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是否都跟隨著生活帶來的所谓现实等阴影而…

无用之美今天,谁也不能说庄子的言论没有用处了。你看他如大鹏般怒飞、逍遥,光是他的展翅,光是他的天空,你就不能不惊呼:无用之用,无用之美!对无用的探索与执着并非无用,那是追求。目光短浅的人把眼睛紧紧锁在有用之物上。可是何谓有用?孜孜不倦地耕作的中国人在遥远的过去便识天文地理,因为它有用,在他们的经验中有用。一群博学之人在西方“傻傻”研究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别人耻笑他们,说这没有一点用处。但是,他们沿着这条无用之路走下去,发现了逻辑,发现了原本看不见的领域中的奥秘。而那些把其余土地全部挖掉只剩脚下的一块有用的土地的人,大地和海洋都抛弃了他们。人们往往看中的“有用”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当下的需求,于是他们被关在笼子里,享受能填饱肚子的食粮。远方呢?看不见的东西呢?你说它们没有用吗?朝着看似无用的方向奔跑,你就逸出了那个笼子,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有用,广义的有用,不在今天有用,在遥远处。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前者被大多数人认为有用,后者则被认为是虚的、飘的、矫情的和无用的。我想说,美即使或许没有使用价值,但它有价值,它有它无用之美。你可以花上一整天说服一个农民拔掉两排水稻,种上花。他会摇头:“那是没有用的。”可是它美啊。对美的追求是一种超越,一种飞升。它使人的眼睛湿润不干涸,使人的心疲惫而依然向上。从遥远的古代,如果人类仅仅着眼于自己的生存之需,创造有用的功利的东西,你难以想象世界现在会是怎样的齐整但无力,严谨但单调。一个人他建造一个崭新的房子,墙角却留着不忍拔掉的蔷薇花。留着它有用吗?你在那个人永远滋润的明眸中找到答案。那是美,是人类摒弃兽性而高贵的地方。鹏依然飞。它“无用”地展翅,它追求。它接近它的天空,发现美。无用之美,从这一点向无限延伸。【解析】试题分析:一.审材料。材料首先提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用无用”之争,暗示涉及范围之广(人、事、物),提醒同学们作文时应联系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然后,一个疑问句,启发同学们思考争论背后的判断标准,亦即现象的实质。引用庄子的语录,是为了启发同学们思想。联想与思考:1、从材料提供的范围,我们首先想到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按照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必有其用,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社会来讲,应该以多元化眼光来看待人才,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一种人才观;同时也要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其人才观是狭隘的。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在历史上是特别突出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的狭隘。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渐渐改变我们的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无用之事,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2、材料的思想启示。材料的功能大致有二:一是提供写作话题,写作范围;二是提供看问题的角度,也即写作思路。此次作文材料就给我们提供了思想。庄子和惠施的对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我们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我们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看到在古代人类的脸部表情是宁静的,步伐是舒缓的,眼睛是澄澈的,因为他们心中或有一个上帝,或者有一个天理。而现代人为物质主义所裹挟,焦虑、浮躁、忧郁、茫然,他们被哲学家称为“空心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开始以为金钱可以实现现代化;后来发现金钱买不来现代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又发现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我们依然实现不了现代化。二、写作角度1、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2、全文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省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2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2.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兮辞》)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龙潭夜坐王守仁【注1】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注2】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1)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2)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反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么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任选两种艺术手法对本诗进行赏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河南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当重大自然灾害降临时,人们的善举如过江之鲫,许多人慷慨捐钱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B.生活的意义其实是很广泛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一目标没有达成就意兴阑珊,认为生活失去了色彩、价值和意义。C.很多人因为怕惹上麻烦,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不肯挺身作证,协助警方破案,这往往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D.在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讲诚信、重承诺不仅是一种倡导,更应该成为人人身体力行的准则。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美)爱伦·坡(1)窗外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2)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丈夫常常出远门,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3)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4)“为什么呢?”唉,倒大霉了!小两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5)“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好的,我答应。”她说。(6)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7)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8)“是谁在外边?”她喝道。(9)“我是伤兵,大雪天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10)“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11)“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12)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13)“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14)真睡着了还是假的?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忽然传来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15)“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16)“谁要偷进来吗?”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17)“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这件事怎么可以告诉他呢?她恨不得咬断自己的舌头。(18)“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19)“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20)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21)“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美洲卷》有删改)1.请给小说拟一个标题,并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6分)标题:
2.赏析第6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4分)3.“丈夫”深夜回家抢劫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找出作者在前文埋下的几处伏笔。(6分)4.小说中“伤兵”这一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如果你要引人注目,就要使自己成为一棵树,傲立于大地之间,而不是做一颗草。你见过谁踩了一棵草,还抱歉地对草说对不起?人们对这句话看法不一,你有何想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东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习题。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邑也。”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捐弃居产
C、此朗之所以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D、不为衰世解业【解析】懈怠,放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异之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3分)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东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孔英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在人才中心看到了雅正中学招聘教师的启事后想去应聘。下表是他的一些情况介绍,请据此筛选有效信息,替他补写一份给雅正中学校长的求职简信。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120个字(含标点符号)。姓
名孔英毕业院系岭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学
历本科政治面貌群众健康状况良好身
高1 70cm籍
贯广东肇庆获奖情况岭南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实习经历2013年在岭南中学实习3个月 尊敬的校长:您好! 此致敬礼!孔英日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12广东卷)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3分)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 ①③⑤
B. ①④⑥
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9—21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9—21题。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角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的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则认为:“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网友回答(共0条)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①近代由于具体的政治上出现过许多极端且疯狂的表现,因而使得政治学已不太敢去碰触诸如领导、国家方向等重大问题,似乎讨论这种问题就是在鼓励强人政治和鼓吹专制政治②更多的学者认为,“转型政治学”的兴起,等于替政治学这个领域注人了新的活水.这种观念其实是不错的③“转型”这个关键词在21世纪的此刻,开始在全球盛行,这实在是个好现象,对政府及政府的智库,这个字更具有启发性④而今,大家都开始谈“转型”,这种“型”要向哪边去转,本质上就等于必须碰触领袖及国家未来方向等根本的大问题,这才是政治学理应有的角色⑤因为“转型”这个字的字义里所涵摄的乃是一种具有主体认知,具有目的性的思维模式,近代政治学的平庸化已很久了⑥而当政治学不去碰触这些根本的问题,政治学就会平庸化,政治学的平庸化乃是政治平庸化的基础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①⑥②④③⑤B.③⑤①⑥④②C.①④③②⑤⑥D.③①④⑤⑥②2在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________“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________绽放,这些________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辽阔&顽强&零零散散B.寂寥&迎风&五颜六色C.荒凉&悄悄&星星点点D.宁静&肆意&一望无垠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压跟随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