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的黄热病婴儿疫苗接种哪里可以接种

摘要:疾病別名虱傳斑疹傷寒,典型斑疹傷寒疾病分類感染科疾病概述指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又稱虱傳斑疹傷寒或“典型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持續高熱、頭痛、瘀點樣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自然病程約為2~3周。患流行性斑疹傷寒后數月至數年,可能出現復發,稱為復發型斑疹傷寒,又稱Brill-Zinsser病。疾病描述指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又稱虱傳斑疹傷寒或“典型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持續高熱、頭痛、瘀點樣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自然病程約為2~3周。患流行性斑疹傷寒后數月至數年,可能出現復發,稱為復發型斑疹傷寒,又稱Brill-Zinsser病。癥狀體征1、病史  是否急驟起病,有無高熱、劇烈頭痛、身痛、關節痛、鼻出血等情況。2、體檢  注意有無皮疹、結膜充血、肝脾腫大及腦膜刺激征。疾病病因注意病前3周內有否被虱、蚤叮咬及接觸鼠類史或進入疫區生活史,預防接種時間與次數。普氏立克次體感染。病理生理具體發病機制不是......

  • 【概述】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typhus),又稱虱傳斑疹傷寒(louse-bornetyphus)或“典型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prowazekii)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持續高熱、頭痛、瘀點樣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自然病程約為2~3周。患流行性斑疹傷寒后數月至數年,可能出現復發,稱為復發型斑疹傷寒,又稱Brill-Zinsse

  • 第三章 立克次體感染  立克體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組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人類立克次體病可分為5大組:①斑疹傷寒組(含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②斑點熱組(含斑點熱、馬賽熱、澳洲蜱型斑疹傷寒、立克體體痘癥);③恙蟲熱組(含恙蟲病);④Q熱組(含Q熱);⑤陣發性立克次體病組(含戰壕熱)。在我國已經發現的有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恙蟲熱和Q熱。  立克次體是

  • 【摘要】目的探討地方性斑疹傷寒后遺癥狀“頭昏、頭痛”的原因,為其治療提供依據。方法對56例地方性斑疹傷寒的后遺癥狀“頭昏、頭痛”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36例治愈,18例復發。結論斑疹傷寒的后遺癥狀“頭昏、頭痛”是患病后神經、精神因素所致的腦血管痙攣引起的腦供血不足所產生的。【關鍵詞】斑疹傷寒后遺癥狀頭昏頭痛Clinicalanalysisofendemictyphus‘ssequelaesuch

  • 第二節 地方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typhus)亦稱鼠型或蚤型斑疹傷寒。由莫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mooseri)以鼠蚤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癥狀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極低。  [病原學]  莫氏立克次體的形態、染色特點、生化反應、培養條件及抵抗力均與普氏立克次體相似。但在動物實驗上可以區別:①莫氏立克次體接種雄性豚鼠腹腔后,豚

  • )3月28日消息-美國洛杉磯公共衛生研究專家最近在《臨床傳染病》雜志上報道,美國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情況,發現貓也是傳播者之一。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typhus)也稱鼠型斑疹傷寒(murinetyphus),乃鼠蚤媒介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與流行型斑疹傷寒近似,但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極低。C

  • 概述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typhus)亦稱鼠型或蚤型斑疹傷寒。由莫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mooseri)以鼠蚤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癥狀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極低。病原學莫氏立克次體的形態、染色特點、生化反應、培養條件及抵抗力均與普氏立克次體相似。但在動物實驗上可以區別:①莫氏立克次體接種雄性豚鼠腹腔后,豚鼠除發熱外,陰囊高度水腫,稱之為豚

  • 【概述】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typhus)也稱鼠型斑疹傷寒(murinetyphus),乃鼠蚤媒介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與流行型斑疹傷寒近似,但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診斷】診斷以流行病學資料、熱程、皮疹性質、外斐試驗等為主要依據,有條件者尚可加做其他血清免疫學試驗如補結試驗、立克次體凝集試驗等。除流行性斑疹傷寒外。【治療措施】與流行型斑疹傷寒基本相同。國內某一系列

  • 概述立克體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組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人類立克次體病可分為5大組:①斑疹傷寒組(含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②斑點熱組(含斑點熱、馬賽熱、澳洲蜱型斑疹傷寒、立克體體痘癥);③恙蟲熱組(含恙蟲病);④Q熱組(含Q熱);⑤陣發性立克次體病組(含戰壕熱)。在我國已經發現的有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恙蟲熱和Q熱。立克次體是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

  • ;對多種抗生素敏感等。  對人類致病的立克次體科包括立克次體屬(Rickettsia)、柯克斯體屬(Coxiella)和羅沙利馬體屬(Rochalimaea)等三個屬。立克次體屬又分成三個生物群:斑疹傷寒群、斑點熱群與恙蟲病群(見表17~1)。  立克次體病多數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畜共患。我國除斑疹傷寒、恙蟲病外,已證明有Q熱、斑點熱疫源地存在。節肢動物和立克次體病的傳播密切相關,或為儲存宿主,

  • 斑疹傷寒是立克次體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發熱和出血性皮疹。但目前不典型者多見,臨床易誤診。我科2001年8月~2003年10月收治住院病人32例,現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32例均經血清外斐反應確診。其中來自農村22例,市區10例。男18例,女14例。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全部病例均以發熱起病,其中稽留熱7例,弛張熱6例,不規則熱19例,熱程7~18天。伴畏寒、寒戰5例;咳嗽、咽部不適

  • 概述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typhus)又稱虱傳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R.Prowazekii)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點: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熱、劇烈頭痛、皮疹與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病程2--3周。立克次體是1910年由Ricketts從389例斑疹傷寒病人血液中發現的。1913年,Prowazekii從患者中性粒細胞中也找到了病原體;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傷寒中犧牲。為紀念他們遂

  • 瘟疫病(鼠疫)、天花、喉假皮癥(白喉)、產婦熱癥(產褥熱)、能傳染之血痢(痢疾)、紅熱癥(猩紅熱)、深虛熱病(傷寒)、癲狂病或被癲獸以及可疑有癲病之獸咬傷者(狂犬病)等10種病應報明巡捕官查核。1918年4月22日,日本守備軍司令部在《青島碼頭規則》中規定:赤痢、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流行性腦膜炎、霍亂、痘瘡、猩紅熱、鼠疫、黃熱病等均稱傳染病。1922年膠澳商埠督辦公署規定霍亂、赤痢、腸傷寒

  • 山西及河北發生疫病,死亡人數超過20萬。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進入發生天花病,造成300余萬人死亡,在此后的50年內,墨西哥因為天花又喪失了近2000萬人。  1530年,土耳其發生嚴重斑疹傷寒傳染病,死亡10萬人。  1544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因斑疹傷寒流行造成圍攻該城的霍阿奇姆的帝國軍隊死亡3萬人。  1545年,古巴發生斑疹傷寒傳染病,死亡25萬人。  1560年,巴西發生天花流行

  • 目的 探討常見傳染病甲襞微循環改變。方法 對1412例傳染病人及100例健康人進行甲襞微循環觀測。結果 除流腮外,在傷寒、流腦、斑疹傷寒、乙腦、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甲襞微循環中、重度異常率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1)。管襻形態:異形增多>50%,在傷寒、流腦、乙腦、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中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1)。管襻數減少,在流腦、乙腦中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1

  • 在春夏之交;腦出血多發生于冬季;急性心肌梗死出現在11月~1月和3~4月兩個高峰;黑色素瘤常在夏季多發,與強烈陽光照射有關。  季節性發病的特點曾用來鑒別不同病種。過去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美國的地方性斑疹傷寒與歐洲的虱傳斑傷寒相同。Maxcy(1926)觀察到兩病流行季節,前者高峰在8、9、10月份,后者在3、4、5月份。兩病的季節分布不同。又觀察到某些地區,如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地方性斑疹傷寒有

  • 次體后,經兩周左右的潛伏期后急性發病,主要表現為高熱、皮疹,伴有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或其他實質臟器損害的癥狀。這些癥狀與普氏立克次體在體內的繁殖及其毒素樣物質的作用有關。  病后免疫力持久,而且對斑疹傷寒群內其他立克次體感染有交叉免疫。  (三)診斷與防治  發病后盡快于一周內采血并注射入雄性豚鼠腹腔,每日測量體溫并觀察陰囊有腫大。若體溫超過40℃或陰囊有紅腫則說明有立克次體感染。若無陰囊紅腫而體

  • 藥物名稱流行性斑疹傷寒疫苗藥物別名英文名稱說  明功用作用本品系用流行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滴鼻感染小白鼠,取肺經研磨后加甲醛溶液將立克次體殺死,經純化濃縮制成。用于預防斑疹傷寒。用法用量(1)重點使用于有本病流行地區的人群。  (2)皮下注射于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  (3)初次注射本疫苗者,需注射3次,每次間隔5~10天。注射用量如下表:    15歲以上     15歲以下  第1針 0.5ml

  • ,嚴重者因抓搔引起膿皰、潰瘍。寄生在睫毛上的恥陰虱多見于嬰幼兒,引起眼瞼奇癢、瞼緣充血等,陰虱病的確診在于從患部找到蟲體。  2.傳播疾病 主要由人虱,特別是人體虱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戰壕熱和虱傳回歸熱。此外,地方性斑疹傷寒由蚤傳到人后,也能由人虱傳播。  ⑴流行性斑疹傷寒:是由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prowazecki)引起、主要通過人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病人自潛伏期末1~2天直

  • 符  關于蜱、虱、蚤、螨(古稱射工)等為病,在古代文獻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這些認識當是通過大量病例觀察獲得的,提示漢末西晉時發生過射工病、溪溫的流行。而現代絕大多數人認為射工病、溪溫是立克次體病的斑疹傷寒。  從史料記載和醫學比較出發,漢代的瘟疫可能是立克次體病。立克次體病的傳染源主要是小哺乳動物(嚙齒類)和家畜,傳播媒介主要是節肢動物,如蜱、虱、蚤、螨等。  《后漢書》載:“獻帝初平

  • 鏈的增長和影響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用于痢疾、沙眼、結膜炎、肺炎、中耳炎、皮膚化膿感染等。亦用于治療阿米巴腸炎及腸道感染。 1.本品可作為下列疾病的選取用藥物:  (1)立克次體病,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洛磯山熱、恙蟲病和Q熱。  (2)支原體屬感染。  (3)衣原體屬感染,包括鸚鵡熱、性病、淋巴肉牙腫、非特異性尿道炎、輸卵管炎、宮頸炎及沙眼。  (4)回歸熱。  (5)布魯菌病。  (

  • 性壞死。心有局灶性或彌漫性心肌炎,可伴出血及小的變性病變。肺充血,伴有支氣管肺炎和胸腔積液。腦有淋巴細胞性腦膜炎,腦干處可見小出血點。腎有時呈廣泛的急性炎癥變化。胃腸道特別是回腸下端常廣泛充血。“斑疹傷寒結節”也見于本病,小血管周圍有單核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等浸潤,但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腫脹不如流行性斑疹傷寒顯著,血栓形成也較少見。【流行病學】國內本病主要發生于東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區如廣東、廣西、

  • 呼吸道進入,引起傳染。  (一)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2~14天,以冬、春季虱子孳生季節時發病最多。①發熱期:常突起高熱,于第3~4天達高峰,有腰背及四肢肌肉痠痛,以腓腸肌為甚。有時出現相對緩脈,頗似傷寒。第1周內多數病人有脾腫大。②出疹期:發病第4~6天,先由腋下及兩脅出現皮疹,逐漸延及胸、腹、背及四肢皮膚。開始為充血性,至最盛時可見充血性皮疹下面夾雜出血性皮疹。隨皮疹的出現病情加重,可有譫妄,嗜

  • D.性病淋巴肉芽腫E.恙蟲病56.與立克次體有共同抗原成分的細菌是A.大腸桿菌B.傷寒桿菌C.變形桿菌D.產氣桿菌E.綠膿桿菌57.普氏立克次體主要的傳播途徑是A.消化道B.呼吸道C.性接觸D.虱叮咬后入血E.蚤叮咬后入血58.恙蟲病的傳播媒介是A.蚊B.鼠蚤C.蜱D.螨E.人虱59.下面哪種微生物是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A.恙蟲病東方體B.貝納科克斯體C.五日熱巴通體D.普氏立克次體E.莫氏立

  • 局部繁殖,然后直接或經淋巴系統入血,在小血管內皮細胞及其他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生長繁殖,不斷釋放立克次體及毒素,引起立克次體血癥和毒血癥。立克次體死亡后釋放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基本病變與斑疹傷寒相似,為彌漫性小血管炎和小血管周圍炎。小血管擴張充血,內皮細胞腫脹、增生、血管周圍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皮疹由立克次體在真皮小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引起內皮細胞腫脹、血栓形成、血管炎性滲出及

  • 毒感染細菌感染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結核病、敗血癥、細菌性心內膜炎、傷寒、副傷寒、細菌性腦炎、急性細菌性痢疾、心包炎、腹膜炎外傷感染身體某部外傷后感染寄生蟲感染瘧疾、阿米巴肝病、肺囊蟲病、急性血吸蟲閏、絲蟲漬螺旋體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血液病急性敗血癥、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立克次體感染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惡性腫瘤肉瘤、惡性淋巴瘤等變態反應性疾病血型不合輸血、變應性亞敗血癥、藥物熱

  • 綜合征出血熱 第十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十一節 登革熱 第十二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第十三節 狂犬病 第十四節 艾滋病 第十五節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第四章 立克次體病 第一節 流行性斑疹傷寒 第二節 地方性斑疹傷寒 第三節 恙蟲病第五章 細菌感染 第一節 傷寒與副傷寒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第三節 細菌性腹瀉 第四節 霍亂 第五節 彎曲菌病 第六節 細菌性痢疾 第七節 布氏菌病 第八節 鼠疫 

  • 血熱(附:漢坦病毒肺綜合征) (54) 第五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64) 第六節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 (73) 第七節 狂犬病 (79)第三章 立克次體病 (84)第一節 流行性斑疹傷寒 (85) 第二節 地方性斑疹傷寒 (90) 第三節 恙蟲病 (92)第四章 細菌性疾病 (97) 第一節 霍亂 (97) 第二節 細菌性痢疾 (105) 第三節 彎曲菌腸炎 (112) 第四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 鏈的增長和影響細菌蛋白質的合成。  動物試驗證實本品有致畸性。體外試驗表明本品在一定濃度時有致突變的可能。用于敏感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膽管感染和菌痢等。亦用于斑疹傷寒、支原體肺炎、鉤端螺旋體感染等。  1.本品作為選用藥物之一可用于下列疾病:  (1)立克次體病,如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洛磯山熱、恙蟲病和Q熱。  (2)支原體屬感染。  (3)衣原體

  • -縣-鄉四級傳染病疫情網絡報告,大大提高了疫情信息的及時和準確性,同時為未來的傳染病疫情信息系統的建立和運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3傳染病報告種類的變遷1950年報告病種為:鼠疫、霍亂、天花、斑疹傷寒、流腦、回歸熱、傷寒、痢疾、白喉、麻疹、猩紅熱、瘧疾、黑熱病;1951年增加乙腦、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炭疽、布魯氏桿菌、森林腦炎、狂犬病;1959~1960年增加報告流感、鉤端螺旋體病、病毒性肝炎

  • ),陰虱(pubiclouse)三種。分別寄生在人的頭發、內衣和陰毛上。均吸人血而生活,同時放出有毒的唾液,叮剌及毒液均能引起瘙癢性皮炎。衣虱傳染回歸熱,流行性斑疹傷寒及戰壕熱。陰虱一般不散布傳染病,但個別報告在某種情況下,有傳染斑疹傷寒的可能。陰虱較人頭虱及人體虱寬短,雌虱體長1.5×2.0mm,雄虱體長0.8×1.2mm,有足三對,前足細長,其余兩對有鉤形巨爪,胸腹相連無明顯分界,腹部短寬,

  • 含菌量約為8.9×107/ml,形態指數為3%)即可引起發病。在接種部位可以出現結節性內芽腫,為類瘤型麻風感染。因此犰狳是研究人類瘤型麻風病和制造麻風疫苗的重要動物模型。除麻風病外,犰狳對回歸熱、斑疹傷寒、鼠性斑疹傷寒、旋毛蟲病、血吸蟲病、非洲睡眠病等人類疾病也很敏感,因此,也很適合研究這些人類疾病。因為犰狳是同卵動物,免疫反應很弱,排斥作用極小,所以在研究免疫抑制在藥物方面和研究免疫反應機制方面

  • 基孔肯雅病、黃熱病、鄂木斯克出血熱、科薩努爾森林病、阿根廷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拉沙熱、馬爾堡病毒病、埃波拉出血熱、李夫特山谷熱等。  3.2蟲媒性立克次體與埃立克體傳染病主要包括恙蟲病、鼠源性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Q熱、斑點熱、貓抓熱、戰壕熱、埃立克體病等。  3.3蟲媒性細菌傳染病包括鼠疫、土拉弗氏菌病(野兔熱)等。  3.4蟲媒性螺旋體傳染病包括萊姆病、蜱傳回歸熱等。  3.5蟲媒性原

  • 感染、立克次體病、支原體肺炎、回歸熱等非細菌性感染及敏感細菌所致胃腸道、泌尿系統、呼吸系統、皮膚軟組織感染等。  1.本品作為首選或選用藥物可用于下列疾病:  (1)立克次體病,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洛磯山熱、恙蟲病和Q熱。  (2)支原體屬感染。  (3)衣原體屬感染,包括鸚鵡熱、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非淋菌性尿道炎、輸卵管炎、宮頸炎及沙眼。  (4)回歸熱。  (5)布魯菌病。  (

  • 鏈的增長和影響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用于痢疾、沙眼、結膜炎、肺炎、中耳炎、皮膚化膿感染等。亦用于治療阿米巴腸炎及腸道感染。 1.本品可作為下列疾病的選取用藥物:  (1)立克次體病,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洛磯山熱、恙蟲病和Q熱。  (2)支原體屬感染。  (3)衣原體屬感染,包括鸚鵡熱、性病、淋巴肉牙腫、非特異性尿道炎、輸卵管炎、宮頸炎及沙眼。  (4)回歸熱。  (5)布魯菌病。  (

  • 又合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為維護中醫的利益,與消滅中醫之反動政令展開斗爭。余氏主張“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提倡不分中西,而應取二者之長,以補己短,熔二者于一爐,故其臨證亦熔經方時方于一爐。1955年應聘到北京,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中醫學院任職。所著甚豐,有《傷寒論新義》、《金匱要略新義》、《濕溫傷寒病篇》、《斑疹傷寒病篇》、《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另有醫案集《翼經經驗錄》及其他學術論文發表。作者:

  • 感染的病毒是A.乙型腦炎病毒B.森林腦炎病毒C.登革熱病毒D.狂犬病病毒E.黃熱病病毒3.關于以節肢動物為媒介的組合,哪項是錯誤的A.乙型腦炎病毒,登革病毒B.乙型腦炎病毒,麻疹病毒C.登革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D.登革病毒,恙蟲病立克次體E.乙型腦炎病毒,Q熱柯克斯體4.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染源是A.幼豬B.三帶喙庫蚊C.虱D.蜱E.螨5.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途徑是A.跳蚤叮咬B.蜱叮咬C

  • 活性是其它品系小鼠的一半。②腫瘤:乳腺腫瘤發病率中等,肺腫瘤發病率高,原發性肺腫瘤雄性為6%,雌性為32%,非生育雌性為26%。可作為致癌作用的活體測試動物,廣泛用于腫瘤學研究。③微生物、寄生蟲:對傷寒、沙門氏菌、補體C5有抗力,對狂犬病毒有一定的敏感性,對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敏感,對Calmette-Guerin桿菌有抗力,對綠膿桿菌有較強的敏感性,由于其帶有Hc°等位基因,因此其對新型隱球菌

  • 痘方五、單純皰疹方六、帶狀皰疹方七、病毒性肝炎方八、病毒性胃腸炎方九、流行性乙型腦炎方十、脊髓灰質炎方十一、登革熱方十二、流行性腮腺炎方十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方十四、流行性出血熱方十五、地方性斑疹傷寒方十七、百日咳方十八、猩紅熱方十九、傷寒與副傷寒方二十、細菌性痢疾方二十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方二十二、破傷風方二十三、結核病方二十四、鉤端螺旋體病方二十五、阿米巴痢疾方二十六、瘧疾方二十七、血吸蟲

  • 療,沒有1例出現嚴重的副反應,所以,左氧氟沙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在嚴重感染者,特別是有綠膿桿菌感染者,建議聯合應用其他敏感藥,以提高療效。參考文獻1蔡飛.第四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藥物相互作用.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3,12(2):111.2吳廣明.左氧氟沙星治療49例地方性斑疹傷寒.中國抗感染雜志,2001,1(2):104.作者單位:201400上海市奉賢區中醫院作者:胡天燕

  • 如脆弱擬桿菌所致感染,尤其適用于病變累及中樞神經系統者,可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聯合應用治療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以控制同時存在的需氧和厭氧菌感染。  3.立克次體感染,可用于Q熱、落磯山斑點熱、地方性斑疹傷寒等的治療。用法用量用途與氯霉素相同,僅供口服。  口服。成人一日1.5~3g,分3~4次服用;小兒按體重一日25~50mg/kg,分3~4次服用;新生兒一日不超過25mg/kg,分4次服用。  [

  • 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炎活動性肝炎肝炎后綜合征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夏令麻疹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艾滋病白喉百日咳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流行性腹瀉布氏桿菌病肺結核肺外結核鉤端螺旋體病斑疹傷寒絲蟲病蛔蟲病蟯蟲病肝吸蟲病血吸蟲病絳蟲病、囊蟲病阿米巴病腸道毛滴蟲病包蟲病隱孢子蟲病瘧疾弓形蟲病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力衰竭……外科病癥婦產科病癥兒

  • 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出血和腎臟損害。基本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多器官損傷。臨床常見肝脾腫大。  3傷寒、副傷寒  分別由傷寒沙門菌和副傷寒沙門菌引起。典型傷寒臨床特征為持續發熱,表情淡漠,相對緩脈,腹痛,腹瀉,玫瑰疹,肝脾腫大和白細胞減少。副傷寒病情較傷寒輕。  4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通過人虱為媒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急性起病,持續高熱,特殊皮疹及明顯的

  • 定進行管理。  第十六條 傳染病的菌(毒)種分為下列3類:  一類:鼠疫耶爾森氏菌、霍亂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類:布氏菌、炭疽菌、麻風桿菌;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熱病毒、登革熱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  三類:腦膜炎雙球菌、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結核桿菌、百日咳嗜血桿菌、白喉棒狀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破傷風梭狀桿菌;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乙型腦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流感病毒、流

  • R相比較,熒光定量PCR檢測敏感性是其100倍。用熒光定量PCR檢測莫氏立克次體及其他相關立克次體和細菌DNA,檢出結果均為陰性。用熒光定量PCR檢測普氏立克次體感染的豚鼠血標本,某些樣本檢測為陽性,而用巢式PCR檢測的結果均為陰性。可見研究中建立的檢測普氏立克次體實時熒光定量PCR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適合于快速檢測樣本中微量普氏立克次體DNA,可用作臨床實驗室快速確診流行性斑疹傷寒。作者:

  • 因而揚之,重者,因而減之。《內經》曰∶少陽客勝則丹疹外發,及為丹。手少陽者,三焦少陽相火也。啟玄子云∶是五寅五申之歲,即少陽相火司天故也,他歲亦有之。但《內經》獨明瘡疹者,少陽相火之所為也。俗呼曰斑疹傷寒,此言卻有理。為此證時,與傷寒相兼而行,必先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從太陽傳至四、五日,疹始發,先從兩脅下有之,出于脅肋,次及身表,漸及四肢,故凡小兒瘡、丹、癮疹,皆少陽相火客氣勝也。《內經》曰

  • 者作出恙蟲病的診斷,并立即給予患者口服多西環素(0.2克)治療。結果,次日患者的體溫即降至正常。連續服藥一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針對此病例的診斷和治療過程湘雅醫院專家指出,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或農村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此病在我國東南、西南地區的沿海島嶼發病率較高。近年來,此病在湖南地區也時有發生。5~11月是恙蟲病的好發季節,其中,6~8月為第一發病高峰,

  • 體可經胎盤傳播引起胎兒畸形。27.伯氏螺旋體是萊姆病的病原體。28.支原體是能在無生命培養基生長的最小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29.溶脲脲原體是人體泌尿生殖道常見的寄生菌之一,在特定環境下致病。30.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31.衣原體的原體小而致密,位于宿主細胞外,無細胞壁,是衣原體的感染型。32.流感病毒的HA和NA,兩者均存在于病毒的包膜上,是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據。33.下列一組病毒均

  • 心電圖異常改變和心肌酶譜活性持續升高,當病情好轉時兩者趨向正常。結論兒童恙蟲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損害,治療中應注意保護心臟功能。心電圖和心肌酶譜的改變可作為預測心臟受損的重要指標。【關鍵詞】叢林斑疹傷寒;心臟損害ClinicalstudyofchildrenwithscrubtyphuscomplicatedbyheartdamageCHENXiong.DepartmentofPediatric

  • 5天,最長15天,平均治療時間10天,顯效16例,有效2例,2例因療效緩慢、患者自己要求加氯霉素治療,總有效率96%。結論用銀翹散加減治療恙蟲病效果顯著。【關鍵詞】恙蟲病;中醫藥治療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屬中醫溫病范疇。鼠類是主要的傳染源,以恙螨幼蟲為媒介將本病傳播給人。其臨床特點為突然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等。1

  • 【關鍵詞】叢林斑疹傷寒;護理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鼠類是主要的傳染源,以恙螨幼蟲為媒介將本病傳播給人。其臨床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等。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江蘇省海安縣人民醫院共收治恙蟲病23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本組23例患者,男10例,女13例;年齡8~72歲,其中18歲以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疫苗接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