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肾主纳气的肾功能不全?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矫健鹏大夫本人发表
日(周六)晚23:00至02月1日(周日)凌晨6:00,因系统维护,暂停网站所有页面访问,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西医“肾”不同
&& 中医西医“肾”不同
&&&&&&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腰酸、乏力、腿脚软、房事不行是“肾虚”,得吃“六味地黄丸”中药来补肾;也听说过慢性肾炎、尿毒症是“”。那么“肾虚”跟“”中的“肾”是一回事吗?
&&& “肾虚”中的肾是指中医学脏腑学说五脏中的“肾”,“”中的肾是西医学按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病理学定义的“肾脏”,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 西医学所描述的肾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学中“肾是泌尿器官,有内分泌功能”的观点与中医学认为“肾主水”,“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血”的观点是基本吻合的。不同点体现在中医学中肾脏很多功能超出了西医中肾脏功能的范畴。
&&&&&&& 1.肾藏精 中医学认为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中所藏之精有来自父母的生殖之精的“先天之精”,也有出生后机体从饮食中摄取营养和五脏六腑代谢所产生的“后天之精”。肾精可以化为肾气,产生两大功效:⑴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人出生后开始长高、生齿、生发;青春期时产生“天癸”,具备了生殖能力;青壮年时期骨骼坚硬、肌肉发达、精力充沛均是身体肾气不断充盈的结果。随着年龄增大,肾气逐渐衰少,人开始面容枯槁变老、脱发、掉齿,各种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当肾气衰尽,人的寿命也将终结。因此当小儿生长发育缓慢,青年人性功能低下,老年人衰老过快时,中医可以用补肾填精的方法治疗。⑵肾主全身阴阳:肾中精气含有肾阳、肾阴两种功能相反的物质,肾阳有促进机体温煦、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肾阴有促进滋润、濡养、宁静和制约的功能。而且肾之阴阳不足会影响其他脏器阴阳的不足。中医学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阴部清冷、生殖低下、脉无力而迟缓的表现归纳为“肾阳亏虚”,将脑空骨软、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耳鸣目涩、咽干口燥、舌质干红、脉细数的表现归纳为“阴虚阳亢”;针对肾阳和肾阴的不足而相应采用温肾壮阳和滋阴益肾的方法治疗。
&&&&& 2.肾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深度,防治呼吸浅表的作用。呼吸固然是肺的功能,但吸气的降纳要靠肾的纳气功能的帮助。根据这种理论,中医学常用补肾纳气法治疗呼吸浅表、吸气困难、动则气短的喘症患者。
&&&&&&3.齿为肾之标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的生长、坚固均依赖肾精的滋养。临床上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换牙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早脱、容易龋齿,往往与肾精不足有一定关系。应用补肾法治疗牙齿病变常收良效。叩齿固肾的养生方法也源于此理论。
&&&&& 4.肾开窍于耳 中医学认为耳的听力敏锐离不开肾精的濡养。肾精亏损则出现耳鸣、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老年人听力多有所减退,即是肾中精气渐衰的缘故。
&&&&& 5.肾开窍于二阴 ⑴前阴为肾之窍:尿道及属于生殖系统的男性的阴茎、睾丸,女性的阴道等均为是肾之窍,因此中医学认为生殖功能也是由肾所统摄。在前阴所表现出的小便清长、小便失禁、尿少、遗精、早泄、阳痿等均可以因肾的病变引起。⑵肛门为肾之窍:肾气的固藏功能对肛门固涩粪便,使其不致无节制排出起到重要作用。肾阳不足,脾胃失于温煦,则易出现清晨腹泻——“五更泄”;肾阴虚,大肠失于濡润,也可出现大便干结、肛裂等。
&&&& 6.肾在志为恐 五脏对应五种情绪,肾与恐惧、害怕相关。恐惧令滋养机体的肾气不得向上布散而向下走泄,即“恐则气下”。突然极度的恐惧可以使人“吓尿裤子”,甚至“屎尿横流”;房事时,突然的惊恐可以使男性阳痿、女性闭经,这都是是恐伤肾的缘故。
&&&& 7.肾在液为唾 肾脏之液,通过足少阴肾经,到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为唾液。临床中的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属于肾阴不足者即可用滋养肾阴的方法治疗。吞咽唾液养肾的方法也源于此理论。
&&&&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肾是泌尿器官,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认识上是具有共同点的。但不同点在于中医的肾的功能还涉及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精神情志,以及耳、齿等器官,因此中医肾的功能是大于西医肾的功能的。
发表于: 21:54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矫健鹏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矫健鹏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矫健鹏大夫提问
矫健鹏的咨询范围:
肾病、肾虚、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肿瘤、泌尿系肿瘤肾主纳气&肾气亏损就不能助肺吸气,吸气不能到达丹田的感觉
“肾主纳气”,是说肾与人的吸气功能有关。
  纳,即收纳、摄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说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人体的呼吸虽然由肺来主管,但中医认为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还与肾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由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到肾,由肾来摄纳之,这样才能保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呼吸出入的气,虽主在肺,但根在肾。肾气足所以肺气充,反过来讲,肾气亏损就不能助肺吸气,患者就会产生呼多吸少,并且有吸气不能到达丹田的感觉。无论是肾气虚衰,摄纳无权,气浮于上,还是肺气久虚,久病及肾,都会导致肾气的纳气功能失常,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肾主纳气”,说明肾与吸气功能有关。所以然者,由于肾合命门,命门为“呼吸之门”,“元气之所系”。从经络来讲,“肾上连肺,肾脉上贯膈,入肺中”。再则,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肺,其根在肾。肾气足则肺气充,反之,肾气亏损则不能助肺吸气,患者即可产生呼多吸少,并有吸气不能至丹田之感觉。临床上,肾虚不能摄纳肺气之病证,并非鲜见。归纳之,大概有以下几种。
1.短气不足以息,总觉得气不能深吸,且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等治之而不效者,非中气亏损,也非大气下陷,乃肾气不纳之候。当补益肾中元气。宜用生脉散加山萸肉、紫河车等治之。
2.久喘久咳致肺肾阴虚,且以肾阴亏损为主者,其证喘咳,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燥咽干,夜来加剧,短气不足以息,吸气困难尤为显著,苔少乏津;或房事过度,过于劳力,惊恐伤及肾阴而证见腰酸腿软,头昏耳鸣,梦中遗精,吸气困难,微咳痰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应补肾纳气,兼保肺金。宜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之。阴虚阳浮而证见两颧发赤,咽喉不利者,宜于上方中更加沉香、麦冬、磁石以镇纳之。
3.先天不足,或房事太过,损伤肾气,致肾不纳气而证见喘咳,或短气不足以息,吸气尤感困难,或伴遗精,腰痛者,肾不纳气,精关不固也。当补肾中元气,使元气归根。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皆可随证选用,并化裁用之。
4.肾阳虚弱而证见喘咳,吸气困难,且伴腰痛滑精,阴头寒冷,夜尿频数,尿清而长,苔白,脉沉弱者,应温补肾阳以纳气。宜用金匮肾气丸加沉香、菟丝子、淫羊霍等治之。夹痰饮者,合二陈汤,或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治之,下元虚寒重者,其阳浮越而证见两颧发赤,或口鼻出血,口燥齿浮,松动不固,手足厥冷,脉浮大,按则空虚无力,或微细欲绝者,宜补元阳,敛浮阳,可用参附汤,人参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或二加龙骨汤随证化裁治之
最近总觉得上不来气,躺着不动就没事,稍微动一下就觉得上不来气,医院检查说哪都好,没问题,中医说是肾不纳气,开了些中药,外加每天2根虫草,一对蛤蚧,红花磨成末喝,喝了三天没什么效果,我想问下我这是不是肾不纳气,如果是的话需要喝多久?
该喝汤药了。炖点蛤蚧汤什么的更好。茶会利尿,尿多了更损肾气
病证名。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肾气虚衰,气不归元则肾不纳气。症见呼多吸少,喘促,动则喘甚,自汗神疲,气短,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弱或虚浮无根等。治宜补肾纳气。
治宜补肾纳气。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久咳伤肺,由肺及肾,或因房劳伤肾,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所致。
益气止咳方:用于肺气不足,肾不纳气引起的咳嗽气短,痰喘乏力,干咳少痰,腰酸腿软,消瘦乏力等症。花菜200克、百合100克、杏仁50克、冬虫夏草10克煲汤,起锅时打入柴鸡蛋2个,加湿淀粉少量,酌加调料即可。
  肺虽是主呼吸的,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作用。在临床上一 般的久病咳喘,特别是年老肾虚患者,多有纳气困难。
  气喘的特点是 呼多吸少。例如老年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主要表现是吸气困难
,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需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来治疗。
  《医源资料库》:肾主纳气,生理学名词。指肾的生理功能。肾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肾脉上贯膈,入肺中,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肺,其根在肾。《景岳全书·传忠录》:“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
肾部不好可能是由于肺气虚
肺气虚  feiqixu
  肺气虚
  Deficiency of Lung Qi
  肺气虚损不足,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内经》论述了肺气虚的病因病机。隋代《诸病源候论》
阐述了汗出病候与肺气虚损,卫阳不固的关系。宋代杨仁斋(即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认为肺气虚进一步发展即为肺阳虚证。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肺气虚的主要症状是虚喘。清代《医学心悟》指出肺气虚有因“脾虚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外邪,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弱等。由于肺主诸气而司呼吸与声音,有输布精微至全身,通调水道的作用。因而病理上,肺气不足,一则胸中宗气亏少,呼吸失司;二则卫气不足,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三是肺气虚少不能通调水道,布散精气而致水液失调,脏腑周身失养。所以肺气虚的辨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②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脾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汗出气短。③除上述肺经症状与全身表现外,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细弱。
  肺气虚又可发展为肺阳虚,前述症状更加严重,且有背寒怕冷,反复感冒等阳虚表现。如肺气虚与脾虚或肾虚同时存在,可出现浮肿,小便不利。
  肺气虚的治疗以补益肺气为主。肺虚咳喘可用补肺汤或人参胡桃汤;肺卫不足易感外邪可用玉屏风散;合并肺阳虚者可用保元汤。
  肺气虚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的功能衰弱。
  病发原因: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乎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属虚证。
  (一)主症: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
  (二)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更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胱白,神疲体倦,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三)证情分析:肺气亏损,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耗气,而喘息更甚;肺气不足,水液失于正常输布,聚而成为清稀痰液,气虚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淡白或咣白。气虚则神疲乏力,声音低怯,肺气虚,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证。
  (四)本证的发展与影响: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侵袭,则可致气虚外感之证。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可成心肺气虚证。肺气根于肾,肺虚日久,影响及肾,则成肾不纳气之证。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
  (1)本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本证与脾气虚证同属气虚范畴,但本证病位在肺,除一般气虚证候外,还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气短,动则更甚之症状为其特征;而脾气虚证病在脾脏,以一般气虚见症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肿等见症为特征。若同时既见有肺气不足之证,又见有脾虚失运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肺脾两虚之证。
  (2)本证与心气虚证的鉴别:两者亦属气虚证的范畴。但本证病在肺脏,故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伴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而心气虚证病在心脏,故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活动后诸症加重伴有一般气虚见证为特征。若临床既有肺气虚弱证,又有心气不足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心肺气虚证。
  (六)辨证要点:1.必须见有肺脏功能衰减之表现,如咳嗽无力,短气;2.必须具有一般气虚之证,3.多见于肺脏疾患之后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
  对肺气虚患者,宜常食红枣糯米粥、瘦肉鸡汁、禽蛋、猪肺等以补肺气,同时注意培土以生津
  ,可选食莲子、芡实、山药、黄豆、鲜河鱼等以健脾益胃;对痰湿不盛者,可试用石榴、涩柿、银杏等收敛肺气,但不可多用。
  肺气虚是指肺气衰弱的状态,可以由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引起。从临床医疗看,大多数肺气虚的人患有气喘、咳嗽、咯痰、自汗等肺部疾病,如老慢支、哮喘等;也有一部分人仅仅是肺功能减退,呈亚健康状态,出现畏寒畏热、易伤风感冒、尤畏寒冷等症状,都与肺气虚有关。
  肺气虚的表现
  肺气虚多见五种表现:(1)多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2)使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3)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4)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5)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肺气虚的调治
  (1)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当补益肺气,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胡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对易患风寒感冒,症见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宜用玉屏风散加紫苏: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生姜6克、紫苏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
  (3)对虚寒性慢性鼻窦炎,症见头昏、恶寒、自汗等。当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宜用鼻通宁滴剂(含辛荑、苍耳子)滴鼻,1次1~2滴,1日2~3次。或用鼻通丸(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1次1丸,1日2次。均加服北芪片。
  (4)对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症见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宜用补阴煎加减:生地15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参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方有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5)对肺气虚兼肾阳不足,症见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可补气温肾,宜用保元汤: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2—3次。
我近年来常常“气短”,缺氧,都在劳累后发生(劳累的程度要看我的身体条件,如果身体很虚弱,那么非常轻度的劳作都是“劳累”),尤其是多说话之后。通过多方努力(西医也查过,什么问题都没查出来!),现在基本上断定是中医中所说的“肾不纳气”。
这个病表面上很象心肺科的疾病,症状如胸闷,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等。但不管西医心肺科专家如何检查,所有的结果都是一样:正常!我不是中医,但常年的病历让我知道,这个毛病其实就是人的精力长期的透支导致的。人的精力,就像银行的存款,又出有进。如果只出不进,就会导致透支。人的精力靠什么“进账”呢?我的体会主要有三点:饮食,睡眠和锻炼。这三样做好了,精力就会“收支平衡”,身体不会出乱子。但要是这三样做得不好,身体的功能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于是所有的内脏虽然没有问题,但功能都会减弱,导致血液循环缓慢,新陈代谢缓慢,然后很多莫名其妙的症状就会产生,如疲劳感,肌肉疼痛,心律不齐,呼吸困难,等等。(而这些,西医都是查不出来的!不但查不出来,它还不认为这是病!受够了!)
由于中医认为“肾”是藏精力藏气的地方,所以如果过劳后的精力不足,就被认为是肾功能的虚弱所致。所以叫“肾不纳气”。具体的理论根据,我还不能凭理性认识的很清楚。
但我的经验似乎告诉我,这个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
医治的办法,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调养(精神上的放松对睡眠很重要),严重的应该结合中草药。
本证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益甚和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故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征。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size=4][color=blue][b]虚阳外浮,脉见浮大无根。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息促。肾气不足,[color=red]久延伤阴,阴虚生内热[/color],虚火上炎,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b][/color][/size]
方男。自患伤寒重病后,时心动悸,短气难以平卧,舌红,脉细数。曾经西医透视诊为心脏扩大。高丽参15克,熟地30克,山萸肉15克,上安桂3克,蛤蚧尾1对,白术15克,五味子6克,仙鹤草30克,煅牡蛎30克,大寸冬15克,杭白芍1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早晚各服9克。
【按〕重病之后,一方面气血受损,血不营心,以致心悸怔仲;一方面肾阴亏耗,以致虚火上炎而舌红,脉细数;肾不纳气而短气难以平卧。人参、蛤蚧同用名参蛤散,对于肾不纳气之气喘有显著疗效;配合地、萸。牡、味等大滋肾阴,摄纳肾气;参、麦、味三药为生脉散,可以益心营,补气阴,稍用肉桂以引火归源,并可温中使诸药滋而不腻。
你“沉得住气”么?&
自古成大事者,遇事首先要沉得住气。”或许我们自幼就接受过长辈这样的教导。“沉得住气”,既是一种心里素质,又是一种生理状态。庄子说过一句话,叫:“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正懂得养生的、有修养的人,呼吸是很深很长的,甚至能达到脚跟,而普通人呼吸是很表浅的,只能到喉部。这种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人们的呼吸的确是有深浅之分的。一般来说,呼吸深长的人用小肚子呼吸,小肚子一起一伏,带动呼吸。这种呼吸能使气到达小腹部(就是气沉丹田),调动全身气机,其养生功效无穷无尽。而且这种深长舒缓的呼吸,能影响人的性格,使人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办事稳重。这就是能“沉得住气”了。而呼吸表浅的人呼吸的时候,只有胸部起伏,气根本沉不到丹田,使全身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更要命的是,这种短促而表浅的呼吸让人浮躁,容易着急上火,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沉不住气”了。
只能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到底有几个人能“沉得住气”呢?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压力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出一股无名火。这火如果发出来,就是大家说的脾气不好,可能和家人、同事之间相处不融洽;发不出来呢?就变成抑郁症,或者压抑出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沉不住气带来的不仅是烦恼,而且还有疾病。
& & 怎么才能沉得住气呢?
有人说,那就在呼吸上下功夫,练呼吸呗。于是,马上有人出来教大家如何使呼吸变得深长,如何“气沉丹田,息息归根”了。这是好事。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很多病人反映,他们练了很久的呼吸,但是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有了新的问题。甚至还有人,练呼吸之前还是好好的,练了一阵子呼吸,反而练出病来了。这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呼吸不能练,练呼吸练得身强体壮的人,不会没事跑到医院去对医生说:“我练呼吸现在身体很好!”医生能见到的只有练出问题的人,这些人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把他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在呼吸这个问题上有更多的发现,就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完美的“完全解决方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明白,现代人为何呼吸表浅?
我们生活在一个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空气中的粉尘、毒气对人体有害,于是人体启动了它的自动防御措施,不让这些污染了的空气沉得更深,这样,人的呼吸就变得表浅了。呼吸表浅,本来是人体在污浊空气中用来自我防御的临时措施,但由于人一直生活在这种污浊的空气中,于是呼吸表浅就习惯成自然了,到了空气新鲜的地方他还是呼吸表浅,这时候人就要出问题了。我们练呼吸,就是要调整呼吸的状态,让自己在空气新鲜的时候能转变过来。千万不要练到最后,不分时间、不分场合都呼吸深长,这样只能使污浊的空气深入人体,不易排出,导致疾病。找我的那些病人,都是练腹式呼吸练得非常好的,但是我很遗憾地告诉他:“对不起,你练过头了,你走火入魔了。”
他们听了就非常紧张,说:“那算了,大夫,我不练了。”
我说:“不行,不练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以前下的功夫都白搭了,你没有得到它的利益反而受了它的害,不值。你还得练!从哪里跌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从哪里走错的还得回来重新走。”于是,我教他们练呼吸要分场合,找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什么时间比较适合练习深长的呼吸呢?首先是早晨。经过了安静的一夜,空气里尘埃落定,毒气也被夜风吹散;还有就是雨后,风带来远方森林和草原上新鲜的空气,雨把尘埃洗去。这时候空气新鲜,得趁这时候多呼吸一点。如果是雨后的早晨,那就更好了,打开窗子,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这是这个被污染的世界中最稀有的东西,是无价之宝。
什么地点比较适合练习深长的呼吸呢?当然要在空气清新、氧气充足的地方,像树林里,公园里,乡村里啊,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小区里,都可以。当我跟一位病人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大惊失色,说:“天哪,我都是在拥挤的地铁里、公交车上练深呼吸的!”病人本以为,在空气不好,氧气稀薄的地方练练深呼吸,会增加体内的氧,殊不知,却增加了体内的污浊,哪有不病之理啊?
有人说养生要这样做,有人说养生要那样做,我说,养生要学会变。同样是练习深长呼吸,你在环境好的地方练跟在环境不好的地方练,效果完全相反。所以养生练习也要随时随地变化,在空气好的时候才能呼吸,在空气不好的地方呢?可以练练其他的养生功法,练练筋骨,按摩按摩穴位,都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时候,如果呼吸表浅那就让它表浅吧,没事。当然,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让自己多多亲近空气新鲜的大自然。春天的雨后,秋天的清晨,我们希望自己不是在灰尘斗乱的暗室或摩肩接踵的车厢里为了养家糊口而奔命,而是希望自己在树林里散步,在河边与一二良朋好友执手叙谈……
& & 或许你要问:“生活所迫,我有这份闲心么?”
& & 我说:当然有啊,只要你沉得住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医治未病丛书 肾虚的识别与养护
开&&&&&&本:32开
页&&&&&&数:
字&&&&&&数:115千字
I&&S&&B&&N:7
售&&&&&&价:13.70元
原书售价:18.00元
品&&&&&&相:
配送方式:无配送方式&&&&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1件)
商品分类:
详细描述:
商品名称:中医治未病丛书:肾虚的识别与养护
作者:杨晓晖
ISBN号:&&7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类型:图书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内容简介】
中医治未病思想虽然是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其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丰富、完善,今天又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但其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身一体、形神合一、精神内守、阴平阳秘、以平为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理论与实践,必将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作出卓越贡献。
【摘要】
给中医的肾正名&&为什么要开篇说明有关肾虚的认识误区?&&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讲,似乎更通俗易懂,因为它的语言更接近百姓,不像西医中讲的那样深奥。在大众眼里,不论文化水平高低,是否有医学知识,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一串的中医名词,比如肾虚、脾虚、气虚、血虚、肝火旺、肝郁、热伤风、中风、内热外感等等。时下流行的养生潮,更是将中医融入了百姓生活当中。&&……
【目录】
第一部分纠误篇:关于肾虚的认识误区&开篇词给中医的“肾”正名&为什么要开篇说明有关“肾虚”的认识误区?&老百姓关于中医肾的认识误区有哪些?&中医的肾等同于西医的肾脏吗?&疲劳是不是都是肾虚?&性功能障碍不是肾虚的代名词吗?&性功能障碍用补肾药就会管用吗?&脱发就是肾虚吗?&白发就是肾虚吗?&水肿就是肾虚吗?&补肾就是常服六味地黄丸吗?&补肾就是壮阳吗?&腰疼就是肾虚吗?&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手足逆冷证是怎么回事?&眼圈黑就是肾虚吗?&西医的肾脏疾病等同于中医的肾虚吗?&补肾是百利而无一害吗?每个人都需要补肾吗?&补肾、养肾、护肾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学习篇:肾的生理病理与疾病&第一章肾的生理&肾的生理特性是什么?&什么是肾气、肾阴和肾阳?&怎样理解“肾藏精”?&怎样理解“肾主生殖”?&怎样理解肾精与人体生、长、壮、老、已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肾主水”?&怎样理解“肾主纳气”?&第二章肾对应的外在表象&怎样理解“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及“齿为骨之余”?&怎样理解“肾主黑色,其华在发”?&怎样理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怎样理解“腰为肾之府”?&怎样理解“肾在志为恐(惊)”?&怎样理解肾在液为唾?&第三章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第四章肾虚的类型&第五章肾虚的病因病机&第六章肾虚的临床表现&第七章肾虚与疾病&第八章肾虚的信号&第三部分养护篇:关于补肾养肾的学问&第九章优生优育&第十章起居调摄&第十一章调志养生&第十二章肾虚证患者的中药与饮食调理&第十三章中医特色疗法&第十四章冬季补肾&第十五章食养补肾&第十六章气功导引养生&第十七章穴位按摩养生&
【精彩内容】
给中医的肾正名&为什么要开篇说明有关肾虚的认识误区?&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讲,似乎更通俗易懂,因为它的语言更接近百姓,不像西医中讲的那样深奥。在大众眼里,不论文化水平高低,是否有医学知识,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一串的中医名词,比如肾虚、脾虚、气虚、血虚、肝火旺、肝郁、热伤风、中风、内热外感等等。时下流行的养生潮,更是将中医融入了百姓生活当中。&……
挺快的,包装的也好。就是光买了,还没看。
值得称赞。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主纳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