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发烧的土方高血压的土方,老人一般都信这个,我...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老人听信偏方用冬泳治高血压 脑血管破裂险送命
来源:福州新闻网
  依伯冬泳 脑血管破裂昏倒
  医生提醒:冬天洗冷水澡、游泳要慎重
  本报讯 听说常洗冷水澡、冬泳能治好高血压,62岁的陈依伯上月开始了冬泳锻炼。不料,上周他游泳时突然昏倒,被送进医院后诊断为脑血管破裂,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想治高血压依伯冬泳昏倒
  前日,陈依伯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盲目听信偏方还真要命!”
  原来,他多年前发现自己是高血压,但由于症状不明显,没有就医。随着年龄增大,他开始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年初,一位老年朋友告诉他,冬泳可以为血管做“体操”,坚持两三年下来,不仅可以治愈高血压,还能强身健体、百病不侵,自己就是个受益者,劝他也去试试。
  陈依伯听后,决定练冬泳。为了适应冷水,他先洗了几次冷水澡。上周,他在朋友带领下,第一次尝试冬泳。“那天,脚刚碰到水面,我就浑身一紧,但还是咬牙下去了。不料,才泡了一会儿就开始难受,接着就昏过去了。”他说。
  随后,他被送进省立医院急诊科。经诊断,他是血压骤然升高引发脑血管破裂,险些丧命。目前他的病情还在观察中,是否会留下后遗症还很难说。
  冬泳前最好请教医生
  昨日,记者从各医院急诊科了解到,近期有不少中老年人因冬泳不慎,引发中风、心肌梗塞等急症。省立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林隆辉告诉记者,“冬天洗冷水澡或冬泳可以为血管做‘体操’,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说法是片面的。虽然通过科学合理的冬泳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对治疗高血压、提高身体抵抗力有一定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用。
  林医生说,冬天在冷水刺激下,血管会剧烈收缩,使表皮血管中的血液回流至内脏,血压骤然升高。一些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血管已经开始硬化,十分脆弱,受了寒冷刺激容易引发中风、脑溢血、脑梗塞、心肌梗塞等,非常危险。这些人在冬泳前,最好让医生对自己的身体做个整体评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切不可盲目洗冷水澡、冬泳。
  一旦发现有中老年人冬泳昏倒,搬运过程中动作不能剧烈、不能背着病人,要小心地抬着。同时,搬运距离不能太远,不要为了去大医院而耽误了时间。
&&& 医生提醒,以下人群不适合冬泳: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在经期、孕期的女性;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肾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等。&&& 本报记者 王杨林
08-12-29 12:18·
08-12-23 20:57·
08-12-22 14:34·
08-12-18 10:13·
08-11-20 15:24·
08-11-14 13:44·
08-10-08 14:53·
08-08-06 08:43·
08-05-22 17:49·
08-01-11 09:21·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民间的偏方_百度宝宝知道营养自己,影响他人!
字号:大 中 小
简单动作根治高血压
我怎样治好了高血压! 赖景瑚
&&& 高血压是杀人不见血的疾病;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几乎人人都有被他侵害的危险。
&&& 在我青年及壮年时期,我的血压是低于一般人的。医师为我检查身体时,认为那是好的象徵,几乎一致向我「道贺」,可是我始终知道高血压的危险性;因为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在老年时因患中风而死亡的。后来,我又看见几个中风的友人,有的半身不遂,脑筋失灵;有的缠绵床第,饮食维艰。他们那种痛苦不堪的情形,提高了我对血压和胆固醇的警觉。
&&&& 大约六七年前,一位为我检查身体的医师,忽然查出我的血压增加,几已濒临危险的边缘。我便遵照医师指示,立刻戒酒、戒烟,并服用降低血压的丸药。想不到,我的体质竟不能接受那一类的丸药。每一服用,它就引起我的头晕及吐呕。而且,那种丸药并无根治的效能;一但停止服用,血压立即上升恢复原状。我于是改用中国人的土方,把山楂熬成饮料,每天喝一、二小杯;又听故友薛光前兄的介绍,服用中药杜仲。过了一年,两者都未发生任何效果。我便对我的健康问题发生了一点忧虑。
&&&& 今年五月,我偶然在一美国销行甚广的医药卫生杂志Prevention看见一篇「你愿意每天花几分钟去被减低你的血压吗?」我因为这个题目很动人,当时把全文读了两篇,还照着它所指示的把那个所谓「Isometric Exercise」的肌肉运动,试行了几次,随着天天如此练习。
&&&& 我当时虽仍半信半疑,但五星期后量血压,居然发现它有下降的趋势。我初读那篇文章时,我的血压是190-90;那自然是太高;医师认为只要低的舒张压数字不超过九十,还是不会发生危险的。我的实行那肌肉运动的第五星期,即查出低的舒张压数字已由九十降到八十七,我便知道这种治疗是有效力的。我的信心增强以后,我便不断的每日作此运动三次,也不断的查出我的血压高的数字和低的数字同时逐步下降。
&&&& 从今年五月到十一月,我的血压可以说是直线下降。高的收缩压数字190-180-170-160;低的舒张压数字是90-87-85-83。我于十月返台省亲,又连续量了几次血压;最后的纪录是142-80,这对一个中年人或老年人都是很正常的。
&&&&我平日对写作的态度一向很谨严;尤其是涉及历史或学术的。以我一个不懂医药的人,苟非自身有此六个多月实际经历,决不敢随意作此有推介的报导。现在我就要谈到这个肌肉运动治疗的本身。它是极轻便而又极简单;人人可以一学即会,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任何人只要有a心,有毅力,天天行之,一个月后便可见功效!
&&&& 我现在再进一步的作简略说明,凡练习此项肌肉运动者:
&&& (1).首须全身弛而直立。&&& (2).两手下垂,十指伸张而不可握拳。&&& (3).然后用力使全身紧张,包括头、颈、胸、背、四肢、双腿及面部。&&& (4).同时口叫一、二、三、四、五、六后,即将全身弛。&&& (5).如此一紧一,反覆三回,即可结束。&&&& 每日照此方式练习三次,最好每餐之前行之,三次合计不过一分半钟而已!
&&&& 当然,如果有人亲身示范,五分钟内应可学会,自比书面说明更易使人明t。但此项运动既极简单,读者如将此文多读一遍,亦必可于一刻钟内照行,不至有何困难。惟正在服用降低血压丸药者,暂时不可立即停止丸腰,只可逐渐减少,以求两种治疗法之协调。如有怀疑之处,不妨与医师商谈。
&&&&此种肌肉运动之新治疗法,仍美国三位专家包括一位名医偶然发现。那位名医因见若干向他就诊的老年人,步履维艰,又不能作任何健身运动,药石既已失灵,只好让他们一试肌肉的一一紧。不意他们练习了五星期后,个个恢复两脚行动的机能,他再叫那些病者继续做下去,不出两个月,不但个个足疾消失,行路正常,而且个个的血压都跟着降低。
&&&& 他于是和其他二位专家研究其中奥妙,一致承认这是治疗高血压的新发现。于是他们一面发表那篇论文,一面把那方法推行于其他患高血压者。推行虽还不广,但至今没有发生相反的效果,或有甚麽不良的副作用。至于上面所讲的口叫「一、二、三、四、五、六」,正是要全身紧张时调剂呼吸,也有一点「练气功」的作用。
&&& 据这三位专家的看法:凡作此肌肉运动而将血压降低者,降低以后,仍应继续行之,以求血压正常化的永a。即目前无血压问题之人,如愿行此肌肉运动,亦可防止血管硬化,而使血脉流通。
&&& 身体肥胖之人,如能于戒烟酒、慎饮食之外,行此肌肉运动,必可如一般人一样的减肥通血,延年益寿。深盼读者切勿忽视血压问题而致血管硬化心脏衰退。一个国家的富强康乐,须赖有心身健康的国民。我们对自己、对国家,都负有增益个人健康的责任!
&&&&& 人生苦短,人生亦无奈。正如佛教大师南怀谨形容大多数人:不在烦恼即在病中。因此,博主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时时刻刻愉悦自我。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寄情于大自然,享受幸福的人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title="" alt="" src="http://comment./img/emotions/25.gif">&
&&& 温馨叮咛:由于和讯博客的版面设计,每个博客首页的博客列表中最多只能展示50篇文章,又因博主电脑网络知识有限,不会修改版面。所以,不能显示博客中所有文章。随着文章的不断更新,首次访问本博的访友或者不熟悉和讯博客的功能的访者因此会错过很过以前很多精彩的文章。因此,博主特意提示: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title="" alt="" src="http://comment./img/emotions/25.gif">&点击进入博客首页。
&&&&进入首页后,如果想阅读除了博客栏中所展示的50篇文章外,可以点击博客栏导航条中的“更多”两个字进入所有博客页面;或者点击博客栏上方的“博客”两字后进入所有博客页面;最后一个方法是直接点击首页导航条中的“博客”栏进入所有博客页面。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title="" alt="" src="http://comment./img/emotions/25.gif">&点击即可直接进入所有博客页面,阅读本博所有文章。但如果想游览首页的,可采取上面讲的方法!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title="" alt="" src="http://comment./img/emotions/25.gif">&点击“标签”栏,标签是博客的分类,如果访者想阅读哪方面的文章,直接点击“标签”中的关键词即可。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title="" alt="" src="http://comment./img/emotions/25.gif">&如果喜欢本博文章,可能点击,博客栏右上方面的黄色小图标“订阅”,即可即时收到本博最新文章。
&&&&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title="" alt="" src="http://comment./img/emotions/25.gif">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高血压诊疗标准(内容最全)
我的图书馆
高血压诊疗标准(内容最全)
《中国防治指南》(修订版)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我国20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
本次指南的修订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建议《》。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b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B1B)拮抗剂(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指南的修订与强调的要点
l&&&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但高血压
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l&&&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
疾病,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l&&&治疗目的是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
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l&&&根据危险分层,确定治疗方案
l&&&血压从110/75mmHg起,人群血压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危险呈连续性正相关。
l&&&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者,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
心血管病的发生。
l&&&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
降至15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30/80mmHg
l&&&利尿剂、b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ARB及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
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l&&&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
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
对特殊人群的防治,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时患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病人,指南也有相应的论述。
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战略的转移。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以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区实践。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
《》修订版为我国21世纪的高血压预防工作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使指南的原则变成行动,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配合,使防治一线的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为将我国高血压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做贡献。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和指南,对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修订。2004年底先行发表初稿(实用本),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2005年全文发表。
1.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Riva-Rocci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20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人群血压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如何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
一直是高血压流行病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讲,分界点的确定是人为的,但从临床角度看,这个点应该是能区别“有病”和“无病”的最佳点。这和确定任何呈正态分布的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原则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mmHg是能够最佳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预测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血管病的分界点。但是,是采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家有不同的意见。由于收缩压测定(根据柯氏音第一音)比较准确,故最初推荐使用收缩压。以后研究发现舒张压的临床意义更大,故又推荐使用舒张压。此外还对平均血压以及近年来对脉压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说明这两种指标不适合作为区分“高”和“正常”的指标。经过多年争论和研究后,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同时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指标。因此“收缩压≥140
mmHg及/或舒张压≥90 mmHg”被国际上公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也对血压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次数等影响因素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血压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和国际间比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1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
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加上统计技术落后,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95
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由于当时理解有误,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
mmHg及/或舒张压≥90 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收集了有关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数据(表1中1991年资料,引自中国高血压杂志1995年增刊,17页)。
&&&&&&&&表1&&&
1991年, 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人数
知晓率*(%)
服药率*(%)
控制率*(%)
2002年的定义:知晓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控制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者的比例。
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此外,农村的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60%,服药率为40%,控制率达25%;2000年以上三率分别达70%,59%和34%。
以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这些不良趋势,以及很低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是对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治的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1.4 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最近发表的我国≥40岁17万人群8年(123 9191人-年)随访结果表明,总死亡20
033人,总死亡率为万人-年。前三位死亡的原因(死亡率/10万人-年)分别为心脏病(296.3)、恶性肿瘤(293.3)、脑血管病(276.9)。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一位是高血压(相对危险:RR=1.48),此后是吸烟(RR=1.23)和缺乏体力活动(RR=1.20)。心脏病占总死亡的23.1%,恶性肿瘤占22.3%,脑血管病占21.3%。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的44.4%。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负担是巨大的,据2003年统计我国高血压直接医疗费为300亿元人民币,脑血管病为263亿元,心脏病为288亿元。据估计我国心脑血管病每年耗费(直接医疗费和间接耗费)3000亿元人民币。
&2. 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
2.1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但又各自有其特点。
2.1.1 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
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
kg/mP2P)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与人群体重指数差异相平行。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
腹型肥胖: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年人随着腰围增大,”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OR值显著增高;腹部脂肪聚集和危险因素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切点,检出”代谢综合征”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相对较低。
我国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P2P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BMI≥28kg/mP2P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患病尿病的危险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为正常体重的4倍以上。
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代谢综合征”有关腹型肥胖的标准是中国人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有关腹部肥胖的腰围目前暂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的标准,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可同时参考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有关中国腹部肥胖的腰围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体重指数(BMI)
(kg/mP2P)
男:&85&&&&&&&&&
&&&&&&&&&&85-94&&&&&&&&&&
&&&&&&&&&&&&&&≥95
女:&80&&&&&&&&&
&&&&&&&&&&80-89&&&&&&&&&&&&&&&&&&&&&&&&
体重过低**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它健康问题
(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23期)
注:为了与国际数据可比,在进行BMI数据统计时,应计算BMI≥25及≥30的数据。为了全面评估,也可计算腰围男≥95cm及女≥90cm的数据。
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
2.1.3膳食高钠盐
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12g-18g,南方为7g-8g。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北方人群血压水平高于南方。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
2.2血压升高是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北京35~64岁男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万人,女性为175/10万人。我国10组人群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缺血性卒中增加47%,出血性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东亚人群分析显示,中国和日本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作用强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我国的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基础和长期治疗中平均收缩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中国七城市脑卒中预防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危险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危险就增加25%。社区干预治疗可使脑卒中发生危险下降31%。
2.2.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弗明汉心脏研究及MRFIT研究已经证实。首钢公司男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120~139mmHg时,冠心病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140~149mmHg者增加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2.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
有高血压病史者的心力衰竭危险比无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使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减少1/4。据中国心血管健康研究调查,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估计全国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
2.2.4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发病的影响。
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弹性差的指标。Syst-China、Syst-Eur和EWPHE等老年人高血压试验汇总分析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基线脉压与总死亡,心血管性死亡,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我国的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
2.3 心血管病发生的其它危险因素
心血管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几种危险因素中度升高时对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可超过单独一种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我们在考虑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方针和力度时,不仅应根据其血压水平,还应同时考虑其它危险因素。心血管发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下:
2.3.1年龄:
心血管发病随年龄而升高。如北京35-74岁居民,年龄每增长10岁,冠心病发病率增高1~3倍,脑卒中发病率增高1~4倍。这是由于多数危险因素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虽然年龄越大增高的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老年发病率高,故绝对危险仍很高。
2.3.2性别:
男性心血管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14个人群监测5年结果显示,25~74岁男性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女性的1.1~6.2和1.2~3.1倍。
2.3.3吸烟:
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10组队列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增高2倍,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1倍,癌症死亡危险增高45%,总死亡危险增高21%。北京资料表明,吸烟总量每增加1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就增加4倍。
2.3.4血脂异常:
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首钢男工血TC
200~239mg/dl者,冠心病发病危险为TC&200mg/dl者的2倍,&240mg/dl者的发病危险为&200mg/dl者3倍。上海一组职工资料也表明,虽然血TC水平低于西方,但其与冠心病死亡的相对危险仍呈对数线性关系。说明血TC作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没有最低阈值。另一方面,也有资料提示如血TC过低(&140mg/dl),有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病危险。我国14组人群研究显示,人群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值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
2.3.5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人群体重指数(BMI)水平虽低于西方,但近年来增长较快。我国人群BMI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基线时BMI每增加1kg/mP2P,冠心病发病危险增高12%,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6%。提示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3.6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据1994年20余万人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和3.2%,比10年前增长了3倍。2002年调查也提示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比1996年增长39%。糖尿病患者的BMI,腰臀围比例,血压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者。我国资料还显示,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心血管病的许多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如高甘油三酯,低HDL-C,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和高尿酸等。大庆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组冠心病发病人数是糖耐量正常者的10倍以上。餐后血糖浓度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2.3.7 C-反应蛋白:
不少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发病有关,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预测的能力与LDL-C一样强。C-反应蛋白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还需进一步积累国内的研究资料。
2.3.8缺少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和广州郊区农民的随访研究表明,转向乡镇企业当工人或非农业劳动的农民与持续田间劳动者比较,BMI显著增高,心血管其它危险因素也显著增高。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生危险。
2.3.9心血管病病史:
疾病史: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患者本人有心血管病史(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等)或肾脏疾病史者,均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3.诊断性评估
评估包括三方面:
⑴ 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⑵ 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
⑶ 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的情况
目的是利于高血压原因的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所需信息来自患者的家族史、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3.1家族史和临床病史全面的病史采集极为重要,应包括:
l&&&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
l&&&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
l&&&症状及既往史: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
l&&&有无提示继发性;
l&&&生活方式: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入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
l&&&药物致高血压:详细询问曾否服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l&&心理社会因素:详细了解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程及疗效的个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及文化程度。
3.2体格检查:
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及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包括正确测量四
肢血压,测量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及臀围,检查眼底,观察有无Cushing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甲状腺触诊,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扩大、肿块,四肢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
3.3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l&&&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
l&&&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l&&&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
l&&&心电图
l&&&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应每年至少查一次尿蛋白。
&&&&&&要点2&&
家族史及临床病史采集
1. 既往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
2. 继发性高血压的指征
l&&&肾脏疾病家族史(多囊肾)
l&&&肾脏疾病、尿路感染、血尿、滥用止痛药(肾实质性疾病)
l&&&药物:口服避孕药、甘草、生胃酮、滴鼻药、可卡因、安非他明、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促红
细胞生长素、环孢菌素
l&&&阵发性出汗、头痛、焦虑、心悸(嗜铬细胞瘤)
l&&&阵发性肌无力和痉挛(醛固酮增多症)
3.&危险因素
l&&&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l&&&血脂异常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l&&&糖尿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l&&&吸烟习惯
l&&&饮食习惯
l&&&肥胖;活动量
4.&器官损害症状
l&&&脑和眼: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及运动缺失
l&&&心脏:心悸、胸痛、气短、踝部水肿
l&&&肾:口渴、多尿、夜尿、血尿
l&&&外周血管:肢端发冷、间歇性跛行
5.&既往降压治疗
l&&&所用药物及其疗效和副作用
6.&个人、家庭和环境因素
推荐检查项目:
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或110mg/d时测量)、C反应蛋白(高敏感)、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若纤维素试纸检查为阳性者检查此项目)、眼底检查和胸片、睡眠呼吸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对疑及继发性高血压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血浆肾素活性、血及尿醛固酮、血及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
&3.4血压测量: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目前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
3.4.1诊所血压
诊所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
行测量。具体要求如下:
⑴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国际标准(BHS和AAMI)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⑵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人的臂围25-35cm,应使用长35cm、宽12-13cm规格气囊的袖带;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使用小规格袖带。
⑶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
⑷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实验室检查
l&&血糖(空腹为宜)
l&&血清总胆固醇
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l&&空腹血清甘油三酯
l&&血清尿酸
l&&血清肌酐
l&&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
l&&尿液分析
推荐的检查
l&&超声心动图
l&&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
l&&C—反应蛋白
l&&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病人的必查项目)
l&&尿蛋白定量(如纤维试纸检查为阳性)
l&&眼底镜检查(严重高血压者)
进一步检查(专业范畴)
l&&有合并症的高血压;脑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l&&继发性高血压:测定肾素、醛固酮、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计算
机辅助成像(CT);头部磁共振成像
⑸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⑹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⑺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一音)和第V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V时相。&12岁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IV时相(变音)定为舒张压。
⑻血压单位在临床使用时采用毫米汞柱(mmHg),在我国正式出版物中注明毫米汞柱与千帕斯卡(kPa)的换算关系,lmmHg=0.133kPa。
⑼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3.4.2自测血压
对于评估血压水平及严重程度,评价降压效应,改善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的主动参与,自测血压具有独特优点。且无白大衣效应,可重复性较好。目前,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上已经成为诊所血压的重要补充。然而,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正常上限参考值:135/85mmHg。应注意患者向医生报告自测血压数据时可能有主观选择性,即报告偏差,患者有意或无意选择较高或较低的血压读数向医师报告,影响医师判断病情和修改治疗。有记忆存储数据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可克服报告偏差。血压读数的报告方式可采用每周或每月的平均值。家庭自测血压低于诊所血压,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相当于诊所血压140/90mmHg。
对血压正常的人建议定期测量血压(20-29岁,一次/每两年;30岁以上每年至少一次)。
3.4.3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测量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监测仪。动态血压的正常值推荐以下国内参考标准: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值低10%-15%。
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顽固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评估血压升高严重程度,但是目前主要仍用于临床研究,例如评估心血管调节机制、预后意义、新药或治疗方案疗效考核等,不能取代诊所血压测量。
动态血压测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测量时间间隔应设定一般为每30分钟一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所需的时间间隔。
指导病人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测血压时病人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
若首次检查由于伪迹较多而使读数小于80%的预期值,应再次测量。
可根据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进行临床决策参考,但倾向于应用24小时平均血压。
3.5 寻找靶器官损害及某些临床情况
靶器官损害对高血压病人总心血管病危险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故应仔细寻找靶器官损害的证据。
3.5.1心脏:心电图检查旨在发现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及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和预测心血管危险无疑优于心电图。磁共振、心脏同位素显像、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在有特殊适应证时(如诊断冠心病)可应用。胸部X线检查也是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了解心脏轮廓、大动脉或肺循环情况)。
3.5.2血管:超声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可能有预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的价值。收缩压和脉压作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脉搏波速率测量和增强指数测量仪有望发展成为大动脉顺应性的诊断工具。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作为心血管损害的早期标志也受到广泛关注,内皮细胞活性标志物(一氧化氮及其代谢产物,内皮素等)研究有可能在将来提供一种检测内皮功能的简单方法。
3.5.3肾脏: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清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和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排泄率增加。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水平&416mmol/L(7mg/dl)]常见于未治疗的高血压病人。高尿酸血症与肾硬化症相关。血清肌酐浓度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排出白蛋白增加提示肾小球过滤屏障功能紊乱。微量白蛋白尿强烈提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进展性糖尿病肾病,而蛋白尿常提示肾实质损害。非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伴有微白蛋白尿,对心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因此,建议所有高血压病人均测定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和尿蛋白(纤维素试纸检查)。
3.5.4眼底镜检查:按
Wagener和Backer高血压眼底改变分为四级。其中1级和2级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在高血压病人中达78%,故其对在总心血管危险分层中作为靶器官损害的证据尚有疑问。而3级和4级视网膜病变则肯定是严重高血压并发症,故眼底发现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列为临床并存情况。
3.5.5脑: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MRI检查对有神经系统异常的高血压病人是可行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可作认知评估。
3.6 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
成人高血压中约5%~10%可查出高血压的具体原因。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可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简单筛查。以下线索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可能:⑴
严重或顽固性高血压;⑵年轻时发病;⑶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⑷
突然发病;⑸合并周围血管病的高血压,对这种病人须进行以下特异性诊断程序(参见要点6)。
3.6.1肾实质性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其它包括结构性肾病和梗阻性肾病等。)应对所有高血压病人初诊时进行尿常规检查以筛查除外肾实质性高血压。体检时双侧上腹部如触及块状物,应疑为多囊肾,并作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有助于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
继发性高血压和器官损害的体格检查
提示继发性高血压和器官损害的体征:
l&&&柯氏(Cushing)综合征面容
l&&&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嗜铬细胞瘤)
l&&&触诊有肾脏增大(多囊肾)
l&&&听诊有腹部杂音(肾血管性高血压)
l&&&听诊有心前区或胸部杂音(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l&&&股动脉搏动消失或胸部杂音(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l&&&股动脉搏动消失或延迟、股动脉压降低(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器官损害的体征:
l&&&脑:颈动脉杂音;运动或感觉缺失
l&&&眼底:眼底镜检查异常
l&&&心脏:心尖搏动的位置及性质;心律失常;室性奔马律;肺部罗音;重力性水肿
l&&&外周血管:脉搏消失、减弱或不对称;肢端发冷;皮肤缺血性改变
3.6.2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第二位原因。国外肾动脉狭窄病人中75%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尤其在老年人)。我国,大动脉炎是年轻人肾动脉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在我国较少见。肾动脉狭窄体征是脐上闻及向单侧传导的血管杂音,但不常见。实验室检查有可能发现高肾素,低血钾。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和肾脏体积缩小是晚期病人的主要表现。超声肾动脉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有助于诊断。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敏感和特异性很高的无创筛查手段。肾动脉造影可确诊。
3.6.3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尿与血儿茶酚胺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儿茶酚胺分泌亢进。超声或CT检查可作出定位诊断。
3.6.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检测血钾水平作为筛查方法。停用影响肾素的药物(如b-阻滞剂、ACEI等)后,血浆肾素活性显著低下(&1ng/ml/h),且血浆醛固酮水平明显增高提示该病。血浆醛固酮(ng/dl)与血浆肾素活性(ng/ml/小时)比值大于50,高度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T/MRI检查有助于确定是腺瘤或增生。
3.7.5柯氏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柯氏综合征中的80%伴高血压。病人典型体型常提示此综合征。可靠指标是测定24小时尿氢化可的松水平,&110nmol/L(40ng)高度提示本病。
3.6.6药物诱发的高血压
升高血压的药物有:甘草、口服避孕药、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可卡因、安非他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环孢菌素等。
3.7遗传学分析
遗传学分析在高血压病人的常规评价中所起作用尚不明确。高血压病人常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一定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多病因的多基因疾病。基因分析对确认或排除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有一定价值(如Liddle氏综合征等)。
&4. 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4.1 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作为心血管病的预测因子
舒张压曾被认为是比收缩压更重要的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预测因子。90年代后,许多观察性研究证实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脑卒中及冠心病危险独立相关,且这种关系是连续的逐级递增的。收缩压也是重要的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危险的预测因子,有研究提示老年收缩压升高危害更大。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有研究提示收缩压与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正相关。有些资料也显示老年人脉压增大是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更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老年人基线脉压与总死亡,心血管性死亡,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有关随机试验也证明降压治疗对单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是有益的。
鉴于已有的一系列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均支持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患者予以治疗,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仍应当用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指导治疗。在降压疗效评估中应注意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疗效的全面评估。高血压分级和危险评估(见表3、表5)目的在于应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对血压水平和总危险进行分层。现在的高血压分级和危险分层仍然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4.2 按血压水平分类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发病危险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因此,对高血压的任何数字定义和分类均是武断的。高血压的任何数字定义必须是灵活的,应根据治疗药有效性和耐受性及危险性高低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血压分为正常、正常高值及高血压。JNC-7将血压120-139/80-89mmHg定为高血压前期,有可能引起这部分人群的精神恐慌,且证据不足。120-139/80-89mmHg定为正常高值,是因为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此水平人群10年中心血管发病危险较&110/75mmHg水平者增加1倍以上。血压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中年人群10年成为高血压患者比例分别达45%和64%。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应提倡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发生。
本指南基本保留了1999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血压分类。删除“临界”高血压亚组(见表3)。
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4.3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血压水平,还要根据以下诸方面:①其它危险因素;②靶器官损害;③并存临床情况如心,脑血管病,肾病及糖尿病;④
患者个人情况及经济条件等。为了便于危险分层,WHO/ISH指南委员会根据“弗明汉心脏研究”观察对象10年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卒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计算出几项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对以后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的影响(见表4、表5)。
&表3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表4& 影响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靶器官的损害(TOD)
并存的临床情况
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左心室肥厚
空腹血糖≥7.0mmol/L
男性 & 55岁
( 200mg/dL)
缺血性卒中
女性 & 65岁
超声心动图:LVMI
≥11.1mmol/L
( 126mg/dL)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壁增厚
TC≥5.7mmol/L
颈动脉超声IMT≥ 0.9mm
心肌梗死史
(220mg/dL)
或动脉粥样
硬化性斑块
或LDL-C & 3.6mmol/L
的超声表现
冠状动脉血运重
&&&&&&(140mg/dL)
血清肌酐轻
充血性心力衰竭
&  & 或HDL-C
& 1.0mmol/L
男性115~133mmol/L
(40mg/dL)
(1.3~1.5md/dL)
糖尿病肾病
早发心血管病家
女性107~124mmol/L
肾功能受损
(血清肌酐)
一级亲属,发病年
(1.2~1.4mg/dL)
& 133mmol/L
腹型肥胖或肥胖
微量白蛋白尿
(1.5mg/dL)
腹型肥胖 *WC
男性 ≥ 85cm
尿白蛋白30~300mg/24h
&& 124mmol/L
女性 ≥80cm
白蛋白/肌酐比:
(1.4md/dL)
& ≥ 28kg/mP2P
(& 300mg/24h)
缺乏体力活动
 (2.5mg/mmol)
外周血管疾病
女性 ≥31mg/g
高敏C反应蛋白
&&&&或C反应蛋白
(3.5mg/mmol)
视网膜病变:出
血或渗出,视乳
TC:总胆固醇;LDC-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重指数;WC:腰围。*为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
表4列出了危险分层中常用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和并存的临床情况。对1999年指南相应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危险因素增加了“腹部肥胖”,突出强调了它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体征之一;
⑵ 糖尿病被列在单独一栏,主要是为了强调它作为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至少使危险增加了1倍);
⑶ 微量白蛋白尿也被视为靶器官损害的征象之一,而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并存临床情况)的表现之一;
血清肌酐轻度升高(107-133mmol/L,1.2-1.5mg/dL)是靶器官损害的特征之一;而血清肌酐男&133mmol/L(1.5mg/dL)、女&124mmol/L(1.4mg/dL)则为肾功能不全,被归为并存临床情况;
C-反应蛋白亦被列为危险因素(或标志物),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至少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样强,而且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靶器官损害中删除视网膜动脉普遍性或局灶性狭窄,因为这种征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十分普遍,但眼底的出血和渗出以及视乳头水肿仍被归为并存临床情况。
表5& 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
其它危险因
血压(mmHg)
SBP140~159
或DBP90~99
SBP160~179
或DBP100~109
SBP ≥ 180
或DBP ≥ 110
Ⅰ& 无其它危险因素
Ⅱ& 1~2个危险因素
Ⅲ ≥ 3个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
Ⅳ& 并存的临床情况
注:表5暂沿用1999年指南的危险分层及定义,但量化估计预后应根据我国队列人群10年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若按低危患者&15%、中危患者15%~20%、高危患者20%~30%、很高危患者&30%,作为中国人的标准,将高估我国人群的危险,故尚待对上述标准进行评估,以最终确定适合我国的危险度的定义。
按危险度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
4.3.1低危组
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低危组。典型情况下,10年随访中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
4.3.2中危组
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病人应否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多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需予十分缜密的判断。典型情况下,该组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4.3.3高危组
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但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典型情况下,他们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20%~30%。
4.3.4很高危组
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达≥30%,应迅速开始最积极的治疗。
弗明汉心脏研究资料适用于美国和欧洲,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我国学者分析了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CMCS)资料,认为CMCS队列人群10年冠心病发生危险和危险因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弗明汉研究。但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系统的研究资料,故指南暂仍使用弗明汉研究资料,待我国资料总结后予以更新。
我国学者也报道了《》和《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893-908),可供参考。
5.高血压的治疗
5.1治疗目标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危险因素越多,其程度越严重,若还兼有临床情况,主要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就更高(如表5所示),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的力度应越大。
心血管病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内并无最低阈值。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表3所示的“正常”水平。大量研究说明,经降压治疗后,在病人能耐受的前提下,血压水平降低,危险亦降低得越多。HOT研究中随机分入降压达舒张压≤90、85或80mmHg,三组间心血管病危险的降低虽未见明显差异,但分入舒张压≤80mmHg组的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病危险明显降低。FEVER研究证明联合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水平降到82mmHg时,脑卒中危险明显降低。
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降至&130/80mmHg,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高危的病人,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及对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尤其重要,故表4按心血管病总危险将病人分层,不但有利于决定什么样的病人应开始给予抗高血压治疗,还有助于确定病人的降压目标及达到此目标所要求的治疗力度。
l&&&高血压病人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需要治疗所有已明确的
可逆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还要合理控制并存临床情况。
l&&&根据现有证据,我们建议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则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
以进一步降低。
5.2 治疗策略
5.2.1按低危、中危、高危或很高危分层
检查病人及全面评估其总危险谱后,判断病人属低危、中危、高危或很高危。
高危及很高危病人: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中危病人:先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数周,进一步了解情况,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低危病人:观察患者相当一段时间,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治疗方针既定,医生应为每例病人制定具体的全面治疗方案:
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各种危险因素。
改善生活方式:所有病人,包括需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改善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降低血压,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5.2.2 如何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
5.2.2.1治疗的绝对与相对效益
定义:治疗的相对效益是指临床试验的组间疾病事件发生率的比例差异(如Syst-China中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收缩压下降9.1,舒张压下降3.2mmHg,卒中相对危险为0.62,危险降低38%)。而治疗的绝对效益是指用某药物治疗多少病人方能防止1例主要事件的发生(如Syst-China中卒中的绝对效益是每治疗1000个病人5年可减少39例卒中)。
意义:根据随机化临床试验结果的相对效益可用以指导其他人群采用此种治疗时进行相对效益的估算。但降低血压临床试验估计出的绝对效益则无此可能,因为病人的危险分层不同。临床试验一般选入的病人平均危险较低,不同于日常临床实践中治疗的病人有各种的危险分层。
较合理的估计绝对效益的方法:一方面根据临床试验所反映的相对危险降低程度,同时根据具体病人的疾病绝对危险降低程度进行估计(见表6)。
对病人的评估及监测程序
5.2.2.2抗高血压治疗对心血管病危险的绝对效益
l&&&据国际大量随机化对照的降压临床试验结果,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或/和舒张压每降低5~6mmHg,脑卒
中危险减少2/5,冠心病减少1/6,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据我国4项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收缩压每降
低9mmHg或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脑卒中危险减少36%,冠心病减少3%,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
l&&&现有的抗高血压药物,单独用其中之一治疗1级高血压,多数能降低收缩压约10mmHg,舒张压约5mmHg。
2,3级高血压病人,可能使血压持续降低20/10mmHg或更多,尤其是药物联合治疗时。
l&&&这样的血压降低对心血管病(CVD)危险(致命及非致命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绝对效益,估计如下:
表6降压治疗的绝对疗效(较小降压10/5mmHg及较大降压20/10mmHg资料)
病人危险分层
绝对危险(10年
间的CVD事件)
治疗的绝对效益(每治疗1000病人一年防止的CVD事件)
很高危病人
&5.3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
改善生活方式
l&&&改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病人(包括血压为正常高值和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都是一种合理的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和并存临床情况。
l&&&改善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所有病人都应采用,这些措施包括:
—减轻体重
—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
—适当运动
—减少盐的摄入量
—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5.3.1 减重
&建议体重指数(kg/mP2P)应控制在24以下。减重对健康的利益是巨大的,如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10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10%,则可使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改善。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如跑步、太极拳、健美操等。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则需严格限盐等。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达到减重5公斤以增强减重信心,减肥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慢性病,关键是“吃饭适量,活动适度”。
5.3.2.采用合理膳食&
根据我国情况对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高血压提出以下建议:
5.3.2.1.减少钠盐&
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如果北方居民减少日常用盐一半,南方居民减少1/3,则基本接近WHO建议。
5.3.2.2 .减少膳食脂肪& 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
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即使不减少膳食中的钠和不减重,如果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P/S比值维持在1,连续40天可使男性SBP和DBP下降12%,女性下降5%。中国一组北京与广州流行病学的资料对比,广州男女工人血压均值、患病率、发病率明显低于北京,除北京摄取高钠高脂肪外,可能与广州膳食蛋白质特别是鱼类蛋白质较高有关,有研究表明每周吃鱼四次以上与吃鱼最少的相比,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8%。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蛋白质质量依次为:奶、蛋;鱼、虾;鸡、鸭;猪、牛、羊肉;植物蛋白,其中豆类最好。
5.3.2.3. 注意补充钾和钙&
MRFIT研究资料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这一相关在INTERSALT研究中被证实。但在近期TOHP(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第一阶段只发现有很少作用,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
5.3.2.4.多吃蔬菜和水果&
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量最理想。
5.3.2.5. 限制饮酒&&
尽管有研究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作。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如饮酒,建议每日饮酒量应为少量,男性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2-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WHO对酒的新建议是:酒,越少越好。
&5.3.3. 增加体力活动
每个参加运动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运动强度必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年龄,如50岁的人运动心率为120-130次/分,如果求精确则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5.3.4.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
&&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它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血压患者,这种精神状态常使他们较少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并降低对抗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应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变心态,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
&5.3.5.其它方面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也是重要的,虽然尼古丁只使血压一过性地升高,但它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
根据上述建议防治高血压非药物措施归纳于表7。
7&&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
收缩压下降范围
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
20-24kg/mP2P
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
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
减少膳食脂肪
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
加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100g,肉类
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
每日250g,每日食油20-25g,少吃糖类和甜
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
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
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
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
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戒烟、限酒
不吸烟; 不提倡饮酒;如饮酒,男性每日饮
酒精量不超过25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
毫升(2-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
(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
(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
不提倡饮高度烈性
酒。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戒酒。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4.1 药物治疗目标
降低血压使其达到相应病人的目标水平,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总危险降低。
5.4.2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础
近40多年来降压药不断问世,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措施。对各种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来自科学的评估,主要是随机临床试验。通常以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作为终点予以衡量。在临床试验中将一种降压药与安慰剂比较以了解该药的疗效与安全性,或进行不同降压药的比较以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收益。受试人群数量大、随访时间长的试验价值较大,常成为药物治疗和选择的依据。此外,以中间终点(如:左室肥厚、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新发糖尿病)为基础的临床试验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5.4.2.1以血管事件或死亡为终点的临床试验
以事件为基础的随机临床试验的价值和局限性
l&&&随机化是避免试验偏倚最安全的方法。
l&&&大样本的病人保证了检出一级终点差别的效度。
l&&&大部分用作终点的事件均有很好的临床相关性。
l&&&入选病例大部分为心血管的高危病人,结果能否推及到不同危险水平的病人值得考虑。
l&&&大部分试验二级终点效能较低。
l&&&试验采用的治疗方案往往不同于临床实践。
l&&&试验病人的依从性好于临床实践。
l&&&随机对照试验一般持续4~5年,而中年高血压病人的预期寿命通常为20~30年。
以血管事件或死亡为终点的随机临床试验及有关降压试验的汇总分析,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一系列证据。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降压药治疗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可使脑卒中相对危险减少42%,冠脉事件减少14%,总死亡减少14%。降压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使上述事件分别减少30%,23%和13%。
近期完成的SCOPE和LIFE研究等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降低非致命性脑卒中危险。有些试验表明ARB对2型糖尿病及肾病患者有益,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降压治疗协作组汇总分析表明钙拮抗剂和ACEI治疗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降低程度与利尿剂或b阻滞剂相似。但钙拮抗剂对心力衰竭的作用、ACEI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略弱于传统降压药。
降压试验协作组汇总分析支持以下结论:即抗高血压治疗的收益主要取决于血压水平的降低。因此,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
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FEVER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入选伴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在利尿剂应用基础上,随机用非洛地平或安慰剂治疗随访4年,结果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组脑卒中事件相对危险明显下降;进一步证明降压目标应小于140.90mmHg。我国PATS及参加国际合作研究PROGRESS结果表明,降压治疗对中国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有益,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
以事件为基础的随机临床试验的价值和局限性见要点9。
5.4.2.2以中间终点为基础的临床试验
左室肥厚:不同药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作用的研究不少,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质量。但提供数据可靠的研究不多。因此有关方面的汇总分析仍有争议。LIVE研究示利尿剂吲哒帕胺治疗12个月疗效优于依那普利;ELVERA、PRESERVE、FOAM试验示ACEI与钙拮抗剂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相似。CATCH试验示ARB与ACEI作用相似。ELSA研究示钙拮抗剂作用与b阻滞剂相同。
动脉壁和动脉粥样硬化:几项比较不同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长期影响的随机试验一致认为钙拮抗剂对此具有有益作用。ELSA研究提示钙拮抗剂减少IMT
。ACEI对这方面的影响仍有争议。
肾功能:几项降压试验提示ARB可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进展。6项比较不同降压药对糖尿病疗效差异的试验均未见试验药对肾脏保护的差异。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11项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显示,与血压降至144/87mmHg的病人相比,血压降至139/85mmHg者肾病进展速度明显放慢。但这种作用是来自ACEI本身还是血压降低尚不清楚。AASK试验提示ACEI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作用要优于b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压与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同样重要。
新发生糖尿病:在临床试验随访中会出现糖尿病新发病例,HOPE及CAPPP等研究提示ACEI组糖尿病新发率低于安慰剂组、利尿剂组或b阻滞剂组;INSIGHT研究提示钙拮抗剂组低于利尿剂组;LIFE等研究示ARB低于b阻滞剂或常规组。
高血压中间终点替代血管事件终点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研究中间终点作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子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及早识别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也有利于节约费用。
5.4.3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已有证据说明降压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压药的共同作用为降低血压,不同类别降压药可能有降压以外作用的差别,这些差别是在不同病人选用药物时的主要参考。
从当前的认识,高血压时的降低血压应采取以下原则:
(1)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2)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如此可以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致猝死、卒中或心脏病发作。要达到此目的,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作用的药物。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
&50%,此类药物还可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3)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
主要降压药物选用的临床参考
强制性&&&&&&&&
&& &&&&&&&&&&&
(噻嗪类)
充血性心力衰竭,老
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
(袢利尿药)
肾功能不全,充血性
(抗醛固酮药)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
肾功能衰竭,高
心绞痛,心梗后,快
速心律失常,充血性
心力衰竭,妊娠
2-3度房室传导
阻滞,哮喘,慢
性阻塞性肺病
& 周围血管
量减低、经
(二氢吡啶)
老年高血压,周围
血管病,妊娠,单
纯收缩期高血压,
心绞痛,颈动脉
充血性心衰
心绞痛,颈动脉粥样
2-3度房室传导
(维拉帕米,
地尔硫卓)
室上性心动过速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转
换酶抑制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
妊娠,高血钾
左室功能不全,非
糖尿病肾病
双侧肾动脉狭窄
1型糖尿病肾病,
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
2型糖尿病肾病,
妊娠,高血钾
糖尿病微量白蛋白
尿,左室肥厚,ACEI所
双侧肾动脉狭窄
前列腺增生,高血脂
体位性低血压
充血性心衰
&5.4.4 降压药的种类
当前常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即利尿药、b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钙拮抗剂。目前在我国常用的降压药如下。
表9& 降压药
口服降压药物:
每天剂量(mg),
主要不良反应
& 噻嗪类利尿药
血钾减低,血钠减
低,血尿酸升高
&& 双氢氯噻嗪
&& 吲哒帕胺
& 0.625-2.5
&& 吲哒帕胺缓释片
保钾利尿药
&& 阿米洛利
&& 氨苯蝶啶
醛固酮受体拮
&& β阻滞剂
支气管痉挛,心功能抑制
&& 普萘洛尔
&& 美托洛尔
&& 阿替洛尔
&& 倍他洛尔
&& 比索洛尔
& &α-β阻滞剂
体位性低血压,支气管痉挛
&&& 拉贝洛尔
&&& 卡维地洛
&&& 阿罗洛尔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咳嗽,血钾升高,血
& &卡托普利
& &依那普利
& &苯那普利
& &赖诺普利
& &雷米普利
& &福辛普利
& &西拉普利
& &培哚普利
& &喹那普利
& &群多普利
& &地拉普利
& &咪哒普利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血钾升高,血管性水
肿(罕见)
&& 厄贝沙坦
二氢吡啶类
水肿,头痛,潮红
&&&&&&缓释片
&&&&&&控释片
非二氢吡啶类
房室传导阻滞,心功
&&& 维拉帕米
&&& 地尔硫卓
体位性低血压
&&& 多沙唑嗪
&&& 哌唑嗪
&&& 特拉唑嗪
&中枢作用药物
&&& 利血平
鼻充血,抑郁,心动
过缓,消化溃疡病
可乐定贴片
肝功能损害,免疫失
心悸,乏力
直接血管扩张药
狼疮综合征
高血压急症静脉注射用降压药:
0.25-10mg/kg/min IV
恶心、呕吐、肌
5-100ug/min IV
头痛、呕吐
心动过速、头痛、潮红
5-15mg/hr IV
心动过速、头痛、潮红
250-500mg/kg/min IV bolus,此后50-100ug/kg/min IV
低血压,恶心
10-50mg IV
头晕,.恶心,疲
10mg,或5-15mg/kg/min IV
低血压,心动过
0.2-0.4g/次 IV
0.5-1.0mg IM或IV
血糖过高,水钠
注:以上药物剂量及次数仅供参考,实际使用时详见有关药品说明书。
5.4.5降压治疗的策略
· 大多数慢性高血压病人应该在几周内逐渐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这样对远期事件的减低有益。
·推荐应用长作用制剂,其作用可长达24小时,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血压的波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和防治靶器官损害,并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强调长期有规律的抗高血压治疗,达到有效、平稳、长期控制的要求。
·根据基线血压水平、有无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选用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
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
l&&大多数高血压病人(但不是所有病人)都应该在几周之内逐渐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l&&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大部分病人需要服用一种以上的降压药。
l&&根据基线血压水平以及有无并发症,高血压在起始治疗时采用低剂量的单一用药或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治疗是合理的。
l&&&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1)&单药治疗:起始时用低剂量单药,如血压不能达标,增加剂量至足量或换用低剂量的另一种药物,如仍不能使血压达标,则将后一种药物用至足量,或改用联合药物治疗。起始用低剂量单药的优点是可以了解病人对各种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的反应,但需要时间。
(2)&联合治疗:起始即联合应用低剂量两种药物,如血压不能达标,可将其中药物的剂量增至足量,或添加低剂量第三种药物,如血压仍不能达标,将三种药物的剂量调至有效剂量。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希望有药物协同治疗作用而相互抵消不良作用,固定的复方制剂虽不能调整个别药物的剂量,但使用方便,&&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
5.4.6降压治疗的选择
·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要了解各类降压药在安全性保证下的降压能力。
·不同类别降压药除降低血压外,有不同的其他作用。同一类药物有其共同的作用,即类作用,同一类药的各药物之间作用有不同,即个体作用。对于不同病人药物的疗效或耐受性会有差别。正是药物的不同作用为针对不同临床情况的病人的选用提供了依据。
·五类主要降压药,即利尿剂、b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都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
·降压药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
~ 对象有否心血管危险因素
~ 对象有否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
~ 对象有否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
~ 与治疗其他并存疾病的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
~ 选用的药物是否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证据及其力度
~ 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
~ 病人以往用药的经验和意愿
·高血压急症的处理:高血压急症指血压明显升高伴靶器官损害(如高血压脑病,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肺水肿,心衰,脑卒中,致命性动脉出血,主动脉夹层),需住院和静脉药物治疗。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要点11& 降压药的选择
l&&&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
l&&&有证据表明:同一类别的不同种类的药物作用有所不同,对某些特殊群体的病
人的疗效也有差异。
l&&&药物不良反应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明显。
l&&&利尿剂、b-阻滞剂、钙拮抗剂、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低剂量
复方制剂是几种主要的降压药物,均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和维持用药。
l&&&强调首选某种药物进行降压的观念已经过时,因为大多数病人都是应用两种
或更多的药物来使血压达到目标水平的。
l&&&现有证据表明,药物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
—病人的既往用药经验
—药物价格
—危险水平,有无靶器官损害、临床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
—病人的意愿
5.4.7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相对优势
一些研究提示·预防卒中:ARB优于b阻滞剂,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预防心衰:利尿药优于其他类;·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ACEI或ARB优于其他类;·改善左心室肥厚:ARB优于b阻滞剂;·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钙拮抗剂优于利尿药或b阻滞剂;·可乐定对于戒烟有效,大剂量用于戒除药物成瘾性。
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相对优势仍有争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5.4.8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为了最大程度取得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就要求更大程度降低血压,要做到这一点单药治疗常力不能及,单药增大剂量易出现不良反应。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为控制血压须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合并用药有其需要和价值。合并用药时每种药的剂量不大,药物间治疗作用应有协同或至少相加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重叠或相加。合并使用的药物品种数不宜过多,以避免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合理的配方还要考虑到各药作用时间的一致性,配比成分的剂量比优选。因此,药物的配伍应有其药理学基础。
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以下类别降压药的组合:
·利尿药和b阻滞剂
·利尿药和ACEI或ARB
·钙拮抗剂(二氢吡啶)和b阻滞剂
·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
·钙拮抗剂和利尿剂
·α阻滞剂和β阻滞剂
必要时也可用其他组合,包括中枢作用药如aB2B受体激动剂、咪哒唑啉受体调节剂,以及ACEI与ARB。
许多病人需要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可参考上述搭配组合。
合并用药有二种方式:
·采取各药的按需剂量配比处方,其优点是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调整品种和剂量。
·采用固定配比复方,其优点是方便,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
国研制了多种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等,以当时常用的利血平、血压达静、双氢氯噻嗪为主要成分,因其有一定降压效果,服药方便且价格低廉而广泛使用。近年来多类新降压药问世,按上述组合的复方制剂涌现,不同类别、不同品种、不同剂量配比造成许多复方制剂如海捷亚,安博诺,
复代文等。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如百普乐等)既有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对降压的协同作用,同时也使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最小化。
5.5 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考虑
·老年人:降压治疗同样受益。应逐步降低,尤其体质较弱者。注意原有的和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多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病,须结合考虑选用药物。常需多药合用。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较困难,舒张压降至70mmHg以下可能不利。本指南建议老年人高血压的收缩压目标为150mmHg。有证据说明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对于合并前列腺肥大者可优先使用α阻滞剂。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b-阻滞剂或长作用钙拮抗剂或ACEI;急性冠脉综合征时选用b-阻滞剂和ACEI;心梗后病人用ACEI、b-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心力衰竭:症状较轻者用ACEI和b-阻滞剂;症状较重的将ACEI、b-阻滞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
·糖尿病高血压:为避免肾和心血管的损害,要求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因此常须联合用药。首选ACEI或ARB,必要时用钙拮抗剂、噻秦类利尿剂、b-阻滞剂。ACEI对1型糖尿病防止肾损害有益。
·慢性肾病: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病人可能须合用袢利尿剂。
5.6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5.6.1降脂治疗:
高血压伴有血脂异常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生危险。最近ALLHAT和ASCOT两项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他汀类调脂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前者调脂治疗效果与常规治疗相似,后者表明调脂治疗明显降低了血管事件。HPS(20
000例患者,大多为血管病,高血压占41%)及PROSPER(大多为血管病,62%为高血压)研究也评估了调脂疗效。这些试验的亚组分析表明,
&&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l&&&大多数有症状的冠心病,外周动脉病或缺血性卒中病史,
2型糖尿病病人,如
果总胆固醇&3.5mmol/L (135mg/dl)的,应给予他汀类降脂治疗。
l&&&没有明显心血管疾病或新发糖尿病,但10年心血管估测危险≥20%的病人,
如果总胆固醇&3.5 mmol/L的,也应当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l&&&有心血管事件既往史的病人应当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因为有证据表明抗血小
板治疗(特别是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以降低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l&&&小剂量阿司匹林对50岁以上,血清肌酐中度升高或10年总心血管危险≥20%
的高血压病人有益。
l&&&只有在血压控制良好时才能给予阿司匹林。
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调脂治疗对预防冠脉事件的效果是相似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分别使脑卒中危险下降15%和30%。我国完成的CCSPS研究表明,调脂治疗对中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有益的。调脂治疗参见新的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5.6.2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有心脏事件既往史或心血管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HOT研究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已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血管事件降低15%,心肌梗死减少36%;血清肌酐&115mmol/L患者的心血管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发烧的土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