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香港公立医院院 走势

当前位置:&&
未来私立医院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前瞻网摘要:前瞻网《年中国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表明:目前有六大投资板块正逐渐显现:高端医疗、私立专科连锁、私立综合医院、公立医院转制、医疗产业链延伸和医院集团。而近期,高端医疗和私立专科连锁引领了第一波投资浪潮。
作为服务市场的主体,公立医院在过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私立医院的增速格外迅猛。从2008年至2013年,私立医院的机构数年平均增速达16%。政府更是提出2015年私立医院服务量占比要实现翻番,达到20%。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私立医院数量有所增加,整体营收规模大幅增长,部分私立医院的存在甚至能够威胁到公立医院。不过,看病难、看病贵等不良现象日益恶化,国内公立医院、私立医院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私立医院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前瞻网《》表明:目前有六大投资板块正逐渐显现:高端医疗、私立专科连锁、私立综合医院、公立医院转制、医疗产业链延伸和医院集团。而近期,高端医疗和私立专科连锁引领了第一波投资浪潮。
前瞻网根据医院市场分析报告得出: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在运营机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二者在药品采购渠道方面差别更大。
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体系不同,相比之下,私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更为灵活,价格相对较低。而未来这将对目前的药品流通公司业绩产生影响。
据业内有关人士透露:未来几年,卫生部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扶持两类民营,一类是服务外来流动人口、满足普通居民就医需求的社区诊所、门诊,与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互补;另一类则是档次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与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形成互补。
已有人评论 相关内容阅读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随着手机市场日趋饱和,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开始把目光转向耳机...& & & & 1998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保结算促使医院信息化迎来了第一次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以费用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在大部分医院很快得到普及应用。2008年我国政府开始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医改方案,信息化成为医改&四梁八柱&中唯一的技术支柱,临床路径和医院信息化成为的重要抓手。公立医院改革促使医院信息化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重大机遇,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核心,以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区域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医院信息化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既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驱动力。医院信息化在优化就医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基层医院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升级、大型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化,以及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驱动医疗信息化高速发展的3大力量。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卡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移动的数据消费、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收集、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分享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医院信息化正朝着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区域化等方向发展。
标准化:实现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医疗信息标准是专门为医学信息产生、信息处理及信息管理等信息工作制定的各类规范和行动准则,涉及医疗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等整个医学事务处理过程。医院信息标准化目的之一是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即系统之间能够传输数据并且能够被准确地理解。医院信息标准化是实现医院不同系统间兼容和信息交换共享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对内关系到医疗信息的集成和有效利用,对外关系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我国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经历了探索研究(年)、重点突破(年)和快速发展(年)3个发展阶段。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已制/修订基础类、数据类、技术类、管理类人口健康信息标准240多项,其中正式发布150多项,这些标准和规范为医院信息化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要推进7大医疗体系专项建设,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国家将推出预算达611亿元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3项工作。
为推动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自2012年6月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推进医院标准符合性测试,具体测试工作主要包括数据交换和功能实现两个方面,目前已有4家医院通过4级测评。医院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的导向作用,将会积极引导医院(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医院信息标准的落地应用,助力医院信息化朝着标准化方向健康发展。
集成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标准化是医院信息集成的基础,而医院信息平台(Hospital Information Platform,HIP)是医院信息集成的利器,正在成为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和重要工程。医院信息平台是以患者电子病历的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为基础,连接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平台,同时也是区域范围内跨机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的重要载体。
医院信息平台一般由业务应用系统、信息交换层、平台资源层、平台应用层构成,包括信息目录库、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临床文档信息库(Clinical Data Repository,CDR)、交换信息库、操作数据存储 ODS 、数据仓库、对外服务信息库、智能化管理信息库等信息资源,具有平台基础服务、电子病历整合服务、电子病历档案服务、与区域信息平台的交互服务、信息安全及隐私服务等功能。医院信息平台采用Web Service技术作为SOA服务开发技术,通过医院信息平台可使医院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在国内炙手可热,正在由之前的&不知所云&、&云里雾里&进入到&化云为雨&阶段,未来医院信息平台基础架构向云计算转变已成为明显趋势。采用虚拟化技术构建医疗数据中心,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资源形成统一的资源池,由两个数据中心组成双活数据中心,利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实现高可靠性,将成为医院私有云建设的典型形态。
智能化:医院信息化的最终归宿
智能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并不是的最终目标,才是最终归宿。目前全国已有23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未来智慧医院或称医院智能化,将包括临床业务智能化、管理决策智能化、患者服务智能化、资源管理智能化、医院物流智能化、楼宇建筑智能化等。
临床业务智能化:核心是电子病历、临床知识库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完善的临床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融合,提供人性化的临床数据展示,支持个性化的最优临床诊治及患者安全。
管理决策智能化:包括医疗管理决策智能化和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智能化。其中医院运营管理系统(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HRP)建设是实现管理决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强大的管理数据仓库、成本核算、综合绩效评价和辅助决策支持等系统,支持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管理决策科学化。
患者服务智能化: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就医流程,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如居民健康卡、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建立统一的服务窗口、呼叫中心、门户网站,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服务前移、预约管理、先诊疗后付费、提醒服务、咨询管理和投诉管理等。
资源管理智能化:主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物联网医院,应用于医院病人、员工、设备、环境等的管理,实现资源的交互以及智慧,转变医院运行和服务模式,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和效率。
医院物流智能化:是通过现代物流系统确保医院物资流动和供应的智能化,减少人为传递物资引起的差错,以实现最优化物流与人力资源流。
楼宇建筑智能化: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安保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和智能楼宇管理系统(IBMS)。通过智能楼宇系统工程建设,实现计算机系统自动提供舒适与安全的环境。
在未来医院智能化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会促使医院智能化进入一个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在国外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疾病预测、个性化精准医疗、个性化药物、医疗图谱、医学影像分析、比较效果研究、就诊行为分析、基于治疗效果的药品定价、医疗保险欺诈行为检测等。大数据是基于数据本身的研究,从医院信息化多年的发展过程来看,真正好的标准化数据目前并不是很多。从有数据到数据的规范化再到大数据分析、知识转化,尚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移动化:加速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WLAN、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及App等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正呈现出移动化趋势。所谓,是通过移动终端/PDA、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分析的一种医疗模式。
通过移动医疗,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预约挂号、查询电子病历和检验结果,使用家用或可穿戴设备(如3G血压计、蓝牙血糖仪、智能心电仪)就能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心电等生命参数,并将记录自动传回到信息平台的个人健康数据库,供随时查询和获得健康指导,享受实时动态的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疾病诊治、人体功能数据采集、健康管理等服务的健康云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
目前,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患者管理、移动输液室管理、移动心电采集、移动麻醉工作站、移动药品核对与药品盘点、移动点餐、移动资产管理、无线呼叫(床边呼叫与排队呼叫),以及各类基于蓝牙技术的医疗设备应用等,正成为医院内部移动医疗的主要应用形式。移动医疗促进了医嘱的闭环,对提高医疗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医疗有助于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实现,今后不管医生在哪里,患者病情发生什么变化,医生都可以利用身边的移动设备进行相应操作或指导。
移动医疗正呈现出在地理覆盖上由门诊、住院病区向全院区、院外发展;在使用人员上由护士、医生向后勤管理发展;在信息处理上由数据、语音向视频方向发展的趋势。
区域化:医院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区域化是医院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随着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人口建设和医疗联合体热潮的兴起,以及的逐步发展与普及,推动着医院信息化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成为医院信息化继管理信息化、临床信息化之后的又一个热点。
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建立了省级信息平台,100多个地市和550多个县区建立了区域信息平台。
在远程医疗方面,充分利用远程医学的远程会诊、远程专科诊断(影像、心电、病理等)、远程手术指导、远程监护、远程查房、远程门诊及远程医学教育等功能,同时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探索创新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可有效缓解边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未来通过医院信息平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和互联互通,依托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区域临床检验、区域病理以及区域HIS中心等,可实现两级平台和跨医院之间的诊疗信息共享,实现包括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预约挂号、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联合体、远程医疗、公众医疗信息服务等应用的业务协同。
为您推荐的相关阅读
科讯医疗网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科讯医疗网”的文章,版权均属科讯医疗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摘编等用于商业用途。如需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科讯医疗网”,并保留本站的原文链接地址,否则,科讯医疗网保留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科讯医疗网)”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频道日排行
频道月排行
频道年排行
世界医疗器械
世界康复工程与器械
Copyright (C)
Tech-ex Dot Com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科讯网世界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59号您的位置:
> 重磅报告:解读2016互联网医院崛起及未来三大趋势
重磅报告:解读2016互联网医院崛起及未来三大趋势
摘要: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正式召开。大会首次设立“互联网+智慧医疗 ”分论坛,政府及产业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作为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互联网医院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2016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四款新药获重大进展,卫计委全国通报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未来医疗十大趋势
我的图书馆
未来医疗十大趋势
导读:医学界智库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了未来会深刻影响医疗行业的十件大事,与读者分享。作者:医学界智库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慢病高发,健康管理渐成趋势  建国以来,中国主要疾病谱变化显著,死亡率高发的疾病由以传染病为主过渡到慢性病为主。而中国传统的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模式也将会随着国家疾病谱变化而改变,未来以预防为主的诊疗模式可能更加贴合国情民情。死亡率(1/10万) 来源: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从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可以看出,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的死亡率基本上逐年上升;而呼吸系疾病的死亡率则下降较为明显;至于脑血管病和损伤中毒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死亡率高一方面跟国民饮食结构调整,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跟民众对肿瘤认识不足,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有关。目前针对公众的慢性病科普教育,健康管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中国的医疗模式可能会更侧重疾病预防,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在相关基础学科继续投入,还需要在全民科普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民众也会逐步向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目前朋友圈“晒跑”就是例证,这也会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向“健康管理”概念行业聚集。未来,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生活方式会更加普及。  养老产业待开发  我们先来看以下中国近30年人口构成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数据表明: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数量,即65岁以上人口数量快速增加,2014年,老年人数量占比已经超过10%。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很明显目前中国已经符合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而且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会加剧。而另一方面,青少年人口数量,即1-14岁人口快速下降,从1982年的3.4亿降到2014年的2.2亿。我们知道青少年人口数量决定了未来国家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于前期人口政策的控制和生活成本的上升,导致目前青少年人口数量减少加快,未来人口平均年龄增大,老龄化趋势也会加剧。联合国曾作出预测,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那么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在未来一定会加强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以及养老问题的关注。目前国家养老产业供需矛盾突出,供给端资源配置畸形,需求端转化率低。现状与趋势如下:  首先目前养老机构不仅床位数不足,而且利用率也不足。根据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目前国内各类养老床位数577.8万张,而2014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815万人,对应每千名65岁以上老年人床位数是41.8张,作为比较,美国40张左右,英国35张。因此养老机构床位数并不低,但是床位利用率不够。根据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国内各类养老床位数577.8万张,而对应入住的老年人口318.4万人,入住率只有55.11%,空床率达到44.89%。因此,如何提供更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合理高效的满足社会养老需求,提高床位转化率是未来养老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精准的定位,较高的服务质量会是养老机构需要注重的地方。  其次,老年护理人员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也存在不足。按照护理人员与老年人比例3:1来推算,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公布,中国在2010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数量已经达到3300万,这意味着至少需要1000万的护理人员。而目前中国护理从业人员不足百万,缺口达900万之多。而其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仅2万人,同时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关于养老院职工虐待老人的案例层出不穷。因此,护理人员缺口极大,资质有待提高,未来护理人员教育培训机构数量会增加,市场规模会扩大。  除了物质层面的对医疗养老机构的要求之外,在精神层面,未来中国养老行业也会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中国空巢老人数量大,情感需求迫切需要满足。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中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总数10%,仅与配偶居住的占41.9%。因此未来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活动中心将会大量出现,包括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同时,针对老年人的电视频道,报刊等文化传媒业务需求量也会增大;文化旅游业等都会是有前景的老年消费产业。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影响年份19821990200020132014老龄人口抚养比8%8%10%13%14%未成年人抚养比55%41%33%22%22%总抚养比63%49%43%35%36%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抚养比是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比例越大,居民生活压力越大。从上图可以看到,未成年人抚养比从1982年的55%骤降到2014年的22%,这表明了中国目前未成年人数量不足,未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数量将会严重不足,数量的不足也会传导到人力成本的提升。为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健康的人口结果非常关键。因此今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做出了“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决定。  但是目前儿童医生数量缺口较大,根据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调查结果,中国每1000名儿童中仅拥有0.26名儿科医生,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也仅为1名,而美国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量为1.46名,是中国平均数量的5.6倍。  受到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心态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放开二胎政策效果有待观察,但是短期内,放开二胎政策一定会刺激潜在需求的释放。关于妇幼相关医疗服务及产业会借机飞速发展。首先,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相关医疗服务机构会相应增加。其次,母婴服务产业需求会增大,例如孕期保健、胎教、产后护理、早教等。再次,幼儿教育机构及教务人员数量也会顺势增加以满足增量需求。最后,母婴产品行业也会受益,奶粉行业,母婴产品、玩具、儿童服饰等销量可能会增加。  社会资本参与度提高  从卫计委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截止到2015年5月,民营医院的数量“突飞猛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增长了1487家。目前,从医院数量的角度看,民营医院已经和公立医院“平起平坐”。数据来源:卫计委  然而民营医疗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代表着其在中国医疗服务业中扮演了更大的角色。虽然民营医院数量上同比增加了12.7%。然而,实际上,根据卫计委近期公布数据显示:月,民营医院诊疗人数占总量的10.42%,同比增加了0.39%,而公立医院同比增加了5.4%。因此不管是从民营医院诊疗人数占比,还是增长量,都不尽如人意。因此,民营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民营医院目前生存状况良好。来源:卫计委  但是,未来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定会在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原因如下:  首先,从政策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是逐步放开的。例如2013年《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健康产业发展“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之后同年国家发改委又宣布民营医院针对医疗服务价格可以自主定价。连续的政策调整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槛。同时,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也指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所购买的药品价值中民族企业占80%以上,耗材和器械价值中民族企业占50%以上。  其次,从医疗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能起到推动作用。民营医疗机构的成立对中国医疗“供给端”起到补充作用,这有利于更好的满足社会医疗需求。同时,按照目前趋势来看,大多民营医疗机构多是进入高端专科医院领域,能够提供与公立医院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这对现有医疗服务结构起到优化补充作用。  因此,目前社会各界都对医疗行业非常关注,“大健康”产业成为众多投资机构和企业家,创业者眼中的“香窝窝”,从保险机构到BAT,都已经在大健康产业布局。例如平安保险推出的“平安好医生”,聚焦移动医疗业务,阿里巴巴联合嘀嘀出行推出的“嘀嘀医生”业务。还有其旗下的天猫医药馆等,腾讯也投资多家移动医疗企业,如挂号网等。因此可以预期,未来医疗行业会迎来更多更强的社会资本进入。  但是未来社会资本在医疗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市场定位可能会比较特殊。拿民营医院做例子,未来民营医疗机构跟公立医疗机构很可能不会进行“拼刺刀”式的竞争,因为公立医院不论是从品牌、医师,还是从技术的角度看,都有较大的优势。差异化的定位可能才是民营医疗机构的出路,高端和专科民营医院未来可能会更普遍的出现,这也符合我国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国情。  医疗资源集中化分布  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常住人口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除了熟悉的“北上广“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有郑州,成都,重庆,厦门和武汉上榜,分别达到了185万,156万,132万,129万和123万人。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口会进一步向“三大城市圈“和”五大枢纽城市“聚集。  同时,流出的人口再回归的可能性也在降低。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年龄小,落户意愿强烈。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36亿,其中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8岁,并且新生代流动人口中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同时2012年流动人口家庭上一年出生的孩子数量约占全国同期出生数量的1/3,已孕妇女选择在居住地分娩的比例接近70%。  朝此趋势发展,未来中国人口会进一步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这就会进一步促使中国医疗资源不均等分布。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更多更优,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进而再次推动了中国人口向核心城市聚集。  分级诊疗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三甲医院“门庭若市”,其他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那么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和使用率到底如何?可以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数量,诊疗量和病床使用率的横纵向对比初见端倪。  首先,依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从医疗机构数量的角度看,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医院数量增加了9542家,而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减少了82834家。这表明在过去十余年间,从机构数量上看,基层医疗机构在居民诊疗过程中扮演了更少的角色。  更细分的看,具体到基层医疗机构结构变化,如图所示(200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统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增长很快,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数量下降很多,这可能与中国人口流动和城镇化有关系。单位:万 数据来源:《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其次,从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的角度看,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相对较低。2014年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了88%,作为对比,基层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只有59.7%,相当于每10张病床中,有4张处于闲置状态。这显示未来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在提高使用率上仍有较大空间。数据来源:《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最后,从诊疗人次角度看,过去近十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长慢于平均的医院水平。根据《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从2005年到2014年,医院诊疗人次从138653增长到297207,增长了214%。基层医疗诊疗人次从259357增长到436394,只增长了168%。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基层医疗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这对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也会有帮助。医学界智库期望,未来中国能够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优化,配合分级诊疗制度,促使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如果分级诊疗制度真正有效落地,未来居民会更加便捷的获得医疗服务,就近看病,本地就医会成为新的趋势。  未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盘活基层医疗机构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的设计,更需要社会多方的参与,例如互联网+投射到了医疗行业。最近移动医疗的概念被炒得火热,“轻问诊”已经比较成熟,一批新兴互联网医疗公司已经在咨询,挂号等方面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福利,虽然业界在商业模式上的争议和疑问较多,但是伴随着政策的开放和各方的探索,未来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闭环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仅如此,随着全民电子病历的健全,居民小病手机问诊,大病医院治疗可能成为未来看病“新常态“。  公立医院做综合,私立医院做专科。公立医院保基本,私立医院做高端  目前,民营医院在数量上已经与公立医院旗鼓相当(13153(民营):13326(公立)),虽然在诊疗人次、医师力量方面与公立医院还有不小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如图所示,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近十余年来,民营医院的诊疗人次增长较快,从2005年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4.80%提高到了2014年的10.92%。数据来源:《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可以说民营医院已经在国内医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加上政策层面的放开和支持,我们可以预期民营医院在中国医疗行业中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那么未来中国医院的格局会是什么样呢?一种很有可能的情况是:公立医院做综合,私立医院做专科。公立医院保基本,私立医院做高端。  首先,公立医院做综合,私立医院做专科。由于医院重资本,强品牌的特点,导致民营医院创办和运营都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综合性医院挑战更大。首先,创办前资本投入大,综合医院由于科室多,因此固定成本比较高,涉及到大量多样的医务人员和设备仪器。这就给民营医院初期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由于大众对医院品牌非常重视,而品牌的塑造不仅需要优秀的医务人员,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人力和财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专科医院资金投入较少,人员需求相对低的特点,决定了民营医院未来会在此领域发力。2014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在专科医院数量方面达到3676,超过了公立医院的数量,数据也映证了我们的推断。数据来源:《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其次,公立医院保基本,私立医院做高端。历来我国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的要求都是“保基本”与“强基层”,可见保证居民基本医疗需求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底线,这意味着未来不论我国医改政策如何调整,都会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满足。作为公立医院,由于其收费受到国家管控,因此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太高,但是同时受到国家的补贴,因此公立医疗机构理想的状态是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而大多民营医疗机构选择盈利性领域,因此可以自由定价,这样就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即高端医疗。差异化的定位可以促进我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除此之外,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专科连锁”和“医疗集团”,这对医院增加规模优势,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成本议价能力有所帮助。  医院管理四大趋势  医院管理专业化:我国目前医院管理往往是技术型人才的管理,但是随着医药业务量的提高,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医院管理已经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因此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医院管理对医院运营效率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保障都能起到提升作用。因此未来医院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外招职业经理人,也有可能通过第三方托管,进行品牌,技术,管理的注入,以此来提高医院运营效率。  跨部门协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医院的科室也随之增加,例如大一点的医院科室达到几十个,具体来讲,仅内科就分为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十余个学科。科室的增加提高了病人就诊的针对性,但是很多疾病是综合性的,需要多科室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完成诊疗。因此,未来医院组织结构设计会符合患者需求,即专业的分工与部门的协同相结合。  服务至上管理理念:医院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最终评价者都是消费者即患者。而患者的满意度来源于两方面:诊疗质量和诊疗服务。诊疗质量是根本,就是能不能治好病,这也是目前医院的重心所在;诊疗服务即治疗过程的体验,这在患者选择医院,医生的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医院环境到医务人员态度多方位的考量,这就对医院诊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医院经营可能会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大前提下,优化医院环境,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态度,设计更人性化的诊疗流程。  医院开放性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和医学的进步,医院也需要跟外部保持同步。例如基因测序,3D器官打印和机器人相关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可以为医院的诊疗和服务带来很大的便利,而且未来科技发展速度更快,更加难以预测,因此医院必须对外部技术进步保持敏感,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利用科技的进步带来服务的提升。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已经引入了信息管理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影像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监护信息系统等,未来相关信息系统的整合和共享也是医疗行业的趋势之一。  精准医疗势在必行  精准医疗是新时代的诊疗模式,美国对精准医疗的定义为是一种新兴的,综合居民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变量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精准医疗通过对患者健康大数据(基因,生活习惯,家族病史和病例)的搜集和分析,进而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和药物。这种模式不仅用于疾病治疗,更侧重疾病的预防。  那么精准医疗对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医生给病人提供千篇一律的医疗方案和药物可能成为过去式。最大的可能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基因,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独特的药物和方案。这种模式提高了医疗的效率,提高了医疗质量,并且目前已经有相关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根据美国政府官网提供的信息,19年前,年仅8岁的威廉·埃尔德就被诊断患有囊肿性纤维化(CF),这种疾病即使在今天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患有囊肿性纤维化(CF)患者的预期寿命都非常短,但是通过接受Kalydeco,一种专门为他的症状所设计的疗法,加上药物治疗,直到今天威廉还活着。  除此之外,精准医疗在重大疾病预防上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例如,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报告显示,13%的女性可能患乳腺癌,而带有BRCA1或BRCA2基因的女性患有乳腺癌的可能性提高到了85%。通过基因检验可以对特定女性进行预防措施,如更高频次的钼靶和核磁共振检验,绝育等。  现阶段,多国的精准医疗目标均聚焦于癌症治疗。由于精准医疗聚焦于分子层面的病理研究,因此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推动。美国在今年9月已经发布了《精准医疗集群项目——建立21世纪医学研究基金会》白皮书。而中国目前已经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并有望将精准医疗列入国家“十三五”科学发展规划。  那么精准医疗未来会带来哪些改变?首先,精准医疗需要大量的患者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因此未来全国性的医疗信息平台有可能会实现,这样有利于居民健康数据信息的集中搜集,处理和分享。其次,医疗成本可能会有变化:一方面,由于个性化药物,医疗效率得到优化,因此潜在的药物副作用会降低,住院率会下降,最终会体现在医疗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精准药物不再具备普适性,未来精准药物的市场空间会更小,因此制药环节的规模效应减少,药物成本可能上升。最后,精准医疗不仅会重塑医疗行业,还会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数据,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计算产业等。  医疗相关技术应用前景大  3D打印器官: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器官移植的等待者和器官捐献者的比例为150:1,器官缺口非常大,过去以死囚器官作为主要供给的方式也与现代观念相冲突。但是3D器官打印技术给器官移植等待者带来了曙光。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性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这一技术经常用于模具制造,工业设计。根据媒体报道,目前3D打印已经可以制作耳朵,肾脏甚至血管等器官,虽然还不能马上利用到临床,但是已经为临床利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机器人手术:健康机器人“大白”的形象深入人心,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机器人已经接入到医疗服务的很多环节,例如美国“达芬奇”手术系统。“达芬奇”是一种机器手臂,能够在医生控制台的指挥下进行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创伤更小,因此恢复期更短,同时减少了医生的体力活动,对医生眼力和手腕的要求更低,因此手术成功率更大,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和前列腺切除术当中。但是目前医疗机器人只是医生的一种治疗“手段”,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历史病例可以存入机器人信息库,可能会出现机器人比医生“更有经验”的进行诊断和治疗。  基因测序:传统的测序方式是利用光学测序技术,但是其成本高,耗时长,但是新的基因测序手段改变了这一情况。基因测序可以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寻找可以会诱发疾病的特定基因,并且进行提前预防和治疗。基因测序可以使疾病管理从治疗端转到预防端,是精准医疗的支撑性技术。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个人医疗卫生投入的增加,未来中国医疗行业将面临许多机遇,是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黄金期,是建立健全医疗行业秩序,规则的关键期,不论未来会如何发展,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医学界智库是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新媒体《医学界》的调查研究部门,我们致力于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 ,期待您的来稿。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公立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