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我也想有那么一个人厉害,它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面貌吗?它真的…

何日辉:催眠治疗何日辉:催眠治疗何日辉百家号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催眠都有误解,认为那太玄乎;还有人认为催眠可以让人无意识服从命令。这些理解都有很大偏差。其实,催眠并不神奇,每个人每天都可能进入自我催眠状态,比如做白日梦。一般而言,催眠分为文学性催眠、表演性催眠和治疗性催眠。现在我从脑科学层面来解释治疗性催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大脑的长路径和短路径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两个运作路径,分别是长路径和段路径(如下图所示)。个体进行理性认知和逻辑思考时,激活的是长路径;在深度放松,或者处于强烈情绪时,则激活短路径——这可以看做是个体的“潜意识”。认知行为治疗强调的是长路径。患者大脑的长路径被反复激活,通过逻辑思考改变观念,进而改变情绪,最终改变行为。催眠激活的则是短路径,在个体深度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直接改变情绪,进而直接改变行为。当然在改变行为之前也可以改变认知。我们生活中就有不少被催眠的例子。比如到电影院看电影,放映厅一片黑暗,只有巨大的屏幕播放着色彩鲜艳的画面,3D技术令视觉效果更加逼真,高分贝的音响效果直击观众耳膜,演员的演技逼真动人……这些因素作用下,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或感动得流泪,或兴奋得大笑,容易失去逻辑思考,激活自己潜意识深处的一些情绪,甚至无条件地接受电影里的一些理念、元素。从心理学上讲,这就是场景催眠,它激活了大脑的短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影片传达的一些理念和信息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为什么很多品牌在电影里多次“不经意”地出现?为什么同样的内容,通过电影宣传会比文字、口头宣传深入人心得多?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人们一般不会重复多次地到电影院看同一部电影,所以被影响的程度较低。而催眠则不同,可以反复进行,因而可以快速改变一个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传统的治疗性催眠效率高,但是技术操作复杂,缺乏规律,很难复制。艾瑞克森被誉为“现代催眠学之父”,其创立的自然催眠法效果极为神奇。他曾经用2个小时彻底治愈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但这样的技术一般心理咨询师很难掌握,从而大大限制了现代催眠术的发展。而我在临床中发现,如果专门将个案引导进入深度催眠状态,激活短路径,多次植入特定情绪、思维内容和行为反应,效果会非常明显。一个催眠修复创伤案例我们曾经治疗过一个案例。一名女患者在初中时,被父亲送到一个男性朋友家里学钢琴,结果这个老师多次猥亵她,还威胁她不能告诉父亲。她一直不敢说,每次去学钢琴都很痛苦,成年后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在治疗中,我们的心理治疗师对女孩进行深度催眠,让她回到被猥亵的情景中,并想像手中有一些自卫的工具,引导她反复利用工具“暴打”那个男人。女孩当时很激动,不停地重复打人动作,直到筋疲力尽。然后,治疗师让她平静下来,继续在深度催眠状态中对她进行认知治疗,告诉她这段经历已经过去了,应该放下它。最后,治疗师把女孩“唤醒”,结束催眠。在被催眠的时候,女孩是有意识的,事后她记得当时想像打人了,也知道在事实上并没有真的打了那个人。表面上看这是让她宣泄负性情绪,其实是利用反复“想像打人”,释放其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并在她潜意识里植入了一个观念:这是她的过去,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情绪已经得到处理,她应该开始新的生活。同时,催眠下的认知治疗也让女孩在潜意识中快速接受了“放下”的道理。经过三次类似的深度催眠治疗后,女孩再回忆起那个创伤时,心情非常平静,重新生活的动力也越来越强烈。深度放松下建立条件反射在临床实践中,我不断整合深度催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发展出一种“深度催眠下程序植入技术”(PITDH),即在深度催眠状态下调动起患者的特定情绪,再将这种情绪与特定人事物等结合,便能高效消除患者潜意识层面的病理性条件反射,重建新的健康的条件反射。比如让社交障碍患者先联想让自己高兴、愉悦的事物;当这种积极情绪相当强烈时,再让其联想自己去社交的画面。多次反复后,患者再想起社交便会产生高兴、愉悦的感受,进而可以植入自信的行为反应。这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不过一般是在轻中度放松状态下进行,而我发现在深度催眠下进行处理时,这些联想的画面会更真实,像电影一样逼真,甚至出现VR(虚拟现实)一样的效果,能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效率。当然,这只是简单举例,实际临床中的情景设计更加复杂,更加个性化,且经过巧妙设计的程序会不断自我强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健康的条件反射可以重建,也可以被消除,比如受过性侵害的患者康复后如果再次反复受到性侵害,也会导致病情复发。这就是我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治疗的原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可以重建其社会支持体系,抵御不良诱惑和创伤的刺激,减少条件反射的消退的可能性,防止病情复发。不过,这种治疗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一是深度催眠技术难度较大,需要经过专业训练;二是需要患者对这套理论和疾病本身有一定理解和接受,才能够很好地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当然,解释和说服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后续我会将自己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治疗性催眠的经验,更深入地与读者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何日辉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做最坏的打算,最积极的努力。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最是书香能致远:不是每个相遇都能凝结成相守,爱的句子合集最是书香能致远:不是每个相遇都能凝结成相守,爱的句子合集古点美百家号生命是一个美丽的词,但它的美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掩盖住了。我们活着,可是我们并不是时时对生命有所体验的。相反,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是像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周国平《人与永恒》生命中总会有无数个擦肩而过,不是每个相遇都能凝结成相守,不是每个相邀都能转化成相知。一辈子那么长,生活中变数那么多,有时你以为会永远陪你走下去的那个人,居然只能陪你一段路。幸好我们总会保有一点对于永远的奢望,不至于错过下一次爱情来的时候。——青衫落拓《下一次爱情来的时候》有很多人,你原以为可以忘记。其实没有。他们一直在你心底的一个角落。直到你的生命尽头。在尽头你会怀念每一个角落里的黑暗之中的光,因为他们组成你的记忆与感情。但是你已经不能拥抱他们。只能在最后明白,路途是一个念念不忘的失去的过程。——七堇年《远镇》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最后得到好东西,不是幸运,有时候,必须有前面的苦心经营,才有后面的偶然相遇。—— 张小娴《思念里的流浪狗》世上的事,谁能想得到呢。就如你无法知道你将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你也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在何时转折。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擦将而过的邂逅,便能改写一个人的一生。——《七夜雪》不要轻易去爱,更不要轻易去恨,让自己活得轻松些,让青春多留下些潇洒的印痕。你是快乐的,因为你很单纯,你是迷人的,因为你有一颗宽容的心。让友情成为草原上的牧歌 ,让敌意有如过眼烟云,伸出彼此的手,握紧令人歆羡的韶华与纯真。——汪国真《妙龄时光》有时我常觉得,人活着就像在泥地上行走,太过云淡风轻,回过头就会遗憾什么都没留下,连个脚印都没有,但是心里装的东西太重,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难以自拔。——辛夷坞《山月不知心底事》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毛姆《作家笔记》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都是举世无双的好时光。命运是一条颠沛流离的河,而他们跌跌撞撞,都被磨平了棱角,成为河里滑不溜手的鹅卵石,只有彼此知道,知道对方有过那样鲜衣怒马的好年华。而亦只有彼此知道,他们曾经互相拥有过。——《星光璀璨》最幸福的人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但却一定物尽其用。他们把石头从痛苦的围墙移到通向天堂的阶梯上。——刘振中《幸福背后的心理秘密》爱的错觉,让你忽略了一样,最现实的一样,那便是与他真实相守一辈子,那些平平淡淡岁月里,柴米油盐的琐碎;那些风霜雪雨来临时,生命要承受的刀光剑影。对这些,你没有想过,或许你想过,却只是轻描淡写的以为那很简单。——周国平《有时候爱是一种错觉》年龄从来不是界限,除非你自己拿来为难自己。人生需要规划,但是意外总是会到来,与其强求某时某刻达到某个目标,不如顺其自然。当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听从心的方向,去做到最好。——沈奇岚《无论何时,年华都盛开》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 ,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安妮宝贝《素年锦时》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 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 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出走十五年》你们在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别人。如果我们俩有谁出了事,我想另一个,另一个人会伤心一会儿,但是很快,活着的一方就会跑出去,继续再次恋爱。所有这些,所有这些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甚至可能连记忆都不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人心总有压抑的时候,爱情也是很沉重的一回事。但是,可以想想父母兄弟,夜里抬头看看星月。上帝造这世界,并非叫每个人只为爱情活着。为太阳月亮又有何不可,吸两口空气,低潮就过去了。三十年后,想起为爱情萌生死念,会觉得可笑。——亦舒《情死》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想象中,很多美事,回首发现成了空。美事为何会成空?那是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疲于奔命,总是容易被前方诱惑,而全然忘记脚下正在盛开的缤纷的花朵。——钱永广《美事为何会成空》有的人生都是不需要解释的,有好处你就拿,有错你就自己认。别指望有人理解你。在银河系的历史上,没有谁能真正相互了解。只要一解释,你就输了。——陆琪《是啊,这就是人生!》一瞬间的踌躇,往往能使一个人完全改变后来的生活方式。这一瞬间,大概就像一张白纸明显的折缝那样,踌躇就一定会把人生包裹起来,原来的纸面变成了纸里,并且不会再次露于纸面上了。——三岛《春雪》人生的终点是死,是空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可是,当过程也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一样,何必在乎过程。——周国平《妞妞》有一种自抑的人,懂得多,听得多,却说得很少,从不谈及自己,只是温驯自甘地提供一双大容量的耳朵。一个自恋的人在一个自抑的人面前是最危险的,他会最大程度地被那种温顺按摩催眠,进而最大功率地释放自己的丑陋面。 ——黎戈《朝瓦夕不拾》文字来自:最是书香能致远;图片:沁梅空间 ;编辑:爱如生命,侵权请联系。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古点美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古典风,传播好声音。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您当前的位置: >
快乐教育中的暗示力量
文章来源: http://www.jianbihua360.com&&&&&&&&&&&&责任编辑:壮妞
  1.斯宾塞家的祖母暗示法  “暗示”是一种复杂的、与爱和本能密切联系起来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有一种教育方法,我此前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它介绍给大家,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它与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混为一谈。但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和观察实践者,我又不愿意隐瞒自己对教育方法的每一点发现,最终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向读者们介绍这种敏感的教育方法--暗示法。  我认为,“暗示”是一种复杂的、与爱和本能密切联系起来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我的外祖母、母亲以及我和小斯宾塞之间,就是这种方法最直接的素材。祖母是个大半辈子都生活在祖父阴影下的传统女性,她从不对丈夫的决定提出任何异议,总是默默地操持着家务,但她对我和我的父亲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现在把它称为“祖母的暗示”。  几乎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现,我的祖母却会本能地把它描述成是自己孩子特有的禀赋。她不断发现父亲(后来是我)身上一些特别的东西,并总是以自豪的、不加掩饰的赞赏的口气说出来。比如“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瞧瞧我们的孩子,他精力多好,总是手脚不停动来动去”“他天生爱干净,只要一点没有给他洗净,他就会哭”“哎呀,这孩子哭起来像吹小号一样,太神奇了”诸如此类,当她年纪大一些的时候,甚至会把这些表现与神秘的世界关联起来。她的这种出于本能和爱的暗示(也许在她看来,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因为毫无夸张和虚饰,反而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一定是出色的。  无独有偶,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个人。她常常会说:“看这个孩子多勤快,手脚不停,像在纺线一样”“这孩子真不简单啊,这么重的东西他都拿得起来”。结果,这种暗示完全被孩子接受了,他真的表现得比别的孩子们要爱劳动,身体也更有劲。  当然,我的祖母和母亲,她们在另一点上也同样一致,那就是对孩子不道德的行为,她们会大发雷霆,结结实实地把孩子痛打一顿。也许是因为她们从根本上给予了孩子过高的暗示,这种痛打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我一直好奇祖母和母亲是从哪里习得的这种暗示,后来才发现其实这类女性是极具教育天赋的,她们几乎是本能地把一种积极的暗示,不断地、自然地传递给孩子(同时又不失去威严)。事实上,就我所观察到的事例来看,她们的孩子后来都无一例外地具有了一些优秀的、突出的品质,即使他们失败了,也会爬起来重新开始。  生活中,我也常常看到和听到过另一种暗示--那同样来自家人的,却对孩子消极而有害的暗示。比如“我的孩子笨得要死”“我的孩子怎么能和你的孩子比呢”“唉,这是他的命”……听听吧,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孩子伤心的吗(连命运都给孩子断定了)?尤其是这种话竟然出自他最亲的家人之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些不断被家人否定的孩子要么过早地失去了在学习方面的信心,要么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的仇视情绪,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逐渐体会到自己身体中的力量--那些曾经被否定的东西。  2.积极的暗示让教育事半功倍  几乎90%的在品质、意志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暗示。  积极的,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的暗示,十有八九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心智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我的朋友,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马丁的证实。他在最近的一个实验中,把一群孩子随机分成了两组,然后告诉老师们:A组是优等组,在智力、意志、品质和特长方面明显较好;B组则相反,是普通组。老师们在收到这些信号后各自开始了相同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考评真的优于B组。当马丁教授最后把这一实验的意图和真相告诉学生和老师们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老师,都认为马丁对A、B组的划分天衣无缝,否则为什么A组的成绩总是比B组要高出很多呢?  后来马丁又进行了几组类似的实验,同样,那些被老师、父母等暗示自己很优秀的孩子,日后的表现也会比其他孩子突出。这让我想到,暗示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越早就越有较深远的作用。而暗示者与孩子的关系越亲密,作用就越明显。有时,我还会由此想到“宿命”这个概念--母亲对孩子的暗示,如果它总是消极的话,带来的结果一定也会是悲剧性的。这也应验了那句“亲人的诅咒会带来灾难”的古老谚语。  有趣的是,同样是暗示,那些一般性的暗示和包含了真挚的爱的情感的暗示,其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经常受到大家理性夸奖的孩子,他也可能因为这种夸奖太频繁而产生反感。倘若这些夸奖过分地夸大其词,孩子还会产生过大压力,变得不希望得到这种夸奖。相反,包含着爱的积极的暗示,因为没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而显得真实可信。这样的暗示作用,就像心灵印记一样,深入而持久。  另一项来自马丁教授的调查也表明:几乎90%的在品质、意志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暗示。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这种积极的暗示视为一种对人类教育非常有益的遗传信号,把它积极地运用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呢?当然,在这样做之前,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暗示是积极的,是符合下列几种特征的:  (1)与真挚的爱的情感相联系。与所有科学不同的是,只有真挚、无私的爱才能对孩子产生有益、有用的暗示。它有时是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有时是对他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有时则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  (2)避免夸张、夸耀和故意对缺点进行掩饰。来自亲人的暗示,常常会有夸大和期望的成分,但是所谓物极必反,对孩子身上明显的缺点也大加赞赏的话,就会养成孩子品格上的一些问题。  (3)孩子是否身心愉悦是暗示成功与否的标准。  3.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认为,在孩子从幼儿到少年的这段时间,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点燃他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它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思考的东西。”马可?奥勒留说:“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他想成为的样子。”威廉?詹姆斯说:“我们最大的发现是,通过改变头脑的观念,我们可以改变生活。”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神奇。让一个孩子每天重复说“我恨自己”“为什么我老犯错”,他就一定会处处犯错,搞不好还会一事无成。这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有一次,小斯宾塞突然问我:“是不是我们家的人都有神经衰弱的毛病?”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看了一本书,作者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过早地懂得很多知识,那他一定会患上神经衰弱的毛病。于是,“神经衰弱”这个词就一直停留在小斯宾塞的脑海里,怎么也无法消除。他把身体方面的各种异样感觉都统统归结到神经衰弱上面。神经衰弱,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成了小斯宾塞的一道心理障碍,我必须找到一些方法来让它消失。  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让小斯宾塞每天早晨起床时就对自己说两句话:“我的身体和头脑真是太好了”“感激父母,他们给我的一切如此完美”。开始时小斯宾塞只是小声地说,后来我告诉他:“不要犹豫,用你尽可能大的声音去说。”这两句话在一个多月后再也听不到了,因为小斯宾塞的“神经衰弱”已经完全消失了!  就在那年冬天,镇上的神父交给了我一项任务,他把几个寄住在教会的流浪儿送到我家,希望我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初次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装有卡片的纸盒,并让他们每人从中选取一张卡片,上面的话就是他们的幸运语。每天,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下都要重复这几句话数次,它们是“今天,我要快乐地跟每一个人打招呼”“我很有信心,也很有力气”“我很快乐,我相信我会成功”“我的记忆力很好,我能记住很多东西”。由于是孩子们自己选的卡片,他们对自己的幸运语都很重视。只是开始的时候,他们很不习惯这样说话,我就有意问每一个孩子他的幸运语是什么,并要求他大声回答。我深信,只要一开始说,积极的影响就产生了。果然,仅仅两周过去,孩子们的面貌就有了明显的改观,他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表现得也越来越自信。本来,因为天冷,又下着雪,我没有给孩子们安排太多的户外活动,但禁不住他们一再要求,我们还是经常在雪地里游戏。再或者,我们就跑步到德文特河边,一边跑,一边喊着: “我爱这个世界,我爱每一天!”引得镇上的人啧啧称奇。自我暗示的作用在逐步显现,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开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与活力。  我认为,在孩子从幼儿到少年的这段时间,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点燃他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它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从这些暗示中,孩子们可以看见未来的曙光,各种令他们不快乐的阴影也都会随之消除。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菜单 | 网站地图 | 广告预订 | 留 言 本
豫ICP备号 Powered by www.jianbihua360.com(壮壮简笔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也想有那么一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