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疼怎么回事腰疼怎么回事腰疼怎么回事腰疼怎么回事腰疼怎么回事腰疼怎么回事

无特别症状,恶心,头晕,腰疼。
提问时间: 15:48:24|
病情描述: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34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咨询一下包虫病的情况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无病史:无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2045收到了:
参考资料:   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人类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故又称棘球蚴病。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在我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内蒙及四川西部等畜牧地区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在人类绦虫病中,本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寄生于人体的幼虫有细粒棘绦虫(Echin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 s.multilocularis)两种,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在我国,以前者更为常见。   一、细粒棘球蚴病    病因及感染途径   细粒棘球绦虫是绦虫类最细小的一种,其成虫主要寄生在狗的小肠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狼等其他肉食动物。细粒棘球绦虫的虫体长2~7mm,雌雄同体,由一个头节和三个体节(即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头节顶有顶突及大小两圈小钩,并有四个吸盘。孕节内含有感染性的虫卵。被孕节或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中间宿主如羊、牛、猪、家兔、骆驼等家畜及人食入后,即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先附着于小肠粘膜,再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肝包虫病最多见。少部分可通过肝经右心到肺,极少数可通过肺循环而到达全身其他器官。但六钩蚴也可从肠壁侵入淋巴管,经胸导管直接进入血流而至全身各处。幼虫经过数月的发育,即成为囊状幼虫,称为棘球蚴或包虫囊。棘球蚴内含有很多原头蚴(头节),如果含棘球蚴的器官被狗、狼等吞食,其中的每一个原头蚴均能在小肠壁发育为成虫。以后陆续排出孕节和虫卵,造成污染和感染。    病理变化   棘球蚴主要引起肝病变(占70%),其次为肺(占20%~30%)。肌肉、心、脾、肾、脑、骨、眼眶等更少见(10%)。近年来,肌肉的感染有增多趋势(1.4%~5.4%)。   六钩蚴侵入组织后,可引起周围组织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多数六钩蚴会死去,仅少数存活发育成包虫囊。包虫囊生长极为缓慢,感染5个月后直径仅达1cm左右,约经5~20年可达到巨大程度,最大者可达50cm。包虫囊周围有类上皮细胞、异物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母细胞增生,最终可形成纤维性包膜,也称为外囊。外囊的厚薄与囊肿形成的时间有关,一般约3~5mm,也可达1cm左右。   包虫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生发层,厚约22~25μm,由单层或多层的生发细胞构成,具有显著的繁殖能力。生发层细胞向内芽生,可在囊内壁形成无数小突起,渐变成单层小囊泡,即生发囊。生发囊脱落,即变子囊,其内壁又可生出5~30个原头蚴。子囊结构与母囊相同,还可再产生生发囊或孙囊。在较老的包虫囊内,子囊可多达数百个。生发层偶也向外芽生形成外生囊。   包虫囊壁的外层为角皮层,呈白色半透明状,如粉皮,厚约3~4mm,具有吸收营养物质及保护生发层作用。镜下为红染平行的板层状结构。包虫囊内含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液量由数百到数千毫升,甚至可多达2万毫升。囊液中所含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囊壁破裂后可引起周围组织发生局部过敏性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果子囊破裂,大量头节混入囊内液体,在其中自由游动,即形成棘球蚴砂(或包虫砂)。棘球蚴可生存达40年之久甚至更长,但可因损伤、感染而退化死亡,此时母囊及子囊发生,囊内液化被吸收浓缩变为胶泥样物,其中仍可见原头蚴。   主要器官病变及其后果   1.肝包虫囊肿 为包虫病中最常见者,多见于右叶,囊肿多为单个,位于膈面,向腹腔突出,也可为多个。   肝包虫囊肿生长缓慢,逐渐增大可致周围肝细胞压迫性萎缩或变性,其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一层纤维性外囊。肝内小胆管及血管也常因受压而移位,或被包入囊壁内。临床上巨大包虫囊大都位于肝,引起肝区肿大,待囊肿退化变性后,则囊肿随之变小。   肝包虫囊肿长大后其主要而常见的并发症为和囊肿破裂。继发感染主要由于被包入外囊中的小胆管破入包虫囊肿腔内引起,也可因外伤、穿刺及血道感染引起。感染后引起的病理变化似肝脓肿,但症状较轻。肝包虫囊肿破裂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多由继发感染、外伤或穿刺引起,以破入腹腔的后果最为严重,此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还产生腹腔内继发性包虫囊肿。如子囊破入胆管或肝静脉内,可造成胆道阻塞及肺动脉栓塞。   2.肺包虫囊肿 肺包虫囊肿多见于右肺和下叶,通常为单个,多发者少见。囊肿多位于肺的周边区。由于肺组织疏松和血循丰富及胸腔负压吸引等影响,故肺包虫囊肿生长较快,可压迫周围肺组织,引起肺萎陷和纤维化。由于肺包虫囊肿的纤维外膜及包虫囊的角皮层较薄,故易破裂。破入支气管,则囊内容物和囊可被咳出而自行痊愈;大量囊液破入支气管时可引起。少数病例可破入胸腔,引起包虫性胸膜炎。   二、泡状棘球蚴病   泡状棘球蚴病比较少见,主要侵犯肝。在我国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内蒙等地有病例报告。   病因有感染途径   泡状棘球绦虫的成虫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较短(1.4~3.4mm),体节2~5节,偶为6节,吸盘及大小钩均较短小,头钩和睾丸数亦较少。泡球蚴不形成大囊泡,而成海绵状。囊泡生长较快;子囊为外生性,原头蚴数少,以上均与细粒棘球蚴不同。   泡状棘球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孤,其次为狗、狼、猫等。中间宿主主要为鼠类,人类也可被虫卵感染,但并非适宜的中间宿主。   病变   绝大多数泡状棘球囊肿见于肝,一般呈单个巨块型,有时为结节型,或两者兼有。泡球蚴囊泡常呈灰白色,质较硬,由无数小囊泡集合而成海绵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图19-19)。囊泡内容物为豆腐渣样蚴体碎屑和小泡。陈旧病灶的中央因营养不佳常发生变性、坏死,或溶解呈胶冻状液体。如继发感染,可酷似脓肿。泡状囊肿外周无纤维包膜,向外芽生性子囊可以像癌肿一样向周围组织浸润,并可侵入血管或淋巴管,转移到肺、脑、脾、肾、肾上腺及心脏等处,甚至偶然可见于肝门淋巴结内,因此肉眼上易误诊为肝癌。镜下,在肝组织中散在大小不等的泡状蚴小囊泡,一般仅见角皮层,偶尔有单细胞性生发层,偶见原头蚴。囊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囊泡间的肝组织常发生凝固性坏死(图19-20)。病变周围肝组织常有肝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及淤胆现象。最后可导致肝硬变、黄疸、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及恶病质。   肺泡球蚴病少见,多数由肝经血流迁徙而来,或由肝直接蔓延而来。泡状蚴穿出血管后,先在细支气管寄生,引起增生性炎及血管内膜炎。病变也可呈肿块状,类似肿瘤。    (胡瑞德)      药物化疗:患者根据病情可表现为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等药物。   外科治疗: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非牧区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肝包虫病常见于广大的畜牧地区,但大城市有时也可见到,容易与肝囊肿或肝脓肿混淆,如果被误诊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非牧区的医生加强对此病的认识也非常重要。我院1983年5月至1999年5月共收治肝包虫病16例,现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肝包虫病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发病年龄14~76岁,以中年为主,平均38.1岁。有牧区生活史者仅8例,另外8例患者均生活在北京等大城市,否认与狗、羊有密切接触史。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主诉右上腹疼痛者2例,右上腹腹胀不适者4例,剧烈腹痛伴腹胀者1例,自觉右上腹肿块者1例。其余8例患者无任何不适主诉,均在查体时经腹部B超或CT发现肝脏囊性占位,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肝包虫病。16例患者术前或死亡前诊断及最后的病理诊断均为肝包虫病。   1.3 特殊检查   1.3.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本组中有10例患者做了Casoni试验,其中9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90%。   1.3.2间接血凝试验 本组中有10例患者做了间接血凝试验,其中9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90%。   1.3.3B超检查 做B超检查的14例患者均发现肝脏有单发或多发的囊性或囊实性占位,其中8例患者无任何不适主诉,但只有5例患者的B超诊断考虑是肝包虫病,诊断准确率仅为35.7%。   1.3.4腹部CT检查 行腹部CT检查的9例患者均发现肝脏有单发或多发的囊性或囊实性占位,诊断肝包虫病5例,诊断准确率为55.6%。   1.4 治疗及疗效   16例患者中15例采取了手术治疗,其中11例做了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填入大网膜缝合关闭死腔术,另外4例做了囊肿完整切除术,无1例发生手术死亡、过敏性休克、术后胆漏、大出血、空腔感染及播散种植,出院时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手术的1例患者为高龄男性,因咳嗽、高热,B超诊断肝包虫病急诊入院,胸穿病理诊断为肝包虫病,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2.1 肝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0∶6,最小14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38.1岁,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但是,16例患者中有8例生活在北京等大城市,无犬、羊密切接触史。国外也有文献报道无肝包虫病的非牧区目前已陆续有新病例发现〔1~3〕,因此,非牧区的医务人员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   2.2 临床表现   肝包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囊肿的部位、大小、对周围脏器压迫的程度及其有无并发症,但单纯性肝包虫囊肿在早期症状可不明显。本组病例中8例无任何不适主诉,仅在查体时B超发现肝脏囊性或囊实性占位,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肝包虫病。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广泛普及,结合临床其它化验检查,可发现无症状的带虫者,使早期诊断准确率得到提高〔1~3〕。   2.3 实验室检查   本病临床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是Casoni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其阳性率分别为90%~93%和81%〔1〕。本组病例此两项检查的阳性率均为90%,是手术前确诊的重要依据,将两者综合考虑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有作者对ELISA检测IgG、IgA和IgE,胶乳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总体IgE检测,放免吸附试验以及免疫电泳8种血清学检查做了随访观察,认为没有任何一项实验室检查是最合适的,综合考虑2~3项检查结果将会得到满意的结果〔4〕。   2.4 B超及CT影像学检查   B超及CT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囊肿的大小、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时可以看到子囊,对肝包虫囊肿的诊断有很大意义,诊断准确率可分别达97.7%和100%〔1〕,但如果子囊或分隔不存在,则很难将肝包虫与其它肝的囊性占位病变区分开〔2,3〕。本组病例B超和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仅为35.7%和55.6%,这可能与非牧区影像学检查人员对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缺乏认识有关。因此,提高非牧区各科医务人员对肝包虫病的诊断水平非常重要。当对肝脏囊性或囊实性占位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可以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囊肿,对穿刺物进行形态学或特异mRNA的检测,这样可以提高肝包虫病的诊断准确率〔5〕。由于担心过敏性休克或播散种植的发生,经皮肝囊肿穿刺诊断肝包虫病曾经遭到反对,但是近十几年来国外医务人员对经皮肝囊肿穿刺诊治肝包虫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致命性过敏反应及播散种植等并发症已很少发生〔1,3,5〕。   2.5 治疗   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原则是彻底消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和预防感染。本组病例除1例病情严重,抢救无效死亡外,15例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术中严格遵守“无瘤手术”操作原则,首先对囊液和囊壁进行寄生虫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消灭囊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不能外科手术治疗或术后复发者可用甲苯咪唑,苯并咪唑等药物治疗,也可起到消灭或使包虫囊肿缩小的作用〔1,6〕。此外,也有人认为手术治疗肝包虫病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术后复发率高,而药物治疗的疗效又有限,因此我们对肝包虫病患者实施了经皮肝脏囊肿穿刺术,首先抽吸囊液,做出诊断,并确定无胆瘘等并发症存在后,才向囊内注入高渗盐水或无水酒精等硬化剂,最后再将囊内液体全部吸出,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致命性过敏性休克及种植播散等并发症很少发生,与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随诊3~4年,临床及B超检查很少有复发或新的肝包虫发生〔2,3,7〕。   我们认为,对肝包虫病的充分认识及警惕是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的关键,尤其是非牧区的医务人员,患者即使无牧区生活接触史及自觉症状,但肝脏囊性占位又不能除外肝包虫病的存在时,应结合Casoni试验、间接血凝集试验以及B超和CT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并可以在B超引导下对肝囊肿进行细针穿刺,在明确诊断的同时也可进行治疗。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肝包虫的主要手段,术中应遵循“无瘤手术”原则,消灭囊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hmet AB, Mahmut B, Fehmi C,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datid disease of the liver (review of 304 cases) 〔J〕. Arch Surg, )∶166 2,Bahri U, Okan A, Mehmet AK, et al.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hydatid cysts of the liver: long-term results 〔J〕. AJR Am J Roentgenol, )∶91 3,Suleyman M, Baki K, Cuneyt Y, et al.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hepatic hydatid cysts: an alternative to surgery 〔J〕. AJR Am J Roentgenol, )∶83 4,Force L, Torres J, Carrillo A, et al. Valuation of eight serological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human echinococcosis and follow-up 〔J〕. Clin Infectious Dis, )∶473 5,Kern P, Frosch P, Helbig M, et al. Diagnosis of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infection by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 Gastroenterology, )∶596 6,Rigano R, Profumo E, Ioppolo S, et al.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dic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n human hydatid disease 〔J〕. Clin Exp Immunol, )∶281 7,Mohammad SK, Nazir AW, Gul J, et al. Percutaneous drainage compared with surgery for hepatic hydatid cysts 〔J〕. N Engl J Med, )∶881 廖泉 何小东 赵玉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0 Vol.7 No.4 P.249-251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约大多数是犬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肝棘球蚴病),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地区。   一、病因病理   犬绦虫是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猪、马,人也可为中间宿主。   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约75%),少数可通过肝脏随血流而到肺及散布到全身各处。   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   棘球蚴在肝内寄生时,首先发育成小囊肿,初时不含头节,随着囊肿不断增大,它的周围由中间宿主组织形成一个纤维性包膜,这亦即外囊;囊肿本身的壁即称为内囊;内囊又发育成为内外二层,外层为白色半透明膜即角质层,内层为生发层,即棘球蚴的本身,它可产生生发囊、头节、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子囊。囊内含弱硷性透明囊液,少量蛋白,无机盐和大量头节、子囊。包虫囊肿在肝内多为单发性;其部位又以肝右叶最多见。泡状棘球蚴在肝内寄生不形成囊肿,表现为灰白色硬结,逐渐长大向周围浸润,易误诊为肝癌。   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囊肿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破入胸腔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循环紊乱;破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及化脓性胆管炎;破入心包可致心包填塞,囊肿破入胸腹腔,常引起过敏性休克,若感染的囊肿向周围穿破可引起肝横膈胸膜瘘和/或支气管胆瘘严重的复杂情况。   体格检查时大多病员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腹部检查可见右季肋部隆起并向助下缘突出,并可能触及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成包块。由于囊液的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病史及体征: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居住地区,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除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外,需进行以下检查:   (二)X线检查:肝顶部囊肿可见到横膈升高,动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时可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孤形囊壁钙化影。   (三)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为肝包虫的特异性试验,阳性率达90~95%,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方法是用1∶~1∶1000无菌包虫囊液的等渗盐水新鲜配制液0.2毫升作皮内注射成直径3~8毫米皮丘,10分钟内大部分患者在皮丘周围有红晕出现,直径大于2厘米者为阳性亦可注射后数小时至1天后呈现延迟反应者有同等的诊断意义。囊肿破裂或并发感染时阳性率增高;包囊坏死或外囊钙化可转为阴性;手术摘除包囊后阳性反应仍保持约2年左右。肝癌、卵巢癌及结核包块等曾见有假阳性。   (四)超声波检查: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有时可发现子囊的反射波。   (五)同位素肝扫描:可显示轮廓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四、预防   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五、治疗   手术治疗仍为目前治疗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具体手术方法依包囊大小,有无胆瘘和感染或钙化决定。   (一)内囊摘除术:是基本的方法,适用于无感染的包囊。手术时用敷料将周围妥为保护,并使与腹内脏器及腹腔完全隔开。以长针头带三通接头穿刺包囊,先抽吸出小部分囊液,再注入等量4%或10%甲醛液以杀灭头节,数分钟后迅速抽吸囊液,内囊塌陷后即与外囊分离;将外囊切开,摘除内囊及子囊,再以双氧水涂擦外囊壁。对外囊壁残腔的处理力求将其缝闭,巨大者亦可填塞大网膜,以防腔内渗液感染。   (二)内囊摘除并外囊闭式引流术:适用于有感染或有胆瘘的巨大包囊而囊壁不易塌陷者,在内囊摘除后放置闭式引流。   (三)内囊摘除并外囊一空肠“Y”型内引流术:用于与较大胆管相通坚韧不易塌陷闭合的外囊残腔。吻合口宜宽大并以空肠侧面吻合为佳。   (四)袋形缝合术:曾用于合并感染的病例,但术后都形成混合感染、胆瘘,成为经久不愈的复杂的窦道,病人痛苦。现已渐摒弃不用,改为彻底清除腔内的污物,尽量缩小残腔后留置闭式引流,配合抗感染治疗,使残腔早日闭合。   (五)肝叶切除术:用于钙化的肝包虫和泡状棘球蚴病例。      包虫病的类型及治疗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我国的包虫病有两种,即囊性包虫病及泡性包虫病。囊性包虫病──又称细粘棘球蚴病,是因细粘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在人体内,最常受侵犯的部位是肝脏、肺脏、肾脏、骨骼、脑等处,从而引起相应部位的症状。包囊的发展较缓慢,所以,有时在感染几年以至一二十年才出现症状。   泡性包虫病──又称多房棘球蚴病,系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此病的发病率约占包虫病人的总数的10%,多见于猎人或皮毛处理者。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脏。其病变可向包囊周围组织浸润,并可向远方脏器如肺、脑等处转移,病情发展也较快,所以常被称为恶性包虫病。肝脏受侵犯后肿大,病变部位表面呈结节状,质硬,甚类似肝癌,因而也常被误诊为肝癌。目前对两种包虫病的治疗均主张以手术切除为主。在手术前可服用短期的丙硫苯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疗,以防止包囊破裂等并发症。在无法手术切除或病人全身症状不能手术者,则可进行化学疗法。目前常用的药物为丙硫苯咪唑,应用大剂量、长疗程(1~3年)治疗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直径小于5厘米的包囊疗效较好。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中医科医生
中医科医生
妇产科医生大家都在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感到腰疼,殊不知这里面的隐藏着健康问题。专家介绍50%以上的腰痛是腰肌劳损引起的,而腰肌劳损最常见的表现是腰部酸胀痛。本期节目就为您介绍腰肌劳损最常见的表现、判断腰肌劳损的标准和腰部锻炼的妙招等相关内容。
(《健康之路》
腰痛背后(上))
 大家都喜欢
 最受关注的热门栏目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腰疼_腰疼图片素材
当前位置: > 腰疼
护腰自发热护腰带钢板磁疗保暖治腰疼腰肌劳损腰间盘男女秋冬包邮
腰椎间盘突出贴肩周炎膏药贴膏腰间盘突出腰疼特效腰痛贴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黑膏药贴腰间盘突出贴膏腰疼特效秘方腰肌劳损止痛贴
筋骨宝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关节炎骨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疼痛膏药贴
最近更新的...
友情链接:
& 看图网,,该页图片不可商用
在线图片处理软件开发,始创于09年,距今7年。DS:3/20/4
腰疼素材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会腰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