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满足不了心灵空虚的文章的空虚

往期回顾 &
内心的饥饿与精神的空虚
当找寻不到信仰替代物时,就只有空虚。在今天,心灵的空,才是彻头彻尾的“饥饿”
&&&&所谓饥民心态,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饿死鬼超生”。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发生过太多的饥荒。因此,在中国人内心深处,也沉淀了太多的饥民心态。今天,当吃饭普遍不存在问题的时候(个别偏远地区因特殊原因吃不饱肚子的除外),当职业化乞丐以敛财为目的时,这种因灾荒和饥饿形成的历史记忆虽然已经远去,但长期沉淀的恐惧感,却形成了民族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它作为一种社会心态,与我们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如影相随。这种因饥饿记忆形成的饥民心态,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影响。&&&&实用主义与物质至上的观念和做法畅行。在文化领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但改革开放后,拜金主义的流行极大地强化了中国人本来就相当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追求。一些文化活动被简单地商品化;一些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付诸阙如;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甚至纵容错误的东西招摇过市。总之,一切精神的、文化的、道德的和纯粹真理、普世价值、终极意义等形而上的追求都在吃饭或者说金钱面前变成了相对的东西。当人活着已经失去了目标和对意义的追寻,做事失去了标准和底线时,普遍的庸俗化和社会道德的溃败就成为必然。因此,我们只有饥饿的记忆,只有不确定的社会变迁,当找寻不到信仰替代物时,就只有空虚。在今天,心灵的空,才是彻头彻尾的“饥饿”,全社会的饥民心态实际上已经由物质的饥饿转化为精神的空虚与饥饿。&&&&自私自利的潜规则主导人际交往。由于历史的局限,专制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生产力发展,人口的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深化,处在自然状态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调节,物质和粮食的短缺基本成为历史的常态。在有限供给的情况下,自私自利通常是最管用的生存法则。遇到自然灾害,必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在饥荒面前,谁也顾不上关心和关爱他人,饿急了甚至发生人吃人的现象,人性堕落至最野蛮的水平。在饥荒频发的漫长历史长河中,这种自私自利也沉淀进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因为饿过肚子,所以尽可能多地为自己积累财富;因为惧怕过穷日子,所以人人都想做富人。&&&&无秩序、没章法,不讲科学,争先恐后的生存观。由于积贫积弱,所以想做大国;由于惟恐挨饿,惟恐吃不饱,惟恐落在别人后面,惟恐比别人拿得少,所以人人都想往前面挤;由于害怕贫穷被人欺负,总想抢先占据最有利的社会地位。再加上只重结果,不问手段的实用主义生存哲学,大的偷窃和豪夺,往往因为最终的做大或者成功掩盖了非法和不正当的成分。社会的规矩往往被逾越,人人都在匆匆忙忙地争抢而不愿意承担等待和排队的成本。抢夺,这是一种朴素的活命哲学,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争先恐后生存观。&&&&摆谱爱面子与贪婪并存。曾经的贫穷、饥饿和“鲤鱼翻身”让人们惟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抹不去、挥不走的苦难记忆没有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却反而让人对掠取财富变得狂热。更好地生存、更体面地活着的愿望,让整个社会变得浮躁不安,人人心中充满了无止境的权、钱、色等欲望,贪婪、不满足、不安定的精神饥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一切,暴露的其实是曾经的饥饿历史,是对饥民经历的报复。&&&&总之,饥民心态作为饥饿历史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不自信,是对现存状态和未来生活的一种不确定、不信任,是一种无所凭、无所依的精神的空虚。即使有一天你成了亿万富翁,你内心仍然会有一种饥饿感,因为钱并不能解决你的精神需求问题和信仰问题。由于精神始终处于空的状态,饥饿感和饥民心态也就始终存在。(作者为甘肃广播电视电台副总编辑)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而为什么心灵空虚的人越来越多呢?_百度知道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而为什么心灵空虚的人越来越多呢?
因为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进步,我们的脚本也需要跟着去适应去变化,人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心灵的需要就慢慢地发生变化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越来越好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没人陪,都忙着赚钱,所以就空虚啦
这就是零和理论的体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做自己的心灵按摩师——对抗心灵的空虚
空虚心理形成的原因:
1.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
有些人腰缠万贯,物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但是依然感到空虚。究其原因,其实是跟他们精神生活苍白有关。每天忙着赚钱,却不知道赚钱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钱。只用物质刺激来满足精神上的低层次需要,没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空虚寂寞的感觉。
2.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
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自己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么,而没有落实到生活本身,如此,不免常感到空虚。
3.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自我能力估计过低。
当一个人对自身价值估计有误,特别是当这种错误与现实生活冲突的时候,便很容易对外界事物做出以偏概全的评价。
4.没有理想,迷失自我。
感到自己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或者觉得当前的努力不知为何而做,从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空虚寂寞。一些人从早到晚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自己的将来到底怎么走。于是无聊造成心理上的营养失调,对自己的人生一片渺茫。
5.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错误的认识。
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人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及时行乐”、“有钱就幸福”、“死后一切皆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放弃了努力,在没有精神支柱支持的情况下,自然会感到空虚。
6.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也很容易产生失落感、空虚感,以致“万念俱灰”。
7.空虚感也常会在人么退休、下岗、失恋、工作受挫、投资失误、经济拮据时乘虚而入,扰人心结,令人不知所措。
心理空虚的表现:
1.丧失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事业的热情。空虚的人由于没有人生目标或不知该目标有什么意义,对生活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丧失热情,处于得过且过例行公事的状态。
2.用低层次的物质刺激满足自己。空虚的人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常常借助于抽烟、酗酒、滥交甚至吸毒来麻醉自己,以放纵来排解,形成恶性循环。
3.经常陷入沉思。空虚的人经常对着一件事物长时间的发呆,却不知自己想了些什么,以此来打发时间。
【心灵处方】
空虚就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盲区,具有超强的吸力,人一旦被卷入这个盲区,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缚。心理医生认为,精神和内心的空虚对人的身心健康无益,空虚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根据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心理调试,精神空虚是可以克服的。
1.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空虚的人“看破红尘”,总是觉得人生不过如此,干与不干都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成天躲进虚无的世界里打发时间,或者早上一醒来就发愁怎么度过漫长的一天。这些时间都因为没有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有极大的关系。人生态度是人在面对生存时最基本的态度准则,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境况。一个人态度积极即使时运不济也能坚强地活下去并改变自己的一切。但相反即使生活顺风顺水,他也会觉得人生没有多大意义。可看一些名人的传记,向他们学习,从而对前途与理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崇高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建立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
一个人心中的空虚往往是胸无大志、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情况下,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而出现的;或者是理想不切实际,使自己难以实现。因此,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哪怕这个理想对他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是十分必要的。有的人树立了一个不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当他们在追寻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会觉得这个目标没有意义或莫名其妙,从而导致了空虚无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制定出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以充实生活内容,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不再枯燥乏味。
3.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些人腰缠万贯依然感到空虚无聊,他们会用低层次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但是这样根本就没法消除他们的空虚感,反而觉得更加的空虚。培养高雅的情趣,提升精神境界。乐观地面对生活。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用有意义的活动和习惯充实自己有助于消除空虚。如在工作之余,少去酒吧、迪厅,可以回家看看书,栽种花卉,或者去野外郊游、登山,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等。
4.转移目标。摆脱空虚。
当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目标受阻时,你可以通过绘画、书法、音乐、雕刻、养花等方式,使困扰的心境平静下来,从空虚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人当有了新的乐趣后会产生一种新的追求,这就逐渐完成了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5.通过读书,从知识中吸取力量。
读几本好书是填补空虚的好方法,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人从寂寞和空虚中解脱出来。知识越多,人的心灵就越充实,生活就越丰富多彩。
6.争取得到支持。
当一个人由于空虚或失意而心烦意乱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予以同情、理解和支持。只有在获得支持时,才不会觉得孤立无援。广交朋友以求好朋友的勉励和帮助,这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当然亲属之间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7.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工作和劳动是摆脱空虚的极好措施。因为当一个人的精力集中到工作和劳动中时就会有一种忘我的力量,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并解除不良心态的痛苦。
一个人只要有所追求并敢于直面问题、直面现实、直面挫折,就不会被困难吓倒,不会被沮丧和空虚长期困扰,并且能够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战胜空虚,重塑自我!
【相关链接】
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普遍的心理现象,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就容易产生这种空虚的心态。而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把爱无私地奉献给这个世界,你的心境就会慢慢地充实起来,空虚便不会有容身之地
寓言:&&&&&&&&&&&&&&&&&&&&&&&&&&&&&&&&&&&&&&&&&&&
&&&&&&&&&&&&&&&&&&&&&&&&&&&&&&&&&&&&&&&&
日行一善的王子
从前有个年轻的王子,他的父亲很宠爱他。因为他父王的钟爱与权力,所以他能得到一切他所希望的东西,然而他却常常面带愁容。
有一天,一位智者来见国王,并对国王说他有办法把王子的愁变作笑容,国王很高兴地答应了。智者把王子领入一间密室中,用了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些笔画。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呈现些什么。做完这些智者就走了。
年轻的王子遵照智者所说的,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而呈现出这样几个字:“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
王子遵照智者的劝告,很快就成了王国中最快乐的人。
我们应对空虚,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去下手。这正是空虚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方。人们常常越想去弄清楚、去克服空虚,反而越深陷其中,这就是空虚的特制。而当我们不刻意去对抗空虚,只着手做我们手头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空虚反而隐身遁形了。
神造人与魔吃人
神孜孜不倦地造人,一个一个地造出来又一个一个被魔吃掉。
有一天,魔终于忍不住了,暴怒地对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连你一起吃了!”
神的眼里淌出了泪,说:“可我总得有事做呀!”
魔沮丧地垂下了头,低声说:“我也是。”
我们总以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幸福。而幸福的前提是有你想做的事,有你可做的事,和有你能做的事。
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心理调试,走出精神空虚的盲区:
1.提高思想觉悟,积极主动适应社会。
2.提高思想意志品质,加强自身抗拒挫折的能力。
3.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填补内心空虚。
4.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充实生活。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心灵辞典】
1.噢!生命!噢!生命!我明白了……过去我在自己心中,在我空虚而闭塞的灵魂中找你。我的灵魂破碎了;不料我的伤口等于一扇窗子,从那里透进了空气;我又能够呼吸了。噢!生命,我又把你找到了!
2.人的生命短得可爱。怎样生活?一些人千方百计逃避生活,另外一些人把自己整个身心献给了它。前一种人在晚年时精神空虚,无所回忆;后一种人——精神和回忆都是丰富的。
3.我爱有某种丑的美,我爱幽雅曼妙的风姿,我爱胜过滔滔雄辩的沉默。我宁可一天十次看到丑。只要其中有闪光、新意和智慧,而不愿在一个月里看见一次灵魂空虚的渺小的美。
4.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绕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穆可发:穆斯林做任何事情要讲中正不偏不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伊斯兰主张精神与物质并重,两者不能忽略,如果只注重物质的享受,心灵的空虚会使人走向痛苦。反之,只注重精神方面,当碰到现实问题时就会没有办法
14至15日,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新疆伊斯兰教协会承办的&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逾百名来自中国各地的伊斯兰教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齐聚于此,探讨伊斯兰教中道思想,并号召中国穆斯林民众&坚守中道思想,远离极端思想&。
中国伊协副会长、安徽省伊协会长穆可发在15日上午的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伊斯兰文化的中正思想》的发言:
近年来,&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暴力&等词汇频频呈现在大众面前。暴力和灾难在给遇难者带来不幸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国民的素质。谣言满天飞,以谣传谣,唯恐天下不乱的势头,弄得大家人心惶惶,草木皆兵。随之罪恶的帽子就往穆斯林身上扣。作为一个阿訇,我强烈谴责这种惨无人道的暴力行为,呼吁社会、国人一定要把暴力恐怖分子和穆斯林、伊斯兰教及新疆广大各民族普通群众区别开来,坚决支持国家打击暴力犯罪,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建议加快制定我国的《反恐法》。同时也祈求真主,愿逝者安息,伤者平安!作为穆斯林我更为有&定是穆斯林为之&的言论,深感痛心与深思。
实际上,极端、恐怖主义本身就是反伊斯兰的,与伊斯兰教教义背道而驰,各族穆斯林也都是恐怖主义施暴的对象和受害者。&伊斯兰&这个单词本身即为&和平&之意。穆斯林做任何事时,总是以诵念:&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样的经文开始。《古兰经》教导人类:&枉杀一人如杀众世人,救活一人如拯救全人类&(筵席章:第32节),先知曾说:&宁可天地崩塌,也不可枉杀一人。&
为了保护人们的尊严,伊斯兰禁止我们伤害他人,避免一切与不公正相关的事项。真主启示:&你说:我的主确已禁止一切明显的和隐微的丑事,一切罪恶和无理的伤害&(高处章:第35节)。 &伊斯兰还指责在大地上伤害他人的做恶者。安拉说:&他转身之后,就在大地上作恶,蹂躏禾稼,伤害牲畜。真主是不喜悦做恶的(黄牛章:第205节)。&
为此我们在这里要告诉那些无论是教内还是教外对&伊斯兰&一知半解的人:&极端不是伊斯兰,恐怖、暴力不是穆斯林&。因为极端带来的是更多的极端,仇恨带来的是更大的仇恨。极端也是&以不利斯&的变现形式。所以任何形式的极端、暴力、恐怖活动都是非伊斯兰的,是真主禁止的。任何挑战、践踏人类社会共同秩序和人类文明共同底线的图谋都是不得人心的。对于暴力恐怖活动要严厉打击,做到&零容忍&。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所在。极端、暴力、恐怖的行径是每一个穆斯林都必须要抵制和反对的。某个人的极端思想和行为,绝不能代表穆斯林,更不能以某些人的极端行为来看待伊斯兰。穆斯林是中正、仁和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中正、和平的宗教。有《古兰经》为证,安拉说道:&我以你们成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为世人作证,而使者为你们作证(黄牛章:第143节)。&
一、伊斯兰是中正之道并体现在各个领域
我们每天在诵读的《古兰经》首章时,经文告诫我们:&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这是中正的道路,和平的道路,端正的道。而&遣怒者&、&迷误者&的路,则是过激或怠慢的极端之路。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尽忠报主,当秉公作证,(即:你们要做公正的证人,做公正的事情,把公正用在你们自身及他人上。)你们绝不要因为怨恨一伙人而不公正&(筵席章:第8节),意为:不要因为对部分人的仇恨而使你们为非作歹,我们要善待他人与之和睦相处。
中正意味着节制, 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安拉准许你们享受佳美的,你们不要把它当做禁物。你们不要过分,的确安拉不喜爱过分者& (筵席章:第87节)。 《古兰经》在阐述教义、教法、处事待人、战争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伦理规范时,要求穆斯林恪守中正的原则,《古兰经》中启示:&你们用钱的时候不要挥霍,也不要吝啬,谨守中正&(准则章:第67节)。在履行安拉的各项命令时,要严格遵守法律要求,不能极端。对于过分者&安拉&在《古兰经》中提到40处之多,警告过分者,明确表明不喜欢过分者和极端者,所以要因时,因人,因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处理。先知的做法是当遇到两件可选择的善功时,只要不导致犯罪,选择较容易的一件。穆圣告诉我们:&宗教是容易的&, 又说:& 你们让人容易,不让人困难,当报喜,不要惊吓。&
二、伊斯兰对待任何事情,无论是宗教还是世俗都主张均衡,和平,公正的原则
凡事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坚决反对极端做法,在今后两世的问题上主张两世兼顾,物质和精神和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穆圣说:&你们为今世工作就像永活不死一样,你们为后世工作时就像明天就要死亡一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工作,从而获得两世幸福。伊斯兰著名学者穆哈西比说:&这个民族中的优秀分子,是为他们的后世不耽误他们的今世,为他们的今世而不耽误他们后世的人。&
在伊斯兰的中正思想中肯定了人合理的物质需求,又强调人们适度地控制各种欲望,以免人沉溺于现世的享乐,而迷误了人生方向,只要是人就会有要求。真主说:&安拉是无求的,你们才是有需求的&)穆罕默德章:第38节)。
我们是&安拉&创造的平凡人,我们需要生活,但是现状满足不了我们无尽的物质需求。就现实而言,资源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人们过分的追求GDP,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良田、菜地、森林消失了,大气、湖泊、河流被污染了。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加快,人们认为进了城就有了&幸福&,其实不然,如果只是追寻单一、极端的价值观和缺乏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则会给我们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就像现在困扰我们的雾霾天气警示着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实际上已经遍体鳞伤。
人世间可用的物质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伊斯兰倡导的两世吉庆,既不是&禁欲主义&的做法,也不是&纵欲主义&的主张,而是一种充实的,有条件的,理性的,有节制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节欲,使人们既不陷入恣情纵欲的享乐主义泥潭,又不至于因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扭曲人性。&纵欲主义&也好,&禁欲主义&也罢,二者各走极端,都是违背人性的。
放眼社会,纵观历史。诸多的社会问题,灾难,痛苦都是因为人们失去中正,不守衡的原因造成的。先知说: &宗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人的欲望没有错,是人性不可缺少的,欲望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规范之后,就会成为伟大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实在的追求,成功的彼岸。如果欲望被错误的心态诱导,那么人生最终会被盲目的野心推向罪恶的深渊,所以使者说:&你们当谨防在伊斯兰中制造极端,你们之前的人就是因为宗教极端而灭亡的。&伊斯兰主张精神与物质并重,两者不能忽略,如果只注重物质的享受,心灵的空虚会使人走向痛苦。反之,只注重精神方面,当碰到现实问题时就会没有办法,只能束手无策,惊慌失措。所以两者不可轻视其一,必须做到均衡。
三、伊斯兰是关爱人的宗教,走的是中正,中和之道
伊斯兰充分照顾了人的本性,并且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是合理范围内的正常需求都是被允许的,因为适当的控制人的一些过分欲望,可以保证人的动物性和人性之间的平衡,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先知对人的最好评价是:&正确的运用理智节制欲望的人胜似天使,而只顺从私欲的人就像畜生。私欲就像一匹烈马,而理智就是他的驾驭者。&
穆圣说:&万事中和为贵。&伊玛目安萨里也明确提出:&对于合法范围内的各种欲求,既不能完全忽视他,又不应一味的满足他,而是走折中的道路,因为万事皆以中和为贵,所以对待任何事物走两个极端均属错误,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适度,中正、服从理智的规范。&中正即是适中,不过分,意指在两个对立的事物之间实现一种平衡,中和就是不至于一个方面排斥另一方面。
四、穆斯林做任何事情要讲中正,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极端,不怠慢
每个穆斯林都是一个牧羊人,作为牧羊人不能有极端的思想否则羊群就很惨!所以一个好阿訇不仅是为任一坊、发展一坊、平安一坊、和谐一坊,而且要多给人劝诫、给人报喜、给人容易、给人知识。无论在宗教功修中和平时的教务工作中都一样。真主说:&真主只依个人的能力加以责成,各人要享受行善的奖赏,要遭受做罪的惩罚&(黄牛章:第286节)。 当前清真寺阿訇、毛拉都要主动运用中正的思想,在开展教务工作的同时并不断提升穆斯林的道德操守。一代经学大师马良骏阿訇的事迹值得学习。自1919年起,他在伊犁掌教20余年,凭经立教,不批评教派,不妄断是非,不诋毁他教,弟子遍布西北诸省,多明经饱学者。他撰写《大杂学》,统一教法,翻译典籍,诠释教义,团结各教派门宦和各民族宗教界精英人士,与诸多维吾尔族毛拉和商人交好,著述甚至被维吾尔族清真寺传抄讲授。马阿訇还兴办教育,培育人才,用宗教教育劝善戒恶,导人向善,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回、维吾尔、汉等民族中享有盛誉,至今人们仍缅怀其功,可谓师道楷模。
大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人来到先知的家中,询问先知的功修情况,得到答案后,他们认为先知干得太少了,他们说:&我们怎么能和先知比呢?因为他前前后后的罪都被饶恕了。其中一个人说:我将做到永远整夜礼拜。另一人说:我将终生封斋,不撇斋。另一人有说:我将远离女人,永不结婚。这个时候安拉的使者说:指真主发誓:&我确是你们中最敬畏,最害怕安拉的人,而我封斋,也开斋,我礼拜,也睡觉,我也和女人结婚,谁违背我的圣行便不是我的教生。&两大圣训集。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常人,按照先知的圣行,走中正的道路,才是幸福的路。使者教导穆斯林无论是在功修方面,还是世俗方面我们都要适中,恪守中正。 &穆圣说:&你说我信仰安拉。谨守中正。&
我们每天都在念诵祈祷词, &主啊!求您赐我今后两世的幸福生活,免遭火狱的刑罚吧&(黄牛章:第201节)!来自古兰的教导,两世并重,就是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结合,作为代治者,工作干了多少?又干了多少善功?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他曾创造死和生,以便考验你们中谁的工作最优美&(国权章:第2节)。抛弃今世,就是放弃代治者的身份,没有完成安拉给你的工作。大家只想进天堂,只做个人功修独善其身,而忽视社会的功修与代治者的身份,这是与中正思想背道而驰的。在伊斯兰的经典教义中,是绝对找不到任何有暗示极端思想的言论。
五、伊斯兰的中正和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同出一撤并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代著名穆斯林学者刘智说:&人以利养,苗以水滋,但水深不养苗,暴利多招灾。人获暴利,苗受猛水,不得其益,反受其害。&又说:&人贪利终伤于利,苍蝇贪蜜终亡于蜜。利多贪愈甚,薪多火愈炽。&盐多了菜肴就会坏。但没有又不行,所以要适度。
凡事都讲一个度,中正为佳,宋代哲学家,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中正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之名。&不厚此薄彼,只有走中正之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极端产生矛盾,导致分离。过分产生罪恶,罪恶遭致毁灭。中正造就稳定,创造和谐,和谐才能幸福。如果人们找不到一条中正适合的生活道路,那么,构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实现真正的两世吉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中正之道才是吉庆之路。
(凤凰网获得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PN02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灵空虚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