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格测量的方式的方式

人格障碍_人格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_医学百科
目录1 拼音rén gé zhàng ài2 英文参考personality disorders3 概述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对不良,常影响其社会,甚至与社会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有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Leightons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4 人格障碍的特征人格障碍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其一般特征有:
①有紊乱不定的特点和与人难以相处的。例如,偏执怀疑、爱恋、被动性侵犯等。
②把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把社会和外界对自己不利的条件都看作是不正应该的,而对自己的缺点却无所觉察,也不改正。
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负任何责任,对不的行为没有罪恶感,对别人的行为不后悔,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执意的偏袒与辩护。
④在任何环境猜疑、仇视和偏颇的看法。具有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其内心体验背离生活常情,外在行为违反社会准则,所以经常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给自己带来痛苦。5 人格障碍概念的由来无论是医疗、教育或措施都很难从上改变这类偏离常态的内心体验及行为模式。与精神疾病不同,后者是病理心理的表现;前者则是长期的个体心理特征的异常发展。原来人格发展正常,成年以后由于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称为人格改变,不属于人格性人格,也不属于人格障碍。此概念由来已久,几经变迁。英国普里查德首先提出悖行狂,用来指及没有缺陷,但不能自制、及行为违背的各种情况;德国科赫提出质低劣人格,用来指没有精神病或,但行为异常、不近人情的情况。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E.克雷佩林在其《精神病学》教科书第八版(1913)中,首次引用了这一概念,改称为"精神病质人格"。中国也有译为:"人格"或""者。德国施奈德提出,克雷佩林书中所说的病态人格,只描述了因人格异常而危害社会的情况,没有包括只给自己带来损失及痛苦的人格异常。例如以过分消极被动或过分退缩内向为特征的人格异常。据此,施奈德提出"异常人格",用来包括所有危及社会和危及本人的各种情况。中国亦有将异常人格译为"人格"者。国际上采用"人格障碍",以取代许多早期术语。6 人格障碍的类型根据人格障碍者的不同表现,可将人格障碍分为不同类型。的《国际疾病》第九版,将其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型、暴发型、强迫型、型、无力型、反社会型或不型等。7 病因病理病机迄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基础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因素:家系调查资料提示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忽视。
二、育因素:研究发现定型障碍的人有较多的软体征,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型,Williams发现常有的男,57%具有,且多表现在前颞区,他认为问题可能在肉状态激活或。
三、环境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童的未成熟,有较大可塑性,强烈的会给儿童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不合理教养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缺乏家庭正确教养或父母的爱记是发生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Patridge强调病态社会的不良影响,他认为健康的社会是避免发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恶劣的社会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均可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与人格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8 临床表现一、: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二、: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和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对喜事缺乏感,对人冷淡,对生活缺乏热情和,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三、: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的人格障碍。以行为和具有明显的冲动性为主要特点。发作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发作之后能认识不对,间歇期一般表现正常。
四、: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五、:以高度的、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语和行为吸引为主要特点。情感浮浅,易受。
六、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爱;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临床表现的核心是缺乏。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人格障碍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三 11:37:24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您是不是想看:
、 、 、 、 ...
  也称个性测验。测量个体行为独特性和倾向性等特征。最常用的方法有问卷和投射技术。问卷法由许多涉及个人心理特征的问题组成,进一步分出多个维度或分量表,反映不同人格特征。更多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MMPI)和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16PF)。投射技术包括几种具体方法,如罗夏克墨迹测验、逆境对话测验、语句完成测验等。更多
  人格测验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问卷法和投射法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自我评定问卷。即对拟测量的人格特征编制若干测题(问句),使被试逐项回答,从其答案来衡量评价某项人格特征。问卷法不仅可以测量外显行为(如态度倾向、职业兴趣、同情心等)同时也可以测量自我对环境的感受(如欲望的压抑、内心冲突、工作动机等人格测验)问卷法的人格测验往往存在一个难题,即被试是否坦率而真实回答测题。在录用考核(或入学许可)中进行该类测验时,往往偏向好的一面,即选择社会所期望的答案,或把自己表现得更好的倾向。  由于个人的行为随时间而有所改变,所以人格测验所测量的行为,比能力测验的稳定性差。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人格测验只能作为参考工具加以使用。也有一些临床心理学家把它当作咨询或人事选拔的工具。  尽管人格测验有如上的缺点或限制,但它的记分比较客观,解释比较容易,可操作性强因而在国内外人事选拔,尤其,中级以上管理人才的选拔中应用较多。投射法  投射法(Projection)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此种内心深层的反应,实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而这种基本动力的探测,有赖于投射技术的应用。  投射评价理论认为,被试者对测验题材的解释,可以反映其心理功能。编制投射测验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反应,固然决定于当时的刺激或情境,但个人本身当时的心理状况,和他过去的经验,以及对将来的期望等,对当时的知觉与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发生了很大作用。我们常将内心情感及感觉投射到环境里去,假定面对着空泛而无限制的刺激情境(测验题材),个人可以自由想象或不自觉的对它作出种种反应,因而便会将一个人一些潜在深层动机和人格特性投射出来;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对刺激所知觉的内容不同,因此,所作的反应就不可能相同。所以分析反应的结果,可以提示一个人的人格形态和深层动机,这就是投射设计的基本原理。更多
  人格测验用于人才选拔或评价,与其它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不仅可以用于对在任人才进行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而且更适合对人才的选拔过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2、心理测验用于人才选拔,不仅可以反映人才的外在行为特征,对于人们不易观察到的内在特征(诸如情操、工作潜力、心理健康等)也可进行客观描述。3、人格测验是以自陈为主,打破了以往在人事资料的获取的方式上以&他评&为主的一贯的作法。当然,他评可以充分反映民意,但也增加了的主观意识的参与作用。人格测验完全可以抛开其它方法中对参与评价人员的直接依赖性,主要诉诸于被评价者个人和测量工具之间的 &刺激--反应&的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在人才选拔过程上人为的参与作用,同时也注定了一良好的心理测验工具制定的复杂性和作用的谨慎性。  尽管心理测验的方法用于人事选拔上的准确性和社会效果一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怀疑,事实上,其本身也确实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但是这种方法便于组织人事部门比较直接的,在不牵扯其他人的情况下迅速、客观地掌握用其他方法难以提供的被试者的基本人格特征。更多
明尼苏达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是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瑟韦(S.R.Hathaway)和麦金力(J.C.Mckinley)于40年代制定的,是迄今应用极广、颇富权威的一种纸-笔式人格测验。该问卷的制定方法是分别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进行预测,以确定在哪些条目上不同人有显著不同的反应模式,因此该测验最常用于鉴别精神疾病。艾森克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简称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 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 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 内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目前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之一。十六人格  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 B. Cattell)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  十六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更能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作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更多
相关专家达人解答
提示:如果您没找到满意的内容,请到向专家提问吧。
词条分类:
词条时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科
热门推荐文章
 京公网安备:82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弗洛伊德研究人格的方法是什么?简答题简答题~稍微具体一点吧~各路大侠快来回答一下吧~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弗洛伊德研究人格的方法是什么?简答题简答题~稍微具体一点吧~各路大侠快来回答一下吧~
弗洛伊德研究人格的方法是什么?简答题简答题~稍微具体一点吧~各路大侠快来回答一下吧~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日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人格特质理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很古老的,但它比较粗糙一些,人格特质理论相对比较精细,所以,目前特质理论比较盛行。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Raymond Bernard Cattell)。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认定为是由诸多特质构成的。所谓特质,是指人拥有的、影响行为的品质或特性,它们作为一般化、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倾向而起作用。特质被看作为一种神经心理结构,也是一种先在的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特质论并不是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是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慷慨是一种特质,每个人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种特质,成为其人格的特色之一。而人之所以有差异,就在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特质表现程度,形成不同的特质构型,以此来解释人的行为差异。外文名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Personality Trait Theory代表人物
人格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Personality Trait Theory)
人格科学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但是特质理论最早却源于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类型理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质来描述人格。例如,如果某人迷恋权位则说他是权力型的人,如果某人看问题总是能够考虑到好的一面则认为他是乐观的人。医生盖伦(Galen)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就属于最早的类型理论。他根据医生(Hippocrates)的“体液说”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具有过多的血液,充满活力和动力)、胆汁质(具有过多的黄胆汁,容易激怒)、抑郁质(具有过多的黑胆汁,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黏液质(具有过多的黏液,使人迟缓或者懒惰)。体型说也是类型理论的一种。体型说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克瑞奇默(E. Kretschmer)的三分法,他将人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企图分别以几种典型的性格归属具有某一种体型的人(如肥胖型与情绪不稳定相联系等)。体型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W. H. Sheldon)则将体型分为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并分别以不同的性格进行归属(如快乐、喜好社交的属于内胚型;好动、侵犯属于中胚型;思维退缩属于外胚型等)。体型与气质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但是,将人的气质类型归结于体型,是不科学的。
你身边的心理学与体液说和体型说不同的是建立在心理特质基础上的理论,称为心理类型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首创的。他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前者在性格上喜沉静,易羞怯;后者则好活动,喜社交。此理论曾一度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研究。但是这种二分法不足以说明一般的人格问题,绝大多数人处于两极之间,因此不能采取以少数特质来解释人的全部行为。有的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类型理论是因为它将人分在各个类别中,然后用某个符号来标记他们。这种标记不仅过分强调了行为的内在起因,而且也可能导致他们倾向于成为他们被标记的那种人。一个被称为“内向”的人可能会被他的朋友所冷落,使他变得更加孤立;同样,一个“外向”的人也可能会变得更加喜欢社交,因为其他人认为他应该如此。所以心理类型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
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G. W. Allport)。他和同事对描述人格特征的17 953个形容词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减少到数目较小的一些特质名称上,并将特质定义为: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并发动等值形式的(意义恒定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神经心理结构。因此,对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而言,人的人格是包括各种特质的动力组织,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适应的独特性。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结构中的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 B. Cattell)接受了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特质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由一些互相联系的特性形成的;根源特质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性,通过因素分析可以发现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提出了人格的十六种根源特质。根据这十六种根源特质,他编制了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除了卡特尔以外,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对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均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发现各种人格特质,继而确定人格的维度。的人格特质论(Allport’s 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高尔顿·奥尔波特的(Allport’s Personality Theory)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著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概述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鉴于对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1]
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所谓(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的多愁善感。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奥尔波特认为完备的人格理论必须具有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单元就是特质。他对特质进一步分析道: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真实存在的。它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严反应上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例如,“谦虚”这一特质,使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刺激作出相似的反应。一般说特质和习惯都有决定倾向的意义,但特质比习惯更富于一般性,概括水平更高,它往往是在适应过程中整合特殊习惯的结果。从广义上说,特质和态度也有同样的意义,如果对事物的特定态度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得到表现,也可称之为特质。但特质又有同于态度,它并不明显地指向于某种对象,也无评价意义,不用于表态。特质也不同于道德品质,相对说来,道德品质比特质更具社会性。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己。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支配-顺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兴趣高-理论兴趣低等等。
2.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他指出:“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是真实的特质。因为第一,特质是个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在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使两个人在共同特质上是相似的,但他们行为上所表现的,仍各具独特性。例如,有两个人的攻击性特质(共同特质)可能相似,但两人对人或对物作攻击表现时,仍有差异。所以个人特质不能在个人间彼此比较。奥尔波特主张心理学家应该集中力量研究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并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他进而把个人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a.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著名人物。例如,创造是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b.重要特质,它是人格的构件。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那些特质(如:准时、整洁、勤奋、诚恳等等),即属于其个人的重要特质。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重要特质,一般在5~10种之间。由此可见,每个人的重要特征并不多。
c.次要特质。顾名思义,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等。
动机的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说明人的特点,也说明人的待业的策动的。人格是策动的、增长的的系统。他认为一种人格理论有它分析动机性质的中心。他提出了理想的动机理论的四个要求:
(1)必须承认动机的现实性。反对S·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儿童时期的动机决定人一生行为的观点,主张动机是现在的动机,过去的动机只有现在还存在才能解释行为;
(2)必须承认几种动机的同时存在。反对把动机归纳为一种类型,如:“性”、“自我实现”“自卑”等等。他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一书中指出:“动机的种类是如此的广泛,以致难于发现普遍的构同特性”;
(3)必须承认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与前人不同,他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的密切联系。认为不了解一个人的计划、意愿、价值观等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动机;
(4)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模式。正如两相人不会具有相同的特质结构一样,两个人也不会具有相同的动机结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模式。
奥尔波特采用了一个他认为能满足以上四个要求的动机性质的要领这就是“机能自主”(全称为“动机的机能自主”)。所谓“机能自主”简要地说就是一个人现在进行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原来进行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即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例如,一个大学生刚学习一门课程时,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的,或因为家庭需要,或由于时间宽绰而选学,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全被它吸引,甚至终身迷恋这门学科。这里原发性动机也许丧失殆尽,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他认为,当动机成为自我统一体的一部分时,对这些动机的追求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再也不是为着外部的鼓励或奖赏。他区分了两类机能自主:
(1)持续的机能自主。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但现在已不再发生作用了。这种活动的发生独立于奖赏和过境经验之外,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水准的活动。例如一个人在退休后仍然每天早晨七时起床就是一个例子。
(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它包括个人的兴趣、价值观、目标、态度和情操等引起,但认为由机能自主的动机控制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特征。因此机能自主的动机应该是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
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嗣后,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1961)一书中,又把上述定义中的“动力组织”指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
他认为人格往往具有组织性,同时又继承了的“没有已成的,一切者在变成中”的思想,认为要格从杰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虽然一个人从一种经验到另一种经验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面对特殊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生理心理系统”,是指这个动力组织需要身心共同操作,它们被不可分割地融合为一种个人统一体。人格既非纯属于心理方面,又非纯属于神经方面,两者无法分开。“决定”,是指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他的人格结构本身。人格不是抽象或一种随便的虚构,人也决非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人格确实存在。适合的刺激激发了人格的倾向性,人的真实本性就在行动中显示出来。“行为思想的独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些行为思想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不论它是否与顺应环境、满足生物性需要有关;二是指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个体性。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的两种陈述都强调了人格的独立性。注重研究个体而不注重研究制约人类的规律是贯穿于奥尔波特研究活动始终的主题。他三番五次地重申,决有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途径是研究这个特殊的人。
奥尔波特还论述了统我的形成过程和健康的人格。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种“动力组织”,并把这种人格组织在其《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1955)一书中命名为“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有别于古代及后来人们称之谓“灵魂”和“自我”的晦涩用语。统我的人格统一的根源,是人格特质的统帅。他把统我定义为:“包括人格中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面。”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他反对弗洛伊德主义所持的精神病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的观点,认为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根本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动机存在于过去而后者的动机存在于未来。他强烈主张健康成人的人格原则,不能由动物园、儿童、过去或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引申而来。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要求十分相似的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
(1)自我扩展的能力。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极广。
(2)密切的。健康成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亲密的,富有同情心,无占有感和嫉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与偏偏上的差异。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他们还具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4)体现知觉的现实性。健康成人看竺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他们在评价一种形势和决定顺应这种形势时扔为明白。
(5)体现自我客观化。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准确,理解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6)体现定向一致的人生观。健康成人表现出定向一致,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这种定向一般来说是属于宗教的,但不一定就是宗教。
奥尔波特在人格研究方法方面,曾和其同事一起制定了测量支配-顺从关系的调查表,即A-S反应研究;设计了测量兴趣的相对强度的调查表,即价值研究。前者于是1928年编制,采用多重选择形式,用以测量个体在日常关系中支配或服从的行为倾向。后者首先发表于1931年,采用重叠选择方法,以测定个体生活中所重社的价值方面(理论的、经济的、艺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来评估个体的人格倾向。
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的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就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这种探讨使他运用客观观察、主观问卷等方法,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上,直接从量上了解和研究个体本身的行为特点,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他用纸-笔测验对支配-顺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他还创立了动机功能的独立理论,并率先摆脱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也遭到了不少批评。这常常被人指责为不科学。一切科学都有必须寻求普遍规律,用一般概括的方法,而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则强调具体的个体研究,探讨个别例子。它又不易于进行实证性研究。它还被批评为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还被指责为以损失潜意识心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有意识的心理,以损失外部原因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内部原因。它受到抨击最激烈的要领是“机能性自主”。“机能性自主”否认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认为动机只与现实有关而与过去无关。这样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还有人批评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简介
Raymond B.Cattell: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雷蒙德.卡特尔905年出生于英格兰斯塔福郡。
1921年进入伦敦大学,主修物理和化学,3年后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 伦敦大学研究生院主修文学和哲学,并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年,在英格兰埃克塞特大学任讲师;
年,创办并主持了英格兰莱斯特市心理诊所。
1937年应美国著名心理生学家E·桑代克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工作一年,之后分别在克拉克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
1944年以后长期供职于伊利诺斯大学。
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卡特尔一共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aire,简称16PF)。这份问卷也可以称《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或《卡特尔十六项个性因素测验》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的个性特征的研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也很有参考价值。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做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根源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这正是本测验的使用目的所在。16PF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
从、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本测验是卡特尔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理论,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卡特尔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为了测量这些根源特质,他首先从各种字典和有关心理学、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找出约4,500个用来描述人类行为的词汇,从中选定171项特质名称,让大学生应用这些名称对同学进行行为评定,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16种人格特质。卡特尔认为这16种特质代表着人格组织的基本构成。
本测验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广泛适用于各类人员,对对象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
16PF测验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做出贡献编制。卡氏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十六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极小。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测验由187道题组成。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6个分量表。16种因素的测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以便于计分,并保持受试者做答时的兴趣。每一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
十六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更能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作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
十六种人格因素以及八种次级因素的含义如下:
因素A-乐群性:低分特征:缄默,孤独,冷漠。高分特征:外向,热情,乐群。
因素B-聪慧性:低分特征: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高分特征: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思考敏捷正确。
因素C-稳定性:低分特征:情绪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高分特征: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因素E-恃强性:低分特征:谦逊,顺从,通融,恭顺。高分特征:好强固执,独立积极。
因素F-兴奋性:低分特征:严肃,审慎,冷静,寡言。高分特征:轻松兴奋,。
因素G-有恒性:低分特征: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高分特征:有恒负责,做事尽职。
因素H-敢为性:低分特征: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高分特征:冒险敢为,少有顾忌。
因素I-敏感性:低分特征: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其力。高分特征:敏感,感情用事。
因素L-怀疑性:低分特征:依赖随和,易与人相处。高分特征:怀疑,刚愎,固执已见。
因素M-幻想性:低分特征: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高分特征:幻想的,狂放不羁。
因素N-世故性:低分特征:坦白,直率,天真。高分特征:精明能干,世故。
因素O-忧虑性:低分特征:安详,沉着,有自信心。高分特征:忧虑抑郁,烦恼自扰。
因素Q1--实验性:低分特征:保守的,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高分特征:自由的,批评激进,不拘泥于现实。
因素Q2--独立性:低分特征:依赖,随群附众。高分特征: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因素Q3--自律性:低分特征:矛盾冲突,不顾大体。高分特征:知己知彼,自律谨严。
因素Q4--紧张性:低分特征:心平气和,闲散宁静。高分特征: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卡特尔16性格维量
适应与焦虑型X1:低分特征: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到心满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可能对困难的工作缺乏毅力,有事事知难而退,不肯奋斗努力的倾向。高分特征: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满意。可能会使工作受到破坏和影响身体健康。
内向与外向型X2:低分特征:内倾,趋于胆小,自足,在与别人接触中采取克制态度,有利于从事精细工作。高分特征:外倾,开朗,善于交际,不受拘束,有利于从事贸易工作。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4:低分特征:情感丰富而感到困扰不安,它可能是缺乏信心,颓丧的类型,对生活中的细节较为含蓄敏感,性格温和,讲究生活艺术,采取行动前再三思考,顾虑太多。高分特征:富有事业心,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行动迅速,但常忽视生活上的细节,只对明显的事物注意,有时会考虑不周,不计后果,冒然行事。
怯懦与果断型X4:低分特征:怯懦,顺从,依赖别人,纯洁,个性被动,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为获取别人的欢心会事事迁就。高分特征:果断,独立,露锋芒,有气魄,有攻击性的倾向,通常会主动地寻找可以施展这种行为的环境或机会,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能力,并从中取得利益。
心理健康因素Y1:低于12分者仅占人数分配的10% ,情绪不稳定的程度颇为显著。
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平均分为55,67以上者应有其成就。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3:标准分高于 7者属于创造力强者的范围,应有其成就。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Y4:平均值为22分,不足17分者仅占分配人数的10%左右,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25分以上者,则有成功的希望人格心理学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agree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简介
“大七”(big-seven)人格理论是我国学者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理论。
王登峰、催红和杨国枢等人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维度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智慧、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而每个维度又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因素。[2]
大七人格理论与大五人格理论有共同的东西,但是大七人格理论中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内涵。
七个因素的具体内容:
1.外向性:反应的是人际情境中活跃、主动、积极和易沟通轻松和温和的特点,以及个人的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特点的结合。
外向性包括活跃合群乐观三个小因素。
2.善良:反应的是中国文化中“好人”的总体特点,包括对人真诚、宽容、关心他人以及诚信、正直和重情感生 活等内在品质。
善良包括利他、诚信、和重感情三个小因素。
3.行事风格:反映的是个体行事方式和态度。
行事风格包括严谨、自制个沉稳三个小因素。
4.才干:反映的是个体的能力和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主要包括决断、坚韧和机敏三个小因素。
5.情绪性:反应的是个体的情绪稳定性特点。它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二级因素——耐心和爽直构成。
6.人际关系: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包括括宽和热情两个小因素。
7.处世态度:反应的是个体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包括自信和淡泊两个小因素。艾森克(Eysenck,)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 factor model)。这三个因素是:
①外倾性 (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 异;
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③精神质 (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立的人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