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人体穴位图持续绷紧偶尔有一点痛一个多月了

恭敬念诵礼拜《三劫三千佛缘起》福慧无量

  禁打胎治污染 倡吃素 禁烟花美食广告 工商严查捕野味 禁红白宴 惜蝼蚁皆是大放生 快来收藏:已知最全面的人体穴位图及对治病症(彩图)

  医药偏方,秘方,土 00:05:56阅读0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特效穴位:?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

}

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个穴位。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漏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共21穴。

导读:按摩隐白穴的作用与好处 具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效,缓解治疗月经过多、带下、腹胀、便血、多梦等,隐白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隐白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隐白穴位的位置

隐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按摩隐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癫狂、多梦、惊风等

    按摩隐白穴的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节两侧,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日按摩2次。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大都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大都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大都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大都穴位的位置

大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摩大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呕吐、胃痛、泄泻、便秘、手足逆冷、热病无汗等

导读:按摩太白穴的作用与好处有瘦大腿、治疗便秘、腹胀、胃痛、脚气、消化不良、呕吐腰痛等。太白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太白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太白穴位的位置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按摩太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肠炎,痔疮、痢疾等;
    2、缓解治疗体重节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手法一:可以只是通过双脚的互相踩压就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在按摩的时候,最好就是在吃饭之前,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分钟就可以了。

    手法二:用手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导读:按摩公孙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胃痛、肠鸣、胸闷、心痛、脚气等,公孙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公孙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公孙穴位的位置

公孙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按摩公孙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腹痛、食不化、胃痛、呕吐、泄泻、肠鸣、痢疾、胸闷、心痛、脚气等

主要缓解治疗呕吐、眩晕;公孙穴配

主要缓解治疗胃脘胀痛;公孙穴配

缓解治疗胃酸过多、胃痛。

    按摩公孙穴的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公孙穴,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日按摩2次。

导读:按摩商丘穴的作用与好处 治疗便秘、痔疮、百日咳、消化不良、便血、黄疸、脚气等。商丘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商丘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商丘穴位的位置

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脚面翘起,脚面连接小腿的筋内侧第一个凹陷处)

按摩商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黄疸、痔疮、便血等。

    按摩商丘穴的特效:按压此穴每天3-5次,每次2-4分钟,可以治疗各种炎症,而且经常按压商丘穴能有效保养乳腺,提高受孕机会。

    按摩商丘穴的功效:补足气血、保养乳腺、治顽固性咳嗽

、阴谷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腹胀; 配

,有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脾虚便秘; 配天枢穴、

,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主治腹泻,腹胀。

导读:女性经常在家按摩三阴交穴位有很多的好处和作用,如你的父母给你存的一笔几千万的财产,如果你不知道用,那就非常可惜了。那三阴交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三阴交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三阴交穴位的位置

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也就是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 方胫骨边缘凹陷中(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就是三阴交穴位。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这三条阴经在脚踝处偏偏有了一个交叉 点。

按摩三阴交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等;
    2、缓解治疗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气等;
    3、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缓解治疗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阴挺、经闭、不孕、遗精、阳萎、阴茎痛等;
    4、缓解治疗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等;
    6、缓解治疗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脚气、更年期综合症等;
    7、紧致脸部肌肉、去斑、去皱、祛痘,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等。

常揉三阴交穴位,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终身不变老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却眼睁睁的看衰老爬上自己的脸庞和身体。内心充满了愤怒、失望、怅惘……
    其实,三阴交穴位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位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 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 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 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 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现在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 脾,脸部现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 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穴位是脾经的大补穴哦。

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穴位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 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 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 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三阴交穴位,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穴位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穴位,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 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三阴交穴 位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位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 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穴位,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 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另外,三阴交穴位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我家邻居王教授是位退休的老中医。老太太她今年71岁,脸上一个老年斑都没有,脸皮紧紧的没有松弛现象,皱纹只有浅浅的几根。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每 次去爬香山,中途从不休息,都是一口气爬上去的,还不大喘气。在我的一再套近乎下,老人透露了她的保养秘诀: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充足的睡 眠,每天按揉三阴交穴位,每条腿的三阴交穴位至少按揉或用经络锤敲打10分钟以上。

对于三阴交穴位的按揉,不要指望一两天出效果。一定要像王教授这样坚持,坚持才有效果。父母生我们时,三阴交穴位这个大补穴已经在我们身上了,等于是父母 给我们往抗衰老银行里存了一笔巨额财产。既然是父母无私的赠与,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每天坚持按揉链条腿的三阴交穴位各15分钟以上,还惧怕岁月的侵 蚀吗?如果感觉用手指按揉比较累,可以用经络锤敲打,或者用筷子头按揉,效果也一样哦。

按摩三阴交穴的时间表:
    3、每天下午17时到晚上19时,用力按揉各15分钟,具有促进子宫和卵巢血运畅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种妇科病;
    4、每天晚上21时左右,按揉各20分钟,具有健脾、收紧脸部皮肤、防止双下巴的功效;
    5、每天晚上21时至23时,按揉15分钟,具有调经、祛斑、祛痘、除皱等功效。一般来说,坚持按揉一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穴治疝气;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注意了,月经期和怀孕期间(也就是对孕妇)不可揉按三阴交穴位!  
保健按摩穴位:三阴交,交是交汇的意思,有三条“阴”的经脉,交汇在一起,相交于三阴交穴3条非常重要属阴的经脉,在下肢部位分别是肝、脾、肾(、、)。肝管人体的气机,疏泻的功能,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肾称它为先天之本,藏于先天的经气,主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强壮等等功能,先天后天都有了,身体的气机也有了,所以肝脾肾三者放在一起,关系很大。
之前所讲的保健要穴都是日常保健也可以,对于很多疾病、慢性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三阴交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重要的穴位。如疼痛,我们前面讲过止痛,是一个止痛的要穴,但疼痛方面,如果杨要配合止痛的话,合谷穴和三阴交穴配合在一起就是止痛的一对穴位,对各种各样的疼痛都可以止痛,除此之外,三阴交可以有效调节月经,(对于女性月经的调节非常好,对血的调节非常有帮助)。
    针对女性月经的问题,比如说:痛经,或者是女性月经的颜色、周期发生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经期症状很明显的时候),要求是在经前一周左右进行按摩三阴交(经前的治疗是特别关键的时期)。
    肾是主先天主生殖的,脾是统血的,肝又是藏血的,人体的气血都归到这个三个脏腑来管了。三阴交又是它们交汇的穴位,所以对人体气血的调节特别有帮助,对女性血的控制是特别有意义和作用。
    点揉法特别适用于下肢部的穴位,因为下肢部的穴位肌肉比较丰厚,用力点下去之后再去揉,坚持时间比较长,可以起到持久的刺激作用,和足三里的点揉法是一样 的。拇指立起来,放在穴位的表面,先用力向下按压,再去揉,揉一分钟停下来,间隔一下,再揉一分钟。揉三阴交穴的手指方向(手指放的方向)还很关键。
    三阴交的取穴方法:腿的正面,我们老百姓叫它迎面骨,解剖学上叫它胫骨,胫骨的外侧边缘上我们取的是足阳明胃 经,(足三里穴就在这个外侧),胫骨的内侧取的足太阴脾经。从内踝间往上有四指宽的位置(胫骨的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位。按揉这个穴位,手指的方向和胫 骨、经脉的走形平行的放,这样放对这个穴位的刺激量比较大,就是拇指立起来,向内抠按三阴交穴位,这样可能起到比较好的刺激效果。揉按五次六次。
    三阴交穴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但是孕产妇,孕妇切忌不要在这个穴位上进行按揉,这个穴位有滑胎的作用,你特别容易早产的一些人切记不要去按揉它。
    三阴交穴的另一种按摩方法:从三阴交穴沿着胫骨的内侧边缘,依次向上点按,或用捋的方法,但这个方向跟足阳明胃经不一样,那个是由上而下,这个是由下往 上,向上捋到膝关节以上,这样的按摩方法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有非常好的作用,还对于水的代谢非常有关系,因为我们刺激的这条经脉叫,在人的身体中就像一个运输,运化水谷、运化水湿,水和谷物这些固体性的食物,吃到胃里以后经过消化,变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这些营养要通过脾的转运作用,把它运输到身体所需要的地方去。
    ,把水的消耗和水的利用分布,也依赖于脾的功能,把它运化水湿。如果这两大功能下降的话,食物营养的东西堆积起来,水分也堆积起来了,就会变成很多身体垃圾、毒、痰,身体当中的邪气就阻滞身体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三阴交穴能够很好的排出体内的毒素。因此,这个穴位对女性的生殖和月经都是帮助的。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漏谷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腹鸣、消化不良、遗精脚气等,漏谷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漏谷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漏谷穴位的位置

漏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漏谷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漏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遗精、偏坠、丹毒、腿膝厥冷、下肢痿痹、脚气等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地机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腰痛、月经不调、痛经、腹痛腹胀、遗精、乳腺炎等。地机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地机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地机穴位的位置

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下3寸。

按摩地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精、精液缺乏、小便不利等;
    2、缓解治疗腰痛、腰痛胃痉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水肿等; 

    按摩手法:食指指腹点按地机穴周围,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坚持按压1 分钟,每天进行1~2 次。

,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

,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导读:按摩阴陵泉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等。阴陵泉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阴陵泉穴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阴陵泉穴位的位置

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按摩阴陵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晕眩、腹水、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黄疸、腰腿痛、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
    2、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用点揉法(用力点下去,然后开始揉它。一次不要按揉的时间太久……有健脾益气利湿的作用)

    按摩阴陵泉穴时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导读:按摩血海穴的作用与好处有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瘦腿、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血海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血海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血海穴位的位置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按摩血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生理不顺、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便溏腹泻、体倦无力、腹痛等
    2、缓解治疗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等
    3、缓解治疗贫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雀斑等
    4、缓解治疗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等

    按摩手法:每天上午的9~11时,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箕门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腹鸣、消化不良、遗精脚气等,箕门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箕门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箕门穴位的位置

箕门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箕门穴位于大腿内侧,当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上6寸。

按摩箕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小便不利、遗尿、阴囊湿痒、遗溺、腹股沟肿痛、鼠蹊肿痛、下肢麻痹、足部肿痛等

    按摩箕门穴的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箕门穴,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日按摩2次。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冲门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痛、白带异常、疝气、气喘等,冲门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冲门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冲门穴位的位置

冲门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冲门穴位于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按摩冲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小便淋沥、产后血崩、白带异常、气喘、小儿抽筋等

    针刺冲门穴的方法:冲门穴直刺0.5-1寸,避开血管,腹股沟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按摩冲门穴的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冲门穴,用力方向由内向外,每次30秒左右,每日可多做几次

导读:按摩府舍穴的作用与好处有 缓解治疗腹痛、疝气等。府舍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府舍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府舍穴位的位置

府舍穴属足太阴脾经。府舍穴位于人体的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处。

按摩府舍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痛、疝气、积聚、痞块等

按摩府舍穴的功效: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针刺府舍穴的方法:府舍穴直刺0.5-1寸。

艾灸府舍穴的方法:府舍穴艾条灸5-10分钟;府舍穴艾炷灸3-5壮。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腹结穴的作用与好处有 缓解治疗胃痛、腹痛、便秘、痢疾等。腹结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腹结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腹结穴位的位置

腹结穴属足太阴脾经。腹结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大横穴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按摩腹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胃痛、胀痛、腹痛、泄泻、便秘、痢疾等

按摩腹结穴的功效:理气调肠、去湿健脾

针刺腹结穴的方法:腹结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腹结穴的方法:腹结穴艾条灸5-10分钟;腹结穴艾炷灸3-5壮。

按摩腹结穴的手法: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腹结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导读:按摩大横穴的作用与好处有 缓解治疗腹痛、便秘等。大横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大横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大横穴位的位置

大横穴属足太阴脾经。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按摩大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痛、泄泻、便秘等

按摩大横穴的功效:转运脾经水湿,健脾利湿,有助消化,促进身体营养吸收和水谷运化。

针刺大横穴的方法:大横穴直刺1-2寸,局部酸胀;大横穴平刺2.0-2.5寸透神阙穴治疗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艾灸大横穴的方法:大横穴艾条灸5-10分钟;大横穴艾炷灸3-5壮。

按摩大横穴的手法:按摩大横穴一般多用压的方法,即用拇指按住大横穴,持续5秒后再反复按压。

导读:按摩腹哀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等,腹哀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腹哀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腹哀穴位的位置

腹哀穴属于足太阴脾经,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按摩腹哀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泄泻、痢疾等

按摩腹哀穴的功效:冷降脾浊。

针刺腹哀穴的方法:腹哀穴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艾灸腹哀穴的方法:腹哀穴艾条灸5-15分钟,腹哀穴艾炷灸3-5壮。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食窦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水肿、胸胁疼痛、咳嗽、少乳等,食窦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食窦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食窦穴位的位置

食窦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食窦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按摩食窦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水肿、噫气翻胃、胸胁胀痛、痰饮、咳嗽、少乳等

按摩食窦穴的功效: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针刺食窦穴的方法:食窦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不宜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食窦穴的方法:食窦穴艾条灸5-15分钟,食窦穴艾炷灸3-5壮。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天溪穴的作用与好处 具有丰胸的效果,缓解治疗咳嗽、痰多、哮喘、支气管炎等,天溪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天溪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天溪穴位的位置

天溪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天溪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按摩天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可以丰胸,缓解治疗胸胁满痛、咳嗽气逆、哮喘、支气管炎、咳嗽、痰多、少乳、乳痈、呃逆等

按摩天溪穴的功效:理气止咳、宽胸通乳。

针刺天溪穴的方法:天溪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天溪穴的方法:天溪穴艾条灸5-15分钟,天溪穴艾炷灸3-5壮。

丰胸按摩方法:按压刺激天溪穴,能令乳腺发达,胸部变得更丰盈。天溪穴也是进行丰胸按摩最重要的穴位。

按摩天溪穴按摩方法:打开双手,托着乳房,拇指刚好按在天溪穴上,从外往内按揉做环状运动,左右两侧同时缓缓地轻轻地按压。每天有空就可以进行按压。睡前,沐浴前后按压效果较好。

穴位人生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胸乡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咳嗽、胸胁支满、乳汁少等,胸乡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胸乡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胸乡穴位的位置

胸乡穴属于足太阴脾经,胸乡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按摩胸乡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咳嗽、胸胁支满、痛引胸背、乳汁少等

按摩胸乡穴的功效:宽胸理气、疏泄三焦

针刺胸乡穴的方法:胸乡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胸乡穴的方法:胸乡穴艾条灸5-15分钟,胸乡穴艾炷灸3-5壮。

穴位人生 文章浏览:(

导读:按摩周荣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咳嗽、气喘、饮食不下等,周荣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周荣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图解周荣穴位的位置

周荣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周荣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按摩周荣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咳嗽、气喘、胸胁支满、饮食不下等

按摩周荣穴的功效:生发脾气

    周荣穴位配伍:周荣穴配膻中穴缓解治疗胸肋胀痛

针刺周荣穴的方法:周荣穴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周荣穴的方法:周荣穴艾条灸5-15分钟,周荣穴艾炷灸3-5壮。

穴位密码 文章浏览:(

导读:对于持续工作的人来说,特别是脑力工作者,经常会感觉到头混体沉,腰背酸痛,有的时候头昏昏沉沉的,还会感觉到眼睛酸胀不适,另外记忆力也会下降,那么对于现代人特别容易感觉疲劳的这种亚健康状况,有没有一个穴位的按摩方法,可以很好的改善它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穴位——大包穴,那么大包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大包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

【图解瞳子髎穴位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取穴方法: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

穴位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瞳子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

穴位含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按摩瞳子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白内障、目翳、青少年近视眼、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神经性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穴位配伍:配合谷穴临泣穴睛明穴治目生内障;配少泽穴治妇人乳肿;配养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冲穴、治疗视物昏花。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配头维、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1、《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类经图翼》:一云兼少泽,能治妇人乳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瞳子髎穴位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手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去除眼角皱纹的穴位及指压法

为了提高按摩效果,首先必须将双手搓热,然后用搓热的手掌在眼皮上一边吐气一边轻抚,上下左右各6次。其次再以同样要领将眼球向左右各转6次。再指压除去眼角皱纹的“瞳子髎”。

“瞳子髎”位于眼睛外侧1厘米处,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如此重复6次。除去眼角皱纹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全脸按摩。除去眼肿方法可用冷水在眼睛附近轻轻拍打。如果这些方法和指压法配合运用,效果更高。

【图解听会穴位的位置】

【听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穴位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听会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别名:耳门穴,听呵,听诃,后关。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

(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

【按摩听会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作用功效】听会穴,清降寒浊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中医认为】保五官健康,常按摩听会穴。这是因为常按摩听会穴,具有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歪斜,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功效。

【穴位配伍】听会穴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听会穴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听会穴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听宫、翳风主治耳聋、耳鸣。

(1)《针灸甲乙经》:“聋,耳中癫飕风,听会主之。”

(2)《卫生金鉴》:“风中脉,口眼涡斜:听会、颊车、地仓。”

(3)《医宗金鉴》:“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瘛疭喎邪等证。”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手法】每天3次用双手的拇指按揉两侧听会穴,力量稍大,以感觉有些胀疼为度,每次每穴2~3分钟。大家想有好的听力,不妨平时多按这个穴位。

【针刺方法】听会穴,直刺0.3-1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听会穴,艾条灸5-10分钟。

【图解上关穴位的位置】

【上关穴的位置】位于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即:颧弓上缘正中,下关直上凹陷处。约当目外眦与耳屏尖连线的中点。)

【取穴方法】寻找上关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上关穴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即是上关穴。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上关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足阳明之会。别名:客主人穴。

【穴位含义】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按摩上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等。

【作用功效】上关穴,祛风镇惊,聪耳利齿。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穴位配伍】上关穴配合谷穴颊车穴耳门穴可以治下颌关节炎、牙齿紧闭等;上关穴配翳风穴听会穴太溪穴肾俞穴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手法】一面缓缓吐气,按压2秒钟,反复做5次。请以同次数按压左右。

【针刺方法】上关穴,直刺0.5-0.8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上关穴,艾条灸5-10分钟。

【图解颔厌穴位的位置】

【颔厌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与下四分交点处。

【取穴方法】侧坐或侧卧位,头维与悬颅连线的中点处。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颔厌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1)颔厌穴。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按摩颔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作用功效】颔厌穴,祛风镇惊。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颤振。

【穴位配伍】颔厌穴配风池穴外关穴治疗眩晕;颔厌穴配悬颅穴治疗偏头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颔厌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颔厌穴,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颔厌穴,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10秒后松手,如此反复5次,并作圈状按摩。

【图解悬颅穴位的位置】

【悬颅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头维穴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头维穴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开连线之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悬颅穴】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明三脉交会。别名:髓孔穴,髓中穴,米啮穴。

【穴位含义】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1)“悬颅穴”。“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穴”。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按摩悬颅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精力不集中、偏头痛、目外眦痛、面肿、齿痛、鼻鼽衄等。

【作用功效】悬颅穴,祛风明目,清热消肿。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颤振。

【穴位配伍】悬颅穴配合谷穴曲池穴治疗热病头痛;悬颅穴配颔厌穴治疗偏头痛。

【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铜人》: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图翼》: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按摩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针刺方法】悬颅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悬颅穴,艾条灸5-10分钟。

【图解悬厘穴位的位置】

【悬厘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鬓角之上际,当悬颅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悬厘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悬厘穴”。“悬”,吊挂也。“厘”,治理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按摩悬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面肿、耳鸣、上齿痛、目外眦痛、癫痫、三叉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悬厘穴,疏通经络、清热散风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偏瘫,颤振。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按摩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针刺方法】悬厘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悬厘穴,艾条灸5-10分钟。

【图解曲鬓穴位的位置】

【曲鬓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曲鬓穴】经穴名,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曲发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1)曲鬓穴。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

(2)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按摩曲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耳炎,颞颔关节痛。

【穴位配伍】曲鬓穴配太冲穴下关穴合谷穴治头痛、口噤不开;曲鬓穴配太冲穴风池穴治目赤肿痛。

《甲乙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千金方》:“曲鬓、冲阳主齿龋。”

《大成》:“主颌颊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禁不能言,颈项不得回顾,脑两角痛为巅风,引目眇。”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曲鬓穴,向后平刺0.5-0.8寸。

【艾灸方法】曲鬓穴,艾条灸5-10分钟。

(1)对血液流变学影响:针刺曲鬓穴,能明显改善细胞聚集状态,降低血粘度。

(2)对脑血流图影响:针刺本穴可使脑血流图平均波幅增高,流入时间缩短。

【图解率谷穴位的位置】

【率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率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

【穴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率骨。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收降湿浊。

【按摩率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眩晕、目眩、耳鸣、小儿惊风、呕吐;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顶骨部疼痛,胃炎等。

【作用功效】有疏风活络、镇惊止痛的作用。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等。

【穴位配伍】率谷穴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率谷穴配印堂穴合谷穴太冲穴治疗眩晕、耳鸣、小儿急慢惊风。配听宫、翳风、中渚主治耳鸣,耳聋。率谷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率谷配人中、曲池、太冲,有祛风清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率谷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率谷穴,沿皮刺0.3-0.5寸,沿皮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艾灸方法】率谷穴,艾条灸5-10分钟,艾柱灸3~5壮。

【按摩手法】减轻偏头痛需按摩率谷穴。找到穴位后,分别以两手中指指腹按压在穴位上,按10~15分钟,以患者头痛有明显减轻为度。

【图解天冲穴位的位置】

【天冲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一说“在耳上如前三分”(《针灸甲乙经》)

【取穴方法】侧坐位或仰卧位,从耳后根源直上发际量约2横指处,按压有痛感即为天冲穴。


【穴位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天冲穴】Tiān chōng(GB9),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天衢。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天衢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1)“天冲穴”。“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穴”。

(2)“天衢穴”。“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按摩天冲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耳聋耳鸣、瘿气、听力减退、癫痫、惊恐、齿龈肿痛等。

【作用功效】天冲穴,祛风定惊、清热散结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震颤性麻痹,癔病。

【穴位配伍】天冲穴配风池穴目窗穴治头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用食指指尖垂直向下按揉,有酸、胀感,每天早晚一次。

【针刺方法】天冲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天冲穴,艾条灸5-10分钟。

【图解浮白穴位的位置】

【浮白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穴位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浮白穴】属于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按摩浮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颈项强痛、头痛、耳鸣、耳聋、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等。

【作用功效】浮白穴,清热除湿、散风止痛,有疏肝利胆、散风通经的作用。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熬夜失眠造成的白发。

【穴位配伍】浮白穴配行间穴风池穴治目赤肿痛、偏头痛;浮白穴配中渚穴听会穴治耳聋、耳鸣;浮白穴配太溪穴耳门穴肾俞穴治耳鸣耳聋。

【注】浮是漂浮的意思,白是指白发。总起来的意思是,漂浮再头是的白发,此穴专治白发。浮:浮浅;白:明白。穴位于体表浮浅部位,有清头明目之功,故名。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浮白穴,平刺0.5-0.8寸;可灸。

【头皮按摩法】每日睡觉前和次日起床后,用双手的指头揉搓头皮,先自前额经头顶到枕部每次2~4分钟,每分钟来回揉搓30~40次,以后逐步延长到每次5~10分钟。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待三四年后便可满头黑发。

【图解头窍阴穴位的位置】

【头窍阴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取穴方法】头窍阴穴位于耳后方,在乳状突起上方的外耳缘后侧凹陷处就是头窍阴穴位,强力指压会感觉疼痛。

【头窍阴穴】经穴名。《针灸甲乙经》名窍阴;《圣济总录》名首窍阴;《针灸资生经》名头窍阴。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别名:窍阴穴,枕骨穴。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1)头窍阴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头窍阴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

(2)枕骨穴。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寒。

【按摩头窍阴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宿醉晕车,治疗眩晕、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口苦等功效。

【作用功效】头窍阴穴,开窍聪耳,平肝镇痛。

【穴位配伍】:头窍阴穴配强间穴治疗头痛;头窍阴穴配太冲穴风池穴支沟穴治肝火旺盛、偏头痛;头窍阴穴配听宫穴翳风穴听会穴,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艾灸方法】:头窍阴穴,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后侧部。

【针刺方法】:头窍阴穴,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两手拇指同时着力按压头窍阴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图解完骨穴位的位置】

【完骨穴的位置】位于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即:耳后高骨,即颞骨乳突。穴在其后下方凹陷中。(当乳突后缘直下,平乳突下缘处,与风府相平。)

【取穴方法】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穴位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完骨穴】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完骨: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按摩完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部酸痛等。

【作用功效】完骨穴,宁神、祛风、清热。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扁桃体炎、失眠等。

【穴位配伍】完骨穴配太阳、率谷、风池主治头痛。配风池穴大杼穴治疟疾;完骨穴配风池穴合谷穴治风热上犯喉痹、口歪、牙痛、痄腮;完骨穴配风池穴治癫疾僵仆。

【配伍方例】1、痎疟:完骨、风池、大杼。2、头面气痈肿:完骨、巨髎。3、喉痹、颈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后:完骨、天牖、前谷。4、颈项痛:完骨、颔厌。5、失眠:完骨、三间。

【古代记述】头风,耳后痛,牙床急痛,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喉痹,,癫狂痫,足不收失履,偏风,手足挛痿。

【近人报道】失眠,面瘫,流行性腮腺炎,脑发育不全,脑瘫,癔病。

(1)《针灸甲乙经》: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完骨主之”;“癫疾,僵仆,狂易,面有气,完骨及风池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烦心,癫疾,头面虚肿,齿龋,偏风,口眼涡斜,颈项痛,不得回顾,小便赤黄,喉痹颊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完骨穴,直刺或斜刺0.5-1寸。不灸。

【按压手法】两手拇指端放在完骨穴上,其余手指轻轻地放在枕部的两侧。用力按压5秒,感到酸胀为佳。重复5次。

治疗落枕的穴位及刺激方法

治疗落枕时,可刺激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完骨穴、肩井穴,即可见效。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天柱穴、大杼穴的找法。

先摸到枕部最突出之处(枕外粗隆),在往下摸,则有凹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颈窝”,天柱穴就在后颈窝往下2厘米处,脖子两侧直向筋肉的外缘上,一压,会有强痛。

脖子往前倾,从枕部往脖子后侧摸,颈项底部有大块凸骨(第七颈椎骨)。从它的下一个凸骨(第一胸椎骨)和下两个凸骨(第二胸椎骨)之间起,再往左右二指宽处,就是大杼穴。

治疗落枕时,用绑好的5、6支牙签连续刺激这些穴道即可。

对治疗落枕十分有效的落枕穴

落枕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为落枕穴。

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图解本神穴位的位置】

【本神穴的位置】位于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与外三分交点处。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本神穴】出自《灵枢·胆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按摩本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

【穴位配伍】本神穴配水沟穴太阳穴百会穴大椎穴合谷穴天柱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本神穴配天柱穴、囟会穴、前顶穴治小儿惊痫。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配颅息、内关主治胸胁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本神穴,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本神穴,平刺0.5-0.8寸;可灸。

【按摩手法】患者用拇指指关节尖着力于本神穴之上,垂直用力按掐,按而揉之,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然后用大鱼际紧贴于穴位,前后轻擦,至局部发热为度。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日一两次。

【图解阳白穴位的位置】

阳白穴的位置: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取穴方法: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目正视,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阳白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白穴生气壮阳。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其运行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穴位含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按摩阳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前额痛、眼睛疲劳、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眼睛疾患等;

2、三叉神经痛、面瘫、口眼歪斜、头痛等;

3、抗老除皱、治疗痤疮等。

作用功效:清头明目,祛风泄热。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

穴位配伍: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配太阳穴风池穴外关穴祛风止痛,治偏头痛;配睛明穴太阳穴治目赤肿痛;配颧髎穴颊车穴合谷穴,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配睛明穴太阳穴,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1、《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

2、《类经图经》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疗法】先将双手用温水洗干净,将双手搓暖后两手利用指腹按压前额阳白穴(在前额部,瞳孔直视的眉上2公分)慢慢的点击按摩,力度可以由轻到重自己掌握,速度缓和,不要太快。


【日常保健】用中指点按就可以,由轻入重,在慢慢放开。

刺灸法: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平刺0.5-0.8寸;可灸。针感:额区胀痛。

【图解头临泣穴位的位置】

【头临泣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一个)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头临泣穴】经穴名。《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临池。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按摩头临泣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流泪、鼻塞、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治疗小儿惊痫、癫痫。

【作用功效】头临泣穴,降浊升清、安神定志、聪耳明目。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近视,眶上神经痛。

【穴位配伍】头临泣穴配水沟穴大椎穴、十宣穴、腰奇穴治癫痫、中风昏迷;头临泣穴配间使穴、大椎穴肝俞穴胆俞穴治疟疾;头临泣穴配印堂穴百会穴头维穴,治头痛;头临泣穴配腕骨穴、阳谷穴、申脉穴治风眩。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平刺头临泣穴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艾条灸头临泣穴5-10分钟。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图解目窗穴位的位置】

【目窗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一说在“临泣后一寸半”(《针灸大成》)。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穴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目窗穴】Mùchuāng(GB16),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至营穴、至荣穴、至宫穴.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1)“目窗穴”。“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穴”。


(2)“至荣穴”。“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穴”。“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按摩目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远视、近视、小儿惊痫、面目浮肿等。

【作用功效】目窗穴,明目开窍,祛风定惊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近视。

【穴位配伍】目窗穴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肿;目窗穴配风池穴关冲穴治头疼。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拇指弯曲,以指甲垂直下压,掐按穴位,每次左右各掐按一次。


【针刺方法】目窗穴,沿皮刺0.3-0.5寸。

【图解正营穴位的位置】

【正营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目窗穴后1寸,在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正营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按摩正营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作用功效】平肝明目、舒筋活络、吸湿降浊、疏风止痛、平肝熄风。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

【穴位配伍】正营穴配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治牙痛、牙关不利;正营穴配太冲穴阳白穴风池穴治目赤肿痛、眩晕、头痛;正营穴配头维穴风池穴外关穴具有散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正营穴配印堂穴外关穴风池穴具有定眩止呕的作用,治目眩,呕吐。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正营穴,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图解承灵穴位的位置】

【承灵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承灵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按摩承灵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出血,鼻窒,多涕;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鼻塞;耳鸣,项强等。

【作用功效】承灵穴,祛风,通窍。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鼻炎。

【穴位配伍】承灵穴配风门穴风池穴、后溪穴具有治鼻出血。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承灵穴,平刺0.5-0.8寸。

【艾灸方法】承灵穴,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双手中指同时出力揉按承灵穴位,有刺痛的感觉,每天早晚揉按一次,先中指左上右下,后右上左下。

【图解脑空穴位的位置】

【脑空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

【穴位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脑空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颞颥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按摩脑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穴位配伍】脑空穴配照海穴申脉穴大椎穴具有治癫狂痫证;脑空穴配太冲穴印堂穴风池穴具有治头痛、目眩;脑空穴配后溪穴、悬钟穴具有治颈项强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脑空穴,平刺0.5-0.8寸。

【按摩手法】坐位,用双手拇指罗纹面分别按揉两侧脑空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宜,其他手指置于旁边以助力。该手法可防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病症。

【图解风池穴位的位置】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方法: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

取穴方法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即: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是在入后发际一寸(即: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最简单的取穴方法:就是把我们的手大拇指、中指放在头的枕部两侧,轻轻的往下滑动,这样就会感觉到两边有个窝窝,这就是风池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穴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