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 在中医是相对的吗? 经常听 阳虚体质...

盛夏祛火先分虚实 中医教你怎么分辨三种火_新浪中山
盛夏祛火先分虚实 中医教你怎么分辨三种火
羊城晚报评论
盛夏祛火先分虚实 中医教你怎么分辨三种火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潘英媛)天是“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专家提醒,在酷热的夏季,不少人本来就胃口不振、睡眠不佳,容易上火。
  出现上火症状,很多人都会到凉茶铺买凉茶或自己煲些有清热祛火的药膳汤来喝,这样做其实并不恰当。夏季上火有实火、阴虚火旺和阴火之分,具体症状表现不同,祛火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所以祛火前一定要先辨证,喝凉茶祛火更适合有实火的人。
  实火症状
  有明显的发热、喉咙红肿、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口干、舌红、口气重、胃胀、腹胀等不适。
  岭南人夏季喝凉茶祛火的历史悠久,这种火多指的是“实火”。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洪敏主任解释说,长时间在户外劳作、太阳暴晒后很容易感受暑热,出汗多、喝水多,但仍会感觉口干、口涩、舌红、口气重、全身倦怠,有的人还会出现胃胀、腹胀、大便黏滞等消化道症状。面部在夏季长痘,有时也是热毒入侵在皮肤上的表现。
  洪敏绍说,感受实火者以户外劳动者居多,久坐办公室的白领在外出游玩,长时间暴晒后,也可能出现实火。
  ■应对:
  对于感受实火者,可适当喝些清热解毒的凉茶,泡些菊花茶喝也能起到清热的作用。但洪敏提醒,岭南的气候比较特殊,湿气很重,实火中常常夹湿,症状通常比单纯的实火要复杂,因此祛火前最好让医生帮忙辨体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即使是感受实火者,喝凉茶也不要过多、过频,一般连续饮用不要超过3天。凉茶的配料中含有性味偏寒凉的中草药,喝多了易损伤人的阳气和津液。另外,入睡前、空腹时不要喝凉茶。
  有实火者往往会喜欢吃瓜果,特别是冰镇瓜果吃了觉得很舒服。洪敏提醒,寒凉的瓜果不要一下子吃太多,这种寒凉既指温度,也指性味,如西瓜就是较寒凉的瓜果,吃多了会损伤脾胃之阳。&
  阴虚火旺
  常表现为口干、口渴、长痘、喉咙痛、口腔溃疡等不适,常伴失眠、多梦。
  人体讲究阴阳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身体就会出问题。比如说,夏季常见的“阴虚火旺”(即俗称的“虚火”),就是阴阳失衡的一个常见表现。现代人因为生活、工作压力造成了平时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又常吃煎炸油腻的食物,这些都会导致阴津耗损、阴精不足,此时,阳则显得“相对”过盛,而出现类似上火的表现。不过这种火是虚火,症状上与实火有所不同。如阴虚火旺的人也会出现口干、多饮、舌红,但还有盗汗、潮热、心慌、失眠、舌瘦小等表现。
  洪敏介绍说,除熬夜、常吃煎炸食品者易阴虚火旺外,初期糖尿病患者也易表现为阴虚火旺。
  ■应对:
  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宜喝凉茶。有时喝了后,症状会有暂时性的好转,但经常喝凉茶则可能从“阴虚”转为“阳虚”,得不偿失。洪敏建议,阴虚火旺者平时可喝西洋参煲瘦肉汤,或选择石斛搭配不同的食材烹调,对改善症状都有帮助。另外,要注意不要吃或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油炸食品,樱桃、荔枝等温性水果也要少吃。&
  有喉咙痛、牙龈肿胀、目赤等类似“上火”的症状,同时伴有神疲乏力、昏昏欲睡、怕冷等不适
  正常人的元阳潜藏于肾水之中(下焦),由于各种原因,元阳跑到了身体上部分(上焦),便会出现喉咙痛、牙龈肿胀、目赤等类似“上火”的症状,同时伴有神疲乏力、昏昏欲睡、怕冷等不适,这种情况就叫做“阴火”,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
  ■应对:
  当出现阴火时,说明身体的阴阳失衡严重,最好找中医调治,效果会明显一些。如果情况不严重的话,早上喝淡盐水也有帮助,盐入肾,可以帮助引火归元。
  如何预防上火?
  1、少吃温热性水果。夏天贪吃荔枝、龙眼等温热性水果,容易引起虚火上亢。除了荔枝和龙眼外,桃、樱桃、榴莲、杏也属温热性水果,吃要适度,千万别过量。
  2、保证充足睡眠。由于天气炎热,不少人夏天休息不好,睡眠质量不高,容易让人火气上升,出现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夏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少熬夜,养生重点突出“心静”,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主命门之火。肾又主 水液,主纳气,开窍于耳与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所以,肾的病变 主要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水液代谢的异常有关。另外,脑、髓、骨 以及某些呼吸、听觉、大小便的病变,亦多与肾有关。&肾中所藏的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脏腑机能活动之本。肾阴 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 织器官有推动、温煦的作用,肾阴肾阳为诸脏阴阳的根本。肾的阴阳失调, 会影响到其它各脏的阴阳,反之其它各脏阴阳的失调,日久也会影响到肾, 耗损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故张景岳有&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之说。由于肾以元阴元阳为用,以封藏人体精气为本,精气当固秘而不可耗 泄。因此肾之为病多见肾不藏精以及元阴元阳的耗损,其病变以虚为主。 另外各种病证如果迁延不愈,或者误治,往往累及到肾,出现肾虚诸证。因 此宋代名医钱乙又有&肾无实证&之说。从肾病的实际情况看,此说得其扼要,若谓其与实证无缘则又失之于偏。肾病亦有虚实可辨,只是其实证比 较少见,往往又笼统地分属于下焦、膀胱的病证之中,临床较常见的则以虚 实相兼居多。如肾阳虚而水湿泛溢,或兼痰饮内停等;肾阴虚而杂以下焦 湿热等等。肾虚之证一般常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亏损、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等。肾阳虚 亦称&命门火衰&。其临证表现以全身机能衰退和虚寒证为特 点。全身机能衰退,主要反映在生殖、消化、水液代谢等方面。如生殖机能 低下,则表现为男子精冷,阳痿不举,遗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消化功能 减弱,则体现在命火不能温煦脾胃,使其腐熟水谷和运化功能失常,常见久 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等。水液代谢中,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十分重 要。肾阳虚则气化无权,水饮凝聚,上逆犯肺则为喘咳;水气凌心则为心 悸、胸闷;泛滥肌表则为水肿;膀胱决渎失司则为小便癃闭(点滴而出为癃, 无尿则为闭)等等。一般的虚寒证则有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精神萎 靡,头晕目眩,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等。肾阴虚 又称为&肾水不足&,临床上以机体失于滋养和虚热证为主要 表现。肾阴是人体阴精之本,滋润脏腑形体,充养脑髓骨骼。肾阴不足,骨 骼失养,腰府不充,则为腰膝酸软,行走无力;髓海不满,则头晕耳鸣,健忘 痴呆;精血同源,肾阴亏耗则血亦虚少,常有面色不华,月经量少,甚或闭经 等症;阴虚无以制阳,则有潮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颧赤盗汗、梦交遗精 等虚火内动之证,甚则阳亢无制,相火妄动,而见崩漏、阳强不倒等证。肾精不足 主要反映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异常方面。在小 儿,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如囟门闭迟,语言动作迟缓,身材矮小,骨骼痿 软,智力低下等;在成人则有早衰脱发,齿摇松动,耳鸣耳聋,健忘痴呆,不 孕不育,行步不正,足软无力等等。此证以无明显的寒热之偏为特征,临床上时常与肾阴、肾阳不足之证相互兼见。肾气不固 以肾气固摄无权为病机特征。肾气摄纳失职,膀胱不约,可以见到小便方面的变化,如小便频数,尿后余沥,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夜 尿频多等。若肾气不足,精失不固,则见滑精早泄,妇女表现为带下清稀, 或胎元不固,容易流产等等。此外常伴见面色晄白,精神困倦,腰膝痠软, 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虚象。肾不纳气 以气不归元所致的虚咳、虚喘等呼吸方面的变化为辨证要 点。在正常的情况下,&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 治裁&喘症》)。这是因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者,往往有久 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痠膝 软,舌淡苔白,脉沉弱等症。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 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肾不纳气多由肺虚及肾 所致,故临床上往往以肺肾两虚多见。肾的虚证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或年高肾亏,或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肾病实证临床上不多见,如《金匮要略》所载的肾着病,由腰部感受寒 湿,阳气痹着不行所致。其表现为&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 钱&等腰腹部冷痛和沉重的感觉。治疗上着重祛其寒湿。临床上较多见的 是本虚标实证。如由肾阳虚,水液不能蒸腾气化而内停,出现小便不利、水 肿、痰喘等肾虚水泛之证即是。治疗上应扶正以祛邪。至于肾的寒证和热证,实际上即所谓&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的 意思,也就是肾阳虚和肾阴虚火旺证。
性别:男女
咨询内容:
中医基础热文排行
疾病咨询电话:021-
疾病咨询QQ: 投诉邮箱:
友情链接合作qq:
& 2014 古方中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号 &&中医诊断方法-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的内容,《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所以,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阴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表里原是体组织结构方面的概念,在《内经》中,称外部为表,包括皮毛肌腠;称内部为里,指体内脏器。《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这种皮毛受邪之病证,属于表证范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这是表证辨证治疗的发源。除了表证以外,其他病证概属里证范围。一般来说,病在皮毛、肌腠、经络的属表证,病情较轻;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的属里证,病情较重。
  表证,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所致的、病在肌肤、经络部位的一种证候,具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鼻寒等症状。
&&& 病因病机: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之宣发,郁而发热;且阳不能温煦肌肤,故恶寒;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口鼻受邪,肺气宣降不利则鼻塞、咳嗽;邪气郁于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故头痛、身痛;正邪交争于表则脉浮、舌苔薄白。
  表证可分型为:
表寒:风寒外袭,正邪相争于肌表。症见恶寒重、头痛身痛明显,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 表热:风热之邪侵犯肺卫。症见恶寒轻、发热、咽红而痛、舌苔薄白黄、口渴、舌质偏红、脉浮数。
&&& 表虚:风邪侵犯肌表,卫外功能不固,症见恶风甚、汗出、脉浮缓。
&&& 表实:风寒外袭,正邪交争,卫阳紧固腠理。症见恶寒重、无汗、头身痛、脉浮紧。
  里证,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以及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所致的、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多样,有病程较长和病位较深的特点。
  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
&&& 病因病机:一般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表证发展而来,即表邪入里而成里证;二是表邪直中脏腑而成的;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成的。
  里证可分型为:
里寒:外寒传里,或阳气不足。症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口不渴、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小便清长、苔白滑、脉沉迟。
&&&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中脏腑,或五志化火。症见不恶寒、反恶热、高热、口渴、烦躁、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洪数或沉数。
&&& 里虚:脏腑阴阳气血不足,其功能减退。症见:神疲懒言、声低气怯、食少纳呆、腹痛喜按、头昏、心悸、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 里实:外邪入里,结于胃肠,或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症见: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手足心汗出、舌苔厚燥焦黑、脉沉实。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里证出表:由于机体抗病能力增强,或治疗、护理得当等,而致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即由里出表。如里证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烦躁减轻,或见斑疹透露,此即属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表证入里:由于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或邪气太盛,或治疗、护理失当可导致表证入里。如本有发热恶寒,反而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并见烦渴多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即表示病由表入里转为里热证。
  表里同病:是指疾病在某一时期同时出现表证和里证。除病的初期可见表里证并存的情况外,还多因表证未去,又涉及里;或表病未解又兼他病,如先外感,又伤饮食;或先病内伤,又受外感之类。
半表半里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交争,邪既不能入里,正气又不能驱邪外出于表,而邪处于表里之间。临床表现为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一般来说,寒证表示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热证表示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致的证候。寒热在《内经》中论述颇多,比较明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寒邪,或因阳气不足,皆能致人体温煦不足,故现恶寒、面白、喜暖;阴盛于内,津液不伤则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小液,故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阳气不足,寒湿内生,必见舌淡苔白而润;阳虚气弱,血脉则鼓动无力,脉迟。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衰,表现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其病因病机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热之邪而致,亦可由七情郁火,或饮食积热、或房室劳倦,阴精受损,导致阴虚阳亢等引起。若阳热偏盛,则身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口渴饮冷,且小便短赤;大肠津液不足,则大便燥结;阳热亢盛,迫血流加速,故脉数。
寒证与热证关系
  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是指寒、热证同时并见。临床上一般常见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
&&& 上热下寒: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
&&& 上寒下热: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稀(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
&&& 表寒里热:外受寒邪所侵,表未解而邪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秘(里热)。
&&& 表热里寒: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寒热转化
  临床上寒热的转化,一是先寒证,而后转为热证,寒证渐退;一是先热证,而后转为寒证,热证渐退。这种转换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的盛衰,凡寒转热者,皆为邪盛而正气尚充,阳气旺盛,而从阳化热。如感受寒邪,开始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为表寒证。病变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等症状消退,并出现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此即表示证候已由表寒转化成里热。凡热转寒者,多是邪热伤正,正不胜邪,阳气衰败所致。如高热者,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频频,阳随津脱,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转沉迟,说明由热证转化成寒证。
  寒热真假
寒热真假,指疾病处于危重阶段,往往会出现临床征象与疾病本质不一样的情况,即热证见寒象,寒证见热象。
真热假寒: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格阴于外。症见面色晦滞,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红焦燥,神昏但时烦躁,扬手掷足,气血息热,声音响亮,口气臭秽,排泄物臭秽气味、口渴饮冷、身寒反不欲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沉按之有力、手足冷而胸腹灼手、舌红绛、苔焦黄黑、干燥起刺。
&&& 真寒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症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类似热证,但其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肢冷、口渴而喜热饮,且饮不多、脉大而无力,并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虚实辨证,是分辨邪正盛衰的两纲。凡机体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缺损所引起的一类证候,均称为虚证;凡邪气较盛而正虚不明显的病证,均可称为实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是虚实定义的本源。
  虚证,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体虚弱,后天失调,从而导致正气不足,出现脏腑、气血、阴阳等亏损的证候。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其病因病机为:虚证或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由后天失养所致。如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或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或房室过度,耗伐真元,以及久病损伤正气等。临床以后天致虚为多见。阳气虚,则不温,且不固,故可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自汗、二便失调;阴血不足以制阳,则阴虚而内热生,是以五心烦热、盗汗;气血两虚,气不足以鼓脉行,血不足以充脉道,故脉细弱;舌淡苔少,则是由于气血津液亏虚,不能濡养于舌。
  虚证临床上除分有表虚、里虚外,亦有虚寒、虚热证之分。
虚寒证的病机为:阳气虚衰,温化无权。症见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少气乏力、舌淡苔白润、脉微。虚热证的病机为:阴液亏耗,虚热内生。症见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血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证,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虽然邪气盛,但正气犹能抗邪,未至亏损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阶段,多为外邪侵入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致。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其病因病机为:无论是外邪侵入,还是由于痰饮、水湿、瘀血等所致,皆属邪气过盛。正与邪争,甚则发热;热扰神明、或浊邪蒙蔽心窍,皆可令人神昏、烦躁、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促;痰湿重者,必痰涎多而声漉漉,实邪积于胃肠、传导失调,故腹胀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正邪交争,搏击于脉,则脉实有力;湿浊蕴结,内蒸于舌,故苔见厚腻。
  实证,临床上除分有表实、里实证之外,亦有实热、实寒之分。
实热,即热邪炽盛。症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滑实。实寒,即寒邪过盛、阳气被遏。症见恶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咳、苔白厚腻、脉沉伏或弦紧有力。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有三种: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
虚实夹杂,有六种临床表现:
  1.表虚里实:素体卫阳不足,感受外邪后又伤食。症见汗出、恶风(表虚);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苔黄厚(里实)。
&&& 2.表实里虚:表邪未解、里气已虚;或素体脾胃气虚而受外感。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表实);神倦、肢疲、纳呆或食后腹胀痛、喜按(里虚)。
&&& 3.上实下虚:痰浊壅肺、肾虚不纳。症见咳喘、痰涎壅盛、胸闷脘胀、不得平卧(上实);腰膝酸痛无力、形寒肢冷、吸气短少、眩晕(下虚)。
&&& 4.上虚下实:心虚于上,湿热下注。症见心悸、怔忡、失眠(上虚);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下实)。
&&& 5.虚中夹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症见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腹大如鼓。
&&& 6.实中夹虚:气血郁结,正气已虚。症见腹胀满痛、肝脾肿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纳差、少气乏力、脉细。
  临床上由实证转为虚证者居多,往往因实证失治,误治或大汗、大吐、大泻后耗伤气血津液等所致。如病见高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实证者,由于治疗不当,日久不愈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脉细弱等气津两虚的虚证。由虚证转为实证者较少,大多是由于正气不足,阳气不振而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等实邪。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实证发展到极盛阶段,可以出现类似虚证的症状;虚证发展到一定阶段,亦会出现类似实证的症状。临床中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真虚假实:正气大虚,气血不足,运化无力,阴不敛阳。症见腹痛胀痛、脉弦;或高热、脉洪大等(假实)。但腹满胀痛时而缓解,且不拒按,脉弦而重按无力;或见舌淡或胖嫩(真虚)。
真实假虚:实邪内结,阳气闭郁。症见腹胀满痛、拒按、数日大便不行(真实);但精神萎靡、脉微弱(假虚)。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冻饮料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浓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浓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
&&& 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胎,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外此。然病中有热证而喜热饮者,同气相求也。有寒证而喜冷冻饮料,却不能饮者,假渴之象也。有热证而大便溏泻者,挟热下利也。有寒证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有热证而手足厥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有寒证而反烦躁,欲坐卧泥水之中者,名曰阴躁也。有有汗而为实证者,热邪传里也。有无汗而为虚证者,津液不足也。有恶寒而为里证者,直中于寒也。有恶热、口渴而为表证者温热之病自里达表也。此乃阴阳变化之理,为治病之权衡,尤辨之不可不早也。
把病邪从里面赶到外面&&表里与阴阳
前面我们讲了阴阳与寒热的关系,就是寒热是阴阳的具体体现,用张景岳的话说是:&寒热者,阴阳之化也。&但是中医辩证讲的是八纲,就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这是中医用来判断疾病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强大的四对坐标,其中阴阳是总纲,其他的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位的。
下面我们聊聊表里,这两天遇到的孩子病的比较多,我先举几个例子吧。
最近有很多孩子身上发疹子,有个朋友的孩子,这个朋友一天突然来电话,说一岁多的孩子发烧三天了,问怎么办?
我在电话中问:&吃什么药了?&
回答是,他们带孩子去看了医生,医生给开了对乙酰氨基酚来镇热,同时开了小儿热速清口服液,但是服用后发烧仍然没有变化。
我问小孩子验血的结果如何,回答是白细胞正常。这说明没有细菌感染。(实际如果仔细看的话,应该是白细胞总数下降,同时淋巴细胞升高)。
但是这个时候,孩子没有任何的其他表现,我就问,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发病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儿?
原来,是孩子的母亲休息的时候,带着孩子到游乐园玩,孩子光着脚玩来着。
我明白了,这样的事情我见过很多了。
在中医里,人体的表里是分开的,表属阳,里属阴,除了这个二分法,中医为了更加确定病位,还搞了个三分法,就是把阳分成太阳、阳明、少阳,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并且把脏腑和经络也和他们对应,分别是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
&&& 其中太阳膀胱经是最外表的一道防护系统,而少阴肾经则是里面的最要紧的体统。但是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的涌泉穴,走足跟,然后上行。它和足部的关系很密切。
所以保护脚部很关键,比如我们经常按摩一下脚,不但可以流通足少阴肾经的气血,走足部的其他经络也可以得到保养。
同样,保护足部不遭受寒也很关键,我见过很多的肾炎患者,就是足部保护不利造成的,比如有个小伙子,就是大冬天的时候,穿个单皮鞋,到公园的结冰的湖面玩,回来后就患了肾炎。我还见过一个老太太,患肾炎,是因为下大雨,鞋里都是水,天还凉,一路走回家,就发烧了,一检查,患了肾炎。
来电话问发烧怎么办的孩子,我判断其实就是光脚在地上玩,四月北京的天还不是很热,所以寒凉影响了足少阴肾经,造成了抑制的状态,就是邪气潜藏于人体里面的阴经,不能发于阳,就是无法发到外表,所以这个发烧一直持续。
所以我告诉她买回来三十克的苏叶,然后每次用一小把熬水,兑入开水,泡脚。这样可以保护足少阴肾经,使得肾经温暖,振奋人体机能,让邪气往外发。
结果后来情况的发展很令人意外,等到第二天,孩子突然出了满身的疹子,同时发烧立刻退去了。
这是什么?我分析,这可能是幼儿急疹,这说明孩子的正气开始足了,所以才能把疹毒给发出来。也就是说,从里发到了外,从阴发到了阳。后来我给他们开了解毒的中药,同时为了让家长确认孩子的疾病类型,电话建议他们去儿研所,他们去后,医生判断为幼儿急疹,开了一个中成药,也是解毒的,但是医生说发出的疹子这么多,可能是药物过敏。
这个诊断稍有糊涂,幼儿急疹和过敏是两种疾病,截然不同,你单看疹子的形态就可以知道是过敏还是急疹了,怎么可能还是过敏?如果是过敏,怎么不给开抗过敏药物?这个孩子的急疹,发出来后,只要慢慢的解毒清热治疗,就会痊愈的。
&&& 中医治病时分层次的,当邪气闭藏在体内阴经的时候,就要用温热的药物(甚至泡脚都可以),振奋一下人体的机能,让它抗病邪外出,然后到了体表,到了阳经,再解毒治疗。很多人以为这种病就是个温热之邪,其实病毒本身并没有寒热之分,只是在人体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阶段会造成寒热的表现,我们只需要根据症状调整就可以,这是中医灵活的部分。
&& 这样的病例很多,我再举个例子,北京的年轻人经常开车去郊区玩,这是一种时尚,没到周末,去郊外的路上都会塞车,有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去郊外玩,去的门头沟那边,有山有水的地方,看到了山间的清溪,一家人高兴的不得了,孩子就光着脚去趟水,赤脚在山涧里玩了很久,这一天就很快乐地过来了。
结果,在回来以后,孩子很快就发高烧,没有精神头,去医院服药没有效果。后来电话咨询我,因为都是朋友,一天给我打了无数遍电话,我就告诉他,就是孩子在冷水中,伤到了肾经,在中医里面,这叫太少两感,就是外面的太阳经病了,同时最里面的少阴经也病了,都被外邪给侵袭了,其实外邪从人体的体表,如果正常侵入的话,要经过三阳经,然后进入阴经,要经过太阴,然后才能到达少阴,但是,因为孩子在冰冷的山涧的水中足部被冰,所以邪气直中了少阴,这是自己帮助病邪进来的。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只能从里面往外发,增加人体的抵抗机能,把邪气从阴经往阳经发,用的方子就是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子里面的附子和细辛都是温肾经的。结果孩子最后很快就恢复了。
这个也是个把病邪从里向外发的例子,从阴经给发到阳经,然后宣出体表,这是中医治疗此种疾病的一个程序。
因为足少阴肾经和足部关系密切,所以我讲了两个足部受寒的例子,当然,还有其他不是足部受寒的例子。
有的孩子,并不是足部受寒,但是邪气也会潜藏在阴经,比如,有个孩子,家长反映学校里很多的孩子都患了&风团&这个病,身上起红色的一团一团的肿块,一般认为这种东西类似荨麻疹,不传染吧,但是孩子们确实是在此起彼伏地起,这说明此病是有传染的可能的,但是不管是什么病,总之是正在这个母亲庆幸自己的孩子没事儿的时候,这个孩子也患上了,于是就找我。
当时我心里想这个皮损是红肿热痛的,应该是属热,但是孩子的舌质颜色却有些淡,这说明阳气还有些不足,那么就会在阴经会潜藏一些外邪,于是就没有先开清热解毒的药物,而是开了温热的药物,期待振奋孩子的阳气。
结果,只两服,孩子的皮损就开始增加了很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孩子自己的正气开始足了,开始把外邪发越出来了,这种疮疹类的疾病,但是外发则顺,内闭则留患于未来。
此时,我分析应该发越得差不多了,就开始使用解毒的中药,于是皮损就开始慢慢的消退。这是我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不留邪于阴经,总是尽量把邪气发越出体表,发到阳经,这样才是顺治。
当然,人体表里的问题还有更加复杂的,有的时候,中医的八纲坐标会互相结合,比如里热,里寒,里实,里虚等,但是总是不外阴阳的变化,因为传统认为,阴阳是可以继续分下去,乃至无穷的,比如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依次下分。
而且,我现在讲的是外感的疾病,如果是内伤病,那么复杂的情况也会很多,这个以后再聊。
总之,表里也是对应阴阳的,我们调理身体的时候都要考虑。
Copyright 2012 @ www.zh120.org ALL right reseserved
珠海市吉莲神农医学药物研究所版权所有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紫荆路203号珠玑大厦嘉济医院三楼(南坑市场对面) &邮编:519000 &电话:
电话(2):&传真:
ICP备案序号:粤ICP备号
技术支持:&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阳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