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造影

脑动脉瘤概述及血管介入治疗-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1.00
&&¥1.00
&&¥3.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脑动脉瘤概述及血管介入治疗-2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体检查出脑动脉瘤怎么办?_养生保健-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体检查出脑动脉瘤怎么办?体检查出脑动脉瘤怎么办?伴随着CT和MRI技术的不断普及,目前国内一些健康体检单位已将CT脑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造影(MRA)列入检查项目。借助这些项目可以发现一些未破裂脑动脉瘤,这使得未破裂脑动脉瘤的及时诊治成为可能,避免了因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同时,这些项目的广泛应用也给人们带来很多顾虑。很多人手持检查报告单,十分焦虑地来到神经外科门诊咨询:动脉瘤是否都需要立即治疗呢?什么是脑动脉瘤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脑动脉瘤是怎么回事。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的囊性突起,体积可由几个毫米到几个厘米不等。动脉瘤最大的风险在于其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有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可造成1/3的患者死亡,如不及时治疗,近1/3的患者将死于再次出血。由此看来,动脉瘤确实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脑血管疾患。动脉瘤可反复破裂出血并有一定规律,动脉瘤第二次破裂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破裂后7~10天。脑动脉瘤的筛查原理头部CT和磁共振(MR)扫描图像将大脑的各解剖部位描绘得一清二楚,不仅能判断正常脑结构,而且可以直接定位诊断脑梗死、脑出血和直径5毫米的脑肿瘤等几乎所有脑部疾病,简直像&火眼金睛&。 CT脑血管造影(CTA)是在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基础上,利用计算机重建,得到的脑血管三维立体图像。CT脑血管造影(CTA)需要静脉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对碘过敏的人不能做此项检查。CT脑血管造影(CTA)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病人在扫描时需要保持静止等。CT脑血管造影(CTA)诊断脑动脉瘤时需要掌握注药与扫描的最佳时间间隔,基础图像重建厚度,三维成像软件选择域应用,病变解剖关系及显示方位等注意事项,否则可能遗漏动脉瘤。磁共振造影(MRA)是通过不同的成像原理和扫描序列,分别将血管内的血流显示成高信号和低信号,从而选择性地显示血管形态、血管壁和血管腔内的血流状态变化。磁共振造影(MRA)诊断大于5毫米和小于5毫米的动脉瘤的敏感度分别是85%和56%。CTA和MRA是经过计算机计算出来的脑血管状态,与真正的脑血管造影(DSA)不同。脑血管造影(DSA)需要经人体股动脉插入很细的导管,直达脑(或心)血管,注入造影剂,经过X-线连续拍片,得到脑(或心)血管影像。DSA是有创检查,病人要接受一定的放射线,极少数病人可能还会存在对造影剂发生过敏的危险。因此,筛查脑血管病时,我们要首选CT脑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造影(MRA)(图1、2)。&可疑动脉瘤&需进一步确诊CTA和MRA筛查出的动脉瘤有两种情况,一是&可疑动脉瘤&,二是可以确诊的动脉瘤。所谓&可疑动脉瘤&多发生在伴有高血压的老年病人。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硬化,脑动脉血管粗细不均,在分叉处的一些小的突起可能被误认为是动脉瘤。这些&可疑动脉瘤&如果确诊需要做脑血管造影(DSA)。未破裂动脉瘤都需立即治疗吗发现经CTA和MRA检查确诊的未破裂动脉瘤后不用急于处理,可以找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就诊。因为对于何种未破裂动脉瘤需要立即治疗,何种动脉瘤不急于治疗,国内外神经外科正在进行多中心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研究结果,缺乏具有循证医学的证据。目前,比较统一的意见如下: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年轻;曾经有动脉瘤破裂病史;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动脉瘤直径大于10毫米;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图3、4);随访过程中出现神经症状或动脉瘤增大。暂时不需要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高龄;无动脉瘤家族史;动脉瘤直径小于1厘米、外形光滑的动脉瘤(图);生长在海绵窦内的动脉瘤。可以采用临床动态观察,3-6个月后复查CT脑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造影(MRA),如果动脉瘤增大再考虑治疗。总之,当您拿到CT脑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造影(MRA)检查报告,发现筛查出未破裂脑动脉瘤时,不必焦虑,更不要有精神负担,因为未破裂动脉瘤是良性疾病,并非所有脑动脉瘤都是&颅内定时炸弹&。通过现代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如用动脉瘤夹夹住动脉瘤颈部或者采用介入治疗等,术后患者可以终身治愈。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养生保健好评养生保健当前位置: >>>
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2)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病因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和脑血管后天获得性疾病的共同结果,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的,脑动脉较其他部位相同管径的动脉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病因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和脑血管后天获得性疾病的共同结果,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的,脑动脉较其他部位相同管径的动脉壁薄,脑动脉中层、外层较薄且缺少弹力纤维,在通过蛛网膜下腔时没有周围组织支撑,脑血流量大,约占全身的20%[2],因此,脑动脉比其他部位动脉承受的冲击力大得多,上述因素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潜在主要原因或病理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3]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与如下因素有关,①动脉粥样硬化:由于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年龄等原因,脑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从而使动脉壁内的弹力纤维断裂或消失,管壁局部出现向外膨突而形成动脉瘤。②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和炎症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血管重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或浓度上升将对血管壁产生破坏作用;而炎症反应对血管壁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大多数瘤腔囊壁上有白细胞浸润。③细胞凋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降低了血管壁承受血流的张力,从而导致动脉瘤形成和破裂。④脂蛋白[LP(a)]以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瘤旁水肿,对新生血管也有破坏作用,可导致动脉瘤逐渐增大。
  3.2& 诊断&
  颅内动脉瘤按临床症状分为症状性、无症状性和突发性三种,本组收集的病例是有症状性和突发性的患者,无症状性的病例不在本组病例讨论范围内。有症状性的患者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突发性的患者都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临床上表现为全头痛、运动障碍、畏光、失语、烦躁不安、意识丧失等症状,清醒后有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颅内动脉瘤按大小分类:直径&5mm为小型动脉瘤,5~10mm为中型动脉瘤,11~25mm为大型动脉瘤,>25mm为巨大型动脉瘤;按动脉瘤形状分类:囊形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囊形动脉瘤直径一般为5~10mm,发病率多于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处,按其发病的部位,80%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分,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发生于脑动脉远侧分支约占10%~15%,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远侧分支均可发生;脑底动脉环后半部分者约占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4]。本组病例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一般来说,小型动脉瘤破裂机会少,直径>5mm破裂机会递增,直径>25mm可以产生占位效应。梭形动脉瘤一般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一般不会破裂出血,而囊形动脉瘤较易破裂出血[5],本组病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有26例为囊形动脉瘤,仅有3例为梭形动脉瘤,这说明囊形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概率远远大于梭形动脉瘤。虽然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愈合后,行脑动脉DSA检查很少发现出血处,但是根据MRI或CT扫描检查提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在的位置周围,在脑动脉DSA检查时都能找到动脉瘤,并且动脉瘤出现子瘤征象(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愈合再形成动脉瘤),由此可见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瘤破裂出血形成较大血肿时,病情会急剧恶化,出现脑疝危象,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病死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h内死亡,存活的病例有1/3可发生再次出血[6]。因此,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DSA脑动脉造影很有必要,患者如无脑动脉造影禁忌证,都应尽早进行DSA脑动脉造影检查,由于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伤性检查,存在2%的假阴性率[7],首次行造影高度怀疑动脉瘤而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在3个月后重复造影,其原因可能是图像质量较差或局部血管痉挛所致。DSA脑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明确颅内动脉瘤的病变部位、大小、形状、数目、瘤颈宽窄、瘤颈伸展方向和侧支循环,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瘤腔内有无附壁血栓等,还可以立体、动态显示动脉瘤与载瘤血管之间的关系。颅内动脉瘤在DSA影像学上的表现较典型,其主要表现为:囊形动脉瘤表现为起自动脉血管壁或动脉血管分支处的囊袋状造影剂充盈影,于DSA的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早期均可见动脉瘤清晰的光滑轮廓影,大的动脉瘤形状不规整,可能是动脉瘤受压变形或破裂出血愈合后形成子瘤所致,部分血栓化的囊形动脉瘤可有瘤腔内充盈缺损,有瘤颈与载瘤动脉相通。梭形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迂曲扩张并且无瘤颈,瘤腔内血流缓慢、紊乱,于DSA的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早期均可显示,囊形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均无静脉早显现象。因此,DSA脑动脉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方谆,华佳,陈克敏,等.颅内动脉瘤的DSA与临床相关性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36-38.  [2]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34.  [3]Rinne J, Hernesniemi J, Niskanen M, et al. Analysis of 561 patients with 690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anatomic and clinical features as correlated to management outcome [J]. Neurosurgery,):234-236.  [4]张孟增,张金山.介入放射学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  [5]黄可,高万勤,李云东,等.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附35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45-47.  [6]陈鹏,顾玉兰.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附81例病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4-26.  [7]孟庆民,李守强,孟宪科,等.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55-57.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分隔线----------------------------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肺内结节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CT...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对肾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Hitachi 7...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
【摘要】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病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6例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