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常感谢父母的话,你能不能把我QQ加上,我有什么心理问题可以咨...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样的?
我的图书馆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样的?
看到 @胡天翼 的负面经历被如此多人赞同,深深感到遗憾,所以很想分享下自己的正面经历。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抱有很大的偏见,但实际上,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其实很多人,比如,相当多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实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得到很大的帮助。国内所谓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以下分享些经历和基本的知识,供大家参考,帮助筛选甄别。首先澄清一点,心理咨询和精神科门诊是不同的两件事。虽然一些医院也设有心理咨询,但实际上更多的是精神科门诊。我不是很清楚精神门诊的规范标准,但如果其挂号费用和一般挂号没有太大区别就几块钱的话,那我想一定是很直接快速的,虽然这极不合理。心理咨询最关键的原则就是保密,在正规的心理咨询中,除了特殊类型(比如夫妻或团体咨询),是严格只有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个人参与的。@胡天翼 的例子中,如果是心理咨询的场景,咨询师就犯了最根本的错误,让父母旁听,违反保密原则。遇到这种咨询师,直接就转身走人就是。即使只是来参加过心理咨询这个信息,也是需要严格保密的,所以这儿我也匿了。心理咨询,选择合适的咨询师非常关键。在中国,首先得筛选靠谱的机构(如上所述医院未必是心理咨询),在中国这点就很难。我因为之前认识一些朋友,对行业还比较熟悉,所以选择了一个我觉得相对靠谱的机构。选择咨询师,先看价格(价格真的普遍很贵。。),然后就是看网站上的介绍,选择了一个我看着顺眼有安全感的咨询师(这点很重要,有初步的安全感和好感)。但这只是选择的第一步,你还得真正接触过才能判断是否合适,所以得做好更换咨询师的准备。其实我第一次咨询感觉不好,但我觉得可以再试几次看看,才逐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这点很关键,2次3次觉得都无法信任,就果断换,不要觉得遇到一个不好的,就否定心理咨询本身。咨询这种事,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得看缘分。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的咨询,包括前几次咨询,其实都是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咨询师会想办法先安抚你的情绪,了解基本信息,加深对你的了解,一般不会太深入得问,因为安全感还未建立呢。我咨询的时候,第一次的时候,咨询师就想询问我很隐秘的事情,让我很不爽,我直接拒绝了。当时差点就想换个咨询师。虽然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风格,但整体上,咨询师是不会倾向于给予直接的建议的。所以,如果遇到那些过分权威感不停告诉你该怎么做怎么做的咨询师,除非你就是喜欢被权威引导,否则也可以终止换人,这样的咨询师一般都过于自以为是。咨询师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你更深的认识你自己,并通过你和他之间的互动和及时的确认,来让你理解你的问题出在哪儿,你想要什么,你可以怎么做等等。所以,真实的关系非常重要,两个人都必须很真实才行,如果无法从“病人和医生”的职业关系中转化为更自然更真实的相处关系的话,那可以说,咨询师几乎无法真正帮助到你(这么说有些绝对,有些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是更注重保持权威和病人的关系)。这点很关键,我是大概第7次咨询之后,才慢慢开始变得更自然的。咨询师的另一基本原则,就是不评判(judge),对于你的价值观,你的行为,你这个人本身,都应该是抱有理解和尊重(连咨询师都不能理解和接纳,又怎么指望来访者自己接纳?)。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前提。对于那些评判你的价值观和行为,给你打标签的咨询师,也可以转身就走。可惜中国没有投诉渠道。除了应急情况的处理(比如遇到某些极端情况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说白了,咨询师不给你直接的建议,而是引导你自己去一点点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积极面对现实,这一定不是容易和快捷的事情。其他的,@琼小哥的回答里说得还比较详细。我就不补充了。看了@许晓风的回答,虽然他表示效果很好,但我觉得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疑问,还是补充几点:1,每次咨询时间一般不应当超过2个小时,每周一般1-2次。因为时间太长,无论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咨询师的一个职责,就是要掌控好时间。另外,咨询是个连续的过程,来访者的改变也是渐进的过程,通过咨询时感悟到的,实践到现实中,才是最终的目标。也许要按每周的节奏一步步走。2,第一次咨询,就和来访者说,什么慧根,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扯淡的事情,因为咨询的目的,应该是严格围绕来访者的诉求来做的。以上两点,让我觉得这位咨询师,感觉并未有良好的职业培训。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咨询师,会果断撤退。。。
3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胡天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给我看病的大夫是上海中山医院的季建林医生。看病的缘由是父母觉得我想法奇怪,违反社会伦常,以至于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至于我想法有多奇怪,欢迎墙内的朋友看看我在「知乎」的各种回答,墙外的朋友关注我的推特账号(即我的姓名拼音)。至于为什么要答应去看病,很大程度上是好奇心所致,另外本着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心态去的。有这么一个机会能不花自己的钱去体验一下心理咨询,何乐不为?和爸妈一起走进季医生的诊室。这就是一个拥有两张办公桌,几把椅子,没有传说中的平躺大沙发,没有塞满精装本医学书书架的地方。办公室的装修和其他诊室没有任何区别。真的,看得非常失望。接下来的细节非常要紧,请恕我事无巨细地一一列出。父母坐定,我把布包放在椅子上,刚刚在诊室门口等待时看的书放在桌子上。回首望去,诊室的门没有关,想想外面喧闹有违诊疗时静谧的气氛,于是先将书放进布包,再健步走向门口,轻轻关门,转身看到办公室角落里有个小池子,料想这是洗手池,可以洗手,但仔细看看似乎又不是,就算了。坐回位子,医生开口第一句话问我们来看什么病。也许他当时没问得那么直白,但的确是想直接从我们这里问出答案。我当时很疑惑:是什么病不是应该你来判断的么?根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精神,我对这个问题不予回答,免得自投罗网。我不说,那就让家母说吧。她大致意思就是第一段的内容。医生回过来问我:你刚才为什么要把书放进去?我答:因为这书的内容和看病没关系。真的没关系,这书是梁文道的《味道》。他又问:你刚才关门时在看什么?我说,我在看那个是不是洗手池,我想洗手,因为到医院,病菌多一点,应该洗一下手。医生像抓到宝了似的穷追不舍,颇有我面试候选人时的风格:洗手频繁吗?每天几次?我实话实说:以前比较多,现在少多了。接着一一细数,结论是除了上厕所后必须的洗手,其他固定的洗手次数有四次。回想起来,我那时是挺想多问一句:您觉得应该洗几次?然后医生问我工作境况,我就如实回答了一下,其中有一点值得一提。我说自己很怕一下子来很多杂事,我会抓狂的。自己必须一条一条写下来,然后宁可加班心无旁骛地一条一条做掉花掉。医生精准地归纳出五个字「工作效率低」,我心中暗喜:这问题他都能解决?!太好了。他接着问我是不是会觉得注意力不集中?尽管我感觉有点「诱供」的嫌疑,但我还是表示赞同。以前我练习数息禅坐时,二十分钟就身心俱疲,关节嘎嘎作响,杂念纷飞,这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是什么?既然看起来季医生对这方面也能妙手回春,何不同意他的判断?全过程不过六七分钟,他就得出了「强迫症」的结论,信手提笔开始写病历。我倒不舍得了,难得来一趟遇到专业的心理医生,才那么点时间就结束了?我忍不住提出了个不情之请:能否开完药后留点时间给我回答一个问题?医生爽气地同意了,他边开药边听我讲。他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我就不用上海话讲了,因为词汇量会跟不上。是这样的,我以前看过几本关于精神医学和医学的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福柯和桑塔格的几部。福柯的《古典疯癫史》,《疯癫与文明》,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都有着精彩的观点,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但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我想听听您对他们观点的看法。我综合起来讲吧,福柯认为精神病其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一种病,而桑塔格发现社会对不同病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么说吧,我发现现代医学的医生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古代的牧师,他们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获得了某种权力,建构出了一些疾病,大众将医嘱视作某种信条,加以践行遵守。例如,我在澳洲看到有专门的『肥胖政策』,旨在减少肥胖人群,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政府会给肥胖症患者设立专门的治疗机构,强制要求所有快餐店在餐单上注明每个食品的热量以便消费者计算自己的热量摄入量。在古代,贪吃被基督宗教视为『第一宗罪』,因为这是一种欲望的放纵。到了现代,欲望放纵已经不能称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罪过,但人们仍然普遍不太待见胖子,于是以『健康』之名,假医生之手定以疾病(肥胖症),重建了新的健康,甚至在我看来是另一种道德准则。我想问的是,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很明显,气氛显得比较奇怪。家母双手抱头非常崩溃的样子,医生靠在椅子上像欣赏个蹩脚的脱口秀演员一样看着我。必须承认,我肯定是没讲得太清楚,因为我不太清楚在座的几位是否拥有和我一样的知识背景,所以实际上我讲的东西比上文跟啰嗦复杂一点。医生发言了。他主要在强调医学不是宗教,是建立在科学实证基础上的学科。但这不是问题的重点,所以我善意地提醒他理解错了。我要问的实际上是,「您,或者医生们在下诊断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背后其实有着一种『社会责任』,或者意识到自己是拥有某种权力的?因为我也注意到您也写过关于医学伦理的教科书(几分钟前用手机在当当上查到的),所以想了解一下在医学伦理,尤其是精神医学伦理领域是如何解释我刚刚的疑问的?」医生有点不耐烦了:「我告诉你什么是伦理。伦理就是自己舒服的时候不要让别人不舒服。」这样毫无学术气息的回答显然让我无法满意,忍不住继续追问。季医生已经用摆手来结束对话了:「我今天不是要和你讨论这个问题的。你是学哲学的吗?不是的话想这个干什么?」「我工作是招聘顾问,俗称『猎头』。」我得承认这个回答是我下的一个套,故意引出他下一个问题。「那你为什么不看这个方面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东西不看,想这些干什么?」「可我的硕士专业是『公共政策』。其实我的工作和专业并不直接有关联。而且我不同意一个人只能看自己专业有关的东西。葛兰西有一个『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医生打断了我:「你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觉得自己有问题?」爸妈也受不了了,相同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我觉得还好啊。」「这就是了,他自己不会意识到的。没事,吃了药就好。」「那我想问一下,这个药有什么作用?」「就是治你这个病的。」「我想问的是,这个药怎么起效果的?」「这个你管那么多干嘛?」「我看到外面墙上写着病人的权利,第五条写道病人有获知治疗方案的权利。」「就是一种化学物质,知道了吧?」「嗯。那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什么?」「就是让你少问几个『为什么』!」他继续写着药名,利培酮口服液和左洛复,都吃最低剂量。季医生还是很了不起的,竟然没有被我惹怒到加大剂量报复。最后他还是挺和善地安慰我们「没事,吃了药就好。」至于吃了药好没好呢?我觉得没有好。该问的问题一点都没少问,该加的班一点也没少加。可也不能说看了这一趟病毫无收获。起码,自从我得了这个「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后,自己学了一些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另外,和别人聊天起来谈资更加丰富了:和女同事们聊天不用再担心自己不懂星座,不懂日剧韩剧,讨厌谈婚论嫁,厌恶聊工作八卦。一开口,我有强迫症,还在吃药呢!马上就能吸引各种兴趣,接着绘声绘色讲个十来分钟毫无压力。随着经常讲,这段故事已经被我讲得愈发纯熟。而且讲得越有趣,越有利于打消社会上对精神病人(尽管我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病人」)的恐惧和偏见。我最乐意听到的评论是:「这也算有病啊?那我也有病啊。」是啊,所以强迫症,或者其他精神类疾病和我们感冒发烧也差不多,何必大惊小怪呢?
19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李松蔚,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therapistlsw
谢邀。作为心理咨询师其实有一个蛮重要的训练环节,是以来访者的身份接受一段心理咨询(我们叫自我体验),所以两方面的经验我都有。补充一些前面可能没说到的东西:从咨询师角度来看,根据咨询师所学流派的不同,心理咨询的过程划分也不一样。我是做认知行为治疗的(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做一个完整的咨询大概包括这样一系列过程:抛开那些专业的部分不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样两个特点:1,「次」(session)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常一次是45分钟到1小时,每周一次(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设置)。因为一个人要发生改变总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不会像我们认为看医生那样,去一次然后开点「药」就完事了。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CBT咨询需要十次以上甚至几十次的会谈,按每周去一次算,基本要花费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关于这方面会有一些流派差异,比如精神分析取向的长程咨询可能需要上百次甚至数百次,做上几十年的也有。也有快的比如短程焦点解决治疗(SFBT),据说可以通过一两次会谈见效,虽然我个人对其效果持保留态度。2,虽然心理咨询乍一看很像漫无边际的漫谈,但咨询师需要保持专业化的思路。比如CBT的咨询师会在前面几次会谈中确立治疗目标,并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治疗计划。之后会和来访者逐步实施和调整这套计划,并且评估效果。我经常用的一个比喻是健身教练,针对不同人的体质和目标制定出锻炼方案,客户则按照这套方案进行训练。很多来访者误以为,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这套方案本身,所以去一两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就够了。其实这有点像是买椟还珠。心理咨询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反而在后面。例如某人明知道自己有一些坏习惯,想得也很清楚,就是忍不住明知故犯。因为他只有理智上的领悟,缺乏体验和练习,便无法形成新的习惯。而咨询的价值就体现在此。当然,这幅图展现的是一个理想而完整的咨询过程。但毕竟心理咨询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互动,当然没法像流水线那么精确。可能咨询到一半来访者就「脱落」了(因为学业压力求诊的,很可能会因为考试结束而压力消失);可能做着做着,又出现某个突发事件影响到咨询进展(比如因为工作上的变动而转移了会谈目标);又可能来访者出现了对咨询师的强烈情感反应,影响到咨询关系。以及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会使你对每个人的咨询过程都不尽相同,但也正是这个工作的趣味所在。接下来再从来访者角度讲一讲。虽然是同一件事情,但从另一方眼睛里看到的是很不一样的:1,对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的第一步,也是最大的难点,就是选择咨询师,并且决定开始做咨询。前面好几个人都提到了这一点。我被咨询的时候,对此也深有体会。咨询师倒是轻描淡写地收到一个预约电话,但是谁知道来访者发出这个预约之前,经历过多少选择,犹豫,患得患失呢?2,刚开始咨询时会有一点新奇感,同时也有对咨询师的试探。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吞吞吐吐地开始讲自己的问题。不知不觉就发现说了很多。靠谱的咨询师通常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不会品头论足,更不会轻率地下结论。他们给出的反应会让你觉得说出自己的问题是一件很轻松释然的事情。3,咨询师的话通常比较少,但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推动谈话继续。4,如果希望咨询师听完之后,一针见血地找出「症结所在」,或给出自己从前不知道的「秘籍」,恐怕来访者会失望,起码对诚实的咨询师是这样。因为咨询师又不能实现什么奇迹,他们只能陪来访者一起面对和处理这个世界的各种无奈。有时候,这会让来访者感觉不满意。我自己作为来访者的时候也有同感,好像所有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都要自己努力去找,而咨询师似乎「没什么用」。5,咨询的主体部分一般是谈话,有时也会有其它环节:CBT的咨询师会带来访者做放松,想象练习,角色扮演;精神分析师可能会让来访者躺在沙发上做「自由联想」;还有咨询师会使用沙盘、绘画、生物反馈仪之类的工具;还有一些形式比如催眠,眼动脱敏。总之,形式是可以很丰富的。6,每次咨询结束的时候,咨询师会做个总结,告诉我这次都谈了什么,我可以用最后几分钟的时间提问。有些有价值的观点我需要记在纸上,回去之后慢慢消化。另外,我可能还有一些任务要在咨询之外的时间里完成。因为很多咨询师(至少CBT是这样)都认同:来访者的改变并不是在咨询那1个小时发生的。所以他们需要充分利用咨询室之外的时间,给来访者布置计划,加速来访者的改变。7,习惯之后,咨询渐渐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工作,吃饭,逛街,见朋友一样,成为一个固定的安排。每周见到这个人,跟他聊聊这周发生的事情,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新的困惑出现,挺好。——改变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明明觉得每周也没怎么样,但是很久不见的朋友见了,会觉得自己有了些说不出来的变化。不过,我也说不清这些变化是生活本身带来的,还是咨询造成的。8,达到预期的目标之后,就会和咨询师一起讨论结束了。结束之后再回想咨询的那几个月,会把它称为「我做心理咨询的那段日子」,想想那段日子前后,会觉得恍如隔世的百感交集。
1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许晓风,知乎是个问答网站,请尊重题主。
我是通过一次咨询解决了自己一个很大问题的人,所以,我非常支持心理咨询。我的咨询过程是这样的(既然说过程,我就事无巨细,记得的都写了,细节不保证100%精确,快速浏览可以只看黑体字):==起因:2010年初我在工作、家庭和学业上都遇上了很大的问题,我努力撑过来。但到了2011年初,某个导火索忽然把2010年的记忆都带回来了。我开始失眠,整夜睡不着;好容易睡着了,会在半夜或者黎明惊醒。睡不着的时候脑海里就这些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还有多少人是这样骗我的?和以前遇到问题一样,我相信“明天会更好”,就一天天的熬,希望自己的心情慢慢平复。但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情况还越来越严重,我决心找心理咨询。寻找心理咨询师过程:首先,我去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门诊,预检处,我咨询有哪些医生可以做选择。回答是:普通门诊不一定,专家门诊看那面墙。再问:每次收费多少?答:挂号费n元。因为非常便宜,我就问了下一个问题:每次聊多久?答:几分钟吧。我就此做了结论: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门诊的关键在于门诊,而不在于心理咨询,不适合我。(以@胡天翼 的例子来说,中山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也是类似情况,感觉这个不能怪医生。只能说胡天翼父母病急乱投医,找错地方了。所以,我还挺同情老人家的。)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面,有一栋楼,很多心理咨询诊所,我在楼下,把所有挂牌的门诊名字都抄了下来。回家后在网上把所有家都搜索了一遍,有网站的看网站,有百度知道的看百度知道。感觉是:没感觉,看不出好坏差别。然后,某天,我又觉得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冲到那里,亲身试验。自己的原计划是按照网上攻略来:聊一个小时,感觉不对就换。我进的那家公司给我第一感觉不是很好。一个小区办公室的样子,两个工作人员窝在一角。但人很热情,帮我领到一个接待室,问我要什么等级的咨询师(1000元/小时,800元/小时,500元/小时 不一定准,可能还有更贵的),我问他们之间的区别,但没得到实质性的答复。于是,我要了所有1000元/小时以下的所有咨询师的简介来,最后挑了一个感觉比较好的。(坦白说,也看不出什么来,只能凭感觉。我是看照片,想象这个人跟我一起聊天我不讨厌。)然后,那天那位咨询师刚好在场。我也就没换下一家。咨询过程:咨询室10个平方左右,两张台子,每张台子配两个椅子。一个台子边两张椅子摆成90度角;另外一个是180度。一个台子边单人沙发另一个是普通椅子。咨询师说根据我的爱好选。我选了90度角的,因为我想和咨询师有交流。然后就忐忑的等咨询师开始。咨询师拿出了纸和笔,跟我解释记录的必要性,并开始问我一些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满满一页纸,但我记得的有:遇到了什么问题?家庭情况?工作情况?开始我还问一答一,后来就聊开了,我话痨本性爆发,开始说。但会观察咨询师,发现她走神了,就尽快结束。毕竟是我付咨询费啊。这个中间,我也问一些问题,咨询师也介绍,基本上:一个疗程至少5次,每次1-2小时,需要提前预约。(我当时心里打鼓:我这人慢热,进入状态就15分钟半个小时,刚聊high了,预约时间到了怎么办?)正式咨询过程也是她问我说为主,聊得还算顺利,咨询师问我的印象比较深的问题:做什么工作的?是什么级别的管理者?父母关系怎么样?父女关系怎么样?为什么要跟老公结婚?是不是跟婆婆住?喜欢自己吗?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不记得那个关键问题了。在回答那个关键问题的时候,我一边说,一边清晰得听见自己另一个声音:我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我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但我并不贪心我什么都拥有.....那一瞬间,感觉自己紧绷着一年多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咨询结束,约了下一次的时间。回到家里,我按照咨询师的要求,把当天的过程回顾了一下(可惜后来丢了),我心中放松的感觉更明确了:我不知道那些对不起我的人为什么要对不起我,但我不在乎了;我也许做错了什么,但这不是他们可以对不起我而我必须改变的原因;我喜欢现在的自我,不会因为这30多年遇到过这几件事情就改变自己....当天晚上,我睡眠回复香甜,3天良好睡眠后,我就觉得我不需要咨询了,就再也没有再去过。==以上并不是全部。我那天的咨询过程是5.5个小时!我顿悟的时间大概是第3个小时,后面的时间,大部分是咨询师在说,她说High了!!!!(最后是我主动提出我要走了,5.5个小时按照5个小时收费的。)她聊她的“成熟”过程,她经历的不顺,她怎么开始做咨询师的,她遇到过哪些病人,哪些人怎么一次次来怎么没有效果。目的竟然是:建议我做催眠!不是为了治疗,而是她觉得我很有慧根,可以上升到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截止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半得意的是觉得自己是有慧根,也半疑惑是不是又一个知道我好骗准备骗我的人。我想就算我有慧根,我也喜欢平凡生活,不喜欢也害怕看清人世所有,还是不要冒险了。)这也是我提前终止咨询过程的另一个原因。本来以我的经历,会跟我身边每一个人推荐这个老师和这家咨询机构的,但因为这5.5个小时,我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水平和这家机构的管理水平表示深深的怀疑(5.5个小时关着门,机构也没有人管的。)。两相抵消,我是推荐心理咨询,但并不推荐这位老师和这家机构。==总结一下吧,我认为自己能够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根本:1)我心中有明确的疑问,并且我知道只有我自己能解决;2)我是个对陌生人戒备心很强的人,但我咨询前下定决心彻底放松,有一说一。3)咨询师问了一些好问题。最后一点是我推荐心理咨询的关键,即虽然每个人的问题最后要靠自己解决,但一个好的咨询师能够帮你跳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心灵牢狱。而我推荐心理咨询的另一个原因是:每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有一个陌生人和自己交流也是安慰。而我的咨询师跟我聊了一些其他案例,我总结他们无法改变,是因为:1,心理咨询者自己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只是希望心理咨询师给与他支持,甚至和他一起痛斥他人。2,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但孩子根本不信任咨询师,只把希望咨询师告诉父母的想法说出来。3,心理咨询者过分依赖咨询师,一直问:为什么是这样?我该怎么办?心理咨询师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的环境,只能改变你的内心;心理咨询师不能100%的了解你;心理咨询师不会帮你做任何决定。
2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姚庆,心理咨询师
作为一个咨询师写点东西,供大家拍砖
心理咨询不好学,原因是没有一个标准的方式和方法来复制,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人格特征、学习背景、经验以及咨客的特征等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特殊咨询方式和风格。这样的特征给咨询师无数想象的空间,所以在咨询界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层出不群。缺点就是很难入门,特别是刚接触心理咨询的朋友们,很难找到方法快速入门。
心理咨询的一般流程,咨询时间一次基本上为45分钟到90分钟,本文以60分钟为例。咨询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阶段;澄清阶段;咨询阶段;结束阶段。
信息收集阶段,咨询的前20分钟是信息收集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咨询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轻易打断,多倾听,少说话。能够使用的技术包括鼓励技术、倾听技术、通情达理技术等
信息收集是咨询的重要阶段,因为很多时候,咨客讲核心问题需要酝酿,他会先抛出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有时咨客比较混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个时候,咨询师的打断就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和偏离,甚至会把咨客推走。当然过早打断咨客也可能会给咨客强烈暗示,暗示咨客沿着咨询师询问的问题不停地谈下去,这时候,不容易抓住问题的中心。
澄清阶段,在咨询的20分钟到30分钟,因为上一阶段,咨询师的脑海中已经呈现很多疑问,考虑到不打断咨客,一直没有机会发问,澄清阶段,就是为了澄清脑海中的疑问。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澄清,我们在询问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对咨客是不是有帮助,有好处,如果没有就不要问。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提问的可能就一个两个,而这几个问题的都是围绕着对咨客有利这样一个前提条件的。常使用的通情达理技术、技术询问技术等。
咨询阶段,即咨询的核心阶段,一般是30分钟到50分钟,这里面使用的技术就比较多了,包括反应技术、表达技术、面质技术、询问技术、积极关注技术、通情达理技术、改释技术等。
结束阶段,一般是最后的5到10分钟,主要任务是对之前的咨询做一个总结,咨询师和咨客一起讨论的问题,有了哪些结果等等,在总结之后,商谈下次咨询时间和任务。
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式就是为了让大家先模仿,再打破,最后形成自己的咨询方式和风格。
刚,45岁,企业高管,因各种烦躁前来咨询。
刚的到来,为我们完美地展示了情绪对人的影响,胡子拉碴,衣服也是几天没有换洗,身上还带有一股浓浓的酒味,眼睛无声,伴随着几声若有若无的咳嗽声,香烟一支接着一支,房间的能见度迅速下降。懒散的半躺在舒服的沙发上面,说话有气无力,动作僵硬而缓慢。
刚用缓慢而低沉的声音开始了他的故事,80年代末的大学生,毕业就到了这家公司,从小职员到现在的高管,一步步都很顺利。老婆是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不久就结婚了,老婆漂亮、年轻,比他刚好小了一轮,结婚的时候,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婚后感情也不错,不久就有了儿子,可以说一切都是往最好的方向发展。
最近公司人事调动,非常幸运的,他升职了,这原本都是人人期待的事情,可惜,对于刚来说确实是噩梦的开始,刚对于之前的岗位一直兢兢业业,很喜欢,对于自己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岗位了,虽然也梦想自己能够升迁,不过,刚了解自己他没有这个能力。在这种又想又不敢的心态中,刚升迁了。升迁以后的工作,果然如刚想想的一样,繁杂而不堪重负,不过,还好在刚强大的人际关系下,总算也是勉勉强强的混着。
因为应酬,加班等等原因,让刚的身体出现了各种虚弱,最明显的就是夫妻生活开始变成了一种负担。加上回家时间基本上都是深夜,刚开始还好,老婆都已经睡下了,为了不影响老婆休息,刚都会自觉地睡到客房去。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婆也有生理需要,于是老婆开始学会了看无聊的韩国肥皂剧,每天都等刚回来才睡,刚开始应付了几次,不过有一次,在老婆的各种努力下,他草草守兵,结果老婆一时冲动就把他推到下床,还大哭大骂他不是男人,于是刚的悲惨生活正式开始。
为了应付爱人,刚吃了很多补品,可越是如此,越是不行。最后,刚绝望了,每天都会应酬到深夜才回家,仅仅是为了‘等你嫂子睡了我才好回家啊’,作为男人,刚苦啊,也绝望啊!这样的情绪也蔓延到了工作,工作中开始频频出现问题。于是家庭、工作一堆的问题出现在刚的面前。
在咨询的20分钟里面,我没有打扰,默默地倾听,刚用他那沙哑而低沉的声音把我一起带入了混乱而迷茫、无奈的气氛中。20分钟的描述,让刚深深的喘了一口气,把这些压抑在心中已久的想法终于表达出来了,刚第一次面对也是第一次与人交流他不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第一次与人交流他与老婆的夫妻生活……
我恰当的在这个时候,为刚做了一个总结,然后询问他“你觉得现在最困扰你的是什么问题呢?”这样的问题带给了刚沉思,沉默了一小会儿以后,刚告诉我,其实公司的问题基本也不是什么问题,虽然累一点,不过还能够坚持,关键是和老婆的事情,这样的事情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男人了,更怕老婆受不了做点啥对不起他的事情。如果夫妻关系和谐了,他觉得其实工作问题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原来接近十几分钟的描述仅仅是为了掩盖夫妻关系问题啊。
在明确了咨询目标以后,我们开始慢慢进入咨询重心,我开始询问,出现这个问题以后,你都作出了那些努力?于是刚开始描述他的男人奋斗历程,看中医,吃中药,找偏方……如此繁杂的过程,让我听着都疲惫不堪,更何况当事人呢?听着种种努力,理解这种种失败以后刚的内心冲突。短短的几个星期时间可以做出如此巨大的努力,真的很不容易!
看来刚的所有努力基本无效了,最后问有没有例外情况吧!一说例外,刚马上反应说,有一天,实在太累了,睡过了工作时间,一直到中午才起来,然后那天效果很好。最后,刚总结告诉我是不是因为那天休息好,并且没有考虑太多的原因,最后效果比较好!我说完全可以试试。
最后的咨询时间我们总结了一下,今天工作内容,然后预约了下一次时间。
————————————————下面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为例
青少年咨询基本流程还是不变的:收集信息阶段;澄清阶段;咨询阶段;结束阶段。
青少年咨询中,咨询师切记要把自己与老师的角色分开,特别是看到一些青少年因为某一些咨询师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困扰的时候。咨询师觉得简单是因为咨询师走过那个年龄,经历了更多的事情,视角更加开阔。而当我们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那样的一个年龄,那个的一个社会环境、那样的一个人际环境中,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当事人会有这样的情绪。
青少年的咨询,内容主要是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绪管理、同学关系问题等
恋爱问题,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家长们老师们基本上是谈爱色变。恋爱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自然发展过程,不管是早恋、夕阳恋、恋爱、同性恋,一旦情感上来了,事情就变得不好控制和处理。强制压抑肯定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武力”镇压更会适得其反,因此咨询师一定要学会放下自己的所有固有想法和观点,走入当事人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咨询师的通情达理可以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得到恰当的宣泄。
提到恋爱又不得不提暗恋的问题,暗恋是美好的,更是痛苦的。而咨询中经常会遇到那些因暗恋苦恼的孩子,暗恋最苦的就是不能够说出来,当然虽然有一些好朋友是知道的,但是他们没有倾听、没有理解,有得基本上是调侃。因此当遇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咨询师的理解非常重要,很多被暗恋困扰的孩子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是来找一个倾诉对象来倾诉内心真实感受的。
恋爱很多时候还和性困扰相联系,有些孩子会因为同居以后的各种恐惧前来咨询,那么这时候,咨询师表达的理解非常重要。在前来咨询以前,孩子们可定已经查阅了很多网络资料,网络的发达不可避免的让信息膨胀,真假信息混淆,这个时候有必要给孩子们补充一些性相关的科学知识。针对性关系,我的态度就是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这个态度就告诉孩子们:不到法定年龄发生性关系叫强奸,不要强迫对方做不愿意的事情,性关系一定要卫生要使用避孕套。当然了很多家长喜欢掩耳盗铃,不愿意面对性,造就了很多咨询师在青少年咨询中也是谈性色变,如果人人这样只会让孩子们更受伤。性连很多成年人都抵挡不了诱惑更何况是孩子。
红灯区的泛滥,我们在咨询中也会面对这样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发生了关系以后的性病恐惧症。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很多孩子,当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不要轻易下结论。跟着孩子一起焦虑一起恐惧,然后慢慢的我们跟着孩子一起交流一些医学的知识,绝大部分孩子会比我们更懂性病知识,他们在来之前就已经查阅了大量资料。这样的恐惧症还来自于“找小姐是不对的”的道德压抑,不能够告诉别人,因为你倾听了,还不批评在很大程度就缓解了焦虑,在你能够告诉孩子你的担心和恐惧说明你还是很有道德感的时候,又可以大幅缓解孩子们的交流。因此这样的咨询切记不要批评,不要乱指导,多倾听,多共情。
多角恋爱,很多时候,小朋友们的爱情和友情是分不清楚,因此有的时候一段简单的两人关系,会发展成几人关系,这些关系里面纠结着各种感情各种情绪,最后很多人崩溃。咨询师在这样的咨询中,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复杂的关系慢慢理顺,慢慢让其简单起来,接着就是把各种纠缠在一起的情绪慢慢分开,让情绪也变得有条理起来。
性格咨询,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会思考到底我该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才是我该要和我能够形成的。在这个阶段里面,孩子会模仿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自己比较喜欢或者大家比较喜欢的老师、明星,根据他们的性格来规划自己的性格,行为表现、语言表现等。因为没有考虑自己本身性格特征,或者不停转变模仿对象最后,就会造成无所适从。遇到这样的咨询,我们需要认同孩子们的迷茫、宣泄孩子们这段时间里面的彷徨无奈和压抑。接着就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让孩子慢慢喜欢上自己的性格,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同学关系咨询,青春期同伴效应非常重要,孩子们要在同伴中学习关于人生的很多事情,比如亲密关系、人际冲突、情绪控制等等。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关系的困扰,因为教育中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忽略,往往这个时候的孩子是非常迷茫,无助的。他们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更不知道如何面对和解决。来咨询前,估计已经经历了很多思想的纠结和痛苦,咨询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们表达好他们的各种情绪。当然这样的咨询适用具体化技术会非常有用,越是具体你就会越了解当事人的行为处事风格和思维局限,越是具体你就能够发现他在人际交往中的视角黑洞,越是具体你就越有办法去扰动当事人。
家庭关系,很多孩子来咨询都会告诉我们,他的困惑就是爸爸妈妈不理解他,甚至爸爸妈妈是不可理喻的。要求家长理解孩子,家长还委屈孩子不理解他们呢,因此我们需要和孩子讨论一下,为了让就家长理解他们,他们多做了那些努力,仅仅希望家长凭借猜测就来理解孩子,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也有的可能是其他问题来的,如果你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以后他们会告诉我们父母经常吵架,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的。这个时候很多咨询师会激动的打电话给父母,先不论这个事情是咨询师伦理道德要求中不能做的,从结果我们来看看这个行为是合适。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一个电话可以带来触动的,改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咨询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能够做的就是倾听、支持。如果遇到把父母吵架归因到自己不够优秀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父母吵架是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跟他是否优秀关系不大。
学习问题,中国的教育细细研究其实是很科学的,仅仅是我们解读的时候,误解了很多内容。比如高考满分750分,我们基本上没有听过说满分考生,700分的也很少,650分以上的也不多,600分以上的基本就是出类拔萃了。因此我们可以惊讶的发现,考试中基本上有100分的成绩是所有人都不会的。也就是说考试的制度让我们明白我们需要接受残缺的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学会取舍。不过这样的结果被很家长和孩子误读了。于是他们总是纠结在自己不会的题目中,进步遥遥无期啊!我们在做青少年咨询的时候,就一定和孩子来谈谈,关于自己不会的题目怎么办?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被理解和接纳,理解和接纳有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咨询。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雨夏,躲在台北的山上修心理咨询。
看到好几个来访者分享经历,从中发现觉得目前大众对心理咨询有一些误区。目前心理学在读,已拿到咨询师三级证书(当然圈内人都知道劳动部的这个证书有多水),希望朝向咨询师发展的本科生一枚。虽然没有实际的咨询经验,但就本科四年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经验,稍稍普及一下。首先纠正一个概念:“心理医生”。这个词汇是中文语境中特有的,可以说是以讹传讹,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根本不存在这一概念,专业来说应该是另外两个概念“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首先介绍下两个职业的差别。其实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心理咨询师”针对的是一般性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症性问题。而对于精神病性问题,心理咨询师只能配合精神科医生,做一些有条件的辅助性工作。决定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医学背景”四个字。普通的心理咨询师通常只掌握心理诊断能力,这也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范围边界,在诊断后,咨询师会判断是否需要移交给精神科医生,因为只有拿有医师执照的精神科医师才有处方权。咨询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治疗精神病性问题——这涉及非法行医啊亲╮(╯▽╰)╭所以说,咨询师的工作范围是很狭窄的,无非是学生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夫妻闹矛盾、社交有障碍、怕猫怕狗狗这类看上去有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而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包括最近传的沸沸扬扬的三叔换上的双向情感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该找的都是精神科医生,而非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这个词可能会把一些自尊心比较强的患者吓走,但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科,并不意味着你去看精神科就代表你是所谓“精神病”或者所谓“疯子”。很多医院去看神经症,比如神经衰弱(这也是一个中国特有概念)都在精神科。我们日常意义上的“精神病”指的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病。临床上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有“自知力”,简单来说就是是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走题了,扯回心理咨询。在上课时,教我们咨询的老师首先就告诉我们心理咨询的一大核心是——“助人自助”。也就是说,咨询师不会在生活方面你做任何选择、告诉你任何答案。所以类似于“我该选文科还是理科”和“我要不要离婚”就不要问咨询师啦~合格的咨询师一定或明确或打哈哈地回绝你的问题的。咨询师只帮你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比如说帮你缓解焦虑、建立自信。而这也不是靠咨询师单方面可以做到的,而需要咨患双方共同的努力。咨询师其实只是一个指南针,他只是帮你确定你心中的方向,但荆棘还要你自己扫清、路也要你自己走。所以我们咨询老师也自我吐槽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咨询师的钱是很好赚的,因为一切都要靠来访者自己的努力。另外需要澄清一点的是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心理咨询只针对来访者展开,比方说一个女士来访,说她儿子不听话调皮捣蛋成绩差还不学习,就因为孩子问题她和他老公还老吵架,老公脾气不好,所以她觉得她的儿子和老公需要来进行心理咨询。在这个案例中,谁是咨询的对象?儿子?还是老公?错,都不是。因为来访者是这位女士,这是她的烦恼,所以咨询对象是这位女士。她的儿子也许自得其乐,她的老公也许觉得自己性格就是如此,他们都没有来访意愿,所以他们都不是咨询的工作对象。当然,针对这个案例,配合家庭治疗也许更有效,但严格而说,我们不能硬将儿子与丈夫拉入这场咨询中,我们的工作方向应该是让这位女士接受自己的儿子,发现老公除此之外的优点,处理这位女士与家人的关系。辨析了几个概念之后再简单讲讲咨询的一般过程。为了阅读体验我就讲得大白话一点(好吧我承认是我忘得差不多了不要拆穿嘛_(:з」∠)_)一般而言,心理咨询会进行8-10次。通常是每周固定时间咨询1-2次,每次40min-60min,通常整个周期在1-2个月。当然也有只进行一次的短期咨询,或者每周准点报道的长期咨询。但通常来说,短期咨询比较应急,难以从根源解决问题,而长期咨询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辅导。这里以普通的咨询周期为例。第1、2次见面通常是咨询关系建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心理咨询本身是一项非常私密的活动,可以说咨询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初次会面通常能在长时间内影响人们对彼此的印象,所以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咨询师在这个阶段要建立好与来访者的关系,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同时也要对来访者的情况做出评估与诊断。这个阶段结束后,决定了咨询关系是否要继续:情况一,来访者属于精神病性问题,不归咨询师管,咨询师需要合理地向来访者介绍情况,建议其另找精神科医生;情况二,来访者不喜欢这个咨询师无法配合,提出转诊;情况三,咨询师无法接受来访者,建议其转诊(理论上来说,只要没有违纪违法,咨询师应该是无条件接受来访者的,不能对来访者做道德判断。但是咨询师本身也是人而非机器,总有些心理的雷区,这个时候应该大方告知来访者,并将其转接。我们问过咨询老师,比如一个小三来咨询,而咨询师刚因为丈夫外遇离婚,对小三深恶痛绝该怎么办?咨询老师说这种情况下来来访者很容易受到咨询师的反移情,所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咨询师应该将这个案例转移给其他咨询师)。中间是问题解决阶段。各个咨询师有着各自的流派风格,所以也有各种处理风格。教我变态心理学的和咨询的老师恰巧都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所以我本人受此影响还比较大,但另外我还修了行为矫正课程,行为学派的风格就完全不一样。不过现在心理学基本是一个大熔炉,很少有咨询师使用单一流派的方法,一般来说还是对症下药,只是总体风格问题。好像据说江苏这一带是精分学派比较多,武汉那是人本比较多?记不清了胡扯的不要在意……=A=……不过一般情况下,认知和行为的一些方法因为比较万金油,大家都会用得到的样子……当然解决后还要评估下解决的效果,具体见LS童鞋的那幅示意图啦……最后1-2次咨询是结束阶段。这个阶段也非常重要,要剥离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赖心理,建立其自信心。这个阶段定义了结束咨询后的长远效果。心理咨询其实应该是一件很常态的、帮助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不要过度神化,也不要过度妖魔化。咨询师话术上有很多技巧,也有很多小游戏小手段帮助你找到内心。但记住,咨询师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咨询师所做的一切是让你接受自己,自我成长,所以不要把咨询师当场拐杖,咨询师只是一盏灯,只能帮你照亮一条靠你自己很难发现的小道,但路,还是要你自己走。最后来点题外话:1、不要因为你认识某个咨询师就去找他咨询啊!咨询的一大原则是来访者就是来访者、亲朋好友就是亲朋好友,互不相叉。因为咨询很容易涉及到隐秘内容,走出咨询室再相见很容易尴尬的。所以别找熟人咨询师,也别把咨询师当朋友。如果你在咨询师外遇见咨询师而他没有先主动跟你搭话千万别玻璃心,这才是合格的咨询师,他是因为担心你尴尬啊!2、爆点料。看见上面几位童鞋的经历我都觉得挺难过的。实话说,国内的咨询市场非常混乱。劳动部颁发的所谓“咨询师三级”证书非常水,只要上满30几小时课就可以考,所以真的存在下岗工人(我真的不是黑我麻麻也是下岗女工)随便上上课就考上,而且考场上作弊现象非常严重。于是很严重的状况就是科班学心理的很少做咨询, 做咨询的都是半路出家。所以选择咨询室与咨询师的时候一定要千万小心。相对而言有“咨询师二级”证书的人会靠谱很多,因为必须要2年工作经验才可以报考,而且有面试。我们几个老师都说过,凡是他们当面试官的时候都非常严,尤其对待社会报考人士,就是为了保持这个圈子的专业。但是现实就是,无论三级二级,我知道的,只要有钱有门路,大概都可以买到……一级?抱歉现在一级还没有开放……寻求心理咨询时,保险起见还是找大一些、开了有段时间有知名度的比较好。或者也现在三甲医院里很多好像也都设有心理咨询?这个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靠谱的……当然也是相对而已,我们行为矫正老师就给我们爆过料,我们这某脑科医院某知名砖家叫兽就灰常不靠谱,凡是有来访者,听完问题之后都是随便打发一句,然后让其买天价光碟回家看……还带了好多徒弟,都是这个德行……3、学生一枚,除了广场咨询与中学知心姐姐外没有任何实际经验,还请大神与前辈们多指教……另外申请了去台湾念谘商,但愿能成功,自己真的能成一名咨询师吧…………
1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上面大家写的非常多和详细,但是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忽略了三大流派在心理咨询当中的影响,实际上心理学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牛顿”级别的人物,也就是说,各种思潮和流派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而且都很有效,但是方法策略是不同的。基本流程大家说的都很清晰,我不多做赘述,就补充一些关于不同流派的不同方法吧。给一个我自己编写的案例吧,比较简单,略微尝尝。案例是一个35岁的女性,因工作无法正常工作而来咨询,发现了跟孩子的冲突,睡眠不好(瞎写的别较真。)
认知行为理论:关注来访者在生活的时候有没有错误的认知,以及哪种条件反射影响了他的生活。上述案例有可能是因为来访者认为世界非常不安全,于是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都非常的谨慎,长期以往导致精神压力打。歪曲认知是“世界非常不安全”,条件反射是一个危险的事情激起了自身的唠叨。工作流程是在访谈中发现歪曲认知并辩论,发现条件反射并给予意见回家练习。
人本主义:关注来访者焦虑的情绪无法顺利的表达,首先会给予来访者一个非常安全放松被理解的环境,让来访者各种倾诉,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来标注,她在倾诉时候的情绪。例如来访者说“我这日子没法过了!”咨询师可能会说“哦,听上去好绝望好伤心啊~~”,同时面部表情极为丰富的诠释者什么叫做“绝望”
精神分析:在以沉默的状态倾听了来访者的n次倾诉后(期间可能会仔细询问事情的发展经过,但是仅仅澄清故事而已);接着开始通过一些非常简单但是有力量的话,激起来访者的内省,最终达到治愈。
总结起来,基本流程就是:评估访谈(目的有二:第一选择合适的工作理论,第二做诊断),开始工作,结束工作…………(有点像废话……)
李亚芳,感受,是一切治愈的真理。
看到知乎上也有很多人跟我老公一样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我也很难过。先说经历再答咨询过程一、经历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当过学校一个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员,后来想往咨询师身份发展,又以“病人”或“来访者”身份亲历咨询(就是@王文余 说的“自我体验”)。预约员经历是想说明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有不同的过程,来访者经历是想说说我那次精神上的生死体验。标题已拟好,不爱听我啰嗦的请挑着看。1.预约员预约员的主体工作就是接电话,简单记录来访者主要问题,为来访者匹配合适的咨询师,预约合适的时间,总之工作很是繁琐。我们这个不是学校免费的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学院老师开的心理咨询学习机构。大部分收入都给咨询师,少部分用于中心运转。预约员不赚钱,赚得是学习机会:(1)隔周一次督导会:学校请的90%是牛人咨询师。中心创办者虽是学校教授但却是精神科背景,所以那些牛人好多也是神精科背景,并且在医院工作。他们不仅给博硕小咨询师做督导,也会说说他们在医院的工作经历。(2)跟诊:如果来访者同意有个学生旁听,会有7折优惠。每个预约员选择两个时间段以及相应的老师,如果有来访者恰好约那个时间段那个老师,那这个跟诊机会就是你的了。很幸运我跟诊了N多次。(3)自我体验打折:就是因为这个,我后来做了近70次体验。2.自我体验(1)准备 像@许晓风 一样,我很仔细选择咨询师。因为一早就听说过“咨访匹配”的问题。咨询师不是机器,没有标配,是个很个性化的职业。如果跟来访者个性匹配得好,信任就容易建立,效果也会又快又持久(……汗!听着有些别扭),反之两者都会受到伤害。至少@胡天翼 遇到那老牛人受伤不小啊,啊哈哈哈!以前去咨询过,但去的都是学校免费那种,而且是短程。这次是真得决心要做一次长程的收费的动力性治疗了(据说美国的精神分析治疗师得有500小时的自我体验呢),而且目标很大——个人成长,加上我当时状态确实不怎么好,可见这次非同小可啊。如果说前者是发烧感冒吃个冲剂的事儿,那么后者就是开刀做手术。如果前者是约会吃饭牵手,充其量打个啵儿,那后者就是真刀真枪的XXOO结婚过日子。前者舒服,后者会痛。不过还好,对于这个级别的第一次我有一种敏锐的直觉,并且非常信赖这种直觉。(2)咨询师风格(附带说点过程)先说说我跟诊的其他老师,再说说我选择这个老师的理由。男咨询师A:是湖南某著名医院来的,自称是做教育咨询的,不做心理咨询,所以他最喜欢给人建议,一般一次咨询就能见效,至少部分解决来访者所提出的问题。他观察力很敏锐,能抓住亲子互动的关键特点,进而分析问题所在。就算他不懂心理学,凭着他大叔级别的忽悠功力和超自信的气场,大部分找他咨询的人都很信服并点赞点感谢。男咨询师B:貌似也是医学背景,现在北京某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师。他总爱搞点玄乎事,还在中央电视台录过催眠节目。我只跟过他一次,眼动治疗!!也挺玄乎吧??用手在你眼前划拉划拉就能治病的!!不看广告看疗效,效果真的不错,尤其对于有强烈情绪困扰的个案。我学过眼动治疗,知道点原理,貌似也有实验甚至神经级的实验支持。你自己也可以试试,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紧张焦虑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眼球上,让眼球左右晃一个四八拍,速度幅度自定,以舒服为宜,感觉怎么样?女咨询师A:来自北京“安”字辈医院,明白了吧,精神疾病主打的医院啊!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动力派认知治疗。认知治疗过程见@李松蔚 老师。有个来访者断断续续来了三年,被我赶上跟诊。以后我参加某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活动,一开口就有人问我,你是学认知的吧?晕,看来我受此老师影响颇深啊!好吧,我更偏爱新精神分析和人本。这个老师的个案往往很认可她,她手上常有连续个案。她很随和,也愿意跟我们这些小大学生们聊天,在咨询室既能给人温暖又能给人力量,但在她皱眉或语速快时我隐约感到凶气……好吧,我承认是我自己的原因,与女性权威相处不好。如果我不打算吵架填堵,我就不能把第一次给她。男咨询师C:这便是我直觉中的老师了。同样是北京“安”字辈医院来做兼职的老师,我也跟过他很多案例。我们预约员八卦的时候,有的人不喜欢他,因为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很少说话很少共情,不安慰人也不给建议。那些不需温暖、安慰和的建议的预约员才会给他好评。他的很多个案去一次就脱落了,但有的居然能持续三五年!!他的方法应该是人本与经神分析的结合体,但是他不会让你觉出他正在单纯地使用某方法,真是“春梦了无痕”啊!哈哈,不恰当的比喻!牛人就应该无招胜有招,无所住而生其心!跟他多了,会发现他并不是每个案例都说很少,他会视情况而定。有一次一对夫妇来咨询青春期孩子教育问题,但是孩子没来,他说了好多,青春期孩子特点教育特点之类的blabla……另一次他先跟孩子单独谈,又跟家长单独谈,只给出一个建议——有条件的话赶快住院,孩子很危险。家长一脸茫然,我也一脸茫然,结束后老师说这个孩子十有八九能自杀成功,居然有这么严重!还有一对夫妻,丈夫看上去很正常啊!可是老师单独建议妻子说这是很严重的疾病,要想办法带他去医院。事后对我说,那是典型的精神分裂,当时己经学过变态心理学考得咨询师二级证却没见过猪跑没吃过猪肉的我,只能愕然独立!另一个来访者更传奇,约过中心的每一个老师,也约过女咨询师A,他表示女咨询师A也挺好的,就是治不了他的病。于是转到男咨询师C手中,当然又是我接着跟诊。老师听他讲,很少说话,就连笔录都很少,还不时的搞点小动作,翘个大二郎腿,喷点台湾提神香油神马的,最过分的是频频点头快睡着了!好几次这样了!我在旁边很紧张他啊!但是来访者说了,他是他遇到最好的医生,自己的“病”持续好几年了,在这是最舒服的了。之前遇到很多人劝他,给他建议,他都很反感,很不舒服,精神科开的药也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一个朋友问他“你怎么了”,还有一个老中医不耐其烦地听他讲,才让他好受一些。(没提供个人信息,没提供细节,应该不算违反保密原则吧?)(3)我的个人体验经历第一次,老师很郑重的跟我交待一些事情,包括不能再做预约员,不能再跟诊他,以避免双重身份。提前给我打好预防针,说短程没什么效果,长程才有成长效果,并且效果会很持久。就看我自己怎么选择,就像做手术一样,长程和短程切出的刀口肯定不一样。他还说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得有心理准备。每周一次,一次50-60分钟。这次算是咨询设置吧。咨询如规开始了,但是有一天,我接到中心预约员电话,说老师愿意在那天晚上临时给我加一次,我说我晚上开题,得8点半以后了啊。说出来我就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补一次了。果然那边回答:老师知道,还说感觉你最近状况不太好,愿意等,就看你愿不愿意。因为开题压力,我那段时间是问题大爆发阶段。平时老师从不延长咨询时间,从不违反设置,但那次临时加餐,让我很是感动。除了第一次,其余每一次,都是我说得多,占据前40-45分钟。我说,他记笔录。回应很少,共情的种类那么多,他只说三个字:我了解/我知道。剩下的5-15分钟,他会用精辟的语句,或总结我现阶段的状态,或对某个关键点做出镜子般的反映。有一次我要作为咨询师去某大学做生涯咨询,那次他给了我建议,说得稍多点。原本想每次做完都做记录的留着以后翻看,好能再次有所收获,毕竟花了我很多银纸啊!但是每次做完都很累很累,回到宿舍只想开电脑斗地主。到最后一次没记。两年的个人体验,印象深刻的片段也很少。分享几个:片段A我: 现在感觉有个糖做的壳在我外面,家长和男朋友都不断的往上面粘糖,说我多幸运,多幸福,不要想那些不开心的事。这个壳于是越来越厚。其实我很辛苦,老师你相信吗?老师:我相信。换了谁都会说相信的吧,可是那个时候的我仿佛看到了圣母玛丽亚,心情立刻平静了好多。我对他的信任、他对我的倾听和投入,在那一刻形成了某种深度的共情。片段B老师:……就像你在过十字路口,有些人会左看看右看看,看看行人看看红绿灯,而你是什么都没看,直接就走了。我愕然,直到现在,我也会看看“红绿灯”而且学会了更多看红绿灯的技巧。片段C相信很多人听过小象在马戏团长大,变成大象后却不挣脱绳索的故事吧。老师给我讲完,我立刻明白他把我比作那只小象。我立即领悟了一些东西。片段D我:我现在想,选择心理咨询师做为职业,是为了让自己幸福。那么,如果有一个职业同样能让我幸福,我也可以不做咨询师。老师:恩,我非常同意!我分明看到老师的眼睛红了,仿佛有泪光,他是为我的进步感到欣慰吧!也可能是台湾提神精油喷多了,不小心迷眼睛了。还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A:70个小时让我对他记笔录的习惯很是熟悉,在我BLABLA的前4/5时间里,最多的反馈是他的笔录,我叙述事情经过时他基本不记,我讲到自己的情绪情感,对自己的态度时,他笔速飞快。时间长了,我就知道该说什么,这些是对来访而言最重要的自我探索,是提高自我觉察力的最佳途径!B:即使整个自我体验结束了,我对老师本人并没有依赖,但是觉得咨询的作用依然在发挥作用。 尤其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会想,如果我将这个困境讲给他听,他会什么反应?想完了就释怀了就充满力量了!他也说了,这就是动力性治疗的魅力,能够在治疗停止后持续发挥作用。所以,记住那么多片段又有什么用呢,既然他是无招胜有招的类型,那么我为何不能坦然接受呢。让陪伴的力量融入自己血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者他唤醒了原本存在于我自身的力量,使我的守护天使复活。我知道他更乐于接受后一句。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最后到自我接纳的过程自然是痛苦的,但有种浴火重生的快感。于是我得出结论:最契合我的咨询师就是陪你去地狱走一遭,然后为你的守护天使插上翅膀的人。包含的意思是:A 他的主要作用是陪伴。B 他会陪你冒险,你不离,他便不弃。(当然,是在他能力和个性可及范围内)C 他可能会在绝境拉住你,却不会在你每次经历险境都把你拉出,人是需要冒险的。他是冒险之旅的向导,随时评估着险境的的级别。D 他不会也不该永远守护你,你也不需要。E 他和你的互动,唤起你的力量,使你有能力自我守护、自我治愈、自我发展。二、咨询过程这里的心理咨询是指广义的,包括被大众误解的意义。1.看是什么机构当年我值班时候,听医生说医院是这样的:挂号20块钱,20分钟。内容:医生快速诊断病情,下药。医院嘛,医生都是有诊断权和处方权的。如果你想在医院咨询,60块60分钟,怎么样?这么便宜的价格是不是晃瞎了你的双眼?你要是去中日友好医院约李子勋这样的大牛人,这个价格基本要约到12年以后,要是这么干等着,你不是自杀了,就是自愈了。我怎么感觉@胡天翼 约的就是门诊20分钟那种呢?时间那么短,适合吃某药好使,吃完了再去开药的人,因为那种处方药只能有处方权的人才开得到。也适合想要个诊断的情况,我觉得胡天翼那种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而是精神科的医学诊断。就算是医生,也可能根据供职的机构而决定是否该诊断或开药方。比如我那位咨询师,他告诉我一定要分清楚counceling还是therapy。在学校是心理咨询兼教学机构,所以他从不给人诊断,也不会贴标签,更不会开药。当然了,来访者走了以后,如果我们问,他会跟我们说他的诊断,还说过治疗自杀最好的方法是电击!!很有效,但原理未明。2. 看咨询方法不同方法过程肯定不同。详见我介绍咨询师那部分。@姚庆 说那个过于理论化了,我看着那么面熟呢,貌似咨询师考试教材原文摘录。但一般实践起来没这么分明。我说那个认知疗法的女咨询师A也不像@李松蔚 老师说的那么有条理,她甚至对我讲,千万不要教条了,一定要跟住来访者。你定好了咨询目标,但来访者下一刻变了,你就不要按计划走了。这也许就是很多人认为心咨询是门艺术的原因。但据我的跟诊经验,不管什么方法流派,这些老师在最初阶段都有一个转化。通过你的描述明确你的诉求或目标,然后用他们的专业视角,看到诉求或目标背后的东西,转化成咨询师目标。比如来访者说自己很胖想通过心理治疗达到减肥效果,老师通过了解情况,把目标定为:改善她与妈妈的关系,以此提高自我接纳。哈哈哈,表面看八杆子打不着啊!!3. 看咨询师的个性和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介绍咨询师那部分说了一下不同咨询师的风格。咨询师不该为来访者做决定做选择,这是肯定的答案,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或你的家属不在手术单上签字,就算你死了医生都不会给你做手术。那么,很重要的其他几点,咨询师认为咨询是否该给建议?是否应该完全保持中立?是否该自我暴露即阐述自己或其他来访者的经历?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不同,说明咨询师对心理咨询所持有的价值观不同,咨询的过程也不同。一类咨询师认为应该给来访者建议,像男咨询师A一样,好处是让来访者短期之内就认为咨询有用,也能快速建立幸运,下次他还来。毕竟一次解决不了问题嘛(补充点大实话,总是个案脱落咨询师收入也不稳定)。目前很流行的格桑泽仁老师,也是这个风格(我是根据他做的几次心理节目和他的传说判断的)但是这要求咨询师处于相对权威的地位,你都没有发言权我为何听你的建议啊?对于咨询师气场要求很高,如果你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大学生,come on!观察好敌情再用这招啊,千万别用在@胡天翼 类型上,他会喷死你的!权威有时候是包装炒作营销出来的纸老虎,遇到胡天翼这种敢于挑战类型的,没点真本事很快就game over了!很多中国大众认为咨询师本来就应该给建议,这是有文化基础的,封建思想害死人呐!这类人威权观念很强,有种托付心理,独立性不强,个人认为咨询师必须给建议的同时,培养他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掌握自己命运,要不啥时候是个头啊?咨询师总不能陪你一辈子吧!?个人收入吗?!想把个人收入建立在这样来访者的咨询师,无良之辈啊!如果来访者自主观念强,他压根看不上这样的咨询师。如果来访者的问题本来就是与权威相处有困难,得!对于你俩来说都是个灾难,除非他爱花钱给你,你又爱花钱给你的督导师,你俩又都爱花时间大战三百回合!!好吧,你俩同时被治愈了,多么和谐的结果!一类人认为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使来访者找到答案,注意,这时候咨询师就不是完全中立了,他会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了。比如前面说到的认知疗法,虽然不给建议,但是什么样的认知不适合持有,需要改变,你己经通过学习有了认识。比如,来访者认为,“天下没有一个好男人”。那么你的大脑此时就会根据它存储的认知疗法相关理论,告诉你这是“非黑即白”或“过度概括”的错误认知。如果你引导他改变这个观念,那么你所做的事就相当于给他建议——这样的认识是不适合人类滴!类似的疗法还有家庭系统排列,几个创始人己经在著作中告诉我们,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保持正确的序列,应该如何保持关系,家排师要做的是根据这些“原本应该”使用一定的方法,让来访者深刻的意识到问题所在以及相应的调整方法。还有一类人认为应该不给予建议,也不给予指导,陪伴和共情足矣。相应的治疗方法有“以人为中心疗法”,“会心团体治疗”,新精神分析流派(如自体心理学,客体心理学)。他是镜子,反映你的情绪情感情结,他是向导,陪你冒险。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安全的环境,他有时需要充当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你生活中需要去经历之人,有时又需要与你合二为一,从你的角度体会你的一切。这对咨询师要求也很高,对个性和自我成长要求也很高。问题在于,你第一次去咨询,你很迫切地问,“怎么办怎么办?告诉我该怎么办??”咨询师无耐的摊摊手:“我也不知道。”(我亲眼看到男咨询师C这样做)如果你是来访者,你什么感受,问题没解决,下次你还去不去?如果你是咨询师,你什么感受,来访者会怎么看我?下次他还来不来?这得心理多强大的咨询师才说得出口的话啊!最优秀的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个性、诉求、情绪状态、咨询的阶段和问题紧急程度,区别对待。一句话,无所住而生其心呐!这是最难也最值得修炼的境界!
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我在法国,因为重度抑郁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大致经过是这样子的。起初因为失眠,在网上自测抑郁症,于是去看家庭医生,开了抗抑郁药,吃了两周情况不好转,症状更加严重了。于是由家庭医生推荐到精神科。当时我思想有些钻牛角尖,有些事情憋在心里反复想,失眠,思想负担很重,经常流泪,偶尔幻听,人生态度很消极。在精神科,首先是护士接待我,就是聊聊天,做一下了解,然后护士会帮你约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有开药权)我买了100%的医疗保险,所以从家庭医生到精神科医生都只需要刷社保卡就可以。在见精神科医生之前,会再见一次护士,主要是询问你的个人情况,听你倾诉,做一些笔记。以便节省医生的时间。第一次见到我的医生,很温柔,就是询问你的情况,会核实和护士纪录的是否一致。观察了同期的几个病人,都是男病人配女医生,女病人配男医生。然后医生诊断我是重度抑郁,在征求了我的意见之后,把原来抗抑郁药物剂量加大了,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很温柔的和你讨论,给你做解释,绝不会勉强你。然后每周见一次护士,聊聊近况,每两周见一次医生,看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的剂量,这样持续了大约两个月。可能因为药物原因,两个月后,症状减轻很多,心情变好,但还是偶尔会幻听。每次遇到幻听的情况就会很害怕,心情变糟糕,不敢出门,不敢去公共场合。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担心幻听是是精神分裂的症状。见医生时提出来,医生说有自知力不算精神分裂,让我不用担心,但他可以给开药缓解状况。个人很抗拒吃药,所以拒绝了。护士告诉我,治疗过程是首先用药物治疗,情况稳定后逐渐减量,同时加心理咨询治疗,药物结束后,继续心理咨询治疗,维持一段时间。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拓菲,到英国的第一年
我在英国。半个月前到学校的counselling office接受咨询。今天正要进行第三次咨询,经过咨询师的帮助和我自己的努力调整,我觉得我的心理状况好了一些。咨询最多进行6次。第一次咨询,我都不知道说什么,本来只是觉得压力大,焦虑,还有一些家庭因素影响,但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我说了很多,直到发现了根源:童年创伤啊。2个月被家里送到寄养家庭,7岁才回自己家。家中有亲姐亲弟,年龄相差各1岁左右。父母忙于事业,极少关心我们,而且感觉很冷淡,不会教育,凡事也辱骂解决(倒不是人差劲,确实是忙碌且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并不像在寄养家庭那样得到良好对待。50分钟的咨询,我大概哭了半小时。咨询时以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说中了别人从来没想到过我的苦痛(连我自己都快忘记了)的时候,我真想抱他大腿啊!!!!!心情难以平静的度过了2天,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回想以前被骂,被控制,作为老二的没有存在感,被骂不懂事等等(经常会回想这些事情)。第二次咨询,针对“经常回想不好记忆这事”展开讨论。咨询师问我,当我回想这些事情时我是什么心情。我无法形容,大脑空白,偶尔走神回想前一天与姐姐争吵的语句。他提醒我说,感受身体的变化,反应。我的胃像拧成一团,胃的胸口无法顺利的喘气,当我诉说或回想那些记忆。通过这些身体反应,也可以得出心理的情绪,胃的twisted表示sad,胸口闷表示nervous。咨询师观察我的时候,发现我就像“running out of energy”。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知到这一点,但事实确实是这样。这次session的目的就是feel your feeling。到现在第三次咨询前,我花了一周来感受我的情绪变化,尝试理解自己的情绪。
1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睡八,我会烙饼
我现在在读大四下半学期,从大二下半学期起,断断续续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至今。因为一直是同一位心理医生咨询,所以也只能说说我经历的过程。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路、风格和方式。可能很多人像我一样,认为心理医生就是来帮我解决问题的,所以对方应该来告诉我做什么,怎么做,应该像课程进度一样一次次向前推进。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常常会发生我们面对面坐下来许久都不言语的情况。我一个星期去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每次的内容,就是谈谈你这个礼拜经历的事情,说任何你想说的。第一次去的时候,当然就会说自己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而在谈话的过程中,咨询师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受上,常常会问你,你的感受是什么。另外,有几次,咨询师让我回去留心自己做的梦,下次来告诉她。从梦的内容和梦中的感受等等,来从另一面发掘潜意识。还有过一次,咨询师通过类似情景演练的方式来激发我的情绪。一般的情况是,就像聊天一样,说说事情谈谈感受,做一些假设情景,谈谈感受。而咨询师会根据你说的内容,你的感受,甚至包括整个咨询过程中的身体状态、语气、措辞等等来推断和总结一些内容,主要是应对外部的策略,和管理情绪的方式。我的咨询师也告诉我,她通常会在咨询较早的时候,了解咨询者的家庭情况。以上的内容中一直说到感受和情绪,我认为这也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部分,也可能因为这是我的主要问题所在。通过感受自己对于不同事件的情绪,来一步步发掘自己的应对模式,再进而找到背后的原因,最后尝试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心理咨询这个过程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样本。但是绝对正确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咨询师也不是全知全能的。我咨询了这么久,有时也会感到无用和失望。但是我仍然非常感激我的咨询师,她引导我一步步接近真实的自己,重视自己的情绪。但是很多总结和应对策略可能也只是片段的。人的心理太复杂,认识或者改变都不是轻易的事情。心理咨询其实是咨询者自己主导的,而不是咨询师。咨询师只是在一边引导,真正愿不愿意向前走,或者向里走,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我有时候也怀疑,去心理咨询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它并未像我期待地那样帮我清晰有效地解决问题,给我一个答案,它甚至更我带来更多痛苦,因为我开始发现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内心真实的感受。问题还是取决于,你选择清醒的痛苦,还是安逸的麻木。补充:在长期的咨询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令我抵触和不适的状态。引起不适可能是因为1.谈起过分私密的问题。我的咨询师的方式,是常常会从性的方面去解析问题,她认为,性是最原始的本能,我们应对性的模式,就像一个原始样本,会被复制到应对其他问题或者说其他情绪的方式中去。所以不可避免需要谈论比较私密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摆脱了一些成见,从根源去客观地看待。2.内容触及自己一直不想直面的问题。我们最想要逃避的问题,往往就是症结所在。所以我觉得,咨询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直面自我的勇气的过程。另外,身体的感受很重要,情绪可能在主观上暂时被压抑,或者在意识中被作其他解读,但是情绪所引起的身体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一些片段可能被我们的记忆忽略,但身体往往会将感受保留下来。补充2:我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背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参与中美联合为期三年的认知心理培训,参与中德联合为期四年的精神分析培训。
1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黎佳为,伪不可知论者。
出于咨询师的保密原则,我不能详细回答这个问题。仅仅是想补充一些东西。首先,通俗地讲,咨询流程分几步,相互基本了解,商定目标规则时间等,咨询治疗,结束咨询。这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所有这些都是相互商定的,不然那个咨询师不是大师就是不专业。然后科普一点知识,正常心理分健康不健康,异常心理就是精神障碍,必须吃药才能好了。精神科医生主要工作内容是异常心理,心理咨询只能面向前者。在医院设定的精神科还是心理的,里面的值班医生必定是医学背景的,那这就意味着他们会非常信赖药物治疗,比较轻视谈话治疗…所以去医院咨询,他们会倾向于判断你是不是精神障碍。然后…国内是不是学心理专业的都可以考咨询师证,根本就是害人嘛… 这这就是国内咨询,乱的情况。也是为什么大家感觉差别那么大的原因。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julyabc,做真实的自己;让生活流动起来。
分享一下作为“来访者”的3次经验(但前两次应该不算..):第1次:高三的时候。我们高中配有心理老师,但只给高一学生上课。高三时我同班好友得强迫症,强迫观念。我听她讲过她的看病经历之类的,怀疑自己也有问题,抑郁症啥的。我当时很厌学(虽然成绩很好),心情极其不好,跟家庭情况有关,总想着离校离家出走之类的,但又下不了决心。后来我就决定偷偷跟我一最为信赖的小叔借了几百块钱,跟好友一起去金华的医院(忘了是医院的精神科还是心理医院了)看病。结果诊断为抑郁症。看病过程我都忘了。。汗。。开了一点药,忘了吃没吃了。。可能吃了一点。。第2次:我大一的时候抑郁症,应该是中度。先去校医院,被校医院老师通知到院里的老师(防止学生跳楼嘛,发现学生看心理问题就会及时通知院里老师加强关注...),院里的老师就亲自带我去北京安定医院看。。。。(啊啊 我竟然还去过安定医院,哈哈哈。。。)额,那个过程十分快速,隐隐约约好像是挂了号,轮到我时,老师和我一起进去,医生问了我一些问题,大概是围绕:心情、想法、多久了等等之类的。也就十几分钟。诊断结果是抑郁症。我也忘了上面有没有写多大程度的了。然后就开俩星期的药(校医院报销只能俩周俩周的药)。后来就是拿着病历去开药而已。后来,我了解到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北师大),于是自己去找。可是当时那个咨询室真心好乱,一点都不正规,而且是几个研究生值班的样子。我去了一次,被要求在电脑上填写抑郁量表,结果是中度抑郁。跟一个研究生(应该不是博士生)聊了一次,忘了聊啥了,可能就是心情啊、近期发生的事啊之类的(因为当时家庭刚发生完重大变故..)。总之,不想再去第二次,我觉得应该无效。(现在想起来对全国心理学第一的母校十分不满,竟然没一个像样的咨询室,没有一个像样的咨询师队伍给自己的抑郁症学生做咨询!啥情况啊。。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这两次的经验告诉我们: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的功能就是快速诊断、开药。如果你的确有明显的、中度以上的神经症(抑郁症 强迫症 焦虑症等等)、精神分裂症之类的,那就去医院吧。(但可以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效果应该会更好。)第3次(重点):2013年年中。此时我已自己报班学习考了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证书。一是弥补大学时报了心理学但被调剂的遗憾,总想系统了解一下这门学科;二也是希望自己帮助自己(不过事实证明,通过学习心理学,对自己的帮助有是有的,比如日常生活中自我解压、自我调节心态等等,会有利于人格成长,但是自己无法完全通过自己解决根源的问题、困惑,因为你自己深陷其中,无法客观地跳出来清醒地看到全局--- 四个字:当局者迷)。在一次与我妈的冲突以后,我决定迈出真正的那一步——接受心理咨询。如大家所述,真的从”愿意、想要接受心理咨询 到 真正的行动,真的去接受了心理咨询“ 是一个过程,很多人想,但只有很少人真的接受了吧。行动这一步还是很需要勇气和契机的。我的契机就是我又一次控制不住地对我妈发了脾气,哪怕发完那一句脾气后0.5秒钟我就意识到了,就觉得怎么就控制不住呢?就深深地自责、后悔。(此前很多年,每次回家的长途车上我总是告诉自己这次要控制脾气,不要总对她流露出烦躁、不耐烦 的表情和说话语气,甚至发脾气;网上也找过很多情绪控制的方法,数数啦、转移注意力了什么的,可是,通通无效,总是在发完脾气后才意识到,并且伴随无尽的自责愧疚。。。)于是,那天送妈妈回老家后,我默默流泪,给一个认识的咨询师打电话,因为我知道他们刚刚创办了咨询所的样子。大概说了一下我的情况和困惑,以及期望的大概价位(300-400元/时 是我当时能承受和接受的),请她帮我介绍一个适合的心理咨询师。(我知道 咨访匹配 的重要性)。但也是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吧,看看是不是有机会正好碰到靠谱的、合适的咨询师。天知道,到了那天下午,我心情平静以后,就想着:其实,我是不是不需要找咨询师啊?其实,我自己再努力一点,再努力试着调整心态、学习情绪控制的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是不是不见得非要找咨询师呢?(这是立马后悔的节奏。。)第二天,她就帮我联络了一个,让我自己和她打电话预约时间和地点。既然人家都帮我找了,我觉得不联系不太好意思。于是电话联系好第一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嗯,第一次我还迟到了。我觉得就是心态上,还有点退缩。个人对这咨询师还算满意:
有专门的咨询室(小区里三室一厅的房子,俩房间是咨询室,客厅用于平时搞圈内咨询师的一些培训、交流、分享之类的),咨询室内布置比较简洁,沙发椅子90°排放。只是因为可能是新装修没多久的房子,稍有一点气味,有点小闷。
一共进行了5、6次。大概2周一次,有时机动调整。第一次大约90分钟,事先说明的。但实际可能超了。后面每次按理是50分钟,但实际总是超20-30分钟,我觉得跟我太能说有关(平时也爱说话...)。理论上严格50分钟最好,这个时间不长也不短,长了咨询师精力和注意力也不行,短了如何如何…… 但我自认为自己的这几次经历在可接受范围内,真有那么严格能掐准时间的?。。而且每个人不一样吧,像我这么能说,又有很多事可以说…… 感觉50分钟一下子过去了...
每次咨询开始时,都是从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开始。我可能会说点上次咨询回去后想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感悟;以及以前尚未提起过的事情和想法等等。过程中,我说的多,她倾听地多,注意力也蛮集中的,会及时帮我聚焦话题(我会发散)。会偶尔动手记一点东西,比较少,不影响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其实每次都超了十几二十分钟),她会暗示时间快要到了或已经超了,我也会注意看一下;然后她会简单做个小结:这次谈了哪些,她对我这次的印象是什么,以及给予积极关注(正能量的部分)。因为其实前几次都还算是了解来访者(我)的过程,尚未进入真正的所谓治疗阶段。前几次咨询结束后我都觉得蛮舒服,也有得到安慰,也有启发,对自己的认识也多了些、深了些。
进行到第4-5次左右时,我决定下半年来山区做志愿老师,她也挺诧异这个决定——但我去年底就想过、关注过一公益组织招募短期志愿老师的信息了。于是,最后一两次咨询(总想打成”聊天/谈话“),我感觉她有调整咨询计划的感觉,就是本应该是治疗阶段的开始,由于我的个人外出计划,她调整为了对前几次咨询的整体总结,以及建议(?)。总之最后一次咨询完,我有点不是很舒服。就是感觉是:既然是你来咨询,那么我们就要找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一些方面。道理当然没错,我学过咨询,也了解。但真正自己进入到这个阶段时,有点不舒服(可能是因为心理上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而咨询师也说 可能这次收尾有点小急——我后来也有和她保持QQ的联系)。此外,她有拿我的案例咨询她的督导,她跟我说其实她和我有类似的东东,以至于咨询过程中她对我有些方面是有盲点的,也就是有移情(反移情?)。后来有用QQ聊天,我感觉她有点想要弥补一下那个稍显仓促的收尾,或者说 更好地收尾的 感觉。
由于我来支教了,来之前和她QQ上有聊天(最初咨询的时候,我用微信联络她给她发我的梦境内容时,她还是较少回复我,会说下次咨询的时候谈,有点保持距离的意味),然后,我感觉有些方面我们有点逾越咨访关系,有点像朋友关系了,但又不一样,因为心底里我还是把她看做是我的咨询师的。再则她也知道我学过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聊天还是比较顺畅。(书本毕竟是书本,理论毕竟是理论,其实我不太了解,在咨询时间以外,咨询师真的毫不和来访者联络的吗?我觉得未必吧……) 支教过程中,我也有遇到一些困惑,比如遇到很难相处的同事,以及自己异地恋的情感上的困惑,也有2次忍不住跟她联络,聊我遇到的问题,虽然不是正规的咨询,但我仍然有从中受益。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咨询师还是比较认真、负责的,我能感受得到。至于咨询的设置上的严谨程度,也在我能认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意愿上,等我结束志愿生活回去以后还愿意继续接受她的咨询)
对我的帮助也的的确确是有的:包括心态上、认知上对自己的过去的更新,对父母的谅解,对自己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信心的提升等等。实际的例子就是至少上次国庆节回家我跟我妈就没闹脾气,也没有闹不愉快。当然,还需要日后的实践检验。
不是很满意的部分是:(1)感觉她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就是走整合路线的,看来访者适合什么,或想要接受哪种风格的咨询,她就可以开展哪种(当然她不是那种自信心爆棚狂妄自大的那种,是比较温和型的)。这反而给我感觉不是很有安全感。大概我较为喜欢确定的东西,而她也没有特别的倾向,也许和她初入行业并不太久(两三年?猜测)的缘故。(2)有些时候,我感觉得到的共鸣好像并不很强,比如我是这样一个风格滴来访者……我描述自己觉得非常孤独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人在无边无际的荒漠里走,很荒凉的,无边无际,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又孤独又绝望……这个画面感很强吧?... 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当我描述自己这种感觉的时候,她有回应,也试着用我的语言来沟通。但我就是感觉上,还差一点什么东西。
从我学习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以及接触到的圈内人来看,这个行业的确是鱼龙混杂(前面有些回答里的咨询过程简直惨不忍睹好吗?),参差不齐。(且咨询师在国内的发展道路实在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 )但我知道,这个圈内,也确确实实是有人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许十年后,会好起来很多。。
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王文余,心理咨询师
2010年11月-2011年12月的一年中,我接受了共计45次、每周一次的动力性心理咨询,这是临床心理学受训的一部分——自我体验,即咨询师作为求助者,在更有经验的咨询师处接受咨询,可以更深刻、换位了解咨询过程,也可以学习咨询技术和过程。2010年至今,我分别在北京几个高校和深圳一个企业作为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或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据业界大牛说,按照经验一般是十年磨一剑,而且需要这十年浸润在大量个案中。我顶多算刚入门,所以下面的例子只是管窥蠡测。但一门功夫如果有很多境界的话,总要一个境界一个境界地爬,是吧?哈哈。所以,高手们,欢迎指教。动力性心理咨询的过程动力性咨询(现在精神卫生法改了,人家本来叫动力性治疗的,现在不发生在医疗场所的就不敢叫治疗了吧……)是属于精神分析流派的一支。动力性的咨询师在咨询中一般说话较少,比较节制。我的咨询师也许是比较希望做一面镜子,咨询的过程就是让我不断照见自己内心的过程。从咨询中的此时此刻、到生活中、再到早年的经历,咨询师会在关键的时刻做一些连结,我也许会看到其中的一些因果,更加了解自己。一般怎么开始?我的咨询师不设置开始的话题,可能只是我在坐下之后说“也许我们可以开始了”。我咨询的目的就是自我体验和了解自己,我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问题困扰着我,但那段时间里我有淡淡的抑郁和焦虑感弥散在每天。咨询师的这句话最初总会让我有点焦虑,我通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那时候总会有一种假设——大多数事都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好的方式,所以当没有标准的时候,我会焦虑,我会想我自己想说的话题会不会不好、不对。那时候的对话也许会是这样的:咨询师:也许我们可以开始了。我:嗯。我觉得,咨询是一件让我觉得有压力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咨询师:嗯,咨询是要对另一个人开放自己的内心,这是件很冒险的事情。我:嗯,做来访者其实也是件蛮辛苦的事情。也许我可以说说最近的事情……评论:动力性治疗的咨询师的开场基本都是中性的、节制的,并不表露自己的想法、情感等(如果咨询师一直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那他的镜子照出来访者的样子可能会有点被扭曲)。咨询中很多时刻其实也是这样的,咨询师更多时候像一个容器,可以容纳来访者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全部体验,这时候才能照的全面。分析成长经历?我的咨询师其实没直接问过我成长经历,但我在第二次咨询就主动说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是基于对精神分析的粗浅理解和遵守规则的个性特点使然的吧,不过咨询师并没有直接去分析我的经历,而是听。这个过程更像我在逼我自己,咨询师会看着和陪我走这个过程,会偶尔安慰我不必那么逼自己,但并不评论我。那个时候,我对自己的认识没现在全面,所以我更沉浸在自己逼自己的那个焦虑里面吧,我那会看不清咨询师是中立的、没有逼我做什么的,我会认为咨询师也是期待我这样逼自己和快点剖析自己。但也许,我对咨询师的印象其实完全是我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谢父母的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