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补气血的食疗不足的食疗方法吗

冬季手脚冰凉是气血不足吗?有没有治疗手脚冰凉的偏方?
冬季手脚冰凉是气血不足吗?有没有治疗手脚冰凉的偏方?
补充:一到冬天,我浑身就不是一般的凉,可以说只有心窝那一小块地方是暖的,别的地方和冰一样,穿再茤的衣服也不管用
手脚冰凉怎么办?
(1)“阳气内守”造成手足冰凉
进入冬季不少人都有手足发凉的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所谓“虚”的表现,强调要运动,要进补。于是不少手足发凉的人就盲目地早起锻炼,进食补品。其实这并不符合中医冬季养生的原则。
中医里讲,冬季是阳气内伏的季节,谓之“阳伏于下,于时为冬”。手足,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的末端,中医称其为“四末”。冬季“阳气内守,不达四末”,所以容易出现手足冰凉。冬季锻炼宜慢跑、散步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适当进补,调节阳气,平时注意保温,保持手足清洁干燥,搓摩手足心,以改善人体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达到暖手、暖足的作用。
起居调养强调了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同时,冬季锻炼宜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项目,不宜做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另外,衣着过少、室温过低,既易患感冒,又消耗阳气;反之,则易出汗,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冬季保暖要适度。不能随意药补饮食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古训。《饮膳正要》中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讲,冬季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
因此,要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同属冬令,各地区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进补的方法也不同。北方冬季寒冷,可酌补温热的食品,如牛、羊、狗肉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进补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为宜;气候干燥的地方,应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冰糖为宜。此外,还要因人而异,不可乱补,特别是药补,应该有医生指导。
(2)冬天一些人总感觉手脚冰凉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阳气不足,而人体自身的阳气也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另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这样的情况一般多发生于女性,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常见,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在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身上则很少出现。
寒冷会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者肢体末梢儿血液循环障碍,这会导致手脚冰凉。经常长期的手脚冰凉,可以称为“冷寒症”。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应。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的反应,严重的还可引起下肢的静脉曲张。
1.吃西洋参。这是一种补气的良药,性平和,补而不燥。可以单独泡水饮用。
2.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3.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其他措施:
平时多用热水泡脚,既能使身体暖和,又能舒缓疲劳神经。
(3) 不少人秋冬季节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怕冷是由于体内阳气虚弱所致。治疗手脚冰凉的症状,主要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如果经常按摩以下3个穴位,一定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1.按摩涌泉穴。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止。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着搓揉各脚趾100余下。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经常坚持搓揉此穴必然会促使手脚冰凉症状的康复。
2.按揉气冲穴(大腿根里侧)。此穴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
3.按揉、拍打肾俞穴(两边腰眼)。稍用力各拍打100余下。
根据“动则生阳”的观点,通过加强对手脚的锻炼,可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步行、慢跑、爬楼梯、跳健身舞等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如果手冰凉,上肢的活动量应大些,如果脚冰凉,下肢活动量应大些。
食疗能改变阳气虚弱状况,增加肌体热量。如常用的大枣红糖汤(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每晚煎汤喝),对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颇为有效。另外,适当多吃些羊肉、狗肉等,可暖中补虚、开胃健脾、益肾养肝、御寒去湿。
(4)多吃花生可缓解手脚冰凉!
进入冬季,手脚冰凉是不少年轻女性都会遇到的麻烦。手脚冰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律神经的功能调节不顺畅,血管变细引起。加上脚趾、膝盖、肩膀、手指等都是运动较多的关节部位,脂肪少,热度容易散失,血管也较少,更容易感到发冷。手脚冰凉
其他回答 (9)
手脚冰凉有一个小方法
用生姜一块切一下或者用刀拍打几下有汁,把生姜放入开水中煮2-3分钟,然后让水自然至温和,每天泡手脚半小时,水凉了可以不断加热水使水温保持一定温度,时间久了手脚凉会有缓解,如果血气较弱可以加3克红花一起煮来泡手脚
可以坚持用热水泡手脚,口服人参养荣丸,或者是乌鸡白凤丸,不管是用什么药都要自己坚持锻炼身体.
手脚冰凉是气血虚弱,传统治疗方法是服用‘四逆汤’加味:党参50,干姜15,炙甘草20,附子15,熬水内服,每天1剂,连续15剂,以后2、3天1剂,坚持服用30剂左右。(李老师处方)。
当归四逆汤当归10g桂枝15g芍药15g细辛3g通草6g大枣8枚甘草6g。
(一)诀窍 你的冬天不再手脚冰冷
手脚冰凉四大原因
  一、循环障碍
  1、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
  2、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
  3、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梢循环不良”。
  二、阳气不足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所谓“闭”即是不通,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三、月经和生育引起的激素变化
  在有手脚发凉症状的人群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这是激素变化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从而引发寒症。
  四、疾病因素
  有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生于青年女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则多发生于中年男性。
  此外,精神压力过大、心理过分敏感、平时过度操心、时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发人群。
  手脚冰凉的危害
  手脚冰凉会导致女性月经少、月经不调,甚至不孕;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脚冰凉。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长期手脚冰凉在冬季还可能导致手脚冻伤。另外与风湿病、胃病等疾病有关。
(二)防治手脚冰凉七绝招
  如果是疾病原因引起的,自然需要先治疗疾病。对于非疾病原因的手脚冰凉,要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着手,快快开始运动、食疗、吃药膳、泡澡、按摩……自然会四肢温暖、面色红润。
  1、保暖
  美丽“冻”人要不得。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因为衣服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晚上睡觉前,记得泡脚,脚热了更容易入睡。
  2、运动
  一早起来做做运动,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一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简单的爬楼梯、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3、饮食
  多补充维生素E;多吃含烟酸的食物和B族维生素,能扩张末梢血管;多吃坚果、胡萝卜等温热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饮;适当吃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进血液循环。
  4、服用中药
  中医有固定的处方来治疗手脚冰冷,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理中汤等。这些中药通常较适合虚寒体质的人。不过最好还是请中医师开药比较好。
  5、按时吃饭
  不要偏食、过度减肥,让身体储存些适量的脂肪,可帮助维持体温。如果,预先知道今天因工作忙碌,无法按时吃饭,可先准备些饼干、面包,或是人参茶等适时地补充热量。
  6、泡澡
  在热水中加入生姜或甘菊、肉桂、迷迭香等精油、辣椒入浴剂等,皆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
  最近阿森大木桶推出的太极藏药火龙浴通过加了藏药的木桶浴、藏药浸泡的火龙经络条进行背部经络火龙浴、芳香精油经络排毒、耳烛颅脑减压等方式,两个半小时的操作提升阳气,祛病延年。
  7、按摩阳池穴能暖身
  阳池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囤聚太阳的热量。阳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寻找的方法是,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了。阳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这一穴位,便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温和身体。
  刺激阳池穴,要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还用不着别人帮忙。手脚发冷的女性,一般只要坚持刺激阳池穴,便可不为冬天的来临而发愁。
  另外按揉涌泉穴、劳宫穴、气冲穴,拍打肾俞穴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怕冷的小女人应该吃多些什么?
寒冷的冬天,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多穿衣服外,日常如能多些御寒食物,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生活中常见的御寒食物有:
  肉类: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较好。它们含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
吃这些肉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
  根茎类: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缺乏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这类食物不妨与其他食品掺杂食用。
  辛辣食物:辣椒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含胡椒碱。吃这些辛辣食物可以驱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温。
  含碘食物:海带、紫菜、海盐、发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
  甲状腺激素具有生热效应,它能加速体内(除脑、腺、子宫外)绝大多数 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抗冷御寒。
  含铁高的食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血液中缺铁也怕冷。
  贫血的妇女体温较正常血色素的妇女低 0.7℃,产热量少13%,当增加铁质摄入后,其耐寒能力明显增强。 因此,怕冷的妇女可有意识地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蛋黄等。
---转自39网
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体质是寒底的
冰冻寒凉的东西吃的太多了
建议你找个好点的中医调调你的身体
记得要找那些火神派系
的医生帮你
手脚冰凉只是一种症状,很多原因都会引起这种现象,只要针对原因进行调理,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改善,人们不需要太过担心。但有一点要注意,发现手脚冰凉也不能全然置之不理,因为一些系统性疾病如血管功能障碍的前期,主要症状就是手脚冰凉,应引起警惕。 一些人总感觉手脚冰凉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阳气不足,而人体自身的阳气也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另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这样的情况一般多发生于女性,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常见,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在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身上则很少出现。 改善方法: 1.吃西洋参。这是一种补气的良药,性平和,补而不燥。可以单独泡水饮用。 2.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3.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其他措施: 平时多用热水泡脚,既能使身体暖和,又能舒缓疲劳神经
一到冬天,很多女生都会有手脚冰凉的现象,长时间手脚冰凉,不仅难受,而且还容易生冻疮及其他疾病。手脚冰凉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冬天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尾的血液循环不畅,末稍神经循环不好造成的。手脚冰凉护理方案每天泡脚泡脚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热水,让水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这说明血液循环畅通后身体开始发热。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效果会更好。有氧运动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穿棉袜纯棉袜子不仅柔软舒适,还可吸收脚汗,让双脚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适。进补热量食物天气冷,为增加热量,改善手脚冰凉要有意进补。北方冬季寒冷,可补温热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才更加适合;而且要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荠等。保证充足睡眠每天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储藏阳气,阴精蓄积。按摩手脚心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经常揉搓手脚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并具有手脚温暖的效果。桔皮治疗手脚冰凉日本科学家发现,桔子皮中提取的橙皮甙,添加到饮用水中,可明显改善女性手脚冰凉的现象。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10名患手脚冰凉症的女性饮用橙皮甙水,10名患者饮用纯水。两小时后让她们把双手浸泡在冷水里1分钟,然后检测其血流和温度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喝纯水的一组,40分钟后手的温度仍未恢复,而喝橙皮甙水的一组,只需30至35分钟手就恢复到冷水浸泡之前的温度,指尖的毛细血管血流明显改善
等待您来回答
中医领域专家血虚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血虚
[xuè xū]
声明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撰写医学词条。
名词。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素问·举痛论》曰:“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经历杂论》曰:“风痛者,善走窜,痛无定处,血虚人多患此。其脉浮大而缓……当填补血液”。血虚至痛,多见于妇女。英文名称deficiency of blood所属科室内科 -主要症状头晕神疲,面色少华,唇甲淡白等多发群体年老、体弱、久病、失血患者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简介血虚证,是指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五官百脉失于濡养而出现的全身性衰弱的证候。但要注意,中医讲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不是同一个概念,血虚未必贫血,贫血一定存在血虚。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补血食物1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症。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失眠多梦、皮肤干燥、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补血食物2  
血不载气: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自汗等气状。 症候分析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多发群体年老、体弱、久病、失血、脾胃虚弱、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患者。诊断鉴别阴虚证与血虚证
二者均为虚证,血属阴,精、津、液亦属阴,且“精血同源”、“津血同源”。阴虚证较血虚症范围为广。从病因而论,血虚证是由脾胃虚弱,化源不足,七情郁结,暗耗阴血,久病不愈,失血过多所致。血虚不能滋养头目,则头晕眼花;不容于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营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筋脉失养,则手足发麻,甚则搐搦;血海不足,冲任空虚,则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血虚不容于舌,则舌见淡白;脉道失充,则脉细弱。而阴虚证多由久病阴分不足,热病伤津耗液,或汗、吐、下太过所致。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则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热内逼津液外泄,则见盗汗;阴虚体内津液亏乏则见口干渴,咽干目涩,干咳少痰,大便干结;阴虚火旺,则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见细数。可见,血虚症与阴虚证的主要区别在于:血虚症突出一个“色”字,即面色苍白、口唇色淡、爪甲无华等;而阴虚证则在于一个“热”字,即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以此可资鉴别。[1]
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
有些人听到中医讲自己是“血虚”,便以为是患了西医的贫血症。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西医所说的贫血,成年男性血红素在12毫克每百毫升、女性在11毫克每百毫升以上才正常,不足此标准才称为贫血。常见的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自体免疫性贫血、恶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等。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患者所出现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一系列症候群的概括。它并不等於西医的某一种病。同时,在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中都可以见到血虚的症候。血虚的症状是中医所指的血,不仅代表西医的血液,还包括了高级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活动。所以中医所诊断的“血虚”症,绝对不等於西医的贫血症。[2]疾病治疗心悸病中见血虚证,临床表现以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为特点。此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或因失血过多,心失所用所致。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白术15g、当归20g、白茯苓30g、黄芪炒30g、远志10g、龙眼肉20g 、酸枣仁炒30g、党参20g、木香8g、甘草炙15g、生姜10g、大枣40g。
虚劳病中见血虚证,临床表现每以心、肝血虚症状为主:
一、心血虚: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为特点,多由禀赋不足、精血不旺、思虑耗伤心血,大病之后,失于调理,阴虚亏虚,久而不复,积虚成损所致。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养心汤:当归2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党参20g、麦门冬30g、五味子15g、炙甘草15g、柏子仁20g、伏神15g、灯芯草10g、莲子15g。
二、肝血虚:以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为特点,此由情志郁结,暗耗肝血,或失血过多,久病之后失于调理,阴血亏虚,甚则血虚化燥,久而不复,积虚成劳所致。治宜补血养肝,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20g、熟地黄30g、白芍30g、川芎15g。
眩晕病中见血虚证,临床每以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白无华,唇甲苍白,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为特点。方用归脾汤:白术15g、当归20g、白茯苓30g、黄芪炒30g、远志10g、龙眼肉20g、酸枣仁炒30g、党参20g、木香8g、甘草炙15g、生姜10g、大枣40g。
头痛病中见血虚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宜补养气血,方用八珍汤:晒人参30g、白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5g、熟地黄20g、当归20g、白芍30g、川芎10g。
便秘病中出现血虚证,临床表现以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怒责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口唇色淡,脉细。此由年高体衰,产后亡血,或血虚津少,大肠失于濡润,或血少而致阴虚内热所致。方用润肠丸:当归10g 生地黄30g 桃仁10g 火麻仁15g 枳壳10g。
出血性疾病中见血虚证:临床表现为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脉细无力等。此由失血过多,血虚气亦亏,气不摄血,故血出不止。治宜补气摄血,方用人参归脾汤:黄芪炒30g、白术15g、当归20g、白茯苓25g、远志10g、龙眼肉20g、酸枣仁炒30g、晒人参20g、木香8g、甘草炙15g、生姜8g、大枣30g。
发热病中出现血虚证,则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数。多由久病心肝血虚,或脾不生血,或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清热养血,方用当归补血汤:当归12g、黄芪60g。
总之,证候虽同,但在不同疾病中,其表现各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各自病症的特点进行辩治。常用补血食品:
当归羊肉汤(《济生方》)
【原料】当归15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羊肉500克,葱、姜、料酒、味精各适量。
【制法】羊肉洗净,当归、黄芪、党参装入纱布袋内,扎好口,与葱、姜、盐、料酒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炖,直至羊肉熟烂即成。食用时可酌加味精。
【服法】吃肉和汤。可早晚各食一次。
【功效】养血补虚。
【应用】血虚及病后、产后体弱,脘腹冷痛,血虚宫冷崩漏及各种贫血。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咽喉肿痛、牙痛者不宜食用。忌用铜器,忌食南瓜。
归参山药猪腰(《百一选方》)
【原料】当归10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适量。
【制法】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肾盂,洗净,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拌入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即可。
【服法】可佐餐食用。
【功效】养血,益气,补肾。
【应用】气血亏损兼肾虚的心悸、气短、腰膝酸痛、失眠等症。
糯米阿胶粥(《食医心鉴》)
【原料】阿胶30克,糯米60克,红糖少许。
【制法】先用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两三沸即可。
【服法】晨起空腹食用。
【功效】养血补虚,止血安胎。
【应用】用于血虚引起的妇女月经过少,胎动不安及虚劳咳嗽,久咳咯血,或吐血、衄血、大便出血。
【注意事项】本粥应间断服用,连续服食易致胸满气闷。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者不宜食用。
龙眼酸枣仁粥(《食物与治病》)
【原料】龙眼肉10克,炒枣仁10克,芡实12克。
【制法】炒枣仁捣碎,用纱布袋装。芡实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后加入龙眼肉和炒枣仁,再煮半小时。取出枣仁,加适量白糖,滤出汁液。
【服法】不拘时间,随时饮用,并吃龙眼肉及芡实。
【功效】养血安神,益肾固精。
【应用】凡因心阴血虚、虚火内扰不能下济肾阴,出现心悸、怔忡、神倦、遗精等症者,皆可服用。
蜜饯姜枣龙眼(《泉州本草》)
【原料】龙眼肉250克,大枣250克,蜂蜜250克,姜汁适量。
【制法】将龙眼肉、大枣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姜汁和蜂蜜,搅匀,煮熟。起锅待冷,装入瓶内,封口即成。
【服法】日服3次,每次吃龙眼肉、大枣各6~8粒。
【功效】健脾益胃,滋补心血。
【应用】脾虚血亏所致的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心悸怔忡等症。[3]饮食调养
平时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黑木耳、、猪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红枣、桂圆等。
精神调养血虚体质的人,容易精神不振、失眠、健忘、,因此,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
早睡保证睡眠,养肝血;血虚体质的人不宜过度劳累,凡事宜量力而行,以免耗伤气血。因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使肝气得养,所以这类体质的人尽管睡眠多不佳,但要早些上床,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不要迟于晚上11点入眠,以养肝血。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阿胶等。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如、四物鸡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炖鸡汤)等,均有很好的养血效果。
传统认为“久视伤血”,所以血虚体质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常用补血的有桑叶、红枣、黑芝麻、核桃仁、桂圆、冰糖、黄酒。可以用这些中药做成糕点,如阿胶桑麻膏,效果显著。(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又包括五脏六腑。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为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气血的食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