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脾胃虚寒证,而下焦毒热 请问,这个问题如...

中医执业医师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09年中医执业医师模拟试题,)A1型题吴莱萸汤所治呕吐的病机是A.中焦虚寒,浊阴上逆B.胃虚有热,胃气不和C.中虚停饮,胃气上逆D.肝气犯胃,胃气不降E.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患者,男,70岁。喘促气短,声低气怯,咳声低弱,咯痰稀白,自汗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治疗应首选A.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B.生脉散合补肺汤C.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D.参蛤散合金匮肾气丸E.苏子降气汤合二陈汤答案:有,单项选择题:()患者,女性,30岁。因尿血反复发作2个月来院就诊,尿色淡红,无尿频、尿急,有轻度尿痛涩滞感,腰膝瘦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此病人所患为A.尿血之虚证B.尿血之实证C.血淋之虚证D.血淋之实证E.以上都不是答案:有,
中医执业医师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中医执业医师模拟试题热门试卷发布时间:&&&来源:&&&91人关注
五十四、湿热病,上焦的邪气末清,病人里虚,病邪内陷,证见神识如蒙,舌滑脉缓,用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治疗。&&& 湿热之邪在上焦,如果中焦阳气不虚,必然始终在上焦,决不会内陷。由于中焦阳气虚,或者因用药失误,中阳受损,就会导致湿热内陷。湿热侵袭人体可出现头重如裹,眼睛昏糊,视物不清,湿热蒸郁,导致神志异常,出现神识如蒙,这与热邪内陷心包的神昏谵语不同。因为里虚,所以用人参益气,保护里阳,白芍生津养护阴津;湿邪内陷,用干姜、枳实辛通去湿;湿中兼热用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以燥湿。此时邪已内陷,不能从表透解,只有用通降的方法,从里治疗。&&&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生白芍二钱&&& 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药渣再煮一次,取药汁一杯服。五十五、湿热从口鼻而入,经过募原直到中焦,病人不知饥饿,不思饮食,清窍不灵通,用三香汤治疗。本证湿热之邪是从上焦传入中焦的,故仍从上焦治疗。&&&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蒌皮三钱桔梗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壳二钱郁金二钱香豉二钱降香末三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方论〕本证的湿热病邪是从上焦来的,病变部位仍然较浅,所以用栝蒌皮、桔梗、枳壳等微辛微苦的药物宣开上焦的气机;用质轻味苦能走上的栀子清热;用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二焦的秽浊,理气开郁。上条的病证是以下焦为湿热的去路,所以用沉重的药物为主。本条以上焦为湿热的去路,所以用质轻芳香走上的药物为主。下面数条是三焦均受邪,则用分消的治法。这里分别指出,以便比较。从这些治法中可以看出叶天士因证制方,心灵手巧的特点,可惜他的这些经验都散见于叶氏医案中,一般的人不容易发现,今特地指出来,以引起读者的重视。五十六、湿热秽浊侵袭,弥漫三焦,病人身如热蒸,头部作胀,周身疼痛,恶心呕吐,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苔白腻,口渴不欲多饮,先用芳香开窍的安宫牛黄丸,使神志清醒;再用淡渗利水,分消湿浊的茯苓皮汤。本证为湿热之邪困阻表里、经脉、脏腑、弥漫三焦,这时最怕出现内闭外脱的变化,所以首先选用安宫牛黄丸开窍清热,保护心神。但是安宫牛黄丸不能分消湿热,所以必须再用茯苓皮汤。&&& 安宫牛黄丸(方法见前)&&&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服。五十七、阳明湿温,胃气壅滞导致呃逆,用新加橘皮竹茄汤治疗。《金匮要略》的橘皮竹茹汤是治疗胃虚感邪导致呃逆的方剂。本证为湿热内阻、胃气不降导致的呃逆,所以不宜用人参、甘草等温补的药物,而改用柿蒂。柿子在秋天成熟,它禀承了阳明燥金的主气,且形状呈方形,这是其它果实少有的,它治疗肺胃病有特殊的作用。柿蒂是柿子归束之处,凡是花都主散,凡是子实都能降,一般在降之前都收聚,柿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出生、开花、结实,都是柿蒂在起作用,所以治呃逆的效果最好。(按:芦和蒂是草木气机升降的门户,芦能载生发之气上升,蒂能收集阴精,研究生物特性的人,不能不掌握这些知识)。&&& 新制橘皮竹茹汤(苦辛通降法)&&& 橘皮三钱竹茹三钱柿蒂七枚姜汁三茶匙(冲)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如呃逆不止,可再服一剂;如有痰火的病人,加竹沥、栝蒌霜;如有瘀血者,加桃仁。五十八、湿邪阻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脘腹气胀,大便不爽快,用一加减正气散治疗。本条与前面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的病变,但治疗方法不同,彼用分消开窍的方法,此以升降中焦气机为主,这是因为它们的病机不同。&&& 一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微寒法)&&& 藿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方论〕藿香正气散属苦辛温兼甘法,现在的一加减正气散为苦辛微寒法。本方减去原方中的紫苏、白芷,是因无表症不需要解表;减去甘草、桔梗是因为本证属中焦的病变,不必要升提上焦;只用藿香化湿浊;厚朴、广皮、茯苓皮、大腹皮行气去湿消满;加杏仁宣利肺和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疏肝去湿,能启动升发之气;藿香只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茯苓只用皮,因皮性属凉,清泻湿热有独特的功效。五十九、湿邪郁滞三焦,证见胸脘痞闷,大便稀溏,周身疼痛,舌苔色白,脉象模糊,用二加减正气散治疗。上条中焦的症状重,所以主要用升降中焦的方法治疗。本条胸脘痞闷,大便稀溏都属中焦的病变,但又有周身疼痛,舌苔色白,脉象模糊,这为经络的病变,所以加防己除经络中的湿邪。大便稀溏不同于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实大便。大豆黄卷是湿热蕴酿而成,能化湿清热。&&& 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广皮三钱厚朴二钱茯苓皮三钱木防己三钱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薏苡仁三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服。六十、湿邪和秽浊留着体内,病人舌苔黄腻,脘腹胀闷,这是气机不畅,久郁化热的缘故,用三加减正气散治疗。前面两种治法,一种是升降中焦气机为主,一种是宣通经络中的湿邪为主。本论舌苔黄,可判断病人内有伏热,湿邪和秽浊郁久都会化热,也会出现周身发热。方中加杏仁宣通肺气,气化湿热才可清化,滑石辛淡性凉,能清湿中的热,配合藿香即可宣通闭郁的气机。&&&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连梗叶)三钱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石五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六十一、湿邪和秽浊留着体内,邪气阻滞气机,出现舌苔白滑,右手脉缓,宜用四加减正气散治疗。右手脉缓,可知气分被湿邪阻滞,故加草果、楂肉、神曲通阳化气去湿,使足太阴的脾湿不上蒸影响手太阴肺。&&& 四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厚朴二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五分草果一钱楂肉(炒)五钱神曲二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药渣再煮取药汁一杯,分三次服。&&& 六十二、湿邪秽浊留着体内,出现脘部胀闷,大便泄泻,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湿邪和秽浊引起脘部胀闷,所以用正气散芳香开泄。大便泄泻是脾胃受伤的表现,所以加大腹皮理气去湿,谷芽消食健胃。本条和上条都应列入前面寒湿类,因为都是用加减正气散,为便于掌握化裁古方的妙用,所以放在一起论述。&&& 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法)&&& 藿香梗二钱广皮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厚朴二钱大腹皮一钱五分谷芽一钱苍术二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现在的医生用藿香正气散来统治四季感冒,试问一年四季只有一种主气流行吗不仅每季各司一气,且有兼气呢更何况受病机体的脏腑,各不相同,体质又有差异。综合前面五种治法,虽都为正气散,但加减的方法各不相同,从这可以看出,用药如果不丝丝入扣,决不能治好病。那些泛泛地议论四时不正之气,用一方通治四时感冒的医生,根本没有掌握《内经》的理论,这样的人能称得上医生吗六十三、病人脉缓,周身疼痛,舌苔淡黄而滑,口渴不愿多饮,甚至口不渴,汗出以后身热减退,但不久又发热,这是脾虚不能运化体内的水湿,又外感当时的湿邪所致。本证用发汗和攻下的方法都不适宜,若误作伤寒诊治,必会变成坏证,只清热则湿邪不能除,只祛湿则热势更盛,宜用黄芩滑石汤治疗。病人脉象迟缓,周身疼痛,类似中风证,但是脉不浮,舌苔滑润,口不渴或渴不多饮,这些又不属于中风证。如果是中风,汗出以后则周身疼痛消失,而且热退后也不会复热。现在既然热退后又发热,这表明是湿热蒸腾引起的汗出,湿为阴邪,湿邪留连气分,不会因汗出而热退,所以再次发热。内湿不能运化,是脾胃被湿所困,外又感当时的湿气,经络也会被湿邪困阻。如果按伤寒的治法,用发汗或通下的方法,发汗就会伤卫表,导致阳气受伤而成痉病;如用攻下又会伤及脾胃的阳气,导致大泄不止,所以说必转为坏证。既然是湿热两伤,就不可偏治一方,因此用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泄湿中的热邪;用叩仁、猪苓、腹皮、通草宣展气机,化湿利小便。小便利,火腑通则热邪自然会清除。&&&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三钱白叩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上药加水六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药渣再煎煮一次取药汁一杯,分三次温服。六十四、阳明湿温,病人呕吐,但口不渴,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呕吐剧烈兼胃脘痞闷的,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治疗。病人呕吐,但口不渴,这是痰饮重而邪热轻的表现,所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逐除痰饮,则呕吐自止。呕吐兼胃脘痞闷,这是热邪内陷与痰饮相搏,固结不通所致。因此用半夏泻心汤减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等补益脾胃的药物,加枳实、生姜,宣通胃气。&&&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六钱茯苓六钱生姜四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半夏六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服,体质虚的病人,再加上人参、大枣。六十五、湿热蕴结在经络,出现寒战高热,全身骨节疼痛,舌苔色灰而晦暗,颜面和双目呈痿黄色,这种病称为湿痹,用宣痹汤治疗。《内经》说:风、寒、湿三种邪气同时致病称为痹证。《金匮要略》说:经脉有热也叫痹,《金匮要略》补充了《内经》的内容。痹证由寒湿引起的虽然很多,痹证因湿热引起的也不少见,应结合这两本书的原文,在临床时认真体验,权衡应用。本篇因为记载了湿温,因而谈到热痹,但在湿温门内,湿热的痹证极不全面,读者如想要了解痹证的全貌,还应学习《内经》、《金匮要略》的有关章节,掌握喻嘉言、叶天士以及宋元时期诸名家的观点,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治疗痹证才会得心应手。痹证一般分寒痹和热痹二大类,依据虚实进行治疗。寒痹病势严重,但治疗比较容易,热痹病势虽缓,但治疗反而困难。体质壮实,症情单纯病在肌肉关节的容易治疗,体质虚弱,兼脏腑病变,夹杂痰饮腹胀等证候,如同伤寒中两感证一样治疗就较困难。本条舌苔色灰,双目发黄,这是湿中蕴热的表现;从身体发抖,肌肤烫手,可知这是邪在经络所致。从骨节疼痛可知是痹证。如滥用祛湿的药物,却不懂得病邪会循经入络,治疗时不疏通经络,也不会有效。所以用防己除经络中的湿邪,杏仁宣开肺气以化湿,连翘清气分的湿热,赤小豆清血分的湿热,滑石利窍清热利湿,山栀肃肺泻湿中的热,苡仁淡渗利湿主治挛痹,半夏辛平主治恶寒发热,晚蚕砂化湿浊,疼痛严重加姜黄、海桐皮,宣络止痛。&&&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醋炒)三钱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是指五谷中的赤小豆,味酸肉红,用冷水浸泡后取皮用。这种豆不是药店中的赤小豆,后者是产于两广的野豆,皮虽然是红的但有黑蒂,皮内面的肉是黄的,不入药用。)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疼痛严重,加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六十六、湿邪郁阻经脉,病人全身发热,周身疼痛,出汗多,大便稀溏,胸腹部出现白色的小疮疹,这是内外受邪引起的。如果纯用辛散药解表,或纯用苦寒药清热,都不适宜,只宜辛凉淡渗法,用薏苡竹叶散治疗。上条是湿邪郁阻经络,本条脏腑也有湿邪,所以重新设立了一种治法。出汗多是卫阳开泄的表现,汗出以后表邪应随汗而解,现在病人仍然全身发热,周身疼痛,这说明表邪仍末解除,应属于风湿证。只有寒邪才能随汗而解,故汗出虽多,但表证仍然不除。医生如遇到汗出而表证不解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不是风邪就是湿邪,或是风湿相搏。大便稀溏、小便少、皮肤见白色的疱疹,是风湿郁于孙络毛窍所致。这是湿热郁滞的证型,宜用辛凉解肌的方法清表热,用辛淡渗湿的方法去里湿,使表邪随气化消散,里邪从小便排除,这是表里双解的治法,与下条比较,自然会更加清楚。&&&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即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竹叶三钱飞滑石五钱白蔻仁一钱五分连翘三钱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五钱,每日三次。六十七、风、暑、寒、湿四种病邪错杂致病,导致气机不能宣通,病人咳嗽头胀,不知饥饿,舌苔色白,四肢无力,用杏仁薏苡汤治疗。几种病邪错杂侵袭人体的病候,比一种病邪引起的复杂。本条的病机主要是气机不宣,所以用宣通气机的药物为主。既兼有寒湿,就应该改上条辛凉法为辛温法。此条本应列入寒湿类中讨论,放在此处是为了便于与上条比较。&&& 杏仁薏苡汤(苦辛温法)&&& 杏仁三钱薏苡仁三钱桂枝五分生姜七分厚朴一钱半夏一钱五分防己一钱五分白蒺藜二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药渣再煮取汁一杯,分三次温服。六十八、暑湿痹阻经络,用加减木防己汤治疗。木防己汤是治疗痹证的主方。风邪偏重,四肢牵引制痛,游走不定,《内经》称为行痹,宜加桂枝、桑叶;湿邪偏重,局部肿胀,加滑石、萆薢、苍术;寒邪偏重,关节疼痛历害,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颜面发红,口流涎水,重用石膏、知母;全身无汗加羌活、苍术;汗出较多加黄芪、炙甘草;兼有痰饮的加半夏、厚朴、广皮。因为不能完整地录下全文,所以只能用主方进行加减,这里仅提示加减的方法。&&& 加减木防己(辛温辛凉复法)&&& 防己六钱桂枝三钱石膏六钱杏仁四钱滑石四钱白通草二钱薏仁三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疗效不很显著时,加重剂量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六十九、湿蓉病邪久郁不解,往往可以酿生黄疸;治疗黄疸,古人已有了系统的方法,这里不能全部记载,只列举几条,作为治疗本病的准则。(下面关于疟疾和痢疾的记述也与此处一样。)编写本书的目的,是想补充前人没有的内容,已经有的治法,不必全部收录。因为本书是讨论四时病邪引起的疾病,证型最多,就不能不包括湿温病,论述湿温就不能不介绍与湿温有联系的黄疸,疟疾、痢疾,但不能系统地讨论,只能简单地提出它们的治疗法则。湿温是四时外感中最常见的疾病,证型最多,治疗的方剂也最多。因为脾土位于中焦,四面八方的湿热秽浊都要存留于这里,各种兼夹证候错综复杂不可胜数。仅就黄疸这一种病证来说,《金匮要略》中涉及的条文多达三十五条,记载了十二个治黄疸的方剂。首先提出黄疸发生的关键取决于小便是否通利。黄疸易治还是难治,要看口渴还是不渴。另外,分析瘀热入胃的原因,有的是外邪传里;有的是由内产生;有的因饮食不当或饮酒过多;有的因劳累太过又伤女色;有的是邪热随经入血,瘀血与热邪互结;有的是汗出以后又受水湿引发黄汗。若瘀热上攻,那么,全身发热明显,阻于下焦的小便多有不利。又有表虚里虚的情况,热退以后因胃气虚弱,发生呃逆,或因火熏治疗导致黄疸。掌握引起黄疸的各种原因,治疗时才会有条不紊。如脉弦胁痛,这说明少阳证仍存在,宜用和解的方法治疗;如口渴喜饮,这是阳明化燥的表现,应迅速泻热;如湿在上焦,则用辛散之药,祛风胜湿;如湿在下焦,可用苦泄或淡渗的方法去湿;如蓄血引起神志如狂,一定要攻下瘀热;如汗出以后,小便清长,宜用温补;长期饮酒的人湿热重,应先清胃热,再用分利的方法清降湿热,最后还要温补脾阳;女色过度,内有秽浊,开始可用清热解毒,接着用利尿的方法祛除秽浊,最后滋补肾阴;表虚的病人,应补卫阳;里虚的病人,宜建中阳;汗出以后又受水湿,或因误用火熏引起的各种坏病和变证,都应分别设立治法和方药,为后来的医生制定标准。至于寒湿在里的治法,《伤寒论》阳明篇中有一条原文已经指出,但没有具体的方剂,提示人们在寒湿篇中寻求方药。脾的特性是畏肝木的克伐,却喜欢风燥,能制约肾水,但厌恶寒湿。现在的阴黄证,是寒与湿相搏所致,就象潮湿的地方,须风吹暴晒一样,这种纯属阴盛的疾病,无疑要用辛温的药治疗,这里虽然没有具体的方剂,但治疗的方法已十分清楚。据朱丹溪说,黄疸病不必分五疸施治,他认为黄疸的形成,如同酿酒一样,自以为掌握了治黄疸的要领。用他的方法治疗阳黄,因治法过于笼统显得混杂,若用于治疗阴黄是绝对不行的。喻嘉言说张仲景关于治疗阴黄的方药,都已失传,因此无所适从,没有提出好的方法。只有罗谦甫独具慧眼,辨黄疸主张按阴阳分类,并按张仲景的旨意,制定了茵陈四逆汤治疗阴黄。我对阴黄证,研究多年,都是采用罗谦甫的治法加减变化,没有不手到病除的。其中有的开始就是寒湿,是由太阳寒水引起的,因病人的阳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用了几副热药后,寒湿就化燥生热而转为阳黄症,再按阳黄的方法论治就行了。七十、夏秋期间发生的黄疸病,大多是由湿热之邪蕴蓄所致的。一方面是感受了外界时气的湿热,另一方面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水谷不能运化,蕴湿生热,内外之湿相合,就会酿生黄疸,治疗以宣通气分为主,如果失治,就会导致身肿腹胀。黄疸病出现身肿腹胀,用苦辛淡法,宜二金汤治疗。本条揭示了黄疸的病因和病机,并指出了治疗黄疸的法则和失治后的变证及处理的方法。&&& 二金汤方(苦辛淡法)&&& 鸡内金五钱海金沙五钱厚朴三钱大腹皮三钱猪苓三钱白通草二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七十一、各种黄疸,出现小便短少,宜用茵陈五苓散治疗。沈目南说:茵陈五苓散是治疗黄疸气分实证的基本方。胃受纳水谷,是化生营气和卫气的地方,如风邪入里,则外风与胃中水谷湿热相蕴蒸,就形成阳黄证;湿热之邪下流膀胱,膀胱气化失常,就会导致小便不利,这时应用五苓散宣散表里的邪气,茵陈能开郁,清热利湿。&&& 茵陈五苓散(苦辛微寒法)&&& 茵陈末十分五苓散五分共研为细末,和匀,每次服三钱,每日三次。七十二、黄疸病,出现脉沉,胸腹痞闷,恶心欲吐,大便闭结,小便黄赤,这是湿热弥漫三焦的里证,用杏仁石膏汤治疗。前条是表里双解的治法,本条是三焦同治的方法,两条一治表里,一治上下,有互补的作用。杏仁、石膏开上焦;生姜、半夏开中焦;枳实由中走下;栀子通行上、中、下三焦;黄柏直清下焦。凡是宣通三焦的方剂,治疗的重点都在上焦。因为病邪最先要从上焦侵入,而且人身的气化也是从上焦开始的,虽说是统治三焦的方剂,但以走上焦的杏仁、石膏命名。&&& 杏仁石膏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五钱石膏八钱半夏五钱山栀三钱黄柏三钱枳实汁每次三茶匙(冲)姜汁每次三茶匙(冲)上药(除汁)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服。七十三、平时劳累过度,再感湿热引发湿温病,又误用发汗解表的药物,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赤,不知饥饿,用连翘赤豆饮煎取药汁,送服保和丸治疗。前面第七十条,讨论的是由黄疸病,因误治变生他病的情况,本条则讨论他病误治后而变生黄疸的情况,这两条是互相对应的。本证属于内伤脾胃,外感湿热的两感证,所以方中用连翘赤豆饮以解外邪,用保和丸调和中焦脾胃,使湿热、劳倦和误治后的症状一齐消除。保和丸味苦性温,能健脾和胃,祛在里的湿滞。方中的陈皮、连翘行气宽中,使病邪从里出外,所以保和丸去湿是无疑的。为何能兼治劳倦呢《内经》说,&劳则温之&,人体的动作行为,都要依靠阳气温养,长期劳累会损伤阳气。劳倦是劳累导致的疲倦,倦就是指四肢倦怠,脾主四肢,脾阳受伤,则四肢倦怠无力。另外,肺属金,主气,气属阳;脾属土而生金,阳气虽然有内外之分,但都依赖肺气的转输。劳作太过虽然损伤的是主外的阳气,但在里的阳气也不能正常运行,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谷,反被水谷之湿所困,更不能行使运化水湿的功能了。善治虚劳内伤的张仲景和李东垣都是从温补脾胃的阳气着手的。后世的医生治疗劳倦内伤,动则就用滋阴的方法,这难道不是受朱丹溪滋阴理论的影响而造成的后果吗本书是讨论四时外感,并不涉及内伤杂病,但因出现了内伤合并外感的情况,故简单地作了这些论述。&&& 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山栀一钱通草一钱赤豆二钱花粉一钱香豆豉一钱上药加水煎取药汁,送服保和丸三钱。&&& 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 山楂神曲茯苓陈皮莱服子连翘半夏七十四、湿邪久郁化热,疟邪与湿热结于胃脘,出现舌苔白,口渴,烦躁,大便泻,初起周身疼痛,后来连及胃脘,可用泻心汤治疗。泻心汤是治疗疟邪与湿热结于胃脘,阻滞气机的方剂。&&& 泻心汤(方法见前)&&& 七十五、素患疮疡的人,得了湿疟病,治疗时忌用发散的方法和药物,宜用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治疗。《金匮要略》说,素患疮疡的人,忌用发汗的方法,发汗后会导致痉病。因为疮疡属血脉的病变,心主血脉,血脉虚而邪热盛就会形成疮疡。疮疡流出的脓血也是血液变成的。汗是心液,心液由血脉到毛窍就变成汗。如果素患疮疡的人再发汗,心液更伤,筋脉失养,怎么会不引发痉病呢所以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清泄阳明,使湿热从肺卫外出。加苍术、草果温散脾中的寒湿,也从肺卫外出。阳明胃属阳土,用石膏、知母辛凉药清胃热;太阴脾属阴土,用苍术、草果苦温药温脾燥湿。这是根据脏腑禀性纠正因病变产生的偏胜的方法。&&&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辛凉复苦温法)&&& 就是在白虎汤内加苍术、草果。七十六、后背发冷,胸中痞塞作胀,疟疾发作的时间日渐后延,这是疟邪逐渐向阴分深入的表现,宜用草果知母汤治疗。病人平素劳作太过,未病之前,正气已虚,感邪以后,阳气更虚,所以伏邪不易清除,湿热固结不解。因此,用草果温散脾脏的寒邪;知母清泄胃热;厚朴协助草果祛中焦的湿邪,配合生姜、半夏开胸中的痞塞,散结消胀;花粉协助知母生津清热;脾胃有病,最怕肝木的克伐,故用乌梅、黄芩清热和肝;疟疾发作的时间日渐延后,这说明病邪已逐步入阴,要使疟邪外出,也要靠草果起作用。&&&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知母二钱半夏三钱厚朴二钱黄芩一钱五分乌梅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姜汁五匙(冲)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本方是吴又可的达原饮去槟榔,加半夏、乌梅、姜汁组成的。是治疗中焦湿热互结,阳气内陷的方剂;吴又可却用达原饮治疗温疫初起而无湿邪的证候,这显然是错误的。古代高明的医生创制方剂,编书的人选录方剂,主要是提示学医的人要掌握制方的原则和规律,不可能预先就能测知未来病人的年龄,兼夹证以及变化的情况,正如高明的工匠,只能教会你规矩准则,不能传授灵巧的方法。对于那些精巧细微的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医的人对于条文要认真体会,对于病人要仔细地诊察,做到心领神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古方进行加减化裁,确定药物,药量,这才是有的放矢,所谓&神而明之&完全在于医生的随机应变。七十七、疟邪损伤了胃阳,导致气逆不降,热邪又消耗了胃阴,出现不知饥饱,不欲进食,也不大便,口渴但不欲饮水,口中泛酸,宜用加减人参泻心汤治疗。本条的病变虽然有胃中阳气受伤和胃中阴液被劫,但仍以阳气受伤为主。所以方中有四味温阳和胃的药,泄热存胃阴的药才二味,这正是喻嘉言讲的&治胃的病变,而不一定用治胃的方法。&&&&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人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枳实一钱干姜一钱五分生姜二钱牡蛎二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大辛大热和大苦大寒的药合用组方,这是厥阴经用药的规律。其它脏和腑一般分为两处,有的一个在上,另一个在下;有的左右各一,通过经络相互贯通;或靠筋膜互相连接而已;只有肝和胆,合在一处,胆位于肝的中间,肝有变动,胆也有变动,胆有病,肝随之也有病。肝性喜温,胆性喜凉,张仲景的乌梅丸,泻心汤是寒热并用的典范,而小柴胡汤,是寒热并用的开端。本证是疟邪犯胃,导致胃气上逆,为何也用辛温寒苦合法治疗呢原因是胃腑性质属阳而功能属阴,胃气应下降,决不可上逆,胃气上逆就出现呕吐、呃逆、胃脘痞闷等证;胃气上逆,并不是胃本身的病,主要受肝和胆的影响。所以古人认为呕吐是肝的病变,现在的医生才认为呕吐是属胃病。七十八、疟邪损伤了胃阴,病人不知饥饱,又不大便,午后潮热,进食后心烦发热等症状加重,津液不能恢复的,宜用麦冬麻仁汤治疗。暑湿病邪容易伤阳气,疟邪往往伤阴液,所以出现以上症候。本条与上条比较,不知饥饿、不解大便等症候相同。但上条有气逆,泛酸,不喜饮食等症,故可诊断为阳伤,本条有午后潮热,进食后心烦燥热加重,可辨知属阴虚。既然是阴虚,而滋胃阴没有比甘寒法更好的,再加上酸味药物,取酸甘化阴之义。两条都讲的是胃病,为何都有大便不通呢因为九窍不调和,都与胃的气机失常有关。&&& 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麦冬(连心)五钱火麻仁四钱生白芍四钱何首乌三钱乌梅肉二钱知母二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七十九、疟邪伤及足太阴脾,发作时四肢最先出现怕冷,口不渴,频繁呕吐,这是邪热聚在心胸的表现,宜用黄连白芍汤治疗;如烦躁明显,可以加服安宫牛黄丸。脾主四肢,怕冷从四肢开始,口不渴,可断定是疟邪伤了脾土。邪热聚结心胸,内扰可致频繁呕吐,这是中焦脾土有病又受肝木克伐的缘故,所以治疗应以调和肝胃为主。本证偏热,因此用清热之药较重,而用芍药收敛脾阴。&&&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枳实一钱五分白芍三钱姜汁五匙(冲)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乘热服。八十、疟邪伤及足太阴脾,病人脉象濡缓,恶寒发热,疟疾发作时间日渐后延,腹部微觉胀满,四肢不温的,宜用露姜饮治疗。本条属于足太阴虚寒证,因此用甘温的药扶正气。本方祛邪的特点,主要是用&露&,药物经过夜露以后,其气清凉能清邪热,其味甘润不会伤阴,还能促进人体的气化作用。&&&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生姜一钱上药加水两杯半,煎煮后取药汁一杯,放在野外露一夜,再煮热服。八十一、疟邪伤及足太阴脾,病人脉象弦而缓,寒战,甚至出现呕吐嗳气,腹中肠鸣,大便溏泄,不宜用苦辛寒法,应用苦辛温法,用加味露姜饮治疗。上条是单纯的足太阴虚寒证,本条不仅脾土虚寒而且邪气更甚,脉象兼弦是脾病影响到肝,所以用温燥的药物温暖脾土,且清泄肝木以祛邪气。&&& 加味露姜饮方(苦辛温法)&&& 人参一钱半夏二钱草果一钱生姜二钱广皮一钱青皮(醋炒)一钱上药加水二杯半,煎煮后取药汁一杯,滴入荷叶露三匙,温服,药渣加水再煮,取药汁一杯服。八十二、疟邪伤及中焦,病人恶寒发热日久不愈,这是中气虚,邪留体内不能外出的表现,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本条中邪留体内不能外出,是因为中气虚弱,不能逐邪,应当用升阳益气的方法治疗。&&& 补中益气汤方&&& 炙黄芪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炙甘草一钱白术(炒)一钱广皮五分当归五分升麻(炙)三分柴胡(炙)三分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药渣加水再煮取药汁一杯,分三次温服。八十三、病人左手脉弦,夜间发热,清晨热退汗出,口渴喜饮,这是疟邪在少阳,邪热偏重的症候,用青蒿鳖甲汤治疗。少阳与三阴相近,少阳证的治法,一方面要引导病邪外出,一方面要注意防止病邪内入。例如小柴胡汤就是用柴胡引导病邪外出,用人参、大枣、甘草补益正气;用柴胡清表热,用苦甘的黄芩、甘草清里热;半夏、生姜调和肝胃,祛痰饮,宣通胃阳,和胃降逆,疏利肝气;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这样使在表的邪气能除,在里的正气安宁,该清的清,当补的补,当升的升,当降的降,当平的平,所以称小柴胡汤为和解剂。青蒿鳖甲汤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但没有用其中的药物,小柴胡汤是为治疗伤寒病而设立的方剂,疟疾是由暑湿引起的,二者病因不同,因此治疗的药物也有区别,但都是少阳证,治疗的方法也大致相同。青蒿鳖甲汤中用青蒿引导病邪外出,青蒿虽然比柴胡的力量弱,但其气芳香能逐秽,通络的作用则比柴胡强。寒邪容易伤入阳气,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生姜都能补益阳气;暑邪容易伤阴液,所以用鳖甲护阴津,鳖是水中能蠕动的动物,因此,鳖甲能入阴络搜邪。小柴胡证有胁痛,干呕,这是痰饮所致,用生姜、半夏宣通阳气,降浊阴,祛痰饮;青蒿鳖甲汤证是邪热伤阴,因此用知母、花粉清热止渴,丹皮清少阳血分之邪,桑叶清少阳经络中气分的邪热。叶天士读古书而善用古方,他根据病邪偏寒偏热的不同情况,依照古人立法的原则,却变化了其中的药物,创制了青蒿鳖甲汤。那些死读古书,拘泥古法的人是无法同他相提并论的。八十四、疟邪伤及少阳,如出现伤寒少阳证,仍然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口渴明显,应减去半夏,加天花粉;如脉象弦迟,用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治疗。疟邪伤及少阳如出现伤寒少阳证,这是寒重热轻的表现,所以仍然用小柴胡汤治疗。如体内出现燥热,口渴明显,就应减去温燥的半夏,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如脉象弦迟,就说明寒邪偏重,《金匮要略》中说,病人脉象弦迟,应当用温法治疗,所以要在小柴胡汤内加干姜、陈皮温补中焦的阳气,并且能驱散在里的寒邪,使其外出。&&& 青蒿鳖甲汤方(苦辛咸寒法)&&& 青蒿三钱知母二钱桑叶二钱鳖甲五钱丹皮二钱花粉二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疟疾发作前,分二次温服。小柴胡汤方(苦辛甘温法)柴胡三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按《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加减法加减。口渴明显减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苦辛温法)&&& 即在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八十五、病人舌苔色白,胸脘痞闷,疟疾发作时恶寒从四肢开始,口渴喜欢热饮,这是湿邪内蕴的缘故,这种病称为湿疟,用厚朴草果汤治疗。这是热轻湿重的病证。舌苔色白,胸脘痞闷,是湿邪内郁的表现;湿邪内郁,脾阳不能伸展,脾主四肢,所以疟疾发作时恶寒从四肢开始;口渴如果是由热邪引起的,必定喜欢喝冷的,现在反而喜欢饮热的,这是因为湿属阴邪,湿阻中焦,喜用热饮来驱散湿邪。治疗时应当用苦辛通降的方法,全部用温开的药物,不能用苦寒之品。&&& 厚朴草果汤方(苦辛温法)&&& 厚朴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草果一钱半夏二钱茯苓块三钱广皮一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疟邪伤及中焦,脾胃首当其冲。疟邪偏于热,病变主要在胃,治疗重点在胃;疟邪偏于湿,病变主要在脾,治疗重点在脾。胃属阳腑,治胃必用甘寒或苦寒的药物;脾为阴脏,治脾多用甘温苦辛之品;如病邪湿热并重,则脾胃同治。本篇列举疟疾的证治,仅有几条,只简要地提出疟疾的辨治原则,不能全面记载。然而只要把这几条进行反复的比较,再从上焦篇中找出疟疾的病因,从下焦篇中弄清疟疾的转归。这样,关于疟疾的情况,也就基本掌握了。八十六、湿热之邪蕴藏体内,如果夹杂饮食积滞,导致气机不畅,血脉不行,就会形成滞下,也称痢疾。古时候都认为此病属重证,因为本病的病邪已经深入到脏腑。痢疾初起时出现腹痛腹胀容易治;日久,腹部不痛不胀的难治。脉小弱的容易治;如脉象实大而数则难治。老人体质虚弱,无论脉象实大还是小弱,都难治;脉象平和的容易治。大便每天几十次的容易治;每日只一、二次欲解而解不出的难治。面色和大便的颜色鲜明的容易治;面色或大便颜色晦暗的难治。患噤口痢属实证的容易治,属虚证的难治。先患痢疾后患泄泻的容易治;先患泄泻后患痢疾的难治。先患痢疾后患疟疾的容易治;先患疟疾后患痢疾的难治。当年感受病邪所致的病容易治;上年伏暑或平素饮酒过多,体内积热,或老年人阳虚积湿的难治。两胁及少腹无跳动感,无疝气,无痞块的容易治;若有以上证候的难治。本条是讨论辨治痢疾的大纲。虽然列举了容易治和难治的情况十几种,但归纳起来,病邪能向外透发的容易治,病邪深入到脏腑经络的难治。俗话说:&饿不死的伤寒,((NE04A))不死的痢疾。&现在有人解释为,凡是患伤寒的病人应该禁食,让病人饥饿,这样病邪就不会与饮食相搏击,导致死亡;痢疾一天内泻下几十次,腹泻的次数多,胃肠自然空虚,这时一定要让病人多食,才不致因胃肠空尽引起死亡。这些人不懂得这两句话是古代名医告诉后人判断生死的决窍,后人不审察病情,又不会断句,以致造成误解。《内经》说,热性病应禁食,这指的是病在将愈的初期,而不是刚发病的时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有食粥祛邪治病的条文,但不能进食重浊肥腻的食物。痢疾是由暑湿夹饮食内伤引起的,致病的邪气不只一种,肠胃受到多种病邪的侵害,所以古人治痢常要求吃清淡的食物,怎么能让病人暴食,以致饮食与病邪互结,病情久久不愈呢我遇到患痢疾因不忌口而致死亡的病人不可胜数。这两句话中的&饿&和&((NE04A))&本身就是单独的意义,讲的是患伤寒的人,如果知道饿,想进食,这是病有痊愈的希望;如果病死了,一定是医生误治造成的。伤寒属急性外感病,初起时只伤卫表,不会影响到营血,病人知道饥饿说明病变轻浅。医生只要扶胃气,祛邪气,病就会好,所以说不死,如果不知道饥饿,表示病重。张仲景说:&风病能食,寒病不能食&。正是这个意思。痢疾是由湿热内伏下注胃肠所致,如脏气充实,不让邪气停留于肠胃,正邪交争,就会产生((NE04A))满,这说明病邪有向外的趋势,医生只要顺水推舟,驱邪外出,病就会痊愈,所以说不死。如果脏气虚弱,不敌外邪,就不会出现((NE04A))满,这时病邪已经深入了。八十七、病人大便溏泄但不爽快,将有可能为痢疾,如腹痛,大便不爽,小便短小,用四苓合芩芍汤治疗。病人出现泄泻,大便应该很通畅,现在大便为何不爽利呢这是因为湿中有热,湿热阻滞气机,所以大便滞阻不畅。脏腑的活动,全靠气机的推动,若气机不畅,怎么可能不形成痢疾呢称&欲作&,是指要发未发。&拘急&,是指大便不爽快,胃肠内有积滞的表现。小便短少是湿热流注大肠,阑门(大小肠的结合部)不能分利水谷,膀胱不能渗湿形成的。因此用四芩散分利阑门水湿,通利膀胱,利小便,象开支河的方法那样,使水湿从小便排出而不直接流入大肠;加入黄芩和白芍可宣畅气分,清理积滞,预先消除形成痢疾的根源。本方是治疗痢疾初起的方剂,如果下痢日久,阴液受损,就不可用分利的方法了,所以在本方的后面有久痢不可用本方的记载。浙江人倪涵初医生曾制定治疟疾、痢疾的三个方中,指出治痢疾时首先要禁用发汗、分利、攻下,温补等法,这是他目睹庸医在治痢疾时,误用发汗,分利,温补以后,导致沉疴不起,感到十分痛心而提出来的忠告。但一概禁用,也未免因噎废食;再说他设立的三首方剂怎么能包治痢疾中的各种证型呢这样就会因小失大了。我认真读过古人的有关著作,潜心思考,认为痢疾如适合发汗仍要发汗,适宜攻下的必须攻下,内有邪热依然要清,体质虚弱还应用补,主要是看实际情况,而不能事先抱有成见。对于&误&字医生要特别注意,最怕的是考虑问题不周到,知识不全面,怎么能只相信见闻而不进行仔细地考查呢 &&& 四苓合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泽泻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二钱广皮一钱五分厚朴二钱木香一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的病人不能用。八十八、暑、湿、风、寒挟杂伤人,恶寒发热交替发作,这时表证明显,里证又急迫,腹部不舒,而且下痢,宜用活人败毒散治疗。本证是中气虚弱的人,水谷之湿不能运化,又感受了当时的风湿,湿邪阻滞气机,所以,表证和里证都很急迫。方中用人参益气健脾为君药;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配合川芎从半表半里处引导病邪外出,这正是喻嘉言所称的逆流挽舟的法则;用枳壳宣通中焦的气机,茯苓渗利湿邪;用桔梗宣开肺和大肠的郁闭;甘草调诸药,这是升阳举陷的治法。这种治法虽然不是直接治痢,却治疗了引起痢疾的病因。痢疾初起,出现恶寒发热,非用此法治疗不可。但如果用它统治伤寒、温疫、痹结是不适宜的。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原因,一首方剂怎么能统治不同病因导致的疾病呢本文在风湿类疾病中应用很广,如果只有湿邪而无风邪却兼热邪,就不适合了,更何况温热类疾病呢那些医术一般的医生用本方治疗温病已经不止一天了,我只看到用此给病人带来的危害,还没有发现它的好处。&&& 活人败毒散(辛甘温法)&&& 羌活独活茯苓川芎枳壳柴胡人参前胡桔梗各一两甘草五钱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二钱,加水一杯,生姜三片,煎煮后取药汁七分,一次服完。如热毒上冲于胃,以致不能进食形成噤口痢,用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此方名为仓廪散,服法同前面一样,药量增加一倍,属虚证的噤口痢不能用。八十九、痢疾已形成,腹部作胀疼痛,用加减芩芍汤治疗。这是痢疾刚刚形成的实证,治疗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厚朴二钱木香(煨)一钱广皮二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忌食油腻生冷。〔加减法〕如肛门下坠加槟榔二钱。如腹痛剧烈,想解大便,便后腹痛减轻,不久又出现腹痛欲解大便,大便白色粘液多,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脓血便多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大便通畅后停止用药,不可反复攻下。如肠中的积滞未净,当减小药量,有脓血便加当归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桃仁二钱。如舌苔腻浊,脉象实,有食积的加山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如湿重出现双目发黄,舌苔白,口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九十、痢疾湿热内蕴,导致中焦气结,出现脘腹胀满,神识昏乱,用泻心汤治疗。痢疾由于湿热内蕴,出现中焦气机痞塞不通,用苦辛通降的泻心汤清除体内的湿热,这样结滞可除,痢疾可止。&&& 泻心汤(方法并见前)&&& 九十一、下痢出现红白冻子,苔色灰黄,口渴不多饮水,小便不利,用滑石藿香汤治疗。本证是暑湿内伏,三焦气机不畅,在治疗时不可见积滞而治积滞,应采用辛淡渗湿,宣畅气机,芳香利窍的方法治疗形成积滞的病因,不治积滞而积滞自愈。&&& 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白通草一钱猪苓二钱茯苓皮三钱藿香梗二钱厚朴二钱白蔻仁一钱广皮一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九十二、湿温导致大便泄利,出现脱肛,用五苓散加寒水石治疗。这是一种利小便开支河的治法使湿去,泄利自然会痊愈。&&&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辛温淡复寒法)&&& 就是在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服法同五苓散一样,久痢的病人不能用。九十三、患痢疾时间太久,阳明不固,大便滑脱不禁,宜用人参石脂汤治疗。九窍不和谐,都属胃的病变,痢疾日久,胃气虚弱,气虚则寒,不能固涩肠道,导致大便滑脱不禁,所以用涩肠止泻的方法治疗。&&& 人参石脂汤方(辛甘温合涩法,这是桃花汤的变法)&&& 人参三钱赤石脂(研细末)三钱炮姜二钱白粳米(炒)一合上药加水五杯,先煎煮人参、粳米、炮姜取浓汁二杯,服时加入赤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九十四、大便泄泻,腹部作胀,小便清长,脉象濡小,这是足太阴脾的病变,应当温补脾脏,切忌使用通腑的方法,可用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本证属湿邪重,脾胃虚寒又无热象的证型,用附子理中汤减去甘缓守中的人参、甘草,加茯苓、厚朴温通气机,运化水湿。&&&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附子二钱干姜二钱茯苓三钱厚朴二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温服。九十五、大便泄泻,口不渴,属足太阴脾的病变,严重时浊气上冲出现呃逆,应迅速温补脾土,用附子粳米汤治疗。本条比上条的证状更危重,上条是阴寒之湿困脾土,但脾阳未衰,本条脾阳衰败,阴寒湿邪与体内的虚寒之气毫无制约,因此上条可用通补的方法,本条只能纯粹用温补守中的方法,这是补益阳气制约阴寒邪气的一种治法。&&& 附子粳米汤方(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附子二钱炙甘草二钱粳米一合干姜二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药渣再煎取药汁一杯,分三次温服。九十六、疟邪挟热,内陷肠胃变为痢疾,延误日久,导致脾胃之气受损,出现面部浮肿,腹部胀满,里急后重等症,这是中气虚弱,邪气内伏的表现,可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疟疾之邪多犯经络,痢疾之邪常侵脏腑,所以疟邪致病病位较浅,痢疾之邪致病病位较深。内陷就是病邪由浅入深。治疗的方法应遵照喻嘉言逆流挽舟的原则。邪陷入里,仍须用升提之法使病邪外出。所以用柴胡引导病邪由下向上,由里达外,配合黄芩清解内外之邪,用人参配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当归、白芍内护三阴,谷芽消导气分的积滞,山楂畅通血分的积滞。谷芽可升胃气故能消谷滞、山楂入血故可去肉滞。&&& 加减小柴胡汤方(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人参一钱丹皮一钱白芍(炒)二钱当归(土炒)一钱五分谷芽一钱五分山楂(炒)一钱五分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九十七、春温病邪热内陷,形成痢疾,最容易出现厥证和脱证,用加减黄连阿胶汤治疗。春温病邪热内陷,多表现为热多湿少的症候。热必会伤阴,所以治法以救阴为主。救阴的方法,不外乎育阴和坚阴二种。本方中黄连可以坚阴,阿胶可以育阴,合起来就命名为黄连阿胶汤。黄芩协助黄连坚阴,生地、白芍辅助阿胶育阴,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条与下面二条,本应放在下焦讨论,为便于与各种内陷的征候进行比较,所以列在这里。&&& 加减黄连阿胶汤(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阿胶三钱黄芩二钱炒生地四钱生白芍五钱炙甘草一钱五分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九十八、病人中气虚弱,清气下陷,肠胃不能固涩的,用加减补中益气汤治疗。本条属邪少虚多的证型,病变偏于气分,所以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 加减补中益气汤(甘温法)&&& 人参二钱黄芪二钱广皮一钱炙甘草一钱当归身二钱炒白芍三钱防风五分升麻三分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温服。九十九、病人里虚,湿热之邪下陷,形成热痢,出现里急后重,腹部疼痛,左手脉小,右手脉大,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这是病人里虚,湿热下陷将形成痢疾的治法。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中说,热痢出现里急后重,用白头翁汤治疗。湿热流注下焦,假如没治好,大便必定会下脓血;右手脉大,说明病邪是从上焦或中焦陷入的;左手脉小,是下焦受邪,邪气坚结不散的表现。白头翁无风也能摇曳,禀承了春木之气,有透发下陷的病邪从上而出的作用,也能息风。此物又吸收了秋金之气,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湿热积滞清除后,腹痛也就消失了。秦皮禀承了木水相生之气,为青色,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吸取少阴寒水的精气,能清泄肠胃的邪热。黄柏禀受寒水和湿土的精气,也能清热去湿。加黄芩、白芍是因为内陷的病证,由上焦、中焦传入下焦,而且右手脉大,说明上焦和中焦仍有余邪,以黄芩既可清肠胃邪热,又可以清肌表邪热;黄连、黄柏只走中下焦,黄芩却可走中上焦,因此,黄芩是手足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药物;白芍能去瘀血,生新血,调理血中之气。张仲景太阳篇中有表邪末除,因误下导致协热下利的记载。如兼有心下痞梗的虚寒证,用桂枝人参汤治疗;如兼脉促的热证,则用葛根黄连黄芩汤,这与本条是不同的。&&& 加味白头翁汤(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秦皮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三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服。 白花败酱秋燥出现气血两燔的证候,用玉女煎治疗。秋燥一〇〇、燥热损伤胃阴,用五汁饮治疗,也可用玉竹麦门冬汤治疗。&&&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脾胃虚弱的病人,加生扁豆;气虚的病人,加人参。一〇一、胃中阴液干枯,外邪已解的,可用牛乳饮治疗。这是用动物的津血填补人体津血的方法。&&& 牛乳饮(甘寒法)&&& 牛乳一杯加适量的水煮开,一次服完,病重的每日服二次。一〇二、秋燥出现气血两燔的证候,用玉女煎治疗。玉女煎方(见上焦篇) 名医皇甫谧〔方剂趣记图解〕 十枣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趣&&& 记时早鸡睡枣园 十枣(汤)戟大遂甘枣大芫花&&& 【组 成】4味:大戟、甘遂、芫花各等份,大枣10枚。&&& 【用 法】除大枣外余药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0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以大枣煎汤送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功 效】攻逐水饮。&&& 【主 治】①悬饮。②实水。&&& 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而体质壮实者。&&& 【注 意】①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非水饮壅盛于里之证切不可妄用。服用宜清晨空腹,剂量从0.5克开始,逐渐加量。若泻后积水未尽,患者精神尚可支持,次日再服;如泻后精神疲倦,食欲减退,虽水去未尽亦应暂停攻逐,须观察一二日,再看患者具体情况而定。②如病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下不可者,可用本方与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③孕妇禁用。④方中大戟、芫花、甘遂均有毒,且甘遂有效成分难溶于水,宜制为散剂,以减少呕吐的不良反应,不宜作煎剂。〔本节表解〕&&& 内容症状治法阳明温病的各种症状及治法汗多,谵语,舌苔老黄小承气汤无汗,小便不利,谵语先用牛黄丸,不解,再用调胃承气汤面目俱赤,小便赤,腹满坚,肢厥,不大便,脉沉浮,脉厥大承气汤纯利稀水无粪调胃承气汤哕,连声哕,断续哕里实泄,中焦热结自解,肺胃气降下利谵语,阴明脉实,滑疾小承气汤下后,无汗,脉浮,脉浮洪,脉洪而芤银翘汤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口燥咽干,舌苔干黑,脉沉有力,脉沉而弱护胃承气汤虚烦不眠,心中懊((NE047)),反复颠倒栀子豉汤无汗或头汗,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腑满,舌燥黄茵陈蒿汤热结甚,当有潮热汗出,小便通利,无汗冬地三黄汤&&& 内容症状治法寒湿的各种症状及治法腹胀,小便不利,便溏不爽,欲滞下四苓加厚朴秦皮汤四肢乍冷,自利,神倦不语,舌白滑,目黄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雍塞,腹痛椒附白通汤寒湿伤胃、大肠,舌白腐,肚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寒热,不饥,吞酸,形寒,脘中痞闷苓姜术桂汤&&& 内容症状治法湿温的各&&& 种症状及&&& 治法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湿热受自口鼻,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吸受秽湿,热蒸头胀,身痛,舌白,呕逆,渴不多饮,小便不通安宫牛黄丸阳明湿热,气壅为哕新制橘皮竹茹汤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脉象模糊,身痛,舌白二加减正气散秽湿着里,舌黄,脘闷三加减正气散&&& 内容症状治法疟病的各&&& 种症状及&&& 治法舌白,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痛泻心汤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不饥不饱,不便潮热,食则烦热加麦冬麻仁汤寒起四末,不渴,多呕黄连白芍汤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脉弦,寒战,呕吐噫气,腹鸣便溏加味露姜饮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 〔名医医案〕&&& 周,六十三岁。温热最忌足三阳药,且柴胡直升少阳,不至于下竭上厥不止,且即系伤寒,从无柴胡十数日之多。现在呕而便血,《灵枢》所谓不治之症。勉议犀角地黄汤加黄连苦甘合化法。大生地六钱犀角二钱老山连一钱生白芍四钱丹皮四钱麦冬六钱连心黄芩二钱分作二次服,以不呕、不便血,小便不赤为度。十一日:诸症稍减,但为日已久,以重护津液为主,复苦甘合化阴气法。大生地一两黄芩二钱生白芍五钱黄连八分麦冬一两&&& 玄参一两丹皮六钱广郁金二钱&&& 陈,三十二岁。温热面赤,口渴烦躁六七日,壮热大汗,鼻衄,六脉洪数而促,左先生用五苓散,双解表里,余曰:此温病阳明经证也,其脉促,有燎原之势,岂缓药所能挽回,非白虎不可。生石膏末,八两知母一两生甘草五钱粳米二合白茅根一两柏叶炭八钱煮四碗,分四次服,尽剂而脉静身凉。&&& 某。冬温,脉沉细之极,舌赤面赤,谵语,大便闭。邪病机在血分之里,与润下法。细生地六钱元参六钱粉丹皮三钱生大黄五钱连心麦冬六钱生甘草二钱元明粉一钱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快便,止后服,外牛黄清心丸二丸。初二日:冬温谵语神昏,皆误表之故。邪在心包,宜急急速开膻中,不然则内闭外脱矣。大便闭,面正赤,昨因润下未通,经谓下不通者死,非细故也。得药则呕,忌甘也。先与广东牛黄丸二三丸,以开膻中,继以大承气汤攻阳明之实。生大黄八钱玄参八钱老厚朴二钱元明粉三钱丹皮五钱小枳实四钱煮三杯,先服一杯,得便即止,不便再服。&&& 〔歌诀〕&&& 暑温伏暑&&& 洪滑烧昏面色红, 苔黄大渴热偏钟,&&& 胸痛拒按溲常短, 暑症阳明水结胸,&&& 瓜蒌黄连同半枳, 痞连枳半杏芩通,&&& 虚人参枣培中气, 黄燥苔宜承气同。&&& 暑温延漫及三焦, 舌润微黄滑石膏,&&& 寒水竹茹金汁杏, 银花通草共煎熬,&&& 邪留舌绛苔还少, 莲麦元犀竹叶翘,&&& 知母银花冲竹沥, 宫城清晏热痰消。&&& 暑温伏暑三焦受, 苔白胸膨热又潮,&&& 渴利烦呕溲短汗, 芩连橘杏朴通疗,&&& 郁金滑半成方剂, 宣导膀胱走窍毛。&&& 寒湿&&& 湿入中焦辨寒热, 伤脾伤胃两歧然,&&& 寒凝痞积胸常饱, 苓半连通朴共煎,&&& 腹胀便难溲短涩, 苍秦猪泻朴苓安。&&& 湿寒肢冷利睛黄, 苔滑神昏语不详,&&& 半术猪苓瓜朴泻, 煎加草果附回汤。&&& 中焦痞涩滑兼灰, 苓果陈茵朴泻推,&&& 猪腹同煎黄又厥, 茵陈姜附草温培。&&& 滑白灰苔脉又迟, 便难中闷胃阳痹,&&& 葱姜椒附冲猪胆, 肚坠参苍朴附皮,&&& 加入炮姜钱又半, 湿中祛湿气升提。&&& 脾胃阳伤闷不饥, 吞酸苓桂术姜宜,&&& 身疼寒热呕兼利, 不饮参姜术草医。&&& 烧渴苍苓猪泻桂, 肢寒参附草姜回,&&& 调和营卫须清解, 桂芍甘姜大枣培。&&& 霍乱寒侵忽转筋, 五苓防己桂枝仁,&&& 厥深脉紧当加附, 吐利皆艰气血凝,&&& 姜朴川椒槟橘透, 狼牙姜附豆茱参。&&& 中恶仓皇体实多, 心疼便闭胀如何,&&& 杏仁巴豆绵搥裹, 滚水冲调服即瘥。&&& 霍乱诸疼疟痢痧, 阴寒痉厥目昏花,&&& 沉丁苍术明雄末, 酒化蟾酥丸服佳。&&& 绞肠急痛甲唇青, 马粪圆通荡浊阴,&&& 无论新陈将互焙, 研调酒服奏功灵。&&& 秋燥&&& 燥伤胃液五般汁, 蒌麦沙甘亦可瘳,&&& 外感净时津未复, 一杯牛乳炖温投。活解温病条辨&第三卷下焦篇HUOJIEWENBINGTIAOBIAN温病最容易耗伤阴津,因此肺、脾、胃三阴脏首当其冲。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有哪些症状
、、、、、
今日坐诊大夫
胡艳主任医师
治疗小儿类风湿疾病、小儿肾脏疾病、过敏性紫癜、小儿黄疸等
白色疱疹&是怎么引起的?
白色疱疹&如何治疗?
白色疱疹&吃什么好?
白色疱疹&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