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咳嗽吗后期是会出现咳嗽吗?

猩红热(小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猩红热(小儿)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scarlatina
XINGHONGRE(XIAOER)
中医:丹痧,烂喉丹痧,烂喉痧,疫喉痧,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性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是由具有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咽峡炎、全身鲜红色皮疹及恢复期成片状脱皮。
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型可产生红疹毒素,并分泌多种酶及外毒素,引起猩红热。不同型间各有其特异的抗原与抗体,无互相保护的共同免疫性。
本病的发生缘于外感时行疠气之邪。
常发生在温带地区的冬春二季。
本病多见于2~10岁儿童。
强度与传播
传染源为猩红热患者、病人及健康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染,也可通过玩具、毛巾及衣物等间接传播。
该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炎症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种病变。即病菌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同时病菌及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循环,引起、迁徙性脓毒病灶及,部分病人于起病后2~3周发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机要点是为邪犯肺胃,外透肌表,内燔营血,伤阴耗血。病位主要在肺、胃。病性属热。
中医诊断标准
本病病位虽在肺胃,而邪毒深伏营血,化火最速,一经发热极易内传营血,为常见症状。若正气充盛,疹畅邪出,病势减轻为轻症。若邪热凶险,患儿体弱,毒无以发,则内陷心营,化火生风而成重症。
1.邪侵肺卫
主证:发热骤起,畏寒,灼热无汗,咽部红肿疼痛,吞咽痛甚,皮肤潮红,隐见细小红点,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有力。
分析:本证为邪毒初犯,病在肺胃所致。疫毒内蕴,循经熏灼,故见咽喉肿痛。邪毒由里外达,故见皮疹隐现。舌红,脉浮数为邪在肺卫之象。
2.邪入气营
主证:高热,烦躁口渴,咽喉红肿疼痛,甚则溃烂,皮疹密布,猩红若丹,弥漫全身,压之退色,便干尿黄,或见谵语,舌绛起刺,苔剥,脉数有力。
分析:本证为热毒化火,邪入气营所致。毒血瘀结上焦,上攻咽喉,故见咽喉红肿腐烂。邪热化火,内逼营血,故见皮疹密布。毒邪炽盛,内陷心肝,则见烦躁神昏。
3.疹后阴伤
主证:身热渐退,皮疹渐消,继则脱屑退皮,咽喉赤烂疼痛渐减,午后低热,唇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本证为壮热已除,余毒留连所致。余热未清,损耗阴津,故见午后低热。疹后肺胃阴津损耗,故见唇干口燥,舌红少津。
西医诊断标准
猩红热诊断标准:
1.:病前1周有猩红热、“咽峡炎”患者接触史。
2.临床特点:骤起发病,发热、咽痛、扁体炎、咽峡炎等局部感染症状及中毒症状。次日出现充血性粟粒样红疹,口周苍白圈,Pastia氏线,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痛,皮肤瘙痒感,疹退片状脱皮等。脓毒型症状体征如前,具有多处化脓感染灶。中毒型症状体征如前,具有显著的精神疲备,表情冷漠或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晦暗,皮疹呈紫红色,血压下降等。
3.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增高,,核左移,胸浆中有中毒颗粒,Dohle小体,恢复期嗜酸细胞增多。
(2)咽拭子或血培养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转白试验,狄克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猩红热的主要依据为咽峡炎、 舌、猩红热样皮疹、恢复期有脱皮及脱屑。咽拭培养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助于确诊。对轻型及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更应重视咽拭培养结果。
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
多有猩红热接触史。
典型病例起病急骤,有发热、咽痛、头痛及全身不适。体温一般在38-39℃间,中毒型可达40℃以上,皮疹最盛期体温最高,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患者咽痛明显,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炎症明显,有时可见到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腭部粘膜充血,轻度肿胀,在病初时可见红色小点或出血点,即粘膜疹。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故有“杨梅舌”之称。颈颌下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皮疹在起病24h内出现,开始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1d 内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小点,皮疹之间皮肤呈一片潮红,用手指按或用紧压后,皮肤红晕隐退呈白色,称“划痕症”,去压后,皮疹复现。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皮疹密集,使局部红色较深,或夹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深红色线条,称“帕氏(Pastia)线”。体部及手足背常可见粟粒样汗疱疹,带瘙痒感,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显得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h达高峰,于2-3d消退。重症患者皮疹可持续1周左右。病程第2周开始脱屑及脱皮,其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皮疹轻重有关。重症患者脱皮呈片状,在四肢、手掌、脚底大片脱落,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有糠屑样脱屑。脱皮可历时3-4周,长者达8周。
猩红热除上述典型临床过程外,尚有以下类型:①轻型:病人轻度发热或无发热,咽峡炎轻,皮疹少(有时仅局限于皮肤皱褶处)于1-2d消退,舌部病变不明显,起病1周后,可在额部或四肢发现轻微脱屑;亦可起病时无显著症状,皮疹稀少未被注意,直至发现皮肤有少些脱屑或并发肾炎时,才考虑猩红热。肾炎、风湿病等常发生于轻型患者,因该型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隔离及治疗。②中毒型:起病急骤,体温上升达40.5℃以上,有头痛、惊厥或等症状,在幼儿常见或。皮疹多,其问常混有淤点,咽部及软腭充血明显,其上有红斑疹或出血点,可伴感染性。③脓毒型:全咽部包括扁桃体及软腭均红肿、充血,伴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有似的假膜,可并发咽后壁脓肿;口咽分泌物可含血液;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 ④外科型及产科型:在伤口周围出现密集皮疹,逐渐波及全身,咽部及全身症状轻。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咽拭子培养可检查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血清学检查:多数病人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链球菌酶玻片试验能测定血清中多种抗体,且少假阳性。
常规可有少量蛋白,多为一过性。并发肾炎时尿常规明显异常。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有时需与猩红热鉴别,尤其在的笫2天,风疹有时融合成片。可根据当时风疹流行情况,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咽拭子培养阴性等鉴别。
2.金黄色球菌感染:某些菌株可产生红疹毒素,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但这种皮疹持续时间短,疹退后无脱皮,且全身症状无减轻,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药物疹或其他过敏性皮疹:有时皮疹似猩红热,但多缺乏全身症状,且多有最近服药或接触过敏原病史。
中医类证鉴别
1.:初起有、喷嚏、流涕、羞明、流泪等症,口腔颊粘膜近臼齿处有 “麻疹粘膜斑”,皮疹多在发热3~4天出现,疹退脱屑后留有色素沉着,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数目几乎相等,鼻、咽、眼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脱落上皮巨核细胞。
2.风疹:以低热。咳嗽、全身皮疹、耳后和枕后B核肿大为主要特征,皮疹1~2天消退,无脱皮,无咽痛而腐,无莓样苔及面部充血潮红而唇周苍白现象。
3.:亦有发热,咽喉肿痛而腐,但无全身皮疹及面部充血潮红而唇周苍白,无杨莓样苔等症。
4.白喉:咽喉肿红且出现白膜不易剥出,皮肤不出现弥漫性红色疹点,常有声嘶。音哑、呼吸困难等症。
疗效评定标准
①发病日起隔离7天,热退,咽部炎症与皮疹消退,无并发症或并发症治愈。
②停药后咽拭子培养隔日1次,连续3次阴性。
并发败血症、中耳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较大儿童可于病后2-4周发生急性肾炎或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本病为细菌性感染,故治疗应以抗菌药物为主,辅以对症处理。
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入量不足或中毒症状严重者给予静脉补液。高热时应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二、抗生素治疗
1.:为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剂量每日80万~160万u,分2次肌肉注射,疗程7~10天。重症每日200万~400万u,分2次静脉滴注。2.无条件注射者可选用先锋霉素Ⅵ、先锋毒素Ⅳ、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口服,疗程7~10天。
3.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口服。或红霉素、洁霉素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0天。
三、支持疗法重症病人可给予输血或血浆,以中和毒素、增强抵抗力。剂量每次10ml/kg。亦可静点大剂量,剂量每次400mg/kg。
四、并发症治疗
1.化脓性并发症:在青霉素治疗前出现,应加霉素剂量,若发生在青霉素治疗后,则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生素。局部应给予相应的处理,如皮肤化脓灶必要时切开排脓等。
2.并发、休克、风湿热、急性肾炎时按各病治疗原则处理。
本病为疫疠时邪燔灼营血致病,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护津为总则。初起以清热解毒,宣透达邪为主。邪入气管则宜清营凉血,泄火解毒。恢复期当以养阴生津为要。
一、辨证选方
1.邪侵肺卫
治法:辛凉清透,解毒利咽。
方药:解肌透疹汤加减。、、、各10g、、、各6g,、各5g。咽喉痛甚者加、;皮疹出现加、。2.邪入气营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加减。生20g(先煎),、、各12g,连翘、、各10g,、各5g。壮热不退加、、烦躁不安加、;口渴欲饮加、。
3.疹后阴伤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润喉。
方药:汤加减。沙参、麦冬、各12g,、花粉、各10g,甘草6g。低热不退加丹皮、;口烦渴甚加芦根、玄参。
二、专方验方
1.石青合剂:生石膏1800g,大青叶900g,生甘草240g。上药水煎后去渣,浓缩至450ml.再加糖浆150ml。每日服30~60ml,分3次服。用于猩红热之热入营血,毒热炽盛者。
2.:生石膏20g,知母9g,芦根25g,丹皮10g,玄参9g,生地9g,牛蒡子6g,桔梗6g,焦6g,衣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于猩红热毒热炽盛者。
3.甘桔汤:桔梗9g,粉9g,连翘9g,地骨皮9g,麦冬6g,大青叶6g,6g,3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猩红热后期疱疹消退,身热咽痛减轻,皮肤脱屑,身有微热者。4.化斑汤:3g,知母3g,石膏末12g,甘草1.5g,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猩红热后期余热未退,气阴已伤者。
1.:具有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效。用于猩红热初起,咽喉肿痛,皮疹隐现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日服2~3次。
2.紫草丸: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猩红热邪入气营:高热不退,疹出较甚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3次。
3.小儿痧疹金丸:具有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效。用于猩红热邪热客于肺卫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4.小儿清热散:具有清热镇惊熄风之功效。治疗猩红热属邪热炽盛,热甚动风之证。1~3岁每服0.3g,3~6岁每服0.5g,6岁以上每服0.6g,每日2~3次。
取大椎、曲池、合谷、尺泽、委中为主穴,配以少商、太冲、阴陵泉。尺泽用毫针刺,不留针,委中以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用于热毒壅盛,高热不退者。
开天门、运太阳、推坎宫、清天河水、清肺经、揉小天心、推四横纹、清板门,用于邪犯肺胃,病尚在表者;清天河水、退六腑、分手阴阳、拿曲池、掐合谷、揉阳池、清板门,用于毒蕴营血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
1.猩红热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病原疗法为主,首选青霉素,以迅速消灭病原菌。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根据临床不同症状,配合相应的中药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中医治疗猩红热,一般多采用清热、透疹、解毒等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许多清热解毒类中药均具有抑菌效果,与抗生素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2.对重型猩红热,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可选择二种以上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对出现惊厥、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应积极采用西医抢救措施。同时中医按厥脱辨治。选用针灸及中药治疗,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3.对猩红热恢复期,应以中医治疗为主,采用养阴清热之法,以进一步清除余邪。对平素体弱或病后体虚的患儿,应注意扶正,以促进机体康复。
目前对猩红热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故着重于控制感染,防止传播。流行期间,对体质虚弱及有慢性病者应予药物预防,可采用肌注青霉素3-4d,或用长效青霉素。口服复方(复方SMZ-TMP)3-4d也有预防效果。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菌苗正在制备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全站分类导航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小儿猩红热]小儿猩红热 小儿猩红热
[小儿猩红热]小儿猩红热 小儿猩红热
篇一 : 小儿猩红热 小儿猩红热小儿猩红热是什么猩红热是由一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它为&烂喉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2~8岁的宝宝最容易被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猩红热的传染性非常强,通常在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患猩红热的宝宝如果与正常人接触,就会通过飞沫直接传染他人。然而,最重要的传染源是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非猩红热患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或其他呼吸道有链球菌感染但未发病的带菌者等。因此,在幼儿园常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即有的宝宝患了上感冒后,很快就患上了猩红热,或是家里爸爸、妈妈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使宝宝感染上猩红热。小儿猩红热图片LRC歌词小儿猩红热的病因有哪些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病因病理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相关文章ARTICLE春季小儿猩红热高发如何预防LRC歌词小儿猩红热的症状有哪些1、初期猩红热症状小儿猩红热早期症状往往是发热,体温一般较高,常常在39℃以上。小儿有明显的嗓子痛,不敢吞咽,影响进食进水。如果检查咽部时,扁桃体明显肿大、发红,表面常常有脓形成。2、猩红热的典型症状猩红热的典型表观是皮疹,多在起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先从颈部、前胸、后背开始,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的点状疹,疹子细小如沙,看上去很像是受寒冷刺激后引起的&鸡皮疙瘩&,所以又称&鸡皮疹&。疹子之间常常一片红晕,见不到正常皮肤,这时如果用手掌压迫皮肤,皮肤红晕消失,出现苍白的手印,可持续约10秒钟,医学上称之为&皮肤划痕征阳性&。在小儿皮肤皱褶处如腋下、肘部、大腿根部皮疹密集形成线条状,称之为&帕氏线&阳性。由于小儿面部皮肤只有红晕而无皮疹,口鼻周围显出白色,称之为&口周苍白圈&。大约半数以上的小儿舌苔脱落,伸舌后,肿大的舌刺衬着鲜红的舌面像红色的杨梅,又称为&杨梅舌&。大约发病1周后皮疹开始消退,同时伴有皮肤细小的脱屑,皮疹严重的部位可有大块脱皮。小儿手指、脚趾脱屑也是猩红热的特征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典型猩红热的皮疹已很少见,常常仅表现为发热、扁桃体化脓,较轻的杨梅舌和稀少的鸡皮疹,而帕氏线、口周苍白圈、皮肤划痕征都比较少见,还有少数很不典型的患儿在恢复期出现皮肤脱屑后,才被考虑到曾患过猩红热,应引起爸妈的注意。相关经验分享EXPERIENCE小儿5种春季传染病发热.LRC歌词小儿猩红热易产生的并发症儿童猩红热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炎、风湿热。1、化脓性并发症由于细菌直接侵袭咽喉附近的组织,常易引起这些组织发炎。如化脓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道有脓性渗出。2、中毒性心肌炎 在猩红热的早期,病菌产生的大量毒素常常会侵犯到心脏,引起心肌炎等。患儿可出现高热、寒颤、面色难看等毒血症状。3、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常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可出现下列并发症,1)急性肾小球肾炎绝大部分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临床以血尿、少尿、浮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为发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以心内膜受累为主,皮下小结、环形红斑、舞蹈病。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父母应严密观察,注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LRC歌词小儿猩红热的饮食守则1.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如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2.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泥、肉泥、虾泥、肝泥、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龙须面等。3.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但仍应注意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的食物。4.高烧注意补充水份,饮料、果蔬。5.如合并急性肾炎,应给少盐、低蛋白质、半流质饮食。总之,以上皮肤有痘疹类疾病患儿,饮食宜细、软、烂、少纤维素,并注意从饮食中补充维生素B12,以加快痘疹的恢复。可食食物:肉类、贝壳类、鱼类、禽类和蛋类。其中肝类及发酵豆类制品豆腐乳维生素B12含量颇高。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LRC歌词小儿猩红热的日常护理医生通过验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咽拭子培养(如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可以确诊是猩红热),使用有效的抗菌素,宝宝体温即会降低,皮疹逐步消退。发高烧时,除了给他服用退热药,还要多饮水,帮助毒素排泄。皮疹严重的宝宝会出现脱屑,应及时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小儿猩红热的护理及食疗LRC歌词小儿猩红热如何预防预防一,通风和消毒: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 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绢等要用开水煮烫。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预防二,及时就医: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预防三,治疗和隔离患者: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带口罩。抗生素治疗必须足程足量。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可视情况解除隔离;预防四,加强学校卫生: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保证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每日至少3次,每次15分钟,应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一旦发现病例,应对病例接触的物品进行及时消毒。篇二 : 猩红热(小儿)疾病名称(英文)child scarlatina 拚音XINGHONGRE(XIAOER) 别名中医:丹痧,烂喉丹痧,烂喉痧,疫喉痧,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传染性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猩红热是由具有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全身鲜红色皮疹及恢复期成片状脱皮。 中医释名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型可产生红疹毒素,并分泌多种酶及外毒素,引起猩红热。不同型间各有其特异的抗原与抗体,无互相保护的共同免疫性。 中医病因本病的发生缘于外感温毒时行疠气之邪。 季节常发生在温带地区的冬春二季。 地区人群本病多见于2~10岁儿童。 强度与传播传染源为猩红热患者、链球菌性咽峡炎病人及健康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染,也可通过玩具、毛巾及衣物等间接传播。 发病率发病机理该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炎症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种病变。即病菌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同时病菌及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迁徙性脓毒病灶及毒血症,部分病人于起病后2~3周发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中医病机病机要点是为邪犯肺胃,外透肌表,内燔营血,伤阴耗血。病位主要在肺、胃。病性属热。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本病病位虽在肺胃,而邪毒深伏营血,化火最速,一经发热极易内传营血,气营两燔为常见症状。若正气充盛,疹畅邪出,病势减轻为轻症。若邪热凶险,患儿体弱,毒无以发,则内陷心营,化火生风而成重症。1.邪侵肺卫主证: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部红肿疼痛,吞咽痛甚,皮肤潮红,隐见细小红点,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有力。分析:本证为邪毒初犯,病在肺胃所致。疫毒内蕴,循经熏灼,故见咽喉肿痛。邪毒由里外达,故见皮疹隐现。舌红,脉浮数为邪在肺卫之象。2.邪入气营主证:高热,烦躁口渴,咽喉红肿疼痛,甚则溃烂,皮疹密布,猩红若丹,弥漫全身,压之退色,便干尿黄,或见神昏谵语,舌绛起刺,苔剥,脉数有力。分析:本证为热毒化火,邪入气营所致。毒血瘀结上焦,上攻咽喉,故见咽喉红肿腐烂。邪热化火,内逼营血,故见皮疹密布。毒邪炽盛,内陷心肝,则见烦躁神昏。3.疹后阴伤主证:身热渐退,皮疹渐消,继则脱屑退皮,咽喉赤烂疼痛渐减,午后低热,唇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分析:本证为壮热已除,余毒留连所致。余热未清,损耗阴津,故见午后低热。疹后肺胃阴津损耗,故见唇干口燥,舌红少津。 西医诊断标准猩红热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病前1周有猩红热、“咽峡炎”患者接触史。2.临床特点:骤起发病,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咽峡炎等局部感染症状及中毒症状。次日出现充血性粟粒样红疹,口周苍白圈,Pastia氏线,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痛,皮肤瘙痒感,疹退片状脱皮等。脓毒型症状体征如前,具有多处化脓感染灶。中毒型症状体征如前,具有显著的精神疲备,表情冷漠或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晦暗,皮疹呈紫红色,血压下降等。3.实验室检查(1)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胸浆中有中毒颗粒,Dohle小体,恢复期嗜酸细胞增多。(2)咽拭子或血培养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转白试验,狄克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依据临床诊断猩红热的主要依据为咽峡炎、 杨梅舌、猩红热样皮疹、恢复期有脱皮及脱屑。咽拭培养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助于确诊。对轻型及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更应重视咽拭培养结果。 发病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 病史多有猩红热接触史。 症状体征典型病例起病急骤,有发热、咽痛、头痛及全身不适。体温一般在38-39℃间,中毒型可达40℃以上,皮疹最盛期体温最高,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患者咽痛明显,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炎症明显,有时可见到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腭部粘膜充血,轻度肿胀,在病初时可见红色小点或出血点,即粘膜疹。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故有“杨梅舌”之称。颈颌下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皮疹在起病24h内出现,开始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1d 内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小点,皮疹之间皮肤呈一片潮红,用手指按或用手掌紧压后,皮肤红晕隐退呈白色,称“划痕症”,去压后,皮疹复现。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皮疹密集,使局部红色较深,或夹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深红色线条,称“帕氏(Pastia)线”。体部及手足背常可见粟粒样汗疱疹,带瘙痒感,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显得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h达高峰,于2-3d消退。重症患者皮疹可持续1周左右。病程第2周开始脱屑及脱皮,其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皮疹轻重有关。重症患者脱皮呈片状,在四肢、手掌、脚底大片脱落,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有糠屑样脱屑。脱皮可历时3-4周,长者达8周。猩红热除上述典型临床过程外,尚有以下类型:①轻型:病人轻度发热或无发热,咽峡炎轻,皮疹少(有时仅局限于皮肤皱褶处)于1-2d消退,舌部病变不明显,起病1周后,可在额部或四肢发现轻微脱屑;亦可起病时无显著症状,皮疹稀少未被注意,直至发现皮肤有少些脱屑或并发肾炎时,才考虑猩红热。肾炎、风湿病等常发生于轻型患者,因该型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隔离及治疗。②中毒型:起病急骤,体温上升达40.5℃以上,有头痛、惊厥或昏迷等症状,在幼儿常见呕吐或腹泻。皮疹多,其问常混有淤点,咽部及软腭充血明显,其上有红斑疹或出血点,可伴感染性休克。③脓毒型:全咽部包括扁桃体及软腭均红肿、充血,伴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有似白喉的假膜,可并发咽后壁脓肿;口咽分泌物可含血液;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 ④外科型及产科型:在伤口周围出现密集皮疹,逐渐波及全身,咽部及全身症状轻。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病原学检查:咽拭子培养可检查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血液血清学检查:多数病人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链球菌酶玻片试验能测定血清中多种抗体,且少假阳性。 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多为一过性。并发肾炎时尿常规明显异常。 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1.风疹:有时需与猩红热鉴别,尤其在出疹的笫2天,风疹有时融合成片。可根据当时风疹流行情况,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咽拭子培养阴性等鉴别。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某些菌株可产生红疹毒素,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但这种皮疹持续时间短,疹退后无脱皮,且全身症状无减轻,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药物疹或其他过敏性皮疹:有时皮疹似猩红热,但多缺乏全身症状,且多有最近服药或接触过敏原病史。 中医类证鉴别1.麻疹:初起有咳嗽、喷嚏、流涕、羞明、流泪等症,口腔颊粘膜近臼齿处有 “麻疹粘膜斑”,皮疹多在发热3~4天出现,疹退脱屑后留有色素沉着,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数目几乎相等,鼻、咽、眼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脱落上皮巨核细胞。2.风疹:以低热。咳嗽、全身皮疹、耳后和枕后臖核肿大为主要特征,皮疹1~2天消退,无脱皮,无咽痛而腐,无莓样苔及面部充血潮红而唇周苍白现象。3.乳蛾:亦有发热,咽喉肿痛而腐,但无全身皮疹及面部充血潮红而唇周苍白,无杨莓样苔等症。4.白喉:咽喉肿红且出现白膜不易剥出,皮肤不出现弥漫性红色疹点,常有声嘶。音哑、呼吸困难等症。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①发病日起隔离7天,热退,咽部炎症与皮疹消退,无并发症或并发症治愈。②停药后咽拭子培养隔日1次,连续3次阴性。 预后并发症并发败血症、中耳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较大儿童可于病后2-4周发生急性肾炎或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西医治疗本病为细菌性感染,故治疗应以抗菌药物为主,辅以对症处理。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入量不足或中毒症状严重者给予静脉补液。高热时应予物理或药物降温。二、抗生素治疗1.青霉素:为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剂量每日80万~160万u,分2次肌肉注射,疗程7~10天。重症每日200万~400万u,分2次静脉滴注。2.无条件注射者可选用先锋霉素Ⅵ、先锋毒素Ⅳ、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口服,疗程7~10天。3.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口服。或红霉素、洁霉素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0天。三、支持疗法重症病人可给予输血或血浆,以中和毒素、增强抵抗力。剂量每次10ml/kg。亦可静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剂量每次400mg/kg。四、并发症治疗1.化脓性并发症:在青霉素治疗前出现,应加大青霉素剂量,若发生在青霉素治疗后,则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生素。局部应给予相应的处理,如皮肤化脓灶必要时切开排脓等。2.并发心肌炎、休克、风湿热、急性肾炎时按各病治疗原则处理。 中医治疗本病为疫疠时邪燔灼营血致病,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护津为总则。初起以清热解毒,宣透达邪为主。邪入气管则宜清营凉血,泄火解毒。恢复期当以养阴生津为要。一、辨证选方1.邪侵肺卫治法:辛凉清透,解毒利咽。方药:解肌透疹汤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菊花各10g、薄荷、荆芥、射干各6g,浮萍、蝉衣各5g。咽喉痛甚者加山豆根、桔梗;皮疹出现加紫草、大青叶。2.邪入气营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20g(先煎),生地、丹皮、知母各12g,连翘、黄芩、玄参各10g,黄连、甘草各5g。壮热不退加寒水石、柴胡、烦躁不安加山栀、竹叶;口渴欲饮加花粉、芦根。3.疹后阴伤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润喉。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各12g,石斛、花粉、白芍各10g,甘草6g。低热不退加丹皮、地骨皮;口烦渴甚加芦根、玄参。二、专方验方1.石青合剂:生石膏1800g,大青叶900g,生甘草240g。上药水煎后去渣,浓缩至450ml.再加糖浆150ml。每日服30~60ml,分3次服。用于猩红热之热入营血,毒热炽盛者。2.凉血解毒汤:生石膏20g,知母9g,芦根25g,丹皮10g,玄参9g,生地9g,牛蒡子6g,桔梗6g,焦栀子6g,绿豆衣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于猩红热毒热炽盛者。3.甘桔汤:桔梗9g,天花粉9g,连翘9g,地骨皮9g,麦冬6g,大青叶6g,锦灯笼6g,蝉蜕3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猩红热后期疱疹消退,身热咽痛减轻,皮肤脱屑,身有微热者。4.化斑汤:人参3g,知母3g,石膏末12g,甘草1.5g,粳米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猩红热后期余热未退,气阴已伤者。 中药1.透表回春丸:具有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效。用于猩红热初起,咽喉肿痛,皮疹隐现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日服2~3次。2.紫草丸: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猩红热邪入气营:高热不退,疹出较甚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3次。3.小儿痧疹金丸:具有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效。用于猩红热邪热客于肺卫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4.小儿清热散:具有清热镇惊熄风之功效。治疗猩红热属邪热炽盛,热甚动风之证。1~3岁每服0.3g,3~6岁每服0.5g,6岁以上每服0.6g,每日2~3次。 针灸取大椎、曲池、合谷、尺泽、委中为主穴,配以少商、太冲、阴陵泉。尺泽用毫针刺,不留针,委中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用于热毒壅盛,高热不退者。 推拿按摩开天门、运太阳、推坎宫、清天河水、清肺经、揉小天心、推四横纹、清板门,用于邪犯肺胃,病尚在表者;清天河水、退六腑、分手阴阳、拿曲池、掐合谷、揉阳池、清板门,用于毒蕴营血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1.猩红热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病原疗法为主,首选青霉素,以迅速消灭病原菌。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根据临床不同症状,配合相应的中药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中医治疗猩红热,一般多采用清热、透疹、解毒等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许多清热解毒类中药均具有抑菌效果,与抗生素有较好的协同作用。2.对重型猩红热,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可选择二种以上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对出现惊厥、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应积极采用西医抢救措施。同时中医按厥脱辨治。选用针灸及中药治疗,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3.对猩红热恢复期,应以中医治疗为主,采用养阴清热之法,以进一步清除余邪。对平素体弱或病后体虚的患儿,应注意扶正,以促进机体康复。 护理康复预防目前对猩红热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故着重于控制感染,防止传播。流行期间,对体质虚弱及有慢性病者应予药物预防,可采用肌注青霉素3-4d,或用长效青霉素。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SMZ-TMP)3-4d也有预防效果。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菌苗正在制备中。 历史考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猩红热咳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