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三个月开始就天天晚上幼儿腹胀怎么办,已持续一个多月,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宝宝补钙误区(七):缺钙或缺维生素D,如何诊断?判断缺钙的谣言,各个击破!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跟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经的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后,二胎妈妈一起育儿!――这是同一个人……)
  如何确诊缺钙或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
  佝 偻病的诊断颇为复杂,轻度的钙缺乏较难发现,需要结合病史、体检、抽血检查以及X线检查,综合判断才能确诊。如果有专业的营养师帮助判断自然更好,对婴儿 日常膳食进行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了70%以下需要警惕。关键在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营养判断三点综合判断,同时满足者诊断效能较高,并要排除其他 先天性或疾病原因导致的佝偻病,详见上述。如果哪位医生或亲友、邻居只花了2秒钟,看一眼、摸一下孩子就下结论让你给孩子补钙,那肯定不靠谱。
  临床表现:
  早 期有不特异的神经兴奋性改变,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夜惊表现为睡眠不安,夜间爱啼哭,睡眠中易惊醒。多汗表示头部易出汗,睡眠时经常浸湿头发或枕 巾,跟室温、季节、衣着等无关。有些孩子会出现枕秃。烦躁不安指的是平时容易发脾气,爱无端哭闹,不太活泼安宁可爱。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太不特异了, 如果仅仅依靠这些现象诊断,准确率相当的低。而我们老百姓通常一看到这些表现,都会想到是缺钙的缘故,不遗余力地开始给孩子大补特补,却忽视了真正的原 因。以下梧桐妈妈会挨个详细地解释和辟谣。
  体征:小于6个月的佝偻病婴儿
  以颅骨改变为主,表现为囟门增大 (&3cm*3cm),囟边变软(囟门边缘薄而软),“乒乓颅”(按压后脑勺感觉像乒乓球一样弹性软化)。6个月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颅骨软化 却逐渐消失,整个脑袋变得挺难看,要么两边像长了两个尖角,正面看上去脑袋很方,称“方颅”,要么颅缝凹陷很明显,整个脑袋像马鞍或屁股,或像谁在脑袋顶 端按了个十字。囟门通常到了18~20个以后也没有闭合。
  两侧肋骨连接处增生,摸起来就像一串“串珠”,有些弹性,严重的孩子躺床上就能看见肋骨边缘的“串珠”。胸骨前凸或凹陷,成为“鸡胸”或“漏斗胸”(需除外先天性胸廓畸形)其他胸廓畸形还有下方肋缘凹陷或外翻。这些胸廓病变还有可能影响呼吸功能。
  手腕、脚踝软骨组织增生,看上去很像手镯、脚镯。站立时,由于长骨软化,无法支撑身体应力,出现X型腿、O型腿。可以试图并拢两膝或两踝确诊。
  其他骨骼表现还有脊柱畸形、出牙迟缓。
  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全身肌肉松驰,头颈无力,抬头、坐、站立、行走等大运动发育落后。因肌张力减退,腹部膨大像青蛙的肚子,关节可以过度伸展。
  严重的患儿脑部发育也会受影响,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
  当然这些体征也要综合判断,不要妄下定论。这些体征非医务人员通常也难判断准确,某一两个症状很可能会误导你。以下梧桐妈妈会挨个解释和辟谣。
  血液学检查:
  血清25-OH-D3在早期即可明显降低,是可靠的诊断标准(&8μg/L)。血碱性磷酸酶升高(判断成骨细胞活性)、血磷降低也是早期诊断的重要客观指标。血钙早期仍可维持正常,往往其他症状较明显了才会出现血钙下降。
  影像学检查:
  早 期X线可无异常,或因软骨细胞不能正常繁殖,骨骼两端(干骺端)骨骺线(临时钙化带,婴幼儿和儿童连接骨干和骨骺端中间的一小片组织,骨骼从这里不断生长 出来,主要是骨头变长,因此非常重要)模糊、变薄或不规则,干骺端稍增宽。后期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齐像毛刷或云絮一般,骨骺软骨 增宽。
  总而言之,如果真的怀疑缺钙,严格来讲应该让专业的医务人员全面问诊和体检,综合评估,进行血液学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引起缺钙的原因,再考虑进行相关的补钙措施。
  一些判断缺钙的谣言:
  看 到上面那段,我想你肯定吓坏了。我们刚学医时,也经常把书上看到的内容往自己身上套,容易觉得这些描述,自己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儿,很是紧张。我们面对出 生几个月的宝宝,更是容易紧张――他们是如此娇弱,我们甚至怀疑这么柔弱娇小的一团小动物,吃着自己那一点奶水,舔一舔辅食,是否真的营养充沛健全,还能 长到自己和丈夫这般大小?我们分不清自己对宝宝产生的情感是关心还是焦虑,宝宝有点儿让我们不理解的行为,我们很容易感到紧张,如果听到这些症状,很容易 套到宝宝身上,觉得自己的宝宝哪哪都不对,什么都给他补充分了才安全,事实上给宝宝这些额外的关怀,只是为了平复我们无端的焦虑罢了。
  其实上述已经提到,这些症状,非常不特异,早期诊断佝偻病的效能非常低。血液和影像学检查,多个体检征象才能确诊,并判断严重程度。
  下面,梧桐妈妈就将缺钙的常见流言,逐一解释和辟谣。
  枕秃:
  早在1907年,就有医生注意到枕秃这种现象,除了外观有点难看,对孩子其实没什么影响。与国内“枕秃很可能就是缺钙”的医学常识广为流传的情形不同,在国外一直没多少医生关注这个问题,研究也很少。
  因 为枕部(后脑勺)是接触床垫或枕头的地方,而孩子睡觉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自然地推断枕秃是因为头皮摩擦导致的头发脱落。国内一些专家认为,佝偻病的孩子 多汗、夜惊、喜欢摇头,枕秃的发病率就会高一些,因此常将其作为佝偻病的辅助诊断写入课本中。(最新版《尼尔森儿科学》佝偻病的章节里,并未出现任何跟枕 秃相关的文字。)照这样推论,如果孩子不是仰卧的话,理论上就应该不会枕秃了。
  为了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从1992年开 始推荐1岁以内的孩子仰卧,这个指南的调整恰好能让人做一个枕秃和睡姿关系的对比研究,于是有心的科学家真的这样做了。在推荐仰卧之前的1985 年,200个孩子里枕秃的孩子有18个,而推荐仰卧之后2003年,101个孩子里枕秃的有12个,虽然仰卧的孩子枕秃的比例更高一些,但两种并没有统计 学的差异。而且研究人员也注意到,有的孩子脱发并不是集中在枕部而是整个后脑勺,这显然没办法用磨蹭所致去解释的。这个文章于2005年在《欧洲儿科学杂 志》上发表。2011年,一位韩国人对193名孩子进行统计,枕秃的发生率约20.2%,探究其原因,并没有发现与睡姿存在关联。
  枕秃诊断缺钙的说法,主要流行于国内,于是也有有心的科学家就此作了研究。2004年青岛有位医生对400多名儿童进行分析,发现枕秃发生率42.1%,3月龄发生率最高,随月龄增加而减少。枕秃组与对照组进行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钙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家里养过小狗小猫的人应该都了解,小动物到了夏天会掉毛,冬天会长出厚毛抵御寒冬。宫内的胎儿也有类似毛发更替的现象――在孕20 周的时候,头皮上已经出现毛发,随后额骨和顶骨的胎发从生长期进入休止期,在胎龄7~8个月的时候脱落,随后开似乎长出第二批头发。枕部的胎发却一直在缓 慢生长,直至临产期才进入休止期,然后在生后8~12周时开始脱落,这恰好和枕秃容易出现的时间吻合。且出生后宝宝睡眠时间比较多,枕部的摩擦不可避免, 正好加速了枕部胎发的脱落。有些宝宝枕秃并不明显,那是因为每个孩子换发的过程并不完全同步,在旧发脱落的时候,新发也跟着长出来了。
  因此,枕秃是宝宝换发的生理现象,并不是什么疾病,枕部摩擦只是加速了旧发脱落的过程。头6个月内脱发不需要在意,当他再长大一些,活动多了,坐得多了,脱发的情形就会自行缓解。宝宝头发的生长速度、浓密多寡也因人而异,跟遗传有关,跟钙实在是沾不上边了。
  夜寐不安:
  因为钙磷代谢能影响到神经放电传导,因此可以出现睡不好觉、情绪较差、易惊醒、爱哭的情形。然而,这个症状实在是太不特异了!很多妈妈认为补补钙就能跟这吵夜的恼人小恶魔说“再见”,事实并不尽然。
  首 先我们得明确个事实――母乳宝宝会比奶粉宝宝睡得轻,吃得频繁!因为奶粉容易吃得过多,且不易消化,因此宝宝睡得又久又沉,试图消化、分解、排泄这些过量 的食物。有些人认为宝宝夜奶吃得多,就是妈妈奶不够吃,或是缺钙表现,事实上并不尽然。详见《夏娃的困惑――实用母乳指导》。
  绝大多数情形下,宝宝晚上吵,最常见的情形还是因为不舒服,比如肠绞痛、过敏、白天吃得过饱等,有些是因为昼夜颠倒、白天过于兴奋、或什么事情让他感到不安。
  还有些妈妈看到宝宝“一惊一乍”,一点点响动甚至做梦就会四肢突然向外伸出,想要拥抱些什么一样,认为有这样的表现就证明宝宝睡不好。事实上这只是刚出生宝宝的一种原始反射――“拥抱反射”,大可不必忧虑惊慌。
  其中的内容非常多,具体可以参看睡眠、哭闹章节。
  出牙晚:
  如 果看到邻居家的小胖4、5个月就长了两颗大白门牙,怀抱8、9个月宝宝的你很可能就不淡定了。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出牙时间都不相同,出牙历程也没有可比性 ――出牙起始时间不同,出牙间隔时间不同,出牙顺序不同,出牙引起的身体反应不同,同龄婴儿的牙齿数量不同……这取决于宝宝的基因――不妨问问自己父母或 孩子他爸,如果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出牙晚,很可能就是遗传因素作祟了。
  大部分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长牙,很少数的婴儿3、4个月就开始吃手、流口水,随后冒出牙尖尖。有些宝宝到了1岁还没有长牙的迹象,极少数的婴儿到了18个月才开始冒出第一颗牙齿。3岁时绝大多数孩子会出满20颗牙齿。
  另外,牙齿出不出来,它都在那儿――牙胚在胎儿后期就已经形成。如果给新生儿进行下颌X光检查,能见到牙龈内有两排整齐的牙胚。只是牙齿发育、突破牙龈的时间各有差异而已。
  因此,缺钙就出牙晚,绝大多数情形下,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真能影响到牙齿,那得非常、非常严重的缺钙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肋骨外翻:
  大部分宝宝都有轻度肋骨外翻的现象,尤其是偏瘦的宝宝,其实这都属于正常现象。这是由于婴幼儿膈肌附着在倒数第二肋骨内侧,且婴幼儿膈肌较为僵硬,向内牵拉肋骨,导致最下端肋缘轻微外翻,一般三岁左右就恢复正常了。
  另外,一些婴儿偏爱朝一侧睡觉,也可以导致朝下的那一侧肋骨轻微外翻。注意两侧换着睡觉,这种情形就会好转了。不过宝宝执意要一侧睡觉,不要求宝宝换边也没关系,等他长大些,自如翻身选择自己喜欢的睡眠姿势,白天坐和直立的时间长了,这种情形也会自行缓解的。
  睡觉摇头:
  有些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睡觉时特别喜欢摇头,有些还爱挠耳朵、拍脑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宝宝左右两侧内耳发育不均衡,导致宝宝的耳朵产生异物感的缘故,有些类似飞机起飞降落时耳朵内压力变化的感觉。等宝宝长大一些,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
  出汗多:
  照 料者们多会发现,宝宝睡着后特别容易出汗,哪怕是穿盖得并不那么多的时候。这是因为宝宝睡着后植物神经兴奋,很容易出汗。而躯干部皮肤汗腺尚未发育完善, 还不能正常排汗;而头发根部的毛孔能将汗液排出,因此宝宝非常容易“满头大汗”,在受热、吃奶、运动或玩耍过后更为明显。
  当然佝偻病的孩子钙磷代谢紊乱,影响神经放电(需要钙等离子通道参与),植物神经也功能紊乱,往往会出很多汗,经常能打湿枕巾。但这个症状实在是太不特异了,老百姓更是很难准确判断,还是观察其他典型表现、结合客观实验室检查更靠谱些。
  磨牙:
  有些照料者经常在半夜听到宝宝磨牙的声音,不免担心,这是缺钙吗?
  如果偶尔发生一两次磨牙并不打紧,天天晚上磨牙,可能就得找找原因了。一些磨牙非常严重、时间很长的宝宝,连牙釉质都给磨掉了,裸露的牙髓,遇到冷热酸甜等轻微刺激就会感到疼痛。
  磨 牙多见于4~6岁儿童。据研究与脑神经功能不太稳定有关,易受各种刺激而出现磨牙。这种神经不稳定有一定家族性,与遗传有关。患儿除夜间磨牙外,往往还有 其它睡眠障碍。当然佝偻病的孩子,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也能影响到神经功能(神经放电需要钙等离子通道参与),可以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磨牙的症状, 同样这些症状非常不特异。
  事实上,磨牙多出现在消化功能障碍的儿童,比如消化不良、晚饭吃得过饱等。严重的、长时间的磨牙多半是肠道寄生虫 的影响,比如蛔虫、钩虫等。这些食物或寄生虫在宝宝睡着后引起他不舒服的感受,进而影响到他的脑神经,出现磨牙的情形。另外,宝宝神经过度兴奋或疲劳,精 神压力紧张,比如遇到态度粗暴的人,被父母责骂,睡前看了紧张的影视片,都会使儿童入睡后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引起磨牙。另外,宝宝有口腔疾患,比如龋 齿、牙周炎、乳牙牙列不齐或咬合不当也会出现磨牙。对于8~11岁换牙时期的孩子,牙龈发痒,且磨牙可能是建立正常咬合所需要的一种活动,这类磨牙往往不 会很严重,常会自行消退,家长不必担心。
  其 实除外上述非常明确的原因,很多时候,宝宝磨牙如同他啃手指、拉头发、撞头一样,都是宝宝释放自我压力的一种方式。妈妈可以多关怀宝宝,多陪他玩玩,入睡 前多抱抱哄哄他,尽力了解他的小心事帮他想办法……这样都有助于帮他放松心情,减少磨牙。如果磨牙的情形非常严重,持续时间很长,还是带他看看医生,明确 下原因,规范治疗更为妥当。
  头颅较方:
  头颅较方:这个情形其实挺常见,是因为经常仰躺着睡觉的缘故。一些家 长有给宝宝睡硬板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睡平头”,好看(具体参看枕枕头章节)。后脑勺平了,自然头顶靠后方两侧容易出现两个不太明显的“犄角”,从前往 后看脑袋看上去有些方。只是家长们不知啥时候听到“方颅”的说法(事实上,医学上描述的方颅主要在前额那一块,跟大伙儿字面上理解的位置不一样),往往感 觉很紧张。事实上并没有多大的必要。随着宝宝慢慢长大,脑袋仍然会慢慢变圆的。
  头发稀疏、干枯:
  绝大多数情形下,头发的颜色、浓密和柔软程度都是遗传决定的。只有非常严重的营养不良,才会因此头发的性状。而且这种营养不良也多为蛋白质缺乏,跟缺钙搭不上边。具体可以参看剃胎头章节。
  腿型不正:
  只 有非常严重的缺钙情形才会引起骨关节畸形。这是因为此时关节韧带较为松弛、弹性较差,对关节的固定、牵拉力度较弱;承重骨和关节钙质流失,受到应力可能会 缓慢变形。而如今,宝宝们大多营养过剩,这样严重的钙缺乏症状已然很罕见,往往也会出现很多其他典型体征,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绝大多数腿型不正的情形 是由于大人教孩子学走路方式不恰当引起的,尤其常见于过早、经常使用学步车的孩子。具体参看教孩子学走路章节。
  囟门晚闭、囟边较软:
  当 然,这也是佝偻病典型症状之一。然而,我们往往对囟门太紧张了!看到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囟门小一大圈,妈妈们便坐不住了。事实上,盲目补钙和其他补品,还有 可能导致囟门闭合过早!反而不利于宝宝脑部发育。如果你的宝宝囟门在18~20个月闭合并不打紧,少数宝宝时间还会更久一点,早产宝宝闭合时间也会适当延 迟一些。如果宝宝其他表现都很好,家长大可不必担心。
  牙齿黑斑:
  牙齿黑斑:一些宝宝牙齿上出现黑斑(本段 写的仅仅是黑斑,并不是介绍龋齿),怎么刷牙也刷不干净,有些宝宝牙齿上的黑点越来越多,连成片,宝宝没有别的不舒服。家长们很担心,带着孩子去看牙医, 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后,被告知是“单纯性乳牙色素沉着”。这是因为一些宝宝乳牙釉质天生不大光滑,唾液量少而矿物质成分相对较多,口腔里有容易产生色素的细 菌,进食了有颜色的食物等原因引起。这些色素沉着对牙齿伤害不大,大可不必太担心,认真帮宝宝刷牙便可,一些清除色素作用的儿童牙膏可以尝试。如果影响到 宝宝情绪,最好能跟他仔细解释解释,大点的孩子可以到医院里定期洁牙。
  有些人考虑到牙釉质不光滑的原因,认为缺钙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事实 并不尽然。如果是佝偻病引起,那得非常严重才会出现这类情形,当代已然很少见了。最常见的还是免疫、遗传因素引起,或母亲在妊娠期罹患风疹、毒血症等疾 病,婴儿期患许多致发热感染性疾病,乳牙根尖周感染,而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
  鸡胸、漏斗胸:
  有些孩子存在 鸡胸、漏斗胸,大人往往不淡定了,去医院医生会给开钙剂和维生素D,并做很多关于钙的检查。在过去,的确大部分鸡胸、漏斗胸的孩子都是佝偻病患者,而今天 营养过剩、营养知识相对普及,佝偻病已经不多见了。如果缺钙已经导致出现鸡胸、漏斗胸,多半还会有其他较为明显的症状和体征。那么,如果一个健康活泼、强 壮机灵的孩子,仅仅出现鸡胸、漏斗胸而没有其他佝偻病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也没大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很可能是先天性胸廓畸形――也就是天生的。 他们的父母不一定有类似的表现,因为这很可能也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程度轻微、没什么症状,不影响呼吸能的畸形并不打紧,不用管它,穿上衣服也基本看不 出来;很影响美观的,家长或宝宝非常介意的,有呼吸受限等症状的,等宝宝大一些可以考虑去骨科矫治。
  当然,不排除有些婴儿胸廓向前膨出,是 因为纵隔疾病引起――膨大的心脏、异位的甲状腺等腺体、增大的胸腺腺瘤、畸胎瘤等有可能会影响到胸廓形态,当然跟肿物位置有关。这种形态变化往往跟鸡胸有 一定区别,这些疾病往往也伴随其他症状,比如影响呼吸功能,四肢乏力、吃奶无力等等。有这些症状或变化,胸廓也可能变形越来越严重,必要时需要找儿科医生 咨询,并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
  运动发育落后:
  佝偻症患儿,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全身肌肉松驰,头颈无力,可引起运动发育落后。而现实生活中运动发育落后原因非常多,不仅仅限于佝偻病,几乎所有智力受损、发育异常、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慢性疾病、营养障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运动发育落后。
  最 常见的情形,仍然是照料者看到隔壁的孩子会爬会走了,看到自家孩子没动静,很快就坐不住了,开始给孩子大补特补钙剂和营养品,希望宝宝在发育上不要掉队。 事实上每个宝宝发育的“里程碑”差别都很大,比如有些宝宝4~5个月就开始爬行,而有的宝宝到了10个多月才开始爬,甚至根本不爬,直接跳到站立、试图行 走的时期。因此,绝大多数情形下,宝宝运动发育速度并不是衡量宝宝是否缺钙的标准。
  指甲软:
  佝偻病的患儿的确可能会出现特殊的指甲外观,软而脆,有时会有些变形,指甲尖甚至难以突出甲床外缘――严重缺钙时指甲生长速度有所减缓,且指甲实在太软,一长出来轻易的就给磨掉了。
  而 婴儿的指甲本来就很软,有时婴儿抠到哪里的硬物,指甲尖打折或横向豁开也很常见。绝大多数照料者,不知道婴儿指甲软到什么地步才叫软,看到指甲前端有折痕 或横向小豁口,就感到很担心。其实只要宝宝指甲红润、有光泽,形态好看,宝宝也没什么别的不好,就跟缺钙搭不上边,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
  宝宝不爱洗澡是缺钙:
  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老百姓眼中,宝宝所有的哭闹的情形,都该跟缺钙沾点关系才好呢?是不是宝宝哭闹会让照料者倍感无力,找不到原因,却总想做点什么才好?不爱洗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详见洗澡章节。
  宝宝长得太快容易缺钙:
  很多人认为,宝宝长得太快,钙的外源性供给跟不上宝宝身体利用钙的速度,容易缺钙,需要额外补充。这真是一个悖论――宝宝吃的多,营养充沛才长得快,担心营养过剩还来不及呢,吃得不够,自然也就长不好了。怎么会长的速度太快,反而营养缺乏了呢?
  事 实上,这种担心,可能是有出处的。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也曾流行用奶粉等人工喂养品喂哺婴儿。当时奶粉也很昂贵,穷人还吃不起,因此,奶粉被视为奢侈 品,在收入较理想的家庭中还颇为时髦。而很快,佝偻病在美国十分猖獗,一时间大街上跑着众多罗圈腿儿童,而这些吃奶粉的孩子,还又高又胖。这很容易给人一 个错觉,钙的供给跟不上宝宝身体的生长需要速度。
  这是为什么呢?奶粉中钙量虽然充沛,但是吸收率非常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钙磷比例不理想 (人乳钙磷比例2.25/1,牛乳1.35/1)――牛奶中含磷高,肾小管对磷的排出能力有限,使得血磷增加。高血磷不仅不利于钙质吸收,还因血钙磷乘积 基本固定,导致血钙下降。此外,牛奶中含矿物质较多,易使胃酸下降,不利于消化,特别是钙剂在酸性环境下溶出率会更高,消化吸收率会高一些,胃酸减少吸收 率也会下降。而且当时人们也没有重视日光照射,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后来,奶粉制造商改进工艺,人为添加较易吸收的钙剂和维生素D,并让钙磷 比例趋于合理,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佝偻病的防治方法,佝偻病才慢慢淡出大众的视野。
  因此,长得快而缺钙,实际上是营养不均衡导致的。如今, 市售配方奶中钙和维生素D已经够多了,母乳中的钙吸收率也非常理想,只要宝宝好好吃奶,好好吃饭,尽量不挑食,没什么胃肠道问题,常在户外玩耍晒晒太阳, 基本没可能缺钙,详见上述。如果宝宝没能做到这些,我们更需要改善宝宝的这些情形,仅仅单一补充钙剂,并不会让宝宝又高又壮。
  宝宝个子矮是缺钙,饭量小、不好好吃奶、长得瘦容易缺钙:
  很多照料者觉得自己孩子不如隔壁家老张的孩子又高又壮,力气大,便觉得宝宝哪哪儿都缺,总想一“补”为快;如果宝宝饭桌上再调皮,更是恨铁不成钢,担心他这没吃够,那没吃好,容易缺钙。管他缺没缺,我都给他补点儿才好。
  梧 桐妈妈感觉很疑惑,这补钙,能代替吃饭吗?如果宝宝真的营养不良,光补钙就能让他长高长胖,获得一副好身板,壮得过邻居家的熊孩子打架打得赢?况且,现在 的孩子营养过剩、营养不均衡的情形更为常见,这都不是补钙能解决的事情。过多的钙,还会引起铁、锌、镁、磷等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补钙和好好喝奶吃饭,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后者!后者不光让孩子钙足够,其他营养也均衡充分。所以,如果宝宝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喝奶,长不高,长不胖,可别光顾着埋怨熊孩子和塞钙片,找找原因,平复下心态才是首要的事。
  ①“有 一种饿,叫做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瘦,叫做你妈觉得你瘦;有一种矮,叫做你妈觉得你矮,有一种钙,叫做你妈认为你缺……”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通 常把我们的焦虑,以爱的名义映射给自己深爱的孩子。也许你认为孩子没好好吃饭,兴许他只是足够饱了,很多照料者仍要追着喂,“降龙十八塞”,逼着孩子吃够 自己认为营养的饭菜;身高体重平均线是所有孩子的平均值,也就是一半的孩子不够这个标准,只要在一定的区间以内就没问题,但我们觉得他们比不过邻居家的小 胖,就觉得自家孩子有问题。事实上,现在过度喂养的情形这么严重,多少孩子八个月却是十八个月的体重,这真的让人自豪吗?以这些超重的孩子为标杆,要求自 家孩子吃一样多,长一样块头,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也多此一举呢?绝大多数孩子都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仔细观察他们,只要身高体重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内,能吃能 睡能玩,我们就足以放宽心态,静待花开……拔苗助长,绝大多数情形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②绝大多数孩子个子矮一点,长得瘦一点,发育晚一点,都是遗传因素起作用。事实上,长远看来,瘦孩子往往会比胖孩子健康一些。
  ③吃 母乳的孩子往往会更瘦小,往人工喂养的孩子中一站,颇为打眼。其实这也不必担心,牛奶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都是母乳的好几倍,这是因为小牛个头 大,一出生就要站立、奔跑需要这么些能量支持。这些过剩的能量,事实上对人类并不是很好的事,给幼嫩的脏器带来不少代谢负担,也容易造成过度生长和肥胖。
  ④孩 子不好好吃饭,是不是照料者经常敦促、强迫他吃?是不是经常逼迫他吃他不爱吃的饭菜?是不是零食吃饱了,糖吃多了不饿,还挑食?是不是孩子吃饭的时候摆上 玩具,打开电视,满大街又唱又跳追着喂?是不是怕脏,又怕孩子吃不饱,不让孩子自己吃,结果孩子吃两口就觉得无聊,到处打岔,一顿饭来上几小时?现在不爱 吃饭的孩子这么多,为什么大伙儿都埋怨孩子,而不从自己的行为上找找原因?没有哪个小动物,生来不爱食物的。让孩子爱上食物实在是太简单了――给他健康简 单、营养均衡的食物,少吃零食,让他有吃什么、怎么吃的决定权,让他专心地吃,不要受到大人、玩具、电视的干扰……吃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饿了自然会吃, 只有健康的食物自然也不会想着“吃香喝辣”,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做自己,绝对不愁孩子会吃不饱,吃不香,营养不均衡。缺钙什么的,也该靠边站了。
  ⑤孩 子肚子不舒服,也会不想吃奶或吃饭。最常见的原因仍然是过敏。母乳宝宝有时会对妈妈奶中的物质过敏,最常见的情形是妈妈吃了宝宝不舒服的食物,特别是鲜牛 奶、含酒精的食物、药物和平常较少吃的高蛋白的物质。人工喂养宝宝出现过敏的情形就更多了,很多宝宝甚至对自己天天吃的口粮过敏。给宝宝过早添加辅食,或 者未能识别过敏食物,也可能让宝宝不想吃东西。曾经见一家人,三个月开始便给宝宝吃鸡蛋,结果宝宝一直不好好吃奶,人奶、牛奶都不吃,总是肚子胀,结果这 家人找来偏方给宝宝灌中药……宝宝湿疹不断,后来出现常打喷嚏、流清涕、呼吸道爱发炎等情形,4岁时跟2岁的妹妹一样高,家人才带宝宝去看病,测过敏原发 现对鸡蛋过敏……足足吃了4年,实在是后悔得不行了。
  及时寻找和去处过敏原很重要。而婴儿不会说话,老百姓乃至许多医务人员都很难识别过敏 表现,找到让宝宝过敏的物质并及时去除,奶粉和很多辅食还会天天吃,荞麦枕头、鲜花什么的,天天都放在宝宝房间!宝宝经常肠绞痛、腹胀等,不好好吃饭便也 在情理之中了。有关喂养的问题,详见《夏娃的困惑――你不得不知的辅食添加误区,实用干货推荐》一书。
  骨折的孩子要补钙:
  很多人认为骨折后需要长骨头,因此需要大量的钙,常会额外补充。而通常情况下,骨折的孩子体内并不缺钙,因此无需补钙。况且,骨折的小孩活动减少,骨骼对钙的利用还会受到抑制,补的钙起不到什么作用,都排泄出去了,还会给消化道、泌尿道造成不小的负担。
  世界上并没有单一的“神奇营养素”可以健身长高, 所有的营养素皆需要与食物中其他营养素互助,才能充分被身体吸收运用。
  钙剂和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是多少?补多了,到底有些什么害处?明儿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重磅推荐!北大医学博士新书横空出世,手把手教您喂母乳,并喂得轻松,喂得开心幸福。
  (本 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 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读书期间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一本《夏娃的困惑 ――全程实用母乳指导,史上最强哺乳谣言粉碎机》已出世,孕妈妈、哺乳妈妈、新妈妈必备!书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荐――武汉同济医院妇产科冯玲教授,儿科刘 爱国教授,麻醉科梅伟教授倾力推荐!复旦大学社会心理系孙时进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罗教讲教授倾力推荐!并作序!详情请加公号,点击后台右下方有书籍介 绍以及获得方式。)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
特别策划1508/条精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301医院总护士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以亲子阅读为切入点,致力于家庭关系的建造…
精选家庭教育资讯和原创育儿教育文章…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
为妈妈们提供母婴知识、母婴时尚信息、育儿经验等…
暖姐姐为您提供育儿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腹胀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