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烦恼。我们人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合呢

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作文 200字-300字-话题作文
>> 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作文 200字-300字
作文成长的快乐和烦恼 300字
三(3)班 王叶蓉 每个人都会成长,成长中有快乐和烦恼。那么,我的快乐和烦恼是什么呢? 快乐嘛,自然就是我长大了。学会了干家务活,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我非常开心。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用电脑打字,还学会了上网聊天。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玩耍,我感到快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天天地成长起来,是我最大的快乐了。 我的烦恼可多了。比如说,放学后,一回到家不能玩电脑,不能看电视,只能呆在房间里写作业、复习功课。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还要挨妈妈的批评。我整天被妈妈管着,太不自由了。我好想快点长大,也去管管妈妈,看她有什么感想。 指导师:朱建丽
成长,虽然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但不时也给我带来不少的烦恼。对于成长,我带着一种渴望的心情,但又有些厌恶的心情。 在我们成长的孩子中,总有些挥之不去的烦恼。就如古人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的一辈子,怎会一帆风顺呢?我也不例外:身为小学生四年级的我已经不小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了,如果一旦马虎了事,就会招来大人们的责备:&你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做事岂能马虎呢&&& 唉!成长的烦恼还挺多的&& 周末,一个暖洋洋的早晨,我还在梦中遨游太空,妈妈的大喊声把我惊醒了:&琪琪,该起来了,现在已经很晚了!&我慢慢地醒过来了,揉揉眼睛,我撒娇地说:&妈妈,我还没睡够呢!&&不能睡懒觉了,琪琪,快起来呀!你英语还没读呢!&没有办法只得乖乖的起床喽!读完英语,妈妈的大嗓门又在耳边响了起来:&该做《每课一练》了!& 还有一次,我的数学单元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瞪大了眼睛,只见试卷上用鲜红的笔写着:87分!这时,妈妈考试前的叮嘱声在耳边响起:&做题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题目要看清楚点。&可是&&我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家,准备迎接妈妈的长篇大论和五指山。 当我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时,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可现在,身为小学四年级的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幼儿班那样的小孩了,做起事来要小心翼翼,思考再三,毕竟我已经长大了。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远了&& 长大了,上课的时间、回家的作业、学习的负担越来越重了。唉,学知识真不简单啊! 成长&&虽然给了我不少烦恼,但也为我带来了不少快乐。同时,也因为这些成长的烦恼,令我懂得了许多,也意识到了许多许多&&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许多快乐和烦恼。我有许多的快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不知不觉地来了,以前那无忧无虑地生活不翼而飞了。记得二年级的期末考试,数学考了100分,语文考了99分,为此妈妈带我到海南旅游,在海南,我们看大海、潜水、泡温泉、与土人零距离接触,还美美地品尝了海鲜。在这暑假里,我还开开心心地学会了游泳。有甜也有苦,有快乐也有烦恼。去年期末考试地成绩却让我大吃一惊,平时数学成绩优秀的我,只考了78分。我怎么向爸爸妈妈交待,真是又懊悔又难过,我想妈妈一定会让我吃“竹丝面”。没想到回到家,妈妈没让我品尝“竹丝面”,而是帮我分析原因。当然,这个假期电脑别想玩了。每当亲戚朋友聚在一起,问起“晖晖你考了几分”,我无地自容,惭愧地低下头。一年又一年,一年在一年,快乐和烦恼始终伴随着我们成长。愿我们快乐多一点,烦恼少一点。
本篇成长的快乐和烦恼约200字-300字,再看看其他同学写的
同题作文。
小学生作文
我成长中的&傻事&我长着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一双常常的睫毛下是一双黑黑的大眼睛,小小的鼻子下面是一张粉红小嘴吧。别看我聪明伶俐的样子却也干过不少&傻事。&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妈妈在阳台上洗衣服吩咐我在书房写作业,可我写着写着突发奇想:灯泡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我决定去试一试。我伸出自己…
小学生作文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童心,大中国,我与祖国共成长”的夏令营活动。通过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体会,我对祖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60年来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下面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第一天,上午我们去了生产“镇江三怪”之一的肴肉加工厂,在那里我们品尝到…
小学生作文
成长――读《宝贝当家》有感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奔流不息的江水,像妇女手中的梭子,像急促的帘帘飞瀑……但,读书与图书已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日,我在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宝贝当家》。我深有感触。《宝贝当家》讲的是:开始班主任让一个品学兼优的宋宝贝与一个成绩倒数第一的史金龙合作演戏。宋宝贝演的是苏比,也就是扒手…
小学生作文
成长的印记朔州市实验一小四年级徐子恩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在快乐作文这个大家庭已经度过年余光景。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颇多。从《读心术》一课中,我感受到了魔术的神秘。那天老师说能判断出我们心中所想的数时,我们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可是经过课堂上数次的验证,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她的话语,她果然做到了!她都猜出来了,…
小学生作文
在我的成长阶梯中,有一块不能抹去的记忆。自从我家有了电脑,父母总会出现激烈的战争,而我每天也只能在战争中缓慢的煎熬着,时刻都得不到关爱,我就像被主人丢弃的小狗正流落街头。昔日的和谐与安详也只是美好的回忆,它也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几乎每一次我思考问题的时候,父母都来打搅我,好不容易得来的灵感又被无情的搅了回去,把我的…
小学生作文
忘不了刚戴上红领巾的神气劲儿,那时看着胸前随风飘扬的一抹红,我心中总是美滋滋的,在学校戴着它,看着它,回家还舍不得摘下它。摘下来,放在哪儿呢?床头柜上?不,会压了它,椅子上?不!会皱了它,最后,平整地挂在衣架上,我才安心。妈妈笑着说:“真是个傻小子,红领巾是要爱惜,但更重要的是你应该成为一名真正的少先队员。”“对,我要…
小学生作文
每个人都会做梦,每个人都有理想。不管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一旦找到就不要放手,努力付出梦想将会成为现实,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了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我认为老师是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老师像园丁耐心的培育祖国的花朵;老师像妈妈无私地传授给我们知识;老师的爱像涓涓细流缓缓的流入我们的心田,给我们安全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想从现在开始…
小学生作文
你我躺在河底,面朝天空,看潺潺地流水从我们身边流过,我们彼此笑笑,不知是感激还是咒怨……成长成长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世人给它取得这个冗长的名字,看似简单而又无法诠释,它无处不在:在文学的伊甸园里,我能成长;在死里逃生的白驹过隙之后,我能成长:在一次次成功之后,我能成长……妈妈已经不再像小时侯一样接送我上学了,我可以一个人…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转载]【转载】太好了,教你做人的98个真理&&中篇之二
 一、一切功德从清净心来&
  33、修行要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永远寂寞。
孤独是人生的难题,寂寞是人生的常客。人生来就是孤独和寂寞的个体,当你日趋成熟后,寂寞会跟你贴得更近,它是随时都会偷袭你的具有天使品质的魔鬼。若你能体验寂寞,品味寂寞,那是你的幸福,你应该甘于寂寞。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永远寂寞。因为不甘寂寞而忙碌了一年,但一年下来,却是疲惫万分与寂寞。所以,还是甘于寂寞,让心沉静下来。
有一个小和尚,当初来剃度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两个月后,他又说忍受不了红尘的喧哗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老和尚一时间心软,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
这样闹腾,到今天他上山来“皈依佛门”已经是第六次了。这让老和尚很是烦恼。突然间老和尚恍然大悟,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老和尚把他叫来,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干脆不用信佛,脱掉袈裟;也别到红尘厮混,做个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凉亭那里开个茶馆,也省得两边跑这么麻烦。”
 那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还真的在凉亭那儿开了个茶馆,讨了个老婆,开开心心地过活起来。老和尚实在是高明,像这种半拉子的还俗和尚也只能安排他做半拉子的事情。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是极高远的心态。耐不住寂寞,就不会有这样的境界。曾经怀疑,世上是否真有经得住寂寞的人。越是伟大的人,越是对寂寞充满恐惧。金钱、地位,说来都是人们不甘寂寞的毒药,它的后果使人难以抵御。
寂寞,实际上也是一种蓄势。猛兽在捕猎之前,都要静悄悄地占据一个有利地形,然后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能一蹴而就。做人要学会在忍耐中等待时机,能够耐得住寂寞。寂寞是一种美好境界,寂寞是养生之道,寂寞是成才之路,寂寞是修养之法。大凡智者,无不甘于寂寞。
 盛大公司总裁陈天桥,在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提前毕业,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每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一放就是10个月。10个月里,陈天桥根本无法去跟别人谈论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没办法在简单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负……他第一次体验了人生巨大的落差,品尝到寂寞的滋味。
 陈天桥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快就意识到寂寞也是磨炼意志的绝佳机会。这段时间,他潜心读了很多书,形成了他后来独特的管理风格的基础。10个月之后,正赶上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有个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集团选定陈天桥担任那家有着200多人企业的副总经理。在挂职锻炼期间,来自复旦大学经济系的教育使他拥有出色的战略眼光,而寂寞的锤炼让他克服了一般年轻人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缺陷。
“我认识到,无论有怎样的抱负,首先是要社会接受你,而不是你去要求社会来适应你,这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收获。”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能耐得住10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我自己感觉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如何如何,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但无论干什么,首先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你。”
  寂寞是一种内敛的品质,这样的品质,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约束自己的心灵,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多看书,多一些独立的思想,多体验一下寂寞,人生的真谛,实际上就隐藏在极为平凡的事物中间。
  避开浮躁,甘于寂寞,一步步向圣人接近。圣人就在最寂寞的地方。如果你是男人,就应是一座山,一座甘于寂寞而又伟岸的山。如果你是女人,就应是一条河,一条甘于寂寞而又温柔的河。
  34、人生四宝,心有所栖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现代人向往功名,看重物质生活要求,同时又追求清高出世的精神。在竞争的社会,工作生活快节奏,让人们疲倦压抑,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清净安逸的环境,哪怕是短暂的歇息。可是,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到哪里去寻找宁静的心灵栖息之地呢?
  佛说:色声香味触五样东西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及本性。清净心就是真性,清净心就是佛性,就是自性。人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要在佛门净土中找回自己的本性。
  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上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佛语蕴含着无限禅机,人也是灵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老子曰:恬淡至上,胜而不美。阮籍诗云:恬淡志安贫。恬淡不能给人外在辉煌,却能使人有内在的超越。平淡对得失,冷眼看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失落,不献媚权势,不屈从钱财,坦坦荡荡,从从容容。
  年届九旬的围棋名宿吴清源先生,半个世纪以前东渡扶桑,在日本棋坛上“横扫千军如卷席”,建立了长达15年“天下无敌”的辉煌业绩。吴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在精神世界方面可谓是无比富足,但在物质享受方面,先生却更像是位得道的高僧,一尘不染,甘于淡泊。
  吴先生素来烟酒不沾,既不打麻将,也不玩高尔夫球,更不去追红逐绿、赛车赌马、游戏人间。尽管早已名满天下,但直到今日,他既没有积蓄起万贯家财,也没有自己的房产轿车,而是平静地与夫人寄居在日本东京闹市区的一座普通公寓里。除了读书之外,围棋就是吴先生平生唯一的事业与爱好。
  恬淡是一种独到的意境和智慧,是成熟人生的表现,是生命的再造与升华,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修养的积淀。恬淡使人变得空灵而美好,在清净的每一天,即使很平淡,也透着幸福的味道。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安详是一种优良的生命质地,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怀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平和安详,也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安详显示着一种成熟,一种智慧。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当生命的浪潮在自我的河床里奔腾不息、跌宕起伏后,必须重归平静,才能修炼安详,获得安详。寻求安详的人,应当懂得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一个人能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他离成功已经不远。相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会导致浅薄和失误。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海,一望无际,不知有多少蔚蓝被它占为己有;山,雄伟壮阔,不知有多少生机蕴藏其中。人心本应拥有比山和海更大的容量,才能存活于这复杂的环境。人活在这纷繁的世界上,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要积极地解决矛盾,首先要学会包容。包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包容赐予我们的恩惠是多么珍贵。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演绎了“将相和”的佳话;唐太宗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东汉刘秀化敌为友,终成帝业;韩信不计前仇,重用仇人,为世人敬仰。
  在平凡的生活当中,包容就是一种境界。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就能做到雨来不惧,风来不动,雷闪不惊。在人生的河流上掌舵,左右自己的不是涌浪狂涛,而是心头包容的那份泰然。唯有包容,世界会更宽广;唯有接纳,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有一分谦退,便有一分受益处;有一分矜张,便有一分挫折来。宋朝慈受怀深禅师曾作了一首有名的诗偈:“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大意是说,世间万事在应对进退上,没有以退为进更加高明;而在待人处世方面,大智若愚般带有少许糊涂,反而更能自在安然。所谓“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才华横溢的人,若不懂得韬光养晦,反而时时显露,处处招摇,便容易招灾引祸。整首诗偈即是在教导世人要内敛、知谦退。
  一般人只知道向前行进,却不知还有一个退步自保的世界,所以在世间的名利战场上,往往争得面红耳赤,碰得鼻青脸肿,撞得遍体鳞伤,甚至摔得粉身碎骨。其实,在佛法里,古德早就明示大众,人生有两个世界,一是前进的世界,一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把握好这两个世界,人生便能更臻完美。
  在为人处世上,有时退让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转进。我们要谦冲自牧,时时觉察、觉照,使本性清澈显见,不会被贡高我慢的假象所蒙蔽。面对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偶尔糊涂一下是何等的洒脱自在,何等的悠然自得。
 35、失去安详,便会褪失生命的华彩
  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用通俗的话说:这个人就现出衰相,就显得倒霉。
  当年,灵山会上,如来佛祖一言不发,拈花遍示大众,是何等的从容不迫,意态安详。佛祖教人保持内心的安详与自在,如今,现代人生活在忙碌与匆忙中,压力太大了,已经找不到安详了。
  内心安详自在,是佛徒们的生活。安详是禅的生命,安心是世人求法的根本。安详可以由传心而得,也可以由修行而得。修行不是出家人专用的名词,而是人人应该做的课题。
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人日夜不息地为生活奔走,生活就像战场一样。所谓“时间就是金钱”,人们只想赢得时间,把握机遇,获得金钱。如此见利速行,事事竞争,又怎得安详?
佛祖传法无言拈花,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两人于详静中心领神会。禅的基本精神在自悟自修中,其心态内涵就是一个安详。求其安详,在禅学史上由来已久。从禅宗公案史料上可知,初祖与二祖的公案里就有“心安论”。
二祖说:“我心未安,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
 &&&&&&&&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禅宗大师如此重视“心安”,可知安详的巨大价值,内心的安详是永恒的优美相。人生最珍贵的幸福感,正是“禅”无比丰富的内蕴。
  耕云先生在《安详集》中提醒人们:“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详,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
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
  一个安详者,他的心是统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当他进行“正思维”时是锋利无比的,他具有最高的创造力。如果能每一秒钟都活在安详里,他就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忌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意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现代人较多地只是强调外部社会环境、工作成就、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的改善,却忽视了对于自身的安详心境、安详人际环境的关注和建设。到头来,许多人非但未能从提高了的社会地位和增加了的荣誉、财富中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反倒视生活为不堪忍受的累赘。
古时有一个富翁,家有万金,广厦千间,妻妾成群。忽然有一天,富翁得了怪病,寻医问药,屡治不愈。眼见生命危在旦夕,只好请来法师来作祈祷。法师刚进屋却转身便走,
家人在后面紧追不舍。法师说:“你家主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你不必再追我了。”
  家人不解地问:“我家老爷才病几天,怎么就病入膏肓了呢”法师说:“你家主人已病多年,只是他自己不知而已。”家人问:“怎么会得这种病”法师说:“常年露宿,感受风寒。”家人一边往回走,一边纳闷:“我家老爷金屋银山,屋宇无数,怎么会因露宿而感受风寒呢看来这不过是疯子的疯言疯语罢了。”
  家人把法师的话一五一十地说给富翁听。富翁听完忽有感悟,大叹一声说:“他并没有说疯话,他是在说我纵有广厦千间,但因心灵空虚,一生浑浑噩噩,没有一个好归宿,结局如同街头露宿者。”
一个人纵然有亿万家财,如果不懂安心之道,他就不是真正的富有。没有人不渴望和追求幸福,可大多人只是片面地注重在体格健美、物质富有、工作成就与上司赏识等方面下功夫、找欢乐,却很少向自我的内心世界去努力追求安详。殊不知,诸如此类予人以满足的要素能否有效获取,实际上能否给人带来和带来多少幸福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要视主体心的安详而定。
 耕云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用通俗的话说:
这个人就现出衰相,就显得倒霉。”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
  安详是创造成功的人际环境的力量,又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内容。得安详之人际环境者,必得幸福之人生!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这样人生一定会美好。
  36、别人让你痛苦,是你的修养不够
  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法华经》上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人的一生无法逃避的七种劫难。七苦无非是来自自身的欲望和他人的伤害,而且跟自身的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对于自身造成的痛苦不易觉察,知道后也容易宽容自己,而对于别人的伤害非常敏感,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原谅。爱至成伤,分手后也难以忘怀,总是感叹:我最心爱的人伤我最深。朋友亦是如此,怎么也想不通:为何最好的朋友伤我最深?
其实,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你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你爱发脾气,是因为修养不够;你因为别人而痛苦,也是自己修养不深。
有很多女人以为,分手后的心痛是他伤害了自己。事实或许并不是这样,痛苦仅仅是因为你不再受宠了而已。所以人不应该过多地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其实友情也如此,
当你真心地付出时,你希望有更多的最起码也是等同的真诚来划上等号,但生活偏偏是不等号,友情也会有心痛,然后是伤痕。受伤真的没什么,路还是要一样地往前走。
 如果一个人可以伤害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能伤害你,是你给他机会让他来伤害你。为情所伤的男女,不要站在原地傻傻地等待对方回来。人生匆匆,时光易逝。你的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有意义的事要你去做。爱情,不是我们来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我们不是为了某个人来的。没有什么痛苦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没有什么人是我们不能放弃的。有时我们觉得他很重要,并不是他真的重要,而是我们在心里过于依赖他,把他的优点无限地扩大了。
  朋友之间的伤害也会让人心很痛,仿佛能够听到心碎成一片片的声音。关系越近,越觉得伤得深,伤得重,受到的打击一定不会小,甚至怀疑世上是否真的有朋友。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但也有故意的。我们应该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至于存心伤害你的朋友,你也不要过于伤心,自古高尚的情感从来就需要卑鄙来浇灌。你也不必流泪,被出卖的情感自此已经与友谊无关。你也不必愤怒,不懂得友谊的人不配获得正直者的怨恨。报以微笑吧,正是这伤害成就了你为人的风范。
  佛说:“宽恕别人可以升华自己,而记恨一个人却是在伤害你自己。”当人在情感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知苦、灭苦,贪、嗔、痴都是在伤害自己,丧失自己内心的平和、祥和是最大的伤害。人应该做到心里绝对的清净,这才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你觉得有多少人伤害过你?有多少次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公平?要向前看,原谅他们:这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你自己,帮你治愈伤痛。当你原谅的时候,你就会以一种崭新的尊敬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你就能精神抖擞地开始做事。
  还有一些人为自己吃亏而痛苦。两个朋友在聊天,一个说:“我和别人拿一样多的钱,凭什么我就要多干呢?所以,很多我能做的也不做。”他很愤愤不平。
  另一个对他说:“这样就是你自己笨了。在主管看来,你干的和别人一样多,自然也只能拿的和别人一样。你明明比别人强,可是你不表现出来,别人如何知道?如果你做了,主管看不见,那是主管无能。你也就明白你该换地方了,这里不适合你发展。”
  后来,那个痛苦的朋友调整了自己,果然发展很不错。
 有时候就是这样,抱怨其实什么都解决不了。因为,那样不是面对,而是逃避,把一切归结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反省自己。如果真的懂得反省,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其实,一切都在自己的选择。待遇低,可以通过选择来争取;受欺骗,可以通过选择来避免;背叛,可以通过选择来面对……一切痛苦的根源原本都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修养够,懂得选择,懂得面对,谁能让你痛苦?
  37、不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上有“涅槃寂静”,指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寂静境界。涅槃不是常说的死亡,它的真正内涵是使自己的心智不受外界影响,从而到达心清凉(寂静)的境界。
  禅定功夫深的人,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常人不能为,所以,凡人总是有烦恼。有多少人能做到完全不受别人影响?比如很多人都会在意别人怎么想你,背后怎么说你,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还有嫉妒、怨恨、误解,由此带来种种烦恼。
 记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故事:一天,东坡看见佛印,开玩笑说:“你在我的眼里像一砣牛粪。”佛印一点也不生气,笑着对他说:“你在我眼里像一尊佛。”这正好说明佛印的修行比东坡高。
 佛说:“业力随身,必至妄动无明,难以成道。”习性是物欲所绕,禀性是人间的烦恼。学道的人,一要化性、二要认命。性化了就不生气,不生气才肯吃亏,吃亏就是占便宜。认命就不怨人,不怨人才能受苦,受苦才能享福。
  一位父亲教他5岁的儿子使用剪草机,父子俩正剪得高兴,电话响了,父亲进屋去接电话。5岁的孩子把剪草机推上了他爸爸最心爱的郁金香花圃,孩子的父亲出来一看,脸
都气青了,眼看他的拳头高高举起。这时母亲出来,看见满目狼藉的花园,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温柔地对丈夫说:“喂,我们现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养孩子,不是在养郁金香。”3秒钟后,做父亲的不再生气,一切归于平静。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了许多时间种兰。一次他要外出云游,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兰花。禅师走后,弟子们细心护理着兰花。有一天,在浇水时还是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兰花盆跌碎了。弟子们非常恐慌,打算等师傅回来后,向师傅赔罪领罚。禅师回来闻知此事,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说:“我种兰花,一是用来供佛,二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故事中的母亲和禅师都是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因为他们知道种花、养花是让生活更美好的手段,而不是生活本身,更不是生活的目的。而人们不快乐,常生气,有烦恼,常常是因为做事太计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来目的。
  平日里生气、烦恼的时候,我们都该问问自己:我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吗?我是为了
烦恼才上班的吗?我是为了不快才交交朋友的吗?我是为了苦恼才结婚的吗?如此这般,我们在生活里就不会生那些无谓的气了。
  一切所谓的烦恼、气愤,在佛看来都是梦幻如空。佛对代表大行大愿的普贤菩萨传梦幻法门,教人们行菩萨道要任劳任怨。埋怨也好,恭敬也好,一切如梦如幻。他骂我,误会我,我不生气;赞美我,恭敬我,我也不会高兴,这些都如梦如幻。
  烦恼是自己造成的,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如果我不在意,这对我能造成什么影响呢?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痛苦,不过是因为你在乎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痛苦都是你自己要受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赖不了别人。
其实,别人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因为你才去做的。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他们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投影。当你能不受别人言行的影响时,你就不会再成为背负无谓痛苦的受害者。
38、了生脱死,包容待人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
  人生之大事,莫如生与死。人生最难解决的事情,也莫如生与死。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人人怕死,物物贪生,生死难逃避,我们当如何面对?
  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死和生是相对的,这个生命了结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告燃起。佛教主张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会有变坏的一天。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只要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透悟了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在一起,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他的饭菜了。”
婆罗门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去是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驻人间;既然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脱死。证严法师开示: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在悼念恩师启功先生的文章《启功先生的佛缘与境界》里讲了启功先生的二三事:
启功不打假。有意思的是启先生还到卖假字的地方去看,据说有位卖字的老太太还说:“这老头儿好,不捣乱!”笔者也曾就“不打假”的事问过先生,先生说:“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鄙事。像我年轻的时候,学写字,学画画,不过是想有点挣钱的本事,养活我的老母亲。这些人弄几张假字,卖几个钱,也是谋生。何苦跟他们过不去啊!”这是慈悲,也是博爱和宽宏大度。
 启功手写的书稿让人借走了,那位朋友又转手卖人,多年后又流回内地。启先生不但不生气,把它买下来,还打趣地题了诗。说到这件事,启先生淡然地说:“他那时需要钱。”启先生一笔给人写字的酬劳钱,被一位朋友“中饱”了去。事发了,他说是给先生买书了,可书一本也未到先生手。别人很生气,先生只是呵呵一笑:“嗨!他这人没出息你又不是不知道。”与这位朋友,以后该怎样还怎样。
 以恬淡和包容的佛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佛家所谓“平常心是道”和“步步是道场”正是这个意思。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没有丝毫委屈感。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行。 
佛能包容天下事,你要看得很开,放得很下,凡事都很随缘,不生计较。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39、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
  曾经有多少人感叹:难得有几天清净的日子。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妨碍了清净心。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一直保持清净心
  我们的身体在劳碌,但心地依旧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维摩诘经·佛国品》上说:“随其心境,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纯善的心生福德,福里就有寿。纯净的心,智慧圆满,纯善的行为,福德圆满。高度智慧从禅定中来,所以佛法的修学是修定。在净土法门就是修清净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
  证严法师在《自我净化心灵》一文中讲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信佛虔诚的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叶茂盛、花香袭人。这位居士常将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这位居士遇见寺院的住持无德禅师,也将花供养禅师。无德禅师很欢喜地说:“你每天都来插花、换水,确实是功德无量!佛经里说:‘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庄严。’”
居士说:“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轻安,这是我每天喜欢来供佛的原因。”
无德禅师说:“是啊!学佛心中应无所求,当下就是清净。”
  居士说:“但是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不得安宁!我要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心清净呢”
  无德禅师说:“花瓶里的花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凋谢,你知道能用什么方法让鲜花保持新鲜吗”
 居士说:“要时常换水。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花就容易凋谢。所以必须要每天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梗及茎,这样就能保持花的新鲜。”
无德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接着说:“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该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无德禅师又说:“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这种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内在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道场!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海涛法师说:“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在风风雨雨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难免会沾染蒙受各种各样的尘埃,自觉地、及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便显得异常重要。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
  很多人行善为了得福报,行善是因,得福是果。先要修清净心,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净,纵然修善,善里有搀杂,不纯,业障消得不彻底。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不修清净心、不能在生活中得清净心,就没办法离苦得乐。
  生活愈简单愈健康,要做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淡薄名利,养清净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是真正的净土。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功夫所在之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学习的。
  40、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红尘即俗世。各行各业,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睡也不得安宁,一天到晚为了名利,在世俗尘劳中辗转沉沦。大多数的人在红尘中出生,在红尘中迷失,又在红尘中结束。
 世人执著太多,爱恨名利,身心俱困,无有平静之心,佛性已被泯灭。佛陀告诉人们,世间本来是虚幻,功名、利禄、情爱都是过眼烟云。可是世人却以虚当实,执著不放,就成了修炼上天的障碍。常人对名利情和世间一切的执著都是不好的东西,是修炼中必须去掉的。
 佛陀教人破执著,是破除我们的贪欲。欲望来源于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官当多大、钱赚多少,根本没有底。陷于欲望之中,就是陷于痛苦之中,只有破除对欲望的贪着,才能打掉痛苦的根源,出离苦海,获得快乐。
我们每天这样忙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圣严法师说: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人生忙碌的目的应该是成就功德。所谓功德,讲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在人生里得成绩。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台湾石化界巨头许文龙,他所领导的奇美石化集团是生产ABS树脂的全球最大的厂商,其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可以想象他应该是日理万机、分身乏术,事实却不然。他说,追求幸福,除了要有钱,更要有时间。所以一周内他只去公司两次,周一是固定在办公室的,周四若无事,这一次也就免了。假日休息时,特别爱去海里钓鱼,天气不允许的话,则在家里拉小提琴或画画,有时也去艺术馆欣赏佳作。
许文龙特别钟爱艺术品,甚至觉得一人乐不如大家乐,他斥巨资收集和收藏一切能够合
法弄到的珍贵艺术品,因此而独建奇美艺术馆,把所有心爱的收藏品都拿出来奉献给大家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了难以估量的乐趣和满足。
  许文龙可以说是台湾最不像生意人的大企业家,他认为赚钱只是手段,应该将这些所赚到的钱发挥功用,使自己也使大家过得更加幸福快乐。他除了将一部分钱继续投资扩大再生产外,更多的钱都是用于回报社会。除了建医院,扩大奇美艺术馆的收藏外,他还利用奇美基金会做了许多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善事。他说过,不打算将钱留给他的孩子,也不会把自己创造的事业移交给他们。
  许文龙说:“我自认为命很不错,凡事放得下,看得开。”他还认为:“钱聚则人散,钱散则人聚,只要人聚,没有赚不到的钱。”他认为这句话知易而行难,因为越有钱的人越爱钱,而他相信,要追求心灵的舒畅和净化,只有将利润分给员工,也要把利润回赠给客户,钱要大家一齐分享才有意义。
 许文龙真是一个懂得安心之道的人,他的心底祥和平静,享受到了成功
与幸福的快乐。心底祥和平静的人必定令他人感到和蔼可亲,能够信赖。与人没有心理阻隔,关系畅通,办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潜力会开发得淋漓尽致,合理欲望皆会实现。
  出世入世都是一种境界。佛曰:出为入者也,入为出者也!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法法圆融,兼含互摄。佛法真理,不离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六祖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佛说: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被俗世蒙蔽而已。世间人克服欲望靠安心修行,修行能够让人不断反省,识破种种障,还原本寂心。不为利诱、不为名染,不为情牵,甚至不为法动,方可渐次回归。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41、内心安适,仰俯无愧
  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一个人活在世上,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东西,人们在得到幸福后还会不停地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所以只能说,幸福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所有的人都渴望幸福,并追求幸福,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幸福其实只是点点滴滴的心灵感受。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详,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
  人有了安详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详,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的无价奇珍。耕云先生说:安详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左传》上记载楚武王荆尸跟他太太邓曼说:余心荡。意思是说,我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你既然失去内心的安详,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了。没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详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详的心态里,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着你。
 内心安详是一种达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具有“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以他心直口快的个性,能屡遭坎坷而保持快乐,是与他身体力行“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生存哲学分不开的,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内心安详是一种荣辱不惊的心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人们习惯地叫他郑板桥。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他做县令,刚直不阿、豁达开朗、清正廉洁,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抱有同情态度,并且不满意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贪赃枉法的大官员和豪绅去职。
 郑板桥在官场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职被免回到扬州,心扉平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还乡后漫步于一方净土之上,尽情享受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真实,生活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不为物欲所累的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他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清心自在,惬意安乐。
  做人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人生潮起潮落的规律,始终拥有平和的心态,永不丢失自己谦虚谨慎和努力勤奋的本色。顺境时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赞誉,逆境时能够冷静看待别人的毁谤,这样才能安然度过人生的困难境地,也不至于陷入骄兵必败的泥
潭。不要身处顺境就张狂得忘了自己是谁,而一旦身处逆境就情绪低落,万念俱灰,否则的话,失败和痛苦肯定会经常伴随自己。
  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园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度人自度的豁达明朗。人对于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等不要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智者。
42、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人在顺境中,是不能修行成佛的,人只能在逆境中修行。
世间人常说的一句话是:逆境出人才。佛教中也有一句话说:人在顺境中是不能修行成佛的,人只能在逆境中修行。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逆境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是对人的生活的一种磨炼。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永远走平坦的路。从佛学角度说,小乘佛教讲的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一个就是"苦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苦,"苦"有生、老、病、死苦,再加上怨憎会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能看透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是苦,其他还有什么比它再苦的呢?要想离苦得乐,你最好按照佛的教育去做。佛,是释迦牟尼,也是你自己。你能离苦得乐,你就是佛。
佛曰:逆境是增上缘。佛陀还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以苦为良师。"没有苦不可能成道。如果一个人要想更坚强,应该接受逆境的磨炼;顺境不一定就好,逆境也不一定不好。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因为有苦,所以人会努力、思考、精进,才会思变,才会改变,才会领悟。这就叫因苦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了。可是他老人家慈悲心太重,为了教化没有恒远心、没有坚强心、没有诚恳心的众生,在雪山苦修六年,示现成佛。
生活中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不是绝对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敢面对艰险,不怕挫折,这是一种积极心态,更是人生
公元743年,唐朝的鉴真和尚第一次东渡,正准备从扬州扬帆出海时,不料被人诬告与海盗串通,东渡未能实现。同年年底,鉴真和同船856人第二次东渡。刚一出海,就遇到了狂风恶浪,船只被击破,船上水没腰,这次东渡又告失败。
鉴真修好船后,到了浙江沿海,又遇到狂风恶浪,船只触礁沉没,人虽上岸,但水米皆无,他们忍饥挨饿好几天,才被搭救出来,第三次东渡又遇挫折。第四次东渡因人阻拦,也未成功。
遭受挫折最为惨重的是第五次东渡。公元748年,鉴真一行345人又从扬州乘船东渡,船入深海不久,就遇上特大台风,船只受风吹浪涌漂到浙江舟山群岛附近。停泊三个星期后,鉴真再度入海,不料又误入海流。这时,风急浪高,水黑如墨,船只犹如一片竹叶,忽而被抛上小山高的浪尖,忽而陷入几丈深的波谷。
这样漂了七八天,船上的淡水用完了,每天只靠嚼点干粮充饥。口渴难忍时就喝点海水,这样苦熬了半个多月,最后飘到了海南岛最南端崖县,才侥幸上了岸。他们跋涉千里,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了扬州。在路上几经磨难,63岁的鉴真身染重病,以致双目失明。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鉴真东渡日本的决心丝毫未动,仍为第六次的东渡作准备,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
逆境,对弱者是一种打击,对强者却是一种激励。逆境之所以出人才,是因为人能够正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有迎刃而上的精神,有坚持不懈的意志。逆境是块磨刀石,它能磨砺出奋发向上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逆境是所学校,人能在这里学到丰富的人生知识。
所以,学佛之人要乐于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逆境,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在实现自我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逆境,我们要能够"千里云海漫漫路,虔心不移志如磐"。很多人刚开始满怀信心地踏上人生大道,但是只要一遇逢逆境就很自然地向后转,情况好点的就留在原地踏步,只有极少数的人能突破瓶颈过关斩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佛界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要能够忍耐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之后才能"历劫成圣"。依靠忍耐,许多困难都能克服,甚至许多原本已经无望的事情都可以起死回生。像拥抱幸福一样拥抱苦难,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43、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不是天气热,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禅堂有明神宗皇帝御书的匾额楹联: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匾曰:寡过未能。世人常常心火燃烧,所以佛陀教人"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佛教讲业火,所以要消灭业火;佛学讲空讲心,所以要点心中明灯。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对宗臬禅师说:"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禅师说:"慢慢再说吧!"&将军无法,只得离去&&&
有一天,将军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大德高僧说:"不是天气热,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不是禅师无热恼,只愿心静自然凉。"炎炎夏日,酷暑难当,炙热之中向何处取凉?
白居易有诗《消暑》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读此诗,感觉有一股凉风扑面之爽快。看来,散热由心静,心静则身凉,乃是古今一理的消暑之道。
心静,未必得如佛向禅,但须净心静气。物欲社会的诱惑,是一个个让人坐立不安心跳加快的念头,过多欲念牵引的身心是一个烦躁的身心。而百非皆由烦躁生,只有远离酒色财气,心才能进入一方静谧的世界。以静制欲,不仅能"自静其心延寿,与物无求长神",更可达到"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境。暑夏里所需的那一份凉意,自然也会从心底升起。
心静,便能进入一种"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妙境。以静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那鸟鸣蝉噪,也能令人感受到"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来。心之皎皎,性之悠悠,全身心地沉浸到朝霞夕晖或明月清风之中,不知不觉地就忘却"今夕是何宵"了。而在心静中读一些诸如《历代游记选》、《四季风景诗三百首》等妙文奇诗,便能读出一方净土、一派凉爽,心更纯,气更静,心纯气静中便有通体爽快之感。
心静是一种惬意的境界。心静而凉生,须有一个心境的营造,这便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有一颗平常心。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字;音乐最高境界是无词;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言;生活最高境界是理解;朋友最高境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人的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答案是:心静。
生活在喧闹的城市,享受宁静已成为一种奢侈。道家葛洪有句名言说:"无为自化,清静自在。"清静自在四个字,是多少人心仪的境界?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也是人生转折的必要过程,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
心静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唐朝司马永桢说:"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人生的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不安稳的心。人如果都能有心静的自然和谐,有修身养性的积极处事态度,远离悲观厌世的消极逃避,能控于己、制于心,方可万事不乱,世俗人生就会少了许多烦恼。
&&&&&&&&&&&&&&&&&&&&&&&&&&&&&&&&&&&&&&&&&&&&&
44、人生这一杯茶该如何品尝
人生这一杯茶,会喝的人能够在苦汁中尝出甜味来,在甜蜜中尝出苦涩来;不会喝的人甜时得意忘形,苦时呼天抢地。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世事纷扰,人间沧桑。茶在杯盏中的沉浮之间,如人生之经历风霜雪雨。怎样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感悟人生的挫折,如何从清淡的茶水里去品味人生哲理?
人生这一杯茶,会喝的人能够在苦汁中尝出甜味来,在甜蜜中尝出苦涩来;不会喝的人甜时得意忘形,苦时呼天抢地。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释圆如入定般坐着,静静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些茶。"
年轻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袅出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说:"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
释圆微笑不语,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
年轻人只好端起杯子,轻轻呷了两口。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
年轻人又呷了两口,细细品了又品,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
释圆笑笑说:"这是闽渐的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吹开浮着的茶叶,呷了两口,又再三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微微一笑,吩咐门外的小和尚说:"再去膳房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小和尚不一会便提来一壶壶嘴吱吱吐着浓浓白气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
年轻人俯首去看杯子里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袅袅地溢出来。嗅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
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杂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轻轻地弥漫着。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
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叶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平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他们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
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烈的沸水呢?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人生百年,恍如梦幻。富贵至极也好,穷困潦倒也罢,总是无法超脱在繁纷杂芜的尘世之外。我们如何在喧嚣混沌的尘世间洒脱自然,保持身上的宁静和纯真?
45、苦尽甘来,福尽悲来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事生生息息,福祸相生。老子早就有过事物都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法:有无相生、福祸相依、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禅宗有"即心即佛"、"动静相宜"、"色空不二"的观念,都是在讲主客不二、相互圆通的思想。
宋朝的佛果圜悟禅师,当年在汾州太平寺任住持时,其师五祖法演曾对他说:"住持此院,即是给你自己的劝诫。"五祖法演所指的就是"法演四戒":福不可受尽,势不可使尽,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获此戒的佛果圜悟禅师,获得上乘的智慧,终成为法演的心法弟子,成为临济宗十世法孙,并著有高深微妙的《碧岩录》一书,成为宋朝的大禅师。
证严法师开示说:"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有一种果实,尝起来是这种味道,第一口咬下去那苦味可以和胆汁相比,然而慢慢咀嚼,你会发觉味道由苦变甜,前面越苦后面越甜。联系生活你会发现,苦尽甘来是个非常浅显而又意蕴深刻的道理。
席勒被病魔纠缠15年,而他的最有价值的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弥尔顿在双目失明、贫病交迫的时候,写下了他著名的作品。大无畏的人,愈为环境所迫,愈加奋勇,不退缩,胸膛直挺,意志坚定,敢于对付任何困难,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逆境。因为忧患、困苦不足以损他毫厘,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力量与品格,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这真是世间最可敬佩、最可艳羡的一种人物了。
被人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一生遭到数不清的磨难。贫困、失恋、耳聋几乎毁掉了他的事业,贝多芬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向"命运"挑战!他在两耳失聪、生活最悲痛的时候,写出了他的最伟大的乐曲。正如他给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说:"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成为贝多芬,则是靠我自己。"
人生在世,遭遇凄风苦雨实属自然。困苦如春日的早晨,虽带霜寒,但已有暖意;天气的冷,足以杀掉土中的害虫,但仍能容许植物的生长。世上没有始终波澜不惊的大海,也没有永远平坦的大道。纵使惊涛骇浪,纵使沟壑纵横,跨过去了人生也就变得多彩而丰富。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晶莹光亮,生命也需要锤炼才能饱满厚重。
苦尽甘来,福尽悲来。享福就是消福,吃苦就是了苦。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每个人的福报不是无穷尽的。如果一味地贪图享乐,终有一天你会把福报消耗尽。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福不可尽享。"如果每天只想着吃喝玩乐,过着颓废的生活,日子久了,自己也变成一个懒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懒于用脑,饱于口福,有的甚至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沙发和床上度过的。岂不知如此"享福",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往往会疾病上身,易于罹患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患。
"享福"会导致未老先衰。大量事实证明,中年人的健康有赖于心理上的平衡,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过逸少动可使中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易致未老先衰。"享福"会导致智能降低,大脑功能呈渐行性退化,思维及智能逐渐迟钝,分析判断能力降低,反应迟钝,懒散健忘。
苦与乐是交替出现的,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构成人生的节奏。中国有句俗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凡事不可做过,过度必然导致灾害。我们享受快乐,不要陷入物欲上的极度贪婪之中,一定要以正确的方式,这样就不会有灾祸产生。
46、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有很多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有很多。
我为什么这么不幸啊?我咋这么倒霉呢?经常有人这么感叹。哲学家尼采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佛祖早在几千年前就写下"人生是苦"。苦,人人难以逃脱。
生活本身就是在许多的辛苦和烦恼中存续的,人活着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从痛苦中了解人生的真谛,从困难中取得生存的经验,从愁怨中得到快乐的源泉。超越苦难,超越自我,就会快乐常有。
叶芝太太生病躺在床上已经一年多了,她患上心脏病,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躺在床上。她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到花园做日光浴,走路时还得让看护搀扶着。在那段日子里,叶芝太太以为自己这辈子就是一个废人了,感到极度空虚无聊。这时,日本人轰炸珍珠港,把她从这种软弱的状态赶了出来,她又重新站了起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舰队的那天早晨,有一颗炸弹落在叶芝太太家附近,爆炸的威力把她从床上震下来。军方赶来救援,她很快发现自己的先生罗勃·叶芝上校安然无恙,于是她尽量想办法让那些不知道先生生死如何的太太们高兴。
叶芝太太试着去安慰那些寡妇,起先一直躺在床上接听所有的电话,然后坐在床上听电话,最后她忙得很兴奋,完全忘记自己的虚弱,走下床来坐在桌子旁边。在帮助那些情况比她坏得多的人时,叶芝太太完全忘了自己。
以后每天除了晚上正常的八小时睡眠外,叶芝太太再也没有回到床上去。事后,她发现如果日本人没有轰炸珍珠港,她也许会终身做个半残废者。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悲剧,可是对叶芝太太来说,却是她所碰到过的最好的一件事。那次可怕的危机使她产生了力量,而那种力量是她不可能梦想得到的,它使她不再只注意到自己,而是懂得去关注别人。
这次经历给了叶芝太太一些很重要的东西,那些东西成为她生活的目标,使她不再有时间去注意自己,或只为自己担忧。从这次的经验中叶芝太太发现了一个秘密:只有使别人快乐才能让自己快乐,因为她发现快乐是有传染性的,在施予的时候同时也接受快乐的回报。
歌德说:"生活,总会充满苦难。除了上帝,还有谁能找我们算账呢"弥尔顿曾说:"最能忍受苦难的人,他的能力最强。"有许多伟大的人,他们在苦难的考验下,百折不挠,在困境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我们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有很多。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其实当你70岁看现在发生的事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点事算不上什么。当你因为各种原因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时,应该去看看别人,别人或许比你更需要帮助。只有帮助别人并付出我们的爱,才能觉得自己比别人幸福。
&&47、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如果世界上没有痛苦多好。这不知是多少人的心声。毕竟是如果,假设不能成真。佛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被一个一个的痛苦牵引着走完了一生。
痛苦充满人的一生。失去至亲是一种痛苦,失恋是一种痛苦,相思是一种痛苦,甚至学习考试工作成家都是一种痛苦。还有多少的痛苦要我们去承受去面对呢?我们真的不可以拥有没有痛苦的世界吗?
在哲学的范畴里,苦和乐是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在精神的世界里,苦和乐是变幻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彼此渗透着。我们常说,遇到痛苦的时候想开点,看开些。说的是精神世界里,用你的人生阅历,用你的智慧,用你的修养,用你的处事之道,来化解痛苦,让烦躁的心平静起来。
海若16岁时,他心爱的哥哥出了车祸,死在他怀里。霎时,他的大脑里一片空白,自此精神崩溃了。失去亲人的痛感压迫着他的心,他沉默寡言,不再有欢容笑颜。
在海若看来,欢乐是别人的,悲伤痛苦如栅栏一样牢牢地困着自己,孤寂如同衣衫一样裹着他。他没有朋友,没有任何交往的欲望。在静默中,他想到过死。终于有一天,他蓦然醒悟,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得如此累如此苦,这一切又是多么幼稚。逝者如斯,对待死者最深切的慰念,除了在坟上哭哑嗓子,还有更重要的,那绝不是人为地构筑堡垒,制造忧伤,而是直起腰来,挺身前行。后来,他交上了女朋友,不久又分手了。海若没有痛不欲生的感觉,他已经学会了选择坚强,学会了换个想法去考虑问题。不再封闭自己的感情,不再封闭自己的世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诸如亲人不幸死亡、朋友分手、身患重病……你一定要注意,这一切对你都不重要,对你都不会构成致命的创伤。最致命的创伤来自我们自己心灵深处,是我们的心灵导致我们绝望。
假如你背对着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也会背对着你。如果我们能够以恰当的态度对待命运,命运也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了。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就会豁达起来,发现原来什么都没变:阳光依旧照耀着你,月光仍然抚爱着你。
黄美廉自小就患上脑性麻痹症,此病状十分惊人,因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时常乱动,眯着眼,仰着头,张着嘴巴,口里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这样的人其实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等同于哑巴。但她硬是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个不懂世故的学生竟然这样向黄美廉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
在场的人都在责怪这个学生不敬,但黄美廉却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
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六……"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黄美廉以自己的实践,道出了走好人生路的真谛:爱自己,要肯定自己,多看多想自己好的一面,就能增强信心、充满活力。
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光的时候,在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情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
48、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认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命才能够再造新命。
有一句哲学名言:"对生命不了解的人,生命对他就是一种惩罚。"因为不了解生命,很多人每天都过很痛苦的日子,每天都在折磨自己。
了解生命的人,在改变不了环境时,知道改变自己;在改变不了事实时,知道改变自己的态度。当你在痛苦之中动弹不得时,当一个抉择对你来说难于上青天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联想到一个古老的名词——认命。
认命是一种在无奈情景下的心态,好不好?有人认为,认命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佛家认为,认命不是消极,认命是比抗命还来得积极。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认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命才能够再造新命。
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堂遗迹,上面有这样一句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命运中总是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有时它带给我们可怕的灾难,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老师,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老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惋惜声,老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
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幸运与不幸相连,所以能否把苦难转化成幸福,关键在于人们能否从中受益。
威廉·詹姆士曾说:"心甘情愿地接受吧!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件不可改变的事情。我像个笨蛋,不断地做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认命就会活得很快乐,不要抱怨,世间没有冤枉的事。有其因,必有其果,没有冤枉的事情。希望大家了解真实的生命,而不要去抱怨。我们每个人迟早要学会这个道理,接受并配合不可改变的事实。
"事必如此,别无选择",这并不是容易的课程。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英王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的图书室就挂着这句话:"请教导我不要凭空妄想,或作无谓的怨叹。"哲学家叔本华曾表达过相同的想法:"逆来顺受是人生的必修课程。"
新英格兰的妇女运动名人格丽·富勒曾将一句话奉为真理,这句话是:"我接受整个宇宙。"是的,你我也最好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如果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作家威廉·伯利梭曾写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从损失中获利。这才需要智慧,也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伯利梭写这段话时,他已在一次火车意外中丧失了一条腿。
认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境界。认命也许是一辈子,也许只是一辈子的某个过程。认命,意味着向内看,认识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与局限性。任何事物,至某种程度或状态,都会进入极致或绝境,确实已无法改观或使其变化。至此,需要调整方向,另辟蹊径,而不是一味继续无效地撞墙。
认命不是屈从,不是消极,是理性的积极状态。认命的暗喻是寻找新的方向。同时,认命是竭尽全力、尝尽甘苦后的自我宽容。人的精神,需要通过自我宽容得到解脱。否则,易陷入偏执的自我折磨状态。自我宽容之后,才会寻找新的方向。
死不认命,会倍添人生之苦,会逼迫自己陷入绝境。心灵处于绝地却无力自拔,会毁了一切。理解认命,才能从容面对挫折,才会积极抗争,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49、命运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你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是最公平的审判官。当我们抱怨命运的不公时,应看看上天为我们开启了哪另一扇门。
人活在世上,各有不同命运。人们常常感叹造化弄人,命运难以捉摸。唐人张九龄感遇诗中有两句:"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一代贤相,运筹帷幄,才高八斗,但也命运多舛,生此感慨。后人读此,心中不由一声叹息。
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不断发问:"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命运不济的人,常常感慨命运不公正。即使是命运不算太坏的人,也会发出如此的感慨:有人富,有人穷;有人强,有人弱;有人精,有人笨;有人顺,有人背;有人喜,有人愁……人生是有差异的,这差异就显出不平等,不公平。
其实细想想,命运如平衡的天平,不偏不倚,总的来说是公平的,左边失重,必在右边添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如视觉障碍,必以听觉和触觉的敏感弥补之。你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是最公平的审判官。当我们抱怨命运的不公时,应看看上天为我们开启了哪另一扇门。
在《庞城末日》一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让人难忘——意大利古城庞贝有一位卖花女叫倪娣雅,她虽双目失明,但并不自怨自艾,也没有垂头丧气,把自己关在家里,而是像常人一样靠劳动自食其力。
不久,维斯维沙大火山爆发,庞贝城面临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被笼罩在浓烟和尘埃中,暗无天日,漆黑一片。惊慌失措的居民跌来碰去寻找出路,却无法找到。但倪娣雅本来看不见,这些年又走街串巷在城里卖花,她的不幸这时反而成了她的大幸,她靠着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找到了生路,而且她还救了许多人。因为她可以不用眼睛安全如常行走,她的残疾已成为她的财富。上帝真的很公平,命运在向倪娣雅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她开启另一扇窗。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多面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而已,这个侧面让人痛苦,但痛苦却往往可以转化。
有一个成语叫做"蚌病成珠"。这是对生活最贴切的比喻。蚌因身体上嵌入粒沙,伤口的刺激使它不断分泌物质来疗伤,到了伤口复合,旧伤处就出现一颗晶莹的珍珠。哪粒珍珠不是由痛苦孕育而成任何不幸、失败与损失,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有利的因素。
失聪的南非游泳选手帕金,在悉尼奥运会男子200米蛙泳中,令人惊奇地摘下一面银牌。游泳选手都是在鸣枪后跃入泳池,但是耳聋的帕金是如何判断跳水时间的呢原来,大会允许帕金的教练希尔在起跳台附近执一个闪光装置,枪响时希尔同时按动按钮,帕金看到了装置上的红灯亮起旋即起跳。
喜好游泳的帕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南非游泳教练希尔相中的。优异的天赋加上苦练,帕金迅速在南非泳坛崭露头角。对于帕金来说,失聪并非全然坏事,因为他可以不受比赛现场的噪音干扰,专注于自己眼前的水道。残障不是借口,挫折不是难阻,失聪者可以获得选美小姐,也可以夺得奥运奖牌,残障者甚至可以当总统。美国的罗斯福患上"腿部麻痹症"后走进白宫成为美国总统。日本的乙武洋匡四肢残障,却是一个知名作家;瑞典的玛莲娜没有双手,甚至两脚一长一短,却成为举世闻名的歌手;台湾有一全盲生不但考上重点女中,而且还高分获选全校模范生。
电影《侏罗纪公园》对白中有一句名言:"生命会找到出路。"任何人都可以为自己找到一条活路,失明者耳朵特别敏锐,失聪者眼睛特别锐利,上帝让人在某一方面缺乏,必在另一方面补强。身体残障不可怕,心灵的残障才令人不堪,失去积极和热情,如同断手断脚,让自己寸步难移。
命运的公与不公是相对的,相辅相成。顺境的时候,是你的幸运;逆境的时候,是公正的命运。不要抱怨,也不要希冀别人为你去做什么,一切要靠自己。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50、永远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因为他成就你。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人是不自由的,烦恼常常来自他人,总是觉得别人跟自己过不去。当周遭的环境对你不利时,表明你已经身陷逆境了。身在逆境,我们该怎么办?
诅咒别人吗?每天都生活在怨恨之中的人,一定是不快乐的。如果你看不透,只是一再地怨天忧人,那么,逆境对你来说真的是个天大的灾难!逆境需要你去改变,抱怨、埋怨、诅咒都是无用的!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因为他成就你。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要比西岸的每分钟快13米。而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性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
于是,他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东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西岸的10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么一群天敌。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到足以威胁到你的生命的时候。
真正促使你成功的,真正激励你昂首阔步的,不是顺境和优裕,不是朋友和亲人,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你于死地的打击、挫折,甚至是死神。苦难折磨人,使人痛苦,但苦难又能磨炼人。荀慧生学徒时师傅要求严厉,经常责骂甚至毒打他。但他却打下了浓厚的戏剧功底,以后终于成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也非常感激师傅过去对他的严格训练。
一个年轻人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从幼年起,他就对音乐情有独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母亲望子成龙,用多年的积蓄为他买了一架钢琴。"玩"着琴,年轻人挖掘着潜力,慢慢积聚着自己的音乐资本。高中毕业后,年轻人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到餐厅当服务员。他被老板骂过,克扣过薪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人被台湾乐坛知名人士吴宗宪"相中",进入他的公司做音乐制片助理。其间,他不停地写歌,结果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的甚至当面扔进纸篓。
年轻人没有泄气,继续创作,终于感动了吴宗宪,他答应找歌手唱他的歌。但是,许多歌手都不愿意唱他的歌,觉得他写的歌稀奇古怪。年轻人仍然一如既往,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创作。有一天,吴宗宪给了年轻人一个机会:10天,写50首歌,然后挑选10首,自己唱,出专辑。年轻人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绞尽脑汁,拼命写歌。终于,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立即轰动歌坛。紧接着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又风靡流行音乐界。
&&&&&这个年轻人就是周杰伦,当前两岸三地最受欢迎的歌手。(呵呵)
作家冰心有一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雨雪!顺境,人之所求,却无法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苦难的逆境,使庸者变得卑琐乖戾,但却使强者变得坚韧而崇高。
有磨难才会有痛苦,才会使人思索。一个人只有痛苦地思索,才会顿悟人生的真谛,才会明智练达。而只有明智的人,人生才会卓越,才会不同凡响。这就是逆境,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我们要感谢逆境!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人。
& & &51、幸运中有烦恼,厄运中有希望&&&
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
这个世界,快乐与痛苦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总是活在顺逆悲欢之中,痛并快乐着。生命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情况经常发生。正如思想家培根所言: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一个偶然的机会,弗雷德获知有一小块毫无价值的土地要卖,这块土地没有多大面积,而且在市区的一个垃圾场旁边,于是他出价75美元把它买了下来。买下这块地之后,弗雷德每天在垃圾里翻来翻去。他找到各式各样有利用价值的东西,然后他很快地把这些东西卖给收购废旧物品的商人。接着,弗雷德买了一块更大的土地,然后又把它卖掉,赚了一笔钱。弗雷德用这笔钱,盖了几栋分成两个住宅的大楼。不久,一场地震发生了,弗雷德的大楼坍塌,他又回到了原来的状况。
还有一个画家尤利乌斯,花2马克买了一张彩票,并真的中了彩,赚了50万马克。尤利乌斯买了一幢别墅并对它进行了一番装饰。他很有品位,买了很多东西:阿富汗地毯,维也纳柜橱,佛罗伦萨小桌,迈森瓷器,还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灯。尤利乌斯很满足地坐下来,点燃一支香烟,静静享受他的幸福。突然他感到很孤单,便想去看看朋友。他习惯性地把烟蒂往地上一扔,然后就出去了。燃着的香烟静静躺在华丽的阿富汗地毯上……一个小时后,别墅变成了火的海洋被完全烧毁了。
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没有永久的幸运,也没有永久的不幸。幸运的人,要谨慎意外的灾难;那些接二连三地遇到倒霉事件、哀叹自己"倒霉透顶"的人,一定要相信:迟早一天我会转运
从前,一个年轻人跟亲戚合伙做棉花生意。他们第一次外出购货,就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暴雨,数千斤棉花被沤在库房里霉烂,损失惨重。当他黯然返回家乡后不久,父亲经营的饭铺意外遭遇大火被烧成了一堆瓦砾。从此,他的家境一贫如洗,他的父母则因为悲伤过度先后病故。
年轻人失望了,啥事都不再去想,啥事也都不想去做,只靠亲戚和一些好心邻居的接济勉强度日。终于有一天,年轻人厌倦了这个世界,便独自来到河边跳河自杀,路人看见后把他救了上来。路人问他为何寻死,年轻人就将自己的不幸命运告诉了路人。那人便劝他到湛山寺去拜谒惠明禅师,求他指点迷津。年轻人心怀一线希望,到湛山寺去拜见惠明禅师,又将自己的不幸对惠明禅师倾诉了一遍,然后问道:"命数可以逃避吗"惠明禅师微捻苍髯,笑着说:"命,是由你自己做成的。你做了善事,命就好了;你做了恶事,命就不好了。那你此前做过恶事吗"年轻人摇了摇头。惠明禅师仍笑着说:"那么,从现在开始,就重修你的命运吧。"
年轻人悟出了惠明禅师的禅意,重新振作起来,操起父亲生前的生意。他先是在街市上摆了一个小吃摊,生意一点一点做大。后来,他就成了"三盛楼"的首任掌柜。
这就是"三盛楼"的传奇故事。
有时候,厄运甚至就是一种幸运,一种难得的契机,因为它逼你不得不选择走另一条路,而当你一旦踏上一条新路,成功可能就在向你招手了。
幸运和厄运是可以转化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幸运和厄运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挫折,使厄运和不幸转化为成功和胜利,变成人生的一种财富。
&&&&&&&&&&&&&&&&&&&&
三、忍恕之后就是精进
&52、不能忍也要忍
六度万行,忍为第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当年,季氏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知道后愤怒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向提倡忍让和与人为善的夫子,一下子忍不住了,愤怒了。
中国是一个容忍的国度,很多事情,容忍一下就过去了。不过,容忍也要看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于不该容忍的人,容忍就是一种纵容,纵容的后果比不容忍的后果更为严重;对于不该容忍的事,容忍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摧残,而且痛苦更大,甚至是终身的。
容忍需要理智,更需要肚量。一位老和尚曾经开导含怨受屈15年、眼露凶光的男人说:"世上没有不能忍之事,只有不想忍之事。"佛说:六度万行,忍为第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佛告诉我们要容忍、宽容、柔和,用容忍解决生活中的人际矛盾。
佛陀过去修菩萨行作忍辱仙人时,当时有个国王叫歌利王。带着妃子们去打猎。中午,他在帐篷里休息,他的妃子们到山上玩,看见一座小庙里有个青年僧人在打坐。他们就上前向佛陀顶礼,并提出很多问题。佛陀就给她们讲法,教化她们。
国王醒后问妃子在哪里,听说正在和一个年轻和尚交谈,心想:这和尚肯定有坏心,便提起宝剑来到小庙,看到妃子们跪着把佛陀围在中间,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子砍掉。当时佛陀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这是何等的气量!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当以佛陀为榜样。当我们遇到别人给我们难堪、过不去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们仅仅被给了点难堪又算得了什么?你这样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扩大了,什么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
社会上讲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扩大胸量,而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等待机会到来时再伺机报仇。历史上认为著名的越王勾践是很能忍辱的,其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忍辱是一种冤冤相报,无法了结的,和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两回事。
容忍是人群间的第一个原则。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需要容忍。俗语云:忍得一之气,免得百日之灾。仅有把这种痛苦的感觉和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其表现出来的忍耐是不够的,还须佐以不计较和不追究的宽容。忍耐往往意味着随时化解委屈和不愉快,不让郁闷存在心中。这样,才真正体现出容忍作用的重要来。
对长辈容忍则孝。父母、长辈出现过失,必须容忍。婉言规劝而始终充满诚意。因此,容忍而悦,乃侍奉父母、尊敬长辈的一个传心口诀,是为孝。
夫妻间容忍则和。人的一生,漫漫几十年,能携手共同走完人生旅程的只能是夫妻,为此,夫妻间的缘分应特别珍惜。夫妻整日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自己多容忍一点,何必要争个高低呢?不争便没有吵,不吵便是和,家和万事兴。
对朋友容忍则善。和朋友、同事、上下级相交,容忍就是只取他的长处,不计较他的短处。如果遇上刚强、耿直的人,需要原谅他的几多粗暴;遇到才智超群的人,需要宽容他的几分狂妄;遇到忠厚老实的人,需要体谅他的某些呆板。凡事多容忍,善莫大焉。能容忍别人,别人自然会容忍你。
佛教人容忍,坏的要容忍,不起嗔恨;好的也要容忍,莫生贪着。你能够作到容忍,你就可以自主,得自在。
53、用冷静浇灭心头火
恼怒是片刻的疯狂,你应该控制住情感,否则情感就会控制你。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要想让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
  发怒在大多情况下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冲突,闯下很多不近情理的滔天大祸。恼怒是片刻的疯狂,你应该控制住情感,否则情感就会控制你。
  有一个头脑简单、爱生气发怒的二愣子,常常听到别人家的狗叫就跺脚跺上半天。他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可就是改不了,经常为自己脑袋少根筋烦恼不已。有人跟他开玩笑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你干吗不用些钱去买智慧呢城东安国寺有个聪明的一休和尚,你可以花钱从他那儿买些智慧啊。"
  二愣子还当了真,连夜跑去找一休师父说:"只要你能教我如何克制自己的怒气,变得聪明,我就愿意花钱买你的智慧。"一休笑呵呵地回答:"很简单啊,我教给你十个字,’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这样子就可以了。"
  二愣子没想到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啊。多少钱一个字"
  "我的智慧很贵,每个字要十两银子!"一休回答。
  "你这不是宰人吗"二愣子忍不住狠狠骂了一休一通,气冲冲地赶回家里,发现自己的老婆正跟另外一个人并头睡在一起!"好啊,这个贱人竟然趁我不在勾引野男人,还睡到我的家里!"怒火中烧的他转身操起把菜刀,就想冲进去砍了这对"奸夫淫妇"。这时候他猛然想起一休教他的十个字,就强忍着怒火,开始在心里数数。刚数到八的时候,那个"奸夫"
突然醒了过来,看着二愣子拿把菜刀站在自己面前,吓了一跳说:"儿啊,你拿着菜刀来这里做什么!"原来,二愣子的母亲看儿子迟迟不归,特地过来陪媳妇聊天。两人等得困了,就睡在一起。二愣子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亏有这些买来的智慧,不然就杀了我老娘了!"此时,这个二愣子觉得花一百两银子买来这些智慧简直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愤怒始于愚蠢,终于懊悔。与人辩论时要心平气和,因为狂怒会使谬误铸成大错,会使真理变成粗鲁。虽然满腔怒火,却能随机应变,引而不发;虽然受人挑衅,却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够做到这样,你就是强者,是精神世界的英雄。
 苏东坡被贬官到瓜州,时间久了,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成为至交,两人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苏东坡本是聪慧之人,他自己也感觉对于禅已经领悟得差不多了,就提笔洒墨,写了一首禅理诗,派人送到江对面的佛印禅师那儿印证。那首诗是这么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每个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影响人的情绪,故形容为风。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说:我苏东坡已经参禅悟道,人间的毁誉荣辱早已不放在心上了。佛印禅师看了之后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