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心理咨询专家问题想向心理咨询专家专家求助,谁不知那些专家不是…

(4)(4)(1)(7)(1313)(7)(21)(115)(64)(7)(28)(6)(1)(4)(2)
亲爱的朋友,心理咨询是咨询者与咨询对象(来访者)所进行的一种平等地位的接触与沟通的过程,心理咨询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相互信赖的关系和作用的程度。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心理咨询效果,在您开始正式咨询以前,您需要了解以下要点:
咨询内容:
有关心理发展、心理适应和心理障碍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咨询原则:
保密原则。未经您的许可,我们不会将咨询内容透露给学校的其他单位和个人。若有录音、录像等需要,我们会事先征得您的同意。
您的权利:
您有要求咨询、终止咨询和转介咨询师的权利
一次咨询的时间一般为 45 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 60
分钟,因此注意您的倾诉时间,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是不必要的。咨询师更关注您内在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
请事先想好同咨询师谈些什么,以便较快进入主题,更加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对咨询师的问题最好如实作答,坦诚诉说您的真实情况和感受,以便让咨询师更容易对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咨询师并不太关心您表层的东西,也不会对您进行价值判断,而是更注重解决您的心理问题。
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 “ 根治 ”
。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过程,而解决心理问题往往也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立即有“良方”或“特效解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不要期望由心理咨询师给您 “ 决策 ”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心理咨询师只能为您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帮您分析问题,让您更清楚自己的 “ 症结 ” ,最后的
“ 大主意 ” 还得由您自己拿。
咨询流程:
(1)预约具体时段;
(2)填写预约登记表;
(3)咨询:按时到场咨询,打开心扉、信任咨询师,咨访双方积极配合,真诚沟通和交流;若有需要,预约下一次咨询。
转介流程:
如果感到咨询效果不明显或有更适合的咨询师人选,由您或您的前任咨询师提出,对方同意后,和下一任咨询师三方正式交接。
咨询禁忌:
(1)迟到或缺席,而没提前通知咨询接待员
(2)在未正式转介之前,游离于两个以上的咨询师之间
(3)向咨询师要私人联系电话,发展私人关系取消或推迟咨询:
预约咨询后,若有急事不能咨询,请提前两小时与心理咨询员联系取消或推迟咨询,以便我们安排其他来访者.
特别提示: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我们咨询师是您的“心理拐杖”,帮助你更有勇气来面对生活和挫折,而不是代您来解决生活的具体问题。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付出的是强度极高的智力劳动,心理咨询会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了解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并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办法。会让来访者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全新的内心感受,良好的咨询将会影响来访者的一生。
专业心理咨询是一项有偿服务,主要采取按时收费的标准,之所以要收费,主要有以下理由:
<span STYLE="FonT-siZe: 13.5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CoLor: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非常认真投入地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的付出是一种专业技术性非常高的特殊劳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脑力,收费咨询是来访者尊重自己,尊重咨询师劳动的体现,同时,也是咨询师基本生存保障的需要。
<span STYLE="FonT-siZe: 13.5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CoLor: #、咨询获得效果的重要前提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相信心理咨询能给自己带来帮助,付费咨询是信任的最好表达。
<span STYLE="FonT-siZe: 13.5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CoLor: #、收取咨询费后,才意味着咨询关系的建立,自然就形成一种服务合同关系,也表明了求助者的诚意和信任,同时,也赋予了咨询师责任和义务,使得咨询双方始终保持一定的现实距离,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咨询过程始终控制在职业框架之内,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现实纠葛;在此情况下,求助者一般会主动配合,按约咨询,咨询师收取了费用后,服务也会更尽心尽力,双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咨询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span STYLE="FonT-siZe: 13.5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CoLor: #、咨询收费本身就有一定的心理治疗和人格矫治作用:心理咨询的过程需要咨询双方配合,共同付出努力。不收费的心理咨询,来访者在接受咨询时,主动自我探索和改变自己的动力往往不足,总希望咨询师舒舒服服地把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解决,这种等待他人援助而自身不作为,不付出的观念,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是一种认知偏差,需要矫治。
<span STYLE="FonT-siZe: 13.5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CoLor: #、收费服务对咨询双方都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在约定的时间,按商讨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咨询,针对性更强,对加强咨询双方的自我意识、责任心等都有积极作用。
<span STYLE="FonT-siZe: 13.5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CoLor: #、可以防止来访者过度依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成长有利,同时,也可以减少移情和反移情的情况发生,还可以防止咨询师恶意攻击来访者。
免费的心理咨询,双方往往都是较随意的、咨询师的专业性也不够。来访者不大可能重视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可能会把咨询师当作倾泄不良情绪和自我表现的对象,有时滔滔不绝,却离心理问题症结很远,想说就说,想走就走,问题很难得到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咨询师因为不收费,也难于保持责任心,和助人的热情,甚至会感到自已的精心付出竟成为他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倍受挫折。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收费的心理治疗,对患者是无益的。
因此,收费心理咨询,其实质是对来访者来有利,对咨询师的服务有利,同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有利!
“我的问题通过一次咨询能够解决吗?”这是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访者经常提到的问题。
由于心理障碍的形成往往是有生以来日积月累的结果,解决心理问题绝不是一次两次咨询就能解决的,要看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疗程以上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如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常持续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一般主张,一个疗程为1-2个月,每周1-2次。专业的心理咨询,往往以疗程为时间段,有些人,总希望有什么灵丹妙计,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这是不现实的。
心理咨询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来访者咨询问题的性质。如果属于发展性心理咨询的范畴,也就是说,问题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障碍,经过2-3次咨询,有时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但是,如果问题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范畴,如各类情感困惑、亲子关系、负性情绪问题、不良行为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等,就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几年甚至十几年形成的抑郁症、强迫性等问题,是不可能通过2-3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的。再比如,认知偏差的转变、不良行为的消除、童年创伤的影响等,很难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适应性思维模式和行为状态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弹指一挥。因此,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耐心是必要的。
心理问题解决需要多长的时间,我认为,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求助者的求助愿望、信任和配合程度,如果求助者不信任,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或者对咨询师的咨询不积极配合,这就会拖延心理问题解决的时间。第二是问题的严重程度,问题形成的时间越长,需要的时间越长,问题对自己的社会功能影响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第三是咨询师的能力和水平。
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有些来访者一听到心理咨询还需要自己的努力,立即就放弃了,其实这样的回避行为对来访者的问题解决不利。还有些来访者因为咨询不能1次解决问题而放弃,任由自己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或不良行为状态中,使心理问题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科学,科学就要有科学的方法,不宜因个人愿望而随意改变。合理的方法就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在来访者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一个共同努力的咨询过程,帮助来访者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终达到生活品质提高,助其成长!
咨询电话:
(提前3-7天预约)
收费情况:
个体咨询:600元/次/60分钟
家庭治疗:900元/次/60分钟
催眠治疗:1000元/次/60分钟
量表:50-200元/个
必须告诉孩子的十大人生规则
人生短暂,恰如白驹过隙,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你有许多选项与抉择,你可以通过努力来把你的希望、梦想及目标变为现实!
规则一:人生要么是一次冒险,要么什么都不是
责任:我们一生都必须对自已的每一种行为、言谈和思想所带来的后果负责
勇气:勇气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是人生为获取成功而必须唤醒的激情
冒险:人生要么是一埸冒险,要么什么都不是
规则二:倾听内心的声音,那是命运在敲门
相信:相信自已,每颗心都和着那根琴弦而跳动
灵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找到可滋养我们创造灵魂的汁液
规则三:一生最大的成本,是你自已的身体
自尊:不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够让你感觉自已能力低下
规则四:别拒绝学习,那同时也是在拒绝人生
选择:需要在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义无反顾地去行动
公平:公平是一种深深的畏惧,怕被夺走属于自已的东西,越是容易丢失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父母对自己的爱!
规则五:成长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没有错误,只有教训
道德:一个人既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又能表现出极大的冷漠,应该努力培训前者消除后者,世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没有哪件不该发生,也没有哪件纯属巧合,一切事情都是上帝的赐福,他让我们从中学有所得
幽默:学会自嘲,在人生中极其重要
规则六:不要在同一块石头上面绊倒两次
意愿:人生并不要求我们成为最佳,只要求我们尽力而为
因果:每一种作用力,都有一种与之等量的反作用力
耐心:保持耐心,你将明白何时自已该起身前行,我们看到了光明,才开始醒悟
规则七:你永远不可能主宰你的全部人生
屈从:屈从非但不会削减我们的力量,反而会增强我们的力量
毅力: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知难而退,轻易放弃,通向成功的最坚实的道路总是再做一次尝试
谦恭:当你到达一座山的山顶时,不要目空一切,而应开始攀登更高的顶峰
规则八:不要处心积虑,只要心满意足
感激:当你不再拿目前你所处的境况,与你希望自已所处的境况进行比较的时候,你便能够开始庆幸自已所拥有的一切
超脱:或许最难学的课程,就是不要过分看重你努力的结果
充裕:最富有的人,就是对自已所拥有的一切能够感到心满意足的人
规则九:经常照照自已,用别人伤痕累累的镜子
容忍:每件让我们对他人感到恼怒的事情,都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已
规则十:别相信结局,那只是又一个开始
智慧:信念是精神的礼物,我们的智慧不是他人赐予的,我们的人生道路只有靠自已去走,没人可以代劳,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亲自去开采智慧
这些天,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杨校长在致辞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这番话说得很重,但却切中当下中国大学病灶。
前不久大学同学聚会,有人幸福地回忆起某位老师在家亲自下厨给学生解馋,有人感慨在读书的时候没好好谈场恋爱,还有人则遗憾求学时没能好好读几本自己想读的书……而关于专业方面的问题,几乎无人提及。大家难以割舍的是与青春、自由、天性解放和人情、人性相关的记忆,至于分数、专业知识等等,则早已湮没在如水的时光里。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本意是“休闲”。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学校是一个休闲场所,在身心放松、没有太多功利因素羁绊的状态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直到今天,欧美许多著名大学的核心部分仍是“人文学院”,除了传授单纯的知识,其更重要的使命是推行“人的自由教育”,注重培养有德行、有思想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的人。爱因斯坦与杨玉良,他们之所以对有关理想、德行、尊严和自由的教育强调得无以复加,显然是基于对大学本质的深刻认识。
经过连年扩招,中国大学录取率已达75%左右,大量学生涌入大学校园固然带来了全民素质提升、就业压力延缓乃至提振国内经济需求等诸多好处,但管理粗放、流水线作业和功利色彩浓厚等弊端也日渐显现。教学以就业、实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导向,学生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便开始忙于考证、打工、实习,为找份好工作做准备。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入世”,但却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相去甚远。用杨玉良的话来说,“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这种有“量”无“质”,有“名”无“实”的大学教育,已到了亟需变革的时候。
中国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学校规模方面大干快上了这么多年,现在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大学何为的问题了。前段时间采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坦言“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与一些欧美名校一样,港中大实行的是书院制,书院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包括宿舍、食堂、运动会、奖学金等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像一个大家庭。设定这样的制度,为的就是培养“有温度的全人”而非“冷漠自负的工匠”。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花大价钱将孩子送到国外求学,未必是指望孩子喝完洋墨水后能成名成家,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能接受“人的自由教育”。往小处讲,这种教育事关一个人的幸福和对人生的把握,往大处说,教育是否真正以“全人”为指向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
最近很多人都在谈论“可汗学院”,这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有人说可汗学员正在“翻转课堂”,而诸如此类新型的知识传授模式已显现出取代传统教育部分功能的可能性。
因此无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来自现代技术的挑战,都要求大学教育尽快转向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和“人的自由教育”。复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已然言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致辞被疯转,也映射出来自民间渴望变革的强大诉求。
你常常为管教孩子而束手无策吗?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妈妈,想教出天才宝宝,下面这4种好“妈妈”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你需要学习的良方。
妈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许多家庭中,最重视孩子教育的往往是妈妈,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妈妈的处理方法不妥,就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不仅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耽误你的宝宝成为“天才宝宝”哦。
传统好妈妈标准:
1、善于理家,如清扫、做饭、做针线活等;
2、照顾孩子,安排好子女的吃饭、穿衣、洗漱、安全等;
3、训练孩子懂规矩,养成良好习惯,安排孩子的生活;
4、教育孩子守秩序,听话,奖励他们的好行为,纠正他们的错误;
5、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和性格,建立宗教信仰等。
现代好妈妈标准: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其独立性,教他们适应生活;
2、注意孩子的情绪发展,使孩子保持愉快、满足的情绪状态;
3、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计算能力;
4、爱孩子,与孩子分享快乐,引导其在儿童水平上安排生活;
5、对孩子说的话感兴趣,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6、镇定、愉快,有幽默感,经常面带笑容。
孩子长到2岁以后,逐渐发展“自我意识”,要求独立、不愿被父母干涉,并且开始逆反甚至全然不顾父母的命令。作为妈妈,情绪激化进而打骂孩子,或放任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些都是“不聪明”的做法。想找到好办法,看看现代好妈妈应该怎么做吧。
宝贝,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
宝贝,你喜欢就都吃掉吧。
宝贝,只要你高兴就好。
大人们用厚厚绵绵的爱啊将孩子隔绝在自己的世界中.
晚餐时间到了。
外婆大声招呼着阿风来吃饭:“阿风,快点来吃饭喽,今天有你最喜欢吃的鱼哦!”
阿风高兴地跳着过来说:“太好了,我最喜欢吃鱼了。我要把它全部吃掉。”
外婆笑眯眯地说:“好啊,快点来吃吧。”
妈妈在旁边插上一句:“你把鱼全部吃点,外婆也喜欢吃鱼,怎么办?”
阿风被妈妈问得一愣,转头问外婆:“外婆,你喜欢吃鱼吗?”
妈妈赶紧给想否认的外婆一个眼色,外婆改口说:“嗯,喜欢的。”
阿风又问妈妈:“妈妈,你喜欢吃鱼吗?”妈妈说:“我喜欢啊。特别是清蒸鱼。”
阿风又问外公:“外公,你喜欢吃鱼吗?”妈妈替外公回答说:“外公最喜欢吃鱼头了。”
阿风又问爸爸:“爸爸,你喜欢吃鱼吗?”爸爸说:“我不爱吃清蒸鱼,但清蒸鱼最有营养。吃点对身体好。”
问了一圈,阿风看着那条鱼,然后说:“那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吧。”
吃了一会儿,妈妈问阿风:“鱼好吃吗?”阿风说:“好吃,太好吃了。”
“那你应该谢谢谁啊?”阿风立刻竖起两个大拇指,对着外公说:“谢谢外公,外公,你真棒!”外公瞬时笑眯了眼。
在中国的传统中,父母都是最无私的角色,总想着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祖辈对于孙辈,尤其如此,只要看到孩子吃得香甜甜的,比他们自己吃,要幸福百倍、千倍。但是,从孩子而言,他们并不一定了解这份爱,这份付出。他们享受着获得的快乐,也看到了成人的快乐,渐渐的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应该拥有最好的;只要他喜欢,他就可以全部拥有;只要他高兴,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但是世界的运行规则并非如此。当孩子的世界只能想到自己时,不仅他很难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也很难成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人。因为遇到问题时,他始终都会认为是别人的错,而别人是不一定会因为他而改变的,他就始终处在消极抱怨的生活状态之中。
如何能让孩子的世界不再封闭呢?
首先是双赢式的分享。
0~3岁的孩子还完全处于自我中心的状态,他们必须在自我满足之后,才能感知、接受他人的需要。要让孩子有分享的意识,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所以不要拿孩子独一无二的东西去要求分享,不要让孩子觉得分享是一种剥夺。比如当孩子和同伴一起玩时,给孩子准备一些独立小包装的食品,让孩子和同伴分享。
其次是让孩子知道感谢。
要让“谢谢”为孩子的一种习惯用语,当孩子接受别人的馈赠或帮助时,父母可以主动向他人表示感谢,不断强化孩子说谢谢的意识。另外,当父母接受到孩子的帮助时,也应该表示感谢。让孩子明白,任何一种帮助都是源于爱和善意,都应该表示感谢,而不是心安理得的接受。
最后,要让孩子知道他/她不是唯一的存在。
每天早上,阿风起床,我都会和阿风问好,阿风也会和我问好。可有一天,外婆突然说了句:阿风,你怎么没和我问好啊?我意识到这是我的责任,因为每天早上我也只和阿风问好了。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习惯,我不再第一个和阿风问好,而是先和家里每个人问好后,再跟阿风问好。很自然地,阿风也开始和家里每个人问好。让孩子多关心家人,注意身边的人的需要,这也将帮助孩子融入集体,获得他人的认可。
独生子女政策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谓直线上升,他们逐渐成为了家庭的核心,所有的成人都围着他/她转,他/她的一颦一笑都影响着所有人的心情。但是过度关注的背后就是让孩子将自我的需要无限放大,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这将为孩子未来的社会生活埋下了隐患。所以不要用爱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阻碍了孩子的感知,让孩子的世界只留下孤独的自己。
英国BBC电视台播放过这样一个节目,心理学家想证明,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反映在他的外在形象上。为此,他们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试验。
心理学家选择了伦敦一家偏僻的小咖啡厅,在里面安置了录像机。
这个咖啡厅内仅有三张桌子,每张桌子旁都坐着一个“试验人物”。这三个人中,一个是心态乐观,热爱生活,身体健康的中年男子;一位是外表英俊、潇洒,但是性格忧郁、腼腆,缺乏自信,对人生悲观失望的小伙子;另一位是有学识的、秃头、只对知识感兴趣的中年男子。
心理学家让他们手拿同样的当天报纸,桌前摆着咖啡,不理睬任何进来买咖啡的陌生人,以便观察陌生人会选择坐在哪个人身边。
在限定的时间内,前后共有六个人进店。这六个人在选择位置时,都犹豫不决地环视了一下那三个人。其中有五位选择坐在了那个心态乐观,热爱生活的中年男子的桌旁,有两位还主动地与他打招呼、交谈。这对于矜持的英国人来说,并不常见。只有一位漂亮的年轻女性,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坐在那个悲观的小伙子身边。她腼腆地、主动地与小伙子打了招呼。
在后来的采访中发现,这位乐观的中年人是个非常幸运的人,他喜欢看足球比赛,还酷爱买体育彩票,他的彩票常常中奖。
而那个坐在悲观的小伙子身边的漂亮女性,和小伙子一样缺乏自信,或许还有别的原因让她选择了这个英俊的小伙子。
而那个只喜欢知识的学者身边空无一人。
人是如此奇怪的动物,我们在无意识之中能够洞察别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并且会选择那些与我们价值观相同的人。
反过来说,那些我们自以为隐藏很深的内心世界,以为只有自己才能够知道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悄悄地通过我们的心灵光环在向外渗透。
积极的心态会吸引积极的人,还会吸引财富。而消极的心态却会排斥财富和机遇,驱赶要接近你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鲍维尔博士,根据印度的人体色谱理论,专门研究了人体所散发的光环。
她发现人体光环是有模式的,这个模式能够揭示一个人深层的情感、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健康状态、性格特点,甚至其他的后天形成的道德和修养,可以由此断定他是否值得信任,是否正直,是否有修养。
芭芭拉认为:“人体光环是一个人灵魂的指示灯,它是一个人精神的精华向外发射的信号。”
芭芭拉研究光环的本意是为了帮助人们自我认识,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道路,但却间接地解释了一些我们不可理解的奇怪现象,比如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一个陌生人还没有开口,我们就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好感或者厌恶感。
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生物都会放射电磁波,这个磁场形成了人体的光环。我们的身体中有一个敏感的天线,能够准确地察觉到另一个磁场的实质内容,由此做出决定——喜欢他,还是排斥他。
这样的研究结论,解释了为什么被多数国人认为是”迷信“的中国相面术在西方开始有了市场。
西方研究面相的专家认为,人的面相与心态紧紧相连,这正符合我们中国人常讲的“面随心变”的道理。那些所谓有幸运面相的人,鼻、口、眼、耳的形状和结构和谐,整个面部神态及人的神情所放射出的是慈祥、仁爱、乐观、宽容,这种不可见的光环,让观察者可以感受到美好、和谐、愉悦,因而人们愿意去接近他们,也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幸运”也就如此降临了。
而那些有着“凶险”相貌的人,比如传说中那些凶神恶煞的形象,他们的面貌不和谐地堆砌在一起,眉头紧蹙,龇牙咧嘴,肌肉紧张,面部放射出让人感到紧张、痛苦、不可信任、恐怖的神态,反映的是内心的焦虑、不安、狡诈、狭隘,甚至狠毒、仇恨和愤怒,哪有人喜欢这种感觉?因而,幸运不愿意与之同行,凶险和厄运也就随之而来。
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世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他的思想和灵魂。
在今天高压力、强竞争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很难体验到古人那种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不安全、突出自我、征服、贪欲、自私、放纵、残酷、悲观、消极等等不健康的心态,都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人的整体形象中。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
a. 修心养性,做一个诚实而正直的人。
b. 保持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吸引幸运之星。
c. 静心体验宇宙与人生合一的境界,领悟生命的意义。
d. 放弃狂妄和自大,把我们的人生坐标放到无垠的宇宙中,感受人类的渺小,我们更加渺小。
e. 轻松地寻求卓越的人生,告诉自己:事业只是寻求卓越的一种手段。
f. 有信仰比什么都不相信更能让你平静、祥和(信仰不等于宗教),想象永恒的宇宙。
g. 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让贪婪的欲望、愤怒的情绪、强烈的激情占有了我
我们为何没有成为好友?
“我们能成为生活中的朋友吗?我真希望有你这样的朋友。做个朋友吧。”
“能安排个时间吃饭吗?我想先了解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决定是否咨询”
“我的困惑很久了,希望你能帮帮我,但我希望和你成为朋友,不是咨询关系....&
很多求助者,很希望加咨询师为QQ好友,都希望能够和心理咨询师做好朋友,就是能够在咨询外保持朋友关系,如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交往,有个心理咨询师做朋友,感觉自己的问题就万事ok了。
所以很想请心理咨询师吃饭,或者去公园谈心,或者送礼物,希望得到一份咨询关系以外的情感建立,希望得到一份永久的友谊。
&这份心愿是好的,但是我们往往得到心理咨询师的拒绝,一开始建立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就确立了和求助者的职业关系,就是说只是一种职业关系,咨询结束,关系结束。很多人不太理解,感觉心理咨询师太清高了,太商业化了。这里面真的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吗?为什么心理咨询强调职业关系,对咨询关系有情感的限制,而不能发展私下的感情呢?这里面有着一定的科学意义。我想在这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心理咨询师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
&&心理咨询师本身会有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每个人心窗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伤感和人生,心理咨询师也依然。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的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调节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保持内心的和谐和安宁,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咨询当中以正性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求助者,才能够更好的提供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咨询室内外每个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不断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完善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洞察心理的敏锐和理解能力,才能够在预约好的时间内,给予求助者最好的心理学的帮助。&
&第二,人无完人,心理咨询师也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从世界的这端到那端,我们无法找到完美,心理咨询师也有着她的缺点,性格方面,生活方面,家庭方面,成长经历,等等都有着TA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并不是说智慧心理咨询师的化身,是完美的生命个体。心理咨询师是普通生活中的真实一员,有着她真实的现实生活。
咨询室内外,TA有着TA特色的生活。&
&&&以上两点,咨询室外和心理咨询师一旦成了生活中的朋友,心理咨询师的状态和生活会给求助者带来暗示和影响。心理咨询师无意的言谈和随意的认知观念,都有可能伤害到求助者。咨询室外的心理咨询师是职业外的自我,是随意的,
当把心灵的交流放大到现实生活中去,咨询就成了闲聊,就成了无病呻吟。&
第三,咨询关系拓展到咨询室外发展,会使心理咨询师失去中立态度。
&&心理咨询师要求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才能够对求助者的问题有着客观的看法和理解,当你和心理咨询师走得很近时,TA对你就失去了意义,对你的问题TA就变得非常地弱智。由于你和TA是朋友,TA很在意你,就很容易被你的情绪卷入,侵袭,最后TA会和你一起陷入心身憔悴中。&
这一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实的体验到。比如一个失去工作的男人,回家告诉妻子,自己在单位犯了个错误,被辞退了。妻子很难平静下心来听他倾诉,因为失去工作,就意味着生活经济的窘迫,她会自然的卷入自己的情绪和观念,对丈夫责备和抱怨。而无法保持中立的态度,来先听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丈夫处理的方式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一个妻子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如果这个男人的好朋友听到这个事情,这个朋友会直接给这个男人建议,告诉他该如何如何,很难平静的去帮他分析问题。而所给的建议都是朋友自己的观念,没有人真正从这个男人的角度去听听他的心灵之音。
&&&&这就是为什么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可以真正敞开心扉的真实原因,心理咨询师保持一种非评价的中立态度,关注的是求助者面对困惑的心理过程,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特点,她使你感觉到安全、舒适、被爱、被尊重、被接纳与认同,你很放松,不用忌讳什么。她会引发你倾诉的欲望,却又引导你去思索、自我分析和节制。好的心理咨询师像水一样随你流动,像玻璃一样透明,把你的防御和阻抗都化解于无形。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他会沉默,不扇阴风也不点鬼火,当你反思自己的时候,他的眼睛会闪射出愉悦的光辉。她听得很多,说话很少,但每句话可能都是一种新视觉,给你一种新体验,让你感觉到一片新的天和地。
所以,你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越简单,心理咨询师就越能发挥她的技术。
第四,心理咨询师需要自我保护。&&&&
咨询室内,与求助者间有着一种和谐与信任的关系,离开诊室,这种关系立即消失,也会迅速的遗忘掉你(自我保护&)。在咨询的每个时间段,心理咨询师会高度的精神集中,会投入到求助者的世界中去,每天都聆听着无数的痛苦和眼泪。离开咨询室,心理咨询师要快速忘掉咨询中求助者的负性情绪,回到自己现实的生活中来,忘掉不快乐,忘掉痛苦,这样才能使心理咨询师保持自身的心身健康
,保持积极的心态,以迎接明天的工作。&&&&&
如果和心理咨询师做朋友,毕竟情绪是有传染性的,你的痛苦会一直感染着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会失去自己的生活,会在你的痛苦黑夜里和你一起失去方向和道路,会使双方弄的精神疲惫,对你的问题她会失去耐心,会感觉承受不了精神的负荷,会最终失去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第五,和心理咨询师做朋友,不利于求助者的独立成长。
&&&&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做了朋友,有问题随时联系她,问她,依靠她,就会失去求助者独立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会形成对心理咨询师的依赖
,会把求助者自己的问题都推到咨询师的身上,全盘抓住求命稻草,自己不想努力和付出辛苦了。这样不利于求助者人格的完善,独立的成长
第六,避免对心理咨询师产生移情。&
心理学上把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
&&&&正移情:心理咨询师是世界上最
好的倾听者,最好的心灵共鸣者,在这个心理协助过程中,求助者很容易把生活中失去的爱,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来,比如通过心理咨询,对母爱或者父爱的寻觅和补偿,对恋人的寻觅或者依恋,这些感情一旦转移到心理咨询师身上,发生了爱怜或者依赖,这意味着咨询关系可能终止和结束。“我爱上了我的咨询师
”,一旦产生了移情,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利用移情帮助来访者,恰如其分地处理,如处理不当,则容易导致咨询的失效和中止,严重的话,甚至可能给来访者和咨询师带来身心的伤害。&
&&&负移情:把对现实生活中,或者从小成长中的憎恨和仇恨,转移到心理咨询师身上。&
&&&&保持心理咨询中的职业关系,这是有着一定科学意义的。所以当你喜欢和一个心理咨询师交往时,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会让你选择:
“你愿意得到一个好朋友,还是愿意继续拥有一个好咨询师,二者不得其兼”。
可爱可敬的朋友们,希望您能看到这篇文章,希望不要再通过QQ留言或电话咨询我您的心理困惑,或给我发E-MEIL咨询我心理问题(每天收到大量的书信咨询与QQ咨询实在是感动与不安!),我先道歉如伤害您心情,真心是曹晖本我无心,请您相信没有回复您是曹晖对您和您亲人的专业的态度与尊重!
您会相信您通过一个QQ对话或一个网络电话能解决您最丰富的值得尊重的心理问题吗?曹晖实不胜任!我们都彻彻的知道心理咨询师“永远不会给您一个永远美丽的玫瑰园!”
这个空间文章大量都是基于自己的专业兴趣转载与分享或改编,并非曹晖完全本人原创!这个空间是我们生命交集点,我们在共同的时空能心灵共鸣,这种感动已经足够让我们为之感恩,为我们知道对方的存在而心悸与美好!
不评判、不为人师——心理工作者的基本功
&&&&&&&&当你评判的时候,你就将你的注意力从你自己那里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了。通过关注在外在,你阻止了自己注意到自己的内在正在发生什么。
评判别人是一种企图改变世界,或者重新安排它以让它得到你的赞同的方法。它是能量的大出血&#8213;&#8213;或者说是一种力量的丧失。你将力量给了那些你所评判的人和情境。它们占据了你的思想和注意力。它们让你入迷,就象一部占据了你的注意力的电影一样。
当你评判别人的时候,你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你的目标和你的愿望,还有最重要的,你忘记了你的感受。评判别人的冲动就象是一张你已经看过的但是依旧吸引你的电影的电影票一样。当你在那冲动下行动时,你就进了这影院。在这部电影里,你比别人优越,你拥有权力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事实上,你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别人身上,因为你不在乎他们所想和所感觉到的。你对他们的挣扎或者成就都不感兴趣。他们的过去对你来说不重要,你也不将他们看成是在地球学校里的同事、同伴,甚至不把他们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你只看到那些令你反感的、令你不舒服的地方。
评判的冲动是由内在的痛苦所滋生的。它不止是心理的冲动。在评判的冲动背后是一个物理的痛苦,这痛苦体验起来极为难受。所以你往往不去体验它,而是在冲动的驱使下去行动和评判。你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你不喜欢的行为上,那些让你不悦的衣服上,或者一个太高或者太柔的声音上。你给别人贴标签。
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对别人和某个情境的评判的冲动的背后是身体的痛苦。当他们去注视别人的时候,或者对别人发火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不舒服隐藏起来了。除非他们能感觉到那个不舒服、对它变得熟悉、并挑战它,否则他们会一直强迫性地对别人和环境进行挑刺。
&&&&&&&&&&&&&&&&&&&&&&&&&#8251;回忆一下&#8251;
回忆当你评判过而且现在也还在评判的一个人。你当时是怎么看他或者她的?现在呢?
扫描一下你的能量系统。你都有哪些物理感觉,它们都在你身体的什么部位?允许自己去感觉你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想要掩藏的痛苦。对自己温柔一些。
当一个人同意改变自己以适应你的标准的时候,你所获得的放松只是暂时的。去改变世界和别人的需要--评判的需要&#8213;&#8213;并不是源自外在世界的,它是内在失衡的产物。在这个失衡被纠正以前,那个需要会一直存在。
沉浸于一种强迫症,包括去评判的强迫症,就象是吃止痛片。你今天吃了多少片?昨天吃了多少片?上个月吃了多少片?去年吃了多少片?如果每次你评判别人都是吃了一片止痛药,你已经吃过多少瓶了呢?如果你将那么多的痛苦都压抑了,那么你现在得有多痛苦啊?
真正的问题不是那个痛苦,而是什么导致了它。在那起因被发现之前,痛苦的永久消除是不可能的,而强迫症也会一直继续。治疗症状是无法治愈它的起因的。从这种破坏性的依赖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你的痛苦,以及它在哪里发生&#8213;&#8213;也就是你的能量系统以何种方式在哪些部位处理能量。
当你还在吃止痛片的时候要意识到你身体中的痛苦是很难的。所以首先要停止吃药。尤其是对评判这个止痛药,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你根本不用等到最后一片药的药效都褪去的时候。当你停止去强迫性的评判,你马上就能够感觉到是什么隐藏的痛苦制造了这种强迫症。阻止这个冲动意味着停止你所做的(包括评判),而去感觉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任何东西,那么要有耐心。痛苦是在那里的。如果你去评判的冲动还在的话,如果你还是不断地在你的周围和别人身上看到令你讨厌的东西的话,你就知道那痛苦还在。
如果你感觉到不舒服,并且开始评判,那么对自己耐心一些。一步一步地来。放松下来,进入你身体里面到感觉。对你的意识来说,这个地域可能是新的,但是自你出生以来,它就一直存在了。你的强迫性评判是一株一直在那里生长的植物。阻止这个评判的冲动就象是在这片地域里除草。对你的内在体验&#8213;&#8213;包括你身体里的痛苦&#8213;&#8213;变得有意识,就是将这株植物连根拔除的第一步。
当你评判别人的时候你也在评判你自己。你企图通过评判别人来逃避被评判的痛苦。这种复杂的方法就是为了不去看那些你不赞赏的自己的品质。你自己也有这些品质的想法让你感觉到痛苦或者羞辱,你甚至无法去想象它是真的。你对这些品质很关注,当你看到别人身上有这个品质的时候你马上就认出了它们。你就会对那个人发火、不悦、恐惧、或者失望。这就是评判的真正源头。
如果你真的没有那些让你如此鄙视的品质的话,你对它们就不会有情绪反应。你就会只是按照它们所是的样子去看到这些欺骗、贪婪、欲望、不敏感、和其它的不足,并且自然反应。你不会去信任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你也不会在一个不敏感的人那里期盼敏感。你会毫不费力地去做这些事情。你对某些特定的品质的强烈情绪反应就是一种信号。当你收到信号时&#8213;&#8213;也就是当你评判别人时&#8213;&#8213;你就知道你在别人那里看到了你还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的品质。
如果你没有看出你与那个你强烈评判的人有同样的品质,你就会在看到它们的时候变得愤怒、失望、鄙视。你对它们越是排斥,它们就变得越是厉害。同时,你也对别人那里的这种品质变得更加评判。那些让你不快的人会不断地出现在你生活中,或者不断回到你生活中。你会不断地评判它们,直到最后你认识到,自己对地球学校里的同学的不满其实就是你对自己的强烈评判。然后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这些品质。
那些抨击卖淫但是被拍到跟妓女一起的牧师就是一个例子。他对性的思考是真诚的,他和它的斗争也是勇敢的,只是他站在了战场上错误的一边。那个想要通过性来利用别人的人是他自己。你越是忽略它,它就变得越是强烈,他想要跟它斗争的决心也就越强,后来就成了他跟别人的这一部分的战斗。
最后跟妓女发生性关系的冲动淹没了他,而这正是他最猛烈抨击的。当他被发现时,他看起来就象个虚伪的人。但是他并不是的。他没有认出让他如此厌恶的冲动来自于他自己,而他厌恶他自己。如果他不厌恶自己,他也不会厌恶那些有同样冲动的人,他也会将性的利用看成它所是的样子&#8213;&#8213;一种痛苦的无力感的体验&#8213;&#8213;并且依此来反应。
你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你对别人的强烈评判就是你对你自己所做的或者想做的事情的强烈评判?如果你能够接受的话,你将会有一个惊喜。你将会开始同情别人而不是斥责他们。你将会成为一个敏感的而不是批判的人。在你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之前,你是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的。当你能够充分意识到你自己的痛苦的时候,你也能够意识其他人的痛苦了。
&&&&&&&&&&&&&#8251;逮住你自己&#8251;
当你发现自己在评判时,停下来。扫描你的能量系统。注意你的身体里都有哪些感觉,它们都在什么部位。同时注意你正在浮现的思维。然后问你自己:“我在阻止自己看到的自己的哪些地方?”
身体上的痛苦制造了评判。评判将你的意识从你的身体感受中转移到你的头脑活动中去了。当你评判别人时,你的注意力虽然放在关于他人的那些思维上,但是你的痛苦是一直都在的&#8213;&#8213;这痛苦来自于能量以恐惧和疑惑的方式离开你的身体。
&&&&一个去评判别人的冲动就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表明你需要将你的注意力放到内在上。它告诉你,你自己还有没有处理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是你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而不是去处理别人的问题。当你去评判别人的时候,你就逃避了一个自我探索的机会。
一个法官会根据一些已经建立的规则&#8213;&#8213;也就是法律&#8213;&#8213;来评估一些情况。你对他人的评估也是基于一些已经建立的规则&#8213;&#8213;也就是你自己所遵守的法律。评判就是想要别人服从你的法律。
你的法律就是你认为别人应该去如何思考、打扮、说话、和行动的信念。它们也是你对宇宙的信念:它应该是怎样的,你跟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当你的法律被违反了,你就责备他人、自己和宇宙。
看到你的法律不被遵守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去评判那些不遵守它们的人就是不去感觉这种痛苦的一个方式。但是这并不能消除那痛苦,这也不能消除那痛苦的来源。当你评判时,你进入的是心智领域,在这里你无法感觉到你痛苦的感受。你感觉的痛苦越是强烈,你去评判的需要就越是强烈,这是为了避免去感觉你所感受到的痛苦。
不管你是否注意到你的能量系统,它都在运作着。想要停止你的痛苦&#8213;&#8213;这痛苦创造了强迫性的评判、喝酒、过度工作、买东西、做爱、吃东西、或者健身,就需要你改变能量通过你的能量系统的处理方式。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对它是如何以及在哪里发生的变得有意识。评判别人以及外在情境阻止你去这样做。
评判别人就象是将你的注意力聚焦得很窄,并将它从你需要看的地方移开,因为你不想要去看它。你更愿意去用它来照亮那些不令人痛苦的图像&#8213;&#8213;也就是你所感知的别人的不足,或者是宇宙的不公。除此之外的其它东西就隐藏在黑暗中,这其中包括带给你这个感知的痛苦根源。
评判阻止了你向自己和他人显露自己。它是走向柔软的障碍。评判就是对他人或者宇宙的持续进攻,但是你真正在对抗的其实是自己的痛苦体验。
评判阻止了亲密以及亲密关系中的感情。它是对恐惧的防卫,它是不足感,它是对意义和陪伴的渴望。评判是对你最想要的东西&#8213;&#8213;亲密和接受&#8213;&#8213;的抢先攻击,你在自己遭受拒绝之前首先发难。
每一个评判都是恐惧以及对恐惧的痛苦体验的宣泄。当你不断地评判的时候,你释放出去的就是一条能量的河流。你本可以用这些能量来完成对自己生活的有意义和满意的构建。在你能够治愈那些创造了你的评判的痛苦之前,你对他人、自己、以及宇宙的评判是不会停止的。而这需要你对痛苦的觉察。
你在一直逃避的痛苦就是那把你一直在寻找的钥匙。它是你与人类以及地球的巨大苦难的连接,同时也是通向你的慈悲的通道。
杨凤池:什么时候需要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在曼哈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连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这是《性与城市》中的一段台词,这是发达国家。但对于我们来说,去见心理咨询师还是一件新鲜的事,也没有经验。作为一个来访者,怎样才能更好地得到心理咨询的好处呢?
问: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呢?
答:其实从广义上说,没有谁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我们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应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第一种是有心理困扰、出现心理危机时求助;
第二种是在面临人生重要决定时,比如在选择爱人、选择工作时,因为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这时就需要另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第三种是在有烦恼,而且这种烦恼不断地出现,自己无法排解时;或者是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比如你老是在同样一类问题上深陷泥潭,那就应该求助。
&问:我应该期待和咨询师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心理咨询就是靠关系起作用。关系是如何起作用呢?就是咨询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真人,和来访者,在咨询室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内,建立一种相当真实的、富含情感的、还具有帮助功能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很特殊的。这种关系既是人和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非常疏远的关系。它的疏远体现在,其中的一方(咨询师)完全超脱了一般人际关系的是非、利害、好恶。
所以,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是一种人和人之间最真实的关系,但同时它又不同于你以前拥有过的任何关系,它是一种职业的、专业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这种关系的纯正性,出了咨询室,你和咨询师之间就应当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要寻求和咨询师有任何私下的关系,包括请客、送礼等。
问:咨询一般需要的时间和次数是怎样的?
答:&&正规的心理咨询一般一次需要50分钟左右的时间。需要的次数则和问题相关。
一般来说.一个短程咨询50~60分钟就可以解决了。比如我这里有时会来一些素质也比较高的来访者,他可能就是有一点没有“通”。那么一般咨询一次,他就可以领悟了。如果有些人想追求自身进一步成长,一般3~5次即可。如果深层的问题.那么短程咨询就不行了,起码得通过20~30次的咨询才能解决。
问: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答: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当你需要求助时,最好选择声誉好的专业机构。有些心理机构和咨询师是不合格的,虽然他们也有国家的证书,也会满腔热情地帮助你,但是从专业角度看,这种“满腔热情”其实是新手常见的错误,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所以在就诊前,最好是通过第三方多方打听。最好是通过已经接受过这个咨询师帮助的来访者来了解。另外,求助并不意味着你就有精神疾病,也不要把医生当作神,成功地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咨询师的专业技术,也需要来访者的自我努力,积极配合咨询,自我矫正。
问:如何更好地利用咨询时间?
答:从理论上讲,对于来访者来说,你敲开了咨询师的门,你就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了。但是考虑到咨询师可能并不是特别成熟,而且对于来访者来说,来做一次咨询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来访者如果更有经验一些,效果会更好。
很多来访者可能都会一直倾诉他们的问题,50分钟的时间,他可能倾诉问题就说了45分钟。有经验的咨询师是不会让来访者滔滔不绝的,比如我可能会巧妙地打断他。但如果你的咨询师不知如何打断你,他就只有5分钟时间来帮助你。
对来访者来说,最好把自己的问题分三块呈现:
首先,就是困惑、问题是什么,这也是一般人都会倾诉的那一部分。
&& 第二,就是这种情况持续了多长时间?在这种状况出现之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件发生?或者出现了什么状况?
&& 第三,就是你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这样咨询师可以了解到你的成长经历和思维定势。
如果你能够比较好地呈现自己问题的这三个方面,那么对于一个称职的咨询师来说,就能够比较快速地进入和你的深层沟通当中。
没有光环的心理咨询师
在联系采访时,杨凤池说,他愿意让大家了解心理咨询师的现实生活状态,就是作为一个咨询师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至于他更多的个人经历,还是留到以后退休了再写书吧! 
咨询室的门内和门外
所以,我们就着重问他如何应对这个职业必须每天面对的情绪和情感的压力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如何感受咨询的过程,又是如何能够不让工作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呢?
&把问题留在咨询室
&& 作为好的,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心理承受强度。每次帮人咨询时,我都觉得来访者像在发信号,而我自己就像个雷达,是个接收器。从他进门开始,不用讲话,我就能感受到他发射的能量。作为心理咨询师不仅是你的头脑来思考,更重要的是用身体来感受,来访者在哪里你就要到哪里。咨询时,对他的问题要照单全收,有的时候会感觉好像五脏六腑都被扭转到一块,非常痛苦,做完咨询会觉得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作为咨询师,“收”的快,“放”的也要快。我会保证把生活和咨询分开。
比如,我有自己的办公室,但我从不在这里做咨询。我的咨询室平常都是锁着的,不允许一般人进去,进去的只能是我的来访者。在咨询室里我会接收所有问题,出了咨询室的门我就会把这些问题完全清除。
  “第三只眼”的睁与闭
&&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人,好像拥有“第三只眼”,可以说,咨询中的训练,就是要训练这“第三只眼”是否敏锐。但是在生活中,和一个专业人士相处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会不会把你分析个底儿掉?很多人在和学心理学的人相处时,都有这种疑惑。且听杨凤池如何说。
  和朋友家人相处,闭上“第三只眼”
以前有人问我,你跟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时,会用心理学的专业眼光去分析吗?我当时回答:“那我不累死了。”其实还是那个原则,就是工作和生活要分开。不是职业关系,我从来不用心理技术。像和我教研室的同事在一起,我从来不从技术方面来分析他,而是以率真的自己来和他相处。在家庭中也是这样,我和家人相处,也是一个真实的杨凤池。
心理咨询师不是你的朋友
当人们知道你是学心理咨询的,人又看起来还算友善,于是遇到问题时就想到找你聊聊,希望你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帮助。这是我和我身边的同行们千万次遇到的尴尬情形。但却不知如何向人解释,这样的“聊聊”我们为什么不能提供“专业的建议”抑或带给他“神奇的变化”?
&&&为什么你的朋友不能替代咨询师的角色?为什么咨询师被你作为朋友邀请到咖啡厅里和你聊上一两个小时,给你的建议你却觉得不那么好接受?为什么咨询师那么“事儿妈”,要固定地方、时间、长短,收费,还要跟你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见面?
&&&&&&&&&&&&&&&&&&&&&&&&&&&……
&&&看到一位同行写的这篇《心理咨询师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禁会心一笑,它道出了心理咨询同道的共同心声。
&&&若是我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会先问那些求助者:请你想象一下,医生能否被你在大街上拦住问诊后,没法做全面检查就要求确诊开药、甚至被要求立即当街手术?好,就算是神医能做到料病如神、刀落病除,你愿意当众赤裸身体吗?而不脱去“衣服”,你让医生怎么手术?至于心理咨询为何要持续进行?一次手术再成功能彻底解决你过往几十年产生的问题、保证你未来几十年健康无病吗?
&&&&你只是需要为心灵的创伤涂涂红药水,得到些无关痛痒的安慰?还是要身心真正健康的心灵成长?由你选择。
&&&有这样幻想的求助者,恐怕除了不懂得心理治疗的规律,主要是因为被内心深处自认为的“我不够好、我很没用”等的焦虑恐惧煎熬着,幻想药到病除、一劳永逸,而这种不接纳自己的焦虑、恐惧恰恰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另外,没有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这种把咨询师当上帝的“托付心态”是没有办法让自己身心真正健康的。
&&&所以“当你知道面前那人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请Hold住,因为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做TA的朋友,得到安慰。成为TA的来访者,使你自己成长。二者不可兼得”。作者这个观点对于绝大多数求助者是非常适用的,我基本持肯定态度:以他为友,你只能得到安慰;以他为“师”,你可以成长心灵!
&&&我也基本认同“不要把心理咨询师当朋友,也不要给朋友做心理咨询”。不过,对“高段位”的心灵成长者,最好的修行成长恰恰在各种“亲密关系”中,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但这是后话,今后有机缘在我会针对“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继续探索分享。
&《心理咨询师不是你的好朋友》
&&&&&&当你知道面前那人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请Hold住,因为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做TA的朋友,得到安慰。成为TA的来访者,使你自己成长。二者不可兼得。
&&&&&刚回北京那年,我去参加一个大的圣诞party。他们有一个有趣的游戏,女生进门的时候留下张纸条,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男孩子们可以到圣诞老人那里,碰碰运气抽张纸条。所以,当party上忽然我的电话震动起来,我的女伴几乎和我一起尖叫,然后从人群中看见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子向我们走过来。在巨大的音乐声,和跳舞的人群中,我们相互交换彼此信息,寒暄搭讪。当他得知我是学心理学的之后,我们俩之间的空气陡然停滞,然后他转过头来跟我大声喊:“正好你可以帮帮我!我有这样一件事情blablabla……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在这个平安夜里,在一片光怪陆离的灯光之下,衣着鲜亮的人们在我的身边大声欢笑,跳舞的人们擦着我的肩膀来来往往,姐跟一大哥,站在party中央,怀着复杂的心情,大声地“帮他解决心理问题”。
&&&&&那天晚上,我自然没有能够帮到那个男孩子。我脑袋里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无法在那样一个场合去问,也无法给他任何有帮助的建议,我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话,聊以安慰。
&&&&&自此之后,凡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都说,我是幼儿园阿姨。
&&&&&当人们知道你是学心理咨询的,人又看起来还算友善,于是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容易想到找你聊聊,希望你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帮助。这是我和我身边的同行们千万次遇到的尴尬情形。
&&&&&我们深知,这样的聊天和见面,我们所能够做的,和所有懂得关心朋友的人们能够做的,无大差别。但却不知如何向人解释,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提供“专业的建议”抑或带给他“神奇的变化”?
我们常说,心理咨询需要一个“Therapeutic&&
Container”(具有治疗意义的容器)。这个意思不单单指物理上的心理咨询室,还指咨询师给来访者建立的这个心理意义上的、具有治疗意义的空间。
&&&&&有个美国老师以前这么举例子,说他在几十年的咨询师经历中,不止一次地听到来访者在离开的时候说,“我能不能先把我这些压力和忧伤寄存在你这儿,下周再来?”这样,来访者不必背着重重的忧伤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他知道,他是可以回来这个地方,再去面对和处理自己难以承受的那一部分的。
&&&&&这是一个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地方。在这个therapeutic&&
container里面,我们谈论生活里面不和他人谈起的事情,我们建立一个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去看我们内在生命里面,究竟是什么在产生影响。在安全的环境之下,去探索和成长。就像你能够安全地、裸身去和咨询师跳一支舞,而丝毫不必担心被评价伤害。
&&&&&我有个同事去做个人体验(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一段时间后我碰到她,问她被咨询的感受怎样。她说,“你知道吗?重要的是,我知道每周都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在那儿,这就让我觉得有信心和力量”。
&&&&&你看,这和现实世界如此不同。这样开始,咨询才真正能够慢慢开始起效。她开始有勇气,去在咨询关系中,探索她自己。
&&&&&这就是咨询的Boundary(边界设置)了。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朋友不能替代咨询师的角色,为什么咨询师作为一个朋友出现的时候,你感受不到TA带给你什么“奇妙的变化”。为什么咨询师被你作为朋友邀请到咖啡厅里和你聊上一两个小时,给你的建议你却觉得不那么好接受。为什么咨询师那么“事儿妈”,要固定地方、时间、长短,收费,还要跟你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见面。无论你如何追问,ta既不会给你电话号码,还会努力避免在其他任何场合和你接触。
&&&&&因为,无论你是多么的开放、多么地善于求助,相信我,当现实世界的任何信息介入,当那个“therapeutic
container”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你都无法从心底确信,你能够真正地允许咨询师,甚至允许自己,走进你生命里面,最需要勇气面对的那一部分。
&&&&&也因此,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温暖的朋友。
&&&&&所以,当身边的朋友欢呼雀跃说,认识你以后,我心理有问题就找你啦的时候,我心里都充满了忧伤,sigh,乖乖你不知道你正在错过了一个多么好的咨询师哦。
什么是心理咨询师
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一门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科学+艺术”的工作。心理咨询师好比一把梳子,需要梳理来访者的思绪和问题脉络,重新找到适合解决来访者问题的方法。&
1、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排除困扰、最终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2、学习心理咨询师,你可以学习心理咨询的知识与技巧,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工
作效率,成功教育子女,处理好家庭关系,增加就业和创业机会。
3、心理咨询师是属于高阶层的职业,不仅体现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服务的人群方面也是如此。目前世界上心理咨询师服务的一种重要形
式是EAP服务,服务对象就是世界500强的企业。现在,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都选择为员工提供EAP服务。
4、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不会因为年纪的增大而无法持续从事。
5、心理咨询师收入属于中上阶层,目前,在美国,心理咨询师每个小时的收入可以达到150美元左右。在国内,心理咨询收费从每小时100元至1000元不等,平均收费200元/小时。在南京,一般收费100至300元/小时,在北京的一些CBD商务区内,咨询收费往往会达每小时100美元。
美国心理咨询收费普遍在每小时50美元至300美元之间,低价位的咨询往往是纳入到美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可以帖保险公司报销的。而咨询费用一些私人机构可能价格更贵。目前在中国的收费情况。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经济发达城市,心理咨询收费普遍在300-800元人民币之间(相关行业协会明文规定),而在一些经验和学术较为知名的专家咨询师,收费往往达到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是,先用10分钟告诉来访者什么是心理咨询,咨询师会对其隐私保密。正式咨询主要是咨询师通过来访者的成长史来判断对方的困惑是否受到先前事件的影响。最后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和诊断。这需要几个回合。
心理咨询师的生存状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我们付出并损伤了高端的情感和情绪,心理咨询并不像工厂生产一个产品那么简单。”“我是一个凡人,平常看到电影里一些悲伤的镜头也会落泪,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伤悲?”“从早晨哭醒,到上班路上,我真的不开心。这个女人已经影响到我”。“……心理咨询热线的情感主持人最后自杀。”由于工作原因,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了解到的社会黑暗面及负面信息是大多数人的N多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职业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高危人群!那么,心理咨询师在职业生涯中如何先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呢?心理咨询专家陈智雄提出了《心理咨询师心中的道》:
“一名心理咨询师不需掌握天下知识,只需心中有道。
道是什么?爱。
道是什么?学习。
道是什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道是什么?上班心理咨询师,下班闲人一个。
&&&&&心理咨询,或许就是这么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咨询专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