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老年人心理特点帮助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23、世界是青年人的,也是我们老年人的——老年人如何乐度晚年?
也是我们老年人的
一、老年期的年龄界定
(一)老年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分法
(二)心理学界又有人从不同角度把人的年龄分成四种
二、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及老龄化社会
(一)不同时代其社会地位不同
(二)当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老年人易产生的一些“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患”)
(一)老年人“社会角色”改变的现实
(二)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的变化
(三)常见的一些“心身疾病”
四、老年人常见的悲观心理状态和采取的不成熟心理防御
(一)悲观的心态和被动的反应
五、搞好老人的心理护理,维护其“心身健康”
(一)家人应当好老人的“家庭心理护理员”
1.采用一些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2.老年人心理健康描述型的参考标准
3.在退休之前要有个心理准备和有个退休后的活动计划
4.及时切换“人生角色”,还自己的本来面目
5.如何调适心态
6.养生之道,健心第一
7.长寿之道
8.互相告诫:三记住、三忘记、四老、四高、五要、五忌
9.洪昭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齐国力的《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以及《黄帝内经》
10.退休后在家里原则上要交权(劳动权)、不交钱
13.老年康复护理中心”
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往生观”
15.参加积极、有趣、有益的活动
1.5die),七十曰“耆”(qi),八九十曰“耄”(mao),百岁曰“期(ji-4
2.5060qi)、“老”、“耇gou)、“考”,70~80die),80~90
mao),90100ji-605~1065208019839080~90100
5.6565~7575~9090
-10-20-30+10+20
1060111.320044707021
5.又称“震颤麻痹”)。
200023401020086076142009204.5
1.昆明市政府给昆明户籍退休人员和年满60岁的长住人员办理“爱心卡”,乘公交车免费。凭《云南省老年人优待证》还可免购门票进入公园等地方。
2.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持《云南省老年人优待证》可享受诸多的基本优待。
3.昆明某大型国有企业,对离退休后的职工实行优厚的精神待遇和物质保障。其中医疗保障中包括每年一次的定期体检,“治未病”。
4.现在,有些现代化的新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享受城镇户口职工的“退休(基础)”待遇,首先使其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有一些地方的老人还享受“医保”待遇。
1.农业、工业社会虽然已成过去,商品经济虽然似乎无情,但
1.采用一些积极、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⑴“吾日三省吾身”。一省也可。既可以防患于未然,也可以检点自己每天生理、心理同社会环境是否和谐;若不和谐,可及时调适。
⑷积极思维和联想。如面对半瓶子酒,积极者是“我还有半瓶子酒”,而消极者是“我只剩半瓶子酒”。面对一个面包圈,积极者是看到了圈饼,而消极者是盯着圈饼的洞孔。积极者会对生活充满信心,消极者可能会引起悲观情绪的体验,陷入心理困境。
⒀有个人小时候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盲人成为歌手,有人功课不行但体育得冠军,“堤内损失堤外补”。
⒂积极“自我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表情、语言、行动或某种符号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进行活动。它不“以理服人”,不是“劝说”;以无批评的接受为前提,不是“指示”。“暗示”包括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激将法”)、自我积极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如早上起来照镜子,自己对自己说我真漂亮、精神,我的心情很好,我一定能成功。
⒃“换位思维”。假定自己是对方,来理解、体验对方的具体难处,将心比心;从自己的圈子跳出来,站在第三角度看自己,旁观者清。
⒄“积极、健康的境界
⒅(20世纪)50
⒇“宁静淡泊
比宁静淡泊
比宁静淡泊
2.老年人心理健康描述型的参考标准
⒀生活起居
3.在退休之前要有个心理准备和有个退休后的活动计划
4.及时切换“人生角色”,还自己的本来面目
5.如何调适心态
6.养生之道,健心第一
7.长寿之道
8.互相告诫:三记住、三忘记、四老、四高、五要、五忌
⑴三个记住,即“好好地活,好好地乐,养老金才拿得着”;“好好地活,慢慢地磨,年年还有一万多”。
9.洪昭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齐国力的《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以及《黄帝内经》
洪昭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
200310186080100
另外,笔者推荐《黄帝内经》一读。它主张“养、调、治”的中医医学模式;它提出上古真人、中古至人以及后来的圣人、贤人的“养生”之道
。曲老师在书中,通俗易懂地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不为人们注意的生活恶习、养生误区,又为大家指出了一条看似平常、简单但只要坚持做到也平常、简单的健康养生之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少生闲气。
10.退休后在家里原则上要交权(劳动权)、不交钱
13.老年康复护理中心”
老年康复护理中心”
老年康复护理中心”,
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往生观”
15.参加积极、有趣、有益的活动
⑴能自理,就不用别人伺候。通过自己动手,注重自己的仪表,搞好个人的卫生,把自己打扮得整洁、精神、端庄、大方。
⑷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
⑺为充实、丰富生活,
开导。劝这位老革命说,写“遗嘱”还不如写“革命回忆录”。他要帮他拟个提纲。他家有电脑,建议他学电脑并在电脑上打字。提纲十点如下:求知少年。投身革命。戎马南下。红色政权。冤假错案(之一整风反右)。冤假错案(之二四清运动)。冤假错案(之三文化革命)。平反昭雪。坦荡离休。乐度晚年。他对“坦荡”、“乐度”两词特别感兴趣,顿时,“心门”打开,眉宇舒展,眼前光亮,终开笑口。
也许我们曾,在儿童的时候天真地活着,在青年的时代浪漫地活着,成人以后在经济困难和政治极左的岁月艰难地活着,因失意、彷徨只为活着而活着,平反昭雪后坦荡地活着,现在离退休平安地活着;但不够,还要快乐并玩味地活着即
&&&&&&&&&&&&&&&&&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关注心理健康让老年人更幸福
 西安日报社
第04版:今日重点
  今天是:
  社长: 郝小奇 执行总编:屈胜文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02 邮发代号 51-6
关注心理健康让老年人更幸福
影响老年心理健康变量描述统计表(n=100)
一位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公园游览。新华社发
  养老院护理员为老人擦手。(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西安市200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4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市人口的30%。西安老龄化每年以3.28%速度递增;老年家庭空巢化明显,空巢家庭占全市老年家庭5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保证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前提。据研究分析,个体、家庭和社会都会对老年人抑郁感、幸福感、价值感及开朗性等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数 据&&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4月展开的对西安城区老年人的随机调查。对于无法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老年人采取访谈调查方法,由调研员协助完成。本次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92.3%,有效率为83.3%。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国内现有对老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多用于医学临床症状鉴别,题项较多,实际调查过程中,容易引起老年人抵触情绪而影响测量效果。有的研究主要测量心理健康的部分内容,如老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测量量表(GDS)等,不能综合反映老年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从抑郁感、幸福感、价值感和开朗性四个方面综合衡量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变量抑郁感的操作指标以ZUNG氏抑郁量表为基础,其他三个变量的操作指标以李娟等(2009)开发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为基础。采用李克特5分等级,形成了包括16个指标的测量量表。&&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变量。个人层面主要涉及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变量主要包括养老方式、居住形式、子女探望周期;社会变量主要包括对未来担忧、参加活动情况、退休前职业属性。&&关 爱&&子女经常探望的老人幸福多&&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结论和一般经验,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假设1:家庭和社会层面因素是影响老年人抑郁感的主要因素。与配偶子女居住方式可以减轻老年人的抑郁感,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会促进抑郁的产生。&&假设2:个体和家庭层面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已婚比单身老人幸福感强,子女探望老年人频率越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越强烈。&&假设3:家庭和社会层面因素是影响老年人价值感的主要因素。社会化趋势养老方式有利于老年人价值感的产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有利于老年人价值感的产生。&&假设4:社会层面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开朗性格的主要因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有利于老人开朗性格的形成。
&&关 注&&家庭是影响老人抑郁感主因&&影响西安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为家庭层面的因素。包括养老方式、居住形式和子女探望周期。家庭养老方式虽然在现阶段还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但却没有让西安市老年人主观感觉到对社会的价值感。与配偶、子女同住的居住方式更有利于预防或者减轻老年人的抑郁。子女探望周期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呈负向显著性影响。这与现有研究不符,原因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探望越频繁,老人应酬子女的压力就越大,从而使得幸福感降低。&&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除婚姻状况外,其他不显著。其中老年人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呈现显著影响。已婚老年人的幸福感要好于未婚、离异、丧偶老年人的幸福感,因为老人幸福感最主要来源于另一半对自己的关心照顾,这既包括身体的细心照料,也包括心理层面的交流。性别、年龄等个人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不大。&&社会层面影响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除参与活动频率以外,其他不显著。参与活动频率与老年人的开朗性、价值感正相关,对老年人价值感和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老年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其价值感越强烈。对老年人开朗性影响需进一步检验。&&建 议&&建立老年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城区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解决城区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应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模式。具体包括:&&第一,倡导积极老龄化,政府主导,建立健全老年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社保和民政部门应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对老人的健康干预和早期预防,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老龄部门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开展针对性的心理保健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老年人自我心理疏导意识和能力。医疗卫生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和有效治疗,逐步使老年心理健康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第二,营造关爱老人的家庭氛围。家庭是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具人性温情的场所。家人的亲情,子女的尊重与孝敬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心理安慰和全部寄托。家庭中由于血缘的关联和作用,成年子女自觉树立养老、敬老、爱老的责任意识,主动履行对老人的“反哺”义务,达成抚育和赡养之间的平衡。不能是只重视物质养老,还必须重视精神养老。&&第三,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社区要积极开展各项老年活动和讲座,增强老人心理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对自己老化的消极态度。应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和锻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鼓励老年人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第四,增强老年人自我调适能力。孤独、缺少倾诉对象是老人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老人应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学会心理自我安慰,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通过自我帮助来减少对成年子女的依赖,通过适当的社会交往丰富自身的老年生活。&&总之,老年心理健康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解决老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 调研结果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三个层面共10个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表。&&分 析&&独居老人更易产生抑郁&&第一,影响老年人抑郁感的主要因素为居住形式和对未来担忧。居住形式与老年人抑郁感正相关且通过了显示著性检验。与配偶子女同住的居住方式最不容易产生抑郁,仅与配偶同住比仅与子女同住的居住方式更有利于减轻老年人抑郁感。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自主能力下降,与社会交往减少,家庭成为了老年人生活的唯一寄托,老年人更依赖于配偶和子女的支持和帮助,因此独居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抑郁。随着对未来经济压力、无人照顾、孤独寂寞担忧的加剧,老年人抑郁感逐渐加强,。&&第二,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婚姻状况和子女探望周期。其中老年人婚姻状况与幸福感回归系数为正,子女探望周期与老人幸福感回归系数为负,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已婚老年人的幸福感要好于离异、丧偶老年人的幸福感。子女探望频率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呈负向,子女探望越频繁老年人的幸福感越低。一般认为,子女探望频率越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越强烈,但是由于在城区“啃老现象”的存在从而使得老年人的幸福感降低。&&第三,养老方式和参与活动频率是影响老年人价值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和价值感的回归系数为负,参与活动频率与价值感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养老方式越家庭化,老年人的价值感越低。这是因为多数老人认为自己的年龄大了,对社会的贡献降低,成为子女和家庭的负担。这说明老年人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扩大自身的人际交往圈子,互帮互助,增强了自身的价值感。&&第四,影响老年人开朗性的影响因素均不显著。但是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加活动的频率与影响老年人开朗性的回归系数显著,呈正向关系。说明老年人参与活动越积极,其开朗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在参与各项文体、社会活动过程中,增加了老年人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负面的情绪容易得到排解,从而有助于老年人开朗性格的形成。&&采取积极措施&&满足老人心理需要&&老年人的心理需要主要集中在精神慰藉需要、科学知识和社会价值需要以及老年团体与文化娱乐需要等三个方面,应采取积极措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创新家庭养老模式 &&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要&&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98.1%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提供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仅有1.9%的老年人由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组织赡养,而且,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比社会养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频繁流动、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伦理观念的淡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老年人赡养的需要。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创新家庭养老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新型家庭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要。&&首先,实施“补偿性家庭养老模式”。借鉴台湾省的一些做法,实施“补偿性”家庭养老模式,即就是逐步打破子女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树立“晚辈赡养长辈”的新观念,克服空间上、时间上给子女赡养老人带来的困难。例如,台湾省实施“人力时间银行”政策,规定如果子女没有和父母同住,就应该在自己工作的区域慰藉别人的父母,然后再通过公益团体,找到自己父母所居区域的义工,顶替自己的角色关注自己的父母。这种“A子女照顾B父母,B子女照顾C父母,C子女再照顾A父母”的新型家庭养老模式拓宽了赡养老年人的范围,克服了外地工作子女不便照料老年父母的局限,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慰藉与社会关注的需要。&&其次,实施自我慰藉养老模式。针对独生子女工作繁忙的实际情况,我们应鼓励老年人积极主动寻求精神慰藉。例如,老年人通过相关机构为自己的住所寻找一个年轻的租客,适当下调租金,以激励年轻租客照料自己,慰藉自己;还可以让老年人鼓励亲戚、朋友到家中居住,在生活和精神上相互照应。另外,除了全社会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外,还应该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的潜能,鼓励老年人自我呵护、自我照顾。&&最后,建立老年人精神慰藉相关法规。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借鉴瑞典、韩国、日本三国的经验,将精神慰藉纳入有关法规,通过量化的方式,规定子女与老年父母的居住距离,对勇于承担赡养义务的年轻人,给予税收、贷款和购房等方面优惠,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要提供法律保障。&&加强老年人科学知识教育&&促进“继续社会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老年人退出了社会角色或丧失了社会角色,全社会应该尊重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老年人渴望更多的科学知识,希望对社会有所作为,发挥余热,正是其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老年人科学知识教育,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一是加快老年大学、老年人协会建设的步伐。社区可以和当地的大学合作,举办老年人科学知识讲座,为老年人科学知识学习搭建平台;二是鼓励老年人主动与儿孙沟通和互动,接受子孙的“文化反哺”,了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三是建设社会支持网络,满足老年人发挥余热的需要。社区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培训小组,对老年人进行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老年人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使老年人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建立完善老年群体组织&&满足老人归属需要&&首先,社会媒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开设老年人专题节目,节目可涵盖养生、养性、娱乐和体育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社区应该建立与完善老年社团。老年社团作为民间组织,隶属于老龄委管理。将不同爱好的老年人划归不同的老年社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例如,舞蹈社团定期邀请舞蹈名师为老年人指导,开展露天广场舞蹈学习与表演,并通过竞赛等方式,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户外俱乐部不定期组织老年人结伴出游,享受自然美景;书法社团通过举办社区书法展览活动,或组织本社团成员在假日、春节为他人撰写春联等活动,满足老年人对文化娱乐的需要。&&最后,相关机构还可以借助一些老年人服务组织,把“养老”和“辅助”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有一定的精神寄托,满足老年人奉献社会的心理需要,又能为一些经常加班或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长解除后顾之忧。&&本版稿件根据论文《西安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城市老年人心理需要状况调查与分析》整理
| 业务联系 QQ:
版权所有 西安新闻网  合作伙伴: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陕新网审字[号 陕ICP备号开发商参照拙政园造苏州园林,每套别墅约售价5亿。
13名直系组长予以“断绝关系”和“逐出师门”的处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养生之道网导语: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越老越怕死,许多老人嘴上说着想要快点死,其实这是老人害怕死亡的表现,那么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呢?下面就由小编为您详解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老年人面对死亡普遍有两大表现,一是表现为毫无畏惧,嘴上总是念叨着自己快死了,自己活不了几年等等话语;另外一种则表现为害怕听到关于死亡的事,“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似乎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一旦有人冒犯了他的忌讳们就会打发脾气。这些都是老年人害怕死亡的表现,真正对死亡毫不畏惧的人在面对死亡时时十分坦然的,那么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1、人们害怕未知事物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2、死亡会让自己离开家人
  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有些老人对死亡的害怕,源于死亡会让自己立即开家人朋友,由于对子女家人的牵挂太深,也让老年人害怕死亡。
  3、人的求生本能让人害怕死亡
  人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延续,为了延续生命,因此人有了许多求生的手段,比如食物链、交配等等都是人求生本能的表现。这种求生本能让人对疾病、疼痛、死亡产生了抗拒心理,就像人落水窒息产生的挣扎一样,死亡对生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人本身的求生本能使人恐惧死亡。
  4、人的不甘愿让人害怕死亡
  正如一句流传的笑话所说的一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那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而连生存的机会都被剥夺了,那么剩下的钱也就失去了意义。有些人害怕死亡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不甘愿的心理,怕自己死的不够有意义。正如许多皇帝都怕死一样,他们不愿放开手中的权利,因而才会害怕死亡。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5、生病疼痛让人害怕死亡
  许多老人都是通过生病的途径死亡的,生病已经让人十分痛苦,那么比生病更高一级的死亡相比就会更加痛苦。人的这种自己吓自己的心理以及生病、疼痛的体验会让人更加害怕死亡。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年人害怕生病,害怕死亡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年人甚至会因此隐瞒自己生病的事情,忌疾讳医,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了解了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下面小编为您讲解如何面对死亡。
  如何面对死亡?
  害怕死亡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开导老年人,让老年人学会坦然的面对死亡。
  1、死亡是自然规律
  老人害怕死亡时一种正常现象,如何帮助老年人面对死亡呢?面对死亡第一件事就是要人士到死亡时一种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不管你在这个社会上混得怎样,社会地位多高,积累的财富多大,只要时间到了,都会盟受死神的召唤。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没有人可以逃过死神的镰刀,因此认识到死亡时字规律可以帮助老年人释放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2、孤独寂寞不利于面对死亡
  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许多老年人由于孤独寂寞,反而容易更加畏惧死亡,孤独寂寞会加重老年人对死亡的畏惧感,因此子女要尽量陪伴老人,让他们远离孤独寂寞。
  3、活得快乐更重要
  一些老年人会因为听到认识的人死亡的消息,而更加害怕死亡,导致了心理压力的产生进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其实,老年人不应该因为听到这些关于死亡的消息就自己吓自己,要知道演完要你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既然死亡是无法卫康的自然定律,那么何不活得快乐一些,让自己不要留下遗憾呢。
  4、寻求专业的帮助
  一些老年人一旦患有某种疾病,由于担心死亡,总是对疾病十分畏惧,甚至产生了忌疾讳医的心态更加不利于老年人身体的康复。因此,老年人出现畏惧心理时,子女要及时开导,如果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最好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了解了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以及如何面对死亡,小编提醒您死亡是自然规律,正式它,面对它,才是打败它的正确方法。
  ☆☆☆☆☆☆☆☆☆☆☆☆☆☆☆☆☆☆☆☆
  欢迎关注养生之道网微信公众号
  →搜索微信号:aiys137
  →查找公众号:养生之道网
  →我们的口号:传播健康理念,宏扬养生文化!
  △△△想它、爱它,记得就要关注它!△△△
  ☆☆☆☆☆☆☆☆☆☆☆☆☆☆☆☆☆☆☆☆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媒体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传播健康理念,宏扬养生文化。养生之道网作为养生门户网站,和...
10388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心理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