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消炎药对血小板少是什么病影响最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化学精品课程
&实验课教案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正确答案: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A
9、下列各因素中除( )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
B胃大部切除
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
正确答案:D
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Ⅲ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吸收 2、肠肝循环 3、主动转运 4、异化扩散 5、膜孔转运
6、肝首过效应 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8、被动转运 9、多晶型
10、pH-分配假说
三、问答题
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2、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
3、分析弱酸、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情况。
4、何为Ⅱ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填空题: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 脂溶性
)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 很大 )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 单室 )或(双室
)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0.7微米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
经鼻腔)、( 经肺部 )、( 经直肠 )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BCD
A.雾化吸入
B.惯性碰撞
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C
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
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C.混选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
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
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
B 皮下组织
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B
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
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
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
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
三、问答题:
1、试述经皮给药剂型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2、试述药物经肌肉注射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练习题
(一)是非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
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3.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 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 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
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二)选择题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 人体总体积
B. 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 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D. 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
E. 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 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 不能透过血管壁
B.不能由肾小球滤过
C. 不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5. 以下错误的是:
A.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B.蛋白结合可减少首过作用。
6. 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 W/O/W型>W/O型>O/W型
B. W/O型>W/O/W型>O/W型
C. O/W型>W/O/W型>W/O型
D. W/O型>O/W型>W/O/W型
7. 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 胞饮、吸附、膜间作用、内吞
B.胞饮、吸附、融合、内吞
C. 膜间作用、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
8. 具有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特征的药物
A.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
B.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几乎相等。
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D.组织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
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B.蛋白结合存在动态平衡,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
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10.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低,越易向脑内转运。
(三)填空题
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
各脏器组织
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
,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α1-酸性糖蛋白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
有关。分子量在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
性,另外药物与
蛋白的结合率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
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
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
、增加微粒的
,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
作用,可能延长 作用时间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
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
等因素有关:
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
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
&&&&&&&&&&&&&&第五章 药物代谢
(一)是非题
1.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在胃肠道和血浆中,此外代谢反应也可肝脏、肺、皮肤、肾、鼻粘膜、脑和其它组织进行。×
3.药物通过肝转运至体循环的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首过效应不明显。×
5.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基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首过效应明显。×
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结合反应一般被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应”。√
9. 有的药物是自身的酶诱导剂,对肝微粒体中酶产生诱导作用,从而使其它药物代谢加快,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降低。×
10.左旋多巴与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合用,可增加血浆中左旋多巴浓度,同时增加脑内的左旋多巴浓度,并降低多巴胺浓度,使作用加强。×
(二)选择题
1.某些药物直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其理由主要是
A 避免了溶出过程 B. 口服药物不吸收
C. 在进入体循环前已被直肠吸收的药物有一部分不通过门肝系统
D. 惰性粘合剂、稀释剂等辅料干扰吸收
E 直肠给药剂型中基质有利于药物的释放
2.药物代谢一般产生
A 酸性增强的化合物 B. 油/水分配系数较高的化合物
C.极性增强的化合物 D. 水溶性减弱的化合物 E 碱性增强的化合物
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
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
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
在新生儿时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这是因为
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微粒体酶的诱发 C.药物吸收很完全
D.酶系统发育不全 E.阻止药物分布全身的屏障发育不全
5.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选用较大剂量,因为
A.胃肠道吸收差 B.在肠中水解 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首过效应明显 E.肠道细菌分解
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C.栓剂
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
某前体药物和酶诱导剂同时使用时,可导致:
A. 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降低B. 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增强
C. 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降低 C. 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增强
E. 药理作用加快、减弱或毒性降低
8.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A.氧化、还原、分解、结合 B.氧化、还原、水解、脱羧
C.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D.氧化、乙酰化、分解、结合
E.还原、水解、结合、甲基化
结合反应可以有以下形式
A. 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 B.硫酸结合、磺酸结合、甲基结合
C. 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 D. 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色氨酸结合
E. 葡萄糖醛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
10.口服不同剂型的水杨酰胺1g后,其尿中硫酸结合物排泄量为
A. 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B. 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
C. 溶液剂&颗粒剂&混悬剂 D. 混悬剂&溶液剂&颗粒剂
E. 颗粒剂&溶液剂&混悬剂
(三)填空题
1.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主要需要 分子氧参与。
2.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首过效应显著, 肝血流量 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受蛋白结合 的影响较大,首过效应不明显。
通常药物代谢被减慢的现象,称为 酶抑制 作用,能使代谢减慢的物质叫做 酶抑制剂
。4. 药物代谢被促进的现象,称为 酶诱导 作用,能使代谢加快的物质叫做酶诱导剂 。
5.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 结合不充分引起的疾病。而在新生儿体内恰恰是高度缺乏该结合反应所必须的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异烟肼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乙酰 ,并存在快乙酰化 和 慢乙酰化 现象。
遗传学因素主要影响药酶的性质和活性强度。
8. 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 微粒体酶系和 非微粒体酶系 二大类。前者主要存在于 肝脏 。
9.维生素B6能促进多巴脱羧酶的活性,加速脑外的左旋多巴脱羧转变成多巴胺,难于进入脑内,使药物在脑内达不到治疗浓度,作用下降。
10.消化道粘膜中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的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四、问答题:
1、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他们的作用。
2、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3、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第六章 药物排泄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排泄
2、肾小球滤过率
3、双峰现象
4、肾小管分泌
二、填空题
1、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
2、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3、测定其菊粉清除率,其值可以代表(人和动物的肾小球滤过率)
4.大多数外源性物质的重吸收过程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尿的pH值)
5、分子量在(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
6、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某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是(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三、单选题
1、药物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3、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
4、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的药物是
5、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E尿液酸碱性
6、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7、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溶剂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被称为
A肾排泄速度
D肾小管分泌
E肾小球过滤速度
8、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那一项
A肾小球过滤
D肾小管分泌
E尿排泄过度
9、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
A肾小球过滤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药物从血液透析
四、 问答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2、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和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五、 思考题
三种药物在一体重70kg患者血浆中的未结合分数及肾清除率如下:
肾清除率(ml/min)
未结合分数
当GFR等于120ml/min,尿流量为1.5ml/min时,每一种药物的肾处置包括哪些机制:滤过?分泌:重吸收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一、思考题
1、简述药物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
2、简述药物动力学在药学学科中的意义。
3、简述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的目的。
4、简述隔室模型及其作用。
二、名词解释
1、药物动力学
2、隔室模型
3、单室模型
&&&&&&&&&&&&&&第九章多室模型
一.填空题
1.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2.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的混杂参数有。
3.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相比,药物进入中央室前后的主要区别是(1)(2)。
4.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体内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5.混杂参数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二.是非题
1.α和β分别代表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 ( )
2. 双室模型中k10、α、β、A、B等均称为混杂参数。 ()
3.AIC值愈大,则该模型拟合愈好。 ()
4.根据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可用残数法分解求出基本参数。 ()
5.Loo-Riegelman法是求双室模型的吸收速度常数的经典方法。 ( )
三.计算题
1.静脉注射氨吡酮后由血药浓度数据获得该药的药动学方程如下:
C = 4.62 e-8.94t + 0.64-0.19t
(C单位为μg/ml,t单位为h)
求:VC,k12,k21,k10,t1/2(β) 及静脉注射后3小时的血药浓度。
2. 静脉注射100
mg某药后, 测得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0.25 0.5&1.0 1.5 2.0 4.0
8.0 12.0&16.0
2.8 1.2 0.52
求: α, β,
A, B, k12,k21,k10,t1/2(β), CL, V, AUC。
3.已知茶碱的α = 6.36 h-1, β= 0.157 h-1,k10 = 0.46
h-1,k21= 2.16 h-1,VC = 0.1421 L /kg。某60 kg体重受试者以656mg/(kg?h)速度静脉滴注,
计算滴注10h的血药浓度。
4. 口服某双室模型药物500mg,设F=1,测得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下:
试求该药的β,M,α,L,ka,N等基本参数
5. 已知某药物按单室模型处理,Re1 =
0.00402,自由度df1 =
5;按双室模型处理,Re2
= 0.000477, df2 = 3。试判断该药物的模型。
四、名词解释
五、问答题
静脉注射给药后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随时间下降有何特点?为什么?
2. 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数的原理。
3.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
4.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六、计算题
某药物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研究结果表明,静注给药75 mg后,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 Be-bt,该式中A
= 4.6 mg/L,B = 0.6
= 1.2 h-1,b
= 0.05 h-1,试求(1)k12,k21,k10,VC;(2)给药后经5h血药浓度为多少?
某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100 mg,测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如下:
试求a,b,A,B,k12,k21,k10,VC。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 2. α、β、A、B
(1) 有一个吸收过程 (2) 药物逐渐进入中央室;4.
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 5 α+β=
k12+ k21+ k10 ,
二、是非题:
1. √,2.×,
3.×. 4. √, 5. √
三、计算题:
1. VC = 14.3
L, k12 = 6.52 h-1,k21
= 1.25 h-1,k10 = 1.36 h-1,t1/2(β)=
3.65h, C3 = 0.362 μg/ml;
= 1.85 h-1,β= 0.2 h-1,A=47.06μg/ml,
B=15.08μg/ml, k12 = 0.815 h-1 k21 = 0.609 h-1,k10
= 0.608 h-1,t1/2(β)=
3.4h, CL=1.03L/h, V=4.89L, AUC=96.97(μg?h/ml);3.
7.98μg/ml; 3. 7.98μg/ml;
4. β= 0.113 h-1,M
= 6.1 μg/ml,α = 0.34 h-1,L
= 3.4 μg/ml,ka= 1.16 h-1, N = -9.5(μg/ml); 5. 该药物更符合双室模型。
四、名词解释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而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由于药物的消除主要发生在中央室,药物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进行可逆的转运。
三室模型:三室模型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灌注隔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第1室);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第2室),浅外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室(第3室),深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也包括那些与药物结合牢固的组织。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在中央室。
AIC判据:AIC是由Akaike等所定义的一种判据(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AIC = N
lnRe + 2P,该式中,N为实验数据的个数;Re为权重残差平方和;P是所设模型参数的个数,其值为模型隔室数的2倍AIC值愈小,则模型拟合愈好。
混杂参数:通常将分布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a和消除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b又称为混杂参数(hybrid
parameters),分别代表两个指数项即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由模型参数(k12、k21、k10)构成。
五、问答题
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先较快地下降,此为分布相,之后较慢地下降,此为消除相。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做图为由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相交而成的二次曲线。这是因为在给药后初期药物除了向体外消除,还有向周边室的分布,所以血药浓度在分布相下降较快;而在给药后末期,药物分布基本完成,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所以在消除相血药浓度下降较慢。
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应用残数法原理求有关动力学参数的原理如下:
①以末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求B和b。一般a&&b,当t充分大时,A?e-at→0,则
= A ? e-αt
+ B ? e-bt可以简化为:C′
= B? e-bt;两边取对数,得:。
因此,lgC-t曲线的尾端直线段的斜率为,从斜率可求出b值,截距为lgB,可求出B。
②求曲线前相的残数浓度。根据该直线方程,可以将此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分布相)各对应时间点的外推浓度值C′,以对应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即得残数浓度Cr,Cr
C′ = A ? e-αt。
③根据残数浓度求A和a。对残数浓度取对数,并对时间做图又得到一直线,,根据该残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lgA)即可求出a和A。
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①给药途径;②药物的吸收速度;③采样点及采样周期的时间安排;④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
模型的判别: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①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作初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可能属于多室模型。②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③选择拟合度(r2)较大的模型。④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⑤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①吸收相,给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②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③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逐渐地衰减。
六、计算题
解:(1)已知该药物符合二室模型,A
= 4.6 mg/L,B = 0.6
= 1.2 h-1,b
= 0.05 h-1,因此
= 0.33 (h-1)
= 1.2 + 0.05 - 0.18 - 0.33 = 0.74 (h-1)
= 5 时,C = 4.6 ′ e-αt
= 0.011 + 0.467 = 0.478 (mg/L)
解: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求算外推浓度和残数浓度如下:
(1)求a,b,A,B。
①利用8h~16
h血药浓度数据,以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末端直线方程为:lgC
0.091t,根据斜率可求得b = 0.091′
2.303 = 0.210 (h-1),根据截距可求得B
= 15.03 (mg/L)。
②求曲线前相外推浓度C′。将0.25h~4.0
h各时间点代入上述直线方程,求得外推浓度C′如表中所示。
③求残数浓度Cr。将0.25h~4.0
h各时间点的C减去相应的外推浓度C′,即得残数浓度Cr。
④利用0.25h~2.0
h残数血药浓度数据,以残数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残数直线方程为:lgCr
0.800t,根据斜率可求得a = 0.800′
2.303 = 1.842 (h-1),根据截距可求得A
= 46.88 (mg/L)。
(2)求k12,k21,k10,VC。
= 1.842 + 0.209 - 0.605 -
0.636 = 0.810 (h-1)
&&&&&&&&&&&&&&第十章多剂量给药
一、名词解释
1、稳态血药浓度
2、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3、坪幅
4、达坪分数 5、蓄积系数
二、单选题
1、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
C静脉注射给药
D等剂量,等间隔
E血管内给药
2、以下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D增加给药频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
E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
三、多选题
1、以下关于重复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累计总是发生的
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
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注维持剂量
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
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2、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重复给药的前提是
A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
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
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
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
E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
3、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质量
A血药波动程度
B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收半衰期
C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
四、问答题
1、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2、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有何意义?
3、什么是达坪分数?静脉注射给药达坪分数与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4、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5、叠加法预测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原理何特点是什么?
6、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7、描述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参数有哪些?在评价缓控释制剂研究中有何意义?
8、什么是负荷剂量?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求算有何不同?
9、已知氨苄青霉素胶囊剂F为0.5,吸收半衰期为0.25h,消除半衰期为1.2h,V为10L,若每隔6h口服给药500mg,试求多剂量给药从开始给药治疗38h的血药浓度?(Cn=10.269μg/mL)
10.已知某药物t1/2为10h,V为0.5L/kg,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浓度为10mg/L~ 20mg/L,某患者体重为60kg,先静脉注射给药使血药浓度达到10 mg/L,再静脉滴注2h,使血药浓度升至20 mg/L,求①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0=?②静脉滴注速度k0=?③每次静脉滴注2h,要想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mg/L ~20mg/L之间,静脉滴注间隔时间τ=?(x0=300mg;k0=181.4 mg/h;τ=12h)
&&&&&&&&&&&&&&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一、问答题
1. 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
2. 写出非线性消除过程Michaelis-Menten方程,说明非线性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Vm、Km的意义。
3. 药物吸收、分布及消除中哪些过程应考虑“容量限制”、“可饱和”或“剂量依从性”因素?
4. 试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总体清除率及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的关系。
二、计算题
1. 某药物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已知Km为50 mg/L,Vm为20 mg/(L?h),表观分布容积V为20 L/kg。
(1)若静脉注射给药10 mg/kg,试分析这种情况下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特征如何?
(2)上述情况下,消除掉50%的药物,需要多长时间(即消除半衰期)?
(3)如果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00 mg/kg,则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特征又如何?
2. 某药物消除的Vm为10 μmol/(L?h),当该药浓度的4 μmol/L时,消除速度为5 μmol/(L?h)。试问该药的Km为多少?当血药浓度降为1 μmol/L时药物的消除速度为多大?
一、问答题
1. 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等。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
2. Michaelis-Menten方程:,该式中,为药物在t时间的下降速率,表示消除速率的大小;为药物在体内消除过程中理论上的最大消除速率;为Michaelis常数,简称米-曼常数,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为的一半时的血药浓度,即当时,。
非线性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1)当C&&Km ,表明血药浓度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一次方成正比,相当于线性一级动力学特征,其消除速度常数(k)等于Vm/Km。(2)当C&&Km时,,这种情况下,消除过程达到饱和,消除速度接近一恒定值,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3)当血药浓度介于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时,消除为混合的非线性过程。
3. 一些药物表现为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主要是由于药物吸收、分布及消除中涉及容量限制的可饱和体内过程,具体有:主动吸收过程;可饱和的肠代谢过程;可饱和的肝首过代谢;可饱和的胃肠道分解;可饱和的血浆蛋白结合;可饱和的组织结合;可饱和的出入组织转运;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主动重吸收;胆汁分泌;肠肝循环;酶诱导;可饱和的肝代谢过程等。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为,半衰期随血药浓度或给药剂量的不同而变化。当C&&Km,即血药浓度下降到很低时,,血药浓度或剂量对生物半衰期影响不明显,表现为线性动力学特征,t1/2与血药浓度无关;当C&&Km,即血药浓度较高时,,表明生物半衰期随血药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延长。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表明AUC与剂量不成正比关系。当X0
/(2V) &&Km,即剂量较低时,则,AUC与剂量成正比,相当于线性一级消除过程;当C/(2V)&&Km,即剂量较大时,则,表明AUC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此时,剂量的少量增加,会引起AUC较大的增加。
总体清除率,可以看出总体消除率随血药浓度的增高而变慢。当C&&Km,即血药浓度较低时,,总体清除率与血药浓度无关,相当于线性动力学药物总体清除率;当C&&
Km,即血药浓度较高时,,总体清除率与血药浓度与反比,血药浓度增大一倍,而总体清除率减少至原来的一半。
稳态血药浓度,当增加剂量时,稳态血药浓度的升高幅度高于正比例的增加程度。
二、计算题
1. 解:已知该药物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Km = 50 mg/L,Vm = 20 mg/(L?h),表观分布容积V = 20 L/kg。
(1)静脉注射给药10 mg/kg,则C0 = X0/V = 10/20 = 0.5 mg/L,此时Co&&Km,因此,消除速度,相当于线性一级动力学消除过程,消除速度常数k = Vm/Km
= 20/50 = 0.4 h-1
(2)上述情况下,消除掉50%的药物所需的时间即消除半衰期为t1/2
= 0.693/k = 0.693/0.4 = 1.73 h。
(3)当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00 mg/kg时,C0 = X0/V = 100/20 = 5 (mg/L),则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为非线性特征,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消除速度为。
2. 解:已知该药物的Vm = 10 μmol/(L?h),当C = 4 μmol/L时,消除速度为5 μmol/(L?h)。
(1)根据Michaelis-Menten方程有,,解此式,得Km =
4 μmol/L。
(2)当血药浓度降为1 μmol/L时,药物的消除速度 [μmol/(L?h)]。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
1.何谓药物治疗指数?
2.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已知某药物 为40μg/mL,F为0.375,CL为87.5mL/h,τ为6h,求给药剂量x0=?
4.已知某药物t1/2为7h,V为1.8L/kg,患者体重为70kg,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300mg,要使 ≤5.30μg/mL, ≥2.9μg/mL,求给药周期τ=?
5.已知某药物ka为1.0h-1,k为0.1h-1,V为10L, 为2.2μg/mL,F为0.8,τ为8h。求x0=?
(30.3mg)
6.已知某药物ka为0.8h-1,k为0.07h-1,若每天口服给药4次,求服药1天或2天时,达坪分数是多少?
(79.58%;96.19%)
7.已知某药物ka为0.7h-1,k为0.08h-1,若每天口服给药3次,每次剂量为0.25g,求蓄积系数与负荷剂量?
(2.213;0.53g)
8.已知杜布霉素t1/2为2.15h,V为17.6L,临床治疗烧伤病人在0.5h静脉滴注80mg,欲使 维持在8μg/mL, 为1.4μg/mL求最佳给药周期与最佳滴注速度?
(6h,260mg/h)
9.已知某抗生素 t1/2为3.7h, 为3mg/L,V为1.8L/kg,若患者体重为60kg,每8h静脉注射给药1次,求①维持剂量?②负荷剂量?③ =?④ =?
(162.6mg,209.4mg,13.4mg/L,6.96mg/L)
&&&&&&&&&&&&&&第十三章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
1、负荷剂量
2、药物治疗指数
3、抗菌药后效应
4、治疗药物监测
1、对于肾功能衰退患者,用药时主要考虑
A药物经肾脏的转运
B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C药物在胃肠的吸收
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2、新生儿的药物半衰期延长是因为
A酶系统发育不完全
B蛋白结合率较高
C微粒体酶的诱导作用
D药物吸收完全
E通常药物以静脉注射给药
3、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B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C药物排泄的速率
D药物在靶器官的浓度
4、当可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酶抑制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
5、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时合用苯巴比妥,使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是因为
A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
B患者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
C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
D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
E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有利于药物进一步吸收
B有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
C加快药物发生作用
D血浆蛋白量低者容易发生药物中毒
E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发生竞争置换现象
2、在TDM对个体化用药方案进行调查时,需要考虑
A清楚速率常数
C最小有效浓度
D最小中毒浓度
3、研究TDM的临床意义有
A监督临床用药
B确定患者是否按医嘱服药
C研究治疗无效的原因
D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E研究合并用药的影响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与应用
一、问答题
1、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2、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3、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4、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结束时间点确定有哪些要求?
5、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测定方法有哪些评价指标?
6、什么是生物等效性?什么是生物利用度?
7、生物利用度评价的常用药动学参数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
8、生物利用度试验设计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9、进行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时,Cmax 与AUC在统计分析前为什么要进行对数转换?
10、某药的静脉注射剂、口服溶液剂与片剂,经生物利用度研究,某受试者用三种制剂后得到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请计算该受试者口服溶液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和口服片剂与溶液剂比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静脉注射剂、口服溶液剂与片剂的给药剂量为2mg.kg-1、10mg.kg-1和10mg.kg-1。
受试者分别用静脉注射剂、口服溶液剂与片剂后测定的血药浓度(μg/ml )
静脉注射剂
11、18名受试者交叉服用60mg某药的片剂与胶囊剂后,获得的AUC列于下表。请以AUC为指标进行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μg/ml)×h]
12、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10L,半衰期是3.5h,该药物治疗所需浓度为20μg/ml,请设计一日两次给药的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速率,若不需负荷剂量,该制剂的规格是多少?
13、缓、控释制剂是否都需要负荷剂量?为什么?
14、释放度与溶出度在概念上有何异同?测定方法建立过程中考虑的问题有何异同?
15、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试验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药动学指标用于其释药特性的评价?
二、名词解释
1、生物等效性
2、生物利用度
3、绝对生物利用度
4、相对生物利用度
三、单选题
1、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是
2、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参数中HVD是指
C半峰浓度维持时间
D峰谷摆动率
3、SFD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
B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
C体外研究法
D临床比较试验法
4、I期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态变化过程
B受试者原则上应男性和女性兼有
C年龄以18-45岁为宜
D一般应选择目标适应症患者进行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
1.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的关系存在哪几种表现形式?
2.什么是S型曲线?S型曲线的重要性?什么情况下S型曲线可以线性处理?
3.什么是Hill方程?如何应用Hill方程?
4.何谓EC50?有何应用价值?
Copyright & 2006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太原市新建南路56号
邮政编码:030001}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