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眉间放一字宽肌与皱眉肌的位置关系,笑肌与颊肌的位置关系

临床医学专科
医学影像及其他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青年人()&更新时间: 19:10:19 &【字体: 】
【摘 要】 目的:深入探讨SMAS的形态学特点,为颜面部整形手术的开展提供翔实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对6例新鲜和8例固定头颈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以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SMAS位于皮下脂肪深面,直接与颈阔肌延续,向前连于眼轮匝肌、颧大肌和蜗轴,向上与颞浅筋膜相连,向后与颈深筋膜浅层融合;SMAS分为肌性部和膜性部;SMAS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有脂肪组织存在,面神经在腮腺咬肌筋膜中行走。结论:SMAS是面部皮下脂肪和腮腺咬肌筋膜之间的独立组织结构层次;SMAS与颈阔肌、颧大肌、颞浅筋膜-枕额肌相连,构成头面颈部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的连续而独立的组织结构层次。  【关键词】 SMAS 颈阔肌 颧大肌 SMAS下脂肪组织 腮腺咬肌筋膜 颞浅筋膜
An anatomic study on the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system (SMAS) in the face
Jiang Ping,Zhong Shizhen,Xu Dachuan.Department of Anatomy,The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515
  Objective:To clarif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Methods:Six fresh and eight formalin fixed adult cadaver head-neck specimens were dissected and observed under an operation microscope.Full-thickness specimens from two fresh cadavers were processed for histoogy study.Resutls:The SMAS consisted of muscular portion and fascial portion,lay beneath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platysma directly.The SMAS extended forward to be continnous with the sphincter of eye,major zygomaticus and modiolus,upward to be in continuity with 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fascia,and backward to fuse with the superficial layer of deep cervical fascia.There was a layer of fat tissue between the SMAS and parotidomasseteric fascia.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ran within the parotidomasseteric fascia.Conclusions:The SMAS was an independent tissue layer between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and the parotidomasseteric fascia in the face.Meanwhile,the complex of platysma-SMAS-superficial temporal fascia-frontalis-galea aponeurosis-occipitalis was another independent tissue layer between the superficial fascia and the deep fascia in the head-neck.  Key words SMAS  Platysma  Major zygomaticus  Parotidomasseteric fasciaSuperficial temporal fascia
  1976年法国医师Mitz和Peyronie提出了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这一概念[1],在此后20余年内国外许多学者进一步对SMAS进行了研究[2~4],国内也有初步研究报道[5],SMAS这一名词也因此被整形外科医师所广泛接受。但是,众多学者对SMAS的形态学认识始终存在分歧,包括对SMAS所处的层次、分布的范围以及与表情肌等组织层次的关系等。为此,我们在28侧尸体标本上对面部SMAS等软组织进行了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研究,以深入探讨SMAS的形态学特点。
1 材料和方法  ①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6例(男5,女1)、经福尔马林保存尸体头颈部标本8例(男4,女4);共28侧头面部标本,其中5例防腐标本予彩色乳胶血管灌注。从颅顶沿冠状面经耳后向颈部切开皮肤软组织,从后向前、由浅入深层解剖,结合4倍手术显微镜(XTS-2型,镇江产)对面部SMAS、表情肌、腮腺咬肌筋膜等软组织层次进行了观察。  ②新鲜成人头部标本2例,颊部、颧弓部断层取材,经各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12h后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法和Masson三色法染色[6],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2 结果2.1 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观察  SMAS位于面部皮下脂肪深面,直接延续于颈阔肌。颈阔肌起于三角肌、胸大肌筋膜,肌纤维向上内方走行越过锁骨,经颈部到达下颌缘。面动脉以前的颈阔肌纤维直接止于下颌骨,其中近中线处部分纤维左右交织后止于颏部。面动脉以后的颈阔肌纤维无骨性止点,继续向前下方延伸,形成面部的SMAS(图1)。  SMAS约以下颌角与眉外端连接为界分为两部分:前下部含有肌纤维,称之为肌性部;后上部是一层薄弱的筋膜,不含肌性成分称之为膜性部(图2)。肌性部是颈阔肌纤维的直接延续,其肌纤维表面有薄层筋膜覆盖,也延续于颈阔肌肌膜。肌性部覆盖腮腺下部及咬肌表面,肌纤维向前上方呈扇形展开,逐渐变稀疏,其中部分肌纤维逐渐消失,稀疏的肌纤维之间为筋膜相连。上部肌纤维向颧大肌方向走行,到达其外缘,以筋膜与该肌的肌膜及深面的腮腺咬肌筋膜相融合。下部肌纤维走向口角,其中最前下部分与降口角肌纤维融合并连于所谓的“蜗轴”。SMAS有85.7%(24侧)在口角外侧1.5~2.0 cm消失,与蜗轴亦无膜性连接,形成三角形的缺陷区,皮下脂肪组织以“蒂”经此处与深面的筋膜脂肪组织相连通(图1)。肌性部表面的包膜向后与胸锁乳突肌表面的颈深筋膜浅层相融合。笑肌附着在SMAS上呈水平向前连于蜗轴,但只出现于50%(14侧)的标本。SMAS的膜性部延续于其肌性部表面的包膜,范围局限,覆盖腮腺上部,非常薄弱,向上经颧弓直接延续为颞浅筋膜-耳前肌,并进而与帽状腱膜-额肌相连续;向前与颧大肌外缘和眼轮匝肌下外缘的包膜融合,向后移行至耳廓和外耳道软骨膜表面,与之融合。  
图1 SMAS(附腐标本)  图2 SMAS(新鲜标本)
  在SMAS深面有脂肪组织存在,称之为SMAS下脂肪组织。此层脂肪组织分布不恒定,体瘦者常不明显;颊部较稀少,颧弓附近较丰富,并向上延续为颞浅筋膜深面的疏松组织。面神经颞支出腮腺后即走行在SMAS下脂肪组织-疏松组织中,并紧贴颞浅筋膜,最后在额肌外缘深面入肌。  剥离SMAS下脂肪组织后即为腮腺咬肌筋膜,此筋膜包裹腮腺,在腮腺前缘融合后向前覆盖咬肌。面神经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及面横动脉、腮腺管均走行在筋膜中。  在颧大肌外缘和咬肌前缘以前,SMAS下脂肪组织和腮腺咬肌筋膜融合成筋膜脂肪组织,称之为面深筋膜。面深筋膜充填于眶下间隙和颊间隙内,并在颊脂体表面形成薄弱的包膜。面神经颊支在面深筋膜中广泛分支,并向浅、深面发支支配表情肌。腮腺管经面深筋膜穿入颊肌,面动、静脉亦在筋膜中穿行。2.2 组织学观察  继层组织切片见颊部皮下脂肪深面有一层肌组织,其肌纤维及横纹清晰可见,即大体所见SMAS。其浅面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紧贴,即大体所见的包膜。SMAS的深面为脂肪组织,其中有静脉血管,即SMAS下脂肪组织。腮腺咬肌筋膜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密集,其中可见到神经纤维断面(图3、4)。在颧弓部,SMAS的肌性成分消失,肌性部浅面的疏松结缔组织向上与颞浅筋膜相延续。
图3 颊部断层组织切片(↑SMAS)×16.51.皮肤 2.皮下脂肪 3.SMAS4.SMAS下脂肪 5.腮腺咬肌筋膜图4 组织切片(↑SMAS)×82.5
3 讨论3.1 SMAS的概念  Mitz和Peyronie[1]提出的SMAS概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SMAS是处于面部皮下脂肪组织中、由肌纤维和腱膜构成的独立组织层,将皮下脂肪分隔为浅、深两层,并发出纤维束止于真皮;②SMAS在腮腺区较厚,贴于腮腺鞘表面,在颊区较薄且不连续,覆盖表情肌;③SMAS向下与颈阔肌相连,向上经颞浅筋膜与额肌、眼轮匝肌相连,向前止于鼻唇沟,向后延伸至乳突区与浅面的真皮和深面的胸锁乳突肌包膜融合。Jost等[2]结合比较解剖学研究首先对SMAS的概念提出了异议,认为面部与颈阔肌相连的是腮腺筋膜,提示SMAS即腮腺筋膜。Thaller等[3]则认为SMAS位于皮下脂肪的深面。而Gosain等[4]主要采用组织学方法所进行的相应研究认为颞浅筋膜和SMAS分别在颧弓上、下各1 cm处终止,两者并不直接相连。综合上述和其他学者[5,7~10]的研究,对SMAS形态学认识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SMAS是处于皮下脂肪组织中还是其深面;②SMAS是否包含腮腺咬肌筋膜;③SMAS是否和颞浅筋膜相延续;④SMAS是否止于鼻唇沟;⑤SMAS是否和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相连。3.2 本研究对SMAS的认识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面部皮下脂肪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存在一个独立的组织层次即SMAS,SMAS是颈阔肌在面部的直接延续,是与皮下脂肪、腮腺咬肌筋膜及其表面的脂肪组织相区别的解剖层次。颈阔肌纤维向前上方走行逐渐变稀疏,构成SMAS的肌性部并连于颧大肌、眼轮匝肌外缘,并经蜗轴与口轮匝肌相连,SMAS不分布到鼻唇沟;在颈阔肌和SMAS肌性部后缘,其包膜(肌膜)融合成SMAS的膜性部,并向上与颞浅筋膜直接相连续(表1)。
表1 对SMAS的形态学认识
在皮下脂肪
深面   
直接延续 
与(在)颧大肌
相连   
与腮腺筋膜
被脂肪分隔
被脂肪分隔
与颞浅筋膜
相连   
与眼轮匝肌
相连   
与口轮匝肌
不连(止于NLF)
相连(浅层)
相连(蜗轴)
3.3 对既往有关SMAS的观点的探讨  (1)SMAS(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表浅肌肉腱膜系统)这一名词自Mitz和Peyronie[1]提出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本研究表面SMAS由肌性部和膜性部构成,其膜性部延续于颈阔肌的肌膜,属于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而不是直接或间接连于肌肉、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腱膜,因而我们认为用SMFS(superficial musculofascial system,表浅肌肉筋膜系统)来命名应更符合其组织学结构特征。  (2)Barton[7]和王志军等[5]分别认为SMAS向前连于颧大肌的外侧缘,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发现SMAS与颧大肌并无肌性连接,SMAS肌性部与颧大肌外缘只是以筋膜融合的方式相连,因而不同于SMAS与颈阔肌的延续关系。SMAS与颧大肌的关系也说明两者处于同一解剖“平面”,SMAS并不经表情肌表面延伸至鼻唇沟,更无跨越鼻唇沟分布至鼻唇部。  (3)Pensler[8]和Letourneau[9]根据Mitz对SMAS的描述“SMAS是处在皮下脂肪组织中,将皮下脂肪分为两层”,分别提出唇、鼻部亦存在SMAS,并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根据本研究对SMAS的认识,我们认为这两位学者所研究的SMAS可能是皮下脂肪中的致密结缔组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SMAS。  (4)Morales曾提出“头面颈部SMAS”的概念[11],但未进行相应的研究。本研究证实SMAS自下方延续于颈阔肌,向上延续为颞浅筋膜,向前连于颧大肌和眼轮匝肌,而颞浅筋膜与帽状腱膜、额肌、枕肌相连,因而可以认为SMAS是头面颈部的浅筋膜(皮下脂肪组织)和深筋膜(颈深筋膜、腮腺咬肌筋膜、颞深筋膜)之间的一个连续而独立的组织层次,它包括了上述肌肉和筋膜(表2)。与颧大肌同处一个“平面”的浅层表情肌如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等也应属于SMAS的范畴。SMAS还应包括额鼻部的皱眉肌、降眉间肌等。广义化的SMAS位于皮下脂肪组织深面,覆盖了整个头面颈部,与深筋膜之间存在脂肪组织/疏松组织,如颈阔肌和SMAS深面的脂肪组织,枕额肌-颞浅筋膜深面的疏松组织等,面神经始终在SMAS深面走行和分布。
表2 SMAS的对应、延续关系
降口角肌等
  本研究还发现SMAS在蜗轴外侧局部消失,皮下脂肪经此处与深面的筋膜脂肪组织(面深筋膜)相连。因此,面部SMAS是不完整的,这一点以往的研究没有认识到。
4 结论  SMAS是面部皮下脂肪和腮腺咬肌筋膜之间的独立组织层次,SMAS与颈阔肌、颧大肌、颞浅筋膜-枕额肌相连,构成头面颈部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的连续而独立的组织层次。
作者单位:姜平 博士研究生,现工作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     钟世镇、徐达传 510515 广州市 第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1 Mitz V,Peyronie M.The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 in the parotid and cheek area.Plast Reconstr Surg,1976,58:802 Jost G,Levet Y.Parotid fascia and face lifting: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SMAS concept.Plast Reconstr Surg,1984,74:423 Thaller SR,Kim S,Patterson H,et al.The submuscular aponeurotic system (SMAS):A histologic and comparative anatomy evaluation.Plast Reconstr Surg,1990,86:6904 Gosain AK,Yousif NJ,Madiedo G,et al.Surgical anatomy of the SMAS:A reinvestigation.Plast Reconstr Surg,1993,92:12545 王志军,高景恒,李 吉.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的解剖学研究.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2,3(2):1156 杜卓民主编.实用组织学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4,1027 Barton FE Jr.The SMAS and the nasolabial fold.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10548 Pensler JM,Wand JW,Parry SW.The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in the upper lip:An anatomic study in cadavers.Plast Reconstr Surg.1985,75:4889 Letourneau A,Daniel RK.The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of the nose.Plast Reconstr Surg,1988,82:4810 Wassef M.Superficial fascial and muscular layers in the face and neck.A histological study.Aesthet Plast Surg,1987,11:17111 Morales P.Rhytidectomy:Suprazygomatic and infrazygomatic SMAS treatment.Aeshtet Plast Surg,1991,15:35
&&&&责任编辑:想飞&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 热线:029- 传真:029-
投诉意见,或24小时QQ热线:. Copyright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九块肌节牵引肌是哪些_百度知道
九块肌节牵引肌是哪些
我看格氏解剖学提到,牵引面部肌节的肌肉有九块,我现在找到的是:口轮匝肌、上下唇切牙肌、口角提肌、颧小肌、笑肌、颊肌、口角降肌和颈阔肌,求最后一块,谢谢!
肌结,就是口角的肌结。
面部肌肉分别是:降眉间肌、额肌、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大肌、笑肌、颈间肌、降口角肌、皱眉肌、鼻肌、颊肌、口轮匝肌、咬肌、降下唇肌。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Re]【头部结构】
头部骨骼分为颅骨部分和颜面部分。颅骨部分包括:额骨(1块)、顶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左右外部露出两块,实际为相连的一块骨骼);颜面部分:鼻骨(2块)、颧骨(2块)、上颌骨(2块)、下颌骨(1块)。
位置:额骨正面、眉弓上方,靠近头顶的两个高点。
结构意义:是额头的正面高点,从这两点向上逐渐向头顶过度。男性这两点突出,女性额骨的中心可能高过这两点。
位置:眉弓外侧、颧骨上端,贯穿额骨两侧。
结构意义:眉弓在额骨下方隆起,下面是深陷的眼眶,是额头和眼窝的交界结构,往往和眉毛重叠。
3.鼻骨高点
位置:两个鼻骨高点在鼻子中间偏上,下边是软骨组织。
结构意义:标志着鼻梁的高度、宽度,也能标志出鼻梁正面、侧面的转折点。
位置:颧骨的高点
结构意义:是面部正面、侧面、侧面下部和上部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面部正面的宽窄、颧骨的高矮。
5.下颌结节
位置:正面下巴上的左右高点。
结构意义:是面部下巴上,正面、侧面、底面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下巴的宽度。
位置:下颌骨后方下端角。
结构意义:标志着下颌骨的长短、宽窄和下巴的角度。
7.顶盖隆起
位置:头顶中线上的高点。
结构意义:标志着头顶中线的位置和头颅的基本型。
8.顶骨隆起
位置:在顶骨上,沿颞线向后延伸。
结构意义:此隆起是头部侧面和顶面的转折线。
9.颞骨颧突
头部侧面的最高点。
面部肌肉在造型上远没有头骨起的作用大,但对面部的表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位置:额骨正面、眉弓上方。
作用:向上提拉眼眶上的皮肤和肌肉。
2.降眉间肌
位置:眉心、鼻骨上部。
作用:向下拉动额头表面皮肤向下。
位置:眼眶上沿、靠近眉心。
作用:向中心拉动眼眶皮肤运动。
位置:颞骨两侧。
5.眼轮匝肌
位置:眼缝周围。
&&&&作用:只闭眼、不睁眼。
位置:鼻孔上部鼻侧。
作用:扩大缩小鼻孔。
位置:颧骨到嘴角。
作用:提拉上唇、嘴角。
8.上唇方肌
位置:分内眦头、眼眶下头和颧骨头三股,成放射状分布于鼻子左右的面部。
作用:提拉上唇等。
9.口轮匝肌
位置:口缝周围。
作用:闭嘴和各种嘴的动作。口轮匝肌内圈收缩时,能紧闭口裂做抿嘴表情;外圈收缩时,并在颏肌作用下,做撅嘴表情。
10.下唇方肌
位置:口轮匝肌下方到颏结节外侧。
作用:下拉下嘴唇、嘴角。
11.颏三角肌
位置:嘴角到颏结节外侧。
作用:下拉嘴角。
位置:下巴颏上边。
作用:上提颏部皮肤、前送下唇。
位置:下颌角至颧骨。
作用:咬紧牙齿。
位置:嘴角外,口轮匝肌和咬肌之间。
作用:吸允吹奏。
位置:口角外侧、颊肌上面。起于咬肌筋膜,部分起自鼻唇沟的皮肤,集中止于口角的皮下,同颏三角肌混在一起。
作用:拉口角向外侧,产生微笑表情。并且有人能呈现出笑臼。
16.外耳肌&&&
&&&&位置:耳上肌,位于耳廓上方,起于帽状腱膜,止于耳廓软骨上,成三角形;耳前肌,起于帽状腱膜,止于耳廓软骨前;耳后肌,起自颞乳突,止于耳廓软骨后。&
作用:使耳廓产生上下、前后的运动。
17.鼻唇沟和颏唇沟
口的周围有两条变化的曲线,称作“鼻唇沟”和“颏唇沟”。对表情变化作用很大。
鼻唇沟:由上唇方肌和颧骨上颌突构成。其走向,是从鼻翼上缘的鼻沟,绕至颧骨结节前,与口角外口轮匝肌相切,逐渐消失在颏三角肌上缘。
颏唇沟:由下唇方肌和颏隆突构成。其走向,是由下唇下边缘向颏结节上缘逐渐消失。
总结:一般来说,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和形成并非某一块面部表情肌的作用,而是由多块表情肌不同程度的收缩形成的,其往往受心理活动支配,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面部表情变化的复杂性。
&眼睛由眶部、眼球、眼睑三部分构成。
(1)眶部:构成眼外形的造型基础。由眶上缘、眶下缘、眶内缘、眶外缘构成。
眶上缘,眶的上部,其上部是突出的额平面,呈由外向内斜上的前突状,称“眉弓前突”。白种人的“眉弓前突”十分明显。
眶下缘,眶的下部,是隆起球面颧骨上缘部。
眶外缘,上部为突起、呈锐角三角形的额颧突,下部急转于颞窝侧面。
眶内缘,眶的内侧部,上方有向下倾斜、成三角形平面的额鼻突,同突起的眶上缘内侧缘构成一个深陷的内眼窝。
眶的四缘中,唯有眶内缘成钝角圆,其他三缘骨线较为明显,骨面转折显得锐利。
(2)眼球:一个空心体,主要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组织构成。
&&&&内膜,为视网膜,是视神经生长的地方,不显于眼部外形。
中膜,由虹膜和瞳孔构成。虹膜由环状的括约肌和放射状的开大肌构成。虹膜因含色素不同,有黄、绿、蓝不同人种的变化。瞳孔在虹膜中央,由双凸透镜状的晶体构成。虹膜和瞳孔在外形上,俗称眼球。
外膜,由白色不透明的坚韧带巩膜和透明的角膜构成。巩膜俗称“眼白”,在外形上占眼球表面的5/6。在虹膜前,有一曲度较大的透明体,并附有神经末梢,占眼球表面积的1/6,像一个钟罩扣在虹膜上,称角膜。在虹膜和角膜的连接处,有一个环状的巩膜静脉窦组织,能影响眼球的外形造型。
(3)眼睑:分为上、下眼睑,分别包围着眼球的外侧部。眼睑同眶上缘相连接的为上眼睑、同眶下缘连接的为下眼睑。上、下眼睑同上、下眶缘的连接处,皆成沟状。上眼睑覆盖眼球外部结构的3/4面积,下眼睑仅占1/4面积。一般来讲,眼睑的闭合是由上眼睑完成的。
上下眼睑中间的缝隙称眼裂。眼裂处形成上、下眼缘,下眼缘较宽。眼缘上长有睫毛。在眼裂内侧有个半圆形的泪囊,称为“内眼角”;在眼裂外侧,为上眼睑包含下眼睑的组织结构,称为外眼角。
2.眉毛的外形结构
眉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列,生长在眶上缘周围。但眉毛内侧大部分生长在眶下部,眉外侧1/3在眶外侧生长。眉的内端称为眉头;眉的外端称为眉梢。上、下两列眉毛的相交处成嵴状,称眉嵴。眉内侧略直,外侧成弓状。
3.鼻的外形结构
鼻主要由鼻软骨和鼻骨构成。鼻软骨包括,一对鼻侧软骨、一对大翼软骨和小翼软骨及中间的一块鼻隔板。鼻外形可分为鼻根、鼻梁、鼻背、鼻尖、鼻翼、鼻孔、鼻底等部分。
鼻梁上端为鼻骨全长,下端为鼻隔板全长;鼻背主要由鼻背板软骨构成;鼻翼由小翼软骨构成;鼻尖,由鼻翼两侧大翼软骨和鼻隔板下部构成;鼻底是由小翼软骨、鼻隔板同颜面相接的部位构成;鼻孔,由鼻软骨下部围成,并且成孔状。&
4.口的外形结构
口的外形主要由口唇和牙齿决定。但上、下颌骨外形结构是口的造型基础。上颌骨为弓形隆起,成突起的椎体结构,所以上唇形成了曲面的形态。下颌骨前面较平,下唇成平面状。两口角位于两侧的尖齿之间。
(1)口唇外形
上唇,位于鼻底之下、左右鼻唇沟之间至上唇缘的部分,中间有一凹下的结构,称为人中。上唇在外形结构上可分为上唇结节和两翼。下唇,为下唇缘至颏唇沟部分。下唇结构外形,可分为下唇沟和两叶。上、下唇交合处称口裂。
(2)牙齿外形
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齿床上。成人有32颗恒牙,其排列为切齿、侧切齿、尖齿(犬齿)、前磨牙、后磨牙。当开口时,一般只能外露切齿至尖齿。
人的上、下两列牙齿正常咬合时,应上列切齿至尖齿扣着下列切齿至尖齿。由头部侧面观,鼻尖、上、下唇和颏隆突应该在一条斜线上,但也有个体呈后错咬合、前错咬合的畸形。
5.耳的外形结构
耳分为内耳、外耳两部分。外耳显于外形的部分称“耳廓”。耳廓位于头侧中部,耳廓外形主要表现在耳孔周围。耳廓的主要外形结构为:耳轮、耳窝、耳垂三部分。耳廓突起的部分又可以分为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等结构组织,并且形成了耳廓前侧的突起结构。耳廓凹下的部分称耳窝,包括耳舟、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形成了耳廓前侧凹进的结构。
耳廓的位置,应在头侧1/2处稍后,这是因为耳孔恰位于头侧1/2处。再有,从后面看耳轮并非平面,而是呈回旋状的造型特点。耳廓后,由于耳窝在前的凹凸,呈贝壳状,称为耳壳。耳廓的外形由于个体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俗称的“迎风耳”、“垂肩耳”等不论特征如何,都表现在耳轮、耳垂上。&&&
&&&&(from:3转De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发布时间: 来源: ()
原文地址:作者:
头部骨骼分为颅骨部分和颜面部分。颅骨部分包括:额骨(1块)、顶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左右外部露出两块,实际为相连的一块骨骼);颜面部分:鼻骨(2块)、颧骨(2块)、上颌骨(2块)、下颌骨(1块)。
位置:额骨正面、眉弓上方,靠近头顶的两个高点。
结构意义:是额头的正面高点,从这两点向上逐渐向头顶过度。男性这两点突出,女性额骨的中心可能高过这两点。
位置:眉弓外侧、颧骨上端,贯穿额骨两侧。
结构意义:眉弓在额骨下方隆起,下面是深陷的眼眶,是额头和眼窝的交界结构,往往和眉毛重叠。
3.鼻骨高点
位置:两个鼻骨高点在鼻子中间偏上,下边是软骨组织。
结构意义:标志着鼻梁的高度、宽度,也能标志出鼻梁正面、侧面的转折点。
位置:颧骨的高点
结构意义:是面部正面、侧面、侧面下部和上部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面部正面的宽窄、颧骨的高矮。
5.下颌结节
位置:正面下巴上的左右高点。
结构意义:是面部下巴上,正面、侧面、底面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下巴的宽度。
位置:下颌骨后方下端角。
结构意义:标志着下颌骨的长短、宽窄和下巴的角度。
7.顶盖隆起
位置:头顶中线上的高点。
结构意义:标志着头顶中线的位置和头颅的基本型。
8.顶骨隆起
位置:在顶骨上,沿颞线向后延伸。
结构意义:此隆起是头部侧面和顶面的转折线。
9.颞骨颧突
头部侧面的最高点。
面部肌肉在造型上远没有头骨起的作用大,但对面部的表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位置:额骨正面、眉弓上方。
作用:向上提拉眼眶上的皮肤和肌肉。
2.降眉间肌
位置:眉心、鼻骨上部。
作用:向下拉动额头表面皮肤向下。
位置:眼眶上沿、靠近眉心。
作用:向中心拉动眼眶皮肤运动。
位置:颞骨两侧。
5.眼轮匝肌
位置:眼缝周围。
&作用:只闭眼、不睁眼。
位置:鼻孔上部鼻侧。
作用:扩大缩小鼻孔。
位置:颧骨到嘴角。
作用:提拉上唇、嘴角。
8.上唇方肌
位置:分内眦头、眼眶下头和颧骨头三股,成放射状分布于鼻子左右的面部。
作用:提拉上唇等。
9.口轮匝肌
位置:口缝周围。
作用:闭嘴和各种嘴的动作。口轮匝肌内圈收缩时,能紧闭口裂做抿嘴表情;外圈收缩时,并在颏肌作用下,做撅嘴表情。
10.下唇方肌
位置:口轮匝肌下方到颏结节外侧。
作用:下拉下嘴唇、嘴角。
11.颏三角肌
位置:嘴角到颏结节外侧。
作用:下拉嘴角。
位置:下巴颏上边。
作用:上提颏部皮肤、前送下唇。
位置:下颌角至颧骨。
作用:咬紧牙齿。
位置:嘴角外,口轮匝肌和咬肌之间。
作用:吸允吹奏。
位置:口角外侧、颊肌上面。起于咬肌筋膜,部分起自鼻唇沟的皮肤,集中止于口角的皮下,同颏三角肌混在一起。
作用:拉口角向外侧,产生微笑表情。并且有人能呈现出笑臼。
16.外耳肌&
&位置:耳上肌,位于耳廓上方,起于帽状腱膜,止于耳廓软骨上,成三角形;耳前肌,起于帽状腱膜,止于耳廓软骨前;耳后肌,起自颞乳突,止于耳廓软骨后。&
作用:使耳廓产生上下、前后的运动。
17.鼻唇沟和颏唇沟
口的周围有两条变化的曲线,称作“鼻唇沟”和“颏唇沟”。对表情变化作用很大。
鼻唇沟:由上唇方肌和颧骨上颌突构成。其走向,是从鼻翼上缘的鼻沟,绕至颧骨结节前,与口角外口轮匝肌相切,逐渐消失在颏三角肌上缘。
颏唇沟:由下唇方肌和颏隆突构成。其走向,是由下唇下边缘向颏结节上缘逐渐消失。
总结:一般来说,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和形成并非某一块面部表情肌的作用,而是由多块表情肌不同程度的收缩形成的,其往往受心理活动支配,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面部表情变化的复杂性。
&眼睛由眶部、眼球、眼睑三部分构成。
(1)眶部:构成眼外形的造型基础。由眶上缘、眶下缘、眶内缘、眶外缘构成。
眶上缘,眶的上部,其上部是突出的额平面,呈由外向内斜上的前突状,称“眉弓前突”。白种人的“眉弓前突”十分明显。
眶下缘,眶的下部,是隆起球面颧骨上缘部。
眶外缘,上部为突起、呈锐角三角形的额颧突,下部急转于颞窝侧面。
眶内缘,眶的内侧部,上方有向下倾斜、成三角形平面的额鼻突,同突起的眶上缘内侧缘构成一个深陷的内眼窝。
眶的四缘中,唯有眶内缘成钝角圆,其他三缘骨线较为明显,骨面转折显得锐利。
(2)眼球:一个空心体,主要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组织构成。
&内膜,为视网膜,是视神经生长的地方,不显于眼部外形。
中膜,由虹膜和瞳孔构成。虹膜由环状的括约肌和放射状的开大肌构成。虹膜因含色素不同,有黄、绿、蓝不同人种的变化。瞳孔在虹膜中央,由双凸透镜状的晶体构成。虹膜和瞳孔在外形上,俗称眼球。
外膜,由白色不透明的坚韧带巩膜和透明的角膜构成。巩膜俗称“眼白”,在外形上占眼球表面的5/6。在虹膜前,有一曲度较大的透明体,并附有神经末梢,占眼球表面积的1/6,像一个钟罩扣在虹膜上,称角膜。在虹膜和角膜的连接处,有一个环状的巩膜静脉窦组织,能影响眼球的外形造型。
(3)眼睑:分为上、下眼睑,分别包围着眼球的外侧部。眼睑同眶上缘相连接的为上眼睑、同眶下缘连接的为下眼睑。上、下眼睑同上、下眶缘的连接处,皆成沟状。上眼睑覆盖眼球外部结构的3/4面积,下眼睑仅占1/4面积。一般来讲,眼睑的闭合是由上眼睑完成的。
上下眼睑中间的缝隙称眼裂。眼裂处形成上、下眼缘,下眼缘较宽。眼缘上长有睫毛。在眼裂内侧有个半圆形的泪囊,称为“内眼角”;在眼裂外侧,为上眼睑包含下眼睑的组织结构,称为外眼角。
2.眉毛的外形结构
眉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列,生长在眶上缘周围。但眉毛内侧大部分生长在眶下部,眉外侧1/3在眶外侧生长。眉的内端称为眉头;眉的外端称为眉梢。上、下两列眉毛的相交处成嵴状,称眉嵴。眉内侧略直,外侧成弓状。
3.鼻的外形结构
鼻主要由鼻软骨和鼻骨构成。鼻软骨包括,一对鼻侧软骨、一对大翼软骨和小翼软骨及中间的一块鼻隔板。鼻外形可分为鼻根、鼻梁、鼻背、鼻尖、鼻翼、鼻孔、鼻底等部分。
鼻梁上端为鼻骨全长,下端为鼻隔板全长;鼻背主要由鼻背板软骨构成;鼻翼由小翼软骨构成;鼻尖,由鼻翼两侧大翼软骨和鼻隔板下部构成;鼻底是由小翼软骨、鼻隔板同颜面相接的部位构成;鼻孔,由鼻软骨下部围成,并且成孔状。&
4.口的外形结构
口的外形主要由口唇和牙齿决定。但上、下颌骨外形结构是口的造型基础。上颌骨为弓形隆起,成突起的椎体结构,所以上唇形成了曲面的形态。下颌骨前面较平,下唇成平面状。两口角位于两侧的尖齿之间。
(1)口唇外形
上唇,位于鼻底之下、左右鼻唇沟之间至上唇缘的部分,中间有一凹下的结构,称为人中。上唇在外形结构上可分为上唇结节和两翼。下唇,为下唇缘至颏唇沟部分。下唇结构外形,可分为下唇沟和两叶。上、下唇交合处称口裂。
(2)牙齿外形
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齿床上。成人有32颗恒牙,其排列为切齿、侧切齿、尖齿(犬齿)、前磨牙、后磨牙。当开口时,一般只能外露切齿至尖齿。
人的上、下两列牙齿正常咬合时,应上列切齿至尖齿扣着下列切齿至尖齿。由头部侧面观,鼻尖、上、下唇和颏隆突应该在一条斜线上,但也有个体呈后错咬合、前错咬合的畸形。
5.耳的外形结构
耳分为内耳、外耳两部分。外耳显于外形的部分称“耳廓”。耳廓位于头侧中部,耳廓外形主要表现在耳孔周围。耳廓的主要外形结构为:耳轮、耳窝、耳垂三部分。耳廓突起的部分又可以分为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等结构组织,并且形成了耳廓前侧的突起结构。耳廓凹下的部分称耳窝,包括耳舟、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形成了耳廓前侧凹进的结构。
耳廓的位置,应在头侧1/2处稍后,这是因为耳孔恰位于头侧1/2处。再有,从后面看耳轮并非平面,而是呈回旋状的造型特点。耳廓后,由于耳窝在前的凹凸,呈贝壳状,称为耳壳。耳廓的外形由于个体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俗称的“迎风耳”、“垂肩耳”等不论特征如何,都表现在耳轮、耳垂上。&
&(from:3转De云)
1、2、3、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前降支中段肌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