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的医书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论》还是《...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张仲景术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9:19: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张仲景术.PDF
官方公共微信中文名:&校正宋版伤寒论作者:&资源格式:&PDF版本:&和刻本出版社:&伊丹屋善兵卫书号:&无发行时间:&1797年地区:&语言:&,简介:&
内容介绍:《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预览及下载地址:作者介绍: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宋代医家林亿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官阶五品。精医术。嘉祐二年(1057年)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与掌禹锡、苏颂等校定《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二十卷。又于神宗熙宁年间(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其治学严谨,如校《素问》,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清源,改错六千余字,增液两千余条。
在百度里搜索""更多相关内容
在谷歌里搜索""更多相关内容
* 本站资源大多为PDF格式的书籍,请使用专业免费PDF阅览器阅读。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网际快车或迅雷下载本站书籍。
* 请一定升级到最新版WinRAR3.80才能正常解压本站提供的书籍!
* 如果您发现下载链接错误,请点击谢谢!
* 站内提供的所有书籍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通知我们!您所在的位置: >>
>> 《千古中医故事》 张仲景篇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千古中医故事》 医圣之路(1)
&&&&张仲景篇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涅阳人。唐代甘伯宗《名医录》记载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其方书又被称为“长沙方”。据《伤寒杂病论 序》中记载,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由于疫病流行,自汉献帝建安纪年,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死亡,其中七成死于伤寒。他立志发愤钻研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继承《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的基本理论,广泛吸取当时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结合个人临床诊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著成《伤寒杂病论》。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194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
&&&&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编著或主编《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讲义》等著作12部。
&&&&【一 医圣之路】
&&&&张仲景是我国的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同样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么,张仲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同时感冒的夫妻却要用不同的药方?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一代名医?张仲景到底为中医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在上个世纪末,这话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实际上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北京爆发了一次流感,那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女的说,大夫,我们俩都感冒了,您开药的时候用我的名字,药量大一点,煮完以后我喝一碗,他喝一碗。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啊?她说我的药费是能报销的,他的不能报销。我说你们俩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我们俩都感冒了,都是流感,怎么不能吃一样的药呢?我这个时候就看病人的具体症状,这个男的呢,鼻流清涕,特别怕冷,发烧,全身疼,嗓子痒,咳嗽,没有汗,从中医的角度说这是风寒外感。这个女的呢,嗓子肿痛,咳嗽吐黄痰,发烧明显,怕冷不太明显,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风热外感。我说他得的是风寒外感,你得的是风热外感,他需要用辛热的药,你需要用辛凉的药,你们俩怎么能吃一锅药呢?
定价:¥22.00 当当价:¥17.60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千古中医故事》吧!作者:孙立群
书籍简介:  本书源自《百家讲坛》同名节目,由五位在百家讲坛颇有名望的主讲人孙立群、王立群、纪连海、钱文忠、郝万山等分别讲述中国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行医故事,学者们引经据典,将这些名医们的轶事娓娓道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更是结合自己多年的诊疗经验,用时下生动的案例印证古人的医学高才。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730?ref=read-7-share伤寒杂病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汉族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习的源泉。2003年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的“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又&&&&名《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类&&&&别医学 中医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今和一带)人,公元219年,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
时光到了,《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伤寒杂病论现了。这位名叫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的崇高地位。
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时,一个名叫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所著,乃更名为《》刊行于世,《》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和《》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并称为“”——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此为桂林本目录,改本界内仍有争议,括号内篇目宋本,成本等均无,成本开篇有五运六气与脉相图,具体条目各版也不完全相同,可参见《伤寒论版本大全》《金匮要略版本大全》李顺保著。
平脉法——《伤寒杂病论》第一篇
辨脉法——《伤寒杂病论》第二篇
(六气主客——《伤寒杂病论》第三篇)
——《伤寒杂病论》第四篇
杂病例——《伤寒杂病论》第五篇
(温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六篇
伤暑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七篇
热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八篇
湿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九篇
伤燥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篇
伤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一篇
寒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伤寒杂病论》第十三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杂病论》第十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杂病论》第十五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六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七篇
辨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八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九篇
辨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篇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一篇
辨痉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二篇
辨百合狐惑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三篇
辨疟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四篇
辨血痹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五篇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六篇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七篇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八篇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九篇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习的源泉。2003年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的“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不断流行,据《》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与《伤寒杂病论》(二)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
通过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今天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匮要略》则制定了25篇,立262方。从其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祖国医学早在公元2世纪时,经过医学家张仲景的实践和总结,已能正确使用解热药、导泻药、利尿药、催吐药、镇静药、兴奋药、健胃药、截疟药、止痢药等等,其中极大多数方药,已由现代科学证实它的疗效可靠。
人们还可以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看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膏摩,勿今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保养谨慎,勿使致病的邪风侵犯经络,要是刚中经络,还未流传到脏腑,就给予治疗,四肢一感到不方便,就用调整呼吸,施用针灸、推拿,使得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都畅通……穿衣服要调节冷热,饮食要注意甜酸苦辣,勿使人体有所衰退,疾病就不可能侵入肌肉皮肤。这是指导人们对疾病作斗争的认识和方法,要求人们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一千七百年前的,在祖国医学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总结了我国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严密选择疗效可靠的方药,对掌握疾病的防治以及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承先启后作用。此后,历代很多医家对张仲景学说作了进--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从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的学派。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张仲景,名机,(相当现在南阳)人,时(公元168一189年),考中了,做过长沙。至于张仲景曾否做过长沙太守的事,是有争论的,有的学者肯定,有的学者否定,现在还没有确实的证据可查。但是确有不少文字记载,说是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末年天下、兵戈扰攘,张仲景看到腐朽的政治局面,加上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因此他抛弃,开始发愤钻研医学,拜同乡为老师,当时的人都说,张仲景的学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他的老师,因此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杰出著作,决不是偶然的事。
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我国医学上,问病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病人有些什么症状,头疼、发热、怕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通过对“证”的仔细辨别,就可以讨论治疗,然后处方用药。这样的全过程,叫做“”。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自己写的序言《伤寒卒病论集》里说道:“……撰用《》、《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他是在继承了古代已有成就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更有新的发展,才写成《伤寒杂病论》的。
东汉末年期间,社会上巫术治病、迷信鬼神有一定的市场,所以一旦患病,往往因得不到救治而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张仲景看在眼里,心中非常感慨。所以在他著作的自序中写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来众方……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僳,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借其命,若是轻生”。张仲景如此大声疾呼,破除迷信,所以以正确的观点写成《伤寒杂病论》,决不是偶然的事情。
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
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通过张仲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伤寒杂病论》序()
《伤寒杂病论》序(序)
第一篇平脉法
第二篇辨脉法
第三篇六气主客
第四篇伤寒例
第五篇杂病例
第六篇温病脉证并治
第七篇伤暑脉证并治
第八篇热病脉证并治
第九篇湿病脉证并治
第十篇 伤燥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篇 伤风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 寒病脉证并治
第十三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十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十五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十六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十八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九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篇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二篇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三篇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四篇 辨疟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五篇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六篇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七篇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八篇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九篇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该书编成后不久亡失,后晋王叔和轶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学家围绕着张仲景于该书内所阐发的理论问题和医疗技术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特别是围绕着防治急性的病因、辨症和治疗思想、选方用药等,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例如:与之争,与之争,促成了时方与温病学说得到独立与发展壮大。随着时间流逝,之继承发扬虽然有些衰退,但直至现代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近些年来随着中成药生产的扩大,在国内外大有复苏和再发展的明显趋势。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南阳逸闻:晒晒医圣张仲景的求师路
&&&&&张仲景(约150-219年),姓张名机,仲景是他的字,生活在东汉末年。唐代甘伯宗《名医录》记载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后世又称“张长沙”,其方书又被称为“长沙方”。据《伤寒杂病论集》中记载,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由于疫病流行,自汉献帝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其中七成死于伤寒。他立志发愤钻研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古代医书,继承古典医书的基本理论,广泛吸取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病良方以及当时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结合个人临床诊治疾病的大量实践,创造性地著成《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
张仲景是我国的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同样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关于张仲景的籍贯。
  关于张仲景的郡县籍贯,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南阳郡涅阳人,有的说是南阳郡蔡阳人,还有人说是南阳郡棘阳人,也有人说是南阳郡镇平县人,总之公认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人。现在经过考证,我们可以肯定张仲景的故乡是南阳郡涅阳人,即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穰东镇一带。在清朝末年,邓县穰东镇附近的张寨村,还留有"古涅阳县"的铭文碑额。尽管他在医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书均未为张仲景立传,成为史学界及医学界的一大憾事。而张仲景的籍贯与生平也就成为一宗迷案,引起后人的多种猜测。有人甚至怀疑张仲景在历史上的存在,认为他只是一个神话般的传说人物。
  二、关于张仲景的史料。
  张仲景的生平事迹,除了他自己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原序中题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之外,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说再也没有了,但是这以后不少医书中如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写的《脉经·序例》、晋代皇甫谧写的《针灸甲乙经·自序》、晋代葛洪写的《抱朴子·内篇》等,以及南北朝梁武帝敕令殷芸编写的《小说》、唐朝甘伯宗写的《名医录》等都提到张仲景的事迹和著作。虽都只是一鳞半爪,但却是我们了解张仲景生平的宝贵资料。
&据史料记载,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相传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孝廉,建安年间官居长沙太守。著《伤寒杂病论》16卷,约成书于三世纪初(200-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熔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医临床医学之体。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
  三、医圣张仲景的求师路
  仲景父母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求取功名,获得一官半职来光宗耀祖,而很不希望他当一个医生,因为医生这一职业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眼里很是低微,象名医华佗就不愿以行医作为谋生的职业,这在《后汉书·华佗传》有记载。所以张仲影的父母便促成他去拜访同乡何顒这一看,倒看出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医圣"来。这就是张仲景"总角造顒"的由来。
  虽然这件事在《后汉书·何颐传》中没有记载,但却清楚地记载在南北朝殷芸的《小说》里面。该书虽名小说,实是野史,多是采集有史料价值但不合通史体例的材料编成的。书中是这样写的:
  何顒妙有知人之鉴。初,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顒,顒谓之曰:"君用思精密,而韵不能高,将为良医点。"后仲景果有奇术。何顒说的韵即风韵、气派,也就是温文尔雅的意思。何顒明确告诉张仲景,你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很细致精密,但却没有那种附庸风雅的气质,所以不适于去做官,却很适合做一个医生,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成为一个名医的。这既坚定了张仲景做一个中医拯救百姓的决心,也打消了仲景父母望了当官的希望,转而大力支持张仲景学医救国救民的主张。
  张仲景立下从事医学的心志很早就有了,因此当何顒肯定他将来会成为名医时,很受鼓舞,开始从医的生涯。为此,紧迫的任务是跨进医学之门,由门外汉成为内行,于是仲最便跨上了拜师学艺的征途。
  在南阳的少室山上,隐藏着一位医学高人,叫张伯祖,也是南阳郡的人。他爱好方术,精通脉理,善于诊脉,医术高超,治病常获很高的疗效。他本来在京都洛阳行医,为当时名流上层所看重,号称"上手"。据说元嘉年间(151-152年),汉桓帝有一次触冒寒邪,恶寒发热、头痛体困。虽经太医调治,十七天还没有好,只好请张伯祖来治疗。伯祖经过诊脉望色,认为是正宗的伤寒病,无需害怕,随后开了一贴发散风寒的药方,让桓帝服汤后躺在床上,用厚棉被盖严。不久桓帝只觉身上发热,汗出如雨,渐渐睡着了。第二天天-亮,桓帝只觉浑身轻松,不再发热恶寒了。汉桓帝很高兴,任命伯祖做侍中的官职。不过张伯祖明察国家朝政日非,外戚与宦言殊死争斗,忠正的人却很难有出头的日子,就大为感叹地说:"皇帝得了疾病可以很快治好,但国家腐败的政治却难已挽救了。"不久就高挂官帽,逃之夭夭。后来隐居在南阳的少室山上,热心为当地的老百姓医治疾病,名声又四散传播开来。仲景十分钦佩张伯祖的为人与医术,于是拜张伯祖为师,请他做自己医学入门的引路人。仲景上山后,十分吃苦耐劳,又虚心好学,深受张伯祖的喜欢。老师对仲景一点也不保守,悉心教导,耐心传授,有问必答。因此张仲景的医学技术日见长进,很快把老师的本领全部学了过来,在南阳一带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但是张仲景并没有骄傲自大,自我满足,依然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跟随张伯祖外出行医,治病救人。随着伯祖病例的增加,张仲景的临床经验日积月累,变得相当丰富起来。但他在把老师传授给他的知识运用到临床的实践过程中,开始体会到当时的临床医学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须及时革新。因此张仲景暗暗下定决心,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改造当时固步自封的医学现状,吸收新的理论,使医学迅速发展。为此他认为除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之外,还必须加强医学理论和其他知识的修养。
  于是,张仲景拜别了恩师,开始四出闯荡,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采集其他名医治病的有效药方,从而使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他第二次拜访何顒这件事,是他一生中又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襄阳府志》等不少资料中提到的张仲景同何顒客游洛阳的记载说的就是张仲景第二次拜访何顒这件事。何顒为避"党祸",一直隐姓埋名,不敢在京都公开现身。但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朝廷大赦天下党人,何顒才敢在京都公开出现,先在司空府中任职,后采一直做到北军中侯。就在这个时候,张仲景来到洛阳再次拜见了何顒。仲景很感激何顒对他的鼓励与支持,一直心存谢意,同时更希望何颐能帮助他接触更多的书籍,学习更多的知识。
  何顒很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同乡,两人交谈十分投机。当何顒得知张仲景是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并圆满完成学业开始独自行医时,心中大为惊讶。张伯祖在京都洛阳的名声还余波未尽,他那高明的医术在何顒的脑海中还记忆犹新,因此他通过不同的侧面,包括请张仲景给人治病,来考察仲景的医术,证明名不虚传,出自张伯祖的真传,内心很是欢喜,庆幸自己的家乡又出了个名医,也对自己早年预言准确而暗暗高兴。于是留张仲景在自己的身边住了下来,并且把他介绍给京城的名流上层,逢人便夸:"张仲景的医术已经远远超过他的老师张伯祖,看病治疗几乎没有不灵验的,就连魔鬼神仙恐怕也比不上他,的确是一代神医。"于是张仲景的名声就在京城里传播开来。这对张仲景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他同社会上层文人名士的交往,使他接触到不少医学之外的知识,眼界大开,思维开始活跃。
  特别是他有机会接触师门之外的医学理论和有关哲学思想。像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王充等哲学家的著作深深吸引了他,使他爱不释手。尤其是这些哲学家的辩证法思想强烈震撼着他的心灵,使他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自己所喜爱的医学,从此开始了将辩证法思想运用于医学临床的尝试。另外张仲景在这一段时间所接触到的其他医学书籍,对他也很有帮助,为他将来从事《伤寒杂病论》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仲景与何顒的这段交往,大约是从公元184年到公元190年。公元190年,董卓废少带立献帝,强行把国部迁往长安,并威逼何顒出任长史之职。而何顒十分讨厌董卓的独断专横,托病坚决推辞不从,因此不幸被捕入狱,不久悲愤成疾而死在牢中。这样一来,仲景失去了靠山,就离开了洛阳这块是非之地,不久就去刘表管辖的荆州一带行医。
  刘表,字景升(142-208年),山阳高平人,出身于豪族。喜欢读书;爱好交游,年纪很轻时就成为京都的名士,深受太学生的敬仰。他于初平元年(190年)出任荆州刺史,为官清廉,深受荆州百姓的拥护。不久在当地豪族蒯良、蒯越等人的支持下,他当上了荆州牧,总揽了荆州的军政大权。刘表上任后对国家动乱的局势深表痛心,十分同情受战火之难的老百姓,因此他推广文治,礼贤下士,爱护百姓;加强军备只求自保,不介人中原的战乱。对那些从中原战区逃难出来的人民,大都作了妥善安排。来荆州避难的人,有不少是京城中的文人名士,像后来成为"建安七子"的王仲宜,张仲景也在其中。
  这个时候的张仲景已四十多岁。进入中年的他医术日臻精妙,医学理论水平也大大进步。摆在他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救死扶伤,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同时广泛搜集医学古籍和治病验方。在他的心中对当官一事是十分淡漠的,但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了仕途,这就是不少古籍中记载"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一段经历。
  对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由于当时的史志没有记载,最早提到的也只是唐朝甘伯宗的《名医录》。所以历代有不少人特别是现在有更多的人提出怀疑,认为张仲景没有做过太守这一职务。但认为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意见还是占主流的,涉及张仲景的一些地方志中都有他做长沙太守的记载,在清朝的长沙府,还建有张公祠纪念张仲景做长沙太守。
  张仲景一向心志很高,胸怀抱负,忧国忧民,而且他的忠君思想也是很浓厚的。正如他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说:当今世上的许多文人名士,都不愿意学习医药学,而只是贪图名利,追随豪门贵族。却没有人知道,医学可以大有作为,"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似养其生"。由此可见他不愿随波逐流,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面且能体悯百姓的疾苦。因此,像他这样的人来到荆州之后;受到刘表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张仲景在京都第二次拜访何顒以后,一直同文人名士有密切的交往。极有可能是,对表于初平元年(190年)赴荆州刺史任之前,在京都洛阳已经认识了张仲景,并且有过密切的交往,相互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张仲景来荆州投奔刘表时,深受刘表的欢迎和器重,进入他的幕僚集团。不久又被刘表察举为孝廉。
  什么叫"举孝廉"呢?孝廉近似于秀才,同现代准备提任某一官职的候选人差不多。汉代当权者为了巩固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设立了"察举孝廉"和"贤良方正"等选拔官吏的制度,成为汉代地主阶级重要的做官仕途之一,这一制度始于汉文帝,至武帝成为定制。每年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在自己管辖的吏民中选荐,再送到京都进行考核,通过的就任命官职。进入东汉以后,由于被举孝廉者往往被任命为郎的官职,更成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因此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被推荐的大都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大贾的子弟,以致"孝廉不廉","富贵者贤"的民谣广为流传。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对此也深有体察,于是汉顺帝在公元133年限定孝廉的年龄必须满四十岁以上,不到四十岁的不准察举。执行这一规定很严格,如《后汉书·左雄传》记载:济阴太守胡广等十多人因违反这一规定获罪,被推举的新孝廉徐淑因不到四十岁,而被取消。纵然是这样,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得到荐举。
  最早记载张仲景举孝廉的是唐朝甘伯宗的《名医传》,并认为是在灵帝年间被荐举的。当张仲景投靠京都的何顒后,何顒曾担任北军中侯,可能有资格推举孝廉,或者拜托他人推举张仲景,但张仲景年龄不及四十,是不可能被荐举孝康的。而当张仲景离开洛阳,投奔刘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刘表担任荆州的州牧职务,完全有资格推举孝廉。如果张仲景举孝廉是真的,那么在荆州被刘表推举的可能性最大。这以后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背叛刘表。刘表十分气愤,派兵围攻张羡,收复三郡。经过二年的战争,长沙等地一片荒凉,刘表委派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希望他用仁慈之心来抚慰被战火围困多年的长沙人民,早日恢复生产。于是五十岁左右的张忡景当上了长沙太守,所以后人又有称他为"张长沙"的。他上任看,积极推行仁政,安慰民众,鼓励耕种,不到二年的时间,便把长沙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仲景深受刘表的赞赏,也为长沙人民所拥戴。
  张仲景身居长沙太守官位,却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临床实践,时刻不忘救治百姓的疾苦。但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普通的老百姓,为了给老百姓治病,他煞费苦心,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千古美谈的"坐堂门诊"。
  传说,张仲景选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老百姓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替群众诊脉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以后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会聚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着病。足见张仲景对百姓富有深切的同情心。为了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医生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通称"坐堂",医生就叫"坐堂医生"。再后来人们给药铺取名时,往往在名字后面附上一个"堂"字,象现在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济生堂"等,就是很生动的证明。
  志趣所定,张仲景没有热衷于仕途。当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封建割据势力不断争斗,硝烟弥漫了中原大地,官僚豪强穷奢极欲,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使百姓民不聊生,极端困苦。目睹这一切,张仲景对以官救民彻底失去信心。更为严重的是,从曹操军营中发生的疾疫,开始四散传播,严重威协着千万百姓的生命。于是仲景毅然挂官而去,深入民间,四处奔波,不辞辛苦,用他高超的医术挽救了众多频临死亡的病人。而且他积极钻研,认真从事攻克"伤寒"流行病的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不断归纳总结,他终于在公元210年左右完成了不朽的医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的问世,使他对医学的新见解得以流传,并成为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张仲景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社度,一个叫卫泛(又作卫汛)。这两徒弟深得张仲景医学真传。有关社度的事迹,宋代张杲的《医说》引《仲景方序略》有记载,大意说:社度是张仲景的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漠名利,而十分崇尚救助贫穷弱小、乐善好施、心地善良,跟随张仲景学医,深受张仲景的喜欢,所以掌握了不少张仲景秘方验方,从而成为名医。卫泛事迹《太平御览》有记载。卫泛从小爱好医学,喜欢方术,颇有文采,少年时就拜张仲景为师。他写的《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小儿顿囟经》三部医学著作,均发扬光大了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在当时广为流传。社度与卫泛两人刻苦用功,协助老师,为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作出了贡献。
  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以后,继续在疾病灾区四处奔波,终因劳累过度,病逝于去给百姓治病的路上,享年约六十九岁。
 四、医圣的传奇故事。
&&&1、有一次,张仲景在河南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给他摸完脉就问他,先生,您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兽是野兽的兽。张仲景够大胆的,这个人因为被大夫看到了底细,就如实以对,他说,我是峄山山洞里的老猴子,这些日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所以请你给我看看。张仲景听完了之后,把脉,看看舌相,就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给它吃了,老猴子吃完这丸药之后就好了。第二天,这个山中的老猿猴扛了一块大木头来,对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回报,这块木头是生长了一万多年的桐木,是很珍贵的木材。桐木能做乐器,于是张仲景就请人用它做了两把古琴,又给古琴取了名字,一个叫古猿,一个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个故事和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叫虞汝明的人所写的《古琴疏》里。
&2、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论注》,
《金匮要略》也是张仲景的著作之一。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读书人叫冯应鳌,他得了重病,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把他烧得晕晕乎乎的。那天夜里,他觉得晕晕乎乎的,眼看就要不行了,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在梦中,飘飘悠悠地来了一个神人,这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黄色的帽子,然后就用手摸他的全身,摸完了之后,冯应鳌顿时觉得全身特别舒服。他又惊喜,又害怕,就问,您是谁啊?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那个穿着黄衣服、戴着黄帽子的人就说了,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冯应鳌醒了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烧也退了,身上也舒服了,他非常高兴。梦中神人的嘱托不能随意忘记,过了几年,他真的到南阳城东去了,真的发现了这个祠,这个祠的北边,就是后边七十七步远的地方正有几个园丁,原书说叫园丁,也就是农民在那儿打井。他走过去一看,正好挖出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着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这个石碑现在还有,就放在了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从发现这块石碑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了,遗憾的是这个石碑没有署立碑的年代,也没有署立碑人之名。1981年,医圣祠在整修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墓碑往下挖了挖,发现下面埋着个碑座,碑座的一边写着四个字:咸和五年。这不就有年号了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就相当于公元330年,离张仲景公元219年去世也就是一百一十年左右。
&3、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著作的经典。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仲景遇见了侍中王仲宣。侍中是什么人?就是皇帝的贴身随从,是皇帝的秘书,可以出入宫廷,可以参与政事,所以是一个重要官员,但是这个王仲宣这时候还不是侍中。张仲景见到他的时候,王仲宣只有二十岁。张仲景一看见他就说,哎呀,小伙子,你身体可有病啊。张仲景说,如果不治,二十年以后你的眉毛会掉光,眉毛掉光了再过半年你就死了。可是谁愿意让人一见就说有病啊?王仲宣想,我年纪轻轻的,你是咒我,还是忽悠我呢?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吃我的五石汤。王仲宣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药费。王仲宣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心想,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过了三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仲宣,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张仲景说,看你的气色,就知道你根本没吃我的药,你这个小伙子啊,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这么轻视。王仲宣没有听张仲景的话。过了二十年,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眉毛掉光了之后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半年稍稍多点,他就真的死了。王仲宣是什么人?此人名粲,就是王粲,字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器重,后来他一直做到侍中。曹操为什么重用他呢?因为曹操是个文学家,他很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二十七岁,所以张仲景当时说,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如何如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