的问题是  其实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在去年在前年已经是非常的热了,在不断的被讨论,但是今年仍然是热度不减,你们觉得仍然保持热度的原因是什么?
  【赵忠秀】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2003年开始的,之后应该说是一路飙升,去年我们实际上创了新高,增速非陈快,将近30%,这和整个世界经济来讲应该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所以从今年来看上半年势头也很好,事实胜于雄辩,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我对此很乐观。
  【主持人】  为什么您认为他还会保持如此高热度呢?
  【赵忠秀】  一类是大企业,在寻求技术,寻求资源,还有一个企业是中小企业,一些民营企业,所谓的草根企业他们也非常的灵活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有他们的经营之道,两股合力形成了这样的趋势。一方面有国内市场的支持,尤其是一些资源型的技术型的,有国内的强大支持。另外一个现在国际市场经过这几年的洗礼,可以说有起稳,攀升,我们也知道中国经济不差钱,这是一个很好的支撑。这几方合力在一起,显得中国对外投资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因为我们现在的对外投资吸引外资达到了70%,预计未来规模还会扩大,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对外投资的来源国,这趋势还会保持下去。尤其是从市场分布来看,无论是面向美国、俄罗斯的市场,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很强劲。
  【主持人】  马蓉露女士您有没有进行过关注,您一定看到很多企业在法国买酒庄?
  【马蓉露】  就像刚才所说的一样,我们有两种国际化的策略。一个是我们的国营企业他们是寻求资源,因此他们在做他们的投资,以获得资源。还有一个私有的企业,他们有不同的目标,他们有很多的消费者渠道来源,他们希望更多的靠近消费者的群体。另外一个我们也看到法国企业也希望来到中国,增加市场规模,带来技术和理念。我们觉得通过海外化拓展的方式,这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手段,同时我们看到有一些中国的公司有着多余的能力,保证生产能力,他们希望在别的市场寻找消费者,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更强劲的扩大海外市场,因此会进一步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投资。
09-09 10:00
嘉宾就中国企业全球化机遇和挑战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参加2013国际投资论坛的嘉宾
【卡洛琳】
  中国的企业现在在世界来说排名第三,就境外投资而言,也就是说因为他们有着巨大的一些优势,然后我也发现今天早上的讨论非常有趣,我觉得我们的组织更多的是与政府打交道,我们建立国际标准,我们与中国的交往密切,并且也邀请了中国来帮助我们参与标准制订之中。正如刚才部长所说,其实有关中国海外投资在西方东道主国还是有一些迟疑的地方,尤其是中国国企的海外投资而言,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与中国进行合作,创建对话平台,这样东道主或者是其他的国家就会更好的了解中国国家的政策,这样中国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他们所投资国、目标国的期望所在。同时我想对于这些国企的海外投资的怀疑,其实不单是中国,也有其他国家。比如三年之前,有一个国家拒绝了加拿大退休金保险金的投资,这并不仅仅对中国而言,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是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企业其实也是像一个成长的孩子一样,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洗礼。现在来讲我们可以用新的全球化来概述全球的环境,一个是重新制订国际规则,一个是新技术造成全球产业跨界的浪潮,在这个浪潮当中,在新全球化的框架之下,如果中国企业不抓住这个机遇,如果不能像海外的跨国公司一样利用这一轮的洗牌来重新构建全球资源的话语权和利润的重新分配,重新布局的一个能力,那我们的企业就会不进则退就会被淘汰。所以我觉得现在讲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热词的问题,是必须迎接的挑战,而且必须在这一轮的全球化之下必须要迈的坎,我们要给我们企业一点时间。
【主持人】
  这个必须要进行的战略,也因此我们刚刚看到了李部长给出的数据,去年对外投资额是在不断的增长,刚刚的数字是同比增长了28.6%,在2012年我国的对外投资额度是772亿,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是1月到5月中国企业对全球的地区1709家企业进行了投资,累计非金融业直接投资额达到了285.2亿美金,同比增长了40.2%,接下来我们请四位嘉宾给我们举手示意一下,这样的速度你们觉得快吗?
  这个在预料之中,这个数字可能还是被低估了,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利用新华社遍布海外的网络做了三个月的调查,然后我们做了一个中国企业全球化风险对策的研究报告,还有一个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报告,从我们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我们这一轮的全球化当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快。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的多,我觉得主要是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全球的经济的投资和贸易的规则确实正在重构,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中国强调经济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美国和欧盟也在调整自己的结构,美国一方面在抓跨大西洋和欧盟的投资贸易伙伴关系,另外也抓跨太平洋的投资贸易协定,也和中国进行谈判。这一轮我们全球的经济投资和贸易正在重新修订规则。在这么一个背景之下怎么抓住机遇是我们企业需要了解,这是一个洗牌的过程。
09-09 10:05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常务副总编辑、瞭望智库负责人吴亮在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持人】
  所以您觉得快。
  另外来讲,现在新技术很快,互联网已经在改变所有的产业架构。全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重新洗牌,现在很多国外的跨国公司他们也在服务贸易领域,在服务产品这一块已经把利润转移到总部,也就是说在整个的全球的布局当中,不如说西门子、IBM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了总包商,规则的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制订,还是做下游的供应商,话语权还是在我们里面。所以我还是很担心,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快,不加快就会被淘汰,加快是我们的战术也是我们的战略。
【主持人】
  赵校长你觉得快吗?
【赵忠秀】
  我觉得这个数字不快,一年下来的话也就600亿,但是我们不能这些类比,因为交易是不规则的分布,比如说美国政府批准了双汇收购美国的“史密斯”,这样带有不规则性,但是整体上来也许我们还有新的惊喜。美国也欢迎中国来投资。中国政府的表态也是非常的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希望有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所以整体上看来,预计还会超过去年。短期来看,速度并不快,带有偶然性。整体趋势来讲,我同样吴亮的观点。
【主持人】
  两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是有不同的观点吗?
【马蓉露】
  我觉得是在我的预期之内,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在这个价值链当中开始朝上端走,对于很多公司来讲,他们寻求海外战略也是有这样的目标。同时也是因为我们西方经济体的一个重新洗牌,在我们的经济危机之后也出现了很多经济的机遇。所以我们都需要倾力合作。同时我觉得对中国企业也是同样如此,我想说的一点中国是巨大的经济体,尤其相比较世界其他的经济体而言,如果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海外做项目,人们会感到非常受威胁。这是大家要小心的一点,因为我们知道从某一点来讲的话,每个人都想走出去,这很正常,但是如何来管理人们心里的危机感也很重要,你如何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确保你们的合作方式是双方都可接受和理解,否则的话,如果你直接去做项目,人们就会感到心存畏惧。
【卡洛琳】
  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的步伐相比较我们看到的美国、欧洲,乃至日本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步伐更快,就目前发展而言。就像我同事说的一样,中国正在等待一个被全球接受姿态,刚才部长也提到,有一些软性的因素,他们也非常的重要。我必须要说,中国他与OECD经合组织合作非常的密切,我们在标准的制订和拟定中贡献了很多的力量,同时中国的证监会关于企业治理的标准我相信中国政府以及我们的证券会他们将会参与到企业治理法的这么一个治理的更改之中。还有就是国资委,他们将会在这周或者周一的时候在有关国营企业的这么一个企业治理方面也会有一些法律要求。我们就中国合规企业的一些做法,包括全球一些标准制订方面寻求更多的合作包括在海外投资的反商业贿赂的合作。在投资界中国也让整个投资变得越来越开放,中国一方面来说是一个大国,也在逐渐承担的不同的公司企业的责任,而且在往全球化走出去的方向,而且会在种种的问题方面会做出更多的互动,有的时候通过经合组织做一些双向的互动。这会给我们展示出一种更好的互相之间的信任,使企业间有更好的互信。而且我们也是非常会拥护这样的氛围,而且有利于驱散中国威胁论。
09-09 10:13
  刚才两位女士讲,让我感觉我们中国走出去既快又慢,慢是我们中国国际化的程度非常低,快是指我们很多企业不适应全球化的规则,粗放型投资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比如是投资国的法律、社会文化不熟悉造成的,我觉得也有一些我们企业急于全球化造成的。也有不适应的地方。我们最近拿中国的跨国公司和日本在经济腾飞的时候做过比较,当时日本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研究日本当时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好的走出去,你说它慢也好,快也好,我觉得更好的走出去是最恰当的。
【主持人】
  全球化从2003年开始的,之前大家提全球化大家期待很多,今年我们提到的全球化有什么变化,是不是更加理性一些?
【赵忠秀】
  全球化和国际化有不同的阶段,中国的出口是最初,偶尔有合作,之后是走出去有投资,之后是有布局的,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不知道这个企业是哪个国家的,这是四个阶段。走的比较好是第二个阶段,个别企业已经开始在全球布局,在第三个阶段。所以我们在第二个阶段实际上要苦练内功。我们讲走出去只是从某国的角度,但是你能不能走进去,能不能被人家接纳,是下一步的工作,这里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有的学者把它分为七类八类、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人才物、产供销、战略、法律环境等等。你这些都能够掌控的话,就走得比较稳,否则的话,一厢情愿走出去,很多事情想都没有想到,贸然的走出去是不好。李部长刚才的演讲当中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建议。
【主持人】
  您觉得现在中国企业有没有理性化一些?
【赵忠秀】
  比以前好了一些。我们看主体是谁?如果是企业,他们是做了充分的调研,但是如果是作为一个任务的话,你要出去,不出去就会被吃掉,这是被出去的,这样往往风险也大。所以现在应该说企业是越来越理性了。但是我们的体制也还有很多的障碍,比如说我们还需要审批制,这方面尤其是大的并购项目,在这方面其实我们一直在改善,往往是交了学费以后,痛定思痛,这也倒逼国内整个的外汇体制的改革等等,更加的市场化。政府是在做便利化的工作。
09-09 10:20
【主持人】
  你们觉得现在大家提全球化比以前理性一些,你们几位同意吗?
  我同意,凡是以企业为主体,我们应该讲是非常的理性的,比如美国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全球战略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过程,因为企业是自主投资,我觉得就是中国的企业开始学着制订自己的全球战略,制订自己细化的一些方案,并且获取全球投资国的各种信息的对称性。这方面我觉得还是挺理性的。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如果不是以完全市场化的投资行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多的或者相当的一种盲目性,这方面来讲,其实也是我们国家,我们这个巨大经济体对外投资当中常常会触碰到的陷井。我们民营企业体量还不是很大,因为国内的决策机制以及对海外风险的预估各方面不够,而且可能还很难避免一定的盲目性和对风险的规避。其实我们现在就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不管是现在投资的失败率还是在海外的盈利情况,我们现在可以说基本上在全球来讲还是比较差的,甚至是最差的。这点是我们担心的。
【卡洛琳】
  非常好,我也想讲两点。我们前面专家所提到,对于国企这个问题,可能经合国家对中国国企有怀疑,他们有各自的协定,他们对进来的直接投资,他们会非常的关注,怀疑是否有政府的背景。因为这可能会带来安全的问题,这取决于你所在的行业。有一些国家自己也有自己国企的不同部门,有一些已经被私有化,不想再看到国有化。另外一个就是和政府的关系,对于这些企业家而言,他们可能会获取一些不公平的优势,可能是金融方面,或者是一些信息方面的,甚至有一些业务方面会使得目标国会遭受损失。我们看到中国的政府自己的国企可能有特殊的优势,而大部分经合国家主要的关注点是关注自己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和国企。但是我们会产生一些跨境的问题。
  第二点如果能够让整个市场向投资开放,从经合组织而言,这些国家有能力审视什么时候做批准,什么时候否定的措施,相互之间可能有各自决定的对于对方的置疑和挑战。比如美国,会拒绝“史密斯”和双汇之间,我相信双汇应该能够收购成功。其实作为国际而言,要有一个机制限制国家之间的不同。可能大家自己也会问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策等等。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国家都知道开放的投资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进行一些约束,或者仔细思考,也愿意参与到背后的解释,告诉其他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投资等等。
09-09 10:23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大屏幕,接下来问的问题和大屏幕的八个选项是有关系。因为我们提到很多关于风险,问大家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需要注意的会是哪个因素?资金、目标、方式、融合、时机、人才、环境、对手。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者是都不选择。
【赵忠秀】
  其实这些因素都很重要,如果要排序:融合第一,要走出去,我们就要把自身的优势和当地的优势结合起来,要把各种有利因素组合起来,这个实际上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我们现在讲全球价值链,讲供应链的整合,这个企业在国内经营可能就一个节点,没有关系,但是一旦走出去了以后,你要切入到当地的市场,要和当地的社区、社会都能够融合,变成当地的一个企业,这样的话对走出去企业的整合能力实际上提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这是一个能力建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好的走出去的案例一定是能够很好和当地融合的企业,
【马蓉露】
  首先,资金非常的重要,因为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然后我想说方式。我们会关注一些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大家我们打造的管理团队是谁,你可以信任的人是哪些,可能我们之前也有一些相关的顾虑,一开始我们要选择合适的管理团队,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合作,要了解人,也帮助你对文化有更好的了解。此外还有其他的利益相关方,比如政府。在欧洲有一个工会,在欧洲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的问题,因为他们在工作不同的方式方面有很大的量,比如合同方面,如果不尊重工会,有时候在很多人面前没有得到尊重,这些情况在一年或者几年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让你获得工会的批准,但是这个时间给你带来巨大的成本上的损失。所以我们要有非常好的管理,这是一个过程。无论是什么时候,会给你摆出一个东西在你的面前。所以我们要做好管理层。
09-09 10:28
【主持人】
  没有错。
【卡洛琳】
  我不是一个做商业的人,但是有关融合同时在谈到你自己给到本土的一些因素,尤其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从做跨国的经验来讲,你必须要理解你并不是知道所有的答案,你可能会碰到任何问题,你需要考虑你的定位,并且你给对方的东西要足够的自信。
  这八个方面很重要,但是我想选一个“规则”,不管是融合也好,还是人才,规则很重要。我们曾经和一个企业家深入的讨论,他是到非洲投资的,我说你最关心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情况?是不是当地国的法律和投资环境。他就悄悄问我,我最想知道总统的亲戚是谁?总统的亲戚在做什么?他觉得我跟他们合作肯定能赚钱。其实我觉得他有他聪明的地方,也有他特别不聪明的地方。这是一个短视的行为。中国的企业要融入全球必须在全球化的框架和规则之下进行一种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的对称性、相互的透明度,这方面来讲我们都需要好好的做功课,而不是把国内的做法拿到国外去,可能一年两年你赢了,可是长期来讲留下一个无穷的后患。因为现在全球在宏观层面正在进行全球的投资和贸易的规则重构,微观层面刚才我们讲了,比如产业链、价值链在企业全球化管理的内部也正在构建新的规则。所以说我觉得规则更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企业还年轻,还在试水,我们宁可老实一点,宁可讲规矩一点。企业家也深深的认可这一点。谢谢!
上的损失。所以我们要有非常好的管理,这是一个过程。无论是什么时候,会给你摆出一个东西在你的面前。所以我们要做好管理层。
【主持人】
  我刚才看到你说话的时候卡洛琳女士笑了一声,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卡洛琳】
  我笑了一下,我觉得这些都是经验、教训,我也看到类似的情景。作为一个在国际工作的公务员,我也注意到你刚才所说的因素。
【主持人】
  这我们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规则是什么,我们要学会玩法,李部长也提到,确实有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我想问问卡洛琳女士,您在讲话中提到很多,也许我们更应该了解规则怎么做,但是贸易壁垒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是不是用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很多企业?
09-09 10:32
经合组织(OECD)金融与企业司司长卡洛琳(Carolyn Ervin ) 发表自己的见解
【卡洛琳】
  我们觉得贸易和投资两者首先要分开看,城市而言,目前全球经济的状况,大多数的国家都急于获得投资,用投资来产生生产和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把投资和贸易区分开来,同时还要看到这些贸易头盘在多哈谈论中的困难度,包括WTO在全球竞技连的探讨中,有不同的方式测量国际贸易,把它看成国际产品,比如关于全球价值链现在的重组,再一次改变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由于测量方法不同就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需要理解全球格式的产业化,所以你就要理解,如果要出口同时也需要进口,这点很重要,因此我们是在朝着降低贸易保护的方向在努力,这个是我们的政客们通常用来讨好公众的一种工具和方式。很多国际性的组织,他们需要理解在国际贸易中,在物资进出之间,贸易国之间的民众从中受益的平衡关系,同时双边的贸易之间的规则还在探讨之中。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就政治家而言,他们还是对于开放式的双边自由贸易的形式有所谨慎,尽管消费者更加欢迎它,所以在这里总看到中间有风险,贸易保护就从中而来。
【赵忠秀】
  投资有色眼镜是存在,为什么投资总是碰壁,因为有“玻璃门”,还有可能是“弹簧门”,看是转,但是回弹出来,其中还有安全审查,李部长说到可以理解,但是过渡,滥用就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当然从我们这方面来讲,说明我们功课做得不够,往往向小河沟翻了船,没有对他的法律和规则或者规则背后的规则,研究不够。所以往窗口撞。这是“玻璃门”。另外世界在变化,往往一些旧的规则套用新的形势,新的发展,比方说全球气候变化,低碳,匡扶着是新兴的产业,新兴的事物,我们匡扶起来是常规的充分竞争的保障措施,包括倾销、补贴,实际上拿着一个旧瓶子装新酒,不适应,这双鞋不合适,用旧规则套新生事物,就感觉到无所适从。新规则还在制订过程中,但是新规则制订规则的规则还是不确定。所以我们讲多边贸易体制也好,1.0版,2.0版什么时候可以出来,不知道。不管是TTIP,还是中美间谈的双边投资协定,这都是在为新的发展,新规则立规矩。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规则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于企业来讲还是要加强研究,要和专业的中介,政府密切的结合,共同的推动新规则的确立。
【主持人】
  我们之前聊到很多中国人到法国买酒庄,但是法国协会已经说出了拒绝的声音,是不是我们对法国的规则不足够了解呢?
【马蓉露】
  我觉得不是规则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关于受威胁感受的问题,其实根本没有理智的原因,如果你看一下你们所买酒庄的数量并不多,我不记得确切的数字,大概是30个酒庄,总体说起来,相比上千个酒庄来旧,这个数量并不大,你要记住中国的经济体很大。同时我也在想,也许你并不感觉很大,但是你要知道中国如果有一个公司做的不太好,就会有连锁反应。如果有一个公司声誉不好,做事不好,这样就会在人们的心里形成负面的印象,所以是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我可以给你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最开始签了合同要做多大一件事,但是连合同都没有办法完工,成了烂尾的事,到最后都没有人来承担后果等等,所以大家需要感到什么类别的公司在做海外投资,他们声誉一旦受损的话,来这里投资的公司都会受损的。所以在酒庄来讲的话,我们也有波尔多酒庄的客户,有一个人到我们酒庄的一个分支点来,他有一个问卷,如果你填问卷的话,就能获得融资渠道,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个调问卷的方式来筹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也许我们能够帮助中国想到法国购买酒庄,我们会先让法国人来中国做考察。如果我们能创建合适的伙伴关系的话,我们就能够以更方便便捷的方式来做。
09-09 10:40
【赵忠秀】
  我们中国投资出去做实业还是比较多的,还做长远打算,不是脚底踩油的,我们是比较笨,但是笨得扎实。这跟发展阶段更接近还是新兴经济体,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虽然我们要遵守国际规则,但是在拉美的话还是很受欢迎。我要排序的话,虽然新兴市场风险很大,但是你能有效的控制,收益率还是很高,所以我首选还是新兴市场。第二是比较透明的市场,这样风险可控,比如北美市场就比较透明,对有一些市场,对他的文化可能不是那么了解,比如对他们工会不够了解,也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业协会的规则,暂且不是特别的得心应手。在新兴市场、美国、欧洲、之间,我的排序是新兴市场、美国、欧洲。
【马蓉露】
  我觉得对于新兴市场的确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准入更容易,尤其是对比较成熟的市场而言,你的压力很大,您引入的服务质量、产品质量压力很大,这点也是非常的有意思,对于一个公司,你要面对的是最佳的对手,你必须要成为最佳行业内的玩家,这个非常的重要和有用。但是这取决于公司本身的目标,你的目标是希望确保产能过剩在其他地方得到解决,但是你也可以有不一样的目标,如果我们企业有很好的产品,如果要找到更多的客户,有可能在新兴市场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你要进入到成熟市场难度很大,因为他们对你公司的产品有各种的法律规则,甚至有对于客户的保护等等,有很多非常复杂的背景,是和我们的成熟市场有关。就像在美国的客户可能要比欧洲的更为复杂,因为他们每个公司都有律师,你可能做一个事都要签署一份协议。如果你能够获得一些帮助会好很多,但是这些情况美国和欧洲不一样,因此我的顺序可能是新兴市场、欧洲、美国。
【卡洛琳】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这完全取决于目标公司。如果你想要把你的技术、战略,你可能要找不的地方做你的中心或者起点。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正好昨天我也参加了接待的活动,有一些所谓隐行的市场,有些国家是在东欧地区,他们也有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相同的地方,我们视情况而异。这完全要取决于你的目标。
  这也是一个含糊,而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不同的阶段唱不同的戏。我想对我们整个的中国经济体来讲,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趋向,就是全球化的布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保证我们的资源获取的能力,资源的保障能力,比如说我们在海外的能源,包括粮食。另外比如说我们金融的布局,整个产业链提升的布局等等,总体来讲,我的感觉是到最有投资效率的地方去。哪个地方更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我们的战略利益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全球化融合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我们就能越做越好,我们就更能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09-09 10:49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黄纪法(持话筒者)参与论坛讨论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合伙人朱桉(持话筒者)参与讨论
【主持人】
  今天在我们现场我们还请到了几位讨论嘉宾坐在谈话,他们都是金融行业的操盘手,有直接操作过企业的并购,我想问一下他们,在他们心中对于他们所知道的或者他们所操盘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的最成功的案例是什么?
  今天很有幸有这个机会来参与这么一个讨论,从我个人来讲,我从06年回国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到现在已经七八年的时间,以前在美国帮助美国的跨国公司做海外投资这方面。我感觉从中国这么七八年来讲,真正比较成功有三类无:第一类是自然资源,可能现在我觉得最成功也是在这个。比如说石油。中国的油气公司,他们投了以后觉得价格非常高,但是随着整个油气市场的价格上升,他们三年就把价格回收起来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再比如黄金,我们收购了以后,股价翻了四五番的都有。这一类跟中国在价值链的定位相吻合的,中国是全世界的制造大国,我们利用收购以后,因为中国本身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我们本身在收购的时候是收益的。第二类是金融投资。比如说很多时候,他不是去控股,而是参股(20%至30%),做了以后,他的投资实际上更多的是金融的风险分散或者寻找机会,特别是是前几年赶上金融风暴的时候,市场比较低迷,如果时机把握得好,回报也不错。第三类还在观察,就是中国企业开始收购国外的技术、品牌,收购回来在中国的市场上进一步的开展,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我觉得这三类都是利用了自己的一些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和你的强项,这样的话,你能够发挥出你的作用,你才能在这些投资上取得很好的回报,当然也有很多失败的,可能失败的比成功的更多。他们很多是没有真正利用自己在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你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如何吻合,这些我觉得是非常的重要,这一块我觉得走出去或者全球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给股东最大的回报,就是充分利用你的竞争优势。
【黄纪法】
  我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的,我一直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做一些工作,我们寻找一些目标的企业,为他们提供融资。比如去年被评为十大并购案之一的万达集团收购AMC的案子,这个案子相当的成功,因为去年七八月份完成的交易。原来AMC大概要亏差不多两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财务已经扭亏了,上半年过了5千万,今年就到了一亿多美金,现金流预备上半年到了两亿多。这是一个直接经济方面的情况。第二个这个收购对我们国内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宣传法轮功的片子,也是通过AMC院线来做的。做了政府做不到的事,不仅仅它盈利了,而且宣传上也有价值。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案子。
09-09 10:54
【主持人】
  谢谢黄先生的爆料。
  我们主要做华尔街的公司。我先举一个最不成功的例子。这个案子我没有直接参加。就是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的案子。还有一个就是比较成功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虽然我们中国汽车的产量是世界上最大,我们没有制造整车的IP能力。我们要发展一个新车的话,最起码的投资要一百亿以上。美国、欧洲这么大的规模充其量也就三家企业有竞争能力在做。最后未来十年中国汽车行业一定面临重组的过程,现在看基础来讲,只有沃尔沃拥有全套技术和IP。
【主持人】
  如果要您给建议,防范这样的风险,您给怎样的建议呢?
  所谓全球化的东西是由于企业走出去产生的现象,而不是企业赶这个大集,很多企业随着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很多的企业产能是过剩的,靠国内的消费是撑不住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去,是在原动力的情况下推动企业往外走,所以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国际化。每个企业出去做他自己的事,他有自己的战略逻辑,他对他的行业比别人知道更清楚,我们看看很多的企业,中国还没有到全球化的地步,基本上只是跨国化,很多企业可能在某一个国家有一点业务,或者在某个地区有一个业务,没有象真正做到世界500强的公司那样,我们现在还到不了这种程度。所以我们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是最合适的方法。
09-09 11:00
【主持人】
  我们台上的几位嘉宾有没有想说的呢?你们心中有什么样的案例?
【赵忠秀】
  企业走出去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有寻求资源。寻求资源也是为了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另外一个就是终端的制造企业,也许是在比较成熟的领域,比如机械。有的国家已经放弃了,有的家族企业自己不做了。中国确实有我们自己的技术,做的很好,比如说中联重科。现在能够吸收全世界最优秀的技术,具有了在全世界整合资源能力。将来也许它能够发展,在成熟的机械行业里能够发展。这点是我们真正的内在竞争力的表现。这不仅仅是抓住机会,是一步一步往前走。比如海尔,是最先走出去的,海尔一开始出去的时候是雾中前行的,但是一步一步走的,稳扎稳打,现在已经深根了。文化整合其实非常的重要,在这点上来讲,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真正变成跨国公司或者多国公司这个路还很长,用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的经验来说: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走上去。
  我们失败多于成功,我们要多研究研究人家怎么样失败,我们就可以少掉很多的麻烦。大家都爱说成功的事,不愿说失败的事,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走出去的案例失败远远多于成功。我们应该有一个体制,让大家看看,这样对企业走出去是真正的帮助。
  我们前期也一直在观察和研究这个事,比如说对海外的一些投资案例的分享,对国别的研究我们国内基本上是隔裂的。比如他在投资国有他的研究人员,但是他是不分享,是自己用的,怕跟国内分享。另外一个我们国内的研究机构也在不停的研究全球化,但是缺具体的战略研究和战术研究。比如说海外的跨国公司他们有很成熟的一套服务架构,比如战略研究机构外包给谁,包括很具体的研究都有外包商,甚至自己做。但是我们这一套的配套体系,特别是在战略研究层面方面中国的配套体系,而且比较乱,没有整合起来。现在我们也发现一些比较好的现象,比如说有一些政府部门在组织这件事,另外我们中国的浙江商会,他们投资非洲他们搞了很多的这种研讨会,但是我们国家的协会、商会发育还不够。中国的协会是一个“二政府”或者是一个中国的一个机构。企业告诉他们什么事,他们也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在国内的功课上我们做了几个月的调研,发现这一块很欠缺,制约了我们走出去的步伐。
【主持人】
  刚刚我们听到很多的忠告和建议,所以在这场论坛的最后,希望台上的四位嘉宾一句话给即将要走出去的中国公司忠告。
【赵忠秀】
  说一个跟我本行有关,要练好内功,找准人才再走出去。人才的培养靠企业和学校共同的合作。
【马蓉露】
  寻找联盟关系,与你的合作方寻求良好的合作。
【卡洛琳】
  我想说的是充分意识到复杂度的挑战,因为我们需要理解自身,理解新的环境,理解你的合作伙伴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动机。其实这也是你的功课内容之一。
  以开放促改革,以企业为主体。中国最应该培养我们全球化的市场力量,这个市场力量是什么,不是政府,是企业。
【主持人】
  谢谢四位,不管是忠告也好,建议也好,风险提示也好,其实我们希望无非是希望我们中国的企业能够仅仅的抓住时机,在抓住时机之外能够走的更稳更好,今天我们的论坛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感谢各位来宾!谢谢大家!
09-09 11:07
参与2013国际投资论坛嘉宾合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尊国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