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癌,削下颌骨骨切除,流脓,诊断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要再切除坏死骨头,再在在腿切肉修补,应如何是好?

我母亲九几年患上鼻咽癌,做过电疗,导致颌骨坏死,做了切除手术。现在她的伤口恶化,耳朵会流脓水,颌骨部位会时刻痛,我带她看了很多医院,说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红楼那里也说看不了,所以我就带我母亲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口腔科(颌面外科)留医,我母亲的医保卡是农保,银卡(东莞银行)。医院那边说可以报四五成,但我听中医院的医生说现在医保有个限额,大概在十万左右,只要一年里不超过这个数,就可以无上限报销,请问是不是这样?另外医生说我母亲这个病很容易反复,那么我母亲这个病可不可以申请特定门诊?-金斧子放射性颌骨坏死 - 疾病简介
  应用放射治疗已经日趋普及,随之而来也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痛苦。电离辐射对人的损伤程度与照射时间、照射剂量有关,人体不同组织对辐射的耐受也有明显的差异,成人骨质是相当耐辐射的组织,在所用高能量的放疗中很少引起骨坏死,该病发病率较低。但经过辐射之后的能力低下,时有发生无菌性坏死,此时颌骨易受感染,若出现牙源性感染、拔牙手术或遭遇颌骨创伤,就可能诱发放射性骨髓炎,出现疼痛、红肿、溢脓、创口不愈、死骨暴露。很多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影响进食、言语,治疗困难。
放射性颌骨坏死 - 发病原因
  放射线损伤是该病的直接原因。放射性颌骨坏死的发生与射线种类、个体耐受性、照射方式、局部防护,特别是照射剂量和分次照射方案均有一定关系。一些研究表明放射剂量为60Gy以上与放射性骨坏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牙源性、损伤性感染可为放射性骨髓炎的感染诱发因素。血管栓塞学说  照射后早期,血管内膜肿胀,引起血供减少;晚期则因管壁增厚和内皮细胞增生突向管腔,造成血管狭窄和闭塞,导致血供锐减或终止,引起局部营养障碍。“三低”学说  由于放射线损伤血管和骨细胞,造成低细胞活性、低血管密度、低氧含量。
放射性颌骨坏死 - 病理生理
  主要病理变化是变性和坏死,不是炎症。照射野内的血管表现为小动脉内膜、内弹力层小时,肌层纤维化,外膜增厚,偶见动脉管腔内存在脱落的内皮细胞团块,或有血栓形成。颌骨表现为纹理粗糙,部分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虚,并可见微裂,成骨和破骨现象均不明显。以后结构断裂或消失,骨细胞大部分消失,形成死骨。
放射性颌骨坏死 -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发生于头颈部受到放射线照射的人群,患病率?年龄?下颌骨多见。病程缓慢,往往在放射治疗后数月甚至十余年后才出现症状。疾病症状  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由于放疗引起粘膜或皮肤破溃,导致牙槽突、颌骨骨面外露,呈灰白或黑褐色,继发感染后在露出骨面部位长期溢脓,经久不愈。病变发生于下颌支时,因肌萎缩及纤维化可出现明显的牙关紧闭。放射性颌骨坏死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死骨与正常常界限不清。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局部也易感染和组织坏死,形成口腔和面颊部长期不愈的溃疡、瘘孔或洞穿性缺损。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长,病人呈慢性消耗性衰竭,常表现为消瘦和贫血。疾病危害  可迁延很久而不愈,反复疼痛,牙关紧闭,影响进食和正常生活,局部遗留瘘孔,长期溢脓。可形成病理性骨折,颌骨缺损,导致面部严重畸形。可出现慢性消耗、贫血、消瘦与中毒症状。
放射性颌骨坏死 - 并发症
  大块骨质坏死,可以形成颌骨缺损,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咬合紊乱,严重影响咀嚼功能。
放射性颌骨坏死 - 诊断鉴别
辅助检查  X线片病变初期表现为颌骨骨质弥散性疏松,间杂散在的增粗的骨小梁及小的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增粗的骨小梁可纵横交错呈网格状。牙槽突可有轻度吸收,牙周间隙增宽。病变继续发展,骨质广泛吸收破坏呈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并与不规则的高密度团块影交错,与周围正常骨无明显分界,有时还可见大小不一的死骨形成,严重者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疾病鉴别  从头颈部放射治疗史、临床症状、X线表现,可以明确诊断。需与原有肿瘤复发、再发相鉴别,避免延误病情。
放射性颌骨坏死 - 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急性感染期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应通过药敏实验明确敏感药物。疼痛剧烈时对症给予镇痛剂。局部可以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控制感染。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因死骨不易分离,可以在正常健康骨质范围内实行死,组织缺损可以采用人工植入物、血管化的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其他治疗  积极加强营养,必要时输血治疗。还可采用高压氧治疗。
放射性颌骨坏死 - 疾病预后
  可以形成广泛颌骨死骨,造成颌骨骨质缺损、病理性骨折,影响进食、呼吸功能。保守治疗为主,无效的需行手术刮除死骨和感染灶,必要时需要行手术切除,植入复合组织瓣修复。少数抵抗力低下、糖尿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等患者病情可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甚至全身消耗成恶病质状。我国医生近年报道该病治愈或缓解率为80%-100%。
放射性颌骨坏死 - 疾病预防
  放疗前处理口腔内龋齿、根尖周炎、牙周炎、冠周炎患牙,拔除不能保留患牙,进行牙周治疗。放疗后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粘膜病损,放疗后不进行拔牙等有骨创的手术操作,C95出现早期症状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能够预防疾病加重,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和遗留组织器陷。
放射性颌骨坏死 - 疾病护理
  在病情的不同阶段,需要配合治疗需要进行护理,包括加强营养,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换药等。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1:45:2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席庆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以下颌骨肿物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一例并文献学习
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或称浆细胞肉瘤。本病由Rustizky于1873年首先描述其病理并定名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简称MM。MM属造血系统肿瘤,是浆细胞异常过度增生所至的恶性肿瘤。异常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及软组织,产生M球蛋白,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等。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有增高趋势。发病率为2~3/10万,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以50~60岁之间为多,4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2:1。但是,以口腔颌面部肿物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常常被误诊误治,尤其以下颌骨肿物为表现时,通常很难同颌骨肿瘤相鉴别,盲目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1,2,3]。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和病理表现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和治疗原则。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8岁,主因右下颌骨无痛性肿物2月于入院。患者于日无意识发现右下颌骨长一肿物,如杏核大小,一月中旬曾因牙痛拔除过患牙,其余无明显不适,肿物逐渐生长,至今约有鸡蛋大小,感下唇麻木,为进一步治疗,于日来我院就诊,以“下颌骨肿物”收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既往史:1970年患肺结核,1996年摔伤致左肋骨骨折,2003年摔伤致右股骨干骨折,在河北保定医院手术治疗并输血。个人史:生长于河北,无疫水、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妻子体健,有一个儿子及四个女儿,均体健。家族史:父母均去世。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及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查体:全身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专科检查: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侧下颌面部明显膨隆,可触及约6.0×5.0×3.0cm大小肿物,表面皮肤色正常,皮温不高,触诊界限清楚,不活动,质硬,无压痛,无乒乓球样感,局部偏软,有囊性感,上下牙列仅有左下颌侧切牙存留,余牙缺失,为义齿修复。右下唇麻木,鼓腮正常、微笑时右口角肌力不足,双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全口曲面断层片示:右侧下颌体部分可见大面积骨密度减低区,骨密度减低边缘较整齐、下颌骨体部颊侧骨质缺如。胸片示:双侧上肺陈旧性病灶,右侧第二肋骨骨质破坏,伴局部胸膜增厚。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示:右下颌骨肿物,骨及软组织多处异常高代谢灶,符合恶性病变表现。膀胱右下方异常高代谢灶,建议行前列腺相关检查,考虑右下颌骨肿瘤为转移癌。已将转移癌可能性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家属强烈要求做手术,主要目的为明确病理。
经充分术前准备,于在全麻下行右下颌骨肿物扩大切除术,采取颌下切口入路,术中见右下颌骨体部大部已被肿物侵蚀,肿物与周围肌肉组织粘连严重,扩大切除肿物,长再造钛板坚固内固定,预防术后病理性骨折。术中冰冻符合浆细胞瘤,切缘未见肿瘤。术后对症处理。术后病理回报:右下颌骨浆细胞瘤,大小为7.5×3.5×1.3cm,结合临床考虑为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淋巴结未见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示LCA(+)、Kappa(-)、Lambda(+)、Vimentia(+)、Actia(-)、 HMB(-)、CK (-)。患者于出院,转血液科进一步治疗,定期复查。
二、诊治思维过程
(一)病因
本病病因不详,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临床上有些慢性感染及炎症,如慢性骨髓炎、慢性、肾盂肾炎、结核等可伴有浆细胞恶性增生。这可能是由于抗原长期慢性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结果,同时也提出任何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受慢性刺激后可能引起骨髓瘤的发生的可能。
2.根据动物实验观察,发现本病可能直接因病毒感染而引起,长期病毒感染可表现为网状内皮系统增生。
3.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在从事放射线工作者较一般人群为高,电离辐射被认为是发病原因之一。自1950年至1976年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的研究表明,接受空气量100cGy后本病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7倍。
4.多发性骨髓瘤与某些遗传因素有关。染色体异常在隐匿型多发性骨髓瘤为0;新诊断的活动型为18%;进展型为63%;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t(11;14) q13;q32)]。
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起源存在不同的假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是肿瘤前体细胞学说。认为骨髓中TdT-、CALLA+的前B细胞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发生增殖、恶变,中间不经过sIg+B细胞阶段直接分化为CALLA+的前浆细胞,由前浆细胞发生克隆性扩增,分化为恶性浆细胞,形成骨髓瘤。另外CALLA+细胞可以进入外周血,引起骨髓瘤的播散,形成多发性病灶。外周血中正常分化的前B细胞向静止期B细胞转化的过程中受到抗原刺激,发生恶变,重新返回接种于骨髓内,转变为肿瘤前体细胞,发生多发性骨髓瘤。
就本例患者来讲,经反复详尽的病史询问,患者并无放射线、农药等刺激物长期接触史,一直在农村生长,无放射线等理化刺激可能性。但患者有两次骨折史,并长期患有肺结核,是否刺激肿瘤的生长,有无诱导及促进作用尚有待研究,另外在今后普查工作中,对染色体异常等检测对本病的早期发现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学
1.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动力学
多发性骨髓瘤早期即临床前期,细胞增殖时间少于72h,约经过1~2年的时间,临床上才渐现骨髓瘤的表现。而当其临床表现明显时,瘤细胞增殖时间逐渐延长,约为4~6个月。当肿瘤增殖达一定容积时,骨髓瘤细胞数可保持在水平线上数月甚至数年,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属于终末细胞,需靠具有克隆扩增和分化能力的处于较早分化时期的恶变B细胞增殖分化而补充。此期谓之细胞稳定期。研究表明,如在细胞稳定期杀灭骨髓瘤细胞,同时增殖期瘤细胞也随之增加。因此,治疗过程中应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的同时,要加用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骨髓瘤细胞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率。
骨髓瘤细胞有巨大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合成能力,在2~4小时内所产生的M蛋白相当于细胞内所含的免疫球蛋白总量。研究推算得出:每个骨髓瘤细胞约含M蛋白500万~10000万分子,每个骨髓瘤细胞每天合成M蛋白为2.5~38Pg。
 3.患者体内骨髓瘤细胞的总数
 体内骨髓瘤细胞的总数与临床的严重度(如溶骨性病变的程度)成正比。当有多发性溶骨性病变时,体内瘤细胞已超过2×1012个。若瘤细胞的总量约占体重的5%~7%则可以致死。
(三)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免疫学变化
  1.T细胞亚群的改变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改变有如下特点:外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T3+、T4+、细胞的绝对数和百分率在Ⅰ、Ⅱ、Ⅲ期均降低,T8+细胞绝对数Ⅰ期升高,Ⅱ及Ⅲ期正常,百分率各期均升高。OkT4/OkT8比值在各期均下降。T8+细胞升高被认为是机体早期的一种代偿,借以拟制肿瘤克隆的增殖。
  2.T细胞功能的改变
Perri等研究得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h细胞功能正常,而Ts拟制B细胞活性较正常为高,而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B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的Ts细胞活性更加敏感。由于T细胞功能缺陷,机体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及分泌减少,体内无免疫活性的M蛋白异常增多。此外患者的粒细胞的吞噬杀伤和趋化功能明显低下,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降低,NK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机体对病原微性物的易感性提高。
3.细胞因子活性的改变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产生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有关的细胞因子有IL-1、IL-2、IL-4、IL-5、IL-6等研究表明IL-4(BSF-1)--B细胞刺激因子-1减少导致外周血B细胞减少,从而使正常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制。骨髓瘤细胞能分泌IL-6(BSF-2),其表面又有BSF-2受体,通过自身正反馈作用促进肿瘤的增殖。Cimino等的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IL-1及SLR-2R与正常对照无差别。关于IL-2水平变化的研究尚无定论。
4.B淋巴细胞变化
Tienhaara等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总数、CD20+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相应年龄的对照组明显减低。因此,与B淋巴细胞相应的免疫功能亦低下或缺陷。
(四)临床表现[4,5,6,7,8]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多徐缓,患者可有数月至10多年的无症状期。在此期,可有血沉增快、M球蛋白或原因不明的蛋白尿,此谓“临床前期”。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国内2547例临床分析,主要为骨痛、贫血、发热、感染、出血、肾功能不全、关节痛、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骨骼变形及病理性骨折等等。临床表现主要由于恶性增生的浆细胞、骨骼及髓外组织的浸润及M球蛋白增多所致。
1.浸润性临床表现
 (1)骨痛: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相对无限增生、侵犯骨骼和骨膜,引起骨痛。骨痛常常是早期和主要症状,其中以腰骶痛最常见,其次是胸痛、肢体和其他部位疼痛。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因而易误为风湿痛。后期疼痛较剧烈,活动、负重加重,休息及治疗后减轻。骨痛常为诊断的早期和重要线索。
 (2)骨骼变形和病理性骨折
骨髓瘤细胞侵润,破坏影响皮质血液供应,引起弥漫性局限性骨质破坏并可形成局部肿块,且常呈多发性。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棉球样结节,对本病有诊断意义。骨质破坏处易引起病理性骨折,且往往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3)造血器官的损害
由于肿瘤灶主要在红骨髓中,故贫血常见,可为首发症状,贫血多为中度,后期严重;血小板减少多见,可伴有出血症状。
 (4)髓外浸涧 受侵器官组织中以脾、肝、淋巴结、肾脏为最常见。呼吸道和口腔中单发软组织骨髓瘤的机会较其他部位为多。
 (5)神经系统病变
可首发或后期出现。最多见为胸、腰椎脊髓受压引起截瘫。病理性骨折也是造成骨髓压迫的另一重要原因,且多数病例在截瘫前可出现相应的灼性神经根疼痛。颅骨肿瘤可直接压迫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周围神经病损以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为主。
2.大量M蛋白及其多肽链引起的临床表现
 (1)肾功能损害
半数左右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肾功能损害。肾脏病变可作为首先症状或在病程中发生,尿蛋白常有本一周蛋白存在。M蛋白及其多肽链可致肾小管变性、扩张、阴塞,导致肾单位的破坏和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可为慢性或急性,是本病仅次于感染的死亡原因。
 (2)易感染性
M蛋白的大量产生,正常免疫球蛋白形成减少和r球蛋白分解代谢增加,是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本病患者容易感染,较正常人高15倍。近年来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病毒(如节状疱疹)感染也有所增多,感染常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3)高粘稠性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粘滞度增高与血清中大量M蛋白增多和蛋白本身粘滞度变化有关。血液粘滞度增高后影响血液循环和毛细血管内的灌注,引起组织器官淤血和缺血、缺氧改变。其中以脑、眼、肾、肢端最为明显。
 (4)出血倾血
为本病常见,原因不一。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M蛋白直接拟制Ⅷ因子活性等都是引致出血的原因。
 (1)伴有其他肿瘤
尸检可见本病患者约有19%可合并其他肿瘤,这些肿瘤中非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尤其是乳房癌、脑癌、胆道肿瘤。也有报告合并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骨髓纤维化、Kaposi肉瘤等。
 (2)与淋巴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
Golderberg等报告其风湿性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居民发生率。也有报道伴发皮肌炎等疾病者。
(五)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贫血一般为中度。贫血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红细胞大小不一,血中可见少量幼粒、幼红细胞。晚期由于骨髓浸润和化疗药物的抑制而常有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沉降率由于血浆球蛋白显著增多而显著增快。
2.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活检对本病具有特异诊断的意义。病变部位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多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当浆细胞在10%以上,伴有形态异常,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骨髓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染色质较疏松细致,核周淡染环多消失。胞浆嗜碱,深兰、不透明泡沫状,有的瘤细胞胞浆内有Russell小体。有的其胞浆内充满大而浅兰色空泡并具立体感,谓之葡萄状细胞(grape cell)。并可见双核、三核及少数多核的瘤细胞。根据1957年第六届欧洲血液学会议,骨髓瘤细胞分为4级:Ⅰ级:成熟(小)浆细胞型。Ⅱ级:幼浆细胞型。Ⅲ级:原浆细胞型。Ⅳ级:网状细胞型。怀疑本病但穿刺阴性应注意:①骨髓组织粘滞度大,且其中夹杂有瘤细胞极度增生及造血细胞贫乏的区域,如穿刺部位恰在增生不良的区域则不易取得骨髓组织。②本病初期,骨髓病变呈局灶性③结节性分布,因些宜做多部位、定期穿刺。由于胸骨易受累,必要时胸骨穿刺应是重要诊断步骤。可结合X线于病变部位穿刺以期较高的阳性率。
3.异常球蛋白
 (1)本一周(凝溶)蛋白
50~80%的骨髓瘤患者尿本现周氏蛋白阳性。此病初期,本一周氏蛋白常间歇出现,晚期才经常出现,因此,本一周氏蛋白阴性,亦不能排除本病,应反复、定期查尿。此外,本一周氏蛋白亦非此病特有,其他疾病如骨骼转移癌、多发性肉瘤、纤维囊性瘤等多种疾病亦可呈阳性反应。
 (2)高球蛋白血症和M蛋白出现
约95%的患者,血清球蛋白增多,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做醋酸纤维膜电冰可见一异常电泳图形,即M球蛋白,其主要为一染色浓而密集的单峰突起的免疫球蛋白区带,少数有双峰。应用免疫电泳,按M蛋白成分的不同,可分为:①IgG型占50%~60%。②IgA型占20%~25%。③凝溶蛋白或轻链型占20%。④IgD型占1.5%,常伴有入轻链。⑤IgE型和IgM型,仅占0.5%和0.1%,。⑥“非分泌型”骨髓瘤,其血清中不能分离出M蛋白,约占1%。
由于骨质广泛破坏,大量的钙进入血循环,出现高钙血液;晚期及肾功能不全患者,血磷可显著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此与骨转移癌有区别。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增高。
(六)X线检查[2,3]
1.本病早期骨骼X线检查常无阳性改变。根据肿瘤细胞动力学研究,只有当单位瘤细胞增殖至一定数量时才能出现X线可见的破坏灶。放大摄影有助于较早期发现。
2.广泛性骨质疏松改变
表现为广泛性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稀变细,骨皮质变薄,并有栗粒状骨质破坏,皮质不均,断续不连。出现骨质疏松部位易发病理性骨折,尤以肋骨、脊椎易发。
3.多发性骨质破坏
肿瘤生长迅速者,常表现为伴有软组织肿块和边缘模糊的溶骨性破坏;生长慢者,则为边缘清楚的膨胀改变。骨质破坏有以不几种表现形式:
①穿凿状:瘤细胞为多发性局限性增殖形成球形瘤结时,表现为多发性圆形透亮区,无硬化边缘,亦无骨膜改变,病灶边缘锐利。以颅骨为最多见。
②蜂窝状:为多数大小近似的囊状骨破环区,相互靠近重迭。
③鼠咬状:系边缘模糊的齿状破坏区,融合成为大片破坏。
④皂泡状:囊状骨缺损大小不一,以弯曲的薄壁为间隔。
⑤蛋壳状:见于长骨端,系严重的骨破坏后残留下的薄层骨皮质。
4.硬化性骨质改变:很少见,且出现硬化性骨质改变的部位及方式亦呈多样性表现。
(七)其他辅助检查
近年来发现对多发性骨髓瘤者行CT扫描有以下优点:①均能证实所有X线检查结果。②病变的更大范围尤其是髓外浸润病灶的范围能更好确定。③发现X线检查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病灶尤其是病变早期等。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骼侵犯主要为溶骨性。骨骼形成增加的测定方法如碱性磷酸酶与放射性核素扫描均无帮助。
临床分型、分期:
1.一般分型 有孤立型、多发型、弥漫型、髓外型、白血病型等5型,各型间可互相转化。
2.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 分为:IgG型、IgA型、IgG型、IgD型、轻链型、EgE型、非化泌型等。
3.特殊类型 定名为冒烟性骨髓瘤,孤立性骨髓瘤,两种以上M蛋白的骨髓瘤,半分子IgA多发性骨髓瘤等。
4.分期 按Duriie分期标准如下:
Ⅰ期:须符合下列条件:血红蛋白>100g/l(10g/dl)血钙正常,骨骼X线正常或呈孤立型溶骨病变,M球蛋白IgG<50g/l(5g/dl)、IgA<30g/l (3g/l),尿轻链<4g/d,骨髓瘤细胞总数<0.6×1012个/m2。
Ⅲ期: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血红蛋白0.26mmol/l(1.3mg/dl),明显多发性溶骨损害;M球蛋白明显增多IgG>70g/l(7g/dl),IgA>50g/l(5g/dl),尿轻链>12g/d,骨髓瘤细胞>1-2×1012个/m2。
Ⅱ期:处于Ⅰ、Ⅲ期之间。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依据骨髓穿刺活检发现异常浆细胞浸润,X光片发现骨质破坏性改变,血清电泳检出M蛋白或/和尿中存在轻链。诊断的同时还应做好鉴别诊断。
1.骨髓穿刺活检发现大量骨髓瘤细胞
此为最主要的诊断依据。但浆细胞增多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骨髓内肿瘤转移、慢性炎症等诸多疾病,但在上述疾病中,浆细胞一般不超过10%,且无形态异常。
2.骨质破坏性改变 此需和肿瘤骨转移、老年性骨质疏松、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相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
主要为M蛋白和/或蛋白尿(尿中可检出本一周蛋白),但M蛋白及本一周蛋白尚可见于其它疾病如转移癌、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肉瘤等。
(九)治疗
本病尚无根治方法,全身化疗和支持治疗等对骨髓瘤细胞的减少,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健康状况的恢复已较以往有明显进展。
1.化学治疗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是化疗最有疗效的药物。以苯丙氨酸氮 芥及环磷酰为首选。过去以MDC(多药联合化疗)为主,现有人推荐MP方案(马法兰+强的松)为多发性骨髓瘤诱导缓解治疗的首选标准方案。VAD方案也被认为是一种用药少、疗效高、药效快的诱导方案。
2.支持治疗
对患者出现的伴随症状,对症或紧急处理输红细胞及注射雄激素促进正常造血以纠正贫血。高血钙症应用大剂量强的松或/和加用降钙素等。口服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血粘滞度增高者用青霉胺或考虑血浆分离,控制感染,改善肾功。脊髓压迫者应用大剂量激素,局部放疗或紧急行椎板切除减压术。骨痛应用止痛药物、放疗等。对有病理性骨折者按一般骨折治疗原则处理。可做内固定术。四肢病变累及软组织者可考虑行姑息性截肢。
3.放射治疗 本病对放疗较敏感。局部骨痛或有病理性骨折者,局部照射可减轻症状,但对病程经过帮助不大。
&#160;除传统治疗方法外,人们开始探索治疗本病的新方法,如α-干扰素治疗此病,体外研究证实α-干扰素与马法兰联合具有协同作用,与强的松全用具有加强作用。另有学者开始研究骨髓移植(BMT)治疗此病,同种同基因BMT有良好疗效,但不能避免晚期复发,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仍有待进一步探讨。&#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MM病变侵犯全身红骨髓部位,该特点与骨转移瘤相似,而且MM临床及X线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当病人因为局部症状进行X线检查,发现骨质破坏,首先,必须同局部的肿物相鉴别,以下颌骨肿物为首发症状的MM,需同下颌骨局部肿物鉴别。就本例患者而言,患者首先在当地医院就诊,那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来讲,必须要时刻有一条警戒线,抓住病情与众不同的蛛丝马迹,一定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当地医院,就提出了“下颌骨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案“下颌骨部分截骨术,髂骨游离移植下颌骨重建术”,事实证明,这一方案,犯了很多外科医生的通病,就是过分相信“手术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方式”,只重局部不重全身。由于患者认为手术比较大,转至我院就诊。那么,在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后我们逐渐发现了,该病与普通原发性下颌骨肿物的不同之处了。首先,肿物可以基本确定为恶性肿瘤,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从影像学上来看,肿物表现为溶骨性改变,并且有神经受损症状,患者出现下唇麻木、下唇肌力减弱等症状,同时从病史及全身情况来看,可以排除骨髓炎的改变。其次,患者以肿物为首发症状,先出现下颌骨隆起,后出现下唇麻木,这与下颌骨中心性癌的发病过程有明显不同,从影像学上来看,肿物生长并非以下齿槽神经管及骨髓腔为长轴进行生长,而是以下颌骨下缘破坏起始的溶骨性改变,并未出现骨膜反应及成骨性改变。最后,从患者的年龄上,也并不提示骨肉瘤的可能性。所以此时,我们逐渐把视线放到了全身,倾向于下颌骨为转移病灶,原发灶在身体其他部位的诊断考虑,在患者家属的同意下,PET示:右下颌骨肿物,骨及软组织多处异常高代谢灶,符合恶性病变表现。膀胱右下方异常高代谢灶,建议行前列腺相关检查,考虑右下颌骨肿瘤为转移癌。已将转移癌可能性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家属强烈要求尽快做手术,主要目的为明确病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局部肿物的切除术并未行修复。
那么,我们需要能够从该病得到很多的经验教训,首先,非原发性的下颌骨的骨质破坏,MM与骨转移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当有下颌骨破坏时鉴别诊断倾向于MM。其次,从影像学角度来讲,MM膨胀程度可非常明显,病变部位骨小梁消失,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软组织代替,残留骨壁排列规则,对邻近软组织仅为压迫性改变。骨转移肿瘤,膨胀程度轻微,对邻近软组织成浸润性改变,与病变范围内有不规则的斑点状高密度的残留骨和(或)肿瘤骨。MM并不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每年关于MM的报道很多。但是,首发于口腔颌面部的MM还是非常少见的,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还很不清楚,经常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时,并不能考虑到MM。而一旦认识了这种疾病在口腔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考虑到MM,那么典型的MM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下颌骨MM早期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以骨侵蚀破坏、牙齿松动、肿物、疼痛、下唇麻木、面瘫为主。确诊主要依据骨髓穿刺活检发现异常浆细胞浸润,X光片发现骨质破坏性改变,血清电泳检出M蛋白或/和尿中存在轻链。单个骨破坏可通过手术方法来进行确诊。一旦进行确诊,应立即转入血液科进行有效的治疗,全身化疗和支持治疗等对骨髓瘤细胞的减少,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健康状况的恢复已较以往有明显进展。
参考文献:
1,韦元 叶炳飞。侵及下颌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44-45
2,傅元芳 陈双。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转移瘤的X线及CT鉴别诊断。。):223-224,248
3,杨更森 王植三。多发性骨髓瘤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140-141
4,李多玉 李宏礼。颌骨浆细胞肉瘤的诊断及治疗:附7例报告。,):112-116
5,Mozaffari E, Mupparapu M, Otis L. Links Un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causing extensive dental bleeding: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448-53.
6,Lo Muzio L, Pannone G, Bucci P. Links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of 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the jaws: a case report with a six year follow-up.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558-60.
7,Reboiras L, Garcia GA, Antunez LJ, et al. Links Anaesthesia of the right lower hemi lip as a first manifestation of multiple myeloma. Presentation of a clinical case. Med Oral. ): 168-72.
8, Warner BF, Luna MA, Robert N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neoplasms and pseudotumors.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7 M 55(5):450-3
发表于: 20:12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席庆大夫的信息
席庆大夫电话咨询
席庆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近期通话:
右颌面部 腺样
咽部两侧各长了
今天刚刚检查出
我父亲63岁,
患者男性,73
患者男性,73
网上咨询席庆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席庆大夫提问
席庆的咨询范围:
口腔颌面头颈部良恶性肿瘤。尤其以舌癌、颊癌、牙龈癌、腭癌、口底癌以及涎腺肿瘤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涎腺来源的良恶性肿瘤最为擅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颌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