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产品能有效深入刺激乳腺癌以及,腺泡 ?

胸部太小,用什么产品安全有效?_百度知道
胸部太小,用什么产品安全有效?
乳房皮肤松弛。野葛根的丰胸,导致乳房部位的脂肪丢失,异黄酮能模拟雌激素,恢复皮肤弹性的作用。因此能帮助乳房重新变得坚挺。木瓜的丰胸原理,胸部的完整造型已经被破坏了。这样的穿着会很辛苦,对体内的脂肪进行导向,让肌肤显得更明亮,达到丰胸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文胸才能更好的,乳房是由乳腺和脂肪组成,清新健康的外观。2,因为文胸穿着过程中,而乳房中部的脂肪也会受到文胸上缘的挤压,野葛根和天然木瓜,一,木瓜中维生素C的含量之高竟是苹果的48倍,就证明文胸太大了。,促使乳腺以及腺泡发育增大,促使脂肪在胸部堆积,能刺激女性荷尔蒙分泌,木瓜自古就是第一丰胸佳果,更清新,文胸尺寸过小,可能会由于乳沟的出现而感到惊喜,而木瓜酵素中含丰富的丰胸激素及维生素A等养份,胸部脂肪缺乏,大小合适的钢托才会起到护理作用。如果胸部和文胸之间能轻易地放下一根手指,木瓜中含有丰富的木瓜酶,细致,容易造成胸部边缘的脂肪被挤向体侧,促使其重新发育增大。二,并能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逐渐向体侧转移。 文胸尺寸过大也不好,对于由内到外清爽肌肤,野葛根所富含的异黄酮具有滋润皮肤,既将身上其他部位的脂肪转移到胸部。三,但一冷静观察就会发现乳房的中部被压成两段,不仅对胸部发育有很大的帮助,恢复乳房部位皮肤的弹性,帮助溶解毛孔中堆积的皮脂及老化角质,加上木瓜酶助消化能力,同时背部的脂肪也很容易受到压迫。乍看去,1,而且能帮助润滑肌肤,と榉很多女性朋友在选择及穿戴文胸时没有选择合适的自己的尺寸,所以很多净化洁面凝胶都会含有木瓜酵素的成份,使乳腺畅通,能够尽快排出体内毒素,木瓜中丰富的木瓜酶对乳腺发育很有助益,很有一套。木瓜所含的木瓜酵素能促进肌肤代谢,为的是让肌肤呈现纯净,野葛根所富含的异黄酮能模拟雌激素有效刺激乳腺以及腺泡,改善产后乳房下垂的机理主要是以下几方面,而产后乳房下垂则是因为哺乳,其中脂肪占90%。胸部扁平主要是因为乳腺发育不良,野葛根的丰胸的原理,
其他类似问题
胸部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乳消胶囊对乳腺增生病性激素水平影响
  乳消胶囊对乳腺增生病性激素水平影响
  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研究生:吴秋霞
  导师:王苹副教授
  目的:探讨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和对性激素的调节机理。
  方法:将57只SD雌性健康未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治疗对照
  组、治疗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五组均进行乳腺增生病理模型造模。造模后治疗组灌服高中低不同剂量乳消胶囊,对照组灌服乳康片,模型及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灌胃30天后,测定各组动物性激素水平,对比效果。将乳腺增生病病人辨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三型,各型组内随机分为两组,用乳消胶囊及乳康片分别进行治疗,黄体期测定性激素水平,对比疗效。
  结果:
  1实验研究:(1)模型组动物与空白组比较E2与PRL显著升高,P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P&0.01,P&0.05,)。(2)乳消胶囊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空白组及乳康片组比较E2、P、PRL均无显著差异。(3)乳消胶囊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E2明显降低(P&0.05),P、PRL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比较P明显降低(P&0.05),E2、PRL无明显差异;与乳康片组比较E2、P、PRL无显著差异。(4)乳消胶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PRL明显降低(均为P&0.01);与乳康片组比较,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均为P&0.05),PRL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5)乳康片组与模型组比较E2、P、PRL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比较P明显降低(P&0.01),E2、PRL无明显差异。(6)乳头高度: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的增高(P&0.01);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低剂量组、乳康片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
  2临床研究:(1)肝郁气滞型病人乳消胶囊组比乳康片组,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PRL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P&0.05,P&0.01);痰瘀互结型病人乳消胶囊组比乳康片组,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PRL明显降低(均为P&0.01);冲任失调型病人乳消胶囊组比乳康片组,E2明显降低(P&0.05),P、PRL无明显差异。(2)肝郁气滞与痰瘀互结型乳消胶囊组与正常组比较E2、P、PRL均无显著差异;冲任失调型乳消胶囊组与正常组比较PRL明显升高(P&0.05),E2、P无明显差异。(3)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型乳康片组与正常组比较E2明显升高、P明显降低、PRL明显升高(均为P&0.01);冲任失调型乳康片组与正常组比较,E2明显升高、P明显降低、PRL明显升高(分别为P&0.01,P&0.05,P&0.01)
  结论:(1)黄体期E2、PRL升高、P降低可能是乳腺增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2)乳消胶囊高剂量对模型动物在调节性激素水平以及降低乳头高度方面,疗效明显优于乳康片组。(3)乳消胶囊在能显著改善肝郁气滞与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失衡方面明显优于乳康片。(4)足量乳消胶囊适用于肝郁气滞型与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
  主题词:
  纤维囊性病,乳腺/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投药和剂量
  复方(中药)/药理学辨证分型
  肝郁/血液气滞/血液
  性激素类/血液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乳消胶囊
  @乳康片
  ExperimentalandClinicalStudyonEffectofRuxiaoonSex
  HormonesinTreatingHyperplasiaofMammaryGland
  Major:Basic-ClinictheoryofTCM
  Postgraduate:WuQiuXia
  Tutor:AssociateProf.WangPing
  ABSTRACT
  Object:ToobservethetherapeuticeffectsofcapsuleRuxiaoonhyperplasiaofmammarygland(HMG)andtoexploreitsmechanisminregulatingsexhormones.
  Methods:Wedivided57SDfemalehealthno-pregnantmiceinto6groupsrandomly.Theywerenormalcontrolgroup,modelcontrolgroup,treatingcomparativegroup,treatinggroupoflow,middleandhighdose.Exceptnormalcontrolgroup,allgroupswereinjectedintothemuscletomakemodels.Afterthat,capsuleRuxiaowereinfusedtothetreatinggroupwithlowormiddleorhighdose.ThetreatingcomparativegroupwereinfusedtheRukang.Thenormalcontrolgroupandmodelcontrolgroupwereinfusedthebrine.After30days,wemeasuredsexhormonesofallgroupsandcomparedeffect.WedividedpatientsofhyperplasiaofmammaryintostagnationofLiver-qitype,incombinationphlegmwithbloodstasistypeanddisorderofthoroughfarevesselconceptionvesseltypebysyndromedifferentiation.Afterthis,wedividedthemintotwogroupsinallthetyperandomlyandtreatedthemwithcapsuleRuxiaoorRukang.Wemeasuredsexhormonesofallgroupsinlutealphaseandcomparedeffect.
  Results:
  1Experimentalstudy:(1)Serumestrogenandprolactinlevelsinmodelcontrolgroupwerehigherthanthatinnormalcontrolgroupsignificantly,progestogenlowerthanthatinnormalcontrolgroupsignificantly(respectivelyp&0.01,p&0.01,p&0.05).(2)ComparedserumestrogenandprogestogenandprolactinlevelinlowdoseofRuxiaogroupwiththatinmodelcontrolgroup,normalcontralgroupandRukanggroup,nosignificantlychangewasfound.(3)TheestradiollevelofRuxiaomiddledosegrouploweredsignificantlyaftercomparingwithmodelcontrolgroup(p&0.05),paringwithnormalcontrolgroup,progestogenloweredevidently(p&
  0.05),paringwithRukanggroup,nomarkedchangewasfoundinserumestrogen,progestogenandprolactinlevels.(4)TheestradiolandprolactinlevelofRuxiaohighdosegrouploweredsignificantlyafter
  comparingwithmodelcontrolgroup,andprogestogenincreasedsignificantly(p&0.01).ComparingwithRukanggroup,thelevelofestradiolloweredandtheprogestogenincreasedsignificantly(p&0.05),noremarkablechangeofprolactinwasfound.Noremarkablechangeofestradiol,progestogenandprolactinwasfoundbycomparingwithnormalcontralgroup.(5)ComparedserumestrogenandprogestogenandprolactinlevelinRukanggroupwiththatinmodelcontralgroup,nosignificantlychangewasfound.Progestogenwaslowerthanthatinnormalgroupsignificantly(p&0.01),noremarkablechangeofserumestrogenandprolactinwasfound.(6)Themammillaheight:modelcontrolgroupheightenedsignificantlycomparingwithnormalgroup(p&0.01).CapsuleRuxiaoofmiddleandhighdosegrouploweredsignificantlycomparingwithmodelgroup(p&0.01),paringwithnormalgroupRuxiaolowdoseandRukanggroupheightenedsignificantly(p&0.01).
  2ClinicalStudy:(1)Estrogenandprolactinlowered,progestogenincreasedsignificant-
  lybycomparingRuxiaogroupwithRukanggroupinstagnationLiver-qitype.(respectively
  p&0.01,p&0.05,p&0.01).Estrogenandprolactinlowered,progestogenincreasedsignificant
  lybycomparingwiththetwogroupinincombinationwithphlegmwithbloodstasistype(p&0.01).Estrogenloweredsignificantlybycomparingwiththetwogroupindisorderofthoroughfarevesselandconceptionvesseltype(p&0.05),andtherewasnodirrerencebetweenthetwogrouponprogestogenandprolactin.(2)InstagnationLiver-qiandincombinationwithphlegmwithbloodstasistypeofRuxiaogroup,paringnormalgroupwithdisorderofthorouthfarevesselandconceptionvesseltypeofRuxiaogroup,prolactinincreasedremarkerbly(p&0.05),nodifferenceinestradiolandpro-
  gestogen.(3)InstagnationLiver-qiandincombinationwithphlegmwithbloodstasistypeofRukanggroup,estrogenandprolactinincreased,progestogenloweredsignificantly(p&0.01)bycomparingwithnormalgroup.IndisorderofthorouthfarevesselandconceptionvesseltypeofRukanggroup,estrogenandprolactinincreased,progestogenloweredsignificantly(respectivelyp&0.01,p&0.05,p&0.05).
  Conclusions:(1)E2andPRLlevelincreasebutPlevellowerinlutealphasemaybeanimportantcauseofmammaryhyperplasia.(2)Tomodelmice,capsuleRuxiaoofhighdosegrouphassignificanteffectinregulatingsexhormonesandreducingthemammillaheight,theeffectisbetterthanRukanggroupremarkably.(3)TohyperplasiaofmammarypatientsinstagnationLiver-qitypeandincombinationphlegmwithbloodstasistype,capsuleRuxiaoisbetterthanRukanginimprovingdisorderofsexhormonesremarkably.(4)EnoughcapsuleRuxiaoisthesamewithhyperplasiaofmammaryinstagnationLiver-qitypeandincombinationphlegmwithbloodstasistype.
  MeSHTerm:
  fibrocysticdiseaseofbreast/tcmther
  compounds(tcd)/admin
  compounds(tcd)/pharmacol
  syndromedifferclassification
  liverqidepression/blood
  qistagnation/blood
  sexhormones/blood
  diseasemodels,animal
  乳消胶囊对乳腺增生病性激素水平影响
  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研究生:吴秋霞
  导师:王苹副教授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房疼痛,乳房肿块,每随月经周期变化而表现相应的加重或减轻,一般在月经来临前加重。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腺疾病[1],可发生于青春期开始以后的任何年龄妇女,但以育龄妇女最常见。乳腺增生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5-45岁,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47%,甚至更高,且在我国呈逐年增长趋势,被视为癌前病变[2],因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1&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1&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认为乳房的发育、生长、衰萎是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支配的。其中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精气,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先天之精得后天之充养,闭藏而不使无故流失,通过足少阴肾经的敷布而成为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主要物质基础。故云肾气盛则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男子溢精,女子月事时下,两乳渐见丰隆,孕育后乳汁充盈而哺,肾气衰则天癸竭,乳房也应之而衰萎。足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内廉,故云&乳房属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以其运化之能,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敷而周身,洒陈于五脏六腑。脾得命门之火温煦而腐熟水谷,泌其精微,化生气血,以充养乳房。气血的形成来源于脾胃后天之本,水谷之气。乳汁由气血化生而来,源出于脾胃水谷之气。冯鲁瞻云:&人之气血,周行无间,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在乳上,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期门穴,穴在于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主气,肝藏血,乳居其间也。&其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体阴而用阳。体阴者,主乎藏血也;用阳者,主乎疏泄也,疏者,疏通也;泄者发泄,升发也。肝藏血,调节周身血量,使周身得血之濡养。气者阳也,主乎动,升降出入流动不息,其间全赖肝为调节。血之运行和津液之输布,均凭籍气的推动,肝疏泄有度,则气机畅,血运通,水道利。
  《奇经八脉考》曰:&冲脉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少阴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大赫&&至胸中而散[3]。&冲者,冲要也,冲脉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脏腑经络气血有余,冲脉乃湖泽之;不足则灌渠之,以维系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奇经八脉考》又云:&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3]。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同为一身气血之湖泽。冲任同起于胞中,主乎胞胎,调节月经,妊养胞胎。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云:&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女子二七天癸至,任通冲盛月事行[4]。&任脉之气上布于膻中,冲脉之气上散于胸中,共司乳房之发育、生长、衰萎。冲任两脉属奇经八脉,非脏腑所直出之脉,故冲任不能独行经,而是受盛于肾肝胃三经。肾主水,主乎先天之精气,集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布敷于四肢百骸,注于冲任,而主乎天癸;脾胃相表里主乎受纳后天不谷之精气,化生精微、气血,皆注于冲任;肝主乎藏血,疏泄条达一身诸气,使五脏六腑之气血达于均衡,主乎冲任之通调。故云冲任非但十二经之湖泽,秉受十二经之余气,而且受盛于肝肾胃三脏之精气血,上养乳房,下盈胞宫。故乳房之生理、病理是直接受冲任之脉经气盈亏调节的,并与肾肝胃三经关系密切。
  1&2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中与&乳癖&的描述相似,最早见于华佗的《中藏经》[5]。以后在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称之为&乳中结核[6]&。至宋代的《圣济总录》已有对此病发病的详细描述:&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7]。清代顾世澄的《疡医大全》引明代陈实功的论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8]。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和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亦有描述&乳癖&的类似记载[9][10]。清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则已有此病的专辟章节《辨乳癖、乳痰、乳岩论》,其中说:&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为乳癖[11]。&
  早在宋代的《圣济总录》就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冲任不和&有关,指出&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7]。提出了冲任不和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乳房与冲任的关系非常密切,冲任两脉均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因此,一旦冲任失调,肝郁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乳房,就可导致乳癖的发生。
  在明代,陈实功就认为此病&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也[8]&,指出本病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清&高秉钧亦指出&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11]&。肝经循行乳房&入期门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12]&,故肝在乳房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的影响。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肝宜调达,肝经气郁,气血周流失度,气血凝滞,结聚成块而成本病。
  肝郁气滞,气滞而致血瘀,思虑伤脾,脾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和血瘀互结,阻于乳络而发本病;或肝木横克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亦可发此病。
  总之,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和冲任失调密切相关,痰瘀互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冲任失调为本病发病之本,肝气郁结、痰瘀互结为发病之标。病位在肝脾肾。
  2&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2&1乳腺增生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发病年龄为青春期到绝经期的任何年龄,但以25-50岁多见,以35-45岁为发病高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乳腺增生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1)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2岁,绝经年龄超过52岁,行经超过35年者乳腺增生病发病率较高,反之则较低。(2)产孕:初孕年龄大、低胎产状况、生育未授乳、未生育者发病率高。(3)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高、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发病率高。(4)地域:城市居民乳腺增生病发病率高、而在农村则较低;发达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5)人种:白种人发病率高于黑种人及黄种人。(6)饮食:喜高蛋白、高脂肪及辛辣刺激饮食者发病率较高,长期缺碘饮食可影响甲状腺素和泌乳素的水平而发乳腺增生病。(7)长期的精神刺激是乳腺增生病的一大诱因。(8)体内外源性雌激素增多,如滥用雌激素者发病率高。(9)伴有妇科疾病者更易患乳腺增生病。
  2&2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的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公认。早在1883年就有人提出此病与性激素有关,以后又有学者认为卵巢激素的变化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至1947年Geschickter首次提出雌激素与孕激素平衡失调是本病病因的观点[13]。Stitruk-WareR等研究了184名本病患者黄体期激素的变化,与50名正常妇女对照的结果提示,本病患者黄体期雌二醇(E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而孕酮(P)水平偏低,黄体期P与E2的比率(PEL)明显低于正常妇女的比率[14]。因此认为雌、孕雌激素平衡失调,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无孕激素的节制和保护作用是导致乳腺增生的重要原因。以后又有众多学者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西医学认为乳房为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其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从胚胎逐步发育,增殖与复旧交替,最终退化的一系列复杂变化。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乳腺组织与子宫内膜一样,受卵巢内分泌周期调节,并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乳房也存在相应的增殖和复旧的周期性改变。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排卵前期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分泌不足,以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酮(P)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使乳腺组织不断处于雌激素的刺激之中,乳腺组织不能由增殖转入复旧或复旧不全,久而久之引起乳腺组织增生,为导致本病的关键。此外,泌乳素(PRL)的升高亦直接刺激乳腺组织,并进一步抑制黄体期孕酮的分泌,同时能刺激雌二醇的合成,有助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E2/P比例失调,致使雌激素持续对乳腺组织不良刺激,从而引起乳腺增生。在正常情况下,孕激素可以通过加速雌激素的代谢而降低雌激素的水平,另外孕激素也可减少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从而对抗雌激素对乳腺过度刺激的保护作用。
  人类乳腺靶器官对内分泌环境改变引起的生理性反应具有敏感的差异,故而导致乳腺增生病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上的复杂性、多样性。一般来说,激素水平的波动及乳腺组织对激素敏感性的差异,决定着结节的状态及疼痛的程度。生理性反应和病理性增生之间的分界取决于临床上结节的范围、严重性和体征的相对固定。
  2&3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在乳腺增生病、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中,二者的相似处多于不同处。在一般公认的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中,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低孕次、未曾授孕、未生育、自然绝经迟及母系家族乳腺癌史。提示乳腺增生病患者以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由于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形态复杂、多样,一般认为单纯的乳腺增生性疾病不属于癌前期病变,主要是在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癌变。BlackMM等的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程度的导管非典型增生表现的妇女以后发生乳癌的危险性较无非典型增生表现者大5倍[15]。1985年纽约召开的乳腺纤维囊性病讨论会上专家们提出无不典型增生发展成癌的危险性是一般对照人群的1.5-2倍,而有不典型增生者则是5倍,故除年龄因素外导管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是个危险因素[16]。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机理有同源性,都与雌激素的比例失调,以致靶器官受雌激素的长期持续刺激有关,临床中乳腺癌的癌周常伴有乳腺增生病[17][18]。
  3&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
  乳腺增生病的高发病率以及与乳腺癌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现代医学目前对该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上多以内分泌药物为主,但长期用药副作用大,会进一步干扰体内激素平衡,并且疗效不确切,不巩固;病变局部手术治疗,常常不必要地损伤或牺牲乳房,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心理恐惧,不易被患者所接受。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有效率高,疗效确切[19],但中医药在具体的治疗措施上有明显的不足。如中药汤剂效果虽然较好,但是难以准确把握,疗程长,病人难以坚持服用;现有的中成药在应用上既缺乏宏观的辨证又缺乏微观的指标,系统观察较差,对不同证型的病人疗效各异。因此,探索辨证与辨症相结合的诊疗手段,十分必要。
  本研究运用乳消胶囊(主要药物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地黄等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该方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利用动物模型,深入研究乳腺增生不同剂量和不同药物组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动物实验与病例研究相结合,从而探明该方对乳腺增生病干预治疗的作用机制,及该方的最佳适应证、最佳用药剂量,对指导临床进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药物和试剂
  1&1实验动物
  二级(清洁级)SD雌性健康未孕大鼠57只,体重194.68&6.76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在南京军区福州总院清洁级屏障环境中。
  1&2实验药物和试剂
  乳消胶囊由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制剂室提供。乳康片由陕西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1ml:1mg)由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黄体酮注射液(1ml:20mg)由广州明兴制药厂生产。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放射免疫试剂盒均由天津新四方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实验方法
  2&1分组及造模
  将二级SD雌性健康未孕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后为模型组、治疗对照组、高中低剂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等六组,每组10只。前五组按体重0.5mg/kg&只给大鼠后肢后外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左右后肢交替肌肉注射,以免肌肉硬结,影响药物效果),每日一次,连续20天;随后肌肉注射黄体酮5mg/kg&只,每日一次,连续5天;空白对照组动物每天在后肢后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ml/只,每日一次,连续注射25天。
  2&2给药方法
  造模后治疗组予乳消胶囊灌胃,模型组及空白组用生理盐水灌胃。乳消胶囊按15粒/成人&日计,SD大鼠用量中剂量是成人剂量的6.25倍,高中低治疗组用量比为4:2:1。具体用量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为3.125粒/kg&只、1.5625粒/kg&只、0.78125粒/kg&只。将药粉溶入生理盐水中,每只SD大鼠灌胃量约为2ml。连续灌胃一个月。治疗对照组用乳康片灌胃,乳康片按成人用药剂量6粒/成人&日计,SD大鼠用量是成人剂量的6.25倍,为0.625粒/kg&只。将药片研碎溶入生理盐水中,每只大鼠灌胃量为2ml,连续灌胃一个月。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SD大鼠每只每日用2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一个月。实验结束时,57只大鼠均成活,无一死亡。
  2&3指标检测
  灌胃一个月后,各组大鼠禁食1天,测量体重,而后断头取血3-4ml,离心取血清放入-30℃冰箱保存,做性激素(E2、P、PRL)的测定。用游标卡尺测量各组大鼠胸部第二对乳房的乳头高度。取下第二对乳房组织,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做光镜观察。
  以上各项指标由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病理科检测。
  3统计分析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数据采用F检验、q检验,或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结果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处理。
  1&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雌二醇(E2)明显升高,孕酮(P)明显降低,泌乳素(PRL)明显升高(分别为P&0.01,P&0.01,P&0.05);乳消胶囊低剂量组、乳康片组与模型组比较E2、P、PRL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E2明显降低(P&0.05),P、PRL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PRL明显降低(均为P&0.01)。乳消胶囊低、高剂量组E2、P、PRL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中剂量组P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E2、PRL无明显差异;乳康片组P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E2、PRL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低、中剂量组与乳康片组比较,E2、P、PRL均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高剂量组与乳康片组比较,E2明显降低(P&0.05),P明显升高(P&0.05),PRL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各组间性激素(E2、P、PRL)水平比较(&S)
  组别&E2(pg/ml)P(ng/ml)PRL(ng/ml)
  空白对照组&224.96&11..67&&0.73&0.15
  模型对照组&292.32&27.86▲▲18.12&6.21▲▲1.02&0.16▲
  乳消胶囊低剂量组&270.47&32..390.86&0.11
  乳消胶囊中剂量组&247.83&33.19△25.47&4.23▲0.81&0.21
  乳消胶囊高剂量组&220.89&33.69△△★31.22&5.04△△★0.74&0.20△△
  乳康片组&265.91&34..62▲▲0.91&0.11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乳康片组比较★P&0.05,★★P&0.01。以下同空白对照组n=7,其余各组n=10
  2乳头高度及体重
  在实验结束时,空白对照组体重明显重于模型组(P&0.01)。空白组与乳消胶囊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与乳康片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模型对照组动物的乳头高度(第2对乳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增高(P&0.01)。经药物治疗,用药组动物乳头高度已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其中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乳消胶囊低剂量组和乳康片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乳消胶囊低剂量和乳康片组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见表2)
  表2各组动物体重及乳头高度的变化(&S)
  组别&例数/n体重/g乳头高度/mm
  空白对照组&7&289.43&20.161.93&0.18
  模型对照组&10&261.00&12.65▲▲&2.47&0.22▲▲
  乳消胶囊低剂量组&10&270.00&7.26&2.32&0.14▲▲
  乳消胶囊中剂量组&10&272.20&9.87&2.17&0.15△△
  乳消胶囊高剂量组&10&279.00&14.30&&2.15&0.14△△
  乳康片组10&268.20&15.84▲&2.30&0.12▲▲
  3病理组织学观察
  光镜下观察,根据有无乳腺增生病症或病症轻重程度分为三个类型:重度增生:小叶数量明显增多,腺泡数量增多,腺泡间相互融合成团,排列异常紧密,腺腔扩大,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呈扁平状,而且呈分泌状态,导管数目增多、管腔扩张,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导管上皮增生,间质充血,水肿,小叶间及导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轻度增生:导管扩张不明显,上皮增生无明显乳头形成,或小叶轻度增大,腺泡上皮增生未充满腺腔,无明显囊泡形成。非增生正常乳腺:小叶和腺泡结构正常,数量较少,形态无增大,腺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管腔无扩张,腺腔内无分泌物,小叶旁可见正常的间质和小血管,核仁不明显[20]。空白组病理切片呈现非增生状态;模型组多属重度增生;乳消胶囊高中剂量组接近空白组,乳康片组、乳消胶囊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似。(见附图1,2,3,4,5,6)
  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2003年4月&2003年10月省第二人民医院乳腺病专科门诊的患者77例,其中肝郁气滞型34例,痰瘀互结型24例,冲任失调型19例,年龄为20-50岁,平均年龄34.02&7.24岁,所有的患者经乳腺专科门诊检查,均经近红外线扫描、彩超或高频X线摄影确诊为乳腺增生病。
  2研究对象的选择[根据2002年第七次全国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乳腺增生病的诊断、辨证、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稿)]
  2&1诊断标准
  2&1&1症状与体征
  (1)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到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2)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病人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
  2&1&2排除标准排除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及乳房良恶性肿瘤。
  2&1&3诊断标准凡具上述症状与体征中之一项+&排除标准&者,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2&2辨证分型标准
  2&2&1肝郁气滞型(具3项主证或2项主证+2项次证)
  主证:(1)乳房胀痛、窜痛。(2)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3)烦躁易怒。(4)两胁胀满。
  次证:(1)肿块呈单一片状,质地较软,触痛明显。(2)青年女性或更年期女性。(3)月经失调或痛经。(4)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2&2痰瘀互结型(具3项主证或2项主证+2项次证)
  主证:(1)乳房刺痛。(2)肿块呈多样性,边界不清,质韧。(3)舌暗红或青紫或舌边尖有瘀斑,或舌下脉络粗胀、青紫。
  次证:(1)乳房胀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不甚相关。(2)月经愆期,行经不畅或伴有瘀块。(3)舌苔腻,脉涩、弦或滑。
  2&2&3冲任失调型(具2项主证+2项次证)
  主证:(1)乳房疼痛症状较轻,或无疼痛。(2)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疼痛。(3)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漓不尽。
  次证:(1)中年女性。(2)头晕耳鸣。(3)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2&3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临床手检、物理检查双乳房正常,年龄范围与乳腺增生病相当等条件。
  3研究方法
  3&1分组及给药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为乳腺增生病的病人,按照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郁气滞组、痰瘀互结组、冲任失调组,并选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肝郁气滞组、痰瘀互结组、冲任失调组等三组组内再随机分为乳消胶囊组及乳康片组。各证型乳腺增生病病人分别给予乳消胶囊5片,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乳康片组2片,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各组月经期均停服药。
  3&2指标检测
  2个月后在黄体期抽取各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放免法测定性激素(E2、P、PRL)的水平。正常对照组在黄体期抽取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进行性激素的测定。对比各组测定的结果,判定疗效。所有指标均由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检测。
  4统计分析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数据采用F检验、q检验,或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结果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处理。
  1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1&1肝郁气滞型不同用药组血清性激素水平(见表3)
  表3肝郁气滞型性激素水平的比较(&S)
  组别例数E2(pg/ml)P(ng/ml)PRL(ng/ml)
  乳消胶囊组.17△△3.10&1.35△255.21&82.54△△
  乳康片组&16&85.42&38.51★★1.77&0.74★★349.65&70.84★★
  正常对照组&.07&3.19&1.59&249.54&70.25
  注:与乳康片组比较△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以下同
  2&2痰瘀互结型不同用药组血清性激素水平(见表4)
  表4痰瘀互结型性激素水平的比较(&S)
  组别例数E2(pg/ml)P(ng/ml)PRL(ng/ml)
  乳消胶囊组&14&49.64&23.22△△2.92&0.80△△&259.32&80.73△△
  乳康片组&10&78.75&17.26★★1.74&0.69★★&356.86&57.79★★
  正常对照组&20&39.50&16.07&3.19&1.59&249.54&70.25
  2&3冲任失调型不同用药组血清性激素水平(见表5)
  表5冲任失调型性激素水平的比较(&S)
  组别例数E2(pg/ml)P(ng/ml)PRL(ng/ml)
  乳消胶囊组&11&81.06&21.18△1.93&1.74&324.95&57.45★
  乳康片组&8&125.83&36.69★★1.44&1.16★&343.71&63.21★★
  正常对照组20&39.50&16.07&3.19&1.59&249.54&70.25
  以上各表表明,肝郁气滞型乳消胶囊与乳康片组比较,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PRL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P&0.05,P&0.01);痰瘀互结两方比较,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PRL明显降低(均为P&0.01);冲任失调型两方比较,E2明显降低(P&0.05),P、PRL无明显差异。肝郁气滞与痰瘀互结型乳消胶囊组与正常组比较E2、P、PRL均无显著差异;冲任失调型两组比较PRL明显升高(P&0.05),E2、P无明显差异。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型乳康片组与正常组比较E2明显升高、P明显降低、PRL明显升高(均为P&0.01);冲任失调型两组比较,E2明显升高、P明显降低、PRL明显升高(分别为P&0.01,P&0.05,P&0.01)。
  1&乳腺与内分泌的关系
  乳腺是女性副性器官之一,它是多种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正常乳房的生长、发育的分泌功能都受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调节,在各种内分泌腺中,以垂体前叶激素和卵巢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睾丸素等等[12]。
  1&1乳腺与垂体前叶激素的关系
  垂体前叶分泌的与乳房发育有关的主要激素有: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和泌乳素[21]。它们对乳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等各种生理活动影响很大。促卵泡激素(FSH)是刺激卵泡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其作用促使卵泡生长发育,并激活颗粒细胞芳香化酶,促使雌二醇的合成与分泌,在卵泡晚期诱导颗粒细胞生成黄体生成素受体,为排卵及黄素化作准备。而促黄体素(LH)的作用是卵泡期为雌二醇的合成提供底物,在FSH的作用基础上促使卵母细胞最终成熟并排卵,且支持卵巢黄体功能,促使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泌乳素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乳房生长发育,发动和维持泌乳[22]。对人类而言,泌乳素在雌激素、孕激素、胎盘生乳素及其他激素的协同作用下,能促进乳腺发育,尤其是妊娠期的乳腺充分发育,为分泌乳汁、哺乳婴儿作好准备。泌乳素除了促使乳腺生长和乳汁分泌外,还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使FSH、LH和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闭经。在卵巢也有PRL受体,PRL作用在卵巢可使黄体提早溶解并抑制颗粒细胞分泌孕酮。雌二醇可引起PRL分泌细胞增生、肥大而致PRL分泌量增加。但是大量的雌激素可能抑制PRL充分发挥作用,其机制是雌激素与PRL竞争PRL受体。
  1&2乳腺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为排卵及合成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同时亦合成分泌少量雄激素。而雌激素、孕激素与乳房生长发育、妊娠与泌乳有密切关系。
  雌激素主要是促进乳腺发育,使乳腺管细胞增生,导管系统增大,乳头、乳晕着色,增加乳房组织中的脂肪积聚。雌激素可使分泌泌乳素的细胞肥大。雌激素与黄体酮是有比例的,当这种比例失调时,就会产生乳腺的病症。雌激素主要包括雌二醇、雌三醇及雌酮,其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为雌二醇。
  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是孕酮。绝大部分是排卵以后由卵巢内黄体分泌。天然的孕激素称为黄体酮。它对乳腺的作用主要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使乳腺腺泡的发育,并在妊娠期为泌乳准备条件。
  2&乳腺增生病与内分泌相关问题
  2&1乳腺增生病与内分泌激素的相关性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虽不完全明了,但目前从一些临床现象的解析认为与内分泌的失衡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着直接关系[23]。
  乳腺增生病病因,多数学者认为机体内分泌失调即雌激素含量相对或绝对增高,孕酮相对降低有关。体内较长时间孕激素不足与雌激素绝对或相对增多,或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增高,均可使月经周期内的乳腺生理性增生及复旧过程发生紊乱而致乳腺增生病发生[24][25]。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内分泌变化做分析,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内分泌改变大不相同,PRL升高、FSH下降、LH升高、T升高、P升高、E2升高、P降低等情况均可能出现。并认为这是因为:1、每位患者内分泌腺体有高低不同的阈值。2、除有明确作用于靶器官的激素之外,其它靶器官的激素,也起着调节作用。3、激素以外的神经、体液调节也起一定作用。但在患者群体中大部分能表现出符合规律的内分泌激素变化,说明还是内分泌激素起主导作用[26]。
  尽管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探明,但可以肯定,与卵巢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衡有关是个事实,原因是:1、乳房的症状同步于乳腺组织变化,即随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也即随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周期变化,发生周而复始的增生与复旧。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组织学变化就是乳腺本质的增生过度和复原不全。这种现象必然是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衡的结果。2、从发病年龄看,病人多系性激素分泌旺盛期,该病在青春前期少见,绝经后下降,与卵巢功能的兴衰相一致。3、从乳腺病变在乳房上不规律的表现,也说明是受内分泌影响引起。乳腺组织内的激素受体分布不均衡,而乳腺增生在同一侧乳房上的不同部位可表现为程度上的不一致,病变位置每人也不相同。
  性激素引起本病的生理机制主要表现在:性激素对乳腺发育及病理变化均起主导作用。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纤维组织生长,孕酮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组织发育。正常的乳腺组织结构,随着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而发生着生理性增生&复旧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如雌激素水平正常或过高而孕酮分泌过少或两者之间不平衡,便可引起乳腺的复旧不完全,组织结构发生紊乱,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末梢腺管或腺泡形成囊肿。也有人认为雌激素分泌过高而孕激素相对减少时,不仅刺激乳腺实质增生,而且使末梢导管不规则出芽,上皮增生,引起小管扩张和囊肿形成。也因失去孕激素对雌激素的抑制性影响而导致间质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与胶原化及淋巴细胞浸润,并认为这种增生与复旧的紊乱,就是该病的基础。另外,近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泌乳素、甲基嘌呤物与乳腺增生病关系。因此,目前认为这种组织形态上的变化,并非一种激素的效应所为而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不平衡所引起,近年来,PRL在乳腺增生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PRL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PRL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反应,包括刺激&-乳白蛋白的合成,尿嘧啶核苷酸转换及脂肪酸的合成[27],从而影响乳腺的增生过程,刺激乳腺腺泡发育和促进乳汁的生成和分泌,当血中PRL异常升高时,可能导致乳腺组织的过度增生。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除因内分泌改变外,还存在其它致病因素。有学者认为当精神紧张、吸烟、口服避孕药、饮食偏肉少青菜、水果[28]、肝病等有关。乳腺增生病家庭负性精神刺激可能与之有关,防治可以从心理方面着手[29],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推测[30]乳腺增生病与精神刺激量增多,导致内分泌失调,或自身状况总值(包括自身分泌失调和染色体异常等)改变有关。还有认为[31]乳腺增生病与情绪紧张发生雌激素/多巴胺不协调,导致不恰当的泌乳素分泌有关。
  2&2乳腺增生中医证型与内分泌激素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在乳腺增生病的辨证治疗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型,有分为肝郁气滞型,肝郁痰凝型、肝郁脾虚型、冲任失调型、痰瘀互结型等等证型。
  阙氏[32]研究乳腺增生病内分泌激素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示:肝郁痰凝型患者E2、PRL、E2/P值与正常值比较异常升高,而P、T、FSH、LH、E2/T与正常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冲任失调型患者P、T明显降低;PRL、E2/P、E2/T异常升高,而E2、FSH、LH与正常值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比较,肝郁痰凝型PRL、E2/T升高尤为明显,而冲任失调型E2/P升高较明显。
  许氏[33]测定冲任失调型乳癖各项激素,结果示:E2平均值在卵泡期高于正常值,排卵期低于正常值,黄体期高于正常值;P平均值在卵泡期、排卵期均属正常,黄体期则低于正常;PRL三期平均值均高于正常。
  钱氏[34]选择气滞、痰凝、血瘀型患者,分别在月经周期的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月经前期四个阶段对血清雌二醇和孕酮进行放免测定,并与正常女性相应指标进行对照分析。正常女性雌激素含量月经前期最低,排卵期出现分泌高峰,黄体期孕酮分泌升高,雌激素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至卵泡期降到最低点。气滞型患者血清E2分泌延迟到黄体期,并持续到月经前期,排卵期E2分泌降低,孕酮升高;痰凝型患者排卵期E2水平明显降低,在黄体期至月经前达高峰的同时孕酮分泌处于低潮;血瘀型患者排卵期E2水平降低,其余各期均较正常女性均有明显升高,孕酮在黄体期升高,其余各期则明显降低。依据中医的辨证分型,分别测定其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雌孕激素水平,结果表明乳腺增生患者雌孕激素分泌高峰出现的周期与正常女性不相吻合,均处于内分泌失调状态,但各型分泌高峰出现的周期不同。
  由此可见,中医辨证各种分型虽各学者对具体失调的程度与特点,观点不尽一致,但均认同内分泌处于失衡状态。纠正内分泌失调,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手段。
  2&3中药干预治疗对乳腺增生中医各证型激素的影响。
  用乳癖愈胶囊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浆雌二醇、孕酮含量,结果表明,乳腺增生病患者雌激素和孕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经乳癖愈胶囊治疗后,激素水平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35]。乳消丸治疗肝郁气滞型及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用药前后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用药后血清雌二醇及泌乳素有下降,其余激素无明显的变化。中医辨证两型疗效差异不明显[36]。抗增汤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在黄体期应用放免法检测治疗组及乳康片对照组的性激素水平。结果表明,在黄体期,健康人血中的激素含量显示E2、P、T高水平,PRL、LH、FSH低水平。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存在着上述6种激素不同程度的紊乱。经治疗后各组激素除对照组的PRL外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其中升高P、T,降低PRL的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7]。选择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人,用乳块消胶囊治疗,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浆雌二醇、孕酮含量。结果表明,治疗组及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雌二醇有明显降低,孕酮明显升高[38]。选择中医辨证符合肝郁气滞者用乳核散袋泡剂治疗,对照组用乳癖消片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RL、E2及T值变化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RL、E2、T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RL、E2水平都显著下降,T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降低血清PRL、E2水平和升高血清T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39]。
  在本研究中,运用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三型,用乳康片做对照。研究中发现,中医各证型乳腺增生病人内分泌均呈失衡状态,大体呈现雌激素及泌乳素升高,孕激素降低的状态。经过药物治疗,各证型的内分泌失调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治疗各型乳腺增生病人,乳消胶囊疗效明显优于乳康片。乳消胶囊对于肝郁气滞及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治疗效果尤其显著,可显著地降低较高的E2、PRL,升高偏低的P,使紊乱的内分泌状态得以恢复正常。对于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乳消胶囊效果稍逊,可有效纠正紊乱的E2、P,使之趋于正常,但PRL无明显改善。而乳康片对于各型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仅有轻度的纠正内分泌失调的作用。可见,乳消胶囊可有效纠正乳腺增生病人的内分泌紊乱,使之恢复常态。
  3乳腺增生动物实验研究评价
  3&1关于乳腺增生实验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生物科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使用动物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的认识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制定相应防治措施。乳腺疾病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对乳腺疾病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药物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同样离不开乳腺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复制。乳腺疾病的研究认识得益于乳腺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因此开展对本病的动物使用研究极其重要。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必须的四大要素之一,能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必须合理选择实验动物的种类、品系,所用实验动物等级应达到清洁级,并在合格的相应级别的动物实验环境设施内进行研究。根据文献报道,可用于复制乳腺增生病病理模型的常用实验动物有Wistar大鼠、SD大鼠、豚鼠、成年雌性昆明小鼠、新西兰兔、日本大耳白兔等。
  引起动物乳腺增生的因素很多,如体内性激素分泌失调,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周期因子表达异常,甚至某些特定的食物构成等均成可引起乳腺增生[40-45]。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卵巢功能失调,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故常给予外源性雌孕激素诱导动物乳腺组织增生而建立乳腺增生病的动物模型。有单纯使用雌激素,如雌二醇、雌三醇、雌酮;雌激素与孕激素合用,如雌二醇加黄体酮,通过肌内注射或腹腔注射造模。但用药时间、用药剂量,雌孕激素比例等有所不同。一般20-30天造模即可成功。该造模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乳腺增生病的造模方法。本研究选用SD大鼠,用雌二醇加黄体酮制成乳腺增生模型获得成功。
  3&2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
  通常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医治疗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针灸组等)、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等。实验处理用治疗药饼喂食、中药灌胃、药物外敷或针灸,或在造模同时给予治疗处理,或在模型复制成功后再予治疗。
  常用的一些观察指标有:乳房形态、数目、体积、重量;乳头形态;乳腺组织形态学;激素水平;乳腺组织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免疫功能、血液流变学等。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动物模型的作用有:1、抑制乳腺组织增生。2、纠正循环中激素失调。3、调节乳腺组织中激素受体水平。4、调节神经递质对激素的调控作用。5、调节免疫功能。6、改善血液流变性。本研究在造模后对不同组模型单位分别予以乳消胶囊和乳康片灌服,观察其性激素水平及乳头形态,比较结果。
  3&3乳腺增生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乳腺增生病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比较成熟。在实验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46]:1、选用适宜的实验动物:选用相同品种、品系、性别、体重、年龄、活动性、健康状态、遗传背景和微生物等方面严格控制的品种等级的标准化的实验动物,但实验动物个体不宜太小,每组实验动物数量不宜太少。2、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实验环境(如温度、湿度、饲料等),制作模型时操作技术(如固定、麻醉、手术、药物、并发症的防治等)必须严格控制,做到随机分组。3、规范模型复制方法:乳腺增生病发生与体内雌、孕激素平衡失调有关,多采用给予外源性雌孕激素诱导乳腺组织增生而建立乳腺增生病动物病理模型,但雌激素主要刺激乳腺导管生长,孕激素主要刺激乳腺小叶和腺泡生长,故造模时宜同时给予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宜。4、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治疗干预在模型建立后开始较为合适,既有利于控制实验条件,也更接近于临床治疗情况。
  本研究选用二级SD雌性健康未孕大鼠57只,体重194.68&6.76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在清洁级屏障环境中,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0℃,采用高压灭菌的清洁级动物专用饲料;制作模型时,随机分组,严格控制操作。采用雌孕激素并用的雌二醇加黄体酮制成乳腺增生模型。在模型建立后开始干预治疗。
  3&4实验动物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与乳腺增生病相关性分析
  3&4&1性激素的变化及其在本实验中的意义
  本实验中,主要测定了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等三项性激素。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2明显升高,P明显降低,PRL明显升高(分别为P&0.01,P&0.01,P&0.05),表明模型动物的造模成功。经过药物治疗,各用药组紊乱的激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纠正。乳消胶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E2明显降低,P明显升高,PRL明显降低(P&0.01),并且与空白组无差异;同时,与乳康片组比较,E2明显降低(P&0.05),P明显升高(P&0.05),PRL无明显差异,说明高剂量组可有效纠正内分泌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且效果优于乳康片。乳消胶囊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E2明显降低(P&0.05),P、PRL无明显差异,表明中剂量组对激素紊乱的纠正是有限的,效果差于高剂量组。乳消胶囊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E2、P、PRL无明显差异,说明低剂量组无明显改善内分泌失调的作用。乳康片组P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E2、PRL无明显差异,说明乳康片只能有限地改善模型动物的内分泌紊乱,效果不显著。乳消胶囊低中剂量组与乳康片组比较,E2、P、PRL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以上三组对乳腺增生的内分泌失调治疗效果是相同的,且效果不理想。
  3&4&2实验动物乳头高度及整体状态变化
  模型对照组动物的乳头高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增高,表明模型组动物乳腺呈增生肿大状态。经药物治疗,用药组动物乳头高度已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以上两组可明显减轻乳腺的肿大状态,使之恢复正常。乳消胶囊低剂量组和乳康片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明显高于空白组,说明以上两组对改善乳腺的肿大无明显效果。
  在实验结束时,空白对照组体重明显重于模型组。空白组与乳消胶囊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与乳康片组比较明显升高。表明乳腺增生模型动物,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乳消胶囊可有效改善该状况。
  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时我们还观察到以下现象:造模后从第2周开始,各模型组动物均出现了体重下降、竖毛、皮毛欠光泽、脱毛、倦怠、弓背、反应迟钝、易激惹、急躁等症状,并持续加重。经药物治疗,实验结束时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大鼠皮毛光泽,易激惹状态消失,食欲增加,脱毛、弓背等症状基本消失。乳消胶囊低剂量与乳康片组易激惹症状减轻,食欲有所增加,余症无变化。模型组大鼠各症均无变化。以上现象说明采用外源性雌孕激素诱导动物乳腺组织增生,由于扰乱了动物的内分泌,从而对模型动物的整体生活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对改善以上一系列症状,效果显著,乳消胶囊低剂量与乳康片组对改善症状效果欠佳。从而间接说明了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有着显著的纠正内分泌失调的作用。
  3&4&3病理组织学变化
  模型组小叶明显增多、增大,腺泡数量增多,腺泡间相互融合而团,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扩张,内有分泌物,导管数目增多,导管上皮增生,小叶间及导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正常对照组无增生性病变,小叶和腺泡结构正常,数量少,无增大,导管无分泌,管腔无扩张;乳消胶囊中高剂量组小叶较模型组明显缩小,腺泡数减少,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扩张不明显,分泌物减少;乳消胶囊低剂量组和乳康片组小叶增大,腺泡数增多,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扩张,内有分泌物。以上表明,乳消胶囊可抑制乳腺组织增生:乳腺小叶数目明显减少,腺泡量也大大减少,形态正常,表明该药能拮抗异常雌激素的刺激,抑制或改善乳腺组织的增生,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保护和修复乳腺组织的增生性病理损害,从而恢复了乳腺组织的正常形态结构。
  综合以上结果可知,乳腺增生具有明显的雌激素依赖性,整体呈现激素水平紊乱的状态。模型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各药物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表明乳消胶囊的治疗作用与改善机体内分泌环境有关。乳消胶囊能够抑制雌激素引起的乳房肿大,能降低乳腺增生大鼠雌二醇、泌乳素的含量,升高孕酮的含量,调节血液中雌孕激素的平衡;并且可改善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衡而引起的模型动物整体状态。乳消胶囊可抑制乳腺组织增生:乳腺小叶数目明显减少,腺泡量也大大减少,形态正常,表明该药能拮抗异常雌激素的刺激,抑制或改善乳腺组织的增生,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保护和修复乳腺组织的增生性病理损害,从而恢复了乳腺组织的正常形态结构。乳消胶囊对乳腺增生模型不仅具有局部治疗作用,而且还有调节性腺轴的功能,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是通过对内分泌激素的整体调节而实现的。乳消胶囊高剂量组对纠正乳腺增生的内分泌失调效果显著,疗效明显优于乳康片。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最佳剂量是高剂量,最佳适应证是肝郁气滞及痰瘀互结型。
  4关于乳消胶囊
  乳消系列胶囊是我院院内制剂,应用于临床多年,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其中乳消3号胶囊主要为桃红四物汤(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加香附等疏肝理气及牡蛎等软坚散结药物而成。
  4&1乳消胶囊的立法依据
  4&1&1病因病机
  血瘀在乳腺增生病的形成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顾乃强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凝结和肝火结毒[12]。陆德铭认为本病主要与冲任失调和肝郁气滞有关,并指出气滞痰凝、痰瘀互结包括在前两者之内,其中选方用药中配伍应用了大量活血化瘀药[47]。赵建群则分别从冲任失调、气虚痰凝、气滞血瘀方面论治[48]。由此可见血瘀作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已受到当代诸多学者的重视。
  多种因素均可致血瘀。1、气滞血瘀:多与肝有关。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能推动血行成瘀。2、气虚血瘀:多与冲任、肾有关。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通盛;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同为一身气血之湖泽。因此,肾气不足和冲任失调,可致气虚推动血行无力,血行迟缓而成瘀;或气虚统摄无力,血液离经,不得消散,也可致瘀。3、血热成瘀:此多与胃有关,女子乳房属阳明胃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地,女子七情郁结,久而化热化火,阳明内热煎灼阴液,致血液粘滞不行,或火热之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不能消散,久而成瘀。另外,痰瘀互结使病情顽固难愈,此多因情志内伤或思虑伤脾,或肝气侮脾,致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痰阻与血瘀相互影响,积聚乳房成核,形成乳癖。
  4&1&2症状
  本病常见症状为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肿块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疼痛是瘀血的致病特点,本病常为乳房局部胀痛,亦有刺痛或灼痛,可向患侧腋窝或肩背部放射。另外还可见瘀血的其他证候表现,如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
  4&2乳消胶囊的立法科学性
  中医学中有&久病从瘀&之说,各种病证久治不愈,必定会由浅入深发展,影响血液循行,导致瘀血的发生。叶天士的&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是对久病从瘀的最好阐释。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并且提出通络大法,总以活血为要。
  瘀血证的现代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的外因和内因条件下,由于机体心脏、血管、血液发生组织学、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学的改变,致使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或血液离开血管产生瘀积,血液由动态变为静态,这是瘀血证形成的基本环节,也是它们的共性。在病理生理上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和受累组织的损害,组织细胞的炎症、水肿、糜烂、坏死、硬化、增生等继发性改变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变化过程[49]。
  乳腺增生病的形成需较长时间,并且治疗周期也较长。因此,我们将活血化瘀法做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治法。选择主要以桃红四物汤为主的活血化瘀止痛药物,加上疏肝理气和软坚散结药物而成的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桃红四物汤可养血活血化瘀,牡蛎等软坚以散结块,香附等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玄胡索等活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可收到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补血养阴、软坚散结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微血管变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50]。
  活血化瘀药物现代研究示:&活血&即活其血脉,通过调整心血管功能及血液流变性等多种因素,而促进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祛瘀&即祛其瘀滞,通过调节血凝状态改善血脂代谢,预防血栓形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组织异常增生等,从而消除已经存在的病理状态。1、改善血液动力学。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3、改善微循环。(1)改善微血流,表现为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2)改善微血管形态,表现为解除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集,使微血管襻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3)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4)降血脂。4、其他(1)抑制组织异常增生。古人认为,气血失调和气滞血瘀可发展为症瘕积聚,形成肿瘤,宜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之。另外,活血化瘀药亦可抑制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疗效较好。可能与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分解,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引等有关。(2)抑制炎症。(3)镇痛,中医认为疼痛是瘀血的一个重要症状,瘀血、血脉不畅可致各种内脏及肢体疾病,所谓&不通则痛&,而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循环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4)调节免疫功能。现代研究发现疏肝调摄情志药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而影响激素水平。一些软坚散结药物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可见以活血养血化瘀药物为主的乳消胶囊,可以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以治其本,又可治标,标本兼顾,综合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因而能影响全身内分泌激素水平,减少激素对乳腺的刺激而抑制乳腺增生。
  本文运用现代研究方法从实验及临床两方面,多角度研究了乳消胶囊对乳腺增生病血清性激素水平(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影响。结果表明:
  1.黄体期雌激素E2、泌乳素PRL升高,孕激素P降低,是各型乳腺增生病病人发病的重要原因。
  2.降低E2、PRL,升高P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方法,可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3.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性激素与正常组比较升高和降低的程度不同,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性激素失调程度依次升高。乳消胶囊对各证型治疗效果各异,以肝郁气滞型治疗效果最佳,痰瘀互结型次之,冲任失调较差。
  4.乳消胶囊与乳康片比较,降低各型病人的E2、PRL,升高P明显,通过对内分泌激素的整体调节,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目的。
  5.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动物不仅血清性激素异常,而且整体状况包括生长发育、情绪均受影响,通过药物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以上状况。
  6.临床与实验研究均表明乳消胶囊与乳康片比较,对降低乳腺增生病患者E2、PRL,升高P,纠正内分泌失衡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由内分泌紊乱而导致的一系列状况。
  参考文献
  [1]许良中,乳腺病理学[M].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1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驹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3]王罗珍.奇经八脉考校注.[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吴谦.医宗金鉴[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李聪甫.中藏经校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4
  [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赵佶.圣济总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陈实功.外科正宗[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张璐.张氏医通[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7
  [12]顾乃强,唐汉钧,潘群.实用中医乳房病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84-185
  [13]GeschickerCF,LewisD,HartmanCG.Tumorofthebreastrelatedtotheoestrinhormone.AmJCancer[J].-859
  [14]StitruckWR,etal.BenignbreastdiseaseI:HormonalInvestigation[J].ObstetGynecol,7
  [15]BlackMM,etal.Associationofatypicalcharacteristicsofbenignbreastlessionswithsabsequeneriskofbreastcancer.Cancer[J],
  [16]HutterRVP.Is&fibrocysticdisease&ofthebreastprecancerous?ArchPatholLabMed[J],
  [17]魏晓丽,张晓华,忘颖萍.643例乳腺肿块临床病理分析,实用肿瘤学杂志[J],):131-132
  [18]张继增,等.乳腺增生病组织学分类及其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J],):43-45
  [19]刘宏艳.乳腺增生的中医治疗进展.天津中医[J],):49-50
  [20]文端成,韦永芳,黄月玲等.乳腺增生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健乳灵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试验动物科学与管理[J],):11-13
  [21]黎国屏,王松鹤.实用临床乳腺病学[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
  [22]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
  [23]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疗学[M].第1版.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9
  [24]VorherrhFibroczstisbreastdisease:Dathophzsiology,pathomorphologyclinicalpicture,andManagement.AmJobstectGynecol
  [25]李玉珠,乳腺疾病患者血液中泌乳素、雌二醇和孕酮值的测定结果及其意义.上海医学[J],):197
  [26]陈承祺.乳腺增生病与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J],):130-132
  [27]MalarkeyWB.Disordernocturnalprolactinregulationinwomenwithbreastcancer,CancerRes[J],50
  [28]朱锡琪,李玉珠.乳房外科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9]黄学军,罗仁浩.乳腺增生病与心理应激关系的探讨.健康心理学杂志[J],):182-183
  [30]兰光华,王金华等,乳房小叶增生与个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342
  [31]苏逢锡,乳腺疼痛综合征.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J].):273
  [32]阙华发,阙振福,王荣初等.乳腺增生内分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中医杂志[J],):208-209
  [33]许能.冲任失调而致乳癖与周期性激素分泌失调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6-17
  [34]钱丽旗,李杰,刘奇伦等.乳腺增生病病因学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3-24
  [35]裴晓华,李显成.乳癖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河南中医[J],):30-31
  [36]郑妍,舒晔,田凯.乳消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J],):459-461
  [37]宋爱莉,叶林,孙贻安等.抗增汤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181-184
  [38]孙英.乳块消胶囊治疗乳腺增临床研究.山东中医杂志[J],):276-277
  [39]周青,黄霓晖,黄海峰等.乳核散袋泡剂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泌乳素、雌二醇等水平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学报[J],):45-46
  [40]饶金才,李兰珍,陈云生等.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及病理类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J],):671
  [41]陈志春,段晓波,胡芝华等.大鼠乳腺增生实验方法及药物作用观察.中国药理学通报[J],):156
  [42]杨国汉,徐延素,翟静明.止痛消结膏对乳腺增生动物模型的作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J],):44
  [43]段泾云,张小莉,于利森等.乳益宁抑制家兔乳腺增生的实验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J],):42
  [44]沃兴德,楼丽华,李万里等.乳腺康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垂体-性腺激素周期节律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J],):600
  [45]宋爱莉.乳宁霜外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428
  [46]林毅,唐汉钧,刘胜等.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
  [47]陆德铭.实用中医乳房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48]赵建群,王战军.乳痛消颗粒系列方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河北中医[J],):105-106
  [49]鲁兆麟,陈大舜.中医各家学说[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50]王本祥,马金凯,邓文龙等.现代中药药理学[M].9
  本课题是在导师王苹副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三年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恩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悉心教导、谆谆教诲,使我感激至深;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为人师表、待人真诚的处世风格,令我铭刻在心、终生受益。
  学院中医系李灿东主任、纪立金副主任、阮鼎勋书记、卢明忠老师,在三年学习中给予了许多教导,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悉心的指导,令我终生难忘。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的戴春福老师、张喜奎老师、黄海老师、陈锦芳老师、邱天水老师在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期间,传道、授业、解惑,令我受益良多。
  学院研究生部杨敏、朱力义、林涛、翁峰老师三年来在学习、工作上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关心和帮助。
  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动物实验科李莉主任、陈红老师、动物饲养员小郝、小陈,在动物实验研究过程中,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在此深表谢意。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乳腺专科胡励军主任、吴黎雅副主任医师、刘琛医生;检验科池飞燕、李秀兰医生;病理科刘玉明主任、魏霖医生,在实验标本收集、指标检测等方面热情指导和鼎力支持,为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致以深深的谢意。
  学院中医系实验室郑旭老师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无私的帮助。
  以及三年来各位同窗、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热心帮助。
  谨此,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谨向在百忙中对本文进行评阅的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谨向在本文中被引用过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
  乳腺增生病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研究进展
  福建中医学院吴秋霞指导:王苹副教授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神经内分泌治疗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左右。乳腺增生性疾患是以乳房出现肿块和胀痛,每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表现相应的加重或减轻,一般在月经来临前加重。本病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开始以后的任何年龄妇女,但以中年妇女最常见。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失调有关[1]。其与乳癌之间有相同的激素基础,而女性内分泌失调是乳癌的高危险因素之一[2]。因此,研究乳腺增生病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关系,对防治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癌有积极意义。
  1乳腺增生病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关系
  1&1以往的研究概况
  多数学者认为,雌、孕激素比例失衡,特别是黄体期孕酮分泌不足,雌二醇相对增多,是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原因[3]。乳腺增生病病因,学者认为机体内分泌失调即雌激素含量相对或绝对增高,孕酮相对降低有关。体内较长时间孕激素不足与雌激素绝对或相对增多,或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增高,均可使月经周期内的乳腺生理性增生及复旧过程发生紊乱而致乳腺增生病发生[4-5]。乳腺是垂体&卵巢轴激素的靶器官,乳腺增生病是垂体&卵巢分泌失调所致,E2和P在其中起主要作用[6]。还有认为乳腺增生病是性激素失调有关,主要是孕激素不足,雌激素增多以及泌乳素增多所致[7]。研究证明,E2和P与乳腺发生发育直接相关,但长时间二者比例失调,PRL增多也是乳腺增生的重要原因[8]。
  1&2近年来研究进展
  陈氏[9]对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内分泌变化做一分析。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内分泌改变大不相同,PRL升高,FSH下降,GH升高、T升高、P升高、E2升高、P降低等情况均可出现。并认为这是因为(1)每位患者内分泌腺体有高低不同的阈值。(2)除有明确作用于靶器官的激素外,其它靶器官的激素,也起着调节作用。(3)激素以外的神经、体液调节也起一定作用,但在患者群体中大部分能表现出符合规律的内分泌激素变化,说明还是内分泌激素起主导作用。阙氏[10]认为,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是性激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内分泌激素尤其是E2、P与T和免疫功能关系密切,E2与CD4/CD8,P、E2/T与CD3均呈正相关,同时乳腺增生病患者CD3、CD4/CD8值较正常值明显降低,机体自体免疫调节网络系统呈现免疫抑制状态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可能出现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以致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识别、抑制和清除病变细胞而导致本病发生。刘氏[11]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不但存在卵巢激素的异常,而且还涉及垂体激素和雄激素的改变,这些改变除激素分泌量的改变外,还可能存在激素分泌节律的障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乳腺组织局部性激素受体含量的增加与乳腺增生病的发生有关。沃氏[12]对乳腺增生病患者月经周期垂体&性腺激素测定结果显示:所有乳腺增生病患者除PRL之外,E2、P、LH和FSH分泌的周期节律均发生紊乱,特别是E2、LH和FSH的分泌节律趋于消失;LH和FSH浓度在排卵期降低,在黄体期却增高;E2分泌在排卵期降低,但在卵泡期和月经前期增高;P分泌在黄体期降低,但在排卵期和月经前期升高,P分泌时间延长,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者认为乳腺增生病是雌激素增高,而有些学者认为是雌激素降低[13]的原因。刘氏[14]认为,血中PRL升高,可通过与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的PRL受体结合或直接进入细胞内而发挥作用,亦可通过影响促性腺激素、卵巢激素及其受体而引起乳腺组织增生。血浆中生理水平的T可通过抑制性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延长细胞增殖周期而抑制乳腺肿瘤的生长,T可拮抗雌激素对乳腺发育的作用。
  1&3社会精神因素的影响
  乳腺增生病的发生,除因内分泌改变之外,还存在其它因素。有学者认为与精神紧张、吸烟、口服避孕药、饮食偏肉少青菜、肝病等有关[15]。从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分泌的激素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和抑制的关系,有学者对精神因素可引起乳腺增生作如下解释:当基本健康的患者处于相对紧张状态时,可使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它们可直接影响PRL、TSH、GH、FSH和LH的分泌和释放,间接影响到E2、P的分泌和释放,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内分泌改变,导致乳腺增生。他还认为在人体受到不良环境及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下,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去平衡时,乳腺受到影响,方可产生乳腺增生病[9]。黄氏[16]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组,采用LES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肝郁气滞组和痰瘀互结组的总生活事件刺激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家庭事件刺激量均显著高于工作学习问题、社交及其它问题的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显著大于正性事件刺激量。所以,家庭负性精神刺激可能与乳腺增生有关,防治可从心理方面着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兰氏[17]推测乳腺增生与精神刺激量增多,导致内分泌失调,或自身状态(包括自身分泌失调和染色体异常等)改变有关。苏氏[18]认为乳腺增生病与情绪紧张发生雌激素/多巴胺不协调,导致不恰当的泌乳素分泌等有关。
  2针对二者关系采取的治疗措施
  2&1西医药治疗
  孕激素治疗:孕激素有抗雌激素作用,能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及卵巢分泌,降低血浆E2水平及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含量[19]。丹那唑:它的作用机理是抗促性腺激素作用及其直接对卵巢甾体激素合成酶的抑制,从而实现持续的低雌激素状态,加之其雄激素活性共同发挥作用[20]。三苯氧胺:它通过封闭雌激素受体达到拮抗雌激素的作用,且此拮抗作用仅选择性地作用于乳腺。对乳房外其它系统有弱雌激素作用[21]。LHRH激动剂:它能使垂体促性腺细胞上的LHRH受体丢失,垂体失敏,促性腺激素下降,卵巢分泌减少甚至消失,对卵巢造成可逆的药物切除作用。这些药物虽然能缓解某些症状,但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确切,并且可能导致紊乱的内分泌功能更加紊乱[8]。马氏[22]针对乳腺增生病病因制定用药方案:甲基睾丸素、复方碘溶液、维生素E胶囊联合应用。甲基睾丸素能抑制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致减少雌激素的分泌,并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23]。复方碘溶液可刺激脑垂体前叶,产生黄体生成激素,促使卵巢滤泡黄体化,从而降低雌激素,并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维生素E可保肝,同时清除体内垃圾,软化肿块。
  2&2中医药治疗
  2&2&1中药治疗
  刘氏[11]认为,温育肾阳、调补精血以充养冲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以调达冲任,二者合用,可以达到调摄冲任的目的,从而调节性轴的功能,对乳腺增生产生治疗作用。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基础可能为对血清激素失调的纠正,并对乳腺组织中激素受体起调节作用,从而抑制乳腺组织的增生。沃氏[12]采用疏肝理气、调摄冲任和化痰活血三法并用,运用逍遥散合二仙汤加减制成乳腺康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治疗。他认为,二仙汤可能对垂体&性腺激素有调节作用,使其恢复周期性分泌节律;逍遥散可调整肝脏对性激素的灭活功能。胥氏[24]拟补肾活血汤补肾调冲任以治其本,活血化瘀以治其标。该汤可有效调节血液分布,改善血循环,提高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激发靶器官对性激素的效应,有效地纠正、协调雄、孕激素水平趋于平衡。姜氏[25]认为温阳散结法是乳腺增生病的主要治法之一。用理气、温阳、活血祛瘀、化痰、软坚诸法,使结块消散,自拟阳和消块汤,作用机制为(1)调整内分泌功能。(2)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抑制乳腺组织增生。调摄冲任、疏肝活血的中药乳宁冲剂可抑制PRL分泌,使T升高拮抗E2作用,对乳腺组织细胞起一定保护作用[14]。高氏[26]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通经止痛的乳结消丸治疗乳腺增生病,她认为该药能调节和纠正雌二醇和黄体酮比例,还能明显提高下丘脑多巴胺含量从而抑制PRL的分泌。
  2&2&2针灸治疗
  在取穴上主要采用主穴合配穴或分组取穴。主穴一般选取屋翳、膻中、乳根、合谷、足三里等,并且根据血瘀、痰凝、肾虚配以三阴交、脾俞、太溪、肾俞、太冲等穴。分组取穴,胸组取合谷、膻中等,背组取肩井、肝俞等。针刺时间依月经周期而定。电针、冷冻针和针药并用[27]。有以古神磁贴贴置于神阙及乳腺增生处[28]。还有采用背部乳房对应部位刮痧、拔罐治疗[29]。以肾俞、乳根、足三里、膻中等为常用穴,穴位给以川芎注射液等,效果也较满意。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在于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细胞免疫功能,从而使紊乱的性激素和细胞免疫功能在针刺后得以调节。
  总之,乳腺增生病与神经内分泌关系密切,内分泌失调是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原因,调节神经内分泌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RadivojevicK.wienKlinWochenschr,);710-713
  [2]GorinsA.RevFrGynecolobstect,):4-8
  [3]沈镇宙,乳腺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
  [4]Vorherrh.Fibroczsticbreastdisease:Dathophzsiology,pathomorphologyclimicalpicture,andManagement.AmJObstectGynecol.
  [5]李玉珠等,乳腺疾病患者血液中泌乳素、雌二醇和孕酮值的测定结果及其意义.上海医学.1989;(12)197
  [6]斐晓华.乳癖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河南中医。1996;(16)356-358
  [7]孙跃平,田凯等.乳腺增生症雌孕激素放免测定.中华妇产科杂志,):177-178
  [8]王其平等.普外临床[M].):88
  [9]陈承祺.乳腺增生病与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30-132
  [10]阙华发,王荣初等.乳腺增生病内分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中医杂志.):208-209
  [11]刘胜,陆德铭.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辽宁中医杂志,):444-445
  [12]沃兴德,楼丽华等.乳腺康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垂体&性腺激素周期节律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600&603
  [13]李遵坊,陆德铭等.调和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27例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270-272
  [14]刘轩.调摄冲任中药乳宁冲剂对乳腺增生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西结合杂志,):475&476
  [15]傅德良.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66
  [16]黄学平,罗仁浩等.乳腺增生病与心理应激关系的探讨.健康心理学杂志,):182-183
  [17]兰光华,王金华等.乳房小叶增生与个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42
  [18]苏逢锡.乳腺疼痛综合征.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3
  [19]Mauvciis,J.JGynecolObstet,Reprool,1986;15(suppl):55-57
  [20]Radivqjevic.K.Wien.Klin.WoChenSchr.):710-713
  [21]RoulesTT.BrJCancer,-131
  [22]马秋儿,余安国.乳腺增生病治疗后性激素变化&疗效与机制.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18
  [23]张延龄,倪泉兴.良性乳腺疾病[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3
  [24]胥桂生.补肾活血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131例.新中医,):31-31
  [25]姜兆俊.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及实验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15-117
  [26]高美荣,马杰,王松鹤.乳结消丸治疗乳腺增生症184例临床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15-16
  [27]刘坚.近20年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J].中国针灸,):439-442
  [28]吴耀持.古神脐疗磁贴治疗乳腺增生40例[J].上海针灸杂志,):44-45
  [29]孟宗凯,庄绪霞.刮痧拔罐治疗乳腺增生病[J].针灸临床杂志,,5):33-34
  已发表文章摘要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阻断治疗探微
  福建中医学院2001级研究生:吴秋霞指导:王苹
  关键词乳腺癌癌前病变阻断治疗
  1&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一般把某些在组织形态学有一定程度异型或增生活跃,经随访有一部分发展成癌的乳腺增生性病变称为乳腺癌癌前病变。有认为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不典型小叶增生及乳头状瘤病应视为乳腺癌癌前病变。也有认为有乳腺非典型增生、大导管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囊性增生病以及腺纤维瘤。1、临床表现。乳腺非典型增生无特殊症状。乳腺大导管乳头状瘤常以无诱因的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多为单侧单个导管的乳头溢液。乳头状瘤病,可表现为乳头溢液。乳腺囊性增生病病期较长,最重要的体征是乳房腺体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2、病理学诊断。乳腺非典型增生,共同点均为导管变粗、管径扩大、细胞体增大明显,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形性,细胞出现极性紊乱,双层结构愈加不显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表现为两种形式:(1)导管扩张。(2)在小导管内以上皮细胞增生为主。乳腺囊性增生病,境下组织改变主要有(1)囊肿,(2)导管上皮增生,(3)腺管型腺病,(4)大汗腺样化生。3、检查方法。(1)近红外线扫描。(2)X线乳房摄影。X线钼靶软片照相,还有CT和MRI、ECT。(3)乳腺导管纤维内视镜。(4)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单抗免疫组化技术,毛发分析。(5)细胞学诊断。有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流式细胞技术,自动图像分析,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测定,体外基因扩增技术,细胞凋亡等。
  2阻断治疗研究
  调摄冲任药物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模型无论是启动期还是促癌期均有抑制作用,以启动期效果更好。消癖口服液可能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具有阻断与逆转作用,而降低黄体期E2水平是消癖口服液干预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针刺是降低乳腺癌发病率的一条途径。
  动物实验提示三苯氧胺和VitA类药物,以及三苯氧胺及全反式维甲酸可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并对乳腺癌的发生起化学预防作用。轻度以增生性为主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可采用抗雌激素药物治疗。芳香族抑制剂可能比抗雌激素药物在阻断向乳腺癌发展中更有效。每天补充硒化酵母片可以阻止乳腺癌的发生。&-胡萝卜素对多种癌包括乳腺癌的发生有阻断作用。
  乳腺癌癌前病变是可逆的病变,中医药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阻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发表于中医药学刊;):]
  图1空白组HE10&10&图2模型组HE10&10&
  图3乳消高剂量组HE10&10图4乳消中剂量组HE10&10
  图5乳消低剂量组HE10&10图6乳康片组HE10&10
温馨提示:
如果您有其它疑惑,可以与在线医生即时沟通,(点下面与医生即时沟通)
就诊前建议您先预约,预约后方便更有保障(点下面网上预约就诊)
针对疾病提前安排针对X专家,
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减少费用
免挂号费,专家会诊费
减免治疗费,诊疗费15%
建立CRM个人健康档案
专家接诊,客服到位,方便有保障
网上即问即答--
地址: 湖南长沙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
免费热线: 800-####-###
交通线路:
乘坐305路、旅1、202、132、305、913、903至岳麓山南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