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是不是中药给庸医忽悠了??请中药方面的专家...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
我的图书馆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
&&&&&&& 第一,不知道什么叫规范地学习,是不是在课堂按部就班地听讲才是规范地学习?系统地学习了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对于一个学习中医的人,应该算是已浪费了不少的精力了吧。  第二、“低水平的言论”可以包括我所有的贴子,我承认。但“不负责任的论点”不知道有哪些?网友可以复制粘贴来引用,并不费力气。  第三、“临床越干,胆子越小”可能是西医队伍发出的感叹吧,我好象听到过,因为我家里人有近一半是做西医的,对西医的一些事情还是有所了解。但对于中医则该另论,中医从一开始就是胆子要小,前面我们讲过,大承气汤绝不敢乱用,连桂枝汤都要慎用。“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生死之要,在乎须臾。”胆子够小了。  第四、如果宣扬中医,让人们了解中医,甚至摆脱西医,那也算是误人性命且罪莫大焉的话,那我看来,这位网友不过是变个法子在反对中医了。  第五、《大医精诚》一定是指千金方中的那篇吧,我记得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样的句子,不知道现代医院里可否随处见得到如此的大医?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觉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又觉天下无方可用。真是越临床越胆小,最后竟然做不了大夫了。这可是孙思邈说的啊。不知道说的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就是庸医?  《大医习业》篇还说,凡欲做大医,必须要熟悉《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还有张仲景的方剂等等,这是做大医必备的基础知识,孙先生也没说要学规范的西医教材,因为那时候也没有西医。  我们在这里交流和讨论的,正是这些,我们在这里抨击的,也正是那些。网友既知道大医精诚,想必也是认同中医的吧。  第六、“另外,凡是人体健康的知识,都要涉猎,这样才能有发言权,只学习一个领域,却要对整体下结论,难道不是太草率了吗?”听着这话,很受感动,因为网友用的是“涉猎”一词,并没有难为我。没把精通西医做为宣传中医的必备条件,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我想,学习中医一定是为了实用而非争辩。由于我们已远离那个时代,失去了许多古人的秘密,所以我们现在才难以达到张仲景那样的疗效,为此,我们正在苦恼。  我们是在从讨论中学习,从交流中感悟。    这几日有些应酬,所以晚上没来写贴。好在有“没有如果只有但是”在写一些比我更有水平的贴子,我也放心了。    天涯里有一篇《关于阴阳五行》贴子,我抽空看了看,没细看,但感觉挺不错的,那些是我想说而没敢说的东西,一是自己水平不够,二是不想引起争辩,所以只在这里交流一些学医的心得。    中国古典的东西,对我有一种天然的吸引,记得小时候就是感觉繁体字美,所以就拿字典学繁体字,初中的时候,我的作文全是用繁体字写的,而且写的是叙事诗。班主任把作文给了校长,校长找我谈话,说台湾才用繁体字,意思是要我认识到用繁体字是个立场问题。  文革时期没有诗词的书可读,手头只有一本毛主席诗词选,可我偏偏只喜欢《咏梅》后面所附的陆游的《卜算子》,那时候,我也只有十一、二岁,受得全是红教育,但却由衷地被传统艺术的美所吸引。这是题外话。      还说中医药吧:  当人体感觉不舒服了的时候,我们就说有病了。医学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从不舒服状态,改善为舒服状态。这首先就要求我们能诊断出为什么不舒服,中医和西医都要诊断。诊断之前,一定要知道人体的正常状态是什么。  西医为了弄清楚人体的正常状态,就去解剖人体,分析人体,可惜人体太复杂了,所以西医到现在还是在解剖和分析中,正因为如此,病人中有一大部分成为了西医的试验对象,当然了,也有一部分病人是西医已有解剖和分析成果的受益者。  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发现了经络和脏腑和气血的关系,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她的体系不是建立在试验基础之上,所以,从理论上讲,病人不会成为中医理论的试验品,但不否认的是,病人还是要成为医生的练习对象,因为医生也是需要一步步地熟练。这一点上,中医和西医没有区别。    西医的诊断方法,我们都比较熟悉,看起来还是挺先进的。相比之下,中医就太老土了,所以大家都很不屑。更多的人甚至认为中医的诊断就是把脉,学中医的人知道,中医有四诊,望、闻、问、切,其中切就包括了脉诊,但切还不只是脉诊,还有切尺肤、还有按痛点,按胸腹等。这样说来,脉诊只是占了四诊中的八分之一不到。但就这八分之一不到的脉诊,学起来实在是太难了。我几乎买到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关于脉诊的书,一遍遍地读,却越读越糊涂。特别是比对张仲景的《平脉法》时,清楚地感觉到后来的脉学与伤寒论中的脉法是大有区别的,可惜,我没弄懂。    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而切而知之只是“巧”,这把脉看病的层次竟然如此低下,我以前很不理解。直到最近才忽然有所领悟,望而知之和闻而知之是可以做到的,但这还是要源于阴阳五行及经络脏腑理论。  引一段内经原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大家可以体会。    &&&&&& 看张仲景论病的时候说到脉,感觉就象电脑高手敲打指令,轻车熟路,不以为然,而我等却象菜鸟,一片茫然。差距如此之大,太令人苦恼了。    有时候朋友在一起,说到学中医,他们会伸出手来让我号脉,如果我想让他信服,也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结合了望诊,再加之从脉的“独”处猜病,也是可以说个八九不离十。但惭愧的是,我也只能说出诸如“你的肝不太好,肾有点虚、心火有点旺”之类的套话,虽然人家信服,但这种结果并不是我想要的。    让我们看看张仲景如何论脉吧,随手选一段《平脉法》中的例子:  “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外毒;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则死。  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发热者,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也。  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内痈;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寸口脉大而涩,时一弦,无寒热,此为浸淫疮所致也;若加细数者,为难治。”  这种境界,我们现在的中医怕是达不到了。-  在《平脉法》中还有一些望诊闻诊的例子,很有意思: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知,现在的中医水平已无法和张仲景时代相比。所以前面有网友说中医把脉,稀里糊涂,这是事实。但我仍然要强调的是,我们赞美的是祖先留下来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不是当今的中医现状。  中医的现状是,连继承都没做到,自然就别提发展了。    由于诊断水平不够,所以后面的治疗就会有问题。《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都是针对误治的,如: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我们现在的中医教育,并不把《伤寒论》等做为重点课程了,而更多的是学习西医的理论,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很难再称中医了。    医生治病有三个环节,一是诊断,二是治则,三是用药。经典中医中,这三者都是在同一个理论的指导之下的,而今天,我们先失去了这个做为基础的理论,所以,越学越糊涂,物别是用药,我们对药物理解,错谬之处更多,甚至完全背离了中医理论。这让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是越学越对中医没有了信心。     很高兴这位网友临时改邪归正,看来你并没有完全失去传统,能在春节期间不再骂人。希望你能在这段不骂人的时间段里体会到一种心灵的洁净所带来的愉悦,从而坚持下去。     从你的文字中看得出来,你一定没有认真读过中医经典,如果说黄帝内经你看不懂,那就看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吧,请你用你的科学思想去批驳一下张仲景辩证的错误,如果你不认为他的话可信,那我可以建议你,在你感冒的时候,吃一点大黄之类的泻下药试试看,会不会有心下痞?会不会有结胸、陷胸病?如果你不敢吃,那就说明你不敢否定《伤寒杂病论》。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大黄,那你吃一点诸如“排毒养颜胶囊”和“肠清茶”之类的东西也可以。    你说到《山海经》,我手头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的,我读过,你也一定读过吧。且不说它是不是经典,但我相信他其中有些生物是曾经存在而今天见不到的。  前几年在我国辽宁发现的介于恐龙和鸟之间的生物化石,让世界惊喜。这种生物你没有见过,所以你就否认它。      我且问你,你信不信蒙医,苗医,藏医,印度医学,美国的印地安人医学,非洲的XX民族医学.....................    从事这些医学的人,一样会吹自己的医学是伟大的,在他们眼里看来,你们中医,是垃圾,西医也是垃圾,只有他们自己的医学才是伟大的.    你要是觉得他们的理论很扯蛋,他们一样会说"我们有自己的标准,你不能用你的标准来衡量...."        你这个中医与这些人来交流的时候,呵呵,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场景..................    对于蒙医、藏医、印度等那些医学,我不太了解,曾见过一本藏医用观察尿液而诊断疾病的书,没买。  在我简单地看来,其它医学可能没有谁象中医那样属于原创的“非经验医学”。她是因为从根本上有了重大发现之后,才建立的完整理论体系,她是从内而外地去解说生命与大自然的规律,而其它医学可能是,起码西医或者现代医学是,从外而内地去求解生命和大自然的规律。这有本质的区别,是天壤之别。    顺便说一下,后羿射日还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等等都是我们称为的神话传说,我以我现有的思维方式无法理解这些故事后面到底包含了怎么样的远古信息,所以我从未加以否定。我可以理解《西游记》中的故事是如何想象出来的,因为作者离我们太近。  我手头就有一本《中国神话传说》上、下册(1984年版),当初买这本书读的时候也是希望能从中寻找到一些信息,虽然我没有得到什么,但我从不敢轻易地去否定什么。  如果真有人要否定中医药,其实也很简单,把中医认为有害的事情做一遍,绝不做中医认为有益的事情,就如上面所说,在你感冒的时候,吃一点泻下药,试一试能不能出现结胸病之类。这符合现代医学的思路,用两组人群,一组感冒以后用解表药治疗,另一类就用泻下药治疗,看看是否符合《伤寒论》所说的那样。因为既然你已经否定了中医,那就没什么顾虑了,也不存在不道德的问题。这一群服泻下药的被试验者,就应该是那些坚决否定中医药的人。但我想,这些人到时候一定是不会去为科学献身的。    强调一下:中医认为,外感邪气,邪气在表的时候一定要先解表,反之为逆,就是顺序错误。同时,如果里气不足,则当先救里,反之为逆。为了你的健康,请重视中医的这些建议。  说中华医药的时候,一直想顺便提及中华武学,但怕跑题太远,忍着没说,现在还是提一下。  前一阵子电视有“康龙武林大会”节目,不知道有没有网友看过,如果我们以那些水平去理解中华武学,那就谬之千里了。  因为生在山东,老家就有许多武术高手,最近的就是我的一位远房爷爷,他是少林弟子,解放后在家乡教拳,远近闻名。我没有见过他,但我小时候曾拜他的儿子就是我的一位伯父为师,关于他的故事常能听大人说起。我虽然后来不练功了,但却因此对武学很感兴趣。  中国功夫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技击套路的训练,那只是一浅层次,说到高层次,还是内功。外家拳练到高境界时,也会是意气贯通,只是,这样的例子我们可能见不到。但太极功夫我们可以经常见到,网上就有好多视频。太极名家真正能做到沾衣即跌,甚至是以目光制敌,让人动弹不得。好在这些功夫都是近现代的事情,或有目击者,或有视频为证,不管你是否理解,你却不能不信。  而这样的功夫是如何修炼的呢?同样地,来自于经络气血理论。  前面我在说的中医,就好象是在说中华内功,而有许多网友却一直是拿散打运动员和我说事。如果我们说的就是中外武学话题的话,那一定有人会提出说,中国武术如何打不过泰拳,或者打不过拳击等等,那是不同的概念。中外武学的区别在于,真正的中国功夫的修炼理论和方法是与拳击完全不同的(也许东方有些国家的武学如日本,会和中国功夫相似)。李小龙功夫不错吧,就算他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李小龙恰恰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功夫了。这么说,有点不太好理解吧,李小龙都成了中国功夫一词的化身了,怎么会说他不是中国功夫呢?  我们还是说说道家的丹术吧,不理解的人会想到采阴被阳的御女之术,或者是铅汞类的化学炼丹,那都不是。道家修炼术,说白了,是一种让你可以感受到古人发现的经络以及在这经络里通行的生命之气的一种方法,你不仅可能感受到,看到,并且可以用意识去调整它。  古人如何发现经络我们不知道,但道家却保留了一种方法,让你也可以去见到它的存在。但这还是一浅层次,更有一层深的东西,说了又会挨批。  这深一层的是什么?是修炼神魂魄意志的。神魂魄意志是什么,是与五脏对应的五种东西,我说不好,但内经里有定义,我摘录一下: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常人的神魂魄在肉体死去之后便消散了,而道家要炼的,是要达到神魂不散的境界。神不散,便是长生,这里的长生不是指肉体。说到这里,一定会有唯物主义者要批驳我了。  爱因思坦的相对论,不管懂还是不懂,大家已经接受了。说实在的,我就不懂,相对论的弯我至今也转不过来。霍金的《时间简史》我也尝试着去了解,还是不懂。  我一直弄不懂宇宙为什么没有边界,没有边界的东西我没法理解,在我的脑子里,宇宙还是个大球,可球的外面又是什么?我想象不出来。我的思维方式局限了我。      上面说武学说丹术,其实还是为了说中医药,因为中医药中的一个关键字,就是“气”,不理解这个字,就没办法理解中医药。相比之下,武功和丹术中的“气”可能会好理解一些吧。可如果有人把这一些都视为垃圾和伪科学,那真是太可惜了。    爱因思坦的相对论那么深奥,大家却能接受,不接受的也不敢出来批驳。这很让人不理解。  这样吧,今天我就在这里说了:相对论是伪科学,是胡说八道,是垃圾。请不同意我此观点的,认为相对论是科学的网友来批一批吧。     現在社會的環境中醫已經非常邊緣化了,普通民眾大多對中醫只有很模糊地印象,對中醫有所研究的人,無論是專業還是業餘,都感到想要和外界對話非常缺乏“語境”。     我覺得我們學中醫的人除了埋頭學習以外,偶爾也需要出來作一些宣傳普及,一方面讓中醫更為普通民眾所瞭解,大家都有可以對話的平臺,更重要的是普通民眾都能獲得寶貴的養生理念,能夠守護自己的健康,至少能在需要的時候學會辨別真正能治好病的醫生。      我们来此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中医,我们能够理解那些不理解中医的人。除了不接受谩骂之外,我们愿意与不同观点的人坦诚地对话,如果哪怕只有一个人,因此而去试图了解中医,我们也会欣慰。      在民众中,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而且这种观点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一个误区。  中医病证里有(症)瘕积聚,有结有瘀,有痈疡,这些都是现在说的器质性病变了,处理这样的病,中医也认为可以切除,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过去做不到,所以中医就更多地采取“消法”。  现在的误区之一就是,大家总把手术归为西医。其实中医一直有手术,中医有外科,有伤科,而且都是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的。常见的例子有,宫庭里的阉割术,这在内经中就有论及,应该是在讨论有关冲脉的时候提及到的吧,中医认为,人的奇经八脉中有一条冲脉,但男女冲脉不同。男人冲脉之气上到口唇处,故男人有须。而女人的冲脉则不到口唇,因为女人冲脉气血充盈后会去养胞宫,所以女人会有月事。中医望诊,若见男人须重,会断定此人冲脉气盛,反之,则冲脉气弱。男人被阉割后就会伤了冲脉,故有须者会脱落。  中医治鸡眼,这很常见,也就是用刀剜去疔肉,再抹一些生肌的药物。中医的经络学中,不仅只有经和络,还有皮部和经筋,这些理论都在指导着中医的外科。所以说手术,不该被归为西医。前面反复说过,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手段,中医也是要采用的。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人有病了去西医院,治不了最后去找中医,死马当做活马医,这就让一些水平不高的人钻了空子,反正病人和家属也认了,医不好也没什么,能赚钱就好了。这种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太多,他们正在不断地伤害着中医。    如果我们能以中医药为主导,让现代医学所拥有的那些手段为辅助,那将是百姓之福。百姓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多一些养生概念,注意防病,不让小病变成大病,那是最经济的。一旦养成了大病,需要开肠破肚,就用现代技术切去(症)瘕积聚,瘀结和内部的痈疡,就象我们为生病的花草剪去枯枝烂叶一样,因为这一切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那何来中西医之争?    以冠心病为例吧,西医叫冠心病,我想一定是指心脏冠状动脉有病吧。在这种病的初期,西医几乎是没治的。看不到动脉畸形,看不到堵塞,西医无用武之地,所以一定需要养成大病,西医才得以显示其才能。因为西医可以用仪器看到了,那就可以手术了,手术越来越先进,不用开胸破肚,用一根导管从大腿动脉处进入,到堵塞之处放一个支架,病人好了。一个支架手术好几万。如果再不行,干脆为你再造一条血管,替代那条被堵住了的。多神奇啊,所以百姓都很佩服西医。  可是中医呢?中医从病人心慌胸闷的时候就告诉他是什么原因了,给他吃几付药就好了,如果病再重一些,有些瘀堵了,中医可以用药将瘀给化掉。如果再重了,中医也会告诉他,请手术。如果中医有手术器械,中医也会给病人支个架,搭个桥,或者给安个心脏起博器什么的,再不成,换个心脏。当然了,前提是,中医要分享科技所带来的成果。这就叫做中医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同时也吸取了西医的解剖知识和手术经验。        顺便说说心脏方面的病吧。  心脏为中医五脏之一,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脏有一条自己的经络——手少阴心经,但在中医理论中强调,因为心是君主之官,所以就象过去的帝王一样,是不可以受伤害的,那么,就有了另一脏器,心包络。好象就是心脏的外围,由它代替心来受伤害。心包络也有一条自己的经络——手厥阴心包络经,这在五脏之外就多了一脏。  现在很多心脏的病,都是病在心包络,只有神志方面的病,和少阴心的关系多一些。如果针灸治病,常会取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两条经的穴位协同治疗。  心脏会有哪些疾病呢?按中医理论中五行分,心属火,相对地说属于阴中之阳了。火有炎上之特性,即心的经脉之气是要向上向外的。但对于火性,是要有所制约的,那么谁来制约呢?五行中肾脏属水,用生克关系说,水克火。心肾则相互有所制约。肾也有一条经络——足少阴经,和心脏都属少阴。张仲景的六经辩证里,说到少阴病,指的就是心和肾共同的病。  这样子说看能不能说得清楚一些:对于心脏来说,一、心本身脏器和经络可能有病,其病有过与不及两种状态。二、心肾之间相互关联,其关联不正常时会有病。关联不正常会有几种状态,一种是心强肾平,一种是心弱肾平,一种是心平肾强,一种是心平肾弱,一种是心强肾弱,一种是肾强心弱。每一种强弱程度还不一样,所以病情会有很多表现。  比如,由于情绪波动,心经之气强(过者均是邪气,虚者均指正气),但此刻肾是平的,这时候人可能表现为我们说的上火,心经的火热之气上炎,灼伤络脉,会有疮疖,过几天就会消失,这种现象很多见。由于经络相互联系,这种火热之气还可能窜入别的经,影响其它脏腑的功能。  另外,如果心是正常的,而肾经之气不足,那么相对而言,火还是要有的,这时候就是虚火。虚火的火和前一个火在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对于中医来说,是要认真区别开来的。比如是虚火,虽然有时候用清热泻火药也可以见些效果,但最终却是要伤害到正气的。分不清楚就可能用了苦寒泻火药,分清楚了就会用滋肾的药。这两种结果大不相同,所以做医的,要小心又小心。    仅从这一个小例子看,中医还是很复杂的,要做个好中医并不容易。只是心肾的相互关联就有这么多种情况,再加上心经与别的经络,肾经与别的经络的关联,情况又要复杂的多。  为什么很多心病的症状,中医会从肾去治疗呢?就是因为,其原因在于肾,而非心。  前面说到过“神魂魄意志”,其中的“神”是由心所主,“神”也寄住在心。“神”还有个外在的控制和调节按钮,就在足太阳经的背腧穴上,那个穴位叫“神堂”,同理,还有“魄户”“魂门”“意舍”和“志室”,可以说都是居所的意思。正常的情况下,五志是要各安其处,如果离了住所,那就有问题了。  如果神不在那个位置了,人会怎么样呢?最明显的是精神病人,眼睛里没有神,这种感觉大家都有。可是,刚才不是说神住在心吗?怎么要从眼睛看呢?这是因为,上面我们说的那条心经,有一分支,是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就是说从心脏那一块出来,沿咽喉上行,进入到眼睛里。这条分支常常出现火的症状,比如,人上火以后咽肿痛,眼眵多。这都是循经的病变。神也是透过这条通道,从心至眼睛里,所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也是符合中医理论的。  由于心火过大,神不能安然地居住在心里,人就会不平静,失眠多梦,易惊不宁。如果神彻底地跑出了心,人就失常了。有时候,别的经络的火热之气也会窜入心经,比如胃经的火。胃和大肠经属阳明经,很容易生热,生热之后会导致大便干燥,越干燥热越多,其火热之气窜入心经,神就会跑出居所,这时候人也会失常,表现为不认亲朋好友,打人骂人,脱了衣服满街乱跑,还喜欢跑到高处。这时候就不能去治心病了,因为,病在阳明胃和大肠。中医就用大黄和芒硝泻下大便(大承气汤),胃经的火消了,心经的火自然就没了,神又会回到心,人就正常了。  这么看来,中医还是挺科学的,关键问题要看你能不能分清楚病因。感谢网友的支持,我也相信中医会有辉煌的一天。    心不仅主“神”,心还主血脉。所以血脉的病,也是心的问题,这里包括了心包络。象现在的冠心病,西医可能认为是动脉堵塞,但中医辩证常常是辩出为何堵塞这个因。  有时候是因为火,就象前面说的那些实火或者虚火,如果不能及时清泻,慢慢地会影响到血脉,血会过热。还有和火相对的,如果肾气不正常,导致水气泛滥,就会影响到心的经脉之气。还有,肾的阳气不足,人体的血脉就会变寒,流通不畅。所以,有热有火就及时清泻,水气过多,就要温化,寒气重就要补肾之阳气。中医都有成熟的方剂,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专论胸痹的,很多就是当今的心脏病。  在中医中,肺与心血,肝与心血,脾胃的水谷精微与心血,都有很多联系,仅一个心脏方面的病,中医会如上述那样去一一辩证,然后治疗。这不能说中医是在忽悠吧,问题还是要看我们能不能学好。         我記得我的老師說,一個人得病死去不是最悲慘的,真正最慘的是,本來不應該死的,被一步一步治到越來越虛,看這這樣的家庭耗盡了心血積蓄最後還是走掉。    我就曾经看着两位亲属这样子被治疗的,那段时间我夜以继日地学习中医,希望自己能够有能力帮他们。  现在我明白了,就算我学得再好一些,可由于大家对于中医的误解和对于现代医学的迷信,或者说由于现代医学的强势,我还是无能为力。  “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足云哉!”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之心脏病学》第三章“冠心病”中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asclerotic heart disease),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阴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这就是网友SB想要的冠心病的定义吗?如果要这种定义,随便在网上就能搜到。我想告诉这位SB网友,我读西医的书也是因为对西医好奇,但读过之后觉得太浅显了。就象“冠心病”,心病是果,心肌缺血是因,然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的因,但粥样动脉硬化的因是什么?不知道。中医则不同,希望你能认真地学一点知识,再来参与讨论吧。    我们在这里是宣扬中医知识,而不是要显摆什么学识,所以,这里用得更多的是白话,而不是专业术语。请SB网友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没读过现代医学。  中药的"木通"和"防己"后来有两种,一种是关木通一种是川木通,一种是汉防己,一种是木防己,正品的木通和防己都不是马兜铃科的.  中药一是讲究正品,不可误用;二要讲究道地药材;三是讲究按六气采药,四要讲究炮制。中医看似模糊其实严谨,人们不了解就是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有毒,对肾有害,这在《中药大辞典》中早就有说明,不知道为什么制药企业却在用?  我买中成药一般选同仁堂的,没办法,也许这家老店还保留着一些炮制的规矩。     浏览一下,天涯里关于中医药的贴子还真不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大家争论不休。看来看去,越觉得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因为,有许多反对中医药的人,连中医是什么都没弄清楚,便以科学的名义加以批判,甚至根本不看你贴的内容。这世代,好象说科学就是理直,说玄学就不气壮似的。其实我从一开始便尽量回避很多玄的东西,但中医药就是挺玄,是玄妙,所以才难懂。  如果我不是因为坚持着读了几年艰涩难懂的《伤寒论》,然后忽然有所悟的话,我也会在学了几十年中医的情况下,对中医药失去信心甚至否定中医药。而现在,在这里发贴,就是想把那偶然所悟,告诉大家,因为,那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健康。  所以,我们还是多写一些交流的内容吧,信者可以参与讨论,不信者有人家的自由。  我先说说中医的脉法吧。    前面说过,脉诊只是中医诊法的八分之一不到,而且还属于“巧”的低层次,但在如今的中医诊疗实践中却越来越被看重,甚至是被误解和神化了。有个朋友带母亲去看中医,大夫问她,你哪儿不舒服了?老太太一言不发,只等人家给把脉。出来的时候对儿女说,他是中医大夫,干吗要问我。误解如此之深,那你做中医大夫的,若说是不会把脉,那怎么能成呢?  我们常听某人说,某某处的大夫很神,把脉如何如何准,但我却没缘遇到。我遇到过一个在中医院里挂靠的大夫,诊室里供着一个不知道什么神,给人把完脉之后说,因为你的先人杀过狗,所以你才有今天的这个病。还有一次,有位朋友去一家祖传医那里看病,回来说,好厉害,两个人一起给把脉,一人把左手一人把右手。  中医大夫如果不把脉,那就不是中医大夫了,所以,做中医的,必须要给人把脉,不管会不会,都要做出一副样子来。实在不行,就得靠察言观色,去尽量猜个大概,再说得模棱两可些,然后等病人判定结果对错,一般情况都是有对有错。其实这里面的察言观色,也没什么错,那就是望诊、闻诊和问诊,说是猜,其实也是一种收集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的过程。本来正常的四诊,只是由于医者少了底气,竟被病家的期望与自身的虚荣牵了鼻子,完全乱了章法。这样的中医是不是很多?说实在的,我就曾是如此,这些也正是个人的体会。    初学脉诊时,读得是中基教材,背的是濒湖脉学,还在手腕上标记着左寸心右寸肺。那时候感觉自己挺聪明,学得很快。浮脉主表病,沉脉主里疾,数为热,迟有寒,好简单啊。没事的时候找人摸摸脉,半真半假,偷偷地体会一下,别说,还真是挺灵的。比如说,见人右关脉明显沉弱,便说,你脾胃不好。真说对了,人家很是叹服,自己也沾沾自喜。但后来发现,这毫无意义。就说刚才这例子吧,是说对了,人家承认胃有病,并告诉说在大医院检查过了,是“浅表性胃炎”或者“胃溃疡”什么的,希望能给调理一下,此时我就会茫茫然而不知所措。那,这样的脉诊,又有多大意义呢?  于是,就留心于脉诊,可这些年来,几乎读遍了所有市面可以买到的关于脉诊的书,却是越读越不明了。我懂的,每本书都写了,我不懂的,想求解的,却没有人谈。左右两手寸关尺,六个部位与脏腑的对应定位,至今没有定论。  而当我读《内经》中的脉法时,却感觉很朴素,与后世的脉法区别很大。《伤寒论》中脉论更多,也与后世不同,且又比《内经》脉法细化了许多。可遗憾的是,汗牛充栋的医书中,不见有人详论仲景的“平脉法”,到目前为止,只听过刘渡舟讲“平脉法”的录音。  或许,是我太笨。或许,后世的脉法有重大的误区?不得而知,正在学习中。寸口诊脉取代三部九候诊脉好象始自《难经》,仲景时代还是有趺阳脉和少阴脉的。这种变革确实使诊脉变得方便了,但是,首先我们要学明白那这种方便才有意义啊。有人说脉诊之难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可我觉得,根本是指下并不难明,而是心中先不了了。    希望对脉法有体会的朋友给予指点。  让我们欣赏一下仲景的脉诊吧:  这是太阳病篇里的条文——    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这是“平脉法”中的条文——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由于脉法没弄明白,所以在实践中,我更多地依赖于问诊,靠症状凭逻辑去分析,再结合望诊,特别是依赖于望诊中的舌诊。少了脉诊,是一大缺憾。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    学艺不精,疗效自然不佳, 这不是中医的问题,而我本人的问题,可能反对中医的人会以此而嘲笑和批驳我以及我坚信的中医理论,但我知道,我已隐约见到真正中医的路径,我不会动摇,而是要更加勤奋地探索。    说点失败的例子吧,市面上的书中少有人专写不成功的医案,而我们却最需要失败的例子。    有位朋友挺相信中医,因为身体不舒服让我给看看,主要症状就是心口不舒服,用他话说,心里空空的感觉,有气短,还有胸闷。我摸了半天脉也没有收获,特别是左寸脉,也没有明显的异象,整个脉象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不浮不沉不紧不快不弱不细的,以我的水平根本看不出问题所在,另外,他还有一侧头痛。望闻问切至此,我也辩不出个头绪,就这水平,怎么敢称医?可怎么着也得有个说法吧,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是舌诊,舌诊还真的有所发现,前部中间舌质有明显的塌陷,按我所学的区位划分,就在脾胃之上心肺之下的位置,这算什么呢?只好算胸了。塌陷就算阴不足吧,可是,不足的是什么阴?是血是肉?是心是肺?不得而知。  想想六经提纲,与此不挨边,三焦辩证,气血辩证,经络辩证,竟是统统都用不上,只好含糊其说,再建议找个中医好好看看。真是惭愧,如果中医都是我这等水平,那如何让人信任中医呢?  事过很久,此朋友病情有些严重了,就是动则短气憋闷,有气堵在喉间,恰好遇到我,又让看一看。因为他多年来没少找过西医,却查不出病因,去了中医院,还是西医那一套,也到个体中医处,吃几付药也不见效,这种情况下,我说试试吧。  这次诊脉有所不同,毕竟我不断地在学习,会有些进步,感觉两寸脉有些浮,再就是感觉关尺部脉体与肌体组织分界不清,这种脉象常见却不知算什么。但脉诊至此仍然帮不了什么大忙,只能将寸脉的感觉理解为气堵在上面。  那就用点理气下气的药吧,吃了几付,再去问问,气堵的感觉好了些,把脉也能感觉寸脉舒缓了,可其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没有改善,想想胸痹条文,不象;是虚证?也不是。有痰?证据不足;瘀血?没依据。  再用六经六证吧,象是少阴病,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其脉不细,也不欲寐,心里不免动摇,刚学六经,免不了要局限于此。  结合四诊,还是认为水气为病的可能性大一些,想用真武汤,又不把握,那用苓桂剂吧,平和些,没风险,吃了几剂却没效果。后来感觉自己的水平实在对不住人家虔诚,只好知难而退。    学医至此种境界时,也挺苦闷,脑子里书不少,临症却总是乱作一团。不得已,退回来再学。由此而来的每一次的进步,都有着病者的功劳。    我想,我上面的状态一定不是个别现象吧?如果学医者不能勤求古训,思研经旨,那必是下工庸医,长此以往,病者失望,自己都没有信心,中医还如何不被人骂。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硝石是不是中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