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障人士适合什么工作的生活如何便利?

踟蹰、犹豫、无奈,曾是视障人士出行时不可避免的感受。“2号楼五单元是在我的右手边吗?”下车前,郭万成向前排的滴滴司机确认了位置,在得到司机肯定的答复后,郭万成拄着盲杖,独自下车。如果不是走近观察到他手边的盲杖,没有人会意识到步履不停的郭万成其实是一位视障人士。郭万成住在北京大兴的生物医药基地附近,而好友住在新宫,两地相距十几公里,打车和地铁是郭万成拜访好友时最常用的交通方式。再打车与数以千计的同行者产生的不确定性之间,郭万选择更符合自身条件的打车。打车时,由于郭万成是认证的视障用户,滴滴司机会提前收到提示,接到乘客时会主动下车协助他找到车辆。郭万成“我遇到的滴滴司机都很乐于提供帮助,他们都很好心,但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提供帮助。现在随着无障碍做得越来越好,这些司机会收到提示应该做什么,免去了很多尴尬”。郭万成向南都记者感慨,两年前他成为滴滴无障碍出行项目的测试员,作为视障用户提出了很多建议,也见证了打车越来越方便的过程。“独立出行是有瘾的”,郭万成笑道,“如果我凡事找别人帮忙,那我总要考虑下别人有没有空。如果能独立出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通过打车软件、公共交通的不断优化,郭万成独自行走了许多城市,也爱上了旅行。独立出行是个人选择,迈出去生活就便利了作为先天性盲人,郭万成从小就往返于家乡哈尔滨和北京求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早在2014年,上大学之前,为了让父母少一些劳累,郭万成就提出要自己在北京从住所前往火车站,这么多年的锻炼,让他早早掌握了独立出行的能力。即便如此,生活中还是有些不便之处。“很多地方的红绿灯还是没有语音提示,所以我过马路的时候就需要找人求助,或者通过听车流的方向判断,听到我前面没车了,侧面有车了,就意味着可以过了,但这样并不安全”。自主生活培训品牌“金盲杖”创始人杨青风,从2018年开始做针对视障群体独立出行训练营,至今已经是第五年,已经培训了三四百个视障人群拥有独立出行的能力。杨青风杨青风也是全盲,在他看来,过去打车最大的痛点在于盲人其实并不会招手拦车,“我们没看过到别人是怎么招手拦车的,所以我们也不会。那我们招手拦车时候别人也看不懂,就叫不到车。有了滴滴以后就会好很多。”除了打车外,杨青风也提到了盲道建设、红绿灯语音提示上的不便,此外,盲道上时常踩到狗屎也让杨青风觉得难以接受,“老是遇到这种事情,就会让人很不高兴”。此外,由于无法独立出行,不少视障人群在就业、社交上都受到限制。杨青风告诉南都记者,很多视障人群在社区医院工作,但社区医院不像按摩店,会给人提供住宿,这就意味着从业的视障人群需要独立上下班。这对于很多盲人来说,都是挑战,“很多人就怕上下班,所以没法工作。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涉及到职业技能等。但如果不能独立出行,就业的选择上确实会被限制。能独立出行的话,社会融入的程度会更高。”郭万成郭万成也强调,“独立出行是一种个人选择,我们不能强求所有视障人群都必须能独立出行。但独立出行就像一把钥匙一样,能干了,就能增强信心,方便生活”。6年孵化,滴滴无障碍服务助视障者独立出行就像大多数视障人群一样,郭万成的手机装载了读屏App,他使用手机主要靠听。读屏App的语速被调到了三只四倍,在旁人甚至无法听清的语速里,郭万成能准确找到自己要用的功能。部分App不适用于读屏软件,就会带来使用上的不便,“有些内容在App上不能被读出来,只能读‘按钮’,按钮上是什么字却读不出来”。滴滴社会责任负责人罗真真告诉南都记者,滴滴最早在2017年就开始在做App的无障碍化,彼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读屏功能进行优化。2019年,滴滴开始做服务无障碍化,也就是在线上叫车的无障碍之外,提供线下服务的无障碍。彼时,滴滴召开了一次恳谈会,请来了包括视障群体、肢体障碍群体在内的用户聊需求。很多用户,也成为了滴滴无障碍的测试员。滴滴社会责任负责人罗真真对于视障人群如何无障碍乘车,滴滴最初针对携带导盲犬的用户进行优化,给有导盲犬的用户优先派单, 2021年首期上线“导盲犬使用者无障碍服务”,解决导盲犬被误解为普通大型犬而发生拒载的问题,让携带导盲犬的用户可以顺利乘车,不被拒载。目前,该服务已基本实现对全国持证导盲犬携带者的全覆盖,带动285万的滴滴司机主动完成“无障碍服务认证”。随后,针对盲人的无障碍也提上日程,这意味着司机的意识都要到位。从最初的几个城市试点,到今年7月,滴滴宣布“盲人无障碍出行服务”全国上线,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每一步,我们都走得很谨慎”。罗真真感叹。“盲人无障碍出行服务”为盲人用户提供“优先叫车”;聚焦“找不到车”的难点,通过语音播报和短信等形式提醒司机师傅主动联系和寻找盲人乘客,并在上下车等环节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也为完成服务的司机点亮“无障碍勋章”。在过去,郭万成只隐约觉得打车软件越来越好用,直到2021年他成为一名滴滴无障碍出行的测试员后,开始直接给滴滴提交用户体验、提出建议。两年间,最让郭万成印象深刻的改善之一,是滴滴能在叫车时读出预估到达时间。早期滴滴在叫车时无法读出预估到达时间,为此,郭万成需要提前很久出门,经常错误预估时间;能够读出预估时间后,这样一个非常小的改善,都极大地便利了视障人群的出行。此外,每次下车时,滴滴都会提醒司机,观察车门外侧是否有车并提醒乘客,“这个功能也很好,因为我们做不了,需要司机帮我们做”。郭万成表示。无障碍服务带领视障者丈量更广的世界虽然看不见,但是郭万成喜欢旅行,喜欢逛博物馆,很多行程都是他独立完成的。提起那些旅行的经历,郭万成十分兴奋,“当走进博物馆里,听到讲解员的解说时,那种感觉是和在网上了解完全不一样的。当我在敦煌的莫高窟里,听到石门打开的声音,听到讲解员讲解壁画的内容,知道我的面前有唐砖,那种感受特别难忘”。在独立出行的过程中,郭万成也希望改变周围人对视障群体的印象。“经常有人会奇怪,你作为一个盲人,为什么要一个人出门,我希望改变这种想法,其实要不要独立出行,都是个人选择”。郭万成在各个城市独立出行的经历里,郭万成也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年7月,郭万成在杭州出差,工作结束后他打车到西湖边走走,行程结束后,滴滴司机让他打开支付宝,要把车费退给他。在被郭万成拒绝后,这位司机只好说,“那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最后司机的祝福给郭万成留下了长久的感动,“我觉得科技真的便利生活,当越来越多的盲人通过滴滴能够出门的时候,就能让越来越多的滴滴司机了解盲人,慢慢打破大家过去认为的盲人不能出门,只能在别人照顾下出门的印象。”盲人用户可在滴滴APP中点击“我的”,并找到“无障碍服务认证”郭万成也在身体力行,希望给周围人留下视障群体也能正常照顾好自己的印象。在一次乘火车出行的时候,有一个女生曾经拍了郭万成一下,让他帮忙把行李放到架子上。郭万成答应下来后,先是用手摸了下行李架的位置,再将行李放上去。这时,这位求助的女生和周围的人才意识到,郭万成是一个盲人。即使看不见,郭万成也感觉到,好像整个车厢的目光都聚焦了过来。在尴尬了几秒钟后,女生才对郭万成说对不起,郭万成的回应则是,“没事儿,你看我这不是放上去了吗?”郭万成还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着更多期待,“现在每次叫车后,都还需要司机来帮助我们找到车。未来会不会随着导航的精确性不断提高,我们也可以去找车,和司机双向奔赴呢?”罗真真也透露,未来滴滴将在无障碍服务上做更多优化。未来针对视力二级障碍、三级障碍的用户,也将根据其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再往后,针对听障、肢体障碍人群的无障碍服务,我们也会同步去做”。据了解,今年7月,滴滴与中国盲协签订战略升级合作协议,双方将持续开展“盲人无障碍出行服务”“中途失明者康复重建及盲人出行能力培训”“盲人多元化就业培训”等项目,并支持导盲犬培训工作。与此同时,滴滴面向听力障碍和肢体障碍人群的无障碍服务也在推进中,预计年内启动测试。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右)与滴滴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罗真真(左)签署战略升级合作协议这些涉及独立出行的培训,也改变了参与的视障人群的生活。来自云南的盲人少年庆蒌是一位滴滴司机的孩子,在参加滴滴的独立出行训练营之前,他坚决不肯使用盲杖,因为不想被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盲人。在参加完训练营后,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盲杖,“盲杖就是我的另外一双眼睛”。今年8月,滴滴橙果计划举办了一场丛林音乐会,让庆蒌在远赴河南读大学之前,拥有了他和小伙伴们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像庆蒌这样的孩子,通过盲杖,通过火车、高铁,通过出租车、网约车,走向更大的世界。采写:南都记者 汪陈晨}
想要实现残障人士的“残而不障”,人体辅助是一条被忽略的垂直赛道,这也是AI落地的一种可行方式。(说明:本文并非创业报道,而是对具体场景的需求分析。为避免产生相关误解,已将相关公司、产业和业务名全部去除)近期,《时代周刊》公布了2019年的100大最佳发明。最引人注目的一栏是“Accessibility”、人体辅助功能。这一项目里,由会说话的AI助听器、眼控技术、智能手杖、智能假肢、视听转换等。当人工智能还是很多上市公司哄抬的概念、vc口中的风口、专家手中的炫技、自媒体们笔下渲染的惶恐未来时,有一些人已经开始做出实际的行动,瞄准的是一个痛得不能再痛的垂直痛点。在大洋的另一端的中国,同样的项目和故事开始上演,先来看两个案例。一、看不清的公众号运营小雨(化名,以下同)是一个配音演员,患有视力障碍,平日里却在运营微信公众号,这是如何做到的?曾几何时,小雨是一个风华正茂、前途一片光明的大学生,弹了十多年钢琴,正在考驾照,爱好戏剧和表演,喜欢画水彩,对未来充满想象。但是命运却在刹那急转,起因是瞳孔出血,接着是一次小手术的失败引发了不可逆转的后果,作为一个弹惯了肖邦莫扎特、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忽然间钢琴上的按键她一个都看不清了,那一年她才19岁。她撕光了所有画不下去的水彩画,把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踢得粉碎,带着对这个世界满满的恨意。小雨是不幸的,但是她很倔强。在混沌迷茫的世界里,她依然保持着搜罗各种剧本的爱好,开始给其中的人物配音,但是剧本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如何看得清?好在一些屏幕阅读软件可以把文字转化成声音,诸如讯飞输入法这样的APP,可以精准地把语音转化成文字,这样她每一个新奇的点子都不会忘掉了。就这样,在视觉堕入混沌之后,“声音文字的互转”成了她和世界交互的关键纽带。她给动漫配音的事业很快走上轨道,一边运营起了视障主题的公众号,她还是那个激情洋溢的女孩,她很坚强。这是一个温暖的案例。在中国,大约有6000万肢体障碍、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者,更广义的残障人群则达到了总人口的6%。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几个方向上迅速突破,致力于解决他们面临的核心问题:一是如何让他们看见?通过文字识别技术,看不清的文字都可以转为语音。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看不清的人或事也可以转化为语音的描述。二是如何让他们书写?通过语音语义的识别,他们的声音可以转换成文字。三是如何让他们更方便地生活?这里有很多细节。比如常见的网站登录图像验证,需要滑动拼图验证码,他们怎么办?常见的人脸识别需要眨眼睛,他们怎么办?当然,这些技术在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文字识别往往需要视障人士拍照聚焦、可他们怎么聚焦?很多不规范的手写字能不能识别出来?语音语义的识别能否绝对准确,方言能不能听得懂?二、听不见的三辩在广东,残障人士有一个练习沟通表达的表达社,表达社里出了一个“最佳辩手”。这个男生担纲三辩,可以和正常人唇枪舌战,尽管他是一个聋子,听不见任何声音。听不见任何声音,包括自己的说话声,如何与常人辩论呢?换一个角度说,在中国约有2.1亿人患有听力障碍,其中7200万人患有中等以上听力障碍,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获得有效助听服务的只有2.5%。好在AI迅猛发展,人们有了很多办法,比如开发专业的听力障碍APP,可以有这样的功能:字幕聊天,别人说的话(线下、视频)可以即时转化为文字,这样一来就交流无障碍了。
语言康复训练,通过语音识别、合成和评测,帮助听障人士重新开口,练习普通话,通过拼音、词语、句子、文章循序渐进。
比如广州的这位最佳辩手,就是通过专门的APP实现了与正常人的话语交锋,对方辩友的声音都第一时间转化为文字,而长期语言康复训练的他已经可以直接“回怼”了。即便张开口来,声音还不够标准、自然,但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步了。围绕这个人群,还有另一个困境:聋哑人士常常通过手语交流,但是对普通大众来说,手语有如天书。在美国,手语翻译的比例是1:120,但是在中国,这个比例远远小于1:10000。这样一个痛点该怎么解决?国内的公司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一个解决方案是智能手环,聋哑人士戴上后,手环可以自动识别跟踪人手的肌肉信号,把手势转化为文字和动图。但是面前有两大疑难:一是需要庞大的手语数据库,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二是如何适应聋人手语与众不同的语序,如何区分同一动作在不同语境和表情下的不同含义,是否引入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
三、人体辅助的场景分析在《时代周刊》的榜单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案例:orcam myeye2这样的辅助摄像头,可以直接夹在用户的眼镜上,只要用手指指向想看的东西,设备就可以读取上面的内容,不仅有文字,还可以识别人脸和物体颜色。
wewlk智能手杖内置传感器、扬声器、语音助手和导航,还能用超声波检测胸部上方的障碍物并震动警告。
智能假肢更是将脑机接口推向落地,用户可以直接像手一样控制,且假手具备感知能力和自主智能。树洞行动发起人黄智生说:“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导流到弱势群体那边,让他们充分受益。”残障人士是不幸的,命运无情剥夺了他们与常人共处的一些能力。但万幸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进正在打破藩篱、填平沟壑,于是一些历史上不可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其一,文字转语音,图像识别转语音,视觉障碍人士可以“听到”更多了。
其二,语音转文字,手势转语音,聋哑人士可以与正常人交流了。
其三,对于肢体残障人士,智能声控轮椅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可能。
围绕“无障碍”的目标,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公司在行动。腾讯发起“信息无障碍”行动,视障用户可以用声纹加好友,图片语音描述功能可以帮助他们“看见”图片,并且围绕语言障碍人士身份认证需求优化粤事省小程序。阿里发布助残报告,17万残疾人在淘宝天猫开店,三年销售额近300亿,阿里巴巴达摩院与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推出了为盲人研发的智能手机膜。17年以来,科大讯飞发布了“三声有幸”公益计划,从资金到技术,对涉及残障人士的项目进行扶持,对很多语音文字交互的项目无保留地开放底层技术。在1024开发者节上,相关的技术和案例展示感动了很多人。在国外,亚马逊、谷歌和苹果的智能音箱成为残障人士的福音,自动驾驶的技术推进也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新的助力。“虽残不障”正在成为现实,但是这一进程的演进仍然缓慢,人体辅助是一条被忽略的垂直赛道,产品和商业模式却非常清晰,讨论这一公益领域的商业构成本身并不违和。从市场前景看,基于AI的人体辅助是康复医疗行业的未来。根据前瞻产业预测,2022年康复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33亿元。从需求和产品模式看,人体辅助的解决方案正在迅速成熟,针对的就是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沟通的需求和痛点,更像是盲杖、助听器和义肢的智能升级,其使用效果伴随着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不断升级。从行业前景看,残障人士的“残而不障”将与更多的新技术结合,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带来更多的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结合带来更多的陪伴和康复机器人,与VR结合实现更多的情境模拟训练。当然,基于AI的人体辅助也面临着比较显著的问题:涉及的算法和数据要求较高,不是一般创业公司可以hold住的。或许一个比较好的模式是:由政府牵头、大公司参与,去完成一些底层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的构建,比如语音图像手势的底层数据、语义分析的算法,并对外开源,比如讯飞、百度的开放平台;由更加垂直的创业公司去深挖,研发出更多兼具针对性和价格低廉的解决方案。#专栏作家#张俊,微信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个人微信13385698365。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上海帅醒创始人,专注社交传播、事件营销、商业预测分析和产品开发。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障人士适合什么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