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体吐是啥病

  老干体大师应该算乾隆皇帝了,据说他写了很多诗,但没有流传下来,估计是重复前人的口水或高呼口号太多,没有多少诗意。

  乾隆诗弊病在堆砌,还不算典型的“老干”,试摘我刚出版的新书《紫垣龙吟--闲说历代帝王诗》中一节:

  停鞭觅得未分明――乾隆皇帝多而滥的诗作

  赋得草色遥看近却无

  极目芳郊绿渐萌,轻烟细雨若为情。

  却输书带萦窗细,暂借波纹贴地平。

  通野望来犹荏苒,停鞭觅得未分明。

  漫言春色曾无定,万有都从个里生。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执掌天下大权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他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细细说来,单独占一本书的容量也会觉得有所不足,这里我们先略谈一下他对文化领域内的重要作为。

  乾隆帝这个人,也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他弘扬文化,大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编纂完成了《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最为著名的是《四库全书》。这部大型百科全书至今仍是国学典籍中的“重器”。但同时他又摧残文化,以《四库全书》为例,在编修过程中,大量有“违禁”内容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与此同时,乾隆大兴“文字狱”,据统计,乾隆制造的文字狱占清代总数的80%,犯案者多被凌迟处死,全家抄斩,死人也要戮尸示众,在这种恐怖氛围下,被毁掉的书籍不下几万部,连《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书也被禁毁,堪称是一场文化大浩劫。

  乾隆喜欢搜罗文物书画,他在位时间空前的长,所以收藏之富也远胜前朝任何皇帝。这样可以让珍贵书画藏入皇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与此同时,乾隆又是最能糟蹋前人书画的皇帝。乾隆帝毫无自知之明,常信笔在名画上题诗写字,他的字虽然比江湖夜雨写的略好一些,但在名家眼中,柔弱无力,实在平庸之极。还偏偏不自量力地和历代高手们的字迹混在一块“PK”,这不是自取其辱吗?而且,有时候乾隆写糟了,就把原画的绢本挖掉重补,毁坏了不少书画的原貌。再有一个毛病就是乱盖印,我们现在看,好多珍稀书画,都盖有“乾隆御览之宝” 、“三希堂精鉴玺”等重重叠叠的印记。乾隆根本不考虑画面构图(或者是他审美水平有限),严重破坏了整个画面的章法,这种做法,如同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画一样的性质。

  所以,有好多人看了,无不讨厌乾隆。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上,还假想红花会的江湖豪客们要是能把乾隆这一双手腕折断了,倒是能挽救不少名画佳作。

  好了,回过头,重点说下乾隆的诗。乾隆一生好写诗,“勤奋”程度让人惊讶。他一人创作的诗词,就达四万多首,和《全唐诗》总数相当。但乾隆所写,鲜有佳作,大部分极烂,人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乾隆爷的御制诗集,就是“大烂杏篓子”。

  乾隆写诗,往往牵强附会,生搬硬扭,还自诩为渊博。例如,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赵翼随乾隆帝到木兰围场打猎,得闻御诗《雨猎》一首,其中有“著制”二字。饶是赵翼学富五车,竟也摸不着头脑,不知何意。后来才想到《左传》中有“衣制戈杖”之语,杜预曾注释:“制,雨衣也”,这才明白,其实乾隆就是说穿雨衣罢了。这样用典,纯粹是故作生僻,玩捉迷藏了。《珊瑚钩诗话》中说:“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锼者为下”,乾隆写诗,正有“弄斤操斧太甚”之病。

  金庸小说中也附带说过:“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云:‘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所不及。常夸其博雅,每一诗成,使儒臣解释,不能即答者,许其归家涉猎。往往有翻阅万卷而不得其解者,帝乃举其出处,以为笑乐。’其实乾隆之诗所以难解,非在渊博,而在杜撰,常以一字代替数语,群臣势必瞠目无所对,非拜伏赞叹不可。”

  以本篇这首诗为例,我们可以“饱览”乾隆特色。乾隆写诗,并不像朱元璋等文盲出身的皇帝那样,带有粗浅的口语,而是一种貌似文雅整饬,实则浅陋不堪的“风格”。

  乾隆这首诗,题为《赋得草色遥看近却无》,自是承袭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韩愈的佳作在先,重蹈诗意,本身就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但乾隆爷发挥敢于在前贤书画上乱题字的作风,无知者无畏,小心凑字,大胆落笔。我们细细来看,他是如何“化神奇为腐朽”的。

  韩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点出春草乍萌的初春胜景,而乾隆一下笔就平铺直述,直奔主题:“极目芳郊绿渐萌”,少了多少曲折,多少悬念!而“轻烟细雨若为情”一句,也来得突兀,刚起个头,还没有什么铺垫,就“若为情”?这情感哪来的?

  接下来乾隆爱用典故的老毛病又犯了:“却输书带萦窗细,暂借波纹贴地平。”这里的“书带”,用“康成书带”的典故:东汉学者郑玄字康成,隐居时,常摘台阶下比较宽长的草叶来编系书简(当时还是竹简书),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草叫做“书带草”。但这里用此典故和诗旨不甚相关,完全是为卖弄而卖弄。

  而“通野望来犹荏苒,停鞭觅得未分明”,等于八股文中的破题,还是絮絮叨叨地进一步“阐述”韩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罗嗦半天,到了结尾了,突然话锋一转,又开始说理了:“漫言春色曾无定,万有都从个里生”!话是不错,理也不假,但和前面的诗句并不相融,整个诗意,割裂游移,有支离破碎之感。所以,乾隆爷这八句,和韩愈那四句一比,简直没法看。

  再举一首诗,看乾隆爷是怎么糟蹋《春晓》意境的:

  露洗瑶林百鸟栖,司晨端不让埘鸡。晓寒料峭声犹涩,晴旭曈昽语更齐。

  梦醒还疑蝴蝶舞,春深不断杜鹃啼。细聆求友呼朋趣,乐意相关入品题。

  我们看,此诗也是同样的弊病,文意不畅,用词生涩,乍一看,写得典雅工整,貌似好诗,但仔细一读,却倍感龃龉。首句用什么“露洗瑶林”,考虑到乾隆住在皇家园林,倒也罢了,但颔联中“语更齐”之句,极为可笑,难道群鸟也经过训练,能齐声“颂圣”不成?颈联又开始“精神分裂”了,听鸟声就听鸟声呗,突然又“跳TONE”到庄周梦蝶和望帝杜鹃上去了,学李商隐吗?要学就学全,别冷不丁来上一句,怪吓人的。果然,梦游了两句,最后又归题了:“细聆求友呼朋趣,乐意相关入品题”。其实单看尾句,也不算太差(但有抄袭宋代石曼卿“乐意相关禽对语”之嫌),但整体诗句配合起来,不免甚为凿枘,别扭死了。

  我们看人家孟浩然写这种意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只浅浅二十字,胜过乾隆这四十八字何啻百倍!

  所以,乾隆的诗,实在是很差的。不说别的,就比他爷爷康熙,他皇阿玛雍正,也是大大不如。

}

  老干体大师应该算乾隆皇帝了,据说他写了很多诗,但没有流传下来,估计是重复前人的口水或高呼口号太多,没有多少诗意。

  乾隆诗弊病在堆砌,还不算典型的“老干”,试摘我刚出版的新书《紫垣龙吟--闲说历代帝王诗》中一节:

  停鞭觅得未分明――乾隆皇帝多而滥的诗作

  赋得草色遥看近却无

  极目芳郊绿渐萌,轻烟细雨若为情。

  却输书带萦窗细,暂借波纹贴地平。

  通野望来犹荏苒,停鞭觅得未分明。

  漫言春色曾无定,万有都从个里生。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执掌天下大权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他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细细说来,单独占一本书的容量也会觉得有所不足,这里我们先略谈一下他对文化领域内的重要作为。

  乾隆帝这个人,也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他弘扬文化,大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编纂完成了《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最为著名的是《四库全书》。这部大型百科全书至今仍是国学典籍中的“重器”。但同时他又摧残文化,以《四库全书》为例,在编修过程中,大量有“违禁”内容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与此同时,乾隆大兴“文字狱”,据统计,乾隆制造的文字狱占清代总数的80%,犯案者多被凌迟处死,全家抄斩,死人也要戮尸示众,在这种恐怖氛围下,被毁掉的书籍不下几万部,连《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书也被禁毁,堪称是一场文化大浩劫。

  乾隆喜欢搜罗文物书画,他在位时间空前的长,所以收藏之富也远胜前朝任何皇帝。这样可以让珍贵书画藏入皇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与此同时,乾隆又是最能糟蹋前人书画的皇帝。乾隆帝毫无自知之明,常信笔在名画上题诗写字,他的字虽然比江湖夜雨写的略好一些,但在名家眼中,柔弱无力,实在平庸之极。还偏偏不自量力地和历代高手们的字迹混在一块“PK”,这不是自取其辱吗?而且,有时候乾隆写糟了,就把原画的绢本挖掉重补,毁坏了不少书画的原貌。再有一个毛病就是乱盖印,我们现在看,好多珍稀书画,都盖有“乾隆御览之宝” 、“三希堂精鉴玺”等重重叠叠的印记。乾隆根本不考虑画面构图(或者是他审美水平有限),严重破坏了整个画面的章法,这种做法,如同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画一样的性质。

  所以,有好多人看了,无不讨厌乾隆。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上,还假想红花会的江湖豪客们要是能把乾隆这一双手腕折断了,倒是能挽救不少名画佳作。

  好了,回过头,重点说下乾隆的诗。乾隆一生好写诗,“勤奋”程度让人惊讶。他一人创作的诗词,就达四万多首,和《全唐诗》总数相当。但乾隆所写,鲜有佳作,大部分极烂,人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乾隆爷的御制诗集,就是“大烂杏篓子”。

  乾隆写诗,往往牵强附会,生搬硬扭,还自诩为渊博。例如,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赵翼随乾隆帝到木兰围场打猎,得闻御诗《雨猎》一首,其中有“著制”二字。饶是赵翼学富五车,竟也摸不着头脑,不知何意。后来才想到《左传》中有“衣制戈杖”之语,杜预曾注释:“制,雨衣也”,这才明白,其实乾隆就是说穿雨衣罢了。这样用典,纯粹是故作生僻,玩捉迷藏了。《珊瑚钩诗话》中说:“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锼者为下”,乾隆写诗,正有“弄斤操斧太甚”之病。

  金庸小说中也附带说过:“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云:‘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所不及。常夸其博雅,每一诗成,使儒臣解释,不能即答者,许其归家涉猎。往往有翻阅万卷而不得其解者,帝乃举其出处,以为笑乐。’其实乾隆之诗所以难解,非在渊博,而在杜撰,常以一字代替数语,群臣势必瞠目无所对,非拜伏赞叹不可。”

  以本篇这首诗为例,我们可以“饱览”乾隆特色。乾隆写诗,并不像朱元璋等文盲出身的皇帝那样,带有粗浅的口语,而是一种貌似文雅整饬,实则浅陋不堪的“风格”。

  乾隆这首诗,题为《赋得草色遥看近却无》,自是承袭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韩愈的佳作在先,重蹈诗意,本身就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但乾隆爷发挥敢于在前贤书画上乱题字的作风,无知者无畏,小心凑字,大胆落笔。我们细细来看,他是如何“化神奇为腐朽”的。

  韩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点出春草乍萌的初春胜景,而乾隆一下笔就平铺直述,直奔主题:“极目芳郊绿渐萌”,少了多少曲折,多少悬念!而“轻烟细雨若为情”一句,也来得突兀,刚起个头,还没有什么铺垫,就“若为情”?这情感哪来的?

  接下来乾隆爱用典故的老毛病又犯了:“却输书带萦窗细,暂借波纹贴地平。”这里的“书带”,用“康成书带”的典故:东汉学者郑玄字康成,隐居时,常摘台阶下比较宽长的草叶来编系书简(当时还是竹简书),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草叫做“书带草”。但这里用此典故和诗旨不甚相关,完全是为卖弄而卖弄。

  而“通野望来犹荏苒,停鞭觅得未分明”,等于八股文中的破题,还是絮絮叨叨地进一步“阐述”韩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罗嗦半天,到了结尾了,突然话锋一转,又开始说理了:“漫言春色曾无定,万有都从个里生”!话是不错,理也不假,但和前面的诗句并不相融,整个诗意,割裂游移,有支离破碎之感。所以,乾隆爷这八句,和韩愈那四句一比,简直没法看。

  再举一首诗,看乾隆爷是怎么糟蹋《春晓》意境的:

  露洗瑶林百鸟栖,司晨端不让埘鸡。晓寒料峭声犹涩,晴旭曈昽语更齐。

  梦醒还疑蝴蝶舞,春深不断杜鹃啼。细聆求友呼朋趣,乐意相关入品题。

  我们看,此诗也是同样的弊病,文意不畅,用词生涩,乍一看,写得典雅工整,貌似好诗,但仔细一读,却倍感龃龉。首句用什么“露洗瑶林”,考虑到乾隆住在皇家园林,倒也罢了,但颔联中“语更齐”之句,极为可笑,难道群鸟也经过训练,能齐声“颂圣”不成?颈联又开始“精神分裂”了,听鸟声就听鸟声呗,突然又“跳TONE”到庄周梦蝶和望帝杜鹃上去了,学李商隐吗?要学就学全,别冷不丁来上一句,怪吓人的。果然,梦游了两句,最后又归题了:“细聆求友呼朋趣,乐意相关入品题”。其实单看尾句,也不算太差(但有抄袭宋代石曼卿“乐意相关禽对语”之嫌),但整体诗句配合起来,不免甚为凿枘,别扭死了。

  我们看人家孟浩然写这种意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只浅浅二十字,胜过乾隆这四十八字何啻百倍!

  所以,乾隆的诗,实在是很差的。不说别的,就比他爷爷康熙,他皇阿玛雍正,也是大大不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干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